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長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隆中對, 出師表 三顧茅廬 初出茅廬 白帝託孤 七擒孟獲 草船借箭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赤壁之戰 三足鼎立 作姦犯科 欲擒故縱 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 魯肅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塗 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使小技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赤壁之戰三足鼎立作姦犯科欲擒故縱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一個諸葛亮,穩做中心帳,排起八卦陣,專捉飛來將鞠躬盡瘁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魯肅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塗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一詩絕千古,兩表撼後世. 隆中三分策,四火天下驚. 征戰耐五將,六齣祁山忙. 七擒孟獲功,名成八陣圖.蓋世無雙如魚得水思賢如渴七擒七縱龍盤虎踞空城計既生瑜,何生亮集思廣益淡泊明志苟全性命伏龍鳳雛漢賊不兩立儉以養德妄自菲薄任重才輕三顧茅廬初出茅廬草船借箭三顧茅廬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隆中對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裡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 司馬徽說:「這一帶有卧龍,還有鳳雛(音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卧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 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卧龍,將軍是不是願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 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五丈原五丈原位於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高20餘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一個戰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並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裡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嘆道:「天下奇才也.」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里修建了寺廟. 據當地民間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牆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地群眾給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說當年諸葛亮在這里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農田,遊客來這里總想找一找古戰場的遺跡和傳聞.在農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地叫落星灣,灣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諸葛亮祠,創建於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獻殿內兩側牆壁上有一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呂布等.壁畫下鑲嵌著40塊青石,石刻岳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贊頌岳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欲擒故縱出處 : 《三國志蜀書 ?諸葛亮傳》裘松之注引《漢晉春秋》縱使更戰,七縱七禽(即擒),而亮猶遺獲,獲止不去. 釋義 :人們用「七縱七縱」這個成語,來表示正確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悅誠服. 故事 : 公元 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後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准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 (yi)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於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 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松綁,好言勸他歸順. 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諳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布置過的軍營,之後特意問他:「你看這軍營布置得怎麼樣?」 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現軍營里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給你贏了一次,現在看了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你並不難!」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他料定盂獲今晚准來偷營,當即布置好埋伏.孟獲回去後,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布置情況也已經看清楚,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 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裡,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麼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隨後再去渡河;一面將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游和下游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守的上城.後來,孟獲又被擒住.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諸葛亮還是不殺他;款待他後又放他回去.將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要是他能心悅誠服地聯絡南人報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萬大軍.你們現在辛苦些,以後就不必再到這里來打仗了.」 孟獲這次被擒又釋放後,下決心不再跟蜀兵作戰.但時間一長.營里快斷糧了,他派人向諸葛亮借糧,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獲親自出來,與蜀軍大將一對一比武.孟獲接連打敗了幾名蜀將,但剛到大堆糧食旁,被絆馬索絆倒被擒.蜀將當即傳達請葛亮的命令,讓盂獲回去,並把糧食搬走. 在這種情況下,孟獲終於從心裡佩服諸葛亮.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著他們一起上陣.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一網打盡.蜀營里傳出話來,讓孟獲等回去,不少部首領請孟獲作主,究竟怎麼辦.孟獲流著眼淚說:「作戰中七縱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丞相對我們仁至義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 就這洋,孟獲等終於順服蜀漢,聽從管轄. 草船借箭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10日之內趕制10萬枝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操軍即日將至,若候10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3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內造出10萬枝箭,因此,諳葛亮必死無疑. 諸葛亮告辭以後,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3日之內如何能造出10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教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20隻船,每船配置30名軍卒,船隻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餘個,分別樹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10萬枝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並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後,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並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隻、兵卒以後,按計劃准備停當.可是一連兩天諸葛亮卻毫無動靜,直到第三天夜裡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並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清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20隻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隻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於曹軍寨前.然後,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製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裡,曹操決不敢貿然出戰.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後,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1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了一段時間後,諸葛亮又從容地命令船隊調轉方向,頭東尾西,靠近水寨受箭,並讓士卒加勁地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之時,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滿了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調頭返回.他還命令所有士卒一齊高聲大喊:「謝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實情時,諸葛亮的取箭船隊已經離去20餘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為此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後,共得箭10餘萬枝,為時不過3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利,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中的布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後說:「我的性命系之於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周瑜得知這一切以後,大驚失色,自嘆不如. 吃 瓜 留 子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神機妙算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裡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後,司馬0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0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0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0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裡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0,0打開信,只見裡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0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0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諸葛亮的八卦衣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飢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裡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餵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矇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羽扇綸巾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B. 關於三長兩短的成語故事30字,
道家用燒香的速度來預測未來,比如三支香燃燒速度平等就是平安香,若是三支香兩長一短就是七日內家中穿孝服,兩短一長為壽祿。
道家最不願點的就是五支香,那是代表命數的香,其中三長兩短最為凶險,一旦出現三長兩短的催命香,除非有轉機否則劫數難逃。因此三長兩短就被用來形容催命死亡
三長兩短來自於棺材是不對的說法,是來自於燒香,指的的五支香三長兩短為催命香,後來用來被指為凶險
C. 50個字的成語故事大全。
揠苗助長 yàmiáozhùzhǎng [釋義] 揠:拔起。把苗拔起;以幫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因而誤了事。 [語出] 宋·呂本中《紫微雜說》:「揠苗助長;苦心極力;卒無所得也。」 [正音] 揠;不能讀作「yǎn」;長;不能讀作「chánɡ」。 [辨形] 揠;不能寫作「偃」。 [近義] 欲速不達 [反義] 放任自流 循序漸進 [用法] 用作貶義;多用於勸說;批評的場合。一般作主語、判斷賓語。
D. 與和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將相和》。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故事介紹: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4)與長字有關的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相關成語: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1、完璧歸趙
讀音: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白話釋義: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璧留給秦國;城邑不給趙國,請讓我把璧完好無缺地帶回趙國。
2、負荊請罪
讀音: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白話釋義:廉頗聽到這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引導到藺相如家的門前請罪。
E. 與和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曲高和寡來:
曲調高深,能跟著唱的源人就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典故出處】: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和睦相處:
【解釋】:彼此和好地相處。
【典故出處】:左丘明《左傳 成公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
F. 與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亡羊補牢
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G. 較長的成語故事7篇
1、畫蛇添足
古時候,楚國有一家人,祭完祖之後,准備將祭祀用的一壺酒,賞給幫忙辦事的人喝。幫忙辦事的人很多,這壺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得有餘。這一壺酒到底怎麼分呢?
大家都安靜下來,這時有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就把這壺酒歸他喝。大家都認為這個方法好,都同意這樣做。於是,在地上畫起蛇來。
有個人畫得很快,一轉眼最先畫好了,他就端起酒壺要喝酒。但是他回 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心裡想:他們畫得真慢。 他洋洋得意地說: 「你們畫得好慢啊!我再給蛇畫幾只腳也不算晚呢!」於是,他便左手提著酒壺,右手給蛇畫起腳來。
正在他一邊給蛇畫腳,一邊說話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已經畫好了。那個人 馬上把酒壺從他手裡奪過去,說:"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你為什麼要給它添上腳呢?所以第一個畫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個人說罷就仰起頭來,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2、掩耳盜鈴
「成書不出姓名,以避近民之譏,此與掩耳盜鈴之見
掩耳盜鈴何異?」——選自《答江德功書》寓故事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鍾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
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3、刻舟求劍
戰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做事很死板,書上怎麼寫的他就怎麼做,甚至遇到事情別人怎麼做的,他也學著怎麼做,從沒想過變通一下。
有一次,
刻舟求劍他經過山林,看見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頭從手上飛脫,掉進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一個顯眼的記號,然後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著山上L的標記,很快在草叢里找到了斧頭。這位楚國人對樵夫仰慕不已。
這位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隨身佩帶一把寶劍。一天,他搭乘一條渡船過江。他立在船舷邊,江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於美景的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里去了。[2]
只見他緊盯著劍掉下去的地方發呆。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著搖搖頭.他眼前浮現出樵夫刻記號的一幕。接著便鎮定地說:「別慌張!我自有妙法。」
只見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記號,並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繼續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面對驚訝的目光,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號處跳人水中。
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麼也撈不到那把劍,於是浮出水面撫摸著船邊的記號,如夢游般喃喃著:「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麼找不到了呢?」
這個可憐的楚國人就這樣被人們談論到今天。這是他的幸運呢,還是他的不幸?至少,知道了這個故事的我們是幸運的。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杯弓蛇影
關於這個故事,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有一年夏天,縣令應郴請主簿(辦理文書事務的官員)杜宣飲酒。酒席設在廳堂里,北牆上懸掛著一張紅色的弓。由於光線反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
杜宣看了,以為是一條蛇在酒杯中蠕動,頓時冷汗涔涔。但縣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請他來飲酒的,不敢不飲,所以硬著頭皮喝了幾口。僕人再斟時,他借故推卻,起身告辭走了。
回到家裡,杜宣越來越疑心剛才飲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隨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動,覺得胸腹部疼痛異常,難以忍受,吃飯、喝水都非常困難。家裡人趕緊請大夫來診治。但他服了許多葯,病情還是不見好轉。
過了幾天,應郴有事到杜宣家中,問他怎麼會鬧病的。杜宣便講了那天飲酒時酒杯中有蛇的事。應郴安慰他幾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廳堂里反復回憶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麼會有蛇的。
突然,北牆上的那張紅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來一杯酒,也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結果發現,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細細觀看,確實像是一條蛇在蠕動。
應郴馬上命人用馬車把杜宣接來,讓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細觀看酒杯里的影子,並說:「你說的杯中的蛇,不過是牆上那張弓的倒影罷了,沒有其他什麼怪東西。現在你可以放心了!」杜宣弄清原委後,疑慮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癒了。
還有這么一說:晉朝有一個叫樂廣的人,非常喜歡結交朋友,並經常請朋友到家裡喝酒聊天。一天,樂廣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宴請賓客,大廳中觥籌交錯,異常熱鬧,大家猜拳行令,飲酒作樂。
一位客人正舉杯痛飲,無意中瞥見杯中似有一條游動的小蛇,但礙於眾多客人的情面,他硬著頭皮把酒喝下。後來,他這位朋友沒有說明原因就告辭離開了。這讓樂廣感到很納悶:他為什麼突然不喝酒就走了呢?
過了好幾天,樂廣一直沒有見到這位朋友。樂廣很想念他,於是就親自登門去看他。誰知這位朋友已經病了好幾天了,而且病得很厲害。樂廣奇怪地問:「前幾天喝酒的時候,你不是還好好的,怎麼一下子就病得這么厲害了呢?」
剛開始這位朋友支支吾吾什麼也不說,後來在樂廣的再三追問下,這位朋友才說出實情:「那天你盛情招待我,本來大家喝得很高興。我喝了幾杯以後,突然發現我的酒杯里有一條蛇,而且還慢慢地蠕動。我當時感到很害怕,也覺得很惡心。
但你的盛情難卻,所以我勉強喝了那杯酒,然後就離開了。回到家裡以後,我感到全身都不舒服,總覺得肚子里有一條小蛇。就這樣,我一病不起了。」
樂廣得知他的病情後,思前想後,終於記起他家牆上掛有一張彎弓,他猜測這位朋友所說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於是,他再次把客人請到家中,邀朋友舉杯,那人剛舉起杯子,牆上彎弓的影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條游動的小蛇,他驚得目瞪口呆,這時,樂廣指著牆上掛著的弓,
說:「都是它在作怪,杯中的蛇是這張弓的影子!」隨後,樂廣把弓從牆上取下來,杯中小蛇果然消失了。這位朋友恍然大悟,他開心地說:「噢,原來是這樣啊,杯中的蛇竟然是牆上的弓的影子!」他的這位朋友疑竇頓開,壓在心上的石頭被搬掉,病也隨之而愈。
不管是哪種說法,都意在告訴人們這么一個道理,說明人在很多時候都是疑神疑鬼,自相驚擾的,而由這種懷疑和恐懼所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來解除其恐懼緊張的心理狀態,從而使疾病消除,恢復健康。
5、狐假虎威
在茂密的森林裡,有一隻老虎正在尋找食物。一隻狐狸從老虎身邊竄過。老虎撲過去,把狐狸逮住了。
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轉,扯著嗓子問老虎:「你敢吃我?」
「為什麼不敢?」老虎一愣。
「老天爺派我來管你們百獸,你吃了我,就是違抗了老天爺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膽子!」
老虎被蒙住了,松開了爪子。
狐狸搖了搖尾巴,說:「我帶你到百獸面前走一趟,讓你看看我的威風。」
老虎跟著狐狸朝森林深處走去。狐狸神氣活現,搖頭擺尾;老虎半信半疑,東張西望。
森林裡的野豬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見狐狸大搖大擺地走過來,跟往常很不一樣,都很納悶。再往狐狸身後一看,呀,一隻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獸嚇得撒腿就跑。
老虎信以為真。其實他受騙了。原來,狐狸是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
H. 跟長城有關的成語故事
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最早的關於長城的典故.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bāo sì)一笑,點燃了烽火台,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I. 要50個成語故事,一個故事的長度不超過100個字
四海為家
漢高祖劉邦經過幾年征戰,終於完成統一大業,命令相國蕭何建設新都城長安。公元前200年,新都建成,皇宮修得富麗堂皇,雄偉壯觀。劉邦見皇宮金壁輝煌,十分生氣,蕭何說:「皇上以四海為家,宮室修得庄嚴雄偉,可以使四方臣服」。
雪中送炭
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范成大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深受人們的喜愛,晚年退居故鄉石湖,自號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編為《石湖居士詩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拔苗助長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栩栩如生
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經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忘與!」意思是說,莊周作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覺得非常快活得意,簡直忘記了世界還有莊周這么一個人。
襄王聽了庄辛的話,感到振奮,封他為陽陵君,採用了他的計謀,收復了不少失地。
專心致志
從前,棋壇高手弈秋收了兩個學生,他給他們細心講解和分析,一個學生專心致志地學習,另一個則心不在焉,觀察窗外的天鵝。弈秋讓兩個學生對弈。那個專心致志的學生攻守有序,那個三心二意的學生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了。
不由自主
賈寶玉放下書本跑到賈母那裡,剛好賈母與王熙鳳等在談論邪魔外道。賈寶玉立即接話說當年趙姨娘請人做法讓他和王熙鳳一起中邪生病的事情。王熙鳳說:「我也不很記得了。但覺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倒象有什麼人,拉拉扯扯,要我殺人才好。」
管中窺豹
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從小開始學習寫字、繪畫,聰明過人,深得父親的喜愛。一次父親的朋友及門生在玩骰子時,王獻之在旁觀看,說了一句「南風不競!」門生聽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窺豹,只看到一個斑點。」
囫圇吞棗
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負荊請罪
戰國時期,趙國有兩位重臣藺相如與廉頗,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社稷,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負荊條向藺相如請罪。
胸有成竹
宋朝文人畫家蘇軾和文同都擅長畫竹,蘇軾習慣畫墨竹,認為畫竹必先成竹於胸中。文同在自家宅前種了很多竹子,每天觀察竹子的成長變化,因此畫出的竹子各具形態,栩栩如生。畫家晁補之稱贊文同畫竹是「成竹已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