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成語
① 關於戰爭的成語
潰不成軍、一敗如水、人仰馬翻、頭破血流、丟盔棄甲
一、潰不成軍 [ kuì bù chéng jūn ]
【解釋】:潰:潰敗,散亂。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隊伍。形容慘敗。
【出自】:近代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著敵人的銳氣開始衰落時,抓住要害猛力一擊,就可以把敵人殺得潰不成軍。」
二、一敗如水 [ yī bài rú shuǐ ]
【解釋】:形容軍隊打了大敗仗,象水潑到地上那樣不可收拾。
【出自】:近代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當第一時期,富農耳里聽得的是所謂江西一敗如水,蔣介石打傷了腳,坐飛機回廣東去了。」
三、人仰馬翻 [ rén yǎng mǎ fān ]
【解釋】:人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慘敗。也比喻亂得一塌糊塗,不可收拾。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五回:「賈璉家下無人,請了王仁來在外幫著料理。那巧姐兒是日夜哭母,也是病了。所以榮府中又鬧得馬仰人翻。」
四、頭破血流 [ tóu pò xuè liú ]
【解釋】:頭打破了,血流滿面。多用來形容慘敗。
【出自】: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四回:「照道士臉上一刮,可憐就打得頭破血流身倒地,皮開頸折腦漿傾。」
五、丟盔棄甲 [ diū kuī qì jiǎ ]
【解釋】:盔、甲:頭盔和鎧甲。跑得連盔甲都丟了。形容打敗仗後逃跑的狼狽相。
【出自】:戰國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譯文】:戰鼓咚咚地一敲響,兩軍士兵的刀槍一接觸,丟盔卸甲,拖著兵器就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之後停下來,有的跑了五十步之後停下來
② 關於"戰爭"的成語有哪些
白骨露野(bái gǔ lù yě)
成語解釋:
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戰爭或災難所造成的悲慘景象
成語出處:
三國 魏 曹操《蒿里行》詩:「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兵戈擾攘(bīng gē rǎo rǎng)
成語解釋:
兵戈:武器,指戰爭;擾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盪混亂
成語出處:
南朝 宋 范曄《後漢書 馮衍傳下》:「遭擾攘之時,值兵革之際。」
兵荒馬亂(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語解釋:
兵、馬:指戰爭;荒:荒亂。指社會秩序極端不安定。形容戰時社會動盪不安;混亂的情景。
成語出處:
明 李唐賓《梧桐葉》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兵連禍結(bīng lián huò jié)
成語解釋:
兵:指戰爭;結:相連。指戰爭連年不斷;災禍持續相結。
成語出處:
東漢 班固《漢書 匈奴傳下》:「漢武帝選將練兵,約齎輕糧,深入遠戍,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赤地千里(chì dì qiān lǐ)
成語解釋:
赤:空無所有。寸草不生的地面有千里之廣。形容因天災人禍而造成廣大農田沒有收成的慘狀。
成語出處:
《新五代史 唐庄宗紀上》:「克用兵大掠晉絳,至於河中,赤地千里。」
③ 形容"戰爭慘烈"的成語有哪些
赤地千里、硝雲彈雨、各自為戰、槍林彈雨、刀折矢盡、風塵之變、不戰而潰、肝髓流野、白骨露野、炮火連天
④ 關於戰爭的成語
1、矢石之難: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戰的武器。難:不幸的遭遇。指戰爭中的危難。
2、兵連禍結:兵:戰爭;連:接連;結:相聯。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3、磨盾之暇:暇:閑暇,餘暇。指在戰爭的餘暇。
4、連天烽火: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形容戰火燒遍各地。
5、歸馬放牛: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6、以戰去戰:用戰爭消滅戰爭。
7、龍血玄黃: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8、鼓衰力盡:鼓:戰鼓聲。衰:微弱。戰鼓聲音微弱,力量已經用盡。形容戰爭接近失敗時的慘狀,也形容文章的末尾鬆懈無力。
9、金戈鐵馬:戈閃耀著金光,馬配備了鐵甲。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
10、干戈載戢:干戈:古代的兵器。指武器。載:虛詞。戢:聚藏。把武器收藏起來。比喻不再進行戰爭動用武力了。
11、倒載干戈:倒:把鋒刃向里倒插著;載:陳設,放置;干戈: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
12、窮兵黷武: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13、白骨露野: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戰爭或災難所造成的悲慘景象
14、偃甲息兵:甲:古代作戰時穿的護身服。兵:兵器。停止戰爭。
15、春秋無義戰: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16、止戈興仁: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戰爭,施行仁政。
17、散兵游勇:勇:清代指戰爭期間臨時招募的士兵。原指沒有統帥的逃散士兵。現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里獨自行動的人。
18、鑄甲銷戈:銷熔鐵甲兵器。借指結束戰爭,實現和平。
19、兵戈擾攘:兵戈:武器,指戰爭;擾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盪混亂
20、休養生息:休養:何處保養;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盪之後,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復元氣。
⑤ 與戰爭有關的成語(三個)
1、【草木皆兵】、【圍魏救趙】、【運籌帷幄】、【退避三舍】、【如火如荼】
2、【馬革裹屍】、【勢如破竹】、【調虎離山】、【兵荒馬亂】、【枕戈待旦】
3、【赤膊上陣】、【窮兵黷武】、【百戰百勝】、【戰無不克】、【速戰速決】
4、【烏合之眾】、【屢戰屢敗】、【血戰到底】、【以戰養戰】、【短兵相接】
5、【打草驚蛇】、【各自為戰】、【孤軍奮戰】、【南征北戰】、【驍勇善戰】
6、【四面楚歌】、【勇冠三軍】、【浴血奮戰】、【紙上談兵】、【城下之盟】
7、【用兵如神】、【同仇敵愾】、【暗度陳倉】、【胡服騎射】、【炮火連天】
8、【有勇無謀】、【烽煙四起】、【步步為營】、【刀光劍影】、【槍林彈雨】
9、【全民皆兵】、【金戈鐵馬】、【血肉橫飛】、【硝煙彌漫】、【風聲鶴唳】
10、【聲東擊西】、【揭竿而起】、【堅壁清野】、【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5)戰爭成語擴展閱讀:
成語(chengyu,idioms)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定型的詞。大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語。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⑥ 與戰爭有關的成語和
戰爭成語
戰火紛飛、 戰略戰術
、戰天斗地、 戰無不克
戰無不勝 攻無不克、
草木皆兵、馬革裹屍、
赤膊上陣、烏合之眾
圍魏救趙、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草木皆兵、馬革裹屍。
烏合之眾、四面楚歌、揭竿而起。
打草驚蛇、用兵如神、攻其不備。
背水一戰、破釜沉舟、風聲鶴唳、風吹草動
戰無不克
百戰百勝
百戰不殆
連戰皆捷
屢戰屢敗
速戰速決
血戰到底
以戰去戰
背城一戰
短兵接戰
各自為戰
孤軍奮戰
決一死戰
明恥教戰
南征北戰
能征慣戰
休兵罷戰
浴血奮戰
驍勇善戰
百戰百勝、步步為營、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圍魏救趙、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連戰皆捷、草木皆兵、再衰三竭、馬革裹屍、烏合之眾、四面楚歌、揭竿而起、打草驚蛇、用兵如神、攻其不備、浴血奮戰、背水一戰、破釜沉舟、風聲鶴唳、風吹草動、戰無不克、百戰不殆、屢戰屢敗、速戰速決、血戰到底、以戰去戰、背城一戰、短兵接戰、各自為戰、決一死戰、明恥教戰、南征北戰、能征慣戰、孤軍奮戰、休兵罷戰、驍勇善戰、
⑦ 形容戰爭的成語有那些
硝煙彌漫
刀光劍影
烽火連天
槍林彈雨
兵臨城下
森嚴壁壘
草木皆兵
短兵相接
⑧ 形容戰爭場面的成語
槍林彈雨
硝雲彈雨
炮火連天
血流成河
屍橫遍野
慘不忍睹
倒戈卸甲
潰不成軍內
孤軍作戰
勢均力敵容
一敗如水
一敗塗地
兩敗俱傷
殘兵敗將
用兵如神
轉敗為勝
戰無不勝
克敵制勝
以弱勝強
旗開得勝
料敵制勝
百戰百勝
大獲全勝
乘勝追擊
攻無不取,戰無不勝
⑨ 與戰爭有關的成語
【白骨露野】: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戰爭或災難所贊成的悲劇景象。
【兵戈搶攘】:兵戈:武器,指戰爭;搶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盪混亂。
【兵戈擾攘】:兵戈:武器,指戰爭;擾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秩序的動盪混亂。
【兵革互興】:兵革:兵器衣甲,比喻戰爭;興:發起,發動。互相發動戰爭,戰亂相繼發生。形容時局不安定,戰亂頻繁。
【兵革之禍】:兵革:兵器戰甲,引申為戰爭。指發生戰爭。
【兵荒馬亂】: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兵慌馬亂】: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兵連禍結】:兵:戰爭;連:接連;結:相聯。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兵連禍深】:兵:指戰爭。戰爭連年不斷,災禍持續相結。
【兵拏禍結】:戰爭、災禍連續不斷。同「兵連禍結」。
【兵戎相見】: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兵猶火也,不戢自焚】:戢:停止。戰爭就象玩火,不在適當情況下及時止息,就會把自己燒掉。
【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災或戰爭造成大量土地荒涼的景象。
【楚河漢界】:楚(項羽)、漢(劉邦)相爭時,雙方對峙的河界。後來中國象棋盤的雙方分界處寫有「楚河漢界」。也比喻一般戰爭的前線。也作「楚界漢河」。
【楚界漢河】:楚、漢相爭中雙方控制地區之間的地界與河流。後常比喻戰爭的前線。
【春秋無義戰】: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大動干戈】:干戈:古代的兩種武器。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刀痕箭瘢】:刀砍箭擊的傷口治癒後留下的疤痕。形容戰爭留下的創傷。
【刀槍入庫】:沒有戰爭,不用武備;和平麻痹,解除武裝,不作戒備。
【倒載干戈】:倒:把鋒刃向里倒插著;載:陳設,放置;干戈: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
【倒戢干戈】:把武器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同「倒載干戈」。
【黷武窮兵】:黷:隨便,任意;窮:竭盡。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伐罪弔民】:伐:討伐。吊:慰問。討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
【伐罪吊人】:討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人」當作「民」,因避太宗諱改。同「伐罪弔民」。
【放牛歸馬】: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非戰之罪】:不是戰爭本身的罪過。一般用來作為戰爭失敗開脫罪責之辭。
【風塵之變】:風塵:比喻戰亂。指戰爭的災亂。
【風塵之警】:指戰爭或騷亂的警報。
【烽火連年】: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烽火四起】:戰爭的火焰從四面八方燃燒起來。形容邊防不安寧,四處有敵人進犯。
【鋒鏑之苦】:鋒:刀或劍的尖端;鏑:箭頭。指刀砍箭射的痛苦。形容遭受戰爭的苦難。
【甘為戎首】:甘:情願,甘願;為:做;戎:軍事,征伐;戎首:挑起戰爭的人。甘願當戰爭的主謀。
【干戈滿地】:干戈:古兵器,比喻戰爭。形容到處受到戰爭的摧殘。
【干戈滿目】:干戈:古兵器,比喻戰爭。形容到處受到戰爭的摧殘。
(9)戰爭成語擴展閱讀:
形容戰斗激烈的成語:
[槍林彈雨]槍桿象樹林,子彈象下雨。形容戰斗激烈。
[肉薄骨並]肉和肉相迫,骨和骨相並。形容戰斗的激烈。
[戰火紛飛]形容戰斗頻仍、激烈。
[金鼓齊鳴]金鍾戰鼓一齊響起。形容戰斗氣氛緊張激烈。
[肝髓流野]形容戰斗激烈殘酷、屍橫遍野。
[槍林刀樹]猶言刀槍林立。形容激烈戰斗的場面。
[血戰到底]血戰:非常激烈地拚死地戰斗。指激烈戰斗到最後時刻。
[赤壁鏖兵]鏖:激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伐吳,孫權聯合劉備軍隊聯合抗曹,聯軍於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戰。泛指激烈的戰斗。
[硝雲彈雨]硝煙如雲,子彈像雨。形容激烈的戰斗。
[金鼓連天]金鼓:古時作戰,用金鉦和戰鼓指揮士兵,擊鼓表示前進,鳴金錶示後退;連天:響徹雲霄。形容軍威盛大或戰斗激烈。
[狼煙四起]狼煙: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騰起的煙。四處都是報警的煙火,指邊疆不平靜。
[磨刀霍霍]現多形容敵人在行動前頻繁活動。
[刀光劍影]隱約顯現出刀劍的閃光和影子。形容環境充滿了凶險的氣氛。
[殺氣騰騰]殺氣:凶惡的氣勢;騰騰:氣勢旺盛的樣子。形容充滿了要殺人的兇狠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