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象成語
⑴ 容易用錯對象的成語
1.豆蔻年華:指十三、四歲的少女。
2.美輪美奐:形容房屋高大眾多。專
3.相敬如賓:指夫妻互相尊敬,屬如同對待客人一樣。
4.破鏡重圓:比喻失散或離婚後重新團聚。
5.琴瑟之好:比喻夫婦感情非常好。
6.青梅竹馬:指男女幼年時親密無間。
7.休戚相關:形容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8.置若罔聞:指不予理睬,放在一邊不管,好像沒聽見一樣。
9.篳路藍縷:形容創業的艱苦。
10.汗牛充棟:形容藏書非常多。
⑵ 找對象四字成語
對牛彈琴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麼。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出處: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恩斷義絕 恩:恩情;義:情義。感情破裂。多指夫妻離異。
出處: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三折:「咱兩個思斷義絕,花殘月缺,再誰戀錦帳羅幃。」
恩斷意絕 恩:恩惠,恩情;意:情份。恩愛和情義完全斷絕,形容感情破裂
出處:明·無名氏《認金梳》第一折:「你若得見了你的親娘,莫漏泄,休將我恩斷意絕,可憐我無家無業。」
恩絕義斷 恩:恩惠,恩情;義:情義,情份。恩愛和情義完全斷絕,形容感情破裂
出處: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三折:「索什麼恩絕義斷寫休書。」
反目成仇 反目:翻臉了。翻臉而變成仇敵。一般指夫妻不和,矛盾激化,互相對立。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娶一個天仙來,也不過三夜五夜,也就撂在脖子後頭了,甚於憐新棄舊,反目成仇的多著呢。」
分釵斷帶 釵分開,帶斷了。比喻夫妻的離別。
出處:南朝·梁·陸罩《閨怨》詩:「自憐斷帶日,偏恨分釵時。」
夫妻反目 反目:翻眼相看,不和睦。指夫妻不和、吵架。
出處:《周易·小畜》:「輿說輻,夫妻反目。」
割恩斷義 舍棄恩德,斷絕道義。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
⑶ 對象易誤用的成語
易「對象誤用」的成語
1.美輪美奐:用於形容屋舍高大華美,不能用來形容藝術品。
2.相敬如賓(琴瑟之好、破鏡重圓):只能用於夫妻之間,不能用於朋友、同學、同事之間。
3.青梅竹馬:只能用於年幼的男女之間。
4.休戚相關:只能用於人物之間,不能用於事物之間。
5.置若罔聞:不可用於視覺方面。
6.篳路藍縷:只能用來形容創業艱苦,不可用來形容生活艱辛。
7.汗牛充棟:形容書籍多,不能形容其他東西多。
8.耳提面命:用於長輩對晚輩,平輩、朋友之間不可用。
9.三令五申:用於上級對下級。
10.絡繹不絕:用於人、馬、車、船。
11.揮灑自如:用於寫作、畫畫的運筆,不可用於舉止風度。
12.豁然開朗:不能用來形容人的性格。
13.不可磨滅:與痕跡、印象、功績、事業、道理等搭配,若與情感、友誼搭配則錯。
14.人老珠黃:只用於形容婦女。
15.巧奪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來形容天然的精巧。
16.循序漸進:只用於學習、工作。
17.如履薄冰:用於人的心緒,不能用於環境。
18.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19.神機妙算:形容預料准確,善於估計形勢,決定策略。
20.來日方長:未來的日子還很長。表示事有可為,勸人不必急於做某事。
21.鳳毛麟角:比喻珍貴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22.洋洋大觀:形容美好的事物眾多豐盛。
23.沁人心脾:形容詩歌或文章優美動人,給人清新爽朗的感覺。
24.別有天地:形容風景或藝術創作的境界引人入勝。
25.別出心裁:形容構思、設計等獨創一格。
26.有口無心:指不是有心說的。
27.慘淡經營:指苦心費力經營。
易「語境不合」的成語
28.差強人意:是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用在勉強別人做為難的事。
29.力挽狂瀾:比喻盡力挽回險惡的局勢,如果語境中沒有險惡的局勢,就不能用。
30.相濡以沫:比喻同處困境,相互救助。
31.名不虛傳:名指名譽,是好名聲,一般名聲不可用。
32.耳濡目染:這個成語的主語只能是被感染者,而不能是感染者。
33.不可開交:只能做「得」的補語。
易「語境重復」的成語
34.刻骨銘心:比喻感受深刻,永不忘記,不能用作「令人難忘的教訓刻骨銘心」。
35.忍俊不禁:原指熱衷於某事而不能剋制自己,後多指忍不住要發笑,不能用成「忍俊不禁地笑了」。
36.難言之隱:深藏於內心的話或事,難以說出口的隱情,不能用成「難言之隱的苦衷」。
37.南柯一夢:泛指一場美夢,比喻得失無常,美夢成空,不能用作「一場南柯一夢」。
38.相形見絀:相比之下,顯出一方非常遜色,不能用作「顯得相形見絀」。
39.如芒在(刺)背:形容惶恐不安,不能用作「好像如芒在背」。
40.遍體鱗傷:形容被打得全身都是傷,不能用作「渾身被打得遍體鱗傷」。
41.當務之急:原指應當做的事情才是最緊要的,後指當前所做事情是最緊要、最急迫的事,不能用作「目前的當務之急」。
42.接踵而至:形容很多人接連而來,不能用作「接踵而至地闖進來」。
43.津津樂道:指饒有興趣地談論某事,不能用作「津津樂道地說」。
44.聞名遐邇:形容名聲很大,不能用作「海內外聞名遐邇」。
45.責無旁貸:自身負有的責任,不能向別人推卸,不能用作「責無旁貸的責任」。
46.生靈塗炭:指老百姓處於極端困苦的境地,不能用作「使我國人民生靈塗炭」。
47.安居樂業:安定地居住在一地,愉快地從事自己的職業,不能用作「人民的生活安居樂業」。
48.見(貽)笑大方:被內行或有見識的人笑話,不能用作「只能讓人貽笑大方」。
49.自慚形穢:原指自己的容貌風度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後泛指自愧不如別人,不能用作「感到自慚形穢」。
⑷ 「找對象」四字成語有什麼
」對牛彈琴「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麼。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出處: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恩斷義絕「恩:恩情;義:情義。感情破裂。多指夫妻離異。
出處: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三折:「咱兩個思斷義絕,花殘月缺,再誰戀錦帳羅幃。」
」反目成仇 「反目:翻臉了。翻臉而變成仇敵。一般指夫妻不和,矛盾激化,互相對立。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娶一個天仙來,也不過三夜五夜,也就撂在脖子後頭了,甚於憐新棄舊,反目成仇的多著呢。」
」分釵斷帶「 釵分開,帶斷了。比喻夫妻的離別。
出處:南朝·梁·陸罩《閨怨》詩:「自憐斷帶日,偏恨分釵時。」
」夫妻反目「反目:翻眼相看,不和睦。指夫妻不和、吵架。
出處:《周易·小畜》:「輿說輻,夫妻反目。」
」割恩斷義「 舍棄恩德,斷絕道義。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
⑸ 含有對象的成語
成雙作對
chéng shuāng zuò ì
[釋義] 配成一對。
[語出]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假若是怨女曠夫,買吃了成雙作對。
[例句] 朋友聚會是有的,為什麼要夫婦兩個一同去?這算顯示你們是~嗎?(葉聖陶《孤獨》)
⑹ 形容成為所有人攻擊的對象的成語
眾矢之的
發音 zhòng shǐ zhī dì
釋義 矢:箭;的:箭靶的中心。眾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擊的對象。
出處
示例 語堂為提倡語錄體,在此幾成眾矢之的。(《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
近義詞 過街老鼠
反義詞 明目張膽
⑺ 有特殊使用對象的成語
香消玉殞
「香消玉殞」比喻年輕女子死亡(殞:死亡)。本作「香消玉碎」,語見《群音類選·〈犀佩記·貞節自持〉》:「想虞姬忠貞可羨,又何愁香消玉碎別人間。」後多作「香消玉殞」。例如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七十九回:「到了次日,鳳仙閉戶不出,至午後尚是寂然。鴇母大疑,排闥入室,那知已香消玉殞,物在人亡。」
古人習慣用「香」「玉」比喻女子。成語中就有許多例子:「憐香惜玉」比喻男子對女子溫存愛憐,「瘞玉埋香」比喻埋葬已故的美女,「玉減香銷」形容女子形貌消瘦。有人把「香消玉殞」用於男子,顯然是用錯了對象。例如:
1.九年過去了,香港娛樂圈的面貌已大為不同:張國榮香消玉殞了,周星馳大隱於市了,李嘉欣息影了。(人民網,2010年1月26日)
2.類似的事情(按,指飛機失事),在重慶還發生過一起,而這次,差點讓蔣氏父子當場「香消玉殞」。(《駝峰航線》第四章,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3.「挑戰者」香消玉殞,里根致詞悼念——寒冷天氣導致「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73秒時爆炸。(《新京報》,2011年5月22日)
張國榮和蔣氏父子都是男性,當然不能說「香消玉殞」。《新京報》把「香消玉殞」用於「挑戰者」號太空梭,更是不倫不類了。
豆蔻年華
「豆蔻年華」語本唐·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這兩句詩是說十三四歲的少女,娉娉裊裊,正像農歷二月初的豆蔻,含苞待放。豆蔻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春末夏初開淡黃色花,種子有濃郁的香味,杜牧用豆寇比喻含苞待放的少女非常貼切。因此這條成語只能比喻十三四歲或稍大一點的少女。有人把它用於青年婦女,甚至用於男性,也是用錯了對象。例如:
1.豆蔻年華的知識青年們……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所在的鄉村和農場。(《吉林日報》,2009年10月13日)
2.豆蔻年華,斑斕如雲,她們超越夢想一起飛,把青春綻放在了萬里蒼穹上。她們年齡最大的24歲,最小的21歲。(《解放軍報》,中文編輯校對網2009年10月2日)
3.浙江衛視領袖型女主播梁薇,28歲的豆蔻年華……在上海出差期間突然猝死。(《上海青年報》,2009年9月11日)
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並非只有女性,當然不能使用「豆蔻年華」。後兩例性別倒是沒錯,年齡卻相差太遠:參加國慶閱兵的中國首批殲擊機女飛行員年齡在21~24歲之間,用「豆蔻年華」來形容已經不妥,而女主播梁薇已經28歲,還說「豆蔻年華」就更加離譜了。
琴瑟和諧
琴和瑟是古代兩種弦樂器,因為經常配合演奏,音調和諧,古人常用來比喻夫妻或夫妻的感情。如《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後來人們在「琴瑟」後面加上「和諧」二字,用來比喻夫妻感情融洽。例如元·徐琰《青樓十詠·言盟》:「結同心盡了今生,琴瑟和諧,鸞鳳和鳴。」「琴瑟和諧」也作「琴瑟相諧」「琴瑟相調」「琴瑟調和」。如果夫妻感情不和諧,就說「琴瑟不和」「琴瑟不調」或「琴瑟失調」。這條成語毫無疑問只能用來比喻夫妻。現在有人把它用濫了,不管什麼人只要關系和諧,配合默契,就說「琴瑟和諧」。例如:
1.撒貝南理性、嚴謹、犀利的主持風格與謝娜深入人心的古怪精靈何以做到琴瑟和諧?(《華西都市報》,2012年11月14日)
2.湖人要真正實現內外線的琴瑟和諧,傑克遜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漫長的常規賽也許正是磨合「三巨頭」的最佳時段。(《羊城晚報》,2008年10月28日)
看了例1,很容易使人誤以為央視主持人撒貝南和湖南衛視主持人謝娜是一對夫妻,其實大謬不然,說他們兩人「做到琴瑟和諧」,未免荒唐。至於湖人隊的科比、拜納姆和加索爾三名球星,都是彪形大漢,讓他們「實現……琴瑟和諧」,更是強人所難了。
雀屏中選
「雀屏中選」出自李淵射中繪於門屏的孔雀雙目而被竇毅選為女婿的故事(見《舊唐書 高祖太穆皇後竇氏傳》)。因此「中選」的只能是女婿,也可以擴大到配偶。例如清·白雲道人《賽花鈴》二回:「倘若和得高妙,果有出人意見,一來與自己增光,二來學著古人雀屏中選之兆,三來使老安人曉得紅生學問富足,日後必然顯達,不致反悔姻盟。」京劇《狀元媒》:「楊六郎門當戶對雀屏中選,因此上贈寶衫訂下姻緣。」有些人不了解這條成語特定的使用對象,不管是選什麼,只要被選中,便說「雀屏中選」,以致造成誤用。例如:
1.從難民蛻變為加拿大最有影響的文化人士,最後走上政壇……伍冰枝能夠雀屏中選,是因為她有卓越的才華、獨具親和力的公眾形象和超越於黨派之爭的背景。(《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2月25日)
2.1969年,西德社會民主黨贏得大選,勃蘭特當選總理。謙遜與勤快的紀堯姆,雀屏中選,成為總理的政治助理。(《法治周末》,2011年5月30日)
伍冰枝在大選中獲勝,成為加拿大第一位華裔女總督,紀堯姆被西德總理勃蘭特任命為政治助理,都不是當了誰的女婿,說他們「雀屏中選」顯然是搞錯了使用對象。
反戈一擊
「反戈一擊」比喻調轉頭來,反對自己原來所屬的或擁護的一方。例如魯迅《墳·寫在〈墳〉後面》:「又因為從舊壘中來,情形看得較為分明,反戈一擊,易致強敵的死命。」秦牧《一個叛教僧侶的嘆息》:「這位曾經被教會囚禁了十年的科學家,向舊壘『反戈一擊』,是很值得我們重視的。」
「反戈」就是在戰爭中投降敵方,調轉武器反過來打自己人。因此,成語「反戈一擊」的使用對象必須是自己原來所屬的或擁護的一方。只有背叛了原來的營壘倒向敵對的一方,才有可能回過頭來反戈一擊。它同「反擊」恰好相反,反擊者是被自己攻擊過的敵對的一方,而不是自己的一方。現在有人把「反戈一擊」同「反擊」混為一談,顯然是搞錯了使用對象。例如:
1.足球就是這樣,你不進球,別人就會反戈一擊。(《濟南時報》,2010年9月12日)
2.日本……在釣魚島和歷史問題上尋釁滋事,中國現在反戈一擊,要給日本一個全面的教訓。(《環球時報》,中文編輯校對網2013年3月14日)
3.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作為「集大成者」的汽車業最有能力反戈一擊,成為「中國夢」的急先鋒。(《中國青年報》,2013年5月9日)
例1所說的「別人」只能是對方,你久攻不下,對方就會發起反擊,說「反戈一擊」顯然是用錯了對象。例2,日本對中國挑釁,中國予以反擊,怎麼能說「反戈一擊」呢?例3,為了實現「中國夢」,中國的汽車企業要向合資企業發起挑戰,更不能說「反戈一擊」了。
⑻ 有特定使用對象的成語
【成語】: 至死靡它
【拼音】: zhì sǐ mǐ tā
【解釋】: 至:到;靡:沒有;它:別的。到死也不變心。形容愛情專一,致死不變。現也形容立場堅定。
【出處】: 《詩經·鄘風·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拼音代碼】: zsmt
特定對象【對指定的人或事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