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故事
1. 四面楚歌的寓言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一步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2. "四面楚歌"成語故事簡介
就是劉邦和項羽大戰,項羽卻大敗,最後被劉邦給圍在垓下,但項羽是猛人啊!於是劉邦就想了一計,即四面楚歌,找了許多會江東的樂曲的人在垓下周圍彈奏,歌唱,表現繁華的一面,這樣,項羽的部隊就軍心不定了,許多兵聽到家鄉的曲便想家老,再也無心戰斗,最後項羽的部隊投降了一大半。
這是標準的:
解釋: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示例: 在這~里,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近義詞: 腹背受敵、山窮水盡
反義詞: 安然無恙、旗開得勝
用法: 主謂式;作定語;含貶義
英文: be embattled on all sides
故事:
常用度: 高
3. 四面楚歌的故事簡介30字數
四面楚歌的故事
楚漢戰爭中,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爭戰多年,最終打了個平手,便議和罷兵,約定以鴻溝為界,各封領土,互不侵犯。
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和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的項羽部隊,並最終布置了幾成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
當時,項羽帳下尚有數員大將和八千精銳子弟兵,個個驍勇善戰,漢軍一時難以聚殲。
劉邦准備下令猛攻,韓信說:「楚軍雖已成瓮中之鱉,無路可逃,但戰鬥力不能輕視,強攻會給漢軍造成無謂的傷亡,項羽還可能就地突圍。」
張良說:「我可以讓漢軍大唱楚地民歌,引起楚兵的思鄉之情,讓他們喪失戰鬥力。」
幾天以後的深夜,一輪明月閃出雲層,陣陣秋風吹得殘枝嘩嘩作響,好似無可奈何的嘆息。張良選了很多會唱楚歌的士兵聚集在一起唱起楚歌。歌聲婉轉低沉,令聽者落淚,思念家鄉。
西楚霸王項羽正在軍帳內思考突出重圍的辦法,忽然聽到四面八方傳來幽怨悲涼的楚歌,不禁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
於是他踱出帳外,看到楚軍三五成群,或竊竊私語,神情緊張;或仰望明月,淚水長流;或手扶長槍,木然遠眺。眼前的這一派情狀讓項羽覺得心情沉重,愁緒來襲,於是他默默地回到帳中。
他不由得想起當年在三楚高舉義旗、勇冠三軍的戰績,忽又覺得巨鹿決戰中,那叱吒風雲、令千人喪膽的氣概,仍宛如昨日。想起昔日的輝煌,眼前的慘景使他愁腸百結,他悶悶地拿起酒壺一飲而盡。
這時,他的愛妾虞姬進人帳中,為他舞劍。身影劍花,更令項羽不能自已,內心悲苦萬分。
楚軍果然軍心渙散。項羽突圍幾次都沒能成功,後來僅帶了八百名騎兵,從南面突圍逃走,最後兵敗烏江。一代梟雄,最終自刎,令人嘆息。
(3)四面楚歌故事擴展閱讀:
1、四面楚歌的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譯文:項王的部隊駐守在垓下,兵少糧盡,漢軍及諸侯的軍隊把他重重包圍。深夜,(項羽)聽到漢軍在四面唱著楚地的歌,項羽於是大為吃驚,說:「難道漢軍把楚人都征服了嗎?他們那邊楚人為什麼這么多呀!」
2、項羽簡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項羽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
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
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項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面楚歌
4. 四面楚歌的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內和陳平的規容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於是,便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這個地方。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四面楚歌這個成語比喻四面受到敵人的攻擊,處於孤立危急的困境。
四面楚歌 (sì miàn chǔ gē )
【翻譯】Songs of Chu on All Sides.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例句】Tom人緣一直很好,可是受到了別人的中傷,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環境,幾乎要崩潰了。
【近義詞】腹背受敵、山窮水盡、楚歌四面
【反義詞】安然無恙、旗開得勝
5. 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是我國古代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到達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也有同名歌曲。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佔秦都以後,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出擊想衣錦還鄉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並設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以為漢軍已經攻佔楚地,以為天要滅他,只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6. 四面楚歌的故事概括
四面楚歌的故事,最早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其中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描寫公元前220年,楚漢爭霸時期,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在最後一戰時,四面圍困項羽的故事。
在四面楚歌發生前的好多年,項羽和劉邦已經約定了在現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的東西邊界,作為兩方的邊界,兩分天下,互不侵擾,但是後來項羽的勢力衰弱,而劉邦正在勢頭上,被手下謀士進言,應該趁項羽式微時消滅他,一統天下,
於是劉邦就派兵圍攻項羽,把項羽的部隊趕至現今的安徽靈璧縣東南,也就是著名的垓下,項羽的部隊被打的七零八落,而且士氣低心,補給短缺,夜晚聽見圍攻的劉邦軍隊中傳來楚國的民國,心中大驚,誤以為劉邦已經收服了楚地,這就是四面楚歌的真實含義。
項羽灰心喪志,一路奔逃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宋朝的李清照曾寫詩詠過項羽,「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當時項羽的部下曾勸過項羽,跨過烏江,卷土重來,東山再起,天下大定不一定是劉邦的,但是項羽覺得已沒臉面面對江東父老了,只能自刎謝罪。
(6)四面楚歌故事擴展閱讀:
四面楚歌這個成語典故最自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其中有描寫「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
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就是發生在公元220年的楚漢爭霸最後時期,劉邦和項羽的垓下之戰,這場戰役直接決定了劉邦統一江山,建立了大漢朝。
四面楚歌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還只是一個字面意思,描寫了在現今的安徽靈璧縣東南進行的垓下之戰的情況,當時圍困項羽軍隊的劉邦,利用心理戰,讓士兵們唱起了楚國的民歌,用來動搖項羽的軍心,
果不其然,項羽在聽到營帳外響起了楚國的民歌,以為周圍已都被劉邦收服,信心大失,和僅剩的800餘士兵突圍,逃到了烏江邊,面對後有追兵,前有波濤江水,項羽感到萬分沮喪,
想起了當初拜別江東父老過烏江,一路高歌爭霸天下時的雄心壯志,陡然無存,心如死灰,自刎而死,而經過垓下一戰的勝利,劉邦一統天下的願望就實現了。
7. 四面楚歌是誰的故事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項羽
楚歌:楚國人的歌聲。這則成語故事的意思是指四面八方都傳來楚國人的歌聲。四面楚歌的主角是項羽,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後人用這個詞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走投無路的絕境。
下面講述四面楚歌的故事。楚漢戰爭中,諸侯紛紛叛楚歸漢。漢王聽從謀士張良等人的建議,與諸侯會合擊楚。當時楚屯兵垓下,兵少糧盡,被漢軍重重包圍。霸王項羽輾轉不能入睡,忽聽四面楚歌同時響起,心中大驚,以為楚地已盡入漢軍之手。原來這是張良為瓦解楚軍的鬥志而想出的計謀。他知道項羽軍士都是楚地人,於是便命漢軍高唱楚歌,以動搖楚軍軍心。楚軍將士思念家鄉,聽見四面唱起楚歌,士氣低落,軍心渙散。當天夜裡,四面楚歌的主角項羽率領八百名騎兵拚死突破重圍,向南逃去。幾經輾轉,只剩下二十八名騎兵,而追來的漢軍有好幾千人。項羽一人殺了數百名漢軍後,終因寡不敵眾,最後自刎於烏江之畔。
8. 詳細四面楚歌講的成語故事
四面楚歌
sìmiànchǔgē
[釋義]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 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正音] 楚;不能讀作「cǔ」。
[辨形] 楚;不能寫作「觸」。
[近義] 腹背受敵 山窮水盡
[反義] 安然無恙 旗開得勝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定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見「腹背受敵」(329頁)。
[例句] 我們利用有利地形;又調來幾支隊伍;使敵人陷於~的絕境;不得不繳械投降。
[英譯] beutterlyisolated
[成語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9. 簡要概括四面楚歌的故事
楚漢相爭,項羽被劉邦圍困與亥下,劉邦命軍士大唱楚歌,項羽軍士思鄉心切,無心戀戰,最終大敗,項羽烏江自刎!
典故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譯文:項王的部隊在垓下修築了營壘,兵少糧盡,漢軍及諸侯兵把他團團包圍了好幾層。深夜,聽到漢軍在四面唱著楚地的歌,項王大為吃驚,說:「難道漢已經完全取得了楚地?怎麼楚國人這么多呢?」
成語舉例:在這四面楚歌里,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9)四面楚歌故事擴展閱讀:
這是霸王別姬裡面的一個小片段,通說以為:「霸王別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里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台上,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典、最盪氣回腸的燦爛傳奇。
故事: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在和劉邦為了爭奪帝位,進行長達十幾年的戰爭。最後項羽在烏江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最後自刎身亡。
項羽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陪伴在自己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於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啊怎麼辦,虞姬啊虞姬我該怎樣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淚流數行,身邊的人也都哭了,沒有誰能抬起頭來看他。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