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故事
1. 佛學故事~簡單~有哲理~
從前,有一座圓音寺,每天都有許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圓音寺廟前的橫樑上有個蜘蛛結了張網,由於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誠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經過了一千多年的修煉,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臨了圓音寺,看見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興。離開寺廟的時候,不輕易間地抬頭,看見了橫樑上的蛛蛛。佛主停下來,問這只蜘蛛:「你我相見總算是有緣,我來問你個問題,看你修煉了這一千多年來,有什麼真知拙見。怎麼樣?」蜘蛛遇見佛主很是高興,連忙答應了。佛主問到:「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點了點頭,離開了。
就這樣又過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舊在圓音寺的橫樑上修煉,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來到寺前,對蜘蛛說道:「你可還好,一千年前的那個問題,你可有什麼更深的認識嗎?」蜘蛛說:「我覺得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說:「你再好好想想,我會再來找你的。」
又過了一千年,有一天,颳起了大風,風將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網上。蜘蛛望著甘露,見它晶瑩透亮,很漂亮,頓生喜愛之意。蜘蛛每天看著甘露很開心,它覺得這是三千年來最開心的幾天。突然, 又颳起了一陣大風,將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覺得失去了什麼,感到很寂寞和難過。這時佛主又來了,問蜘蛛:「蜘蛛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過這個問題: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對佛主說:「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說:「好,既然你有這樣的認識,我讓你到人間走一朝吧。」
就這樣,蜘蛛投胎到了一個官宦家庭,成了一個富家小姐,父母為她取了個名字叫蛛兒。一晃,蛛兒到了十六歲了,已經成了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長的十分漂亮,楚楚動人。
這一日,新科狀元郎甘鹿中士,皇帝決定在後花園為他舉行慶功宴席。來了許多妙齡少女,包括蛛兒,還有皇帝的小公主長風公主。狀元郎在席間表演詩詞歌賦,大獻才藝,在場的少女無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兒一點也不緊張和吃醋,因為她知道,這是佛主賜予她的姻緣。
過了些日子,說來很巧,蛛兒陪同母親上香拜佛的時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親而來。上完香拜過佛,二位長者在一邊說上了話。蛛兒和甘鹿便來到走廊上聊天,蛛兒很開心,終於可以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並沒有表現出對她的喜愛。蛛兒對甘鹿說:「你難道不曾記得十六年前,圓音寺的蜘蛛網上的事情了嗎?」甘鹿很詫異,說:「蛛兒姑娘,你漂亮,也很討人喜歡,但你想像力未免豐富了一點吧。」說罷,和母親離開了。
蛛兒回到家,心想,佛主既然安排了這場姻緣,為何不讓他記得那件事,甘鹿為何對我沒有一點的感覺?
幾天後,皇帝下召,命新科狀元甘鹿和長風公主完婚;蛛兒和太子芝草完婚。這一消息對蛛兒如同晴空霹靂,她怎麼也想不同,佛主竟然這樣對她。幾日來,她不吃不喝,窮究急思,靈魂就將出殼,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趕來,撲倒在床邊,對奄奄一息的蛛兒說道:「那日,在後花園眾姑娘中,我對你一見鍾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應。如果你死了,那麼我也就不活了。」說著就拿起了寶劍准備自刎。
就在這時,佛主來了,他對快要出殼的蛛兒靈魂說:「蜘蛛,你可曾想過,甘露(甘鹿)是由誰帶到你這里來的呢?是風(長風公主)帶來的,最後也是風將它帶走的。甘鹿是屬於長風公主的,他對你不過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當年圓音寺門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愛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卻從沒有低下頭看過它。蜘蛛,我再來問你,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聽了這些真相之後,好象一下子大徹大悟了,她對佛主說:「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剛說完,佛主就離開了,蛛兒的靈魂也回位了,睜開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馬上打落寶劍,和太子深深的抱著……
故事結束了,你能領會蛛兒最後一刻的所說的話嗎?「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
2. 有關佛學的故事
佛陀被謗的因緣
佛陀遭外道奢彌跋毀謗,弟子們不解,為何至尊至貴的佛陀會遭遇如此惡事呢?
佛陀開示大眾:在過去久遠九十一劫前,善說城中有一位名叫延如達的婆羅門,廣學多聞,精通各家學問,含括天文圖讖、占相藝術之學等,連對外道的教誡、世俗典藉也有深入的研究,並且具足三十種庄嚴的相好。在他的座下,有五百位童子,常受他的教化。
同時,有另一位婆羅門,名叫梵天,非常富有,他的妻子凈音美如天仙,性情溫和,常以飲食衣被、醫葯等物品供養博學多聞的延如達。一天,名叫愛學的辟支佛至梵天家乞食,威儀具足、六根收攝。凈音一見到這位婆羅門,即非常恭敬景仰,並以上妙飲食供養辟支佛。辟支佛受食完畢,即展現神通,飛回他的住所。當時國內有許多人民見到如此景象,贊嘆不已,覺得有這樣一位聖者在國內實在是一大福報,所以也歡喜供養辟支佛,凈音更是天天以各種美好的物品供養。
延如達聽說了此事,覺得凈音厚彼薄此,有被冷落的感覺,心生嫉妒,不僅到處誹謗說凈音與辟支佛有不凈行,所以才會大力供養辟支佛,還告訴五百童子:『此修行人犯戒,無精進行。』五百童子聽了就到處散播,舉國人民都開始懷疑了起來,這個謠言維持了七年才停止。後來,辟支佛現十八種神變,入於涅槃,眾人才知道原來延如達所說的話是虛妄的,辟支佛實是持戒清凈。
佛陀說完了這段因緣,又告訴大眾:當時的延如達是我的前身,梵天是優填王,凈音就是今世毀謗我的奢彌跋,五百童子即是現在五百羅漢弟子,因為前世我失去供養,心生嫉妒,和你們一起毀謗聖者;死後,我們一起入地獄受無量苦報。今生我雖已成佛果,但業報未盡,仍須受此果報。因果是歷然不虛的,因此你們要學習,守護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不要造惡,你們看看現在的我,煩惱已斷盡,圓滿一切善法,拔濟一切眾生,就是從觀照自己的言行開始,你們要好好地學習,修善斷惡,就能圓滿佛果。
大眾聽完佛所開示,皆心生警愓,現場五百羅漢、諸天龍鬼神皆信受佛的教誨,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佛說奢彌跋宿緣經·卷二》
省思
古德雲:『因果昭昭,絲毫不爽。』佛法講三世因果,並非迷信,而是真實不虛的道理。相信因果是積極的人生觀,懂得因果,就能懂得時時覺察覺照,種下善因,自利利他。美好如意的人生皆是由清凈的身口意三業而來,深信此理,以此自我勉勵,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
3. 關於佛教的小故事
佛經中的故事也不是說都沒有實際來源,只是一些實際來源不可考,有一些是通過神通看到的。
不打妄語,是指無中生有,是事說非。
若有人講,此事如果如此做了,可能會有何種後果,雖然這種後果尚沒實現,(也可以說是編的,畢竟沒實現嘛),但卻不能說全是妄語。否則,醫生都是說謊者了。
佛經中的故事是通過一些大眾喜聞樂見的小故事,說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的道理。這個道理是真實的,沒有妄語。而故事是真實性,若有神通,看看那麼多的過去世,基本上可能都有真實發生過的。
4. 佛教故事_佛教
禪宗人在修法的時候就參:『念佛是誰?』,這個佛究竟是誰念的呢?是你念的,把什麼東西稱作你呢?把身體稱作你還是把思想稱作你?這個身體不是你,因為身體只是你住的房子。佛性一走,離開身體以後,你的身體就不會念了。那麼,思想也不是你,因為思想是外界客觀環境在人腦中的反映。沒有外界的客觀環境,就沒這個思想了。身體不是,思想也不是,那麼究竟是誰呢?把這個話頭在心裡思索,就起了疑情,就把你的妄念割斷了。就在能所雙亡的時候,回光自見,就看到這個無相的佛性。這個佛性雖然是無相,但是它有功能。還是有啊!所以我們研究來研究去還是佛法講的是真理。為什麼呢?因為它必須經過實證,才得真實受用。我們做功夫做到妄想斷了,妄念絕了,即前念已斷,後念未起的真空時,它一絲不掛,一塵不染,但是了了分明,非同木石。這個『了了分明』的是什麼?這就是我們的知覺性,就是我們無所不能的性能!也就是大家時刻想念明心見性的佛性呀!我們如果在這上面著眼,明悟了,體會了,再能在境上鍛煉,順境不喜,逆境不惱,對境無粘染、愛嗔、取捨之情,就叫『開悟』!
5. 60個佛教小故事有哪些
佛祖在菩提樹下問一人:「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錢、有勢、有一個疼愛自己的妻子,你為什麼還不快樂呢?」
此人答曰:「正因為如此,我才不知道該如何取捨。」
佛祖笑笑說:「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某日,一遊客就要因口渴而死,佛祖憐憫,置一湖於此人面前,但此人滴水未進。佛祖好生奇怪,問之原因。答曰:湖水甚多,而我的肚子又這么小,既然一口氣不能將它喝完,那麼不如一口都不喝。」
講到這里,佛祖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對那個不開心的人說:「你記住,你在一生中可能會遇到很多美好的東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樣就足夠了。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飲。」
6.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佛論愛情 』— 十方佛教網
石頭問:
我究竟該找個我愛的人做我的妻子呢?還是該找個愛我的人做我的妻子呢?
佛笑了笑: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在你自己的心底.這些年來,能讓你愛得死去活來,能讓你感覺得到生活充實,能讓你挺起胸不斷往前走,是你愛的人呢?還是愛你的人呢?
石頭也笑了:
可是朋友們都勸我找個愛我的女孩做我的妻子?
佛說:
真要是那樣的話,你的一生就將從此註定碌碌無為!你是習慣在追逐愛情的過程中不斷去完善自己的。你不再去追逐一個自己愛的人,你自我完善的腳步也就停滯下來了
石頭搶過了佛的話:
那我要是追到了我愛的人呢?會不會就...
佛說:
因為她是你最愛的人,讓她活得幸福和快樂被你視作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所以,你還會為了她生活得更加幸福和快樂而不斷努力。幸福和快樂是沒有極限,所以你的努力也將沒有極限,絕不會停止。
石頭說:
那我活的豈不是很辛苦?
佛說:
這么多年了,你覺得自己辛苦嗎?
石頭搖了搖頭,又笑了。
二
石頭問:既然這樣,那麼是不是要善待一下愛我的人呢?
佛搖了搖頭,說:你需要你愛的人善待你嗎?
石頭苦笑了一下:我想我不需要
佛說:說說你的原因
石頭說:我對愛情的要求較為苛刻,那就是我不需要這裡面夾雜著同情夾雜著憐憫,我要求她是發自內心的愛我的,同情憐憫寬容和忍讓雖然也是一種愛,盡管也會給人帶來某種意義上的幸福,但它卻是我深惡痛絕,如果她對我的愛夾雜著這些,那麼我寧願她不要理睬我,又或者直接拒絕我的愛意,在我還來得及退出來的時候,因為感情是只能越陷越深的,絕望遠比希望來的實在一些,因為絕望的痛是一剎那的,而希望的痛則是無限期的。
佛笑了:很好,你已經說出了答案!
三
石頭問:為什麼別人愛著一個女孩時,她在他的眼中是最美麗的?而現在我愛著一個女孩,我卻常常會發現長得比她漂亮的女孩呢?
佛問:你敢肯定你是真的那麼愛她,在這世界上你是愛她最深的人嗎?
石頭毫不猶豫地說:那當然!
佛說:恭喜。你對她的愛是成熟、理智、真誠而深切的。
石頭有些驚訝:哦?
佛又繼續說:她不是這世間最美的,甚至在你那麼愛她的時候,你都清楚地知道這個事實。但你還是那麼地愛著她,因為你愛的不只是她的青春靚麗,要知道韶華易逝,紅顏易老,但你對她的愛戀已經超越了這些表面的東西,也就超越了歲月。你愛的是她整個的人,主要是她的獨一無二的內心。
石頭忍不住說:是的,我的確很愛她的清純善良,疼惜她的孩子氣。
佛笑了笑:時間的任何考驗對你的愛戀來說算不得什麼。
四
石頭問: 為什麼後來在一起的時候,兩個人反倒沒有了以前的那些激情,更多的是一種相互依賴?
佛說:那是因為你的心裡已經潛移默化中將愛情轉變為了親情…
石頭摸了摸腦袋:親情?
佛繼續說:
當愛情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時候,是會在不知不覺中轉變為親情的,你會逐漸將她看作你生命中的一部分,這樣你就會多了一些寬容和諒解,也只有親情才是你從誕生伊始上天就安排好的,也是你別無選擇的,所以你後來做的,只能是去適應你的親情,無論你出生多麼高貴,你都要不講任何條件的接受他們,並且對他們負責對他們好。
石頭想了想,點頭說道:親情的確是這樣的。
佛笑了笑:
愛是因為相互欣賞而開始的,因為心動而相戀,因為互相離不開而結婚,但更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寬容、諒解、習慣和適應才會攜手一生的。
石頭沉默了:原來愛情也是一種宿命。
五
石頭問: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這樣的一個社會里,像我這樣的一個人這樣辛苦地去愛一個人。是否值得呢?
佛說:你自己認為呢?
石頭想了想,無言以對。
佛也沉默了一陣,終於他又開了口:
路既然是自己選擇的,就不能怨天尤人,你只能無怨無悔。
石頭長吁了一口氣,石頭知道他懂了,他用堅定的目光看了佛一眼,沒有再說話
佛教故事『 千年等待 』
有個年輕貌美的少女,出身豪門、多才多藝,她家的門檻都快被媒婆踩斷了,她仍不想出嫁,因為她始終都在盼望如意郎君的出現。
有一天,她去廟會散心,在萬頭鑽動的人群中,瞥見一名年輕男子,心中確知就是她苦苦等待的人,然而,場面雜沓擁擠,她無論如何都無法靠近那人,最後眼睜睜地看著心上人消失在人群中。之後,少女四處尋找此人,但這名年輕男子卻像是人間蒸發,再也沒有出現。落寞的她,只有每日晨昏禮佛祈禱,希望再見那個男人。她的至誠,感動了佛心,於是現身遂其所願。
佛祖問她:「 你想再看到那個男人嗎?」
「是的,哪怕見一眼也行!」
「若要你放棄現有的一切,包括愛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呢?」
「我願放棄」少女為愛執著 。
「你必須修煉五百年,才能見她一面,你不會後悔吧?」
「我不後悔」斬釘截鐵。
於是女孩變成一塊大石頭,躺在荒郊野外,四百九十九年的風吹日曬,女孩都不以為苦,難受的卻是這四百多年都沒看到一個人,看不見一點點希望,才讓她面臨崩潰。最後一年,一個採石隊來了,相中了她,把她鑿成一塊條石,運進城裡,原來城裡正在建造石橋,於是,女孩變成了石橋的護欄。就在石橋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見了那個等了五百年的男人!他行色匆匆,很快地走過石橋,當然,男人不會發覺有一塊石頭正目不轉睛地望著他。這男人又一次消失了。
佛祖聲音再次出現:「滿意了嗎?」
「不!為什麼我是橋的護欄?如果我被鋪在橋的正中,就能碰到他、摸他一下了!」
「想摸他一下?那你還得修煉五百年!」
「我願意!」
「很苦喔,你不後悔?」
「不後悔!」
這次女孩變成了一棵大樹,立在一條人來人往的官道上,每天都有很多人經過,女孩每天觀望,但這更難受,因為無數次希望卻換來無數次的希望破滅。若非前五百年的修煉,女孩早就崩潰了!日子一天天過去,女孩的心逐漸平靜了,她知道,不到最後一天,他是不會出現的。又是一個五百年啊,最後一天,女孩知道他會來的,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動。他終於來了!還是穿著她最喜歡的白色長衫,臉還是那麼俊美,女孩痴痴地望著他。這一次,他沒有匆匆走過,因為,天太熱了。他注意到路邊有棵大樹,休息一下吧,他想。他來到樹下,靠著樹根,閉上雙眼睡著了。女孩摸到他了,而他就緊靠在她的身邊!但是,她無法向他傾訴這千年的相思。只有盡力把樹蔭聚攏,為他遮擋毒辣的陽光。男人只小睡片刻,因為他還有事要辦,他拍拍長衫上的灰塵,動身前一刻,他回頭看了看,又輕輕撫摸一下樹干,然後,頭也不回地走了!
當那人逐漸消失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現了。
「你是不是還想做他的妻子?那你還得修煉。」
女孩平靜地打斷了佛祖的話:「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哦?」
「這樣已經很好了,愛他,並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哦!」
「他現在的妻子也曾像我這樣受苦嗎?」女孩若有所思。
佛祖微微點頭。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這一刻,女孩似乎發現佛祖微微地吁了一口氣,
女孩有些詫異:「佛祖也有心事?」
「這樣就好,有個男孩可以少等你一千年了,為了看你一眼,他已經修煉兩千年了。」佛祖臉上綻放著笑容。
更多佛教故事:http://www.shifangfo.com/fjgs(佛教網)
7. 佛家十大經典故事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原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8. 經典佛教故事有哪些
生長葯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又昏庸又暴虐。有一次,王後生了一個女兒。國王見這個女孩這么小,就把醫生叫了過來,命令道:「去給我找葯來,讓我的女兒吃了,立刻長大。」
醫生不敢拒絕國王的要求,因為那樣的話,暴虐的國王會馬上把他殺掉。這位聰明的醫生想了想,對國王說:「我知道有一種好葯,如果給陛下的女兒吃了,她就能夠立刻長大。但現在倉促之間,我手裡沒有這種葯,必須到遠方去尋找。」
國王聽了,便讓醫生馬上去找葯。醫生又說:「還有一個條件,在我找到葯之前,陛下不能見您的女兒。如果您看了女兒,這葯就不靈了。等我找到葯給服了之後,再把她帶來給您看,您就會看到一個長大的公主了。」
國王答應了醫生的要求,讓大臣把他的女兒帶走了。醫生便出去,到很遠的地方找葯去了。過了十二年,醫生才回來,找到國王的女兒。這時,這位公主已經長成—個大姑娘了。醫生隨便給她服一種葯,然後便帶上她去見國王。國王看見女兒,十分高興,心裡想:「這真是個好醫生,給我的女兒吃了葯,就叫她一下子這么大了。」於是,國王便吩咐侍從們拿來許多珍寶,賞賜給這位醫生。
眾人知道了這件事,都笑國王無知,不知道計算女兒的年齡,看見女兒長大了,還以為是葯的力量,實在是愚蠢極了。
——據《百喻經》
兩隊商人
有一次,世尊釋迦牟尼在法會上,給諸比丘僧講述了一個很久以前的故事。
在往昔無量阿僧祗劫以前,有兩個各有五百個商人的商隊,在波羅奈地區籌集了金錢、食糧,准備好許多帆船,決定遠行尋寶。
他們揚帆起航,乘風破浪,駛向大海深處。
商船在大海中行駛了很長時間。這一天,他們突然發現一座寶島出現在他們的眼前。在那個島上有眾多的珍寶、美女,使他們—個個都看得目瞪口呆。
這時,第一隊商隊的頭領看到此景,即說道:「我們舍財捨命尋寶,辛辛苦苦來到這里,這里美女、財寶無其不有,人生一世能享受這些也就足矣!我們還不如就住在這里吧!」
可是,第二隊商隊的頭領看到此景,即冷靜地說道:「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中,這個寶島雖無奇不有,但一定不會長久的!」
眾人聽了,正在猶豫不決之際,正好有—個天女路過此處,心中憐憫這些商人,便在空中對眾商人說:「你們在此地雖然暫時能享受一些快樂,但這一切都將不長久,再過七天,這個小島將要被大海吞沒!」
這個天女說完後,即消失而去。
又有—個魔女從此經過,她想讓這些商人都被大海吞沒,即在空中對眾商人說道:「你們不要走,這個寶島怎可能會被海水吞沒呢?如失去機會,這些鉤人魂魄的美女、奇妙的珍寶,世上去哪兒再找呢?剛才那個天女是騙你們呢,你們可別相信她所說的!」
她說完後,也隨即消失而去。
那個商隊的頭領聽後,即對他的手下說道:「你們不要信那第一個天女的話,我們大家還是呆在這島上,享受五欲之樂吧!」
第二個商隊的頭領則對他的手下說道:「你們切莫為貪享一時之樂而將性命丟掉,還是快快裝些珍寶,不要貪戀此地。那天女的話是真實不虛的啊!」
果然,過了七天後,如天女所說,大海的波濤將寶島吞沒了。第二個商隊的人,由於早有準備,都呆在船上,所以安然無恙。而那第一個商隊的人,由於只顧貪戀玩樂,都被大海吞噬了。
第二商隊的頭領曾設法用矛鉤來救第一商隊的頭領,但是浪大風險,沒有成功。
這時釋迦牟尼佛轉臉對長臉老舍利弗說:「你知道嗎,那第一商隊的頭領,即是現在提婆達兜的前身,那第二商隊的頭領,即是我的前身。」
接著,釋迦牟尼佛又對眾比丘僧說道:「那時候的第一商隊的五百個商人,就是今天的提婆達兜的五百弟子;那時候的第二商隊的五百商人,即是今天的五百羅漢啊!而那時的天女即是今天的舍利弗;那時的魔女即是今天的滿月比丘啊!」
——據《興起經》上卷
裝瞎的工匠
在古時候,當一個工匠師傅可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他們不但從小就要忍氣吞聲地跟師傅學藝,出師後還要被迫為國王服各種勞役。為了逃避服勞役,工匠們想出各種方法。
有一個老工匠師傅。他為國王服役已經很久了,製作了許多非常精美的工藝品,國王常常把它們作為獎品賞賜給有功的大臣。盡管老工匠操勞了一生,卻還是—貧如洗,他很想逃避國王的勞役,卻又不敢逃跑,因為那樣是會被治罪的,所以,他只剩下一條路可以行了,那就是向國王求情。
他下了很久的決心,終於鼓足了勇氣,去求見國王:「啟奏陛下。」他壯著膽子哆哆嗦嗦地說:「臣蒙陛下的器重,得以為陛下效力。但臣如今年老體衰,眼睛也因長年勞累過度,瞎得幾乎看不清東西了,再也無法為陛下工作了。所以,臣想告老還鄉,求陛下恩准。」
「你是我的老工匠了。」國王有些捨不得讓他走,「你做的東西我特別喜歡,有心不讓你走吧,但你為本王工作幾十年了,也該享享清福了。賞你一百兩銀子,回家好好安享晚年吧。」
「謝陛下洪恩!謝陛下洪恩!」老工匠聞聽此言,喜出望外,高興得連連叩頭。
老工匠的事很快就在工匠們中間傳開了,大家都很羨慕他的福氣,紛紛議論起來:
「你聽說老工匠裝瞎的事了嗎?」
「聽說了,他跟國王說眼睛瞎了,其實他根本就沒瞎,比我的眼睛還好使呢。他不但逃避了勞役,還得了一百兩銀子的賞賜呢。」
「眼瞎了就可以不做苦役了。我們也把眼睛弄瞎吧,就算得不到獎賞,能夠不做苦役也就很好了。」
有人聽了他們的議論,覺得這些工匠很愚蠢,就開導他們說:「老工匠一個人對國王謊稱眼瞎了,國王當然會相信他的話。但現在你們見老工匠因瞎得福,也把眼睛弄瞎了,國王肯定會猜出你們是不想服勞役,才故意弄瞎眼睛的。這樣,不但不會有賞賜,還要治你們的罪,說不定還會處死呢。再說,你們毀壞了眼睛,連生活都不能自理,更無以謀生,不是白白地毀了自己嗎?」
工匠們聽了他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才打消了弄瞎眼睛的念頭。
——據《百喻經譯注·詐稱眼盲喻》
須摩提
古時候,有—個八歲的小女孩,名字叫須摩提。
有一天,她離家出走,來到佛的住所,對佛說:「世尊,您所說的做為一位菩薩要做的四十件事,我也想尊循奉行。我保證一定會做得很好。」
這時,一旁的尊者目連聽了之後,感到不可思議。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他怎麼也不能相信一個八歲的小女孩,竟然會說出這樣的話,就問她:「這四十件事,是大人們所要行的事,你一個小女孩,怎麼能做得到呢?」
須摩提卻很認真回答說:「我確實能行,我一定能夠做到!如果您不信,我到時就會讓三千里國土,都為我震動六次,從上飄下無數天花,所有的樂器不奏自鳴。」
接著,她又說道:「為了表明我是誠心誠意,而決非隨口一說,我發誓:若我以後修成佛後,要讓所有的人都皈依佛門。到時,人人都穿著黃色袈裟,當他們聚集在一起時,會呈現出一派金黃色。到那時,您將聽到他們念佛經,將看到他們在黃色袈裟的襯托之下,一張張臉也都是金黃色的。」
這時,目連對佛說:「這個小女孩真了不起,已經能意識到這些,她一定能成為菩薩。」
文殊師利在一旁問她:「既然如此,你為何不改變女身呢?如果變成男身,不就更好嗎?」
須摩提回答道:「改變不改變我的女身,我想這無關緊要,因為學佛法並沒有男女之分。今天,我要打消你們的疑慮,讓你們看到我同樣能修行,並且修行得很好。」
須摩提又說道:「從現在起,我很快就會覺悟,並達到正覺,我就會變為一位男子。」
說完這話不久,她果真變為男身,頭發自然地脫落下來,袈裟也穿在身上,成為一個沙彌(即七歲以上、二十歲以下,受過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料、不聽視歌舞、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而食及不蓄金銀財寶等十戒的出家男子)。
這時,須摩提說道:「當我修行成佛時,在我國決不讓以下三件事發生:其一,不發生有礙佛道的思想和行為;其二,不發生男子不願勞作,不願農耕;其三,不發生女子好吃懶做,不願操持家務。請求萬能的佛,若您覺得我是誠心誠意,就把我的身變成三十歲的沙門。」
話音剛落,他的身體變得更結實,面色看上去更剛毅,像三十歲的成熟男子一樣。
須摩提又對文殊師利說:「等我修行成佛時,讓我國的所有人都皈依佛門,使他們個個都穿上金色的袈裟,並且讓全國各地及城郭處,長有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及珊瑚等七寶樹,還讓寶池和寶花不多不少,分別與全國的寺院亭子的數目相等。」
說這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接著又說道:「到那時,百姓們穿著袈裟聚集在一起時,呈現一片金黃色,讓人人臉上都發出金黃色的光。」
這時,持地神在地下聽了須摩提所說的話,也深受感動,按捺不住從地下鑽出來,化做天神,對須摩提贊聲不斷。
由於須摩提所說的話功德無量,加上他靜心修行,堅持不懈,最後終於成佛,實現了他最美好的願望。
——據《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送水的路程
古時候,在距離王城五由旬之處,有一個古老的村莊,村莊里生活著—個原始部落。在這座村莊里,有一眼泉水,甘甜可口,聞名遐邇。國王為此而命令村中居民,每天給他送去甜美的泉水供他飲用。由於王城與村莊的距離較遠,因此村民都因日日送水的苦役而深感疲憊,難以支持。村民們無可奈何,都打算離鄉背井,遠走他鄉,以躲避國王的勞役。
當時,村裡的頭人見村民們人心浮動,就安慰大家說:「你們切莫焦急,我應該為你們去向國王說情,讓國王改變村莊與王城之間的距離,由五由旬縮短為三由旬。這樣,你們就可以少走許多路,往來送水不會覺得勞累不堪了。」說完,頭人就到城裡向國王說情去了。國王聽後,爽快地答應了頭人的請求,隨即將五由旬改為三由旬。村民們知道後,無不欣喜激動,於是安定下來,繼續為國王往返奔波,不辭辛勞地輸送泉水。然而,有人覺得其中奇怪,就告訴村民們:「你們都上當了!從村中到城裡,一直都是五由旬的距離。並沒有因為國王的一句話,你們就少走了二由旬的路。」村民們雖然聽了這位聰明人的活,但還是深信他們的國王,相信國王已縮短了他們送水的距離,再也不想遠走他鄉,逃避送水的苦差了。
——據《百喻經》卷上
智慧的貧兒
很久很久以前,一對姐弟過著清苦的日子。姐姐出嫁後,因生活困難,就把自己的長子託付給在王宮當織工的弟弟。從此甥舅兩人就開始相依為命,共同生活。
外甥長大後,也隨舅舅一起到王宮去當織工。他們日夜為國王紡織各種美麗的綾羅綢緞,但收入甚微,常常是食不果腹,衣不遮體。
一次,甥舅二人去國王的倉庫繳納綢緞,發現庫房裡各種金銀珠寶堆積如山。回家之後,兩人商量道:「我們兩人日夜辛苦勞作仍是—貧如洗。什麼時候才能過上好日子呢?國王的倉庫里金銀珠寶取之不盡,我們何不去拿些來用用,改善改善我們的生活呢?」計議停當,兩人便趁夜深人靜之際偷偷地挖了條地道,鑽到國王的庫藏中,偷了許多金銀財寶。
第二天早晨,守庫人發現庫內失盜,急忙跑去報告國王。國王沉思了—會,想出一條捉賊的計策:「你們先別聲張,這樣,小偷以為我們寶物繁多,還沒有發覺已丟了東西,一定會再次來偷。你們在庫房中多埋伏一些人,嚴加看守,等他們來時,一定要一網打盡,不準放跑—個。」守庫人便依令而行。
過了一段時間,甥舅倆看國王沒什麼動靜,果然又准備再次去偷,外甥對舅舅說:「舅舅,你年齡大了,身體又弱,如果被守庫人抓住,恐怕很難逃脫,你要多加小心。我年輕力壯,他們不一定抓得住我。不過你放心,如果你被他們抓住,我一定會想辦法救你。」不料舅舅剛一走進地遭,就被埋伏在那兒的幾個士兵按倒了。外甥一看救舅舅已來不及,趕緊扭身就跑。士兵發現還有一個賊,忙喊守庫人,等到守庫人趕來,外甥早已跑得無影無蹤了。守庫人害怕國王知道還有一個小偷逃脫會怪罪自己,便把舅舅殺死了滅口。
第二天一早,守庫人提著舅舅的腦袋去向國王報功。老謀深算的國王想,這么—個老頭,單獨一個人是不可能盜這么多財寶的,一定還有同夥。便下令把舅舅的屍體扔在十字街口示眾,並說:「你們派一些士兵嚴密看守,如果發現有誰來哭屍收屍,就一定是小偷的同夥,馬上把他抓來見我。」
再說外甥逃走後,正在想辦法救舅舅,沒想到舅舅已被砍了頭,屍體也被扔在街上,不由得心如刀絞。他想:「舅舅活著的時候沒過—天的好日子,死了還要受這份罪。我真是對不起他老人家啊!我一定要把他的屍體搶回來,讓它安息。」
士兵們按國王的命令在十字街口整整看守了一天,也沒見任何可疑的跡象。快黃昏時,一群遠方的商人進了城,裝滿貨物的馬車—輛接—輛地駛過街道。突然,相反方向也來了一陣馬車,兩隊馬車擠在十字路口,把街道擠得水泄不通。雙方各不相讓,爭吵起來。有兩輛裝滿稻草的馬車被擠翻了,滿載的稻草正好覆蓋在死屍身上。士兵們一看不對,忙上前把人群車馬驅散了。
第二天早晨,士兵們把前一天發生的事稟告了國王。國王立即明白這是小偷的同夥乾的。於是他命令看守死屍的士兵全部撤走,另派了一些能乾的偵察,秘密地在四周偵察,看有誰敢到稻草堆上來點火,就馬上抓住他。
外甥沒能搶回舅舅的屍體,正在懊惱。見國王又變花招,他立即想出了對付的辦法。他帶領一批人,假裝是跳火把舞的,一路跳著進了城。他們愈跳愈高興,愈跳愈起勁,吸引了許多看熱鬧的人。那些偵探也忘記了自己的任務,只顧欣賞他們的舞蹈了。趁沒人注意,外甥偷偷地把手中的火把向草堆舞去。草堆頓時熊熊地燃燒起來,人們驚恐地四處奔逃。等到偵探醒過神來,跳火把舞的人早不知到哪裡去了。
偵探連忙跑去報告國王,國王大怒,下令多派人員,嚴加看守,看有誰敢來收骨灰。國王狠狠地說:「那上來收骨灰的一定是個詭計多端的賊頭,抓住了他,我絕不輕饒。」
當天晚上,外甥帶了不少好酒到十字街口來賣。那些看守骨灰的人已連續勞累好幾天了,一看見好酒,饞涎欲滴,那裡還顧得上抓賊。一個個喝得東倒西歪,酩酊大醉。外甥把這些醉得不省人事的士兵個個反剪雙手,捆綁起來,然後把舅舅的骨灰細心地收斂在空酒瓶里,出城走了。
第二天,國王接到報告,氣得暴跳如雷:「這個賊頭竟如此狡猾!幾次三番讓他得手。我這回要做一個萬無一失的蜀套,看他往哪裡逃!」
國王下令在臨河的花園中蓋了一座漂亮的房子,又派出許多士兵在周圍嚴密守衛,然後讓自己美麗的女兒渾身戴著金飾玉佩,住了進去。國王對女兒說:「如果有人來,你就抓住不放,大聲喊叫,這樣一定會把這個賊抓住。」安排妥當,國王心中暗暗得意:「公主如此美麗,又身著無價的珠寶,那可惡的賊頭一定會上鉤的。」
幾天之後,外甥半夜裡果然來到河邊。他先從河的上游放下一根木頭。木頭順水而下,嘩嘩作響。守衛的士兵起先還以為是什麼怪物,連忙點起火把,但只看見一根大木頭在水中上下漂浮,也就算了。過了一會外甥又放下一根大木頭,士兵們又是一陣驚嚇。但這樣幾次之後,他們也就見怪不驚了,只顧自己呼呼大睡起來。於是外甥傍著一根大木頭偷偷地游來,爬進了屋子。
公主醒來,發現身邊躺著一個陌生的男人,連忙抓住他的衣服。外甥笑著說:「你抓住我的衣服有什麼用?你要是抓住我的手臂,我不就跑不掉了嗎?」公主一聽有理,便放掉衣服抱住手臂不放,同時大聲叫喊。她哪裡知道,自己抓住的是:外甥事先帶來的一條死人手臂。外甥見公主抓住死人手臂不放,便一骨碌從窗子翻身出去,泅水走了。看守的士兵們聽到公主的喊聲趕來,連個人影也沒看著。
天明後,公主和士兵們把夜間發生的事情報告給國王,國王搖著頭直嘆氣:「這個賊太機靈了,簡直是世上無雙!我怎麼想辦法也抓不住他,這可怎麼辦呢?」
過後不久,公主懷孕了。十月期滿,生下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孩。國王又生一計,他命令乳母抱著孩子在城裡四處轉悠,吩咐說:「如果有誰來親吻孩子,你就把他逮住。」
乳母按照國王的命令,抱著孩子在城裡四處轉悠。大半天過去了,也不見有人來親吻孩子一下。孩子餓得哇哇大哭,乳母也餓得飢腸轆轆。這時恰好碰上一個賣餅的,乳母便上去買餅。卻不料這個賣餅的正是外甥假扮的,他一面用餅逗弄著孩子的小嘴,一面順勢在孩子嬌嫩的臉蛋上親了一口。
乳母回到宮中,對國王說:「我在城裡整整轉悠了一天,沒有一個人來親孩子。只是我在買餅時,那個賣餅的見孩子可愛,親了孩子一下。」國王忙問:「你把那個賣餅的逮住了沒有?」乳母說:「孩子餓得直哭,我也餓壞了,才去買他的餅。人家只是給我們餅時順便親了一口,又不是賊,我抓他干什麼?」國王無話可答。於是國王讓乳母繼續帶著孩子在城裡轉,並派了幾個人在後面跟著,命令說:「這次無論是誰,只要接近這孩子,你們就馬上把他抓起來。」
這一次外甥又帶著好幾瓶美酒來了。他一見乳母等人,就招呼他們喝酒。乳母等人經不住外甥盛情的勸說和美酒的引誘,便坐下來你一杯,我—杯地喝了起來,不禁酣然大醉。外甥便趁機抱著兒子溜走了。乳母等人酒醒後,發覺孩子沒了,知道上了人家的當,嚇得連滾帶爬,向國王報告去了。國王聽了他們的報告,氣得破口大罵:「你們這幫蠢貨,就知道貪喝那貓尿,既沒抓住那賊頭,倒反讓他把孩子抱走了。真是氣死我了!」
外甥抱著兒子來到鄰國的首都,到王宮求見國王。國王接見他時,發覺他神態謙和,言語得體,舉止有禮,而且見多識廣,聰明非凡。國王十分高興,便把他留下來,封為大臣。有一天,國王說:「在我國,還沒有一個人像你這么聰明機智。我想把愛女嫁給你,你一定很高興吧!」外甥忙回答說:「大王這樣厚愛,我真是不敢當。如果大王真的可冷我,希望能為我聘某某國的公主。」國王真地答應了,並當即派人來到外甥原來生活的國家,向那位發誓要抓住小偷的國王求婚,說自己有一位太子,希望聘娶那美麗的公主。
公主的父親——那位老國王接待了使者,立即答應了這門親事。但他轉念一想:「這件事是不是那個賊頭搞的鬼?那可惡的傢伙實在太狡猾,總是讓我們吃虧上當。這次莫非又是他設下的圈套,想來騙走我女兒,他孩子的母親?」想畢,立即派使者趕往鄰國,要求說:「既然貴國太子要娶我的女兒,必須由太子親自前來迎娶。」
外甥得到這個消息,心想:「我如果真的親自去迎親,一定會被那位國王識破,抓住的。」怎麼辦呢?他想了一會,腦子里冒出了一條對策。他跑去求見庇護自己的那位國王,說:「如果大王決定派我親自去迎親,請撥給我五百騎兵,一律要兵強力壯,以顯示我國的氣派威風,這樣我才能去。」國王答應了他的要求。
到了迎親的那一天,外甥穿上節日的新裝,以二百五十名騎兵為先導,二百五十名騎兵為後衛,自己策馬走在隊伍的中間。迎親的隊伍浩浩盪盪地向公主所在的國家行進。到了王宮前,外甥立馬控韁,在馬上向國王和公主致意,並沒有下馬行禮。國王見此情此景,心中已猜到了八九分,不由得從心底里佩服這小子的膽量和聰明。於是,他牽著公主來到迎親隊伍中間,上前握住外甥的手,問道:「請你實話告訴我,我前後幾次想方設法要抓而沒有抓住的,是不是你?」外甥在馬上含笑致敬:「不錯,就是我!」國王長嘆一聲,由衷地說道:「天底下再沒有比你更聰明的人了。好吧!我把我的女兒嫁給你。」
外甥與公主結了婚,一家三口終於團圓了。
——據《生經》卷二
仙人的眼珠
從前,有一個人入山學道之後,獲取了五通仙之聖果。因此,此人具有一雙天眼,能洞見萬事萬物。地下埋藏的所有珍寶、金銀,他也都能一眼瞥見。國王知道此人的神通之後,心中異常興奮,恨不得馬上叫他來為自己效勞。他對身旁的大臣說道:「我國能有如此神人,應是我的幸運。你們能想出什麼妙計,使他常住我國而不去他處,從而給我發現更多更多的地下寶藏?」
一位愚蠢的大臣,聽了國王的話後,馬上便去了這位神人的處所,設法挑出了他的兩隻眼珠。他志得意滿地手持著那位神人的兩隻眼珠,獻給了國王陛下,並表功似地告訴國王:「陛下,臣按您的吩咐,挑出了神仙的雙眼。從此,他就只能住在我國,不可能再去他鄉了。」國王聽了這愚臣的報告後,頗覺啼笑皆非:「我之所以想要這位神仙長住我國,是因為他能夠為我發現地下埋藏的所有寶藏。現在你卻是毀了他的雙眼,長住我國又有何用?!」
這位愚臣,實是荒唐之極,不但使神仙喪失其道眼,而且也使國王一無所獲。
——據《百喻經》卷上
女居士
在古印度有位女居士,是佛教的忠實信徒。她雖然沒有出家當比丘尼,但對佛教的教義、法術十分精通,時時修煉鑽研,是位功道高深的女居士,很有名望。
一天,女居士前往拘薩羅國游歷,在迦旃延婆羅門的尼庵中的羅園里住下。
婆羅門尼的幾位弟子外出化緣、拾柴回來,—進羅園,看見一位女居士端坐樹下,面容祥和舒朗,心凝神注,一副安寧寂靜、超然世俗的樣子。弟子們很是驚嘆佩服,趕緊上前施禮,懇請女居士賜教。
於是女居士便跟這幾個年輕弟子侃侃而談。她說古論今,講法釋道,還勉勵她們潛心修研,必能獲得真諦。
女居士講得娓娓動聽,句句透徹。幾個弟子聽得頻頻點頭,心服口服。她們從來沒聽過這么中懇切實的教誨,這么高深而又平易的事理,都很慶幸自己有這么一個機遇,而且對女居士也就越發尊敬,越發感激。
弟子們聽了教誨,依依不捨地辭別了女居士,背起柴禾,高高興興到庵中回婆羅門尼的話去了。
一見師傅,就爭先恐後地搶著說:「師傅,師傅,咱們羅園里來了一位姓瞿曇的沙門,是位道法高強的人呀!她特別善於講法說道,而且善解人意,句句話都能說到人心裡去,切中我們糊塗迷惑的地方。真是像俗語說的: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哇!」
婆羅門尼見自己的徒弟們如此眉飛色舞地贊嘆那個初來乍到的女居士,心中一動,就勢吩咐道「既然她這么深刻高強,這么值得你們討教,那麼好,就替我去跟她說,請她明天到庵里來吃飯吧。」
弟子們一聽,驚喜萬分,這正是她們求之不得的事,高興得差點兒叫出聲來。—個腿快的弟子趕忙跑到羅園去傳師傅的話。
女居士聽了弟子傳達過來的邀請後,依然平靜地坐著,沒起身,沉默不語。那個正在興頭上的弟子見女居士既不說去,也不說不去,雖然有點兒納悶,但她心裡是唯恐她不答應,所以也等不及女居士的回話,就興沖沖地往庵里跑,回稟師傅說,女居士接受了邀請,明天准來。
第二天一早,婆羅門尼坐在正堂上,堂門敞開,遠遠地就看見女居士身穿素衣,手持缽盂,信步朝尼庵走來……
婆羅門尼叫弟子給女居士添了一個座位,然後就吩咐上菜開飯。一桌子的菜,招待客人可謂是夠豐盛的了。可婆羅門尼只顧悶頭自吃自喝,對女居士既不謙讓,也不關照,似乎並沒把她當做自己請來的「貴客」,沒有一點兒主人尊客的姿態。弟子們看在眼裡,面面相覷,誰也不敢多說多動。女居士也就自然要自己照顧自己了。
吃過飯,女居士起身出去洗漱凈面,又把缽盂清洗干凈,然後回到屋裡,坐在為自己特設的位子上。再看婆羅門尼,舒舒服服,心滿意足地挺了挺身子,穿著鞋側卧在一張高高架起的床上,用衣角遮住頭,擺出一副舒懶懈怠,漫不經心的姿態。她側著頭,平聲慢氣地問女居士:「我們有些不明白的事情想向你討教討教。我的弟子對你的口才、智慧盛贊不已呀,不知你是否有空為我們解答呢?」
看著婆羅門尼傲慢的樣子,女居士平談而和氣地回答:「姐妹們有事要問,我盡力解答,何必如此客氣呢。不過,恐怕今天不是時候吧?」
說完,她便起身告辭。婆羅門尼只在床欠了欠身,草草擺了個送客的姿態,目送著她出了門。弟子們不知師傅到底想干什麼,都覺得很不自在,心裡很不舒服。
第二天,弟子們外出去砍柴。歸途中又去羅園聽女居士講道。回到庵中,又如實地回稟了師傅。婆羅門便又請女居士到庵中用飯。就這樣一來二去,連請了四次飯。
到第五次,婆羅門尼終於開口說要請女居士來尼庵說法佈道。可女居士還是當初的那句話——「還不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