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志相關的成語
❶ 有關專心致志的成語
砥志研思 專心致志,深思鑽研。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胡四娘》:「程入闈,砥志研思,以求必售。」
篤志好學 篤志:專心一志,立志不變。專心致志,勤奮好學。
耳不旁聽 兩耳不往旁邊聽。形容專心致志的神態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8回:「因見他姐妹們說笑,便自己走到階下竹前,挖心搜膽的耳不旁聽,目不斜視。」
廢寢忘餐 忘記了睡覺,顧不得吃飯。形容對某事專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學習。
出處:南朝·齊·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
目不別視 眼睛不往別處看。形容精神集中,專心致志。亦作「目不旁視」。
目不窺園 形容專心致志,埋頭苦讀。
出處:《漢書·董仲書傳》:「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幃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
潛心滌慮 指專心致志。
出處:梁啟超《天演學初祖爾文之學說及其略傳》:「[達爾文]千百四十二年,遂去倫敦,卜居於京特省附近之一村落,屏絕塵俗,潛心滌慮,將航海五年內所搜之材料,所悟之新說,整齊之,鍛煉之。」
潛心篤志 指專心致志。
日旰不食 形容專心致志,勤勉不懈。同「日旰忘食」。
出處:唐·皮日休《憂賦》:「故王之憂國者日旰不食,士之憂位者載贄出疆。」
日旰忘食 天色已晚仍顧不上吃飯。形容專心致志,勤勉不懈。
出處:《後漢書·儒林傳上·尹敏》:「與班彪親善,每相遇,輒日旰忘食,夜分不寢。」
日昃不食 太陽已偏西還不吃飯。形容專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昃忘食 太陽已偏西還顧不上吃飯。形容專心致志,勤勉不懈。
忘餐廢寢 忘記了睡覺,顧不得吃飯。形容對某事專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學習。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忘餐廢寢舒心害,若不是真心耐,志誠捱,怎能勾這相思苦盡甘來。」
忘寢廢食 寢:睡覺。廢:廢止,停止。形容專心致志地干謀一件事情,連睡覺、吃飯都顧不上了。
出處:宋·司馬光《進五規狀·遠謀》:「臣竊見國家每邊境有急,羽書相銜,或一方飢饉,餓莩盈野,則廟堂之上焦心勞思,忘寢廢食以憂之。」
心無旁騖 旁;另外的;騖:追求。心思沒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專心致志。
出處:冰心《談信紙信封》:「有不少人像我一樣,在寫信的時候,喜歡在一張白紙,或者只帶著道道的紙上,不受拘束地,心無旁騖地抒寫下去的。」
用心用意 猶言專心致志。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出處:姚雪垠《長夜》九:「其實他並不想曉得正文中講些什麼,他只在聚精會神地,用心用意地,向密密的方塊字群中尋找他所要尋找的一個字。」
專心致志 致:盡,極;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出處:《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❷ 形容志向的成語
1.志存高遠 (zhì cún gāo yuǎn)
解釋:指立志很高遠,有雄心壯志.
出處:
示例:回他~,將來能成大器.
更多相關內答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2.志氣凌雲 (zhì qì líng yún)
解釋:雲:直上雲霄.志氣直上雲霄.形容志向宏大,意氣豪邁.
出處:元·無名氏《飛刀對箭》第四折:「我如今狀貌堂堂,威風赳赳,志氣凌雲.」
示例:明·無名氏《陳倉路》第一折:「~貫鬥牛,老當益壯鬢霜秋.」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❸ 勵志四字成語大全
懸梁刺股、自強不息、笨鳥先飛、鴻鵠之志、鯤鵬之志
一、懸梁刺股
白話釋義:形容刻苦學習。股:大腿。
朝代:西漢
作者:劉向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翻譯:蘇秦)讀書想睡覺,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鮮血流到腳
二、自強不息
白話釋義:指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息:停止。
朝代:西周
作者:姬昌
出處:《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翻譯: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君子應剛毅堅卓,發憤圖強
三、笨鳥先飛
白話釋義: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時,因怕落後,所以比別人先行動(多用做自謙)。
朝代:元
作者:關漢卿
出處:《陳母教子》第一折:「你得了官也。我和你有個比喻:我似那靈禽在後;你這等坌鳥先飛。」
翻譯:你得到了官位。我和你有一個比喻:我像那靈禽在後面;你這樣的笨鳥先飛了。
四、鴻鵠之志
白話釋義:比喻遠大的志向。
朝代:西漢
作者:司馬遷
出處:《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翻譯:唉,燕子、麻雀這些小鳥哪裡能知道大雁和天鵝的志向
五、鯤鵬之志
白話釋義:古人用鯤鵬之志形容志向遠大。
朝代:春秋
作者:莊周
出處:《逍遙游》,其實鯤鵬是一種傳說中的動物,當魚的時候很大的魚,當鳥的時候還是很大的鳥,古人用鯤鵬之志形容志向遠大
❹ 常見成語和相關主人公
1,抱薪救火(謀士蘇代) 2,勢如破竹(杜預) 3,高山流水(俞伯牙) 4,望洋興嘆(河伯) 5,負荊請罪(藺相如) 6,投筆從戎(班超)
7,江郎才盡(江淹) 8,對牛談琴(公明儀) 9,圖窮匕見(荊軻)
10,破釜沉舟(項羽) 11,指鹿為馬(趙高) 12,紙上談兵(趙括)
13,濫竽充數(南郭先生) 14,葉公好龍(葉子高) 15,退避三舍(重耳)
16,洛陽紙貴(左思) 17,草木皆兵(秦王苻堅) 18,按圖索驥(孫陽)
19,後來居上(西漢汲黯) 20,邯鄲學步(壽陵少年) 21,如火如荼(夫差)
22,望梅止渴(曹操) 23,請君入瓮(周興) 24,胸有成竹(文同)
25,唇亡齒寒(晉獻公) 26,雞鳴狗盜(孟嘗君) 27,枕戈待旦(祖逖)
28,精衛填海(精衛) 29,不學無術(霍光) 30,不寒而慄(義縱)
戰國:
1.完璧歸趙(藺相如) 2.圍魏救趙(孫臏) 3.退避三舍(重耳)
4.毛遂自薦(毛遂) 5.負荊請罪(廉頗) 6.紙上談兵(趙括)
7.一鼓作氣(曹劌) 8.千金買骨(郭隗) 9.諱疾忌醫(蔡桓公)
10.卧薪嘗膽(勾踐) 11.殺妻求將(吳起) 12.驚弓之鳥(更羸)
13.高山流水(俞伯牙)
秦 :
1.一字千金(呂不韋) 2.指鹿為馬(趙高) 3.焚書坑儒(秦始皇)
4.窮圖匕見(荊軻) 5.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
1.一飯千金(韓信) 2.四面楚歌(項羽) 3.約法三章(劉邦) 4.孺子可教(張良) 5.背水一戰(韓信) 6.破釜沉舟(項羽) 7.手不釋卷(呂蒙) 8.金屋藏嬌(劉徹) 9.暗渡陳倉(韓信) 10.十面埋伏(項羽) 11.投筆從戎(班超) 12.馬革裹屍(馬援)
13.多多益善(韓信) 14.老當益壯(馬援) 15.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16.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1.鞠躬盡瘁(諸葛亮) 2.三顧茅廬(劉備) 3.煮豆燃萁(曹植) 4.刮目相看(呂蒙) 5.初出茅廬(諸葛亮) 6.樂不思蜀(劉禪) 7.七步成詩(曹植) 8.言過其實(馬謖) 9.七擒七縱(諸葛亮) 10.寶刀不老(黃忠) 11.才高八斗(曹植) 12.一身是膽(趙雲)
13.封金掛印(關羽) 14.單刀赴會(關羽) 15.望梅止渴(曹操)
17.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1.木三分(王羲之) 2.聞雞起舞(祖逖) 3.東山再起(謝安) 4.洛陽紙貴(左思)
5.草木皆兵(苻堅) 6.鑿壁偷光(匡衡) 7.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1.畫龍點睛(張僧繇) 2.江郎才盡(江淹)
宋:
1.精忠報國(岳飛) 2.東窗事發(秦qín檜guì) 3.胸有成竹(文與可)
成語與人物
(1)四面楚歌:項羽 (2)破釜沉舟:項羽 (3)約法三章:劉邦
(4)項庄舞劍:劉邦 (5)一飯千金:韓信 (6)胯下之辱:韓信
(7)運籌帷幄:張良 (8)借箸代壽:張良 (9)才高八斗:曹植
(10)煮豆燃萁:曹植 (11)洛陽紙貴:左思 (12)斷虀畫粥:范仲淹
(13)韋編三絕:孔子 (14)一字千金:呂不韋 (15)東床坦腹:王羲之
(16)學富五車:惠施 (17)一毛不拔:楊朱 (18)一箭雙雕:長孫晟
(19)小時了了:孔融 (20)不求甚解:陶潛 (21)如魚得水:諸葛亮
(22)江郎才盡:江淹 (23)投筆從戎:班超 (24)刮目相看:呂蒙
(25)卧薪嘗膽:勾踐 (26)家徒壁立:司馬相如 (27)殺彘教子:曾參
(28)割席絕交:管寧 (29)圖窮匕見:荊軻 (30)嘔心瀝血:李賀
(31)撲朔迷離:花木蘭 (32)舉案齊眉:梁鴻 (33)詠絮之才:謝道韞
(34)引錐刺股:蘇秦 (35)鑿壁借光:匡衡 (36)目不窺園:董仲舒
一些成語和相關主人公
漢語中的不少成語和歷史人物有關,「舌粲蓮花」便是說的詩人李白。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譽,每與人談論,皆成句讀,如春葩麗藻,粲於齒牙之下。時人號曰李白粲花之論。」
1、四面楚歌(項羽) 2、初出茅廬(諸葛亮) 3、望梅止渴(曹操)
4、投筆從戎(班超) 5、畫龍點睛(張僧繇) 6、完璧歸趙(藺相如)
7、卧薪嘗膽(勾踐) 8、三顧茅廬(劉備) 9、程門立雪(楊時)
10、墨守成規(墨翟) 11、一字千金(呂不韋) 12、蕭歸曹隨(蕭何、曹參)
13、口蜜腹劍(李林甫) 14、雙管齊下(張燥) 15、指鹿為馬(趙高)
16、入木三分(王羲之) 17、負荊請罪(廉頗) 18、前度劉郎(劉禹錫)
19、目不窺園(董孝景) 20、鐵杵成針(李白) 21、紙上談兵(趙括)
22、聞雞起舞(祖逖) 23、圖窮匕見(荊軻) 24、背水一戰(韓信)
25、痛飲黃龍(岳飛) 26、雞鳴狗盜(孟嘗君) 27、廣陵絕響(蔡邕)
28、投鞭斷流(符堅) 29、馬革裹屍(馬援) 30、舉案齊眉(孟光)
31、煮豆燃箕(曹植) 32、圍魏救趙(孫臏) 33、高山流水(俞伯牙)
34、一諾千金(季布) 35、覆水難收(姜子牙) 36、坦腹東床(王羲之)
37、衣錦夜行(項羽) 38、江郎才盡(江淹) 39、暗渡陳倉(劉邦)
40、洛陽紙貴(左思)
❺ 有關學習勵志的成語
人定勝天 《逸周書·文傳》:「人強勝天。」宋·劉過《襄陽歌》:「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人定:指人謀。指人力能夠戰勝自然。
有志者事竟成 《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白手起家 一切靠自己艱苦奮斗,創立了一番事業。
卷土重來 人馬奔跑時捲起的塵土。形容失敗後組織力量,重圖恢復。
晨鍾暮鼓 古代佛寺中晨敲鍾,暮擊鼓以報時,用以使人驚悟的言論。
破釜沉舟 比喻行事果決,抱持著只往前看而不回頭的決心。
投筆從戎 《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金石為開 漢·劉向《新序·雜事四》:「熊渠子見其誠心,而金石為之開,況人心乎?」金石:金屬和石頭,比喻最堅硬的東西。連金石都被打開了。形容一個人心誠志堅,力量無窮。
勤能補拙 宋·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輪勤。」勤奮能夠彌補不足。
人定勝天 比喻人力可以戰勝自然。
有志竟成 有堅定的志向,只要努力從事,一定可以成功的意思。
良葯苦口 能治病的好葯,味苦難吃。比喻直言勸戒批評的話,雖然聽起來不舒服,但對人卻是有益的。
懸梁刺股 形容刻苦學習。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問心無愧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二回:「就是將來外面有點風聲,好在這錢不是老爺自己得的,自可以問心無愧。」問心:問問自己。捫心自問,毫無愧色。
志在四方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五回:「妾聞『男子志在四方』。君壯年不出圖仕,乃區區守妻子坐困乎?」
四方:天下。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磨杵作針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恆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前車之鑒 《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後車戒。」鑒:鏡子,為教訓。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
大器晚成 有本事的人,要經過磨練,到晚年才成功。用以形容才器大者立業遲。
卧薪嘗膽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鑿壁借光
高鳳流麥
蘇秦刺股
截蒲為牒
三餘讀書
陶侃運甓
臨池學書
孫康映雪
囊螢映雪
奮發圖強 發憤:決心努力;圖:謀求。決心奮斗,努力謀求強盛。
精益求精 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還求更好。
《論語·學而》:「《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宋·朱熹註:「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力爭上游 努力奮斗,爭取先進再先進
。
勤能補拙 指勤勉努力能彌補天資上的不足。
立志礪志
強學博覽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意思是自己已經盡力而為,至於能否達到目的,那就要看時運如何了。
笨鳥先飛 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後,做事比別人先動手。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一折:「我和你有個比喻:我似那靈禽在後,你這等坌(笨)鳥先飛。」
專一不移
不甘後人 不甘心落在別人後面。
手不釋卷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典故: 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愚公移山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胸懷大志 懷:懷藏。胸有遠大志向。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業精於勤 業:學業;精:精通;於:在於;勤:勤奮。學業精深是由勤奮得來的。唐·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篤志好學
策頑磨鈍
發憤忘食 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尚書·君陳》:「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後漢書·魯丕傳》:「性沉深好學,孳孳不倦。」《三國志·蜀書·向朗傳》:「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
孜孜不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
水滴石穿 水不停地滴,石頭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漢書·枚乘傳》:「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干。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夕寐宵興
繩鋸木斷 出處: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典故: 用繩當鋸子,也能把木頭鋸斷。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焚膏繼晷 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典故: 膏:油脂,指燈燭;繼:繼續,接替;晷:日光。點上油燈,接續日光。形容勤奮地工作或讀書。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出處: 《論語·秦伯》:「子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典故: 學習好像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山不轉水轉。來自那英演唱的同名電視劇主題曲(1990。比喻情況總是在變化的,一時不順利也不必懊惱和悲傷。
咸魚翻身。咸魚本來不能「翻身」,說咸魚翻身有起死回生、否極泰來的意思,指處境短時間內由壞變好。
亡羊補牢 出處: 《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典故: 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勇往直前 出處: 宋·朱熹《朱子全書·道統一·周子書》:「不顧旁人是非,不計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說出人不敢說的道理。」
典故: 勇敢地一直向前進。
持之以恆 持:堅持;恆:恆心。長久堅持下去。
堅持不懈 堅持到底,一點不忪懈。
跛鱉千里 出處: 《淮南子·說林訓》:「跬步不休,跛鱉千里。」
典故: 跛腳的鱉只要半步也不停留,也能走千里。比喻只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很差,也能成功。
日計不足,歲計有餘 出處: 《淮南子·?真訓》:「其道可以大美興,而難以算計舉也。是故日計之不足,而歲計之有餘。」
典故: 每天算下來沒有多少,一年算下來就很多了。比喻積少成多。也比喻凡事只要持之以恆,就能有很大收獲。
精衛填海 出處: 《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典故: 精衛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後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始終如一 出處: 《荀子·議兵》:「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
典故: 始:開始;終:結束。自始自終一個樣子。指能堅持,不間斷。
始終不渝 出處: 《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
典故: 渝:改變,違背。自始自終一直不變。指守信用。
堅忍不拔 出處: 宋·蘇軾《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典故: 形容在艱苦困難的情況下意志堅定,毫不動搖。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指只要肯下決心去做,任何困難都能克服。
廢寢忘食 廢:停止。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努力。南朝·齊·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
急起直追 立即行動起來,努力追趕上去。 宋·孫覿《鴻慶居士文集》:「故今日之亂,且置無豐,元佑勿論,宜度時之所宜為者,急起而趨之,如拯焚救罔,不然,襲常祖故,以亂救亂,天下紛紛,何時而定也。」
九轉功成 轉:循環變華。原為道家語,指煉得九轉金丹。後常比喻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而終於獲得成功。《抱朴子·金丹》:「其一轉至九轉,遲速各有日數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轉數少,其葯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遲也;其轉數多葯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提仙速也。」
逆水行舟 逆著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不努力就要後退。
駑馬十駕 原意是駿馬一天的路程,駑馬雖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達。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追上資質高的人
人一己百 別人一次就做好或學會的,自己做一百次,學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趕上別人 《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通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到了老年,悲傷也沒用了。《樂府詩集·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事在人為 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條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觀努力如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九回:「事在人為耳,彼朽骨者何知。」
夜以繼晝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郅惲傳》:「昔文王不敢盤游於田,以萬人惟憂,而陛下遠獵山林,夜以繼晝。」 用夜裡的時間接上白天的時間。形容日夜不息地努力。
再接再厲 接:接戰;厲:磨快,引伸為奮勉,努力。指公雞相鬥,每次交鋒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繼續努力,再加一把勁。 唐·韓愈《斗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厲乃。」
自強不息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鬆懈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人要有成就,必須刻苦努力,不可安逸自在。
勃然奮勵 出處: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勃然奮勵,不可恐懾也。」
典故: 勃然:奮發的樣子;奮:奮發;勵:激勵。奮發起來,激勵自己。
百煉成鋼 出處: 漢·陳琳《武軍賦》:「鎧則東胡闕鞏,百煉精剛。」典故: 比喻經過長期鍛煉,變得非常堅強。
百折不撓出處: 漢·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庄,疾華尚朴,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典故: 折:挫折;撓:彎曲。比喻意志堅強,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
疾風知勁草 出處: 《後漢書·王霸傳》:「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盡草。」
典故: 在猛烈的大風中,只有堅韌的草才不會被吹倒。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知道誰真正堅強。
成語: 堅定不移 出處: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記·文宗開成五年》:「推心委任,堅定不移,則天下何憂不理哉!」
典故: 穩定堅強,毫不動搖。
堅強不屈出處: 《荀子·法行》:「堅強而不屈,義也。」
典故: 屈:屈服。堅韌、剛毅,毫不屈服。
將勤補拙 出處: 唐·白居易《自到郡齋題二十四韻》:「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
典故: 以勤奮彌補笨拙。
據鞍讀書出處: 《淵鑒類函·驢三》:「江鄰幾調藍山尉,騎驢赴官,第據鞍讀書,至迷失道,家人求之乃覺。」
典故: 在馬背或驢背上讀書。後多形容學習勤奮。
勇猛精進 出處: 《無量壽經》卷上:「勇猛精進,志願無倦。」
典故: 原意是勤奮修行。現指勇敢有力地向前進。
朝經暮史 出處: 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三折:「敢則是朝經暮史他可便廣覽群書,多知故事。」
典故: 經:指舊時奉為經典的書籍;史:指歷史書籍。一天到晚誦讀經史。形容勤奮讀書。
孳孳不倦 出處: 《尚書·君陳》:「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後漢書·魯丕傳》:「性沉深好學,孳孳不倦。」《三國志·蜀書·向朗傳》:「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
典故: 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
晝耕夜誦 出處: 《魏書·崔光傳》:「家貧好學,晝耕夜誦,佣書以養父母。」
典故: 白天耕種,夜晚讀書。比喻讀書勤奮。
朝乾夕惕 出處: 《周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典故: 乾:乾乾,即自強不息;惕:小心謹慎。形容一天到晚勤奮謹慎,沒有一點疏忽懈怠。
不恥最後出處: 《韓非子·喻老》:「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
典故: 因為跑到最後而感到可恥。比喻凡是只要堅持到底,就能達到目的。
動心忍性 出處: 《孟子·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典故: 動心:使內心驚動;忍性:使性格堅韌。指不顧外界阻力,堅持下去。
艱苦奮斗 典故: 不怕艱難困苦,堅持英勇斗爭。
始終如一出處: 《荀子·議兵》:「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
典故: 始:開始;終:結束。自始自終一個樣子。指能堅持,不間斷。
九死未悔 出處: 戰國楚·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典故: 縱然死上九回也不後悔。形容意志堅定,不認經歷多少危險,也決不動搖退縮。
心堅石穿 出處: 宋·江鄰幾《雜志》引封特卿《離別難》詩:「佛許眾生願,心堅石也穿。」宋·王懋《野客叢書》卷二十八:「世言:『心堅石也穿。』」
典故: 意志堅決,能將石頭穿透。比喻只要意志堅定,事情就能成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出處: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典故: 走一千里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從小到大逐漸積累起來的。
山溜穿石 出處: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泰山之溜穿石。」
典故: 山裡的滴水可以把石頭滴穿。比喻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心堅石穿 出處: 宋·江鄰幾《雜志》引封特卿《離別難》詩:「佛許眾生願,心堅石也穿。」宋·王懋《野客叢書》卷二十八:「世言:『心堅石也穿。』」
典故: 意志堅決,能將石頭穿透。比喻只要意志堅定,事情就能成功。
勝敗乃兵家常事 出處: 《舊唐書·裴度傳》:「一勝一負,兵家常勢。」
典故: 勝利或失敗是帶兵作戰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勝利或失敗看得太重。
❻ 有關專心致志的成語有哪些
全神貫注、聚精會神、目不轉睛、一心一意、目不斜視、 一絲不苟、孜孜不倦、 廢寢忘食、專心致志 、手不釋卷、夜以繼日
❼ 鴻鵠之志有那些成語
鴻鵠之志
拼音: hóng hú zhī zhì 簡拼: hhzz
近義詞: 雄心壯志內、胸懷大志 反義詞: 碌碌無為、無所事容事、胸無大志
用法: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褒義
解釋: 鴻鵠:天鵝,比喻志向遠大的人;志:志向。比喻遠大志向。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例子: 大丈夫仗~,據英傑之才。(元·鄭德輝《王粲登樓》第一折)
❽ 關於勵志成語故事大全
1、聞雞起舞的成語故事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故事出自《晉書 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2、卧薪嘗膽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卧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裡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嘗嘗苦膽。
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跟同甘共苦共同命運,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3、破釜沉舟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著有項羽和劉邦。下面,講一個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有一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的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求救。
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巨鹿。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後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
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么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沖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沖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打這以後,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4、投筆從戎的成語故事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奉獻自己。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5、愚公移山的成語故事
傳說古時候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裡的北山住著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歲了。他每次出門,都因被這兩座大山阻隔,要繞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來,說:「我准備與你們一起,用畢生的精力來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條通向南方的大道。你們說好嗎!」
大家都表示贊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大家的力量加起來,還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搬掉呢?再說,把那些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放到哪裡去呢?」
討論下來大家認為,可以把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扔到東方的海邊和北方最遠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帶著兒孫們開始挖山。雖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們還是堅持挖。直到換季節的時候,才回家一次。
有個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這件事後,特地來勸愚公說:「你這樣做太不聰明了,憑你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這兩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說:「你這個人太頑固了,簡直無法開導,即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這里。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卻不會再增高,為什麼挖不平呢?」
當時山神見愚公他們挖山不止,便向上帝報告了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背走。從此,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❾ 元,義,文,生這四個字組成一個成語是什麼
「元,義,文,生」這四個字不能組成成語,把「元」改成「緣」可組成一個成語是(緣文生回義)答.
緣文生義
yuán wén shēng yì
【解釋】文:文字,指字面.只根據字面理解內容,牽強附會,不求甚解.亦作「望文生義」.
【出處】宋·朱熹《答呂子約·論語》:「讀書窮理,須認正意,切忌如此緣文生義,附會穿穴.」
【結構】偏正式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文章等
【例句】清·王念孫《讀書雜志·史記》:「念孫案:小司馬緣文生義,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