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蔡倫造紙的故事

蔡倫造紙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1:05:24

㈠ 蔡倫造紙是怎樣的故事

我國東漢永元年間,皇宮里有個內務總管叫蔡倫,他非常聰明,是桂陽人,他進京城洛陽的皇宮里當了太監,漢章帝劉炟時,升為小黃門、中常侍,後又兼任尚方令。蔡倫先是掌管皇宮內院事務,後來成為監制各種御用器物的皇家工場的負責人。

平時,蔡倫看皇上每日批閱大量簡牘帛書,勞神費力,就時時想著能製造一種更簡便廉價的書寫材料,讓天下的文書都變得輕便,易於使用。

有一天,蔡倫帶著幾名小太監出城遊玩,他們來到了離城不遠的緱氏縣陳河谷,也就是鳳凰谷。蔡倫只見溪水清澈,兩岸樹茂草豐、鳥語花香,景色十分宜人。正賞景間,蔡倫忽見溪水中積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掛浮著一層薄薄的白色絮狀物,不由得眼睛一亮。他蹲下身去,用樹枝挑起細看,只見這東西扯扯掛掛,猶如絲綿。

蔡倫想到工場里製作絲綢時,繭絲漂洗完後,總有一些殘絮遺留在篾席上。篾席晾乾後,那上面就附著一層由殘絮交織成的薄片,揭下來,寫字十分方便。蔡倫想,溪中這東西和那殘絮十分相似,也不知是什麼物件,就命小太監找來河旁農夫詢問。

農夫說:「這是漲河時沖下來的樹皮、爛麻,扭一塊兒了,又沖又泡,又漚又曬,就成了這爛絮!」

「這是什麼樹皮?」蔡倫急切地問。

「那不,岸上的構樹唄!」

蔡倫望去,滿眼綠色,臉上漾起笑意。

幾天後,蔡倫率領幾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來到這里,利用豐富的水源和樹木,開始了試制。剝樹皮、搗碎、泡爛,再加入漚松的麻縷,製成稀漿,用竹篾撈出薄薄一層晾乾,揭下,便造出了最初的紙。

蔡倫挑選出規正的紙張,獻給和帝。和帝試用後龍顏大悅,當天就駕幸陳河谷造紙作坊,看了造紙過程,回宮後重賞蔡倫,並詔告天下,推廣造紙技術。

蔡倫的紙越造越好,能厚能薄,質細有韌性,兼有簡牘價廉、縑帛平滑的優點,而無竹木笨重、絲帛昂貴的缺點。漢和帝的皇後鄧太後見蔡倫的紙有這些優點,真是利國利民,就在東漢元初年間的114年,高興地封蔡倫為「龍亭侯」,賜地300戶,不久又加封為「長樂太僕」。人們把這種新的書寫材料稱作「蔡侯紙」。「蔡侯紙」名聲大了,造紙地方自然也有了名氣,人們便把馬澗河這一段稱作了「造紙河」。這是我國民間流傳的蔡倫造紙的故事。

㈡ 龍亭蔡倫造紙傳說故事的傳說故事

馬澗河彎彎繞繞,流經偃師市緱氏鎮這一段,古時曾稱為「造紙河」。志書記載岸上原有「造紙河碑」,惜已不存。前些年,文物工作者在附近的漢墓中發現數百塊形狀各異的空心磚,磚上繪有楮樹、木芙蓉、扶桑等可為造紙原料的樹木圖案。因此我們推測,這些磚為紙作坊用物。說起「造紙河」的來歷,當地流傳著東漢蔡倫造紙的故事。
紙未發明以前,我國使用的書寫材料,主要有甲骨、簡牘和縑帛等。
甲骨的來源有限,刻字、攜帶、保管都不方便,人們用的愈來愈少。
簡有竹簡、木簡之分;牘有竹牘、木牘之別,因南方多竹,北方楊樹、柳樹較豐之故。簡是狹長形的,寬度比較一致,長短卻隨時期而不同,春秋戰國時期的簡最長的是二尺四寸(當時的一尺約合今23厘米),漢初的簡最長的是二尺。牘的面積比簡大,能多寫幾行字,常用於下命令、發公文、畫地圖等。古時書信所用牘常為一尺,所以就把信件叫做「尺牘」。由於一枚簡只能寫很少字,一篇文章要用許多簡,人們就把簡串起來使用,叫「策」或「冊」。「冊」就是繩連竹簡的意思。這時,已經有了筆墨,記事方法較刻骨大有進步,但那簡牘的分量卻也不輕,使用起來仍然不便。當時,人們出門求學或講學,要背一口袋竹片或木片,攜帶著筆、墨,腰中插把小刀用來修簡,或颳去錯字。學問大的更是以馬馱車載木片竹片了。
縑帛是蠶絲製成的絲織品,雖然書寫、攜帶都很方便,但量少價貴,難以形成大氣候。
蔡倫是桂陽(今湖南耒陽縣)人,於東漢明帝劉庄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進京城洛陽的皇宮里當了太監,章帝劉炟、和帝劉肇時,升為「小黃門」、「中常侍」,後又兼任「尚方令」。他先是掌管皇宮內院事務,後來成為監制各種御用器物的皇家工場的負責人。
平時,蔡倫看皇上每日批閱大量簡牘帛書,勞神費力,就時時想著能製造一種更簡便廉價的書寫材料,讓天下的文書都變得輕便,易於使用。
傳說,有一天,蔡倫帶著幾名小太監出城遊玩,來到了離城(指漢魏故城,今白馬寺東南一帶)不遠的緱氏縣陳河谷,也就是鳳凰谷(今玄奘故里一帶)。只見溪水清澈,兩岸樹茂草豐、鳥語花香,景色十分宜人。正賞景間,蔡倫忽見溪水中積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掛浮著一層薄薄的白色絮狀物,不由眼睛一亮,蹲下身去,用樹枝挑起細看。只見這東西扯扯掛掛,猶如絲綿。
蔡倫想到工場里製作絲綿時,繭絲漂洗完後,總有一些殘絮遺留在篾席上。篾席晾乾後,那上面就附著一層由殘絮交織成的薄片,揭下來,寫字十分方便。蔡倫忽然想,溪中這東西和那殘絮十分相似,也不知是什麼物件。
他立即命小太監找來河旁農夫詢問。農夫說:「這是漲河時沖下來的樹皮、爛麻,扭一塊兒了,又沖又泡,又漚又曬,就成了這爛絮!」
「這是什麼樹皮?」蔡倫急切地問。
「那不,岸上的構樹唄(學名楮樹)!」
蔡倫望去,滿眼綠色,臉上漾起笑意。
幾天後,蔡倫率領幾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來到這里,利用豐富的水源和樹木,開始了試制。剝樹皮、搗碎、泡爛,再加入漚松的麻縷,製成稀漿,用竹篾撈出薄薄一層晾乾,揭下,便造出了最初的紙。但一試用,發現容易破爛,又將破布、爛魚網搗碎,將制絲時遺留的殘絮,摻進漿中,再製成的紙便不容易扯破了。為了加快制紙進度,蔡倫又指揮大家蓋起了烘焙房,濕紙上牆烘乾,不僅幹得快,且紙張平整,大家心裡樂開了花。
蔡倫挑選出規正的紙張,進獻給和帝。和帝試用後龍顏大悅,當天就駕幸陳河谷造紙作坊,查看了造紙過程,回宮後重賞蔡倫,並詔告天下,推廣造紙技術。
後來,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鄧太後見蔡倫的紙越造越好,能厚能薄,質細有韌性,兼有簡牘價廉、縑帛平滑的優點,而無竹木笨重、絲帛昂貴的缺點,真是利國利民,便高興地封蔡倫為「龍亭侯」,賜地三百戶,不久又加封為「長樂太僕」。人們把這種新的書寫材料稱作「蔡侯紙」。
「蔡侯紙」名聲大了,造紙的地方自然也有了名氣,人們便把馬澗河的這一段稱作了「造紙河」。

㈢ 趙括紙上談兵遺笑千年,這究竟是個怎樣的故事

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shē)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是趙奢並不承認他有軍事才能。

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麼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等到趙括被封為大將軍即將出兵的時候。

他的母親上書告訴趙王說:「趙括這個人不可以讓他當大將。」趙王說:「為什麼?」趙括的母親回答說:「當初我開始侍奉他的父親時,他當時做大將,有很多次親自捧著飯把食物送給別人,所交的朋友有幾百個。

大王和宗室賞賜給他的東西全都把它送給軍中將士和士大夫,從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過問家裡的事。現在趙括剛當上大將,就面朝東方接受朝拜,軍中將士沒有敢抬起頭來看他的,大王所賞賜的金銀財寶,他都拿回來藏在家裡,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買下來的就買下來。

大王認為趙括跟他的父親相比如何呢?他們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趙王說:「老太太你的意見還是先放在一邊吧,我已經打定主意了。」趙括的母親於是說:「大王最終決定要派他出兵,那麼如果有不順利的情況發生,我能夠不受到連累嗎?」趙王答應了她。

趙括代替了廉頗(lián pō)擔任抗秦大將後,將原有的紀律和規定全部更改了,並將原來的軍官進行了撤換和重新安排。

秦將白起聽說了這件事後,便派出小股部隊佯(yáng)裝失敗引誘趙括做出錯誤的判斷,然後斷絕他的糧道,分段兩軍,士卒的士氣大亂。四十多天後,軍隊士兵飢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斗。秦軍射死了趙括。最後,趙括的軍隊大敗,幾十萬兵士都向秦軍投降了。

(3)蔡倫造紙的故事擴展閱讀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後來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戰國時期,那時中國還沒有發明紙張。所以所謂的兵書應該記載在竹簡、木簡或者帛等絲織品上。

有人說紙上談兵是源於明代人劉三吾在一首詩中說:「朝野猶誇紙上兵」。我沒看到原詩,姑且存疑。

所以紙上談兵這個成語還是有很大錯誤的,准確地說實際應該是竹上談兵,木上談兵,帛上談兵。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還在看竹簡,比他早的趙括是不知道紙為何物的。現在的考古發現最早的紙在西漢就出現了,比傳統的說法,蔡倫造紙的東漢時期要早。

㈣ 蔡倫造紙是怎樣的故事

西漢時期紙的生產數量不多,尚無法取代傳統的書寫材料,因此,仍大量使用簡牘、縑帛。由於它們不適合老百姓用來記載文字,嚴重製約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就在這時,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出現了,他就是蔡倫。

蔡倫是東漢時期桂陽郡耒陽縣人。耒陽是湘江的一條支流,地肥水美,茂林修竹,是有名的魚米之鄉。蔡倫就出生在耒陽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過去上學是請私學里的先生,蔡倫家裡窮請不起先生,但他聰明伶俐,跟著鄰居上私學的孩子認識了好多字。蔡倫很小的時候,繼位不久的漢章帝劉旭常到各郡縣挑選幼童入宮。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太監,當時他15歲。

在宮廷里,蔡倫人生地疏,小孩子思念父母,幾次背著人哭了,可是他擦乾眼淚,在人前笑嘻嘻的。因為他聰明伶俐會辦事,又識文斷字,很快得到漢章帝和正宮娘娘竇皇後的喜愛,竇皇後讓他當了個太監小頭目小黃門,後來又提拔他為黃門侍郎、中常侍。

平日里,宮內有要事向朝廷稟報,或者皇帝有要事向後宮傳達,都是蔡倫的職責;要是各地諸侯王朝見皇帝或者皇後,必須經蔡倫去通報請准,皇上皇後要召見大臣或者宴請諸侯王,安排座位次序也是蔡倫的事,可以說在太監裡面也是非常榮耀的事情。

蔡倫跟隨在皇帝皇後身邊,看到皇帝上朝要批閱很多大臣的奏章。當時的奏章都是寫在簡牘上。成捆的竹簡都是太監用車拉來,幾個人抱著抬著放到皇帝的御案前,堆成小山樣的一堆,皇上每天在案幾上展卷批閱,連篇累牘,十分笨重,蔡倫累得腰酸背疼的。

看皇上每日批閱大量簡牘帛書,勞神費力,蔡倫就想著能製造一種更簡便廉價的書寫材料。在宮里枯坐也不是個辦法,蔡倫決定出去走走,看看民間有什麼好辦法。因為東漢宮廷太監都篤信道教,蔡倫決定去道教福地升仙觀去,拜拜駕鶴升仙的神仙王子晉。

這一天,蔡倫帶幾名小太監出了洛陽城南門,渡過洛河,走過夾河灘,又渡過伊水,到了離城約15千米的緱氏縣附近的陳堡谷,也就是鳳凰谷。只見這里的河水溪流清澈,兩岸樹茂草豐,鳥語花香,景色十分宜人。河面上漁歌裊裊,漁人在捕魚;河岸桑林里蠶農匆匆,正在採桑養蠶。正要渡河,蔡倫忽見溪水中積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掛浮著一層薄薄的白色絮狀物,不由眼睛一亮,蹲下身去,用樹枝挑起細看。

只見這東西扯扯掛掛,猶如絲綿。蔡倫想到皇家作坊里製作絲綿,繭絲漂洗完後,總有一些殘絮遺留在篾席上。篾席晾乾那上面就附著一層由殘絮交織而成的薄片,揭下來可以在上面寫字。他眼中一亮,溪中東西和那殘絮十分相似,也不知是什麼東西。蔡倫立即命小太監找來河旁蠶農詢問。蠶農說:「這是漲河時沖下來的樹皮、爛麻,扭一塊兒了,又沖又泡,又漚又曬,就成了這爛絮!」「這是什麼樹皮?」蔡倫急切地問。「那不,岸上的構樹唄!」蠶農說。構樹其實就是楮樹,是一種落葉喬木,樹皮纖維長而柔軟,是造紙的好原料。蔡倫放眼望去,兩岸構樹鬱郁蔥蔥,滿眼綠色,造紙的主意靈光頓現,臉上漾起笑意。他顧不上拜神求仙,急忙命太監快馬回京城找來皇家作坊中的技工,在緱氏縣開始了試制紙張。

蔡倫他們找來石臼,拿來竹簾、篩網等工具,就地取材,剝下構樹的樹皮,用石臼搗碎,用篩網反復過濾,再搗碎製成稀漿,撈出後攤在竹簾或者密密的篩網上,攤成均刀的薄薄一層,待晾乾後揭下。蔡倫試著在紙上寫字,發現紙容易破爛。於是,他又將破布、爛漁網搗碎,將制絲時遺留的殘絮,摻進漿中,再製成的紙便不容易扯破了。為了加快制紙進度,蔡倫又指揮大家蓋起了烘焙房,濕紙上牆烘乾,不僅幹得快,且紙張平整,大家心裡樂開了花。

蔡倫帶領著工匠一連幹了數日,造出十數張比較滿意的紙張,這才收拾行裝回到了京城。

第一批用樹皮和麻料造出「高級」東西,蔡倫給它取名叫「紙」。這種紙體輕質薄,雖然沒有帛那樣白,但也很潔凈,而且質地很均刀,很光滑,很適合寫字。

蔡倫把造出的紙張獻給了漢和帝,漢和帝試用後龍顏大悅,當天就駕臨造紙作坊,現場查看了造紙過程,然後命蔡倫繼續研製,大規模生產。

蔡倫考慮緱氏縣距離洛陽還是遠了點,並且多丘陵,要大規模造紙還需改進技術,於是決定選擇一處距離京都不能太遠,並且更適合大規模造紙的地方。蔡倫帶著工匠出洛陽城,沿著洛河一路東行。洛河從西邊山裡流來,在平原上一路蜿蜒。東漢的漢都城洛陽就在洛河北岸依河而建。這一條白練般的洛河繞帝都而東,兩岸綠楊碧柳,紅蓼白萍,河中碧水銀灘,鴨戲魚游;白天舟楫穿梭,夜晚漁火明滅,甚有詩情畫意。每到春天,城中年輕女子都到河邊踏青郊遊,紅塵紫陌,真個一派繁華。

蔡倫一路東行,兩岸村邑不絕,綠樹藍瓦,走到了河北岸距離洛陽約7千米的一處地方。這里北邊有從洛陽城流來的陽渠,蜿蜒向東南經古老的商城、鴻陂池,最後流入了洛河,南邊有古老的洛河,地域開闊。同時,離這里不遠的邙山上有非常多的構樹,平原上有很多地方種植薴麻,原料充足;水源充足,適合造紙取水排水,陽渠和洛河都可水運,運輸方便。蔡倫決定在此建立大規模的造紙作坊。造紙坊很快建立起來,蓋了了一批屋舍,招募了一批工匠。蔡倫不僅建設了打漿池,還改進了工藝,先把樹皮搗爛,麻頭、破布等東西剪碎或切斷,加入生石灰,放在水裡浸泡,再用大鍋蒸煮,改進了紙漿的質量,打成細漿後,在方框固定的竹簾篾片上攤成平展的薄片。

蔡倫又指揮大家蓋起了烘焙房,在房裡生起爐火,把濕紙上牆,很快烘幹了。不僅幹得快,而且紙張平整。

蔡倫幾經試驗,終於在114年又造出一大批紙。蔡倫既興奮又緊張,慢慢把紙撕下,高興地大叫:「這的確是張完整的紙啊!」這種紙既白又輕,又有韌性,實在是前所未見的好東西。蔡倫又在紙上寫上字看看效果,果然非常理想,興奮地說:「成功了,這張紙比原來的絲紙吸墨快,而且不容易散開,這才能算是真正的紙啊!」

㈤ 寫出幾個關於類發明創造的故事名稱

1901年無線電
20世紀初期,幾乎沒有人能夠想像一種電磁波可以在沒有任何金屬線或電纜作導體的情況下穿行任何有意義的距離。那麼無線電信號怎麼可能沿著地球的表面行進呢當然它可以沿著一直線射離地平線。但是古格里爾莫·馬可尼認為,如果提供一些條件的話,無線電波是可以沿著地球表面行進的。1895年,在他的出生地義大利,他發射了一個無線電信號,穿行了1?5英里;6年後,即1901年12月12日,年僅27歲的馬可尼創造了奇跡,他將無線電天線牢牢地系在高飛的風箏上,發射了一個摩爾斯電碼「S」。它穿行了約2000英里,橫跨了大西洋。這個信號從英國康沃爾郡的波爾德胡鎮發出,在不到1秒鍾的時間內就到達了接收地紐芬蘭的聖約翰,馬可尼聽到了三聲微弱的滴答聲。這是通訊事業宣告誕生的聲音,是電子時代到來的第一道沖擊波。這個時代包括了無線電廣播、電視和蜂窩式電話———因此這是一項將會打開我們想像力的發現。
1903年飛機
1903年12月17日,在太陽下山以前,奧維爾·萊特和威爾布·萊特已經能使他們用木頭、電線和布料製成的飛機飛行59秒鍾了。但卻很少有報社願意對這件事作出評論,因為人類飛上天空成為當代的代達羅斯和伊卡洛斯的念頭,被大多數頭腦清醒的人認為是荒誕可笑的。可是一旦成功了,這項事業的發展就是極為迅猛的。事實上,僅僅在15年後,所有現代飛機的各種部件即使沒有全都製造出來,那麼至少關於它們的想法已經誕生了。
1907年塑料
在得知塑料的發明之後,全世界最開心的莫過於大象了。幾百年來,從小刀的把手到檯球,一切都以象牙為標准原料。19世紀80年代,象牙供應的逐步減少與檯球運動的興起就曾引發了一場危機。美國最大的檯球生產商費蘭與考蘭德公司迫不及待地懸賞價值1萬美元的黃金——這是一筆很可觀的獎賞——招募任何能夠提供代替象牙的合成品的「發明天才」。
一直到1907年,利奧·貝克蘭,一位曾因發明了用於拍攝快速運動照片的相紙而獲豐厚利潤的比利時籍發明家,無意中發明了苯酚和甲醛的化合物。這種首創的純合成塑料——酚醛塑料,具有防熱、防電和防腐蝕的功能。它不僅使檯球游戲獲益,塑料的一大好處在於其用途的多面性,從電話機到馬桶,從煙灰缸到飛機零件,一切東西都用得上塑料。到1968年,年輕的畢業生若要在一個有前途而又會成功的行業里找一份工作,就一定要聽從一個詞——塑料。
1923年電視機
電視機的發明者是英國的電子工程師約翰·貝爾德,1923年他為自己發明的能產生8線圖像的裝置申請了專利。1930年底賣出了第一台電視機。1932年,英國廣播公司播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規范的電視節目。從此,人類開始步入了電視時代。今天,人們利用衛星等途徑,將電視信號傳播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1928年青黴素
人們稱青黴素是本世紀最有貢獻的葯品,它的發明者是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1928年,這位發明家在一次細菌培養實驗中偶然地發現有一種後來被稱為青黴素的黴菌正吞噬他在培養皿中培養的細菌。根據弗萊明研究的成果,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者們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找到了提煉這種黴菌的辦法,並投入醫學治療試驗。1943年,為了醫治在二戰中負傷的戰士,盟軍開始將青黴素投入工業生產。在半個多世紀中,青黴素救活了無數人的生命,並促使人們開始重視抗生素家族的研究開發。
1942年核武器
原子時代開始於1942年。為了打敗軸心國法西斯,美國最高當局決定啟動旨在研製原子武器的「曼哈頓工程」。年底,作為「曼哈頓工程」的一部分,第一個核反應堆在芝加哥大學一個體育設施下面建成並開始運行。1945年的7月16日,一團蘑菇雲從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原子能研究中心騰空而起,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是年的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將兩顆取名為「胖子」和「小男孩」的原子彈投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日本天皇隨後宣布無條件投降,原子彈似乎為贏得二戰的勝利立了大功,但是人類從此便生活在可怕的原子武器的陰影中。
1943年計算機
計算機是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的基礎,但它是因戰爭而誕生的。1943年,為破譯德國的密碼,英國數學家阿蘭·圖靈設計了第一台名為「巨人」電動機械式計算機,雖然這僅僅是一台用於解碼的假想計算機,但卻開創了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先河,從此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1947年,晶體管計算機問世;1959年,集成電路計算機誕生;1970年,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產生;從80年代開始,新一代微型計算機異軍突起。在此基礎上,人類迎來了網路新時代。
1953DNA
1953年2月28日,英國著名遺傳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宣布他「發現了生命的秘密」。克里克和他美國的同行詹姆斯·沃森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生命科學的研究,終於從細胞核中發現了決定生命遺傳的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分子結構,破譯了人類、植物和動物的遺傳密碼。這個發現初步揭示了生命的秘密,推進對各種疾病的研究和醫治,也促進了人類對改善食物結構的研究。在下世紀的前20年,人類就可能通過採用基因治療的辦法消除遺傳缺陷,進而攻克癌症、心臟病、血友病、糖尿病以及其它致命的機能失調症。人類對DNA分子結構的研究成果,無疑是對人類研究生命、治療疾病具有極大的作用,但是也使人們面臨著因此而造成的道德危機,比如克隆技術的發展,就給人類自己出了個難題。
1954年避孕葯
1954年,美國醫師格雷戈里·平卡斯發明了避孕葯,它是由兩種抑制女性排卵的激素組成的混合物。避孕葯之所以被列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原因就在於它把婦女從被動的生育中解放出來從此婦女們可以自主地控制生育,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要小孩,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何時懷孕。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禁錮婦女性自由的枷鎖,使她們有權走出家庭參加社會工作,最終擴大婦女們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
1957年人造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為了紀念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標志著航天時代的開始。1961年4月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1969年7月20日,美國兩名宇航員乘宇宙飛船登上月球。衛星可以傳輸電視、廣播節目信號,還可以為航空、海航、天氣預報、科技信息等提供服務,從而把地球大大地「縮小」了。為了進一步探索宇宙的奧秘,人類在太陽系的主要行星上投放了許多探針,並且一個建立國際太空站的宏偉計劃也在醞釀之中。
1967器官移植
1967年,南非外科醫師克里斯蒂安.巴納德成功地進行了首次心臟移植手術。此後,隨著醫葯和醫療器械越來越先進,醫學家們逐漸解決了移植器官感染等難題,成功地進行了手肢、肝臟、皮膚、視網膜甚至睾丸的移植手術。醫學界認為,器官移植的下一個前沿技術就是腦細胞移植,來根治諸如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氏症等醫學頑症。下世紀,醫學家們將致力於攻克異種器官移植難題,將其它動物的器官移植到人體中。
1978試管嬰兒
英國姑娘路易斯·布朗是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33歲。1978年,她的母親的卵子和她父親的精子在試管中交配成功,孕育了她。此後,體外孕技術不斷發展完善,1984年,胚胎冷凍技術試驗成功;1990年,胚胎移植技術試驗成功。試管嬰兒的培育成功,給了那些不育夫婦很大的希望,但是這也引起了人們對一個道德問題的憂慮,比如說,一個婦女在50多歲甚至60歲時通過體外孕技術生一個孩子,有可能在孩子還未成年時,老人就會去世,那麼誰來撫養這個孤兒呢。

中國四大發明
指南針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俗稱吸鐵石)。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先民已用天然磁石製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國魏時,馬鈞利用磁鐵和差速齒輪製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機械裝置——指南車。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記載了製作指向用的磁針的方法。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盤。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已使用針盤導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造紙術
(也稱蔡侯紙)蔡倫改進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喜歡讀書,每次外出遊學身後都跟著五輛裝滿竹簡的大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
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而蔡倫只是改造了紙。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對紙的概念有個統一認識。什麼樣的物品叫「紙」。在古代,埃及有紙草紙,歐洲有羊皮紙,中國歷史上有絲絮紙和作書寫用的縑帛紙和蔡侯紙,其中只有植物纖維製造的蔡侯紙對世界造紙業的發展及人類文化的傳播具有深遠影響,其基本工藝一直沿用至今。根據史書記載和後人研究,蔡倫造紙術的基本點,歸納起來就是用植物纖維為原料,經過切斷,漚煮、漂洗、舂搗、簾抄、乾燥等步驟製成的纖維薄片。沒有經過造紙基本步驟處理的纖維薄片,不具備紙的基本性能,就不能稱之為中國古代傳統概念上的紙。世界上最早的紙是埃及的紙莎草紙,而歐洲中世紀則普遍使用羊皮紙,這兩種紙因為原料單一,改進餘地有限,被使用復數種類材料的中國紙所取代。 如今還有個別的地方還使用造紙術來造紙。
活字印刷術
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唐咸通九年(868)印製的《金剛經》 ,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刻印時間的印刷品。 宋仁宗慶歷年間,平民畢升在雕版印刷業已普及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它是用膠泥刻字,每字一印,燒後製成字印。將一顆顆字印排列、鑲嵌於鐵板之上,經燒烤、壓平等工藝製成印版後,便可印刷。印版上的字印可取下反復使用。這種活字印刷方法已具備現代印刷的基本過程——鑄字、排版、印刷,比15世紀中葉德國人J.谷登堡製造的活字印刷工藝要早400年。繼泥活字後,中國人又相繼發明了磁活字、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等印刷方法。印刷術的發明和傳布,大大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和發展。
火葯
火葯作為人類掌握的第一類爆炸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古代煉丹家們利用早在漢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葯物硝、硫,經過長期的煉丹實踐,至遲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發明了火葯 ,並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縱火用的火葯兵器。經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銃等各種火器已達到成熱的程度。火葯的發明對世界科技的發展曾起重大作用,現代黑火葯就是由中國古代火葯發展而來的。

中國發明家
畢升——活字印刷術
蔡倫——造紙術
沈括(宋朝)發現用細絲系在磁針的中央(指南針)
現代發明家——季漢生
慧元——(元)奶粉、奶疙瘩、肉鬆
古代煉丹家——火葯(世界上最早的火葯配方:硫磺、硝石、皂角一起燒的硫磺伏火法)
張衡——地動儀
諸葛亮——(三國)饅頭、木牛流馬、孔明燈)
現代發明家曲煥章——(1902年)發明雲南白葯
現代發明家王選——漢字激光照排
現代發明家袁隆平——雜交水稻
現代發明家席躍久——警用防暴抓捕器[1]
現代發明家季漢生——(1953年——)電子穩壓節能燈、「中華龍壺」、「和平宴」酒壺
現代發明家—席躍久
外國發明家
「世界發明大王」愛迪生誕辰紀念像[2]
愛迪生----(1847~1931)電燈 電影 電報 電話 留聲機 復印機等一千多項發明專利權。
阿基米德—(古希臘)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機
費萊明—青黴素
彭奈迪脫斯—安全玻璃
比羅次—圓珠筆
西門子---發電機
本茨----汽車(內燃機趨動)
貝爾----電話
馬可尼---無線電報
諾貝爾---炸葯
貝爾德---(1888—1946)英國發明家。1926年,製成世界上第一台機械式電視機。
吉爾·佩爾索納·德·洛百瓦爾---磅秤
伊戈爾·伊萬諾維奇·西科斯基---第一架實用直升機
羅伯特·湯姆森---第一個充氣輪胎
富爾頓(1765—1815)美國發明家。1807年,富爾頓製成蒸汽汽船。
本茨(1844一1929)德國工程師。1868年,製成世界上第一輛三輪內燃機汽車。
伏打(1745-1829)義大利物理學家。1800年,他製成伏打電堆,不久又發明伏打電池,使人們第一次獲得了穩定而持續的電流。
奧托(1832一1891)德國工程師。1876年,製成第一台四沖程循環的煤氣內燃機。使汽車和其後飛機的問世成為可能。
戴姆勒(1834一1900)德國機械工程師。1883年製成的第一台汽油機,1886年又製成世界上第一輛四輪內燃機汽車。
帕森斯(1854—1931)英國發明家。1884年製成第一台多級反動式汽輪機。
狄塞爾(1858-1913)德國工程師。1897年製造了第一台柴油機。
貝塞麥(1813—1898)英國工程師。1856年發明轉爐煉鋼法。
愛迪生(1847—1931)美國發明家。他一生完成1093項發明,對人類產生了巨大影響。1897年,他成功地研製出白熾燈。
莫爾斯(1791—1872)美國發明家。1837年,發明電報機,1844年5月24日,拍發出世界上第一封電報。
貝爾(1847—1922)美國發明家。1876年發明電話。
馬可尼(1874—1937)義大利工程師。1895年發明無線電報。1899年3月28日,他成功地實現了無線電通信。
諾貝爾(1833-1896)瑞典發明家。1867年發明安全炸葯
尼古拉·特斯拉(1856年-1943年)克羅埃西亞發明家。交流電,特斯拉線圈,粒子束武器,特斯拉渦輪發動機,非同步電動機,旋轉磁場,地面固定波,雙線線圈,無線技術
伽利略(1564~1642)義大利發明家,發明溫度計。
鮑勃——人造血管
利蘭·克拉克——人造血液
約翰·馮·諾依曼(1903~1957)——計算機
萊布尼茨(1646 - 1716)——二進制數學
尼古拉·特斯拉
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1943)原名尼古拉·特斯拉。出生於克羅埃西亞的史密里安,後加入美國籍。早年在巴黎歐洲大陸愛迪生公司任職,因創造性的勞動,被轉送到美國的愛迪生電器研究中心,與愛迪生(1847—1931)共同工作。他發明了交流發電機。後來,他開創了特斯拉電氣公司,從事交流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的生產,並進行高頻技術研究,發明了高頻發電機和高頻變壓器。1893年,他在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用交流電作了出色的表演,並用他製成的「特斯拉線圈」證明了交流電的優點和安全性。1889年,特斯拉在美國哥倫比亞,實現了從科羅拉多斯普林斯至紐約的高壓輸電實驗。從此,交流電開始進入實用階段。此後,他還從事高頻電熱醫療器械、無線電廣播、微波傳輸電能、電視廣播等方面的研製。為表彰他早在1896~1899年實現200 kV、架空57.6 m的高壓輸電成果,與製成著名的特斯拉線圈和在交流電系統的貢獻,在他百年紀念時(1956年)國際電氣技術協會決定用他的名字作為磁感強度的單位。

找了這么多,給個採納吧,愛你哦,親。

㈥ 蔡倫造紙概括50字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copy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改進了造紙術,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

蔡倫改進的造紙術 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蔡倫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6)蔡倫造紙的故事擴展閱讀:

蔡倫墓在陝西省洋縣龍亭鋪南二百米處,墓區面積五畝,冢高七米;墓前現存石碑三通,正中真書「漢龍亭侯蔡倫之墓」。蔡倫墓和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祠佔地30多畝,祠區有拜殿、獻殿、蔡侯祠、東西配殿、樂樓等清代歇山式建築及多株古柏和漢桂;墓區有石人、石羊、石馬等翁仲,有明、清碑碣多通肪單檐歇山頂方型祭亭。

蔡倫墓冢巍峨高聳,壯觀異常,在古木掩映之中,墓前的石碑、石羊、翁仲一字排開,「蔡倫譜系碑」,記載著蔡倫家族的歷史沿革。

㈦ 蔡倫造紙的故事是怎樣的

徹底使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要歸功於蔡倫。蔡倫任尚方令期間,總結了零散的民間造紙術,加以革新,利用

有利條件,造出了一批質地良好的紙,獻給了漢和帝劉肇,受到了表彰和重視,紙和造紙術從此為人們所推崇。後來蔡倫被封為「龍亭侯」,人們稱其所造的紙為「蔡侯紙」。

蔡倫擴充了造紙用的原料。除大麻、薴麻外,還充分利用了其他廢舊的麻製品麻頭、麻布、漁網等,特別是樹皮。樹皮的來源不亞於麻類。以樹皮為原料的紙中又以楮皮紙為最重要,在東漢時期,楮皮紙是大量生產和使用的紙張品種之一。蔡倫改進並發展了造紙技術。麻繩頭、漁網、麻布等舊麻製品都需搗碎,顏色較深的還需脫色。

樹皮中木素、果膠等雜質含量遠比大麻、薴麻高。所以在脫膠制漿中,對技藝的要求較高,據分析當時可能採用草木灰水或草木灰水與石灰水混合液來制漿。石灰水中含有氫氧化鈣,而灰水中含有較多碳酸鉀。

使用草木灰水或草木灰水與石灰水的混合液,鹼性適中,既可成漿,又不破壞纖維素。蔡倫能夠利用麻繩、麻布、漁網和樹皮製造出質量較好的紙張,必定是在制漿工藝上做了重大改進,很可能是首先採用了鹼液蒸煮制漿。

蔡倫認識到紙的重要,因而總結民間的經驗,改進和發展了造紙技術,使紙和造紙術廣為人知,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紙不僅在民間通用,而且成為官方文書的載體。

蔡倫發明了以樹皮為原料的皮紙,主要是楮皮紙。楮就是構樹,是落葉喬木,開淡綠色花,果實呈紅色,皮部纖維強韌。

魏晉南北朝時期種楮在農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它為造紙業提供了一種充裕的原料,所以楮皮紙在社會流行起來。

由漢代至唐代,麻紙一直是產量最大的紙。相傳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有一次送給東晉名士謝安的麻紙就達9萬張,可見當時造紙業的興旺。

㈧ 蔡倫造紙的故事

蔡倫造紙故事:自古以來都是把字寫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編成冊,那種用來專寫字屬的絲綢叫做紙。絲綢很貴而竹簡又太笨重,並且不便於人們使用。

於是蔡倫想出一種方法,用樹皮、麻頭以及破布、漁網造成紙。元興(漢和帝年號)元年上奏皇帝,皇帝誇贊他的才能,從此都採用他造的紙,所以天下都說「蔡侯紙」。

㈨ 蔡倫造紙的故事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是誰發明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是《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載。書上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因此,後來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據以尊東漢時代的蔡倫是紙的發明者,把他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份。

但自從1933年,已故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淖爾地區發現了一片西漢中葉古紙後,對造紙術的發明問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1957年5月8日,在陝西省西安市郊灞橋磚瓦廠工地古墓中又發現了成疊的古紙殘片88片。這成疊古紙墊在三面銅鏡下面,墊得很厚,雖然已成碎片,但邊沒有完全腐爛。這一發現,更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經考古學家考證,認為這一墓葬不會晚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因此灞橋紙的年代也可大致確定在公元前118年以前。這個時間比蔡倫造紙的年代要早200多年。另外,1973年至1974年,在甘肅漢居延遺址又發掘出兩張西漢後期的麻紙。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6月至9月,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在天水馬灘西漢墓內發掘了一張地質地圖,此紙長5.5厘米,寬2.6厘米。這個最新發現的西漢紙質地圖是目前所街道的最早的紙張實物。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古代在西漢初期就發明了可用於書寫和繪畫的紙。

除此以外,在史籍里,早在蔡倫以前,也有一些關於紙的記載。如《三輔舊事》上曾說:衛太子劉據鼻子很大,漢武帝不喜歡他。江充給他出了個主意,教他再去見武帝時「當持紙蔽其鼻」。太子聽從了江充的話,用紙將鼻子掩蓋住,進宮去見壏帝。漢武帝大怒。此畫發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漢書·趙皇後傳》記載:漢武寵妃趙飛燕的妹妹趙昭儀要害死後宮女官曹偉能,就派人送去毒葯和一封「赫蹄書」,逼曹偉能自殺。據東漢人應劭解釋,「赫蹄」即「薄小紙也」(後來稱為絲棉紙)。再如《後漢書·賈逵傳》說,公元76年漢章帝令賈逵選二十人教以《左氏傳》,並「給簡、紙經傳各一通「。以上有關紙的文獻記載,都早於公元105年,即蔡倫向漢和帝獻紙那一年。

持否定造紙術是蔡倫發明的同志認為,」發明造紙術的是西漢勞動人民。東漢勞動人民在繼承西漢造紙技術後,又有所改進、發展和提高。至和帝時,尚方令(職掌管理皇室工場、負責監造各種器械)蔡倫組織少府尚方作坊充足的人力、物力,監制出一批精工於前世的良紙,於元興元年奏上,經推廣後,『自是天下莫不從用焉』。」這是爭論中的一種意見。

另一種意見則堅持認為,蔡倫是我國造紙術的發明者,理由是「根據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有關紙的解釋,在蔡倫之前古代文獻中所提到的紙,都是絲質纖維所造的,實際上不是紙,只是漂絲的副產品,自古至今要造成一張中國式的植物纖維紙,一般都要經過剪切、漚煮、打漿、懸浮、抄造、定型乾燥等基本操作。而灞橋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理由是」從外觀看,其紙腩鬆弛,紙面粗糙,厚薄相差懸殊。經過實體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絕大多數纖維和纖維束都較長,說明它的切斷程度較差,是由纖維自然堆積而成,沒有經過剪切、打漿等造紙的基本操作過程,不能算真正的紙。或許只是漚過的紡織品下腳料,如亂麻。線頭等 纖維的堆積物,由於長年墊襯在古墓的銅鏡之下,受鏡身重量的壓力而形成的片狀。此外,其餘幾種所謂西漢古紙,也都是十分粗糙,充其量不過是約紙的雛形。蔡倫及其工匠們在前人漂絮和製造雛形紙的基礎上總結提高,從原料和工藝上把紙的生產抽調到一個獨立行業的階段,用於書寫。誠然,「蔡倫紙」不會是蔡倫一手製作,但沒有他的「造意」,單憑尚方工匠也製造不出這種植物纖維紙來。因此,即使在雛形紙出土的今天,把蔡倫評作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者或代表人物仍然是正確的,是有充分歷史根據的。

另外中,中引《後漢書》有關蔡倫造紙的記載主要取自劉珍的《東觀漢記》。劉珍和蔡倫是同時代的人,應為可信。從記載中可知,蔡侯紙既能進貢皇帝,又能代替縑帛用作書寫,紙質必定達到一定水平。

有些學者還認為,灞橋紙是不是西漢的產品,也值得進一步考證。他們提出的理由是「在墓葬人的生活時代未能確切查明以前,很難對古紙的生產年代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學判斷。何況該墓葬有擾土層,曾受外來干擾,不能排除後代人夾帶進來的可能性;同是漢墓的長馬王堆,若無其事那樣完好,墓主有姓名可查,史料可靠,出土文物如此豐富,但除了千百根簡策和絲織古紙帛畫,並無一片麻紙。有的研究者還從出土的灞橋紙上辨認出上面留有與正楷體相仿的字跡,酷似新疆出土的東晉寫本《三國志·孫權傳》上的字體,據此認為灞橋紙可能是晉代的產品。

㈩ 蔡倫造紙的故事:1、為什麼要造紙,造紙的困難,故事

自古以來都是把字寫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編成冊,那種用來寫字的絲綢叫做紙。絲綢很貴而竹簡又太笨重,並且不便於人們使用。蔡倫於是想出一種方法,用樹皮、麻頭以及破布、魚網造成紙。元興(漢和帝年號)元年上奏皇帝,皇帝誇贊他的才能,從此都採用他造的紙,所以天下都說「蔡侯紙」。 蔡倫早年和他手下一個叫張紙的宦官到白水槐溝河為張父祝壽,發現小孩子們用木桿挑著水面上的漚變物嬉鬧,當他看到那漚變物一離開水面,迅即變干,用手摩擦,質地柔韌輕薄,可用來書寫文字,第二天回到宮中,又用黑色顏料在每塊漚變物上寫了一個字,讓皇帝察看,皇帝甚為高興,就派蔡倫重返槐溝河,借居張紙家,到處揀麻、布、棉絮、樹皮等一類漚物,挖池漚制,經打漿、攪混、沉澱、反復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理想地書寫材料,因為這個創造是在張紙地家鄉發現的,就把這種書寫物起名叫「紙」,俗稱「紙張」,至今這一帶還有蔡倫當年造紙的遺址。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