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戰爭的成語
Ⅰ 關於戰爭的成語
潰不成軍、一敗如水、人仰馬翻、頭破血流、丟盔棄甲
一、潰不成軍 [ kuì bù chéng jūn ]
【解釋】:潰:潰敗,散亂。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隊伍。形容慘敗。
【出自】:近代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著敵人的銳氣開始衰落時,抓住要害猛力一擊,就可以把敵人殺得潰不成軍。」
二、一敗如水 [ yī bài rú shuǐ ]
【解釋】:形容軍隊打了大敗仗,象水潑到地上那樣不可收拾。
【出自】:近代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當第一時期,富農耳里聽得的是所謂江西一敗如水,蔣介石打傷了腳,坐飛機回廣東去了。」
三、人仰馬翻 [ rén yǎng mǎ fān ]
【解釋】:人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慘敗。也比喻亂得一塌糊塗,不可收拾。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五回:「賈璉家下無人,請了王仁來在外幫著料理。那巧姐兒是日夜哭母,也是病了。所以榮府中又鬧得馬仰人翻。」
四、頭破血流 [ tóu pò xuè liú ]
【解釋】:頭打破了,血流滿面。多用來形容慘敗。
【出自】: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四回:「照道士臉上一刮,可憐就打得頭破血流身倒地,皮開頸折腦漿傾。」
五、丟盔棄甲 [ diū kuī qì jiǎ ]
【解釋】:盔、甲:頭盔和鎧甲。跑得連盔甲都丟了。形容打敗仗後逃跑的狼狽相。
【出自】:戰國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譯文】:戰鼓咚咚地一敲響,兩軍士兵的刀槍一接觸,丟盔卸甲,拖著兵器就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之後停下來,有的跑了五十步之後停下來
Ⅱ 與戰爭有關的成語有哪些
馬革裹屍、槍林彈雨、炮火連天、白骨露野、紙上談兵等。
一、馬革裹屍 [ mǎ gé guǒ shī ]
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出處:《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二、槍林彈雨 [ qiāng lín dàn yǔ ]
槍桿像樹林,子彈像下雨。形容戰斗激烈。
出處:馮德英《迎春花》第二章:「槍林彈雨戰火紛飛的日子,江水山覺得還是才開始,卻一晃就過去了四年多。」
三、炮火連天 [ pào huǒ lián tiān ]
形容正處在激烈的戰爭狀態。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繼之又道:『這不過演放兩三響已經這樣了,何況炮火連天,親臨大敵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四、白骨露野 [ bái gǔ lù yě ]
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戰爭或災難所造成的悲劇景象。
出處:三國·魏·曹操《蒿里行》詩:「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譯文:累累白骨曝露於荒野之地無人收埋,方圓千里都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
五、紙上談兵 [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少時學兵法,善於談兵,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代廉頗為趙將,只照搬兵書,不知變通。結果在長平之戰中被秦兵打敗。後用以比喻只憑書本知識空發議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Ⅲ 和戰爭有關的四字成語有什麼
草木皆兵 如火如荼 勢如水火 落花流水 馬革裹屍 赤膊上陣 揭竿而起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Ⅳ 與戰爭有關的成語(三個)
1、【草木皆兵】、【圍魏救趙】、【運籌帷幄】、【退避三舍】、【如火如荼】
2、【馬革裹屍】、【勢如破竹】、【調虎離山】、【兵荒馬亂】、【枕戈待旦】
3、【赤膊上陣】、【窮兵黷武】、【百戰百勝】、【戰無不克】、【速戰速決】
4、【烏合之眾】、【屢戰屢敗】、【血戰到底】、【以戰養戰】、【短兵相接】
5、【打草驚蛇】、【各自為戰】、【孤軍奮戰】、【南征北戰】、【驍勇善戰】
6、【四面楚歌】、【勇冠三軍】、【浴血奮戰】、【紙上談兵】、【城下之盟】
7、【用兵如神】、【同仇敵愾】、【暗度陳倉】、【胡服騎射】、【炮火連天】
8、【有勇無謀】、【烽煙四起】、【步步為營】、【刀光劍影】、【槍林彈雨】
9、【全民皆兵】、【金戈鐵馬】、【血肉橫飛】、【硝煙彌漫】、【風聲鶴唳】
10、【聲東擊西】、【揭竿而起】、【堅壁清野】、【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4)有關戰爭的成語擴展閱讀:
成語(chengyu,idioms)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定型的詞。大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語。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Ⅳ 與戰爭有關的成語和
戰爭成語
戰火紛飛、 戰略戰術
、戰天斗地、 戰無不克
戰無不勝 攻無不克、
草木皆兵、馬革裹屍、
赤膊上陣、烏合之眾
圍魏救趙、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草木皆兵、馬革裹屍。
烏合之眾、四面楚歌、揭竿而起。
打草驚蛇、用兵如神、攻其不備。
背水一戰、破釜沉舟、風聲鶴唳、風吹草動
戰無不克
百戰百勝
百戰不殆
連戰皆捷
屢戰屢敗
速戰速決
血戰到底
以戰去戰
背城一戰
短兵接戰
各自為戰
孤軍奮戰
決一死戰
明恥教戰
南征北戰
能征慣戰
休兵罷戰
浴血奮戰
驍勇善戰
百戰百勝、步步為營、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圍魏救趙、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連戰皆捷、草木皆兵、再衰三竭、馬革裹屍、烏合之眾、四面楚歌、揭竿而起、打草驚蛇、用兵如神、攻其不備、浴血奮戰、背水一戰、破釜沉舟、風聲鶴唳、風吹草動、戰無不克、百戰不殆、屢戰屢敗、速戰速決、血戰到底、以戰去戰、背城一戰、短兵接戰、各自為戰、決一死戰、明恥教戰、南征北戰、能征慣戰、孤軍奮戰、休兵罷戰、驍勇善戰、
Ⅵ 10個關於戰爭的成語
1、【草木皆兵】、【圍魏救趙】、【運籌帷幄】、【退避三舍】、【如火如荼】
2、【馬革裹屍】、【勢如破竹】、【調虎離山】、【兵荒馬亂】、【枕戈待旦】
3、【赤膊上陣】、【窮兵黷武】、【百戰百勝】、【戰無不克】、【速戰速決】
4、【烏合之眾】、【屢戰屢敗】、【血戰到底】、【以戰養戰】、【短兵相接】
5、【打草驚蛇】、【各自為戰】、【孤軍奮戰】、【南征北戰】、【驍勇善戰】
6、【四面楚歌】、【勇冠三軍】、【浴血奮戰】、【紙上談兵】、【城下之盟】
7、【用兵如神】、【同仇敵愾】、【暗度陳倉】、【胡服騎射】、【炮火連天】
8、【有勇無謀】、【烽煙四起】、【步步為營】、【刀光劍影】、【槍林彈雨】
9、【全民皆兵】、【金戈鐵馬】、【血肉橫飛】、【硝煙彌漫】、【風聲鶴唳】
10、【聲東擊西】、【揭竿而起】、【堅壁清野】、【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11、【出奇制勝】、【兵戎相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刀劍無眼】
12、【偃甲息兵】、【倒戈相向】、【上兵伐謀】、【窮兵黷武】、【腹背受敵】
13、【大獲全勝】、【遠交近攻】、【單槍匹馬】、【秣馬厲兵】、【招兵買馬】
14、【人仰馬翻】、【汗馬功勞】、【戰火紛飛】、【千軍萬馬】、【沖鋒陷陣】
Ⅶ 關於抗日戰爭的成語
1、戰無不勝
【拼音】: zhàn wú bù shèng
【解釋】: 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也比喻辦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處】: 《戰國策·齊策二》:「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歸,猶為蛇足也。」白話譯文:打了很多勝戰的人,卻不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最後死了,就算得到了爵位,也不過是畫蛇添足而已了。
【舉例造句】: 自先王以來,楚兵戰無不勝。
2、攻無不克
【拼音】: gōng wú bù kè
【解釋】: 克:攻下。沒有攻佔不下來的。形容力量無比強大。
【出處】: 《戰國策·秦策二》:「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白話譯文:別人攻打你,能克服別人。去攻打別人,一定會勝利。
【舉例造句】: 中國人民解放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
3、 百戰百勝
【拼音】: bǎi zhàn bǎi shèng
【解釋】: 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出處】: 《孫子·謀攻》:「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白話譯文:不用戰爭的手段而讓敵人臣服,才是好中最好的辦法。
【舉例造句】: 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
4、百戰不殆
【拼音】: bǎi zhàn bù dài
【解釋】: 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於用兵。
【出處】: 《孫子·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白話譯文:在軍事紛爭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失敗。
【舉例造句】: 自古名將料敵制勝,訓練士兵,故可使赴湯蹈火,百戰不殆。
5、所向披靡
【拼音】: suǒ xiàng pī mǐ
【解釋】: 所向:指力所到達的地方;披靡:潰敗。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白話譯文:於是項羽大聲呼喝向下直沖,漢軍都潰敗逃散。
【舉例造句】: 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Ⅷ 描寫軍事戰爭的成語
含「兵」字的成語
兵不厭詐 兵不血刃 兵車之會 兵多將廣 兵戎相見 兵連禍結兵臨城下 兵荒馬亂
兵貴神速 兵強馬壯
哀兵必勝 驕兵必敗 調兵遣將 損兵折將 蝦兵蟹將 按兵不動 短兵相接 緩兵之計
精兵簡政厲兵秣馬 招兵買馬 弄兵潢池 窮兵黷武 散兵游勇 用兵如神
草木皆兵 草率收兵 赤壁鏖兵 韓信將兵 潢池弄兵 堅甲利兵 胸中甲兵 棄甲曳兵
盛食厲兵先禮後兵 紙上談兵 老弱殘兵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賠了夫人又折兵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強將手下無弱兵 勝敗乃兵家常事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Ⅸ 與戰爭有關的成語
【白骨露野】: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戰爭或災難所贊成的悲劇景象。
【兵戈搶攘】:兵戈:武器,指戰爭;搶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盪混亂。
【兵戈擾攘】:兵戈:武器,指戰爭;擾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秩序的動盪混亂。
【兵革互興】:兵革:兵器衣甲,比喻戰爭;興:發起,發動。互相發動戰爭,戰亂相繼發生。形容時局不安定,戰亂頻繁。
【兵革之禍】:兵革:兵器戰甲,引申為戰爭。指發生戰爭。
【兵荒馬亂】: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兵慌馬亂】: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兵連禍結】:兵:戰爭;連:接連;結:相聯。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兵連禍深】:兵:指戰爭。戰爭連年不斷,災禍持續相結。
【兵拏禍結】:戰爭、災禍連續不斷。同「兵連禍結」。
【兵戎相見】: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兵猶火也,不戢自焚】:戢:停止。戰爭就象玩火,不在適當情況下及時止息,就會把自己燒掉。
【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災或戰爭造成大量土地荒涼的景象。
【楚河漢界】:楚(項羽)、漢(劉邦)相爭時,雙方對峙的河界。後來中國象棋盤的雙方分界處寫有「楚河漢界」。也比喻一般戰爭的前線。也作「楚界漢河」。
【楚界漢河】:楚、漢相爭中雙方控制地區之間的地界與河流。後常比喻戰爭的前線。
【春秋無義戰】: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大動干戈】:干戈:古代的兩種武器。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刀痕箭瘢】:刀砍箭擊的傷口治癒後留下的疤痕。形容戰爭留下的創傷。
【刀槍入庫】:沒有戰爭,不用武備;和平麻痹,解除武裝,不作戒備。
【倒載干戈】:倒:把鋒刃向里倒插著;載:陳設,放置;干戈: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
【倒戢干戈】:把武器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同「倒載干戈」。
【黷武窮兵】:黷:隨便,任意;窮:竭盡。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伐罪弔民】:伐:討伐。吊:慰問。討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
【伐罪吊人】:討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人」當作「民」,因避太宗諱改。同「伐罪弔民」。
【放牛歸馬】: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非戰之罪】:不是戰爭本身的罪過。一般用來作為戰爭失敗開脫罪責之辭。
【風塵之變】:風塵:比喻戰亂。指戰爭的災亂。
【風塵之警】:指戰爭或騷亂的警報。
【烽火連年】: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烽火四起】:戰爭的火焰從四面八方燃燒起來。形容邊防不安寧,四處有敵人進犯。
【鋒鏑之苦】:鋒:刀或劍的尖端;鏑:箭頭。指刀砍箭射的痛苦。形容遭受戰爭的苦難。
【甘為戎首】:甘:情願,甘願;為:做;戎:軍事,征伐;戎首:挑起戰爭的人。甘願當戰爭的主謀。
【干戈滿地】:干戈:古兵器,比喻戰爭。形容到處受到戰爭的摧殘。
【干戈滿目】:干戈:古兵器,比喻戰爭。形容到處受到戰爭的摧殘。
(9)有關戰爭的成語擴展閱讀:
形容戰斗激烈的成語:
[槍林彈雨]槍桿象樹林,子彈象下雨。形容戰斗激烈。
[肉薄骨並]肉和肉相迫,骨和骨相並。形容戰斗的激烈。
[戰火紛飛]形容戰斗頻仍、激烈。
[金鼓齊鳴]金鍾戰鼓一齊響起。形容戰斗氣氛緊張激烈。
[肝髓流野]形容戰斗激烈殘酷、屍橫遍野。
[槍林刀樹]猶言刀槍林立。形容激烈戰斗的場面。
[血戰到底]血戰:非常激烈地拚死地戰斗。指激烈戰斗到最後時刻。
[赤壁鏖兵]鏖:激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伐吳,孫權聯合劉備軍隊聯合抗曹,聯軍於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戰。泛指激烈的戰斗。
[硝雲彈雨]硝煙如雲,子彈像雨。形容激烈的戰斗。
[金鼓連天]金鼓:古時作戰,用金鉦和戰鼓指揮士兵,擊鼓表示前進,鳴金錶示後退;連天:響徹雲霄。形容軍威盛大或戰斗激烈。
[狼煙四起]狼煙: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騰起的煙。四處都是報警的煙火,指邊疆不平靜。
[磨刀霍霍]現多形容敵人在行動前頻繁活動。
[刀光劍影]隱約顯現出刀劍的閃光和影子。形容環境充滿了凶險的氣氛。
[殺氣騰騰]殺氣:凶惡的氣勢;騰騰:氣勢旺盛的樣子。形容充滿了要殺人的兇狠氣勢。
Ⅹ 有關戰爭的成語
破釜沉舟
明修棧道
暗度陳蒼
風聲鶴嚦
草木皆兵
十面埋伏
退避三舍卧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朝秦暮楚
謝謝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