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肖邦的故事

肖邦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0:53:39

⑴ 肖邦的主要事跡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語: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2月22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叫弗里德里克·弗朗齊歇克·肖邦(波蘭文: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時拼作Szopen),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肖邦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真實出生日期為1810年2月22日下午6點左右,其母親以3月1日作為肖邦出生,3月1日亦成為官方承認出生日期。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台演出,不滿20歲已出名。肖邦39歲時英年早逝,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四部敘事曲、十餘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二十六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二十七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四部諧謔曲、三部鋼琴奏鳴曲,至少三十二首多夜曲,五十九首馬祖卡,兩首鋼琴協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鳴曲等。肖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代表作:馬厝卡舞曲、圓舞曲。

⑵ 肖邦的故事

肖邦,F.F.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

生平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於華沙郊區熱拉佐瓦沃拉。父親原籍法國,是華沙一所中學的法語教師,後來開辦了一所為來華沙學習的外省貴族子弟的寄宿學校。母親是波蘭人,曾在一個貴族親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時向一位捷克音樂家W.日夫尼學習鋼琴,8歲時開始公開演奏。1824年師從德國音樂家、華沙音樂學院院長J.A.F.埃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26年中學畢業後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同時開始了他的早期創作活動,1829年畢業於該院。當時正值波蘭民族運動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對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斗爭對青年肖邦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忱。1830年3月肖邦在華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鋼琴協奏曲》(f小調),同年10月在告別華沙的音樂會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鋼琴協奏曲》(e小調),均獲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攜帶一抔朋友們贈送的波蘭泥土離開華沙,出國深造,從此永遠離開了祖國。12月初在維也納逗留期間得知華沙爆發起義的消息,他為未能參加這次起義而焦急。當時曾想返回波蘭參加斗爭,被友人勸阻,未能實現。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經斯圖加特時得知起義遭沙俄鎮壓、華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強烈震撼,這些,都在他當時的創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記。抵巴黎後,他放棄了去倫敦的計劃,在巴黎定居,從事鋼琴演奏教學和創作活動。在這里他除了與流亡巴黎的波蘭僑民密切交往之外,還結識了西歐文藝界許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蘭流亡詩人A.密茨凱維奇,德國詩人H.海涅,法國畫家E.德拉克洛瓦,義大利音樂家V.貝利尼,匈牙利音樂家F.李斯特等人。這些交往對肖邦精神生活的影響是不能低估的,特別是同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關系,對肖邦的思想、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從1838年同居到1846年關系破裂,前後共生活了8年。從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在創作上獲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從1846年起肖邦的創作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使對此一直抱著熱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擊,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緒之中;同喬治·桑之間愛情的破裂,故鄉親人和摯友的相繼去世,自己健康情況的不斷惡化,這一切都給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創傷,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獨。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國逗留了一段時間,從事短期的教學和演奏活動。在那裡他為流亡國外的波蘭僑胞開了最後一次演奏會。回巴黎後健康情況急劇惡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於巴黎寓所,臨終時囑咐死後將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波蘭安葬。

創作 肖邦的創作可分為4個時期,即華沙時期、華沙起義時期、在巴黎的全盛時期、晚期。

華沙時期(早年~1830) 這一時期的創作除少數作品外,在肖邦的整個創作中不佔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創作的起點,其中已經閃耀著民族感情和民族風格的光輝,這在他的《d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27)鋼琴與樂隊合奏的《降E大調大波洛奈茲舞曲》(1831)《C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 《F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鋼琴與樂隊合奏的《波蘭主題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迴旋曲》(1828)中都有鮮明的體現。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兩部鋼琴協奏曲。這兩部作品富於浪漫主義氣質,對愛情生活的體驗,對幸福的熱烈嚮往,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明朗歡快情緒貫穿全曲。音樂富於民族民間彩,《第二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有質朴優美的馬祖卡舞曲風格,《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則是一支帶有強烈的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的強勁、粗獷的旋律。

華沙起義時期(1830年末~1831年) 在這一短暫的時間里,肖邦的創作出現了一個飛躍。《b小調諧謔曲》(1831)寫於逗留維也納時期。起義激起的愛國熱情同對祖國親人的思念交織在一起,構成一首既嚴峻又溫存的音詩。《c小調練習曲》(別稱《革命練習曲》,1831)《d小調前奏曲》(1831)則寫於得知華沙淪陷之後,激憤悲痛之情同嚴整洗練的藝術形式之間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成為肖邦早期音樂創作中的傑作。同時期創作的《a小調前奏曲》則充滿了迷惘、茫然的情緒,音樂構思奇特而新穎。

在巴黎的全盛時期(1832~1845) 在肖邦這一時期的創作中,深刻的民族內容,富於獨創性的藝術形式和嫻熟的音樂風格使他的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創作涉及到鋼琴音樂的各種體裁,從練習曲、前奏曲、馬祖卡舞曲、波洛奈茲舞曲、夜曲、圓舞曲、即興曲,直到結構更為復雜的敘事曲、諧謔曲、奏鳴曲,都獲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肖邦的絕大部分練習曲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E大調練習曲》(1832) 《b小調練習曲》(1834)、《a小調練習曲》(1834)等最為突出。《E大調練習曲》是一首感情溫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調屬於肖邦創作的最優美的曲調之一,傾注了對祖國無限愛戀的感情。《b小調練習曲》則是一首充滿了陰郁激憤情緒的作品。它的主題緊張強烈富於戲劇性,而它的中部卻滲透著一種沉思寧靜的悲涼氣氛。在適宜於主要表現單一形象的練習曲體裁中,採用如此強烈的雙主題對比的原則以造成尖銳的戲劇性沖突,這在肖邦的練習曲中也是不多見的。《a小調練習曲》則情感嚴峻,氣勢磅礴,全曲由號角性的簡單音樂動機發展成為波瀾壯闊的巨流,把音樂推向戲劇性的悲壯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鳴曲中,在內容的深刻性和藝術的獨創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1839),其中的第3樂章《葬禮進行曲》,寄託著對華沙起義中為民族解放而獻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樂中最膾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創作中最富於浪漫主義氣質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夜曲深受英國作曲家J.菲爾德夜曲的影響,追求音樂風格的細膩、華美和典雅秀麗,有比較濃厚的浪漫主義感傷情調。流亡巴黎後創作的夜曲在內容上愈加深刻,音樂風格也更富於個性化了。他的《c小調夜曲》(1841)完全擺脫了菲爾德的影響,主題朴實無華、嚴肅而又悲哀,音樂的發展愈來愈富於戲劇性。它標志著肖邦已經將夜曲的創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現潛力,使它成為一種能容納深刻社會內容的音樂體裁。肖邦的4首敘事曲全是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蘭的民族史詩和民間傳說相聯系。如《g小調敘事曲》(1835)的創作是直接受到了波蘭民族詩人密茨凱維奇的長詩《康拉德·華倫洛德》的啟示。肖邦把握了為民族獻出生命的英雄華倫洛德的深沉、嚴肅、大無畏的性格以及貫穿整個長詩的緊張的悲劇性氣氛,將它們體現在嚴整的奏鳴曲快板樂章的形式中。《F大調敘事曲》(1839)則取材於同一位詩人的民間幻奇故事詩《希維德什揚卡》。原詩描寫一個負心的少年獵人,由於背叛了愛情誓言終於受到了懲罰,被希維德什揚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這首敘事曲中沒有企圖去描繪或暗示原詩的故事情節,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現了兩個相互對立的情境,通過它們之間矛盾沖突的發展來揭示原詩的意境和感情氣氛。波洛奈茲舞曲是肖邦在這個時期創作中民族精神體現得最為強烈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波洛奈茲舞曲中的那種注重外在華麗效果的傾向被一種深刻、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實無華、剛毅豪放的藝術風格所代替。肖邦或從波蘭民族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從緬懷祖國光榮的往昔,悲嘆今日淪亡的苦難中激勵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發他內心的郁憤,振奮民族精神。《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1838)是一首勝利凱旋的頌歌,貫穿始終的管弦樂隊般的豐滿強大的音響,展現了古代波蘭慶祝民族勝利時光輝燦爛的情景。《c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39)則是一首哀嘆祖國淪亡的沉痛音詩,主題的感情基調是悲哀和壓抑的,但絲毫沒有感傷。《升f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41)規模宏大,富於戲劇性,它同對波蘭歷史上的民族戰爭情景的想像有聯系。悲壯嚴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憂郁的中間部分形成對照,在波洛奈茲舞曲體裁中別具一格。《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1842)是同類體裁樂曲中性格最剛毅、豪邁,氣勢最宏偉、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題具有果斷、剛健的節奏,熱情豪邁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調式和聲,體現著不屈不撓的民族英雄豪傑的形象。樂曲的中部富於鮮明的造型性,馬蹄聲同號角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戰馬賓士、月光劍影的古代沙場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現實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洶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這一時期肖邦的創作呈現出明顯的衰退趨勢。《幻想波洛奈茲舞曲》(1846)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作品,雖然在這里已經聽不到像《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那樣高昂、豪邁的聲音,但它的那些由於對祖國、民族未來的某種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極富於感染力的。《g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f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後的兩部作品。前者是一首親切、溫存的歌,表達了對生活的最後一點眷戀;後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傾訴著對故國和親人的最後思念。

評價 肖邦音樂的高度思想價值在於它反映了19世紀30~40年代歐洲資產階級民族運動總潮流的一個側面,喊出了受壓迫受奴役的波蘭民族憤怒、反抗的聲音。肖邦的音樂具有濃厚的波蘭民族風格。他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態度非常嚴肅,反對獵奇,同時又不被它所束縛,總是努力體會它的特質加以重新創造。這樣,他既提高了民間音樂體裁的藝術水平,又保持了它純凈的風格,從不喪失其鮮明的民族民間特色。他對當時西歐在音樂創作手段方面獲得的經驗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並將它作為自己創作的起點,從而使自己的音樂具有同古典傳統有深刻聯系的嚴謹完整的藝術形式。但是肖邦又從來不受傳統的束縛,敢於大膽突破傳統,進行創新。這特別表現在他深入地挖掘和豐富了諸如前奏曲、練習曲、敘事曲、夜曲、即興曲、諧謔曲等一系列音樂體裁的潛在的藝術表現力,賦予它們以新的社會內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現力,極富於個性,他的和聲語言新穎大膽,鋼琴織體細膩而富於色彩。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穎的獨特的「肖邦風格」,為歐洲音樂的歷史發展做出了貢獻。

⑶ 關於肖邦的小故事

http://ke..com/view/203211.htm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於華沙郊區熱拉佐瓦沃拉。父親原籍法國,是華沙一所中學的法語教師,後來開辦了一所為來華沙學習的外省貴族子弟的寄宿學校。母親是波蘭人,曾在一個貴族親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時向一位捷克音樂家W.日夫尼學習鋼琴,8歲時開始公開演奏。1824年師從德國音樂家、華沙音樂學院院長J.A.F.埃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26年中學畢業後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同時開始了他的早期創作活動,1829年畢業於該院。當時正值波蘭民族運動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對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斗爭對青年肖邦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忱。1830年3月肖邦在華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鋼琴協奏曲》(f小調),同年10月在告別華沙的音樂會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鋼琴協奏曲》(e小調),均獲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攜帶一抔朋友們贈送的波蘭泥土離開華沙,出國深造,從此永遠離開了祖國。12月初在維也納逗留期間得知華沙爆發起義的消息,他為未能參加這次起義而焦急。當時曾想返回波蘭參加斗爭,被友人勸阻,未能實現。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經斯圖加特時得知起義遭沙俄鎮壓、華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強烈震撼,這些,都在他當時的創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記。抵巴黎後,他放棄了去倫敦的計劃,在巴黎定居,從事鋼琴演奏教學和創作活動。在這里他除了與流亡巴黎的波蘭僑民密切交往之外,還結識了西歐文藝界許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蘭流亡詩人A.密茨凱維奇,德國詩人H.海涅,法國畫家E.德拉克洛瓦,義大利音樂家V.貝利尼,匈牙利音樂家F.李斯特等人。這些交往對肖邦精神生活的影響是不能低估的,特別是同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關系,對肖邦的思想、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從1838年同居到1846年關系破裂,前後共生活了8年。從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在創作上獲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從1846年起肖邦的創作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使對此一直抱著熱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擊,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緒之中;同喬治·桑之間愛情的破裂,故鄉親人和摯友的相繼去世,自己健康情況的不斷惡化,這一切都給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創傷,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獨。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國逗留了一段時間,從事短期的教學和演奏活動。在那裡他為流亡國外的波蘭僑胞開了最後一次演奏會。回巴黎後健康情況急劇惡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於巴黎寓所,臨終時囑咐死後將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波蘭安葬。

⑷ 收集有關肖邦的故事

1836年,經李斯特介紹,弗雷德里克·肖邦與喬治·桑相識。那時的肖邦年輕英俊、氣質優雅,人稱「肖邦小姐」。而喬治·桑則是矮個子,粗壯結實,有人戲稱她是「喬治·桑先生」。
這位行止奇特的女人,喜歡女扮男裝,起初肖邦對她無甚好感,但慢慢震懾於她的魅力,最後與她同居了九年之久。九年中,肖邦為她譜寫出許多名曲。
肖邦和喬治·桑,兩人雖在一起生活,卻因為感情、志趣等多方面的原因,最終九年的戀情宣告終結。

⑸ 肖邦的事跡有哪些

小故事〈一〉
肖邦十六歲時,進入華沙音樂院就讀。 次年蕭邦到奧國首都舉行演奏會,此次音樂會相當成功。評論雖然指出肖邦的演奏缺乏充沛的音量,可是對他纖細的觸鍵和靈巧的指法都相當欣賞。對於他自己譜寫的作品,也認為極具才華。
肖邦所寫的「芵扎特唐喬望尼主題變奏曲」(Op.2) 立刻引起浪漫運動驍將舒曼的注意,他在此曲的樂譜寫下這樣的名句∶
「諸位請脫帽,天才已出現!」

小故事〈二〉
一八二八年秋天,有一輛驛馬車,從柏林趕往波蘭首都華沙,中途跑到一個小鎮時,不料馬蹄脫落了,馬車無法繼前進。馬車夫只好帶客人們走進一家客棧休息。
這家簡陋的旅館中,有一台相當古舊的鋼琴,琴蓋上積了一層厚厚的灰塵。
突然有一個老人喃喃埋怨說∶
「真是糟糕,不知道等多久才能再出發。」
他又指著鋼琴問道∶
「有誰會彈鋼琴嗎?請彈點音樂,放鬆一下大家的心情吧!」
聽到這句話,一位十八歲的青年就走到前。
接著,他就不慌不忙地把雙手放到鍵盤上。
從古舊的鋼琴上居然瀉出這麼優美的琴聲,大家都訝異不已。
不一會兒鋼琴四周己圍滿一堆人,這個年輕人,就彈得更起勁,更為精彩,使人們深深著迷。
最後一曲彈完後,老人就面露笑容對年輕人表示∶
「我是退休的老風琴師,在我漫長的生涯中,還不曾聽過這樣傑出的鋼演奏。如因莫扎特還活著而且聽到這個演奏,他一定會緊握你的手說∶『你是我 的繼承者!』
年輕人愉快地以優美、高貴的聲音答說∶
「承蒙您的誇獎,實在不敢當。我叫費德利克‧弗朗梭瓦‧蕭邦。」
這件軼事,發生在蕭邦十八歲時。

肖邦就在這一年的九月十二日,載譽榮歸。
就在這個時候,蕭邦開始為初戀而煩惱。
他所愛慕的姑娘,就是華沙音樂院聲樂系的女生康絲丹奇亞‧葛拉德柯芙絲卡。
一八三零年三月里,在寄給好友狄都斯的信中他說∶
「我很感傷,因為我已墜入情網。我每夜都夢見她的倩影,但還不曾和她交談過一言半語。當我思念她,輾轉難眠的夜冕,寫下協奏曲中的慢板樂章。」
這就是F小調第二鋼協協奏曲的甚緩板第二樂章,有人把這個無比綺麗的樂章叫做「愛人的畫像」。
肖邦離開祖國後,這樁愛情就中斷了。一年後,康絲丹奇亞更嫁給一個商人,不久卻雙目失明。
~革命練習曲~
當肖邦和好友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才發現情況完全 改變了。非常不幸的是,正好在這時候,華沙發生了暴動。由於波蘭對俄國宣戰,和俄國有同盟關系的奧國,也開始敵視波蘭人。
肖邦不得不離開決定到巴黎或倫敦謀求機會。
在前往巴黎的中途,九月八日到達德國的斯圖加特時,突聽到華沙被俄軍攻佔的消息。
這時,肖邦無比悲憤,於是注入他澎湃的愛國情懷,流著熱淚,在鋼琴上敲打般嬋出無比淚昂的音樂,用來抒泄內心的苦悶與憤怒感人肺腑的「革命練習曲」就這樣產生了!

~鋼琴詩人~
一八三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肖邦在巴黎舉行第一次演奏會。這時前來聆聽的,只是逃亡到巴黎的窮波蘭人,收入很少,可是肖邦需要用錢,流亡到巴黎的窮同胞,幫不上忙。為了生存,蕭邦考慮坐船前往美國。
不過,成名的機會就在這時出現。在拉土維爾伯爵的安排下,蕭邦有機會在眾族面前表演,當晚所有的貴族,都被肖邦的即興演奏深深著迷,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演奏終於告一段落後,大家都站起來報以熱烈的掌聲、不斷稱贊他。
一夜之間,肖邦就變成巴黎的寵兒。不僅不再鬧窮,大量的金錢還滾滾而來。
這時候,肖邦已經和舒曼成為兩大浪漫主義音樂的作曲家,此事要歸功於拉吉維爾伯爵的友情。

[ 波蘭才子 ]
一、又一個神童
肖邦一家住在一個伯爵夫人的庄園宅地的三間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間,有著白色的牆和發光的天花板,有掛著雪白薄沙窗簾的窗戶,寬大的窗檯上,倒掛金鍾和天竺葵生氣勃勃地開著花。房屋裡面擺著沉重的紅木傢具、許多書架和一個白柱式火爐,在天冷的時候,裡面的松木劈啪作響,發出芳香的熱氣。三間房子中最大的一間裡面擺著鋼琴。有別於其他神童音樂家的是,少年肖邦並不喜歡那架鋼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師是個奇怪的人物,他總是穿著淡黃色的大衣和褲子、漆皮長靴以及顏色華麗但很俗氣的背心,據他說這是在一個拍賣行買的波蘭最後一個國王的所有物。他總是帶著一支長鉛筆,常用來敲那些遲鈍和不守規矩的學生的腦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歡上了鋼琴,而且彈得非常美妙,於是少年肖邦逐漸以「第二個莫扎特」而聞名華沙。在十歲時,他被帶去在一個大歌唱家面前彈奏,歌唱家聽後非常高興,送給他一塊手錶。不久以後,俄國沙皇聽見他演奏,當即以一個鑽石戒指作為贈品。當時的歐洲報紙上有這樣一句話:「上帝把莫扎特賜給了奧地利,卻把肖邦賜給了波蘭。」當肖邦還很小,不會記譜時,他就能編出一些小品來,讓老師為他寫在稿紙上。後來肖邦在父親教法文的華沙學會里學習了作曲和其它課程。當他十七歲時,終於離開學校獻身於音樂。

二、「從一而終」的愛國音樂家
肖邦是終生獻身於一種樂器的第一個作曲家。甚至連李斯特這位鋼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轉而為全部管弦樂隊創作作品,因而當他的鋼琴作品為管弦樂隊重新改寫的時候,它們聽起來一樣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並沒有試圖在鋼琴上模仿管弦樂隊。他用鋼琴比別的任何樂器都能更好地表現音樂。不論肖邦的作品節奏是什麼——是圓舞曲還是波蘭的瑪祖卡舞曲或是波蘭舞曲——那旋律幾乎總是用簡單的ABA三段體歌曲形式。他的音樂同貝多芬的奏鳴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詩不同於莎士比亞的一出話劇一樣。肖邦在維也納舉辦了兩次成功的音樂會,然後想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上去求名。在華沙開了三次告別音樂會後,他就出發了。當他還沒有走出多遠的時候,他的老師和過去的同學們攔住他的馬車並唱了一首為了向他致敬而寫的大合唱。然後他們給他一個裝滿了故鄉泥土的銀制紀念杯,希望他永遠在人們心中

⑹ 肖邦的故事答案

由於遠離祖國和親人,思鄉之情和對祖國波蘭前途的深刻擔憂一直在折磨著肖邦,嚴重地損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漸惡化,稍一走動就虛汗如雨,弱不禁風。一八四八年二月十六日,肖邦在巴黎舉行了他最後一次音樂會。那天,音樂廳布滿鮮花,音樂會的票在幾天以前就已預售一空。演出前,肖邦是被人用一頂轎子抬上後台的。雖然他已虛弱得難以支撐,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麼出色,扣人心弦,像他風華正茂時演奏得一樣充滿生氣和詩意,優美而動人。當他用盡全身力量彈出最後一個音符時,聽眾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了。肖邦把手指從琴鍵上移開,擦去額頭上滲出的汗珠,慢慢從鋼琴旁站起身來。這時,靜穆的音樂廳突然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掌聲,這掌聲像大海的波濤一樣向肖邦襲來。過度的辛苦和興奮,肖邦只覺眼前金花飛閃,一切都在晃動,人們連忙把他攙扶下去。

音樂會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發燒,氣喘,極度虛弱。給肖邦看病的醫生感到這對一個重肺病患者不是一個好兆頭。而這時,正是一八四八年大革命風暴席捲歐洲之時。巴黎人民反對暴君、爭取民主自由的斗爭烈火已熊熊點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著映在窗玻璃上的火光,傾聽著遠處槍炮轟鳴和大街上「自由萬歲」的口號聲。沒過多久,革命的烈火已蔓延到整個歐洲,人們奔走相告:柏林革命了,維也納革命了,義大利米蘭人民趕走了奧地利侵略者。密茨凱維奇正在組織波蘭軍團。波蘭的波茲南地區爆發了起義——病弱的肖邦聽到這些消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波蘭祖國又有了希望。有的波蘭同胞要回國去參加戰鬥了,肖邦感慨萬分,不管醫生怎樣勸阻,他堅持要到車站上去為他的同胞送行。從車站回來,心情的激動、行動的勞累使他嚴重的肺病進一步惡化了,他的心臟急劇地跳動,大口大口地喘息著。

他在病痛中延緩了一年,一八四九年十月,三十八歲的「鋼琴詩人」肖邦離開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遺囑,他的朋友們取出十八年前從波蘭帶來的銀杯,把杯里保存了十八年的祖國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想念祖國,死了也要嗅著祖國泥土的芳香離去。遵照肖邦的遺囑,他的朋友們又把他的心臟裝在一個匣子里,從巴黎運回到波蘭。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里才能得到安息。

肖邦的心臟被安置在華沙的聖十字大教堂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佔領了波蘭。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裡,波蘭人民冒著生命危險把盛有肖邦心臟的匣子珍藏起來,使它免於遭受德國侵略者的破壞。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肖邦逝世一百周年紀念日那天,肖邦的心臟又被庄嚴地迎回到古老的教堂里。

肖邦雖然離開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遠在祖國人民中間跳動,他的音樂成為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留給了世界人民。

⑺ 肖邦的生平事跡有哪些

波蘭鋼琴家、作曲家肖邦(1810-1849)生於華沙附近的采拉左窪·沃拉。他的父親原籍法國,移居波蘭後任教於華沙一中學(教授法語、文學)。其時,正值波蘭為俄羅斯等列強瓜分之際,波蘭人民奮力抗爭,其父亦投入起義行列;另一方面,隨著民族意識的高漲,在文學藝術領域涌現出一批如密茨凱維支(1798-1855)那樣的愛國詩人和革命家。他的母親是波蘭人,善彈鋼琴,並熟悉波蘭民歌。肖邦4歲開始學鋼琴,8歲即登台表演,一時成為華沙貴族沙龍中的寵兒。1826年入華沙音樂院學習作曲。期間,曾聆聽了帕格尼尼等大演奏家的演奏,觀賞了亨德爾的清唱劇以及羅西尼、韋伯的歌劇,以及在國內外一系列成功的音樂會的舉辦,不僅開闊了他的音樂視野,而且更加堅定了他成為音樂家的信念。肖邦的青少年時期是在波蘭民族的文學藝術的熏陶中度過的,強烈的愛國情感教育,成為日後肖邦終生的精神支柱。1830年11月赴巴黎深造。途中,驚聞華沙起義遭沙俄殘酷鎮壓,憤而創作著名的《c小調練習曲》(通稱「革命練習曲」)。

肖邦(1810-1849)

華沙起義失敗後,肖邦的思想逐漸成熟,而19世紀30年代初的巴黎,又是剛剛興起不久的浪漫主義文藝的中心,使肖邦得以有機會與聚集在巴黎的各國著名的文藝家(如李斯特、密茨凱維支、雨果、巴爾扎克等人)密切交往,後又與法國女作家喬治·桑同居。肖邦經常演奏於貴族沙龍之中。1837年,他拒絕接受沙俄授予他「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自1846年與喬治·桑分手後,肺病加深,生活孤寂,思想消極,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對1848年席捲歐洲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相當冷淡,但卻始終堅持反沙俄的愛國主義立場。1848年應邀赴英。翌年10月病逝於巴黎,他的心臟按其遺願送回波蘭。

⑻ 肖邦小時候的故事

一天,爸爸帶著姐弟二人去參加一個盛大的舞會。舞會上鋼琴演奏家的手指簡直就是在琴鍵上飛舞,肖邦聽得入了迷。

演奏結束後,肖邦來到演奏家的面前問:「先生您好,不知道您是怎樣彈奏出這樣優美的旋律的?」演奏家回答:「我從小就喜歡音樂,並且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

寒冬酷暑也從不會放棄練習,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可惜我不擅長作曲,並沒有幾部可以代表自己的作品,如果能補上這個遺憾的話,在音樂方面我就是完美的了!」

肖邦聽後點了點頭,盡管他才4歲,但這番話已經讓他明白了成就與平時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舞會結束後,肖邦對爸爸說:「親愛的爸爸,不知道您能不能讓我學作曲呢?

我一定要學會作曲,只有這樣,我才能成為一名非常棒的音樂家。」父親回答:「當然可以,但前提是必須反復練習各種曲子,了解每首曲子的旋律,只有這樣才能慢慢體會作曲的規律。」

不久,爸爸為肖邦請來了位真正的鋼琴老師。這樣,練習更多新曲子成了肖邦每日的必備功課,不論寒冬與酷暑,他都會堅持彈奏。

為了使自己的手指間距擴大些,他每晚睡覺時用木塞子夾在指縫間,有時疼得半夜醒來流眼淚,但他從不告訴老師。

他的進步非常快,但他並沒有滿足,他不斷地要求老師給他布置更難的曲子,每天都是彈奏熟練以後才去玩耍、休息。

(8)肖邦的故事擴展閱讀:

1836年冬天,鋼琴家肖邦結識了比他大6歲的法國女作家喬治·桑,肖邦這個纖弱、儒雅而又溫柔的男子,對反傳統的多產女作家喬治·桑,第一印象並不太好。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喬治·桑越來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發現自己和她在一起時,可以盡情傾訴內心深處的情感。後來,肖邦和喬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們保持了長達9年的關系。

喬治·桑給予肖邦的細心照料,有助於煥發肖邦的才華,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後來幾年,肖邦的作麴生涯達到了他個人生命的點,是肖邦鳴唱「天鵝之歌」的歲月。

1846年,肖邦和喬治·桑在諾罕庄園里一起度過了最後一個殘秋。11月,由於種種原因,他們分開了。肖邦來到巴黎後心情十分憂郁,肺病加重,身體越來越壞。

但為了生活,他還要帶病教學生彈琴。第二年春天,他的身體稍微好一些,想起自己和喬治·桑在一起的這些年,他很有感觸,於是,寫下了一首《升C小調圓舞曲》。

乍一聽,你會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實際上它隱藏著一種說不出來的悲哀。接著出現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肖邦以往和喬治·桑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的回憶。

肖邦似乎力圖忘掉悲慘的現實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創造的虛無縹緲的甜蜜夢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滲透著深刻的憂郁情緒。1848年,肖邦雖然病情嚴重。

仍然訪問了英國和蘇格蘭。在倫敦,肖邦曾為維多利亞女王演奏,但英國的社交生活使他筋疲力盡,他的學生把他帶到一座鄉村別墅中休養。並送給他當時迫切需要的一萬五千法郎。

肖邦臨終前的一段日子非常孤寂,他痛苦地自稱為「一個遠離母親的孤兒」。1849年10月,肖邦在巴黎逝世。在他的遺囑中,他讓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

他的遺體埋葬在巴黎的彼爾拉什茲墓地,緊靠著他最敬愛的作曲家貝里尼的墓碑。在他的葬禮上,奏響了他的《葬禮進行曲》和莫扎特的《安魂曲》。

那杯從華沙帶來的祖國的泥土,被撒在他的靈柩上,他的心臟裝在匣子里運回了他一心嚮往的祖國波蘭,安置在華沙聖十字大教堂里。

⑼ 肖邦生平事跡

肖邦
波蘭民族之魂
肖邦的樂曲中熔鑄了波蘭民族之魂,他最出色的作品深深根植於波蘭民族舞曲的沃土之中。肖邦生於波蘭,卻有一半時光在國外度過,他用自己的筆和鋼琴戰勝生活,實現理想,暢敘愛國之情,大彈思鄉之曲,譜寫出了一幕傳奇人生。
肖邦於1810年3月1日出生在波蘭華沙附近。他生在一個不十分富足但卻和睦幸福的家庭中。肖邦的父親尼古拉生於法國東部的村莊馬罕維勒,他勤勞機敏,通過學習,掌握了波蘭語、法語和德語,後來他遷居波蘭,參加過波蘭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領導的反抗侵略者的起義。起義失敗後他流亡華沙,靠教法語等工作掙錢度日。1802年,在擔任斯卡貝克伯爵的家庭教師時,他結識了賈斯蒂娜。賈斯蒂娜是伯爵夫人的侍女,她沉靜嫻雅,受過良好教育,尤其喜歡音樂。尼古拉和她一見如故。不久,他們結為連理。後來他攜妻子和三個孩子遷往華沙。尼古拉仍教授高中法文。他平靜地生活著,並與華沙文化界人士往來密切,這種藝術氛圍對小肖邦影響深遠。
肖邦天資聰穎,年紀很小時就學會了彈鋼琴和作曲。7歲時由老師代筆發表了第一部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8歲參加了一次公開的慈善募捐演出。從此以後,他被當作鋼琴「神童」,常常為華沙的貴族們演奏,被貴族階層所寵愛,並曾得到過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賞賜。肖邦開始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少年肖邦,深受波蘭民間音樂的影響和波蘭愛國思潮的熏陶。1826年他成為華沙音樂學院的學生後,常去鄉間領略波蘭美麗的大自然風光,聆聽優美的波蘭瑪祖卡舞曲,他深深地為波蘭舞曲庄嚴而歡愉的迷人魅力所迷戀。
肖邦求學的時代,波蘭人民不甘屈服,反奴役反壓迫的斗爭風起雲涌,出現了一大批愛國的思想家和藝術家。他們主張文藝要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要充滿對人民和自由的熱愛並且感情豐富,這些都深深地影響著肖邦。他的朋友、老師都囑咐他要為人民而寫作。法國七月革命期間,潮流所及,波蘭的愛國運動也蓬勃發展,形勢動盪不定。留在國內不會有發展,出去深造才能展翅翱翔,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家人終於決定讓他離開華沙。
當他在維也納得知華沙起義被鎮壓後,在隨後創作的練習曲中,對侵略者表示出無比的憤恨,他寧願當一名「無國籍」的波蘭流亡者,也不願保留所謂的「俄國籍」,與俄國統治者徹底劃清了界限。
1831年,法國處在「七月王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人民受盡勞苦,貴族生活奢靡。在巴黎,為了生存肖邦不得不與上層任務來往周旋,並很快獲得了認可。但在內心深處,對上層社會的奢華和虛偽,他仍十分厭倦與痛恨。
1837年,他斷然拒絕了「俄國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充分表明了他懷有一顆忠於祖國的心。
通過自己的創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肖邦很快就在巴黎小有名氣。但由於他接觸的多是上層人物和貴族知識分子,思想上傾向於保守派,所以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態度冷淡。1835年,他在德累斯頓認識了波蘭貴族沃德金斯基之女瑪利亞,深陷愛河,因身體健康原因而遭到其母的拒絕。同年底,他結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經過彼此了解成為親密朋友,直到1847年分手。肖邦此時與雨果、巴爾扎克、海涅、李斯特、柏遼茲等文學家和音樂家過從甚密。肖邦體質虛弱,他不太喜歡公開的音樂演奏會,而寧願在幽靜的氣氛中坐下來為親密友人彈奏幾曲。他情願承受流亡者的痛苦,也不願回波蘭當逆來順受的「順民」。
盡管肖邦在英國和蘇格蘭的訪問演出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但他還是很反感英國人用金錢來衡量一切的標准。他的內心愁苦萬分,幾乎沒有真正的快樂可言,1849年他走完了自己波折燦爛的一生。肖邦去世後被安葬在貝爾·拉雪茲公墓,而他的心臟則被埋葬在他的祖國大地。肖邦用自己的心靈彈著熾熱愛國、追求理想的不朽音符,他用音樂作為武器同當時侵略波蘭的沙俄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精湛的技藝和傳世名曲為波蘭贏得了巨大聲譽。一捧華沙泥土撒在他的墓地,安慰著孤傲高尚的波蘭之魂。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76547626

⑽ 肖邦刻苦練琴的小故事

肖邦三歲的時候,一天晚上,家裡舉行晚會,別的孩子都在跳舞,只有小肖邦他在看媽媽彈琴時手指的動作。晚會結束了,他就坐在媽媽的鋼琴前彈出一支悠揚的曲子。媽媽聽了很驚訝,第二天就給他請了一位鋼琴老師。小肖邦學琴很認真,可是,因為年齡小,手也小,影響按鍵。他就在每天晚上睡覺前,把手指頭縫里塞上木塞子,是手指的間隔大一些。經過五年的艱苦練習,肖邦八歲那年,就登上了大舞台演奏鋼琴了。成千上萬的聽眾,被優美的琴聲陶醉了,劇場里不斷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肖邦愛彈鋼琴,並且不怕吃苦,刻苦練習,最後成為了世界一流的鋼琴家。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要付出超常的努力。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