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成語的道理
【成語】:拔苗助長
【故事】:
拔苗助長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將苗拔起,幫助它生長。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y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經典,記載了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軻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這部書中有個故事十分有名:宋國有一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生長。
一天,他終於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地拔,從早上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
他回到家裡,十分疲勞,氣喘吁吁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我幫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聽了,急忙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軻借用這個故事向他的學生們說明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主觀地急躁冒進,就會把事情弄糟。
【成語】:井底之蛙
【故事】:
一隻青蛙,住一口井裡。它高興時,在井裡跳來跳去,天熱了,在水中游上游下,覺得很快活:我是井裡的主人,多麼逍遙自在!
它正在自得其樂的時候,忽然聽見有人在叫它。它抬起頭向井口一看,只見一隻大海龜的頭幾乎遮去了井口上的半丬天。只聽見大海龜問它:青蛙老弟,你見過大海嗎?青蛙說:大海有我的井大嗎?海龜老兄,歡迎你下井來作客。大海龜被它說動了心,真想下井去看看。可是,它左腿還沒跨進井去,右腿的膝蓋已被井欄絆住了。於是,大海龜只好伏在井口上,告訴青蛙,海有多大、多深、多廣。青蛙這才知道,井外還有這么大的天地。它又驚奇又慚愧,感到自己的見識太渺小了。
成語井底之蛙比喻見識短淺,卻又妄自尊大。
【成語】:杯弓蛇影
【故事】: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裡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裡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裡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裡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裡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㈡ 列舉三個成語的寓言故事,並指出所蘊含的道理。
亡羊補牢:
【典 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道理: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畫蛇添足
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寓意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蛇本來沒有腳,先畫成蛇的人,卻將蛇添了腳,結果不成為蛇。後遂用畫蛇添足,比喻節外生枝,多此一舉,反而壞事。明人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回:「張翼諫曰:『將軍戰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告訴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辦砸。
聞雞起舞
[編輯本段]【典 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道理:想要成就事業,就要努力。不經過努力奮斗,不能成就事業。
㈢ 寓言故事的成語和道理
1.成語「守株待兔」,守著木樁,等待兔子撞上來.道理:妄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是不可能成功的.
2.成語「亡羊補牢」,因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補羊圈
.道理: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3.成語「量體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道理:任何事情要按照實際情況辦事.
4.成語「螳螂捕蟬」,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道理:人不能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5.成語「塞翁失馬」,塞:邊界險要之處;翁:老頭.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道理: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
6.成語「黔驢技窮」,黔:今貴州省一帶;技:技能;窮:盡.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用完了.道理:我們要多學知識,不能到關鍵的時候就沒有本領了.
7.成語:「拋磚引玉」解釋:拋出磚去,引回玉來.道理:有事為了獲得更好的意見或作品,我們可以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8.成語:「畫蛇添足」解釋:畫蛇時給蛇添上腳.道理: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9.成語:「庖丁解牛」解釋:庖丁:肢解分割.廚工肢解分牛.道理:任何事情都要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10.成語:「拔苗助長」解釋:把禾苗拔起一點,來幫助他成長.道理:違反自然規律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
11.成語:「井底之蛙」解釋: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短淺,思路狹窄的人.道理:我們要多學習,多實踐,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樣目光短淺,沒什麼見識.
12.成語:「東施效顰」解釋:效:效仿;顰:皺眉頭.東施:越國的醜女.東施模仿西施皺眉,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道理:不要盲目的去仿照,只會弄的適得其反
.諷刺了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機械模仿別人,結果適得其反.還諷刺了沒有自知之明,盲目效仿別人,結果必然適得其反.
13.成語:「孟母三遷」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道理: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14.成語:「捕風捉影」解釋:風和影子都是抓不著的.道理:比喻說話做事絲毫沒有事實根據是不可取的.
15.成語:「愚公移山」解釋: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恆心,堅持不懈,不怕困難.道理:只要有毅力,有恆心,沒有不能完成的事情.
16.成語:「曲突徙薪」解釋: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道理:比喻事先採取措施,才能防止災禍.
17.成語:「買櫝還珠」解釋: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道理:做事情不能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18.成語:「葉公好龍」解釋:葉公口頭上說愛好龍,實際上並不真愛好.道理:做人應該表裡一致,名副其實,不能口是心非.
19.成語:「刻舟求劍」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道理:分析事物應該考慮到事物的發轉變化,應該懂得變通.
20.成語:「掩耳盜鈴」解釋: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道理: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只會自欺欺人.
㈣ 八字寓言故事成語的道理
八字寓言故事成語的道理_約4876個回答_搜狗知識
寓言故事的成語(八字)
[最佳答案] 銅山西崩,洛鍾東應西漢時期,皇宮未央宮前殿鍾無故自鳴,三天三夜不停止.漢武帝召問王朔,王朔說... 成語解釋: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響.讀音:tóng
㈤ 10個寓言故事的成語
鷸蚌相爭、井底之蛙、畫蛇添足、指鹿為馬、掩耳盜鈴、班門弄斧、刻舟求劍、守株待兔、揠苗助長、南轅北轍。
1、 鷸蚌相爭
【解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自】: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譯文】:波翻血海全球憐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大的秦國?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它告訴人們:在各種紛亂復雜的矛盾斗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2、井底之蛙
【解釋】: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出自】:莊子·戰國《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譯文】:井中的青蛙不可能同它談論大海的事,因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見井口很小的一片天。後來人們用井底之蛙的故事來比喻眼界狹小,目光短淺的人。
3、畫蛇添足
【解釋】: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出自】:《戰國策·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譯文】: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他足夠?
楚國有個搞祭祀活動的人,祭祀完了以後,拿出一壺酒賞給門人們喝。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足夠,一個人喝則有剩餘。我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先畫好的人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先把蛇畫好了,他拿起酒壺正要喝,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給它畫腳。"沒等他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然後他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為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酒。
4、指鹿為馬
【解釋】: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司馬遷·漢《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譯文】:趙高想作亂,怕群臣不聽,於是先進行試驗,拿只鹿獻給秦二世,說:馬啊。二世笑著說:你錯了吧?對鹿為馬。問身邊的人,旁邊的人沉默,有人說是馬為了迎合趙高。
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於是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
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5、掩耳盜鈴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自】:《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譯文】:百姓想得到鍾的,想要背著它逃跑,那鍾大不到背不動。以椎詆毀他,鍾是一樣的聲音。怕別人聽見他而剝奪自己的,突然捂著自己的耳朵。
范氏滅亡了,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鍾。想要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鍾太大了,背不動;於是用槌子把鍾砸碎,剛一砸,鍾鍠鍠的響聲很大。他生怕別人聽到鍾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緊緊捂住。他以為捂住自己的耳朵別人就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6、班門弄斧
【解釋】: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
【譯文】:拿著斧子到班、郢之門,這個厚臉皮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
7、刻舟求劍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裡,就契那船說:這寶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從他所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的。船已經走了,而劍不走,這樣尋找寶劍,這不是糊塗嗎?
刻個記號便於打撈寶劍,原本並無錯,可是把記號刻在了移動的船上,那豈不等於沒有記號嗎?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看不到事物發展變化的人是一個絕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願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
8、守株待兔
【解釋】: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出自】:韓非子·戰國《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譯文】: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9、揠苗助長
【解釋】: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自】:孟子·戰國《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譯文】: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於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地拔高,茫茫然回家,對他家裡人說:『今天病了,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他的兒子急忙跑去看的,禾苗已全部於死了。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10、南轅北轍
【解釋】: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劉向·漢《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譯文】: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走。
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梁勸他說:我在大路上遇到一個趕著車向北走的人,告訴我說:我要去楚國。我問他:你要去楚國,為什麼要向北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您的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
他又說:我的路費很充足。我說:你的路費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給我駕車的人本領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錯了,趕路的條件越好,離楚國的距離就會越遠。
現在大王動不動就想稱霸諸侯,辦什麼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抬高聲威,豈不知您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這正像要去楚國卻向北走的行為一樣啊!
㈥ 以寓言故事說明道理的成語有哪些
畫蛇添足[ huà shé tiān zú ]
【解釋】:意為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藉以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
2. 守株待兔[ shǒu zhū dài tù ]
【解釋】: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出處】:《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㈦ 寓言成語故事,小成語大道理
[yà miá zhù zhǎng]
揠苗助長
- 同義詞拔苗助長一般指揠苗助長
中文名
揠(拔)苗助長
拼音
yà miáo zhù zhǎng
解釋
比喻為急於求成,反而壞了事
別名
拔苗助長
揠苗助長是一個成語,讀音是yà miáo zhù zhǎng,意思是比喻為急於求成,反而壞了事。
揠:拔起。把苗拔起,幫助其生長,比喻不管事物的發展規律,強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長」。[1]
成語故事
古時候有個人,希望自己田裡的禾苗長的快點,天天到田邊去看。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也沒有長高。他就在田邊焦急的轉來轉去,自言自語的說:「我得想個辦法幫他們長。「一天,他終於想到了辦法,就急忙跑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當他回到家裡時,一邊喘氣一邊對兒子說:「可把我累壞了,力氣沒白費,禾苗都長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不明白是怎麼回事,跑到田裡一看,發現禾苗都枯死了。[3-4]
作主語、謂語,也可作定語,含貶義
詞語辨析
編輯
【結構】連動式
【感情色彩】貶義詞
【近義詞】欲速不達
【同義詞】拔苗助長
【反義詞】順其自然、循序漸進、放任自流。
【燈謎】揠苗助長(打三字口語一) 謎底:貪快活
㈧ 一個成語故事(或寓言故事)揭示了3個以上的道理
行人與赫耳墨斯
有個行人經過長途跋涉後,發誓說若是發現了什麼財富,一定將一半獻給赫耳墨斯。他果然發現了一隻裝有杏仁與干棗的袋子,心想袋中一定有銀子,立刻撿了起來。他把袋裡所有的東西都倒了出來,發現袋裡只有一些吃的東西後,便吃了起來,然後抓起杏仁殼和棗子核放到祭壇上,說道:「赫耳墨斯,請接受我所許諾的東西吧!現在我把它們連里帶外全都獻給你了。」 這故事是說,那些貪心不足的人連神都要欺騙。
山鷹與狐狸
山鷹與狐狸互相結為好友,為了彼此的友誼更加鞏固,他們決定住在一起。於是鷹飛到 一棵高樹上面,築起巢來孵育後代,狐狸則走進樹下的灌木叢中間,生兒育女。 有一天,狐狸出去覓食,鷹也正好斷了炊,他便飛入灌木叢中,把幼小的狐狸搶走,與 雛鷹一起飽餐一頓。狐狸回來後,知道這事是鷹所做,他為兒女的死悲痛,而最令他悲痛的是一時無法報仇,因為他是走獸,只能在地上跑,不能去追逐會飛的鳥。因此他只好遠遠地 站著詛咒敵人,這是力量弱小者唯一可以做到的事情。 不久,鷹的背信棄義的罪行也受到了嚴懲。有一次,一些人在野外殺羊祭神,鷹飛下 去,從祭壇上抓起了帶著火的羊肉,帶回了自己的巢里。這時候一陣狂風吹了過來,巢里細 小乾枯的樹枝馬上燃起了猛烈的火焰。那些羽毛未豐的雛鷹都被燒死了,並從樹上掉了下 來。狐狸便跑了過去,在鷹的眼前,把那些小鷹全都吃了。 這故事說明,對於背信棄義的人,即使受害者弱小,不能報復他,可神會懲治他。
冠 雀
有隻冠雀被捕鳥夾夾住了,他悲哀地說:「我真是最不幸的鳥呀!我沒偷別人的金子、 銀子,更沒偷別的貴重的東西,僅僅一顆小穀子卻使我喪失了性命。」 這故事是說那些貪小便宜而招來巨大災難的人。
猴子與駱駝
在動物們的集會上,猴子登台跳舞,深受歡迎,贏得大家的稱贊,個個為之喝彩。駱駝 卻十分嫉妒猴子,他也想獲得大家的喝彩。於是,他站了起來,自我得意地顯示自己的舞 技,結果,他那怪模怪樣的舞姿,洋相百出,使動物們大為掃興,他們用棍棒打他,把他趕 跑了。 這故事適用於那些不顧自身條件盲目模仿他人的人。
猴子與小猴
一個猴子生了雙胞胎,她只寵愛其中的一個,細心撫養,特別愛護,而對另一個卻十分 嫌棄,毫不經心。可不知是什麼神的力量,那個為母親寵愛、細心撫養的小猴,被緊緊抱在 懷里而窒息死了,那個被嫌棄的卻茁壯成長。 這故事說明,過分的關心寵愛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狼 與 狗
狼對狗說:「你們和我們幾乎完全一樣,咱們為什麼就不能親如兄弟?我們和你們其他方面毫無差別,可是你們卻要屈服於主人,被套上頸圈,保護羊群。盡管你們勞累工作,甘心做奴隸,但仍免不了遭鞭打。你們若認為我說得對,那羊群就都歸我們了。」那些狗同意了,狼走進羊圈裡,首先把狗全咬死了。這是說,那些背叛朋友的人,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驢子與狗
驢子與狗一起外出趕路,發現地上有一封密封好的信。驢子撿起來,撕開封印,展開信 紙大聲朗讀。信里談到飼料、乾草、大麥以及糠麩。狗聽到驢子讀的這些,很不舒服,不耐煩地對驢說:「好朋友,快讀下去,看有沒有提到肉和骨頭。」驢子將信全部讀完後,仍沒 有發現信中提到狗所想要的東西,狗就說:「把它扔了吧,朋友,都是些沒有什麼興趣的東 西。」這是說,有些人總是以自己的意願代替他人的意願。
寒鴉與狐狸
有隻飢餓的寒鴉站在一棵無花果樹上。他發現無花果又硬又青,便一直守在那裡等候它 們長大成熟。狐狸看見寒鴉老是站在那裡,就去問明其中的原因,隨後說:「唉呀,朋友,你真糊塗,你只知一味等待是沒用的,那隻能欺騙你自己,而決不能填飽你的肚子。」 這故事是說那些一
㈨ 以寓言故事說明道理的成語有哪些
寓言故事成語 坐井觀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劍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長 葉公好龍 自相矛盾 掩耳盜鈴 南轅北轍 畫蛇添足 濫竽充數 亡羊補牢 杯弓蛇影 買櫝還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驢技窮 杞人憂天 狐假虎威 鷸蚌相爭 畫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興嘆 杞人憂天 愚公移山 濫竽充數 鄭人買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 , 「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樹木的根和莖。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守候在樹旁,等著撿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動地努力,存著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邯鄲學步: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 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槍准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捕風捉影:風和影子都是抓不著的。比喻說話做事絲毫沒有事實根據。 · 杞人憂天: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將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 鄭人買履: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 不合時宜:不適合時代形勢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習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 愚公移山: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 曲突徙薪: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採取措施,才能防止災禍。 · 拋磚引玉: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 · 濫竽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 刻舟求劍: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 葉公好龍: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 亡羊補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 畫蛇添足: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 掩耳盜鈴: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 買櫝還珠: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