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藺相如的故事

藺相如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1:05:17

『壹』 關於藺相如的故事有哪些

正在此時,宦官頭目繆賢走出來說:「我有個家臣,叫藺相如,此人智勇雙全,不如派他到秦國去。」趙王問:「你怎麼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國呢?繆賢就告訴趙王說:「我以前曾經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國去。藺相如知道後,勸阻我說:『你怎麼知道燕王會接納你呢?』我告訴他說:『我曾經跟隨大王在邊境上與燕王相會。當時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錶示願意和我交個朋友。因此,我決定到燕國去投靠燕王。』藺相如聽了說:『趙強燕弱,而你又是趙王的寵臣,燕王才願意和你交朋友。現在你得罪了趙王,如果逃到燕國去,燕王害怕趙國,決不敢收留你,只會把你捆綁起來送回趙國。到那時,你的性命就難保了。現在你不如脫掉衣服,赤身伏在腰斬人的斧子上,親自去大王面前認罪請求處罰,大王寬厚仁慈,或許能得到大王的寬恕,』我聽後照著做了,大王您果然寬恕了我。因此我認為藺相如能夠出使秦國並圓滿完成任務。」。
趙王派人把藺相如召來,問道:「現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來換和氏壁,可以答應嗎?」藺相如說:「秦強趙弱,我們不能不答應。」趙王又問:「要是秦王得了壁,卻不肯把城交給趙國,又該怎麼辦呢?」藺相如說:「確實如此,但秦國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壁,如果趙國不答應,那就是我們理虧,秦國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趙國;要是趙國把壁送到秦國,而秦國不肯把城交給趙國,那麼就是秦國理虧。比較一下,我認為最好是答應秦國,把壁送去,讓秦國負不講道理的責任。」停了一會兒,接著說:「我想大王現在可能沒有適當的人選吧,我倒願意出使秦國,假如秦國真的把城邑交給趙國,我就把寶玉留在秦國;如果秦國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寶玉完完整整地帶回來。」
於是,趙惠文王任命藺相如做使臣,帶著和氏壁西使秦國。
秦廷智變
秦昭王在章台(秦宮名,舊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水)接見藺相如,藺相如雙手捧壁,獻給秦王,秦王接過壁。展開錦袱觀看,果然純白無瑕,寶光閃爍,雕鏤之處,天衣無縫,真不愧是稀世之寶,非常高興,又依次遞給妃嬪、文武大臣和侍從們欣賞,眾人都嘖嘖稱贊,歡呼「萬歲」,向秦王表示祝賀。

『貳』 有關藺相如的故事

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的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對趙王說,自己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趙王看了信,心裡想:秦王一向是只想佔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麼這么大方?要是不答應他的請求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是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們商量,但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這件事,便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裡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妃子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
十五座城池換取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只見藺相如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氏璧』雖
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和氏璧"有瑕疵,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讓他指出來。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理直氣壯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
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
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沒想到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
換璧的誠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裡,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塊兒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氏璧」,面對柱子,就
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撞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
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
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趙王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寶玉的儀式。現
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這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本不想這樣做,但見藺相如態度堅決,只得說:「好!就這
么辦吧!」說完,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麼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編輯本段澠池之會公元前282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取了趙國的兩塊地方。第二年,秦國又派兵攻佔了趙國的石城;又過了一年,再向趙國進攻,兩國交戰,趙國損失了兩萬多軍隊,但秦軍的攻勢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和趙國講和,以便集中力量攻擊楚國,於是派使者到趙國,約趙王在西河
外的澠池見面,互修友好。趙王害怕秦王耍陰招,想不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商議,認為趙王推辭不去不好,就勸趙王去:「秦王約您會議,如果大王不
去,那就顯得趙國力小而膽怯了,還是去好。」趙王聽從了廉頗、藺相如二人的建議,藺相如也隨著趙王一起去了。
廉頗帶領大軍把趙王送到邊境,臨分手。對趙王說:「這次大王去澠池,路上來回的行程,加上會見
的時間,估計前後不會超過三十天。為了防止意外,要是過了這個日期大王還未回來,請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扣留大王要挾趙國的念頭。」趙王同意
了。廉頗還在邊境上布置了大量的軍隊,防備秦國的進攻。
到了澠池,見到秦王,雙方行過禮,便在筵席上敘談,酒到中巡,秦王對趙王說:「我聽說你喜歡彈瑟,我這里有瑟,就請你彈一支曲子助助興吧!」趙王不敢推辭,只好彈了一曲。這時,秦國的御史走了過來,在簡上寫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宴會,秦王命趙王彈瑟。
藺相如見此不悅,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擊缶,我這里有個缶,請你敲敲缶讓大家高興
高興。」秦王聽了勃然大怒,不肯答應。藺相如又端起缶走過去,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敲。藺相如就說:「現在我離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應,我拼著一
死,也要濺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拚命。
秦王的侍衛看到秦王受到脅迫,慌忙拔出刀來,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著雙眼,大喝一聲,嚇得侍衛連連後退,秦王心裡很不高興,也只好勉強在缶上敲了幾下。藺相如回頭叫來趙國的御史,也把這件事情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宴會,趙王命秦王敲缶助興。
秦國的大臣們見秦王沒有佔便宜,就說:「請趙王獻出十五座城地為秦王祝福!」藺相如也不示弱,說:「請秦王拿咸陽為趙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結束,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機智勇敢地同秦國君臣進行了針鋒相對、不屈不撓的斗爭,挫敗了秦國的圖謀。秦國也知道廉頗率領大軍駐扎在邊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處,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趙國君臣回國。以後,秦、趙間暫時停止了戰爭。編輯本段負荊請罪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
藺相如在澠池會上有功,封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居功自傲,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不願意和廉頗
爭位次先後,便處處留意,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迴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裡避開。相如的門客便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藺相如對他們解
釋說:「依你們看來,是廉將軍厲害呢,還是秦王厲害呢?」門客們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了。」藺相如說:「對了,秦王這樣威焰萬丈,我卻在朝堂上斥責他,侮
辱他的臣子們,難道我會單獨害怕一個廉將軍嗎?不過我想,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正是因為趙國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呀。如果我們兩個相搏鬥起
來,那情勢發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我對廉將軍一再退讓,正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拋在腦後啊!」
負荊請罪
藺相如這番話,使他手下的人極為感動。相如手下的人也學習藺相如的樣子,對廉頗手下的人處處謙讓。
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更覺得自己十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相如家請罪,並沉痛地說;
「我是個粗陋淺薄之人,真想不到上卿對我如此寬容。」
藺相如見廉頗態度真誠,便親自解下他背上的荊條,請他坐下,兩人坦誠暢敘,從此誓同生死,成為至交。
藺相如多謀善辯,膽略過人;他以國家利益為重,善於人和,不畏強暴,出使秦國,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歸趙」的故事。他為了國家利益,忍辱負重,使大將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的典故為歷代人們所傳頌。編輯本段藺公之墓臨潼區東15公里,戲河之西,臨馬道北,有座佔地6600平方米,高15米,呈方形隆頂的古冢,為戰國七雄之一趙國上卿藺相如之墓。
關於藺相如墓,歷史上眾說紛紜。但據清·康熙《臨潼縣志》載:「相如墓在馬崖道上」。清代著名考古學家,陝西巡撫畢沅亦為之樹碑曰:「趙大夫藺相如之墓」(1952年,戲河人在戲河橋下撈出此碑,後一直保存在戲河小學,「文革」期間被毀壞)。
自古以來,關中一帶流傳著藺相如屍葬臨潼的生動故事。相傳,藺相如「完璧歸趙」後,趙王以藺相
如出使強秦而不辱使命,遂列為上大夫。「澠池之會」藺相如使秦王擊缶,立大功,又被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後秦出兵攻趙,趙王以太子郚作為秦國人質。趙
王憐太子孤兒,派相如侍太子。相如告太子曰:「驪山乃下絕勝」。民諺雲:「要吃糧,有個面張嶺;要吃油,有個瀧河川;要用錢,還有大小二金山。此外,有個
上天梯,上到天下還嫌低……」太子聽罷欣然前往。相如偕太子游驪山,不料太子得急症而亡。相如因此獲罪,被處極刑,割頭挖心,葬於驪山戲之濱,趙太子郚屍
體也埋在驪山陰坡,名「趙太子墓」,當地人叫「龍骨堆」,至今猶在。藺氏的家族因此受其株連,為了逃避這場災難,藺字去頭,挖心(「隹」),改姓為門,祖
祖輩輩居住在墓之西北,名門家村。
至今,門家村人仍尊藺相如為其祖先,每年掃墓祭奠。編輯本段難解之謎
史記
藺相如不曾為相
京劇中有一個著名的傳統劇目《將相和》,這里的「將」就是廉頗,這里的「相」自然就是藺相如了,於是,許多人就以為歷史上藺相如的官職就是宰相。其實,藺相如從來就沒有做過相。
戰國時代,趙國最高的官職稱為「相邦」,西漢司馬遷寫《史記》時,因為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改
「邦」為「國」,從此「相邦」稱為「相國」,簡稱為「相」。《荀子·王霸》中說,相國是「百官之長」。在當時,相是整個官僚機構的首腦,是國王的輔弼,位
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藺相如原來是趙國宦者令繆賢的舍人,出身低微。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他因完璧歸
趙,被趙王拜為上大夫。澠池會上,藺相如力挫強秦,為趙國保住了尊嚴,趙惠文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
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這是《史記》對藺相如的最後記載,可能不久他就病故了。從藺相如嶄露頭角到「病篤」,這期間並沒
有過為相的記載,只知道他位在上卿,與趙奢、廉頗同列。
那麼,藺相如活動於趙國政治舞台這一段時間里,趙國的相是誰呢?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
傳》載「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復位」。可見,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趙勝才是趙國的相。平原君為趙相在藺相如當了上大夫之前,卒於孝成王十
五年(公元前251年),在藺相如病篤之後。平原君「三去相,三復位」的「三」應該是實數。在趙勝「三去相」的時間內,又是誰做趙國的相呢?
《史記·趙世家》
記,趙惠文王「十四年,相國樂毅將趙、秦、韓、魏、燕攻齊,取靈丘」。《樂毅列傳》也說「以相國印授樂毅」。《史記·趙世家》又記,趙惠文王十八年(公元
前281年)「魏冉來相趙」。又說「齊安平君田單將趙師而攻燕中陽,拔之。又攻韓注人,拔之。二年,惠文後卒。田單為相」。樂毅、魏冉、田單這三人全是
「外國人」,授之相印都是一種臨時的政治手段,他們為趙相的時間都很短,實權仍在平原君趙勝的手中。以上所述證明,藺相如活動的時代內,平原君是趙國的
相。即使在平原君「三去相」的時間內,為相的也不是藺相如。
有趣的是,廉頗倒是當過相的。《史記·趙世家》載,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以尉文
封相國廉頗為信平君」。《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也說「趙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相國」。假,意為代理,暫時的。廉頗做的是代理之相,這時平原君剛死
不久,由廉頗暫理國政。

『叄』 藺相如的故事

戰國時代,趙王無意間得到了一塊寶玉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後非常想要據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趙國,對趙王說秦國願意以十五個城與趙國交換這塊玉。趙王心裡非常捨不得,但是因為趙國國勢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興,就派兵攻打趙國。為了這件事,趙王傷透了腦筋。
大臣藺相如知道這件事以後,就自告奮勇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他心裡知道秦王雖然喜歡這塊玉,事實上根本不想用十五個城來交換。到了秦國後,藺相如就抱著和氏璧、大聲對秦王說:「如果大王您不顧信用,想要搶我手上這塊寶玉,我就一頭撞上皇宮里的柱子,相信寶玉一定會粉碎!」秦王聽了雖然很生氣,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壞寶玉,因此一點都不敢輕舉妄動。後來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時候,派人連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雖然惱怒,但是因為知道自己行事不夠光明正大,怕傳出去成為笑柄,只好把藺相如放了。

『肆』 藺相如的小故事

藺相如最出名的就是將相和的故事,傳說他和老將軍廉頗在趙國同朝為臣,一個是丞相,一個是上將軍,但是兩個人不和。又一次上朝的時候廉頗就當面侮辱了他,但是他並沒有與廉頗正面沖突,而是忍讓了廉頗,後來有人問他你貴為丞相,趙王又這么信任你,為什麼你要這樣忍讓?藺相如說將相和則國家興盛,所以我忍讓廉頗老將軍。廉頗得知之後,十分慚愧,於是負荊請罪,赤裸上身,將荊條背在身上,到藺相如家門口請罪。於是兩個人重歸於好。

『伍』 藺相如的簡短故事

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么能幹。就先封他為「大夫」,後封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么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里,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么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裡啦!這么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隻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陸』 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簡短的)

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功赫赫,被拜為上卿,藺相如「完璧歸」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不久,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的時候,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因此也被提升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耿耿於懷,處處為難,揚言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此後每次相遇,藺相如都遠遠迴避。藺相如的門客對他退讓很不解,都要離開,藺相如勸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卻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發兵就是因為我和廉頗,如果我們二人相鬥,定不能共存。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聽說後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從此和藺相如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柒』 藺相如的主要事跡

將相和

澠池會結束以後,由於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說:「我是趙國將軍,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可是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相如本來是卑賤之人,我感到羞恥,在他下面我難以忍受。」

並且揚言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藺相如聽到後,不肯和他相會。藺相如每到上朝時,常常推說有病,

不願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後。沒過多久,相如外出,遠遠看到廉頗,相如就掉轉車子迴避。

於是相如的門客就一起來直言進諫說:「我們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將軍口出惡言,而您卻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過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恥,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出息,請讓我們告辭吧!」

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厲害?」回答說:「廉將軍比不了秦王。」

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卻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秦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呀,如今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為了要把國家的急難擺在前面,而把個人的私怨放在後面。」

廉頗聽說了這些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帶引,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他說:「我是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您是如此的寬厚啊!」二人終於相互交歡和好,成為生死與共的好友。

(7)藺相如的故事擴展閱讀:

埋葬地點

河北說

藺相如墓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城北40華里的南城鄉羌村。原有古廟三楹,廟有塑像,藺相如墓在其廟後。後歷經戰亂。1997年3月重修,2000年8月完工。現藺相如墓佔地20餘畝,墓前有石碑一座,大殿三間。殿內塑有藺相如像,牆壁繪有完璧歸趙、秦王擊缶、負荊請罪、小巷回車等壁畫。

山西說

藺相如墓地位於山西省古縣東北約50公里處的藺子坪村,村南200米許,墓高約8米,圍約50餘米;墓前有一石碑,其碑文歷千年歲月已不可辨,然其正而之「趙上卿藺相如墓」幾個大字猶十分清晰。周圍有不少古樹,墓地前豎立著民國時建的相如墓碑、《藺相如墓告示碑》和《藺相如墓誌銘》三塊碑。

『捌』 關於藺相如的故事 要3個

關於藺相如的三個故事:

一、《完璧歸趙》

當時秦國已經發展到了很大規模了,趙國是很害怕秦國的,但是在趙惠文王時期,秦昭王寫信給了趙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取和氏璧。

藺相如就奉了趙王的命令帶著和氏璧去了秦國,但是到了秦國之後,藺相如發現秦昭王完全就是想把和氏璧據為己有,而且不想把城池給趙國,藺相如就前後用計,據理力爭,機智周旋,最後終於是把帶到秦國的和氏璧帶回到了趙國了,所以這件事情被譽為是完璧歸趙了。

二、《澠池之會》

《澠池之會》是秦王和趙王的故事,當時秦國為了集中力量攻打楚國,想和趙國聯手,所以就約了趙王到澠池這個地方一起探討事情,

但是趙王不敢去,秦國當時很強大,但是有藺相作陪的話其實也沒有什麼的,所以就一同去了,去了之後果不其然遭遇了一系列的秦國打擊,還索要城池,但是都被藺相如一一化解,使秦王毫無所得,這次就是著名的《澠池之會》了。

三、《負荊請罪》

上次《澠池之會》藺相如功勞很大,所以趙王就封他為上卿,官職卻比老將軍廉頗還要高,所以廉頗不服氣,感覺比藺相如要低這么多,所以就表示要羞辱藺相如。

但是藺相如知道這個時候趙國一定不能內亂,所以就處處的迴避忍讓藺相如,久而久之廉頗也明白了藺相如的別有用心,也被藺相如的精神給感動到了,體會到了藺相如以國家為重的心裡,所以親自打赤膊背上荊棘到藺相如府上請罪,之後兩人惺惺相惜成為了生死之交了。

(8)藺相如的故事擴展閱讀:

藺相如(生卒不詳)傳為今曲陽縣相如村人。曾為戰國時期趙國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人卞和所獻玉璧。秦昭王聞後,遣使給趙王一書稱:願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趙王拿不定主意,送和氏璧,怕秦國不給趙15座城,不給和氏璧,又怕秦國以此為借口出兵攻趙。就在趙王左右為難時,宦者令繆賢向趙王推薦自己的門客藺相如。

由藺相如奉玉璧去秦國,藺相如到了秦國把玉璧獻給了秦王。秦王十分高興,卻不提15座城之事。相如見秦王毫不講信用,便巧妙地收回了玉璧,並命隨從將和氏璧送回趙國。藺相如為了趙國的尊嚴,毫不懼怕秦國的強大,勇敢地和秦王進行斗爭,終於完璧歸趙。趙王因此拜他為上大夫。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秦昭襄王約會趙惠文王在西河外的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相會。秦王有意尋找借口侮辱趙王,借酒興請趙王彈瑟,趙王不敢推辭,只好彈了一曲。

相如認為這是對趙國的莫大侮辱,便端起瓦缶走過去,跪請秦王敲擊,並說:「如果大王不肯答應我的要求,我情願拼著腦袋不要,也要濺你一身鮮血。」秦王只好勉強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以其機智和勇敢,維護了趙國的尊嚴。

趙惠文王因藺相如有功於國家,拜他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認為自己攻城野戰立功無數,而藺相如只不過是動動口舌,卻官拜上卿,很不服氣,揚言要當眾羞辱他。

相如處處忍讓,屬下不服,相如卻說:「所以我在廉將軍面前退讓三分。秦國之所以不敢來侵犯趙國,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的緣故。如果我和廉將軍之間非要爭個高低不可,不管誰勝誰負,都對趙國沒有好處,秦國還會趁機攻打趙國,國家就危險了。」

相如的話傳到廉頗耳朵里,廉頗十分慚愧,遂到相如處負荊請罪,二人和好如初。秦國得知廉頗、藺相如將相和睦,長期不敢輕易侵犯趙國。廉頗和藺相如「將相和」的故事也被廣為傳頌。

『玖』 藺相如 故事

藺相如的故事簡單有3個
1,和氏璧
2,在澠池上趙王和秦王相會時,藺相如維護了趙王的尊嚴
3,和廉頗「將相和」故事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