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舟已過萬重山打一成語
① 七個腳印上有輕舟已過萬重山打一成語
七步成詩。解釋為走七步時間內就能完成一首詩。比喻有文采、才思敏捷。
七個腳印比喻走了七步,也可以理解為七步時間內;輕舟已過萬重山比喻山青水綉的美景,可理解為描寫山水之美的詩。然後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裡面的的七步成詩了。
(1)輕舟已過萬重山打一成語擴展閱讀:
七步成詩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譯文:魏文帝曹丕曾經命令東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內作成一首詩,作不出的話,就要動用死刑。曹植應聲便作成一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聽了深感慚愧。
劉義慶(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漢族,原籍彭城(今江蘇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南朝宋文學家。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其叔父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襲封臨川王。
② 猜成語「輕舟已過萬重山」
一帆風順
舟=帆
輕舟已過萬重山
指得是走了一路
沒有一點坎坎坷坷
萬重山
也一帆風順
③ 輕舟己過萬重山打一個成語。 輕舟已過萬重山打一個成語.
一日千里 一帆風順
④ 輕舟已過萬重山猜成語
輕舟已過萬重山。成語:(一瀉千里)
⑤ 輕舟已過萬重山打一成語的答案
輕舟已過萬重山(打一成語)
答案:一日千里
⑥ 輕舟已過萬重山打一成語
輕舟已過萬重山打一成語應該是「一日千里」,畢竟這一句詩歌的下一句是「千里江陵一日還」。
這兩句話出自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早發白帝城/ 白帝下江陵
唐代: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首句「彩雲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蓄勢。「彩雲間」的「間」字當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雲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一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
如果不寫白帝城之高,則無法體現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雲霄,於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暫、耳(猿聲)目(萬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彩雲間」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暝轉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這里,巧妙的地方在於那個「還」字上。「還」,歸來的意思。它不僅表現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而「還」字卻親切得如同回鄉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讀者細細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詩人說「啼不住」,是因為他乘坐飛快的輕舟行駛在長江上,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旁的山影,猿啼聲不止一處,山影也不止一處,由於舟行人速,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感到十分暢快和興奮。清代桂馥稱贊:「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札朴》)
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便顯得笨拙;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
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船的快速讀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進入康莊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了。這最後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驗的總結,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全詩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看這首詩的氣勢的豪爽,筆姿的駿利,還不能完備地理解全詩。
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後突然迸發的一種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歡悅。快船快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餘地。為了表達暢快的心情,詩人還特意用上平「刪」韻的「間」、「還」、「山」來作韻腳,使全詩顯得格外悠揚、輕快,回味悠長。
⑦ 輕舟已過萬重山(打一成語
輕舟已過萬重山 一帆風順
⑧ 輕舟已過萬重山。( )(打一成語) 這山望著那山高。( )(打一成語) 黃河之水天上來。( )(打一成語
輕舟已過萬重山。( 一帆風順)(打一成語)
這山望著那山高。(見異思遷 )(打一成語)
黃河之水天上來。( 源遠流長)(打一成語
⑨ 輕舟已過萬重山打一四字成語,還有··見補充
一日千里
拼音: yī rì qiān lǐ 簡拼: yrql
近義詞: 日新月異、風馳電掣、逐日追風 反義詞: 停滯不前、慢條斯理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解釋: 原形容馬跑得很快。後比喻進展極快。
出處: 先秦·莊周《莊子·秋水》:「騏驥驊騮,—日而馳千里。」
例子: 由於負責幹部的艱苦奮斗,業務更~,異常發達,不到一年,全國分店已達五十餘處。(鄒韜奮《患難餘生記·進步文化的遭難》)
謁後語:
謎語: 重陽;朝辭白帝,暮到江陵
成語故事: 出處: 《史記·刺客列傳》
戰國時期,燕國太子丹在趙國作人質時,與同在趙國、尚未做秦王的贏政相處良好。
後來,贏政回國做了秦王,太子丹也在秦國做人質,贏政不但沒有顧念舊情、加以特別照顧,反而處處冷待、刁難他,太子丹見此狀況,便找了個機會,逃回了燕國。回國後,太子丹一直耿耿於杯,想報復贏政。但由於國家小,力量薄弱,難以實現自己復仇願望。
不久,秦國出兵攻打齊、楚、韓、魏、趙等國家,漸漸逼近了燕國。燕國國君害怕極了,太子丹也憂愁萬分:就向他的老師鞠武求教能夠阻擋秦國侵吞的好辦法,鞠武說:「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田光,他很機智,有謀略,你可跟商討一下。」
田光請來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並說「希望先生能替我們想個辦法,抵擋秦國的侵吞。」
田光聽了,一言不發,拉著太子丹的手走到門外,指著拴在大樹旁的馬說:「這是一匹良種馬。在壯年時、—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它衰老時,劣馬都可以跑在它的前面。您說這是為什麼呢?」太子丹說:「那是因為它精力不行了。」
「對呀!—現在您聽說的關於我的情況,都還是我壯年的事,您不知道我已年老了,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著說:「當然;雖然有關國家的大事我已無能為力,但我願向您推薦一個人,我的好朋友荊坷,他能夠承擔這個重任。
後來,太子丹結交了荊軻,派去行刺秦王,但最後行刺以失敗告終。
⑩ 腳印上寫著輕舟已過萬重山打一成語
七步成詩
解題過程:七個腳印也就是走了七步,腳印上的字促成了一句詩,版所以答案就權是七步成詩。
【成語】: 七步成詩
【拼音】: qī bù chéng shī
【解釋】: 稱人才思敏捷。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10)輕舟已過萬重山打一成語擴展閱讀
【舉例造句】: 冷絳雪道:『子建七步成詩,千秋佳話,哪有改期姑待之理。』 ★明·羅貫中《平山冷燕》第六回
【拼音代碼】: qbcs
【近義詞】:七步之才、七步成章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才思敏捷
【故事】: 三國時期,曹操的小兒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筆雋美,深受曹操的喜歡。他的哥哥曹丕廢掉漢獻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曹植作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