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廉潔有關的成語故事
❶ 哪位有關於「廉潔」為主題的一些詩詞(古代、當代、現代)、歷史典故、真實感人的故事等等
詠 史
(唐 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入京詩
(明 於謙)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礙閻羅話短長。
書端州郡齊壁
(宋 包拯)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石灰吟 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
詠史 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入京詩 於謙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礙閻羅話短長。
書端州郡齊壁 包拯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
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墨梅 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 只留清氣滿乾坤。
❷ 廉潔奉公的成語故事
廉潔奉公
【讀音】:lián jié fèng gōng
【解釋】:廉潔:清白;奉公:奉行公事專。廉潔不貪,忠誠履行公職,屬一心為公。
【出處】:
【拓展閱讀】:
◆屬員被他剝削不過,到省時稟明總督。李衛是外強內荏的,下了一道通札,叫屬員廉潔奉公。這知府認定有三蔭子的靠傍,毫不知改,弄到聲名狼藉,藩司只好將他撤任了。(15民國·小說·清朝三百年艷史演義)
◆每日吃的是小米綠豆粥,飲的是黃酒,正在強壯之際。二人一路上將那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和廉潔奉公的好官訪得一清二楚,單等彭公上任,或賞或懲,以正官場。(14清·小說·彭公案(一))
❸ 公正廉潔的成語典故
【出處】清·昭槤《嘯亭雜錄·金元史》:「劾其貪酷諸款,而後又言其公正廉潔、惜名器、重士節諸語。」
【例句】公正廉潔、明潔奉公、政清人和、政通人和、和天下士、和天下國。
❹ 清正廉潔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兩袖復清風
其實早在元朝制文學家魏初的《送楊季海》一詩中就已出現了「交親零落鬢如絲,兩袖清風一束詩」.魏初,字太初,號青崖,著有《青崖集》五卷,曾任元朝中書省掾吏、監察御史、南台御史中丞等官職,品性清廉,頗有政聲.
剛正不阿
為民請命
❺ 古今中外關於廉潔的故事
1賢母「封」 兒廉儉
陶侃,晉朝人。早年喪父,母親守寡,家徒四壁,靠紡織為生。陶侃自幼好學,再加上母親善教,長大後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陶侃20多歲時,受命為當陽縣吏,監漁業。他想:母親辛苦一生,如今自己做監漁官,送一些鮓魚給母親,也算盡點孝心。於是,他託人帶了一罐鮓魚給母親。
誰知,母親拒而不收,封了「鮓」,並寫信說:你當了縣吏,拿公家東西給我,以為是好心,相反,它不僅不能有益於我,反倒給我增加了憂愁。
陶母「憂」什麼呢?她說:「吞占公家的東西,就是貪。貪婪之心是沒有止境的,後果就難以設想。」她告訴陶侃;「人有不為之,而後才可以有為。為人不幹壞事,才會做好事。」
陶侃做官不久,把母親接到府上,母子常在一起議事。這年3月,陶侃乘船漫遊,回來後對母親說:「我乘船時,在水平如鏡的江面上,一點都不怕。
但到了波濤洶涌的地方,船左右搖晃,心裡卻有些膽怯。」陶母說:「水可以載船,也可以覆船。民眾好比水,人君好比船。」
她拿船、水作比,陳述官與民的關系,教育陶侃要關心民眾,愛護民眾。陶母遇事善導,陶冶了陶侃的廉儉品德。他在荊州任刺史時,不僅清廉,而且節儉。
連造船留下的木屑也命令船官收集起來,等到雪後放晴,這些木屑就撒在雪水打濕的台階上,便於人們行走。官府里用竹,他也把丟下的竹頭積攢起來,這些下腳料又都作了造船的竹釘。
陶侃到了晚年,都督荊、江、雍、梁、交、廣、益、寧八州軍事,並兼任荊、江二州刺史。告老辭官那天,他把所有軍資、器仗、牛馬、舟車都一五一十交代清楚後,方才離任。
2、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3、姚崇不徇私情
唐朝開元年間,吏部尚書魏知古要去洛陽一帶考察官員政績。宰相姚崇有兩個兒子在那兒當官,離京前,魏知古特地到姚府辭行,不料姚崇對他十分冷淡。
魏知古是姚崇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到洛陽之後,私下接見了姚崇的兩個兒子。姚崇之子請求他在皇上面前為自己美言。
玄宗皇帝接到魏知古的奏摺,見他極力贊揚姚崇的兒子,便宣姚崇進殿,對姚崇說:「你的兩個兒子很有才幹,政績不錯,朕有意提升他倆。」
姚崇坦然地說:「我這兩個兒子才識平平,又不善理政,不足以提拔。」唐玄宗見姚崇能秉公處事,十分高興地說:「魏知古徇私妨礙公事,辜負了你對他的教導,我也不能原諒他。
看來只有罷了他的官以正朝綱。」姚崇復奏道:「我教子不嚴,罪該受罰。如果陛下因此事貶謫魏知古,那人們就會說他是當了我的替罪羊了。」唐玄宗聽後十分贊許,遂令魏知古改任工部尚書。
姚崇歷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相。個性是在玄宗時期,對「開元之治」貢獻尤多,影響極為深遠。
4、包拯拒禮為開廉潔
宋仁宗時,朝野上下彌漫著一股送禮之風。包拯對這股送禮收禮之風歷來持反對意見,幾次上疏皇帝,請求頒昭禁止官員之間的送禮收禮的現象,以開廉潔之風。
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壽,壽辰前幾天,,他就命兒子包貴及王朝、馬漢等站在衙門口拒禮。可誰知,第一個送壽禮的就是當朝皇帝,派來送禮的是六宮司禮太監。
老太監到了門外,執意要面見包拯,要他接旨受禮。這下可難住了包貴,萬歲送來的禮不收,這不是抗旨不遵嗎可父親命他又不敢違,無奈只好請老太監將送禮的緣由寫在一張紅紙上轉呈父親。
老太監提筆在紅紙上寫了一首詩。「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包貴讓王朝把詩拿到內衙呈父親展視。
不一會兒,王朝帶回原紅紙交付老太監。只見原詩下邊添了四句。「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勞為官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六宮司禮太監看罷,半晌無語,只好帶著禮物和那紅紙回宮交差去了。
5、毛澤東的廉潔故事
據主席身邊的警衛員回憶,1929年1月,紅四軍下井岡山,迂迴於贛南、閩西之間,毛主席行軍,戰士們沿途沒見他騎馬,可部隊中的傷兵、病號、掉隊的戰士們都騎過他的馬。
雖說毛主席是前委書記,但他同戰士們同吃一鍋飯,同吃一盆菜,沒有絲毫區別。1932年,紅軍打到漳州,警衛員住在毛主席那裡。一眼看見他腳上穿的黑線襪子。
已經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襪子了,主席發現他盯著他的襪子看,就把腳一伸,說:「這雙襪子還是1929年下井岡山後你替我買的,已經換過兩次襪底了,你看還是好的。
但是再不能換襪底子了,襪面也太稀薄,經不起洗了。」主席說著,還有些捨不得的樣貌。毛主席行軍中惟一禦寒的一條毯子。
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個麻袋片了。部隊並不是沒有像樣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❻ 清正廉潔的成語故事有哪些,拜託幫幫忙!
兩袖清風
其實早在元朝文學家魏初的《送楊季海》一詩中就已出現了「交親零落鬢如絲,兩袖清風一束詩」。魏初,字太初,號青崖,著有《青崖集》五卷,曾任元朝中書省掾吏、監察御史、南台御史中丞等官職,品性清廉,頗有政聲。
剛正不阿
為民請命
❼ 中國古代廉潔故事
1.魯國宰相公儀休拒不收魚。
公儀休,春秋時期魯國人,官至魯國宰相,因為廉政,不受人魚而被流傳後世。公儀休非常喜歡吃鯉魚,有人就送鯉魚給他,他拒而不收。其子問原因,公儀休說:「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魚。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魚,卻而被免去宰相之職,那我還能再吃得到魚嗎?我現在做宰相,買得起魚,自己可以買魚來吃。因此,我是決對不能收人家送的魚。」
2「新鞋踩泥」。
《松窗夢語》的作者張瀚初任御史時,曾去參見都台長官王延相。王延相沒有大談為官之道,只給張瀚講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轎見聞:一天,乘轎進城,路遇大雨。一轎夫腳穿新鞋,從灰廠到長安街,小心翼翼擇地而行,生怕弄臟了新鞋。進城後,路面泥濘漸多,轎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腳低一腳地隨意踩去,不復顧惜了……王延相說:「為官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了這個「新鞋踩泥」的故事後,「退而佩服公言,終生不敢忘」。此後多年,他嚴謹從政,廉潔為官,後來升任被稱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書,建樹頗多,名留青史。
3「子罕辭寶」。
《左傳·襄公十五年》載文: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得到一塊玉石,將它獻給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石的人說:我曾經把這塊玉石拿給玉工鑒定過,他認為這是一塊寶玉,因此我才敢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作是寶物,你把玉石作為寶物。如果你把寶玉送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物;還不如我們都保有各自的寶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貪為寶」的信條,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給人教育和啟迪。
4「滅官燭看家書」。
據宋周紫芝《竹坡詩話》記載:北宋時期有位州官,為人極其廉潔。一天晚上,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他猜想這一定是朝廷有什麼重要指示,馬上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閱讀。誰知讀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把自己買來的蠟燭點上,繼續往下看。公差很納悶,難道官家買的蠟燭不及他自己出錢買的亮嗎?後來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關於他留在京城家屬的情況,他認為這是私事,不能點官家的蠟燭。在有些人看來,為了半封家書,竟然換燭再讀,實在有點「小題大做」。但正是這樣的小事,卻更能從細節上表現出一個人的品質,更足以讓當今存在公「話」私打、公車私用、公請私吃、公費私游等等凡此種種揩公家油的一些領導幹部汗顏。
❽ 廉潔的典故
東漢時,羊續曾多次任廬江太守,從不請托受賄、以權謀私。其府丞焦儉為人也很正派,有一天,他見羊續生活太清苦,便給他送了一條活鯉魚來。面對這條「禮魚」,羊續左右為難。無奈之下只好暫且收下。但等焦儉一走,他就讓下人把魚掛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這件事傳開之後,府吏們為羊續的高風亮節所折服,也都不敢禮賄他了。因此當地老百姓都敬稱其為「懸魚太守」。
西晉時期的山濤既是大文學家,又是著名清官。陳郡人袁毅曾做鬲縣令,送給山濤100斤上等蠶絲。山濤不願獨自違抗當時的風氣,就收下來藏在閣子上。後來袁毅惡跡敗露,被送到廷尉治罪。山濤把絲拿出來交給官吏,上面積有多年灰塵,但印封卻完好如初。眾人不禁欽佩山濤為官清廉,因而人尊稱其為「懸絲尚書」。文學家王戎曾這樣評價山濤:「他就像未經雕琢的玉石、未經提煉的礦石(即『璞玉渾金』),人們都喜愛它的珍貴,卻不能估量它的真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