科普小故事
Ⅰ 簡短的有趣的科學小故事
「發明大王」愛迪生
電報、電話、電燈,這些東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看來是多麼的普通和司空見慣,誰也不會因此而驚奇。可是你知道這些東西對於當時的人們是多麼的至關重要和欣喜若狂嗎?人類因此而記住了它們的發明者——愛迪生。
被人們稱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他的一生,僅是在專利局登記過的發明就有1328種。一個只讀過三個月書人,怎麼會有這么多發明創造呢?我想,如果你聽說過「愛迪生孵小雞」的故事,就一定會明白,他的成功源於強烈的好奇心。
1847年,愛迪生降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米蘭市的一個商人家庭里。很小的時候,愛迪生就顯露出了極強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兒問個不停,非要問出個子丑寅卯來。
一天,他指著正在孵蛋的母雞問媽媽:「母雞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幹嘛呀?」媽媽說:「哦,那是在孵小雞呢!」下午,愛迪生突然不見了,家裡人急得四處尋找,終於在雞窩里找到了他。原來,他正蹲在雞窩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雞蛋孵小雞呢!父母看了以後,哭笑不得,只好把他拉出來,又是給他洗臉,又是給他洗衣服。還有一次,他看見鳥兒在天空中自由飛翔,就想:既然鳥能飛,人為什麼不能飛呢?於是,他找來一種葯粉給小夥伴吃,為了讓小夥伴飛上天空去。結果,小夥伴差點兒喪命,愛迪生也被父親狠揍了一頓。
好不容易,愛迪生長到了8歲,父母把他送進了一所鄉村小學讀書,以為從此以後他能安安份份上學了。誰知,他仍然愛追根問底,經常把教師問得目瞪口呆,窘迫不堪。有一回上算術課,教師在黑板上寫下了「2+2=4」,愛迪生馬上站起來問:「老師,2加2為什麼等於4呢?」這個問題把老師問住了,他認為愛迪生是個搗蛋鬼,專門和老師鬧別扭,於是,在上了三個月的課以後,愛迪生就被老師趕回家了。
愛迪生的母親是位偉大的母親。她沒有因為獨生子被攆回來而責怪他,相反,他決定自己把孩子教育好。當她發現愛迪生好奇心重、對物理、化學特別感興趣時,就給他買了有關物理、化學實驗的書。愛迪生照著書本,獨自做起實驗來。可以說,這就是愛迪生搞科學發明的啟蒙教育。
長大了的愛迪生,學會了無線電收發報技術。他在斯特拉得福鐵路分局找到了一個夜班報務員工作。按規定,夜班報務員不管有事無事,到晚上九點後,每小時必須向車務主任發送一次訊號。愛迪生為了晚間休息好,白天能鑽研發明創造,就設計了一個電報機自動按時拍發訊號。這就是電報機的雛形。
沒過多久,他又對電報機進行了改進,經過多次試驗,一架新式的發報機試製成功了。愛迪生望著自己發明的機器,欣慰地笑了。
應該說,愛迪生的每一項發明都是和他的好奇心緊緊相聯的。在他發明了電報之後,又開始搞電話實驗。他發現傳話器里的膜板能夠隨著說話聲音引起相應震動,就仔細觀察,並且在筆記本上做了詳細記錄。由此,一個「會說話的機器」做成了。人們聽到這個消息,都紛紛前來觀看,並稱他為「最偉大的發明家」。所以,好奇心是一個人取得成功、展示智慧的先決條件。
不僅著名的科學家需要好奇心,我們普通人要學習知識、有所成就也需要好奇心。1991年7月,《光明日報》科技部曾對全國青少年科技小發明比賽中獲獎的118名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您的主要心理特徵」一欄里,92%的同學寫的是「好奇心強」。湖南零陵地區道縣一中的少年何驥,在一天到雞棚撿蛋的時候,禁不住好奇地想道:雞蛋到底為什麼一頭大一頭小呢?是大頭先出母體還是小頭先出母體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他每天一放學就立刻趕回家,蹲在雞棚旁靜靜地觀察,有時甚至連晚飯都忘了吃。兩個多月以後,何驥終於發現:雞蛋是大頭先出母體。為此,他寫了論文,得到許多生物學家的稱贊。他的發現,居然是鳥類文獻中還沒有記載過的新發現。
成才需要好奇心,但是有了好奇心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夠成才。要想有成就,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好奇心就好比一粒種子,沒有種子就長不出參天大樹,沒有好奇心的人也不可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種子播種在黑土裡以後,經過人們的澆灌、培育,會逐漸地破土而出,由小苗長成棟梁。有了好奇心,再加上汗水和心血,也一定能夠使你成為有用之才。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說:「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學離不開好奇。道理很簡單,只有好奇才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可怕的是提不出問題,邁不出第一步。「正因為好奇心如此重要,所以,許多人都把好奇心稱為成功者的第一美德。對於一個有志成才、渴望成功的少年來說,好奇心是最寶貴的。
Ⅱ 關於科學家的科普小故事
錢學森
1935年8月的一天,錢學森從上海乘坐美國郵船公司的船隻離開祖國。黃浦江濁浪翻滾,望著漸漸模糊的上海城,錢學森在心中默默地說:「再見了,祖國。你現在豺狼當道,混亂不堪,我要到美國去學習技術,他日歸來為你的復興效勞。」
波義耳
羅伯特·波義耳用玻璃活塞繼續實驗,發現了很多值得注意的事情。當他向堵住的空氣施加雙倍的壓力時,空氣的體積就會減半;施加3倍的壓力時,體積就會變成原來的1/3。當受到擠壓時,空氣體積的變化與壓強的變化總是成比例。他創建了一個簡單的數學等式來表示這一比例關系,現在我們稱之為「波義耳定律」。
牛頓
牛頓一人在家中的果園中,由於邊走路邊思考問題,無意間撞到園中的蘋果樹,這時一個蘋果正好砸在牛頓的頭上。牛頓突然從問題中醒悟過來,撿起了蘋果,這時他又陷入一個問題:為什麼蘋果會落到地上,而不是飄上天空。最終牛頓提出一個最簡單的現象產生的舉世定律:萬有引力。
Ⅲ 科普故事
《涮涮辣》
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少數山區產有一種辣椒,個頭不大,皮皺,成熟後呈紅色,顏色鮮艷,聞之辣味撲鼻,當地人稱其涮涮辣,又叫象鼻辣。當地是亞熱帶地區,與緬甸接壤,過去經常大象出沒,據說,因大象一不小心用鼻子碰在了這種辣椒上,辣的大象狂奔不止,鼻子不停的甩動,象鼻辣因此而得名,可見其辣的「過癮」。在印度,這種辣椒被稱為「魔鬼椒」。據科學測定,它所含的的辣椒度達100萬斯科維爾單位(斯科維爾是辣椒的辣度單位,一定量的辣椒素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再用舌尖嘗其辣味得到的辣度就是斯科維爾,斯科維爾指數越高其辣椒越辣),是普通辣椒的10倍以上,被成為世界辣椒之王。
象鼻涮涮辣目前大多是野生,其產量低,適應環境能力差,屬於稀少辣椒,在德宏州當地五個縣市中,僅有潞西市的部分偏遠山區出產,而且數量少,當地群眾每5天才能進城趕街一次,因路途遙遠,山路難行,來回需要一整天,甚至還要過一夜才能返回,而且每次能夠出售的辣椒也僅有幾斤而已,足見其來之不易。由於涮涮辣產量低,比一般辣椒在使用量上也少,當地群眾在出售象鼻涮涮辣時一般都按個數賣,而不是按斤計價。
在當地群眾中有"一個象鼻涮涮辣,可涮一頭牛"之說,可見其辣。即使是吃一小口象鼻涮涮辣,也能辣得人們無法忍受。吃一小片生象鼻涮涮辣椒就能使人辣得涕淚橫流。一整個「象鼻涮涮辣」簡直是對感覺器官的極大摧殘。有人戲說,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喝電池溶液和玻璃碎片調成的雞尾酒一樣。
當地傣族、景頗族等群眾飲食習慣中非常喜愛辣,小米辣在當地群眾眼裡不值一提,他們可以將生小米辣蘸鹽巴,直接下酒吃。然而對於涮涮辣,每一個食用者都小心翼翼,不敢逞強。飯館在做菜的時從不直接加入涮涮辣,而是將半個象鼻涮涮辣放在盛菜的盤子邊緣,任由客人根據自己耐辣水平來決定。象鼻涮涮辣一般用在帶辣菜和汁水較多的菜品中。食用時用筷子夾住辣椒輕輕的在湯汁中隨便涮幾下,然後將辣椒取出即可食用。
象鼻涮涮辣椒是辣椒中的「重磅炸葯」,此話並不是聳人聽聞。如果說日本人吃河豚要具備視死如歸的氣概;涮涮辣椒辣度高達100萬斯科維爾單位—調味辣醬「頂多」2500斯科維爾、一般墨西哥辣椒也「才」1萬斯科維爾。
《涮涮辣風暴》
食尚雲南 ●高伽(昆明)
某日,四五人同去馬街的路口,一家傣味餐館。我看到一盤魚肉撒撇里有一隻紅辣椒,上面還覆蓋了一層薄薄的白霜。那辣椒看著不錯,大概是泡椒吧。我拈起它,滿心歡喜,扔進嘴裡,使勁咀嚼了一番,味道貌似不辣,不過辣椒籽怎麼那麼多呢?
過了兩三秒,我的口腔里轟地著火了。那是一座房子里四處流淌著汽油,被人丟下一根點燃的火柴,這房子瞬間就燃燒起來,火焰沖天,連天邊的星光都變得暗淡了。
我咋了咋舌,掃視同桌的4位女士,想吐出那包炸葯,但是又怕影響她們吃飯的食慾。啊呀!我感覺越來越辣。這火勢已經無法控制,順風燃燒,更加迅猛。我張大嘴巴,拚命地向外呼氣,一團又一團辣辣的火焰向外猛躥。我這舌頭上爬著千萬只白蟻,正情緒高漲地噬咬我的舌苔。我想到了一則新聞報道:一隻棕熊闖入蟻群中,幾分鍾就只剩下一具紅白相間的骨架了。
上顎、下顎、左腮、右腮、舌頭,全部被那些隱形攻擊者佔領。它們在狂歡,肆無忌憚地慶祝自己的勝利,它們攻佔了我的整個口腔,它們喝著味道濃烈的高度伏特加酒,一手抓著瓶子,一手舉著火把,狂呼亂叫。它們所到之處都被縱火,煙火彌漫像一場大霧襲擊一座城市,所有的交通全部癱瘓。我的口腔黏膜和舌苔是一群被襲擊的無辜市民,它們焦躁不安,甚至撕心裂肺地哭喊。莫非這就是傳說中令食辣者談之色變、以一當十越涮越辣的涮涮辣?!
一位傣族小姑娘見我呲牙咧嘴的樣子,忍俊不禁地掩口偷笑。同桌的一位女士見我一副慘烈的尊容,臉色劇變,忙問:你噶是吃著了涮涮辣?!么么,你也太變態了!她立馬叫小卜哨拿一坨紅糖過來,叫我趕緊掰下一小塊放進嘴裡。我吃了紅糖之後,口裡那場大火稍有收斂。
但是,我立即感覺兩條胳膊已經不聽使喚,胳膊內側的兩條經脈已經在發抖,接著是兩條大腿內側的經脈如電吉他的琴弦瘋狂地扭動,發出嘶鳴,我聽見了它們絕望的呼救聲。我的天哪!我攤開四肢,四條經脈被安裝了永動機似的大跳迪斯科。青蛙呀青蛙,實驗桌上被電擊的青蛙大概就是這樣子。
小卜哨迅速端來一杯熱開水,把幾乎是一整塊的紅糖丟進杯中,用調羹攪動,我的面部已經完全扭曲變形了,但我仍然能看見她關切的神情里暗藏著詭異的笑容。我幾乎是奪過杯子,一口就將糖水灌下喉嚨。那熱熱的甜味正在和辣味進行殊死巷戰。我接連又喝了兩三杯糖水。這一次,我將需要一個月攝入的糖分在半小時內提前吸收。
過了幾分鍾,辣味如潮水一般慢慢退去。我長舒了一口氣。我相信,我戰勝了中國境內最辣的辣椒,但它還不是這個星球上最為囂張跋扈的辣椒,因為在法國電影《瘋狂的帽子》(原名《達爾頓兄弟》)中,一個傢伙給每一隻雞的嘴裡塞了一隻墨西哥辣椒,然後像丟手雷一樣扔向劫匪們,那些可憐的雞成了雞肉炸彈,在人群中紛紛爆炸,匪徒們慘遭重創,個個鬼哭狼嚎,渾身雞毛,鮮血淋漓。另一個傢伙只是出於好奇,把一隻辣椒放進嘴裡,鮮血馬上從他的鼻孔、眼睛、耳朵、嘴巴滴滴答答地淌出來,真是七竅流血啊。他昏死了過去。
Ⅳ 科普小故事大全
金冠之謎
赫農王讓金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做好後,國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摻回了銀子,但這答頂金冠確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到底工匠有沒有搗鬼呢?既想檢驗真假,又不能破壞王冠,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面面相覷。後來,國王將它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邊坐進澡盆里,一邊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連衣服都顧不得穿就直向王宮奔去,一路大聲很著「尤里卡」, 「尤里卡」(Fureka,我知道了)原來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後,排出的水量不等於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摻了別的金屬。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於物體所排出液體的重量。後來,該定律就被命名為阿基米德定律。
Ⅳ 科學小故事(50字以內)
1、復印機的故事
起初,愛迪生發明的石蠟紙,只是普遍運用於食品,糖果的包裝材料上,後來他嘗試在蠟紙上刻出文字輪廓,形成一張石蠟刻字紙版,在紙版下墊上白紙,再用墨水的滾輪從刻字的石蠟紙上滾一滾,奇妙的事發生了,白紙上出現清楚的字跡。之後又經過多次的改良試驗,1976年,愛迪生開始生產他發明的復印機。一下子,機關,學校,事業單位,團體都採用這種蠟紙油印機。由於愛迪生復印機大受歡迎,風行全球,使得愛迪生深切體驗到,應該發明人們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東西。
4、巴斯德
巴斯德(Pasteur,Louis)於1822年12月27日生於法國汝拉省的多爾,他的父親是拿破崙軍隊的一名退伍軍人,是個以製革為業的硝皮匠.1847年,巴斯德畢業於巴黎師范學院,畢業後,他從事化學研究,研究酒石酸鹽的晶體,發現這些晶體並不完全相同,它們有隱蔽的不對稱性,一些結晶是另一些結晶的鏡像,正如左手和右手那樣的關系.他在晶體研究方面的成就,對立體化學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
後來,人們發現,巴斯德在採取制備結晶的方法時是很幸運的,要得到分離的兩種結晶,必須用一種特殊的方法,而巴斯德完全出於偶然,而採用了這種特殊方法,在他之後也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制出大的不對稱結晶來.這正如巴斯德所說,「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5、蒸汽機的故事
瓦特是一個智慧非凡的孩子,他勤奮好學,勇於探索,對發明創造最感興趣.有一天父親的朋友前來做客,正好看到小瓦特坐在爐子旁邊發呆,手裡拿著筆和紙,地上有許多畫過的圖。
他好心地說:「小瓦特應該上學了,別光在家用玩耍來打發寶貴的時光了.」父親莞爾一笑,說:「謝謝你,我的朋友.不過,你還是看看我的兒子在玩什麼吧……」原來,小瓦特在設計各種各樣的玩具,還畫了許多圖樣,這年小瓦特才剛好 6 歲整,客人吃驚地說:「這孩子真了不起!」
又有一次,家裡人全出去了,只留下瓦特一個看門.他獃獃地看著爐子上燒水的茶壺.水快燒開了,壺蓋被蒸汽頂起來,一上一下地掀動著……他想:這蒸汽的力量好大啊.如果能製造一個更大的爐子,再用大鍋爐燒開水,那產生的水蒸汽肯定會比這個大幾十倍、幾百倍。
用它來做各種機械的動力,不是可以代替許多人力嗎?這就是後來人們傳說中的「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故事.小瓦特是這樣設想過,只不過真正試制蒸汽機,卻是後來的事情。
Ⅵ 一個 關於科學小知識的小故事
難以置信,父親真的成功了!
當我看到自己面前站著一個和我長得毫無差別,彷彿從一個模子里鑄出來的人時,十七年來第一次對自己視覺的正常性產生了懷疑。我愣了足有半個鍾頭,才神經質地伸出手去摸他的臉——他不樂意了,皺著眉擋開了我的手:「喂,喂,你干嗎動手動腳的?」那神情,那嗓音,那動作,不是我還能是誰?
我激動得熱淚盈眶,感激地轉過頭看著父親。父親躺在沙發上,微微嘆口氣:「唉,但願我沒有做錯……」
我不愛學習,一有空就玩電腦游戲,學習自然差得沒有底。可是我偏偏又好逞強,愛出風頭,對自己成績老是在班上最後幾名間游盪很不滿意,做夢也想拿學科優秀獎,被老師誇獎,讓同學羨慕。當然靠自己努力太不現實——我絕對放不下對電腦游戲的愛好,也吃不了這個苦。萬般無奈之際,我想到了父親,一個在研究院從事多年「克隆」實驗的優秀科學工作者。
父親的研究院已成功地「克隆」了多種動物,聽父親說,「克隆」人已沒有什麼技術的障礙。於是,我想到了讓父親為我「找」一個「替身」:一個不露任何破綻的代我學習的「替身」。雖然國家法律明文規定禁止對人進行復制,我仍艱難地取得了父親的同意——自母親去世後,父親便將所有的愛傾注在我身上。父親也有脆弱的一面,對我的溺愛,使他絕不會眼睜睜地看著我整天悶悶不樂。現在父親果然冒了這個險,並且成功地給我帶回來了一個「替身」!
自從有了這個「替身」,日子過得真是愜意!我完全從學習的枷鎖下解脫出來,從早到晚在電腦游戲中漫遊,而我的「替身」(我叫他「7號」),則完全代替了我以前的角色,由朝至暮在學校里用功苦讀。他似乎對學習很感興趣,回家也抱著參考資料「啃」。對這一切我看在眼裡,喜在心裡,我相信,我的「崛起」只是時間的早遲而已。
我們相處還算融洽,只是偶爾我玩電腦乏了,也想去學校——當然主要是為了踢踢足球,見見有些「陌生」了的同學……而「7號」這時很不高興,對我冷冰冰的,而且幾次欲言又止。我想,也許是他太愛學習了,一天不去學校就不舒服。嘻,真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替身」!
光陰荏苒,期終考試如期而至。看「7號」整日復習得不亦樂乎,我已經在考慮:得到「最快進步獎」後買什麼游戲軟體。終於,最後一科也「硝煙散盡」。當天晚上,我急急地問他:「『7號』,沒給我丟臉吧?」他傲慢地側過頭:「一切均在我計劃之中。」
「叭!」我瀟灑地打了一個響指,「太棒了!……下星期公布成績時,老師同學們一定會……哇,當時的情景絕對妙不可言……對了,我放你一個月假……」我禁不住手舞足蹈。
「哼,別臭美了。這些與你無任何關系,一切成績都是我取得的,這點你應該很清楚。
所以嘛……公布成績的時候由我親自去……」「7號」閉著眼睛,慢悠悠地吐了幾句話。
「什麼!你,你,你說什麼?」我像突然從雲端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剎那間有些語無倫次。
抬頭正好碰著他鄙視的目光,我頓時火冒三丈:「你以為你是誰?你不過是用我的細胞做出來的有生命的工具而已,是我的『替身』!你的存在只是幫我提高成績,你懂嗎?……
你只是我的——替——身……」我感到嗓子有些啞了。
「別咆哮啊,有理不在聲高。」他絲毫不為我的憤怒所動,「我雖然是由你衍生出來的,但為什麼我要做你的『替身』?我哪一點兒不比你強……你自己想想你這種人活著對國家對社會有什麼用?游手好閑,貪圖享樂……不如讓我完全取代你吧,反正你跟我相比根本沒有競爭力……」
以後他說的什麼我已聽不見了,只覺得腦子里一片空白。他的話像無數根鋼針,根根都深深地扎進了我的心臟。在撕心裂肺般的劇痛中,「優勝劣汰」四個大字不斷地在我眼前閃現……
這天晚上,我做出一個重大決定:遠走他鄉,改名換姓。我帶走我久違半年了的全部教科書,臨走時給爸爸留了封信,我告訴他:我懂得了,天才出於勤奮,命運就握在自己的手中……
Ⅶ 求幾個科學小故事
德國科學家凱庫勒,對苯的原子成分是如何結合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1864年冬的某一天,凱庫勒坐在壁爐前打了個瞌睡,原子和分子們開始在幻覺中跳舞,一條碳原子鏈像蛇一樣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轉。猛然驚醒之後,凱庫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個環,苯的原子排列是首尾相接循環排列的,就是現在充滿了我們的有機化學教科書的那個六角形的圈圈。
1921年,奧地利格拉茨大學葯物學教授洛伊在復活節的前一天夜裡醒來,腦海里漂浮著一個極好的想法,他馬上拿過紙筆簡單地記錄下來。翌晨醒來他知道昨夜裡產生了靈感,但令他驚愕不已的是:怎麼也看不清自己所做的筆記。他在實驗室里整整坐了一天,面對熟悉的儀器,總是回想不起那個設想。到晚上睡覺時,仍然一無所得。但是到了夜間,他又一次從夢中醒來,還是同樣的頓悟,他高興極了,做了細致的記錄後,才回去睡覺。次日,他走進實驗室,殺掉了兩只青蛙,證明了神經搏動的化學媒作用。神經沖動的化學傳遞就這樣被發現了.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為探求化學元素之間的規律,研究和思考了很長的時間,卻未取得突破。他把一切都想好,就是排不出周期表來。為此他連續三天三夜坐在辦公桌旁苦苦思索,試圖將自己的成果製成周期表,可是沒有成功。大概是人勞累的緣故,他便倒在辦公桌旁呼呼大睡。想不到睡夢中各種元素都按它們應占的位置排好了。一覺醒來,門捷列夫立即將夢中得到的周期表寫在一張小紙上,後來發現這個周期表只有一處需要改正。他風趣地說:「讓我們帶著需要解決的問題去做夢吧。」
愛因斯坦幾乎每天都睡午覺。當他想不通問題時,就會蓋被大睡,讓夢中的「高人」為他引路,尋找答案。他在1905年發表狹義「相對論」前,曾經花了多年時間進行思考和研究,其中有幾個關鍵的要點想不通。一天,他躺在床上,帶著絕望的心情睡著了。突然間他的眼前好像出現了一道閃光,他猛然驚醒,馬上執筆將由這道閃光引發出來的思緒加以引申。幾個星期後,改變人類的偉大思維終於誕生了。
--以上可在《「夢想」可以成真》里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