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大家的成語
A. 描寫邀請的成語
不速之客 速:邀請。指沒有邀請突然而來的客人。
出處:《周易·需》:「有不內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容吉。」
草廬三顧 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茅廬三顧 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同「草廬三顧」
卻之不恭 卻:推卻。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出處:《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
三顧草廬 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同「草廬三顧」。
三顧茅廬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B. 邀請別人加入該用什麼成語
1、三顧茅廬
【拼音】: sān gù máo lú
【解釋】: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舉例造句】: 我住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2、掃榻以待
【拼音】: sǎo tà yǐ dài
【解釋】: 榻:床。把床打掃干凈等待客人到來。對客人表示歡迎的意思。
【出處】: 《後漢書·徐徲傳》:「蕃在郡不接賓客,唯徲來特設一榻,去則縣(懸)之。」宋·陸游《寄題徐載叔東庄》詩:「南台中丞掃榻見,北門學士倒屣迎。」
【舉例造句】: 君以暇時能來相就,則掃榻以待也。
C. 關於邀請的成語
肥紅瘦lǜféihóngshòu [釋義] 綠?";應是綠肥紅瘦;十零歲的孩子前途正遠大著呢。形容暮春版景色;肥;權~;不能讀作「lù」。 [例句] 盧隱《窗外的春光》:長得旺;知否;瘦:指葉;怎能惹起她那麼深切的悲感呢;紅;這春老花殘、賓語。 [結構] 聯合式。 [用法] 含貶義:「這孩子真古怪得可以:指花。」 [正音] 綠。 [語出] 宋·李清照《如夢令》。草木綠葉茂盛而花朵卻萎凋稀少:枯萎。一般作主語、定語:「知否
D. 形容邀請的成語
長江天塹來
cháng
jiāng
tiān
qiàn
典故:
塹:壕自溝。長江為天然的坑塹、險要。舊時形容長江地勢險要,不可逾越。
成語出處:
《南史·孫范傳》:「隋師將濟江,群官請為備防,范奏曰:『長江天塹,古來險隔,虜軍豈能飛渡?』」
大江東去
dà
jiāng
dōng
qù
成語典故:
長江的水往東奔流而去。後借用為詞牌名。多表示陳跡消逝,歷史向前發展。
成語出處:
宋·蘇軾《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大江南北
dà
jiāng
nán
běi
成語典故:
指靠臨長江中下游兩岸的廣大地區
天低吳楚,眼空無物
tiān
dī
wú
chǔ,yǎn
kōng
wú
wù
成語典故:
吳楚:泛指長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遠越覺得天下垂,除見蒼天之外,空無所有。現也比喻一無所見。
成語出處:
元·薩都刺《念奴嬌·登石頭城》詞:「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
其他可以用來形容長江的成語有:
波譎雲詭
波濤洶涌
長風破浪
大風大浪
大江東去
大浪淘沙
浮花浪蕊
後浪推前浪
驚濤駭浪
洶涌澎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E. 表示邀請的成語
有言在先 [yǒu yán zài xiān]
[解釋] 有話說在頭里。指事先打了招呼。
F. 比喻真心實意邀請別人的成語
三顧茅廬
真心真意
G. 形容邀請的詞語
形容邀請的詞語
【不請自來】:不用邀請自己前來。多指不速之客內。
【不速之客】:速:邀請。指容沒有邀請突然而來的客人。
【草廬三顧】: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
【非請莫入】:沒有被邀請請不要進入。
【闔第光臨】:闔第:全家;光臨:對客人來臨的敬辭。舊時用於邀請別人全家參加宴會或喜慶儀式的客套話。
【茅廬三顧】: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同「草廬三顧」
【卻之不恭】:卻:推卻。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三顧草廬】: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同「草廬三顧」。
【三顧茅廬】: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H. 表示邀請的詞語
拒絕
jù
jué
[釋義]
(動)不接受(請求、意見或贈禮)。
[構成]
動補式:拒〈絕
[例句]
他婉言~了我的請求。(作謂語)
[同義]
回絕
[反義]
答應、接受、接收
I. 表示「邀請」的成語有哪些
1、卻之不恭
讀音:què zhī bù gōng
解釋:卻:推卻。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出處:出處 《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
示例:他請我去參觀他的個人畫展,我對繪畫不感興趣,可卻之不恭,最後還是去了。
2、盛情難卻
讀音:shèng qíng nán què
解釋:濃厚的情意難以推辭。
出處:高陽《胡雪岩全傳·平步青雲》上冊:「為了盛情難卻,王有齡跟著去了。」
示例:既然貴校派人專程來請,盛情難卻,我就准時出席研討會。
3、禮賢下士
讀音:lǐ xián xià shì
解釋: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對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計自己的身分去結交。
出處:《新唐書·李勉傳》:「其在朝廷;鯁亮謙介;為宗臣表;禮賢下士。」
示例:他雖身居高位,但謙恭屈己,能禮賢下士。
4、三顧茅廬
讀音:sān gù máo lú
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藉以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出處:元·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示例:由於校長三顧茅廬的誠意,終於請來李博士蒞校任教。
5、詩酒徵逐
讀音:shī jiǔ zhēng zhú
解釋:徵逐:朋友之間相互邀請宴飲。指互相邀約,飲酒作詩。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示例:爸爸經常詩酒徵逐老同學到家裡做客。
J. 邀請別人加入該用什麼成語
三顧茅廬
掃榻以待
【解釋】榻:床。把床打掃干凈等待客人到來。對客人表內示歡迎的意思。
【出處】《容後漢書·徐徲傳》:「蕃在郡不接賓客,唯徲來特設一榻,去則縣(懸)之。」宋·陸游《寄題徐載叔東庄》詩:「南台中丞掃榻見,北門學士倒屣迎。」
【示例】章炳麟《致伯中書一》:「君以暇時能來相就,則掃榻以待也。」
掃榻相迎
【釋義】榻:床。把床打掃干凈以迎接客人。對客人表示歡迎的意思。
【出處】《後漢書·徐徲傳》:「蕃在郡不接賓客,唯徲來特設一榻,去則縣(懸)之。」宋·陸游《寄題徐載叔東庄》詩:「南台中丞掃榻見,北門學士倒屣迎。」
【示例】三位到了那裡,只要提出小弟,他二人再無不掃榻相迎之理。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一百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