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孟子的成語和名言警句
❶ 誰有孟子中的成語與名言
《孟子》名言名句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其進銳者,其退速。(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於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仁者無敵。(仁德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使有德行的人居於相當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職務。)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傑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谷之神為次,君主為輕。)
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養心莫善於寡慾。(修養心性的辦法最好是減少物質慾望。)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對別人恭敬的人不會侮辱別人,自己節儉的人不會搶奪別人。)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愛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的愛;尊敬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尊敬。)
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交朋友時,不依仗自己年紀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們富貴。)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賢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還在糊塗卻硬要叫人明白。)
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泉水的話,仍然是一個廢井。)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種樂處,但是以德服天下並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沒災患,是第一種樂趣;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是第二種樂趣;得到天下優秀人才而對他們進行教育,是第三種樂趣。)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不以趕不上別人為羞恥,怎麼能趕上別人呢?)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解說詩的人,不要拘於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於詞句而誤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就對了。)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東山便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也變小了。)
獨樂(yüè)樂(lè),與人樂樂,孰樂?(一個人獨自欣賞樂音快樂,和別人一道欣賞音樂也快樂,到底哪一個更快樂呢?)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您老人家這么一說,使我的思想豁然開朗也。(戚戚:感動的樣子))
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如果想要讓天下太平,在當今的世上,除了我能做到還有誰呢?)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君子之於禽獸,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聖也。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
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彼一時,此一時也。
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人不可以無恥。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孟子》中的成語
緣木求魚 杯水車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棄 一暴十寒 與人為善
赤子之心 當務之急 知人論世 出類拔萃 捨生取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❷ 誰有孟子中的成語與名言
成語:
捨生取義:為道義及正義犧牲自己的生命
嗟來之食:泛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內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容善其身。(《孟子·盡心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
生於優患,死於安樂。(《孟子·告於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本材料來自《網路文庫》請珍惜。)
❸ 尋找出自<<論語>><<孟子>>的成語及名言警句
1、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註:"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後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女,同"汝",你;爰,何。)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後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後生可畏;後生;年輕人,後輩;畏:這里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多用此稱贊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17、見義勇為;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棄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孟子》名言名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離婁上》
--------------------------------------------------------------------------------
《孟子》名言名句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其進銳者,其退速。(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於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仁者無敵。(仁德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使有德行的人居於相當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職務。)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傑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谷之神為次,君主為輕。)
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養心莫善於寡慾。(修養心性的辦法最好是減少物質慾望。)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對別人恭敬的人不會侮辱別人,自己節儉的人不會搶奪別人。)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愛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的愛;尊敬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尊敬。)
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交朋友時,不依仗自己年紀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們富貴。)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賢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還在糊塗卻硬要叫人明白。)
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泉水的話,仍然是一個廢井。)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種樂處,但是以德服天下並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沒災患,是第一種樂趣;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是第二種樂趣;得到天下優秀人才而對他們進行教育,是第三種樂趣。)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不以趕不上別人為羞恥,怎麼能趕上別人呢?)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解說詩的人,不要拘於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於詞句而誤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就對了。)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東山便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也變小了。)
獨樂(yüè)樂(lè),與人樂樂,孰樂?(一個人獨自欣賞樂音快樂,和別人一道欣賞音樂也快樂,到底哪一個更快樂呢?)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您老人家這么一說,使我的思想豁然開朗也。(戚戚:感動的樣子))
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如果想要讓天下太平,在當今的世上,除了我能做到還有誰呢?)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君子之於禽獸,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聖也。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
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彼一時,此一時也。
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人不可以無恥。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❹ 孟子的名言和成語
一、名言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因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於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òu)。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12)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13)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譯文】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1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15)魚,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得到,我就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東西,義(真理、信仰、正義,有益大眾的思想和行為)也是我想要的東西,(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得到,我就舍棄生命而選擇義。
(1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尊敬我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晚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晚輩。
(17)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上天給予的時運比不上地理上的優勢,地理上的優勢比不上人們團結合作。
(18)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譯文】百姓最為重要的,代表國家的土谷之神為次,君主是最為輕的。
二、成語:
明察秋毫
緣木求魚(《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長
出類拔萃(《公孫丑章句上》
為富不仁
一傅眾咻(《滕文公章句上》)
自暴自棄
好為人師(《離婁章句上》)
左右逢源
夜以繼日(《離婁章句下》)
集大成者
金聲玉振(《萬章句下》)
一曝十寒
專心致志(《告子章句上》)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告子章句下》)
言近旨遠
同流合污(《盡心章句下》)
出爾反爾(《梁惠王章句下》 )
綽綽有餘(《公孫丑章句下》)
自怨自艾(《萬章句上》)
不言而喻(《盡心章句上
❺ 有關孔子和孟子的成語和名言,還有其生平和經歷.
孔 子
孔子(前551-前479),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穀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 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聲名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受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抑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孟孫氏衰微後,有一支從魯遷居到鄒,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①;大概他的老師不是有名望的人,所以孟子沒有講他的姓名,卻是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子私淑諸人也。」②孟子對孔子備極尊崇,他在《公孫丑上》說:「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孟子曾經游歷齊、宋、滕、魏、魯等國,前後有二十多年。他游歷列國的具體時間,已說不十分准確,只能依據《孟子》一書的記載,說明大體上的時間和情況。
孟子第一次到齊國,是在齊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間。當時匡章背著「不孝」的壞名聲,孟子卻「與之游,又從而禮貌之」③。他在齊國很不得志,連威王贈送的「兼金一百」④鎰,都沒有接受,就離開齊國。在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為君的時候,孟子到了宋國。他在宋國期間,滕文公還是世子,他去楚國經過宋國時見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⑤他從楚國回來又在宋國見到孟子。孟子說:「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⑥意思是說,只要好好地學習「先王」,就可以把滕國治理好。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饋贈的七十鎰金,離開宋國,回到鄒國。《梁惠王下》記載說,鄒國同魯國發生了沖突。鄒穆公問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回答說:「凶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他說,這就象曾子說的那樣: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將怎樣回報你。現在,您的百姓可得到報復的機會了,您不要責備他們吧!「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兩次到鄒國來向孟子請教怎樣辦理喪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來到滕國。滕文公親自向孟子請教治理國家的事情。孟子說:「民事不可緩也。」他認為人民有了固定產業收入,才有穩定的思想道德和社會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後,還必須對之進行「人倫」的教化。「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畢戰詢問井田制的情況。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接著講了一遍井田制。最後說,我說的是大概情況,您和您的國君參照著去做吧!
「有為神農之言者」農家許行,從楚國趕到滕國來。許行主張君民並耕而食,反對不勞而獲的剝削、壓迫;主張實物交易,物品在數量、重量上相等的,價格相同。陳相兄弟很贊成許行的主張,「盡棄其學而學焉」。許行的思想在反對剝削上是有進步意義的。但他以小農的平均主義思想否定社會分工,是違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孟子抓住許行的這一弱點,大講「物之不齊」的道理,並以「勞心」「勞力」的劃分來論證剝削制度、階級壓迫的「合理性」。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國的自身都難保,根本談不上實行他的政治主張。他在梁惠王後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離開滕國到了魏國。這時,孟子已經五十三歲。惠王見到孟子就問:「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最反對國君言利,所以回答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戰,魏敗於齊。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魏太子申被齊軍俘虜而死。公元前340年,秦國的商鞅領兵攻魏,俘魏大將公子卯。公元前330年,魏割河西地於秦,公元前328年,又割上郡十五縣於秦。公元前323年,楚使柱國昭陽領兵破魏軍於襄陵,取得魏國八邑之地。所以梁惠王對孟子說:「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梁惠王講了一套施仁政於民的辦法。他說,這樣,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擊擁有堅甲利兵的秦楚軍隊。梁惠王問的是怎樣報復齊、秦、楚的具體辦法,孟子回答的卻是空泛的道理,當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視。孟子到魏國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梁襄王嗣位。孟子見到梁襄王,對他的印象很壞,說他不象個國君。這時,齊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離開魏國又到了齊國。
孟子約於齊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齊國,受到禮遇。
齊宣王見到孟子就問:「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回答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①齊宣王想效法齊桓公、晉文公圖謀霸業;孟子的政治主張卻是效法「先王」,實行「仁政」。他講的「保民而王」、「制民之產」的道理,雖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階級的長久利益,但並非「富國強兵」的當務之急,從而被看成「守舊術,不知世務」①。
燕王噲因讓國給燕相子之,引起燕國內亂。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機派兵伐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大獲全勝。齊宣王對孟子說:「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說:「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②宣王不聽,「燕人畔」。王曰:「吾甚慙於孟子。」③孟子對齊宣王的進言很多,並未見用。他本來打算依靠齊宣王來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但齊宣王只是把他當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來尊重,而不是想實現他那一套政治理想。孟子也看清楚了這一點,便准備回鄉。齊宣王派人告訴孟子:「我欲中國(國都中)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④這實際上是把孟子當作一塊招牌,博得尊賢重士的名聲。
《公孫丑下》記,孟子離開齊國,在齊的邊境晝地停留了三宿。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遲緩呢?他說:「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又有人說,「我看老夫子你似乎有不愉快的樣子。」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賓士天下也;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我何為不豫哉?」他以歷史循環理論的觀點認為將要有「王者」興起,來統一天下。他寄希望於齊宣王,企望在齊國有所作為,但願望落空了,只得離開齊國。
齊楚曾經有合縱之約。秦使張儀以土地之利誘騙楚懷王與齊絕交。楚齊已經斷交,楚也發覺見欺。公元前312年,楚大發兵與秦戰,兩次大敗於秦。當秦楚正要交戰的時刻,孟子從齊國到宋國去,在石丘遇到宋牼。《告子下》記,宋牼聽到秦楚要打仗,准備去說秦、楚罷兵。孟子問宋牼,用什麼宗旨去說秦、楚?宋牼說:「我將言其不利也。」孟子反對言「利」,主張講「仁義」。他說:「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君臣、父子、兄弟終(盡)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他說:「先王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
孟子再游宋時,宋君偃早已自立為王。《滕文公下》記,孟子的弟子萬章問:「宋,小國也。今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孟子說,湯、武行王政,他們的征伐,是從水火中拯救百姓,誅殺殘暴的君主,得到天下人的擁護,「而無敵於天下」。「苟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
孟子不久便離開宋國到了魯國。這時候正是魯平公(約於公元前322年至前302年在位)將要使孟子的弟子樂正子為政。魯平公將要去拜訪孟子,因為他所寵愛的小臣臧倉說了孟子的壞話,而又改變了主意。樂正子把這件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孟子。孟子很有感慨地說:「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①孟子這時已經六十幾歲,便回到老家鄒國,不再出遊了。
與儒家爭鳴者以墨家和楊朱學派的勢力最大。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①又說:「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②孟子痛斥楊、墨學派,說:「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閑(衛)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③他說,他這樣嚴厲地駁斥楊、墨的異端邪說,是繼承大禹、周公、孔子三個聖人的事業,他要正人心,就必須辟楊、墨。他的弟子公都子告訴他,別人都說他好辯論,他說:「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孟子一生的經歷,也很象孔子,過著長期的私人講學的生活,中年以後懷著政治抱負,帶著學生周遊列國。隨從的學生最盛的時候,是「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④。他也是到處受到當權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國,都無所顧忌地批評國君,甚至責備得國君「顧左右而言他」⑤,而他的政治主張卻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育和著述。他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⑥孟子的弟子雖沒有孔子那麼多,但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應劭《風俗通·窮通》、班固《漢書·藝文志》都說《孟子》十一篇。趙岐《孟子題辭》分辨了真偽說:孟子「著書七篇」「又有《外書》四篇:《性善辯》、《文說》、《孝經》、《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與內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後世依放而托也。」今本《孟子外書》,系明人偽作。
《孟子》一書中記載了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唯心主義的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注釋本甚多,主要有趙岐《孟子章句》、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義》及近人楊伯峻《孟子譯注》等
參考資料:網路知道
❻ 《論語》《孟子》中的成語、格言、警句
《論語》成語、俗語集釋
(1) 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學爾篇》)釋: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學爾篇》)釋: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3) 言而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學爾篇》)釋: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篇》)釋: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
(5) 知之為知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篇》)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釋: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什麼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八佾篇》)釋:已經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經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盡善盡美:「盡善矣,又盡美也。」 (《八佾篇》)釋:美極了,而且好極了。
(9) 見賢思齊:「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篇》)釋: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10)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雍也篇》)釋:文采和朴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
(11) 敬而遠之:「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雍也篇》)釋:嚴肅地對待鬼神,但並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說是聰明了。
(12) 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篇》)釋: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馮河:「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述而篇》)釋: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去渡河,這樣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釋: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的樂章,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
(15) 樂在其中:「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釋: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臂做枕頭,也有著樂趣。
(16) 擇善而從:「多聞,擇善而從。」 (《述而篇》)釋: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遠、死而後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篇》)釋: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釋:有一個莊稼漢問我,我本是一點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誘:「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子罕篇》)釋: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有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20) 後生可畏:「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釋: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斷定他的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先進篇》)釋:由么,學問已經不錯了,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
(22) 過猶不及:「子曰:『過猶不及。』」 (《先進篇》)釋:孔子道:「過分和趕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顏淵篇》)釋:天下之大,到處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著急沒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顏淵篇》)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25) 察言觀色:「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顏淵篇》)釋:怎樣才是達呢?品質正直,遇事講理,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願意對別人退讓。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釋: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憲問篇》)釋: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貫之:「非也,予一以貫之。」 (《衛靈公篇》)釋:不是的,我有一個基本觀念來貫串它。
(29) 殺身成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衛靈公篇》)釋:志士仁人,不貪生怕死因而損害仁德,只勇於犧牲來成全仁德。
(3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衛靈公篇》)釋: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31) 言不及義:「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衛靈公篇》)釋:同大家整天在一塊,不說一句有道理的話,只喜歡買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32) 因人廢言:「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篇》)釋:君子不因為人家一句話(說得好)便提拔他,不因為他是壞人而鄙棄他的好話。
(33) 當仁不讓:「當仁,不讓於師。」 (《衛靈公篇》)釋:面臨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34) 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陽貨篇》)釋:人性情本相近,因為習染不同,便相距懸遠。
(35) 殺雞焉用宰牛刀:「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陽貨篇》)釋:孔子微微笑著,說道:「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厲內荏:「色厲而內荏,譬如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陽貨篇》)釋:顏色嚴厲,內心怯懦,若用壞人作比喻,怕像個挖洞跳牆的小偷罷!
(37) 道聽途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陽貨篇》)釋:聽到道路傳言就四處傳播,這是應該革除的作風。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陽貨篇》)釋: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著。已經得著了,又怕失去。
(39)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陽貨篇》)釋:整天吃飽了飯,什麼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張篇》)釋:做官了,有餘力便去學習;學習了,有餘力便去做官。
《孟子》(1) 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梁惠王》)釋:(逃跑的士兵)有的一口氣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一口氣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竟來恥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說他膽子太小),行不行?
(2) 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5) 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
(6)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慾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7) 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8) 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9)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於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註: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化於此)
(10) 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11) 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隻是統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
(12) 救民於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3) 簞食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4) 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
(15) 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丑》)釋:現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丑》)釋: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行。
(17) 具體而微:「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公孫丑》)釋:冉牛、閔子、顏淵大體近於孔子,卻不如他那樣的博大精深。
(18) 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公孫丑》)釋:聖人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19) 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公孫丑》)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
(20) 返求諸己:「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公孫丑》)釋:(射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返躬自問罷了。
(21) 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公孫丑》)釋: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22) 綽綽有餘:「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公孫丑》)釋: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又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的行動,難道不是寬舒得有無限的迴旋餘地嗎?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丑》)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24) 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 (《公孫丑》)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
(25) 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公孫丑》)釋:在今日的社會里,除開我,還有誰呢?
(26) 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釋:要發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財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滕文公》)釋: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鑽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牆去私會,那麼,爹娘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
(28) 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滕文公》)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0) 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離婁》)釋:有意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於苛求的詆毀。
(31) 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釋: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離婁》)釋:老師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
(33)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離婁》)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離婁》)釋:快樂一發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
(35) 不為已甚:「仲尼不為已甚者。」 (《離婁》)釋:孔子是做什麼事都不過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離婁》)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37) 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離婁》)釋:抬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裡接著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釋:三年後,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艾,音yi)
(39) 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萬章》)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後知後覺者有所覺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萬章》)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鍾,最後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一樣。
(41) 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萬章》)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麼呢?
(42) 殺人越貨:「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釋:(《尚書 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萬章》)釋:(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44) 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萬章》)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
(45) 一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釋: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
(46) 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告子》)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
(47) 捨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
(48)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49) 言歸於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告子》)釋:所有我們參加盟會的人訂立盟約以後,完全恢復舊日的友好。
(50) 以鄰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 (《告子》)釋:如今你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
(51) 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章》)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盡心》)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於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一目瞭然。」
(54) 引而不發:「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盡心》)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55) 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56) 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盡心》)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於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
(57)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心》)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58) 茅塞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盡心》)釋:山坡的小路只一點點寬,經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條路;只要有一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盡心》)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盡心》)釋:(這種人)同流合污,(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
❼ 《論語》《孟子》中的成語及格言警句
論語》成語、俗語集釋 一提起《論語》,大家都會感到陌生和遙遠,認為讀《論語》的都是老學究。特別是學生,更感到《論語》與他們的思想格格不入。其實,不僅《論語》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幾乎是中華文化的代名詞(姑且這樣說),至今還影響深遠,就具體而言,它語言平易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練又具有格言體制,易讀易誦。所談內容涉及人生修養的方方面面,對於如何做人如何處事頗有啟迪。這對青年人很有裨益。我很希望同學們讀一讀《論語》。同時,高中語文第五冊中有課文《孔孟》,讀點兒《論語》才能更好地理解這篇課文。 怎樣讓《論語》變的親切而不陌生,引起閱讀興趣?不妨從《論語》中的成語、俗語入手。當你發現我們生活中經常用的語言原來是在《論語》中,自然就會愛不釋手、興趣盎然地讀下去。下面就舉一些這方面的例子。 (1) 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學爾篇》)釋: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學爾篇》)釋: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3) 言而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學爾篇》)釋: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篇》)釋: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 (5) 知之為知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篇》)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釋: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什麼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八佾篇》)釋:已經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經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盡善盡美:「盡善矣,又盡美也。」 (《八佾篇》)釋:美極了,而且好極了。 (9) 見賢思齊:「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篇》)釋: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10)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雍也篇》)釋:文采和朴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 (11) 敬而遠之:「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雍也篇》)釋:嚴肅地對待鬼神,但並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說是聰明了。 (12) 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篇》)釋: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馮河:「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述而篇》)釋: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去渡河,這樣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釋: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的樂章,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 (15) 樂在其中:「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釋: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臂做枕頭,也有著樂趣。 (16) 擇善而從:「多聞,擇善而從。」 (《述而篇》)釋: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遠、死而後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篇》)釋: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釋:有一個莊稼漢問我,我本是一點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誘:「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子罕篇》)釋: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有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20) 後生可畏:「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釋: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斷定他的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先進篇》)釋:由么,學問已經不錯了,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 (22) 過猶不及:「子曰:『過猶不及。』」 (《先進篇》)釋:孔子道:「過分和趕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顏淵篇》)釋:天下之大,到處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著急沒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顏淵篇》)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25) 察言觀色:「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顏淵篇》)釋:怎樣才是達呢?品質正直,遇事講理,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願意對別人退讓。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釋: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憲問篇》)釋: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貫之:「非也,予一以貫之。」 (《衛靈公篇》)釋:不是的,我有一個基本觀念來貫串它。 (29) 殺身成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衛靈公篇》)釋:志士仁人,不貪生怕死因而損害仁德,只勇於犧牲來成全仁德。 (3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衛靈公篇》)釋: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31) 言不及義:「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衛靈公篇》)釋:同大家整天在一塊,不說一句有道理的話,只喜歡買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32) 因人廢言:「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篇》)釋:君子不因為人家一句話(說得好)便提拔他,不因為他是壞人而鄙棄他的好話。 (33) 當仁不讓:「當仁,不讓於師。」 (《衛靈公篇》)釋:面臨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34) 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陽貨篇》)釋:人性情本相近,因為習染不同,便相距懸遠。 (35) 殺雞焉用宰牛刀:「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陽貨篇》)釋:孔子微微笑著,說道:「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厲內荏:「色厲而內荏,譬如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陽貨篇》)釋:顏色嚴厲,內心怯懦,若用壞人作比喻,怕像個挖洞跳牆的小偷罷! (37) 道聽途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陽貨篇》)釋:聽到道路傳言就四處傳播,這是應該革除的作風。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陽貨篇》)釋: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著。已經得著了,又怕失去。 (39)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陽貨篇》)釋:整天吃飽了飯,什麼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張篇》)釋:做官了,有餘力便去學習;學習了,有餘力便去做官。 同《論語》一樣,《孟子》語言的生命力更強,其中大量的語言轉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語和俗語。這里收錄的以常見的為主,肯定還有遺漏,望網友們不吝賜教。 (1) 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梁惠王》)釋:(逃跑的士兵)有的一口氣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一口氣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竟來恥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說他膽子太小),行不行? (2) 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5) 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 (6)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慾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7) 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8) 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9)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於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註: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化於此) (10) 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11) 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隻是統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 (12) 救民於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3) 簞食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4) 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 (15) 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丑》)釋:現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丑》)釋: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行。 (17) 具體而微:「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公孫丑》)釋:冉牛、閔子、顏淵大體近於孔子,卻不如他那樣的博大精深。 (18) 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公孫丑》)釋:聖人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19) 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公孫丑》)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 (20) 返求諸己:「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公孫丑》)釋:(射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返躬自問罷了。 (21) 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公孫丑》)釋: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22) 綽綽有餘:「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公孫丑》)釋: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又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的行動,難道不是寬舒得有無限的迴旋餘地嗎?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丑》)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24) 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 (《公孫丑》)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 (25) 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公孫丑》)釋:在今日的社會里,除開我,還有誰呢? (26) 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釋:要發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財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滕文公》)釋: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鑽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牆去私會,那麼,爹娘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 (28) 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滕文公》)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0) 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離婁》)釋:有意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於苛求的詆毀。 (31) 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釋: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離婁》)釋:老師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 (33)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離婁》)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離婁》)釋:快樂一發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 (35) 不為已甚:「仲尼不為已甚者。」 (《離婁》)釋:孔子是做什麼事都不過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離婁》)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37) 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離婁》)釋:抬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裡接著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釋:三年後,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艾,音yi) (39) 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萬章》)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後知後覺者有所覺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萬章》)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鍾,最後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一樣。 (41) 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萬章》)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麼呢? (42) 殺人越貨:「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釋:(《尚書 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萬章》)釋:(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44) 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萬章》)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 (45) 一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釋: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 (46) 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告子》)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 (47) 捨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 (48)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49) 言歸於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告子》)釋:所有我們參加盟會的人訂立盟約以後,完全恢復舊日的友好。 (50) 以鄰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 (《告子》)釋:如今你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 (51) 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章》)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盡心》)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於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一目瞭然。」 (54) 引而不發:「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盡心》)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55) 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56) 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盡心》)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於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 (57)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心》)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58) 茅塞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盡心》)釋:山坡的小路只一點點寬,經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條路;只要有一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盡心》)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盡心》)釋:(這種人)同流合污,(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 都差不多吧 《論語》成語、俗語集釋 一提起《論語》,大家都會感到陌生和遙遠,認為讀《論語》的都是老學究。特別是學生,更感到《論語》與他們的思想格格不入。其實,不僅《論語》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幾乎是中華文化的代名詞(姑且這樣說),至今還影響深遠,就具體而言,它語言平易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練又具有格言體制,易讀易誦。所談內容涉及人生修養的方方面面,對於如何做人如何處事頗有啟迪。這對青年人很有裨益。我很希望同學們讀一讀《論語》。同時,高中語文第五冊中有課文《孔孟》,讀點兒《論語》才能更好地理解這篇課文。 怎樣讓《論語》變的親切而不陌生,引起閱讀興趣?不妨從《論語》中的成語、俗語入手。當你發現我們生活中經常用的語言原來是在《論語》中,自然就會愛不釋手、興趣盎然地讀下去。下面就舉一些這方面的例子。 (1) 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學爾篇》)釋: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學爾篇》)釋: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3) 言而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學爾篇》)釋: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篇》)釋: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 (5) 知之為知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篇》)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釋: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什麼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八佾篇》)釋:已經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經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盡善盡美:「盡善矣,又盡美也。」 (《八佾篇》)釋:美極了,而且好極了。 (9) 見賢思齊:「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篇》)釋: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10)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雍也篇》)釋:文采和朴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
❽ 有關孟子的成語和哲理名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捨生取義
❾ 孟子的名言和成語有哪些
成語:始作俑者
名言: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