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城濮之戰有關的成語
『壹』 關於城濮之戰的成語是什麼城濮之戰是哪兩個國家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晉國和楚國)
退避三舍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uì bì sān shè,是指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中文名
退避三舍
外文名
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出處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相關人物
先軫、重耳、楚成王
相關戰役
城濮之戰
解釋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出處
出處: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返國執政, 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貳』 城濮之戰作戰雙方,結果,對應的成語有
城濮之戰(前632年,四月初四,楚軍和晉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交戰)是繼齊、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戰以後,晉國與楚國之間的一場大戰,在春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它扼制了楚國的北進勢頭,穩定了中原形勢,奠定了晉國的霸主地位。城濮一戰終以晉勝楚敗而告終。戰後,晉文公被周襄王策命為侯伯,一躍成為中原霸主。
退避三舍
城濮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戰例,也是誘敵深入戰術的典範。據說是先軫的謀劃。前632年,四月初四,楚軍和晉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交戰。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不顧楚成王告戒,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
『叄』 出於《晉楚城濮之戰》的成語
退避三舍
城濮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戰例,也是誘敵深入戰術的典範。據說是先軫的謀劃。前632年,四月初四,楚軍和晉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交戰。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
『肆』 源於城濮之戰的成語典故
退避三舍
『伍』 城濮之戰和那個成語有關
退避三舍
城濮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戰例,也是誘敵深入戰術的典範。據說是先軫的謀劃。前632年,四月初四,楚軍和晉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交戰。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不顧楚成王告戒,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
『陸』 關於城濮之戰的成語是什麼 城濮之戰是哪兩個國家
城濮之戰[ chéng pú zhī zhàn ]
釋義
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陳、蔡、鄭、許國攻宋,宋向晉求救。次年晉軍進攻楚的盟國曹、衛,楚軍北上與晉軍對壘於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時晉軍較弱,乃先擊潰由陳、蔡軍組成的楚軍右翼,再設計擊退楚軍左翼,迫使楚軍主力後退。戰後,晉文公成為霸主。
『柒』 有關城濮之戰的成語
有關城濮之戰的成語:退避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