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掩蓋和迴避的成語
Ⅰ 形容掩蓋的成語
形容掩蓋的成語
欲蓋彌彰
此地無銀三百兩
文過飾非
Ⅱ 帶有(掩蓋)兩個字的四字成語
掩人耳目yǎnréněrmù
[釋義] 掩:遮蓋。堵住人家耳朵;遮著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騙人。
[語出] 《新刊大宋宣和遺事》:「事跡顯然;雖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正音] 人;不能讀作「yín」。
[辨形] 掩;不能寫作「奄」。
[近義] 欲蓋彌彰 偷天換日 瞞上欺下
[反義] 原形畢露 真心實意 光明磊落
[用法] 用作貶義。多用於施展欺騙手段的行動。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動賓式。
Ⅲ 形容掩飾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掩飾的成語:
竄端匿跡 比喻掩蓋事情的真相。
出處:《淮南子·人間訓》:「夫事之所以難知者,以其竄端匿跡,立私於公,倚邪於正,而以勝感人之心者也。」
攻守同盟 原指國與國之間訂立盟約,戰時彼此聯合進攻或防衛。現多指壞人互相訂約,為掩蓋罪惡而一致行動。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後來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與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條約,我恐朝鮮將來有事,中、日兩國,必然難免爭端吧。」
故弄玄虛 故:故意;弄:玩弄;玄虛:用來掩蓋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騙手段。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騙人。
出處:《韓非子·解老》:「聖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
列功覆過 羅列功績,掩蓋過錯。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陳湯傳》:「言威武勤勞則大於方叔、吉甫,列功覆過則優於齊桓、貳師。」
溺心滅質 指淹沒天然的心性,掩蓋純朴的本質。
出處:語出《莊子·繕性》:「文滅質,博溺心。」
欺上瞞下 對上欺騙,博取信任;對下隱瞞,掩蓋真相。
出處:唐·元結《奏免科率狀》:「忝官屍祿,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欺上罔下 對上欺騙,博取信任;對下隱瞞,掩蓋真相。
出處:唐·元結《奏免科率狀》:「忝官屍祿,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塞耳盜鍾 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蓋掩蓋不了的事情。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
飾非文過 粉飾掩蓋過失、錯誤。
飾非掩過 粉飾掩蓋過失、錯誤。同「飾非文過」。
飾垢掩疵 粉飾掩蓋污點和缺點。
瑕不掩瑜 瑕:玉上面的斑點,比喻缺點;掩:遮蓋;瑜:美玉的光澤,比喻優點。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點,缺點是次要的,優點是主要的。
出處:《禮記·聘義》:「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瑕不揜瑜 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點,缺點是次要的,優點是主要的。同「瑕不掩瑜」。
掩耳盜鈴 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掩瑕藏疾 掩:遮蓋。瑕:玉上的斑點,比喻缺點。藏:隱瞞。疾:毛病,過錯。掩蓋缺點,隱瞞過錯。
一熏一蕕 熏:香草;蕕:臭草。比喻善常被惡所掩蓋。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四年》:「一熏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一薰一蕕 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薰蕕混在一起,只聞到臭聞不到香。比喻善常被惡所掩蓋。
出處:《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Ⅳ 形容遮蓋的成語有哪些
1、【蔽日遮天】:遮住了天空和太陽。形容遮蓋的范圍非常寬廣。
2、【並容遍覆】:並:兼;覆:遮蓋掩蔽。廣為包容覆庇。比喻德化寬廣,庇護天下。
3、【並容偏覆】:並:一並;容:容納;偏覆:偏愛遮蓋、庇護。一並容納庇護。指使用安撫的手段。
4、【不蔽風雨】:蔽:遮蓋。不能遮風擋雨。形容房屋破爛簡陋。
5、【不慚屋漏】:屋漏:古代室內西北角安放死者用帳幕遮蓋處。獨處於室時慎守善德,無愧於心。形容心地光明,在暗中也不做壞事,不起邪念。
6、【搽脂抹粉】:指化妝打扮。今亦用於形容掩飾、遮蓋。
7、【躲躲閃閃】:躲避閃開,以免遇到某些情況。亦形容遮遮蓋蓋,支支吾吾,不坦率,不直爽。
8、【蓋地而來】:多指暴風雪、大隊人馬、飛沙走石等奔涌而至,把大地遮蓋起來。用來形容來勢兇猛,聲勢浩大。
9、【抹粉施脂】:指化妝打扮。今亦用於形容掩飾、遮蓋。同「搽脂抹粉」。
10、【洗垢匿瑕】:洗滌玉的污垢時,遮蓋其斑點。比喻對人有所包涵。
11、【掩耳偷鍾】:掩:遮蔽,遮蓋。偷鍾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12、【掩罪飾非】:非:壞事。遮蓋罪行,文飾壞事。
13、【衣不蔽體】:蔽:遮。衣服破爛,連身子都遮蓋不住。形容生活貧苦。
14、【衣不布體】:布:鋪開。衣服破爛,連身子都遮蓋不住。形容生活貧苦。
15、【衣不蓋體】:蓋:遮蓋。衣服破爛,連身子都遮蓋不住。形容生活貧苦。
16、【衣不遮身】:衣服破爛,連身子都遮蓋不住。形容生活貧苦。
17、【衣不遮體】:衣服破爛,連身子都遮蓋不住。形容生活貧苦。
18、【瑜不掩瑕】:瑜:玉的光彩,比喻優點;瑕:玉上的斑點,比喻缺點。比喻優點遮蓋不了缺點。
19、【遮羞布】:系在腰間遮蓋下身的布。借指用來掩蓋羞恥的事物。
Ⅳ 掩蓋過失的成語
欲蓋彌彰 _
[拼音]yù gài mí zhāng
[釋義]蓋:遮掩;彌:更加;彰:明顯。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
[出處]《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例句]如果做錯事,卻想掩飾,結果只會欲蓋彌彰,使得小事釀成大事。
Ⅵ 吞吐托詞遮掩迴避是什麼成語
成語是【閃爍其詞】,亦作【閃爍其辭】
【解釋】比喻說話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形容說話吞吞吐吐,躲躲閃閃,稍微露出一點意思,又不肯說出真相和要害。
建議提問的朋友遇到正確答案時,能夠及時將最快回答正確的答案採納,免得其他朋友以為前面還沒正確的答案而費盡腦筋。
採納他人的答案,既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肯定,提問者和答題者雙方都能獲得財富值,正所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如果覺得我的回答未徹底解決你的問題或有其它疑難,盡可向我發起追問,亦可求助於我的團隊。
Ⅶ 用一件事,掩蓋所有的事,用成語怎麼說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Ⅷ 有一件事來掩蓋另一件事的成語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拼音】: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解釋】: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出處】:《鶡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示例】:你們不能~,僅僅因為一些小的失誤就全盤否定我們所取得的成就。
【近義詞】: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Ⅸ 形容逃避的成語有哪些
避跡藏時 指逃避時世。
出處:唐·賈至《微子廟碑頌》:「而君崎嶇險阻,避跡藏時。」
避世金馬 以之比喻身為朝官而逃避世務。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東方朔)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曰:『陸沈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
避世金門 以之比喻身為朝官而逃避世務。
出處:見「避世金馬」。
避世離俗 指逃避濁世,超脫凡俗。
出處:漢·王充《論衡·定賢》:「以清節自守,不降志辱身為賢乎?是則避世離俗,長沮、桀溺之類也。」
不辭勞苦 辭:推託;勞苦:勞累辛苦。不逃避勞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強。
出處:唐·牛肅《紀聞·吳保安》:「今日之事,請不辭勞苦。」
東藏西躲 形容為了逃避災禍而到處躲藏。
出處: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殺的他軍兵膽碎魂先喪,一個個哭啼啼東躲西藏,槍刀劍戟都潎樣。」
東躲西藏 形容為了逃避災禍而到處躲藏。
出處: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殺的他軍兵膽碎魂先喪,一個個哭啼啼東躲西藏,槍刀劍戟都潎樣。」
遁入空門 遁:逃遁;空門:指佛教,因佛教認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
出處: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見昇平,他自己決不留戀寶貴,功成身退,遁入空門做一個與世無爭的人。」
遁世無悶 指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
出處:《易·乾》:「不成乎名,遁世無悶。」孔穎達疏:「謂逃遁避世,雖逢無道,心無所悶。」
遁俗無悶 指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同「遁世無悶」。
出處:唐·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遁俗無悶,因時有待。」
遁逸無悶 指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同「遁世無悶」。
出處:南朝·梁·江淹《無為論》:「欲使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舒捲隨取,進退自然,遁逸無悶,幽居永貞,亦何榮乎?」
高飛遠走 形容離開某地,逃避到遠處去。
出處:《後漢書·卓茂傳》:「汝獨不欲修之,寧能高飛遠走,不在人間邪?」
和光同塵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種光彩;同塵:與塵俗相同。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消極處世態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處:《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塵。」
渾俗和光 渾俗:與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鋒芒,與世無爭。也比喻無能,不中用。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渾俗和光,真一味風清月朗。」
混俗和光 同於塵俗,不露鋒芒。指不求特異,與世無爭。
看破紅塵 舊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樂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極的生活態度。現也指受挫折後消極迴避、無所作為的生活態度。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
樂天安命 安於自己的處境,由命運安排。這是相信宿命論的人生觀。同「樂天知命」
離世遁上 超脫世俗,迴避君上。
出處:《韓非子·八說》:「為故人行私,謂之『不棄』;以公財分施,謂之『仁人』;輕祿重身,謂之『君子』;枉法曲親,謂之『有行』;棄官寵交,謂之『有俠』;離世遁上,謂之『高傲』;交爭逆令,謂之『剛材』。」
臨陣脫逃 臨到打仗時逃跑了。也比喻到了緊要關頭退縮逃避。
出處:明·徐光啟《疏辯》:「在法,初逃者從重捆打,再逃則斬矣;臨陣脫逃,初次即斬矣,亦求危其怨乎。」
寢丘之志 相傳楚令尹孫叔敖臨終時告誡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請受瘠薄的寢丘,以保長久不失。後因謂與世無爭、知足知止之心為「寢丘之志」。
釋知遺形 猶言棄智忘身。指超然物外,與世無爭。
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釋知遺形兮,超然自喪;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
守道安貧 堅守正道,安於貧窮。舊時用來頌揚貧困而有節操的士大夫。
守分安常 信守本分,安於故常。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三回:「你可好生用心習學, 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細!」
退避三舍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一瞑不視 瞑:閉眼。閉上眼睛,不再睜開。指死亡。也指逃避現實。也可形容不怕犧牲。
出處:《戰國策·楚策一》:「有斷頭絕腹,一瞑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
與世浮沉 隨波逐流,附和世俗。
出處:宋·司馬光《右班殿直傅君墓誌銘》:「然不能與世浮沉。平視貴要,若無人,故所至齟齬。」
與世俯仰 隨波逐流,附和世俗。
出處:《宋史·文苑傳六·米芾》:「[米芾]又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困。」
與世無爭 不跟社會上的人發生爭執。這是一種消極的迴避矛盾的處世態度。
與世偃仰 偃仰:俯仰。指沒有一定的主張,隨大流。
出處:《荀子·非相》:「與時遷徙,與世偃仰。」
與物無競 指與世人無所爭競。
出處:《北史·薛辯傳》:「湖少有節操,篤志於學,專精講習,不幹時務,與物無競,好以德義服人。」
遠走高飛 指象野獸遠遠跑掉,象鳥兒遠遠飛走。比喻人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多指擺脫困境去尋找出路。
出處:《後漢書·卓茂傳》:「汝獨不欲修之,寧能高飛遠走,不在人間邪?」
鑿壞而遁 壞:沒有燒過的磚瓦、陶器等。遁:逃避。謂隱居不仕。
出處:《淮南子·齊俗訓》:「顏闔,魯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幣先焉,鑿培而遁之。」
知命樂天 命:命運;天:天意。安於自己的處境,由命運安排。這是相信宿命論的人生觀。
出處:《周易·系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知足常樂 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處:先秦·李耳《老子》:「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指李推張 指相互推委,逃避責任。
出處: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錢谷·比較》:「臨期聽比,無指李推張之弊。」
罪不可逭 罪責不可逃避。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十七回:「某等不能速來歸順,罪不可逭。」
罪責難逃 指不能逃避犯罪所應負的責任,一定要受到懲處。
出處:明·王守仁《批右江道移置鳳化縣南丹衛事宜呈》:「若其因循玩愒,隳績廢事,非獨自敗壞,抑且罪責難逃。」
Ⅹ 有沒有一個成語能形容掩蓋不好的,把好的展現出來
揚長避短
yáng
cháng
bì
ǎn
【解釋】發揮或發揚優點或有利條件,克服或迴避缺點或不利條件。
【出處】《蕭山農工商聯合企業顯示優越性》:「因地制宜;揚長避短。」
【結構】聯合式。
【用法】含褒義。用於工作。一般作分句、謂語、定語。
【正音】長;不能讀作「zhǎnɡ」。
【辨形】避;不能寫作「癖」。
【近義詞】避實就虛、取長補短
【反義詞】因陋就簡、以短擊長
【例句】我們對待工作;要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