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晏子的成語故事

晏子的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3-01 04:18:04

① 晏子使楚是成語故事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專楚國的威風屬,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贊揚了晏子機智勇敢、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整個故事就是一條成語:自取其辱。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子貢問怎樣交朋友。孔子說:「忠言相告,好話對導,他不聽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但是多數後人對這個成語的了解來自本篇課文。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結果不但輕而易舉被晏子化解了,最後反被晏子侮辱了。成語的意思是說自己所受到的侮辱難堪,都是因為自己造成的。望採納

② 關於晏子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南橘北枳 枳:落葉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會變成枳。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改變

③ 晏子使楚講了有關晏子的幾個小故事分別是

三個,分別是:(1)楚王讓晏子從狗洞鑽入,可晏子說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鑽回入,楚王只得大開城門,答迎接晏子。
(2)楚王說齊國沒有人才了才派晏子來,而晏子卻以貶低自己來貶低楚王,又一次讓楚王出醜。
(3)楚王借著齊國人在楚國犯了偷盜罪,想嘲笑齊國人沒出息,可晏子卻用《淮南為橘,淮北為枳》這個故事來反駁楚王,再一次的讓楚王難堪。

④ 《晏子春秋》的著名典故

晏子春秋 第一卷 內篇諫上第一 【庄公矜勇力,不顧行義,晏子諫 第一】 庄公奮乎勇力,不顧於行義。勇力之士,無忌於國,貴戚不薦善,逼邇不引過,故晏子見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於世者乎?」晏子對曰:「嬰聞之,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強謂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禮義也。湯武用兵而不為逆,並國而不為貪,仁義之理也。誅暴不避強,替罪不避眾,勇力之行也。古之為勇力者,行禮義也;今上無仁義之理,下無替罪誅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於世,則諸侯行之以國危,匹夫行之以家殘。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戲,殷之衰也,有費仲、惡來,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轢天下,威戮無罪,崇尚勇力,不顧義理,是以桀紂以滅,殷夏以衰。今公自奮乎勇力,不顧乎行義,勇力之士,無忌於國,身立威強,行本淫暴,貴戚不薦善,逼邇不引過,反聖王之德,而循滅君之行,用此薦者,嬰未聞有也。」 【景公飲酒酣,願諸大夫無為禮,晏子諫 第二】 景公飲酒酣,曰「今日願與諸大夫為樂飲,請無為禮。」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過矣!群臣固欲君之無禮也。力多足以勝其長,勇多足以弒君,而禮不使也。禽獸以力為政,強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禮,則是禽獸也。群臣以力為政,強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將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故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禮不可無也。」公湎而不聽。少間,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舉則先飲。公怒,色變抑手疾視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無禮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舉則先飲,禮也?」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請曰:「嬰敢與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無禮之實也。君若欲無禮,此是已!」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聞命矣。」觴三行,遂罷酒。蓋是後也,飭法修禮以治國政,而百姓肅也。 【景公飲酒酲,三日而後發,晏子諫 第三】 景公飲酒,酲,三日而後發。晏子見曰:「君病酒乎?」公曰:「然。」晏子曰:「古之飲酒也,足以通氣合好而已矣。故男不群樂以妨事,女不群樂以妨功。男女群樂者周觴五獻,過之者誅。君身服之,故外無怨治,內無亂行。今一日飲酒而三日寢之,國治怨乎外,左右亂乎內。以刑罰自防者,勸乎為非;以賞譽自勸者,惰乎為善;上離德行,民輕賞罰,失所以為國矣。願君節之也!」 【景公飲酒七日,不納弦章之言,晏子諫 第四】 景公飲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諫曰:「君欲飲酒七日七夜,章願君廢酒也!不然,章賜死。」晏子入見,公曰:「章諫吾曰:『願君之廢酒也!不然,章賜死。』如是而聽之,則臣為制也;不聽,又愛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紂者,章死久矣!」於是公遂廢酒。 【景公飲酒,不恤天災,致能歌者,晏子諫 第五】 景公之時,霖雨十有七日。公飲酒,日夜相繼。晏子請發粟於民,三請,不見許。公命柏遽巡國,致能歌者。晏子聞之,不說,遂分家粟於氓,致任器於陌徒行見公曰:「十有七日矣!懷寶鄉有數十,飢氓里有數家,百姓老弱凍寒不得短褐,飢餓不得糟糠,敝撤無走,四顧無告。而君不恤,日夜飲酒,令國致樂不已,馬食府粟,狗饜芻豢,三保之妾,俱足粱肉。狗馬保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窮而無告無樂有上矣飢餓而無告,無樂有君矣。嬰奉數之?,以隨百官之吏,民飢餓窮約而無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嬰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請身而去,遂走而出。公從之,兼於塗而不能逮,令趣駕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盡於氓,任器存於陌,公驅及之康內。公下車從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棄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約也,夫子不顧社稷百姓乎?願夫子之倖存寡人,寡人請奉齊國之粟米財貨,委之百姓,多寡輕重,惟夫子之令。」遂拜於途。晏子乃返,命稟巡氓,家有布縷之本而絕食者,使有終月之委;絕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無委積之氓,與之薪,使足以畢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財乏者,死三日而畢,後者若不用令之罪。公出舍,損肉撤酒,馬不食府粟,狗不食飠干肉,辟拂口兼齊酒徒減賜。三日,吏告畢上:貧氓萬七千家,用粟九十七萬鍾,薪萬三千乘;懷寶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後就內退食,琴瑟不張鍾鼓不陳。晏子請左右與可令歌舞足以留思虞者退之,辟拂三千,謝於下陳,人待三,士待四,出之關外也。 【景公夜聽新樂而不朝,晏子諫 第六】 晏子朝,杜扃望羊待於朝晏子曰:「君奚故不朝?」對曰:「君夜發不可以朝。」晏子曰:「何故?」對曰:「梁丘據扃入歌人虞,變齊音。」晏子退朝,命宗祝修禮而拘虞,公聞之而怒曰:「何故而拘虞?」晏子曰:「以新樂淫君。」公曰:「諸侯之事,百官之政,寡人願以請子。酒醴之味,金石之聲,願夫子無與焉。夫樂,何必夫故哉?」對曰:「夫樂亡而禮從之,禮亡而政從之,政亡而國從之。國衰,臣懼君之逆政之行有歌,紂作北里,幽厲之聲,顧夫淫以鄙而偕亡。君奚輕變夫故哉?」公曰:「不幸有社稷之業,不擇言而出之,請受命矣。」 【景公燕賞無功而罪有司,晏子諫 第七】 景公燕賞於國內,萬鍾者三,千鍾者五,令三出,而職計莫之從。公怒,令免職計,令三出而士師莫之從。公不說。晏子見,公謂晏子曰:「寡人聞君國者,愛人則能利之,惡人則能疏之。今寡人愛人不能利,惡人不能疏,失君道矣。」晏子曰:「嬰聞之君正臣從謂之順,先王之立愛,以勸善也,其立惡,以禁暴也。昔者三代之興也,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故明所愛而賢良眾,明所惡而邪僻滅,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及其衰也,行安簡易,身安逸樂順於己者愛之,逆於己者惡之,故明所愛而邪僻繁,明所惡而賢良滅離散百姓,危覆社稷。君上不度聖王之興,而下不觀惰君之衰,臣懼君之逆政之行,有司不敢爭,以覆社稷,危宗廟。」公曰:「寡人不知也請從士師之策。」國內之祿,所收者三也。 【景公信用讒佞,賞罰失中,晏子諫 第八】 景公信用讒佞,賞無功,罰不辜。晏子諫曰:「臣聞明君望聖人而信其教,不聞聽讒佞以誅賞。今與左右相說頌也,曰:「比死者勉為樂乎!吾安能為仁而愈黥民耳矣!故內寵之妾,迫奪於國,外寵之臣,矯奪於鄙,執法之吏,並荷百姓。民愁苦約病,而奸驅尤佚,隱情奄惡,蔽諂其上,故雖有至聖大賢,豈能勝若讒哉!是以忠臣之常有災傷也。臣聞古者之士,可與得之不可與失之;可與進之,不可與退之。臣請逃之矣。」遂鞭馬而出。公使韓子休追之,曰:「孤不仁,不能順教,以致此極。夫子休國焉而往,寡人將從而後。」晏子遂鞭馬而返。其仆曰:「向之去何速?今之返又何速?」晏子曰:「非子之所知也公之言至矣。」 【景公愛嬖妾,隨其所欲,晏子諫 第九】 翟王子羨臣於景公,以重駕,公觀之而不說也。嬖人嬰子欲觀之,公曰:「及晏子寢病也。」居囿中台上以觀之,嬰子說之,因為之請曰:「厚祿之!」公許諾。 晏子起病而見公,公曰:「翟王子羨之駕,寡人甚說之,請使之示乎?」晏子曰:「駕御之事,臣無職焉。」公曰:「寡人一樂之,是欲祿之以萬鍾,其足乎?」對曰:「昔衛士東野之駕也,公說之,嬰子不說,公曰不說,遂不觀。今翟王子羨之駕也,公不說,嬰子說,公因說之;為請,公許之,則是婦人為制也。且不樂治人,而樂治馬,不厚祿賢人而厚祿御夫。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今君,一諸侯無能親也。歲凶年飢,道途死者相望也。君不此憂恥,而惟圖耳目之樂,不修先君之功烈,而惟飾駕御之伎,則公不顧民而忘國甚矣。且詩曰:「載驂載駟,君子所誡。」夫駕八,固非制也,今又重此其為非制也,不滋甚乎!且君苟美樂之,國必眾為之,田獵則不便,道行致遠則不可,然而用馬數倍,此非御下之道也。淫於耳目,不當民務此聖王之所禁也。君苟美樂之,諸侯必或效我,君無厚德善政以被諸侯而易之以僻,此非所以子民、彰名、致遠、親鄰國之道也。且賢良廢滅孤寡不振,而聽嬖妾以祿御夫以蓄怨,與民為仇之道也。詩曰:『哲夫成城,哲婦傾城。』今君不免成城之求,而惟傾城之務,國之亡日至矣君其圖之!」 公曰:「善。」遂不復觀,乃罷歸翟王子羨,而疏嬖人嬰子。 【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諫 第十】 景公有男子五人,所使傅之者,皆有車百乘者也,晏子為一焉。公召其傅曰:「勉之!將以而所傅為子。」及晏子,晏子辭曰:「君命其臣,據其肩以盡其力,臣敢不勉乎!今有之家,此一國之權臣也,人人以君命命之曰:『將以而所傅為子。』以離樹別黨,傾國之道也,嬰不敢受命,願君圖之!」 【景公欲廢嫡子陽生而立荼,晏子諫 第十一】 淳於人納女於景公生孺子荼,景公愛之。諸臣謀欲廢公子陽生而立荼,公以告晏子。晏子曰:「不可。夫以賤匹貴,國之害也;置大立少,亂之本也。夫陽生,生而長,國人戴之,君其勿易!夫服位有等,故賤不陵貴;立子有禮,故孽不亂宗。願君教荼以禮而勿陷於邪,導之以義而勿湛於利長少行其道,宗孽得其倫。夫陽生敢勿使荼饜粱肉之味,玩金石之聲而有患乎?廢長立少,不可以教下;尊孽卑宗,不可以利所愛。長少無等,宗孽無別,是設賊樹奸之本也。君其圖之!古之明君,非不知繁樂也,以為樂淫則哀;非不知立愛也,以為義失則憂。是故制樂以節,立子以道。若夫恃讒諛以事君者,不足以責信。今用讒人之謀,聽亂夫之言也,廢長立少;臣恐後人之有因君之過以資其邪,廢少而立長以成其利者。君其圖之!」公不聽。景公沒,田氏殺君荼,立陽生;殺陽生,立簡公;殺簡公而取齊國 【景公病久不愈,欲誅祝史以謝,晏子諫 第十二】 景公疥且瘧,期年不已。召會譴、梁丘據、晏子而問焉,曰:「寡人之病病矣,使史固與祝佗巡山川宗廟,犧牲璧,莫不備具,數其常多先君桓公,桓公一則寡人再。病不已,滋甚,予欲殺二子者以說於上帝,其可乎?」會譴、梁丘據曰:「可。」晏子不對。公曰:「晏子何如?」晏子曰:「君以祝為有益乎?」公曰:「然。」「若以為有益,則詛亦有損也。君疏輔而遠拂,忠臣擁塞,諫言不出。臣聞之,近臣嘿,遠臣喑,眾口鑠金。今自聊攝以東,姑尤以西者,此其人民眾矣,百姓之咎怨誹謗,詛君於上帝者多矣。一國詛,兩人祝,雖善祝者不能勝也。且夫祝直言情,則謗吾君也;隱匿過,則欺上帝也上帝神,則不可欺;上帝不神,祝亦無益。願君察之也。不然,刑無罪夏、商所以滅也。」公曰:「善解余惑,加冠!」命會譴毋治齊國之政,梁丘據毋治賓客之事,兼屬之乎晏子。晏子辭,不得命,受相退,把政,改月而君病悛。公曰:「昔吾先君桓公,以管子為有力,邑狐與谷以供宗廟之鮮,賜其忠臣,則是多忠臣者。子今忠臣也,寡人請賜子州款。」辭曰:「管子有一美,嬰不如也;有一惡,嬰不忍為也,其宗廟之養鮮也。」終辭而不受。 【景公怒封人之祝不遜,晏子諫 第十三】 景公游於麥丘,問其封人曰:「年幾何矣?」對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公曰:「壽哉!子其祝我。」封人曰:「使君之年長於胡,宜國家。」公曰:「善哉!子其復之。」曰:「使君之嗣,壽皆若鄙臣之年。」公曰:「善哉!子其復之。」封人曰「使君無得罪於民。」公曰:「誠有鄙民得罪於君則可,安有君得罪於民者乎?」晏子諫曰:「君過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賤者有罪,貴者治之;君得罪於民,誰將治之?敢問:桀、紂,君誅乎?民誅乎?」公曰:「寡人固也。」於是賜封人麥丘以為邑。

⑤ 與晏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晏子使楚》中這一課就包含了多個成語,有的是故事本身產生的成語,有的是故事中包藏的成語。

自取其辱 揮汗如雨 比肩繼踵 南橘北枳

1、整個故事就是一條成語:自取其辱。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子貢問怎樣交朋友。孔子說:「忠言相告,好話對導,他不聽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但是多數後人對這個成語的了解來自本篇課文。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結果不但輕而易舉被晏子化解了,最後反被晏子侮辱了。成語的意思是說自己所受到的侮辱難堪,都是因為自己造成的。

2、面對楚王的第二次侮辱,晏子這樣回擊楚王:「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雲;大夥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

晏子的這段話里,至少含藏著兩個成語: 一是揮汗成雨:揮,甩掉;大家用手汗,灑出去的汗珠就像下雨一樣,形容人很多。當然,這一成語後來也形容出汗很多,就不是原先的意義了。二是比肩繼踵:比,並;比肩,肩膀靠肩膀;踵,腳跟;繼踵,腳尖碰腳跟。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擁擠。這一成語也寫作「摩肩接踵」。這兩個成語見於《晏子春秋》,屬於古書中的語句,是現成的;課文作者解釋出它們的意思,寫在晏子的回話中了。

3、當楚王取笑齊國人偷盜時,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這段話中包含了一個成語:南橘北枳。枳:落葉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會變成枳。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後人遂用「南橘北枳」來比喻環境對人的影響,現代漢語中似乎用於貶義稍多些,形容某種事物因為環境的變化而「異化」或者「變質」。

⑥ 關於晏子的故事

1、晏子諫景公

「晏子諫齊景公」來自於《晏子春秋》一書中,它主要記錄了晏子同齊景公的一段對話,主要提醒齊景公在執政方面要忠實百姓疾苦。用《岳陽樓記》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齊景公還在位時,天氣伴隨著下雪一直不放晴,當時的齊景公身著白色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邊的台階上。晏子進朝面諫君上,站立了一會,景公說道:「真是奇怪,下了幾天雪,天氣卻不冷。」晏子回答:「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

晏子:「我聽別人說,以前古代的國君,自己吃飽後卻不知別人餓著,自己不冷卻不知別人的寒冷,自己過的安樂卻不知別人的貧苦。現在君王卻也不知道了。」聽完,景公:「好!我已經領悟了。」於是就命人拿出皮衣,拿出糧食給那些挨餓受凍的人。

齊景公想要建高台,於是發動百姓勞動,高台建成後,又想要造鍾。於是晏子進諫道:「所謂的君王不能以百姓的勞苦作為自己的樂趣。君主已經建造了高台,現在卻又想造鍾,這樣會對百姓造成很大的負擔,百姓必然也不會接受。君主這樣的做法是不可行的,這樣會導致矛盾的產生。」於是,景公聽了晏子的話,停止了造鍾的想法。

2、晏子對齊侯問

「晏子對齊侯問」是來自《左傳》,是由左丘明寫的編年體事件,在這一小節里,晏子主要從國家政治的角度論證了「和」與「同」的區別。君臣之間應該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意見。

景公打獵回來,晏子在駐地等待景公回來,梁丘據也駕駛著馬車前來。景公說道;「只有梁丘據和我相同啊!」晏子:「梁丘據不過是相同罷了,怎麼能說協呢?」景公又問道:「和協與相同有什麼區別嗎?」晏子:「當然有差別,和協就像是做肉羹一樣,要用水、火、醋、醬、梅來調和魚和肉,經過火柴煮。再由廚師進行調味,讓味道恰到好處。

君主吃了這樣的肉羹就可以平和心性。君主和臣子的關系就如同這般。君主認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的,臣子之處不可以的,就能使可以的更加完善。反之也是這樣,君主認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子進言指出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治平和而不違背禮儀,百姓就沒有爭斗之心。

3、晏子逐高繚

「晏子逐高繚」這則典故是出自於《晏子春秋》的一篇歷史故事,這里主要講述的核心思想為「在其位,謀其政。」其中的故事提到高繚侍奉晏子三年,卻在期間沒做任何的貢獻,最後被晏子辭退了。這則故事主要從側面反映了晏子賞罰分明的作事風格。

高繚曾是晏子手下的一名官員,可是一天,晏子卻把他辭退了。他身邊的隨從表示很不理解,於是規勸他說:「高繚在您手下當官已經三年之久了,您不但沒有提拔他,反而還將他辭退了,在道德的角度來看並不允許啊?」

晏子則說:「我是一個卑微的人,需要通過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夠穩定,才能更好的為國家效力,可是高繚雖服侍我三年之久了,但從來沒有指正過我的不足之處,也沒有糾正我辦事失誤的話,這大概就是我要辭退他的原因了吧。」

4、晏子辭謝更宅

晏子春秋是中國古老的傳說故事集。作者詳細記錄了三朝君王與晏子之間的傳說和故事,裡面共有215個小故事,構成了完整的晏子形象。而「晏子辭謝更宅」就是其中的一個小片段,體現了晏子時刻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著想的精神品質。

這則故事是這樣的:齊景公想要給晏子換一個住房,他認為晏子的住房靠近市集,地勢較低,有狹窄,環境質量很差,根本沒法居住,於是想要晏子換到一個環境比較好的地方去。但是晏子卻推辭了,他說道:「君王,您的先臣曾在這里居住過,我不能夠繼承祖業,這房子對我來說已經是極好的了,更何況我的住處離市集較近,買東西也方便了許多,這樣有利於我的事情怎麼能勞煩別人給我蓋房子呢!」

景公聽後笑道說:「你離近市集,知道東西的貴賤嗎?」晏子則回答說:「我私下裡也存過錢,怎麼可能不知道呢?」景公反問道,那你知道什麼東西便宜什麼東西貴嗎?由於這時期正是景公濫用刑法的時期,市集上有一些販子專門販賣假的刑具。所以回答說:「假腳貴,鞋子便宜。」景公聽後,心裡有些感傷,有一點憐憫之心。自此之後,齊景公就減少了用刑。

晏子辭謝更宅,一方面是為了接近群眾,從百姓的生存情況,來更好地為國君提出有力意見,為百姓解決困難。另一個角度就是宣揚了節儉為民的治國方針。整篇故事體現了晏子不謀私利,為國家和人民著想的精神品質。

5、晏子諫禱雨

齊國天氣乾旱已經很多天了,齊景公便召集群臣並詢問他們:「這里已經很久沒有下過雨了,氣候乾旱,糧食收成不理想,老百姓們都在餓著肚子。我曾命令占卜氣候乾旱的原因,說是有妖魔鬼怪藏在高山裡和水裡。

因此我的意思是想要多徵收一點賦稅,來祭拜山神,你們說這樣可行嗎?」眾大臣低頭不語,於是晏子站出來說;「我認為不可以,祭拜山神沒有任何益處,山神用石頭當做身體,把小草樹木作為頭發,天氣炎熱乾燥,長時間不下雨,頭發將要枯黃,身體也很熱,它難道就不想要下雨嗎?

祭拜它又有什麼處呢?」景公聽後又說;「既然祭拜山神不行,那祭拜河神呢?」晏子:「當然也不行,河神以水作為國家,魚蝦作為子民,天氣難耐,又不下雨,泉水會斷流,乾涸。它難道就不想下雨嗎?祭拜它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呢?」

景公:「那該怎麼辦呢,現在?」晏子則建議他試著離開奢侈的宮殿,住在鄉野間,和神靈們一起來請求下雨,或許能夠求得來雨呢?於是景公聽從了晏子的勸導住在宮外的鄉野間,結果不出三天,就下了大雨。農民百姓趁著這會兒開始插秧播種。

⑦ 我晏嬰有關的成語故事有哪些體現了晏嬰什麼才能

折沖樽俎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版了探清齊國權的形勢,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范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范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為晏嬰識破了。范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范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在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棄進攻的打算,即現在「折沖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跡。孔子稱贊晏嬰的外交表現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⑧ 有關晏子的典故

周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五四八年)五月,當晉國聯合眾諸侯意欲大舉伐齊的時候,齊國朝野上下驚慌萬狀。恰在此時,齊庄公和大貴族崔杼的夫人棠姜私通之事,被崔杼知道了。於是,崔杼決定乘機殺死齊庄公以向晉國解說。這天,齊庄公大擺酒席,招待前來進貢的莒國國君黎比公,下令群臣前來坐陪。崔杼稱病未去。齊庄公不但未加責怪,反而暗自歡喜:我又可以借機會見棠姜了。席罷人散,齊庄公以探病為由去崔杼家與棠姜私會,旋即被預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土射殺了。
聽說齊庄公被崔杼所殺,晏嬰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著隨從前往齊都去弔唁齊庄公。晏嬰來到崔杼家門前,他身邊的下人擔心地問他:「您將為國君殉而葬嗎?」晏嬰說:「難道是我一個人的國君,我應該為他而死?」隨從又說:「那麼我們何不逃跑呢?「晏嬰說:「難道國君的死是我的罪過,我要逃跑?」「那麼我們還是回去吧?」晏嬰說:「國君都死了,我回到哪裡去呢?作為萬民之主,難道只是為了利用他的地位來高跨於百姓之上?應當主持國政,作為君主的臣下,難道只是為了獲取俸祿?應當保衛國家!所以君主為國家而死,那麼臣下就應該為他而死;君主為國家而逃亡,臣下就應該跟他逃亡。如果君主只是為自己的私慾而死,為個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寵愛的人,誰敢承擔責任,為他而死,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現在又能回到哪裡去呢?」說罷,晏嬰徑自闖進崔家,脫掉帽子,捶胸頓足,不顧一切地撲在齊庄公的屍體上,號啕大哭了一場,然後起身離去。崔杼的左右欲殺掉晏嬰,崔杼對晏嬰也早已恨之人骨,但是有所顧忌,便對身邊的人說:「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殺了他,我就會失去民心。」
殺死齊庄公後,崔杼便和另一個大貴族慶封擁立齊庄公的異母兄弟杵臼為國君,這就是齊景公。為了鞏固權勢,樹立威信,他把滿朝文武大臣都驅趕到太公廟上,派兵內外把守,逼迫大家歃血為盟,表示效忠於他。稍有違迕,即被處死。已經殺了七個人,氣氛十分恐怖。
輪到晏嬰了。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晏嬰。晏嬰從容舉杯,義憤填膺地對天盟誓:「我只忠於君主和國家。凡為虎作倀、助紂為虐者均不得好死!」說罷,一飲而盡。崔杼惱羞成怒,惡狠狠地用劍頂著晏嬰的胸膛,要他重新發誓。晏嬰毫不畏懼,厲聲回答:「崔杼,你讀過《詩經》嗎?詩曰:『莫莫葛藟,延於條枚,凱弟君子,求福不回。』不管你是用刀砍頭,還是用劍穿胸,我晏嬰決不屈服!」崔杼怒不可芥。這時,身邊的一個心腹悄悄地對他說:「千萬使不得!您殺庄公,是因為他無道,國人反應不大,您如果殺了晏嬰,那可就麻煩了。」崔杼沒奈他何,咬牙切齒地看著晏嬰拂袖而去。
晏嬰登上馬車,車夫立刻快馬加鞭,趕緊離開是非之地,以防不測。晏嬰若無其事,從容不迫地對車夫說:「安穩一點,不要失態。快了不一定就有活路,慢了也不見得就會死。鹿生長在山上,可是它命卻掌握在廚師那裡。如今,我也像鹿一樣。」 晏嬰一路平安到家,最終也沒遭到什麼迫害。

⑨ 晏子成語

晏嬰(?一前500年),宇平仲,山東高密人,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馬遷將其比為管仲,推崇備至,用「不辱使命,雄辯四方」八個字來形容他的外交活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沖樽俎

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范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范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為晏嬰識破了。

范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范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在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棄進攻的打算,即現在「折沖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跡。孔子稱贊晏嬰的外交表現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出使狗國,故進狗門

晏嬰不但在迎接外國使節的時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國之時,每次也能態度決然,隨機應變,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諸侯均畏懼楚國的強大,小國前來朝拜,大國不敢不與之結盟,楚國簡直成了諸侯國中的霸主,齊相國晏嬰,奉齊景公之命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齊使為相國晏嬰後,對左右說:「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卻以賢名聞於諸侯,寡人以為楚強齊弱,應該好好羞辱齊國一番,以揚楚國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於應對問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須如此這般方可。」楚王大悅,依計而行。

晏嬰身著朝衣,乘車來到了楚國都城東門,見城門未開,便命人喚門,守門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著旁邊的小門說:「相國還是從這狗洞中進出吧!這洞口寬敞有餘,足夠您出入,又何必費事打開城門從門而入呢?」晏嬰聽罷,笑了一笑,言道:「這可是狗進出的門,又不是人進出的門,出使狗國的人從狗門出入,出使人國的人從人門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來到了人國呢,還是狗國呢?我想楚國不會是一個狗國吧!」守門之人將晏嬰的話傳給了楚靈王,楚靈王聽罷,沉思了一會兒,才無可奈何的吩咐打開城門,讓晏嬰堂堂正正地進入了楚都。
霸業因時而興

晏相國來到了館舍,楚國大臣為他洗塵接風,席間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楚國下大夫首先發言道:「齊自太公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足可以與楚匹敵。為什麼自齊桓公稱霸中原之後,曇花一現,再不能領袖諸侯了呢?以齊國國土之寬廣,人口之眾多,國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國您的才智,怎麼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國結盟,這太讓人費解了。」晏嬰回答:「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於諸侯之後,諸侯連年征戰,春秋五霸迭興,齊國稱霸於中原,秦國威振於西戎,楚國稱雄於荊蠻之地,這一切固然有人為的因素,可大多數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晉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於西戎之後,文治武功盛極一時,其死後子孫衰弱,再也難振往日之雄風;就連你們楚國也自楚莊王之後,亦常受吳晉二國的騷擾,困苦不堪。難道只有齊國衰弱不成?今日齊國前來交好結盟,這只是鄰國之間的友好往來罷了。你作為楚國名臣,本應通曉『隨機應變』這四個字的含義,可怎麼卻也問出這樣愚蠢的問題呢?」
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下大夫臉紅著退了下來,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氣地質問道:「平仲您自以為是隨機應變之士,然而齊自內亂以來,齊臣為君死的不可計數,而您作為齊國的世家大族,卻不能討伐叛賊,或棄官明志,或為君王而死,您不覺得羞愧嗎?為什麼還留戀名譽地位遲遲不肯離去呢?」晏嬰正色反駁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於小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只知道君主為國家的社稷而死時,作臣子的才應該與之同死,而今先君並非為國家社稷而死,那麼我為什麼要隨隨便便從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雖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來沽名釣譽呢?況且在國家有變時,我不離去,乃是為了迎立新君,為的是保存齊的宗祖,並非貪圖高位呀,假使每個人都離開了朝中,國家大事又有誰來做呢?並且國家內亂,哪一國沒有發生過呢?你們楚國不是也有這種事嗎?又何必責怪我們呢?」
外貌不足識人

又有人不滿地說道:「英雄豪傑,必相貌絕倫,雄偉無比,而今相國您,身高不足五尺,手無縛雞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說客罷了。單單依靠口舌,而沒有實際的本領,欺世盜名,不感到可恥嗎?」「我聽說稱錘雖小,能值千斤,舟槳雖長,不免為水浸沒,紂王勇武絕倫,不免身死國亡,為什麼呢?我承認自己並無出眾的本領,愧居相位,卻絕不是與您逞口舌之利,只是問有所答罷了。難道我拒不回答嗎?那也太無禮了。」
小人出使小國

宴會後,楚靈王接見了晏嬰,楚靈王一見到晏嬰,馬上問:「齊國是不是很缺乏人才?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矮子來出使楚國?」「大王,齊國人多著呢。國都臨淄人口百萬,每人呼一口氣,可以呼氣為雲,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揮汗如雨。行人來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麼能沒有人才?只是敝國有一個規矩,賢明之人出使賢國,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國,大人出使大國,小人出使小國,而今我無才無德又最不肖,只好來楚國為使,希望大王原諒。」
桔生淮北則為枳

楚王一時無言以對,正好一對武士押一名犯人從殿前經過,楚王問道:「這個人是哪一國人?所犯何罪?」「齊國人,犯的是盜竊罪。」「晏相國,齊國人有偷東西的毛病嗎?」晏嬰知道楚王是以此來取笑自己,報剛才之辱,於是從容不迫地回答說:「小臣我聽說:桔子種在淮水以南稱為桔子,甜美無比,而將其移至淮水以北,則變成了枳樹,枳樹之果,小而酸澀,苦不可食,之所以會有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況,實在是土地的緣故。現在這個齊國人出生在齊國,並非盜賊,而是一個良民,可是為什麼來到楚國,卻變成了盜賊呢?這是楚國使他發生了這種變化,齊人之於楚國正如桔子之於淮北,這於齊國又有什麼關系呢?」

楚王默然,良久,嘆道:「寡人本來打算讓您在今日受辱,哪裡想到竟被您嘲笑了,這是寡人的過錯,見諒寡人吧!」於是楚王善待晏嬰,晏嬰圓滿完成了使命,回到齊國。晏嬰面對著國強而盛氣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擊,他昂然不屈,除了維護個人的名聲,最終目標還是在保持齊國的聲威。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