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五年級成語典故

五年級成語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27 07:28:39

1. 五年級上冊至六年級上冊成語故事

葉公好龍
掩耳盜鈴

2. 五年級語文鑿壁借光的成語典故

鑿壁來借光
西漢時候,有個叫自匡衡的人,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3. 五年級成語故事響徹雲霄全文

【成語】:響徹雲霄
【拼音】:xiǎng chè yún xiāo
【解釋】:徹:貫通;雲霄:高空。形容聲音響亮,好像可以穿過雲層,直達高空。

《隋唐演義》第八六回:「這一笛兒,真吹得響徹雲霄,鸞翔鶴舞。」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三:「在武漢初期,尤其『七七』周年前後,救亡的愛國情緒在各階層洋溢著。『中國不會亡』的歌聲,響徹雲霄。」亦作「響徹雲際」、「響徹雲表」。
明袁宏道《吳游記·虎丘》:「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
《古今小說·閑雲庵阮三償冤債》:「忽聽得街上樂聲縹緲,響徹雲際。」
清王韜《淞濱瑣話·仙井》:「蘭香亦鼓雲和之瑟,音韻悠揚,響徹雲表。」

4. 成語故事大全 簡短五年級

大頭大馬。j

5. 五年級數學成語故事

五穀不分
"孔廟傳奇"---十四張美景
http://bbs.qbaobei.com/dispbbs.asp?boardid=17&id=14728&star=2#126239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論語·微子》
相關:孔子 儒家思想 知青
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政治和文化幾千年,孔子在世的時候過得並不好,所以他到處收徒弟,四處講學,宣揚他的思想。從這時候開始,儒家思想廣為傳播,到了秦始皇的時候,來了個「焚書坑儒」, 儒家思想真正被封建統治者發現有利用的價值,並且成為之後幾千年封建統治的根基,是從漢武帝時候開始的,提出:「廢除百家,獨遵儒術」。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儒家思想又被大大的清理了一回。
孔子在他的思想中提出「仁」政,「民貴君輕」, 反對苛政;主張「禮」,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其實很多主張到現在還是很對的,例如「民貴君輕」的思想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但是從反面又證明了老百姓的利益是不能忽視的,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三個代表」中的「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那種當兒子的一定什麼事情要聽老子的,當老婆的一定什麼事情要聽丈夫的,這些東西是要不得的。
孔子一生中收了三千個人做弟子,其中有本事的有七十二個人。今天的故事就和他和他的弟子有關。
說,有一年孔子帶著學生們去旅行,去宣傳他的思想。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叫子路,他注意力不集中,掉了隊,找不到孔子,急得上串下跳,看到農田邊有個老頭挑著農具過來了,於是他就過去問:"喂,你看見我的老師孔子了嗎?"老頭一臉不高興,漫不經心地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哪裡稱得上什麼老師!"
什麼意思呢?原來是說孔子他們有手有腳,不去幹活,連最基本的各種穀物都分辨不清楚,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常識。
所以,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毛主席發動了「知識青年下鄉去」的活動,出發點是好的,可是過頭了。那個時代下鄉的知識青年就有了一個代名詞「知青」,在山東的知青還創造了一種牌的玩法,叫:「勾擊」,現在山東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會打,哈哈。
小朋友,你們知道五穀是哪幾種農作物嗎?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成語故事四十 一 數字成語故事之四
四面楚歌
《史記·項羽本紀》
相關:虞姬
話說項羽和劉邦為了爭天下打仗,打了好多年,劉邦是常敗英雄,屢敗屢戰,可是最後劉邦在張良和韓信的謀劃下,終於將項羽和他的部隊圍在一個叫垓下(在今天安徽靈璧縣)的地方,項羽在山上,劉邦在山下,項羽和他的部隊斷水少糧,大家都沒有了鬥志。
這時候,有些人開始想家了,因為他們大多是跟著項羽從楚國出來的,所以有些人唱起了楚歌,項羽也聽到了,望著身旁的老婆虞姬,非常的悲傷和絕望,他對著虞姬唱:「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就是著名的《垓下歌》。什麼意思呢,原來他是在說,我有蓋世的英才、撼山的力氣,但是我運氣不好啊,連老天都不幫我,虞姬啊虞姬,你說我該怎麼辦呢?聰明的虞姬望著項羽,也對他回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意思是說,劉邦的漢軍已經打到這里來了,到處都聽到楚國的歌聲,大王如果走到了盡頭,我也決不苟活在這個世界上。到了這時候,剩下的只有劉邦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了。
劉邦在山下也聽到了這歌聲,他很高興,趕緊叫大家一起唱楚歌,山上的項羽和部隊聽到後,再也沒有殺出重圍的勇氣了,大家都四散逃走了,最後項羽和虞姬帶著最後的八百人在烏江邊全部戰死了。
相傳虞姬在死後變成了罌粟的姐妹花——虞美人。
「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到了走投無路,孤立無援的絕境。
那麼小朋友們跟前面的故事聯系起來想一下,項羽失敗的原因真的是象他說的那樣是老天不幫他嗎?

------------------------------
【成語】:朝三暮四
【故事】:
據說,這是記載在「莊子」裡面的一則寓言故事。宋朝有一個人在他家養了一大批的猴子,大家都叫他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了解他的話,因此,他更加的疼愛這些能通人語的小動物,經常縮減家中的口糧,來滿足猴子的食慾。有一年,村子裡鬧了飢荒,狙公不得不縮減猴子的食糧,但他怕猴子們不高興,就先和猴子們商量,他說:「從明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果子,晚上再給你們四顆,好嗎?」猴子們聽說他們的食糧減少,都咧嘴露牙的站了起來,表現出非常生氣的樣子。狙公看了,馬上就改口說:「這樣好了,我每天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夠吃了吧!」猴子們聽說早上己經從三顆變成了四顆,以為食糧已經增加了,都高興的一起趴在地上,不再鬧了。以後的人就從這則的寓言說,狙公所說的話,加以引申,凡是見到有人反復不定,剛才說過的話不算數;或是做事的時候常變更,剛決定的事情,不一會兒又改變了,我們就說他是「朝三暮四」。

【成語】:三令五申
【故事】:
春秋時,有個著名的軍事家叫孫武,吳王為了試試他的才能,從宮中選出一百八十名宮女,讓孫武訓練。
孫武命令宮女手拿著長戟(古代一種兵器)並且分成兩隊,並且讓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當隊長。孫武對她們說:我說前,你們就看前方,說左就看左邊,說右就看右邊,說後就看後面。他命令人准備了處罰的刑具斧頭,又再三重申剛才的命令。孫武喊:右!宮女們你看我,我看你,覺得好玩,根本就不服從孫武的命令。孫武說:是我解釋得不夠明白,命令得不到執行,是指揮官的責任。就把前面的命令又詳細說了一遍。當他再次發出左的命令時,宮女們還是笑著不動,吳王也覺得好笑。這次孫武不再自責,他說:解釋、交代得不清楚是將官的責任,交代清楚而不服從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於是命令左右把隊長推出去砍頭。吳王嚇得大叫:等等,她們是我的愛妃,將軍用兵的才能,我很明白,請不要殺她們。孫武回答:將在軍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聽從。堅決把吳王的兩名寵妃砍了頭,同時另外任命兩位宮女做隊長。宮女們很害怕,孫武再次發令時,所有的宮女都整齊認真地操練,不敢當作兒戲了。吳王也不得不佩服孫武的才能。
-----------------------

一心一意 一馬當先 一箭雙雕 一石二鳥 一本正經
獨一無二 二龍戲珠 聞一知二 一清二白 有一無二
兩面三刀 三足鼎立 朝三暮四 入木三分 避軍三舍
丟三落四 烽火四起 名揚四海 四大皆空 四分五裂
九五之尊 目迷五色 三令五申 五內如焚 五體投地
六齣奇計 三茶六飯 六齣紛飛 六親不認 六月飛霜
七竅生煙 七嘴八舌 七老八十 七步之才 才高七步
八方呼應 八拜之交 八面威風 才高八斗 五花八門
九九歸一 九烈三貞 九牛一毛 九霄雲外 羿射九日
十面埋伏 十拿九穩 十萬火急 十有八九 十指連心
百步穿楊 百感交集 百花爭艷 百里挑一 百順百依
一瀉千里 橫掃千軍 名垂千古 千錘百煉 千方百計

6. 五年級成語故事200字

精衛填海
夏朝以前,國家還沒有形成,那時候的帝王,遠不如後來帝王那麼闊氣,享有許多特權;而是純粹的人民公僕,只有盡義務的份兒。帝王的子女也沒有什麼太子,公主之類的特殊稱呼,身份也尊貴不起來,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樣。
炎帝有個女兒,名叫精衛,性格開朗活潑,喜歡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個大孩子把小孩子當馬騎。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還不肯罷休。
精衛走過去,指著大孩子的腦門怒斥道:「你這個人太不知羞恥,欺負小孩子算什麼本事,有力氣,去打虎打熊,人們會說你是英雄。」
大孩子見精衛是個小姑娘,生得單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裡。他從小孩背上跳下來,走到精衛面前說:「我是海龍王的兒子,你是什麼人?竟敢來管我!」
精衛說:「龍王的兒子有什麼了不起,我還是炎帝的女兒呢,以後你少到陸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掛到樹上曬干。」
龍王的兒子說:「我先讓你知道知道我的厲害,往後少管小爺的閑事。」說著動手就打。精衛從小跟著父親上山打獵,手腳十分靈活,力氣也不小,見對方蠻橫無禮,並不示弱,閃身躲開對方的拳頭,飛起一腿,將龍王的兒子踢個嘴啃泥。
龍王的兒子站起來,不肯服輸,揮拳又打,被精衛當胸一拳,打個昂面朝天。
龍王的兒子見打不過精衛,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過些天,精衛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開心,剛巧讓龍王的兒子發現了。他游過來,對精衛說:哪天在陸地上讓你撿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門前,趕快認個錯,不然我興風作浪淹死你。」
精衛倔強地說:「我沒錯,認什麼錯。」
龍王的兒子見精衛倔強,根本沒有服輸的意思,立即攪動海水,掀起狂風惡浪,精衛來不及掙扎,就被淹死了。
精衛死後,變成一隻紅爪白嘴的小鳥,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銜來石頭與樹枝投向大海,並發出「精衛,精衛」的叫聲,像是在激勵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7. 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成語故事》

咬文嚼字
yǎo wén jiáo zì
【解釋】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

【出處】元回·無名氏《殺答狗勸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

【結構】聯合式。

【用法】多指死摳字眼;不領會文章的總體思想。也指當眾講話過於字斟句酌;有諷刺意味。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嚼;不能讀作「jué」。

【辨形】嚼;不能寫作「爵」。

【近義詞】字斟句酌

【反義詞】走馬觀花、一揮而就、文不加點

【辨析】~和「字斟句酌」都有「仔細推敲字句」的意思。但~偏重在「過分地斟酌字句或死摳字眼;諷刺不必要地摳住字句不放;不領會實質。或者當眾講話時炫耀自己的學識;「字斟句酌」是對每個字句都仔細推敲;用來稱贊人談話和寫作態度慎重。詞義前貶後褒。

【例句】我們應該正確理解文字含義;千萬不要~。

8. 五年級上冊語文的成語故事

自相矛盾

古時候,有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他拿起自己的盾誇口說:「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麼矛都戳不穿它。」又舉起自己的矛誇口說:「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麼盾它都能戳穿。」有個圍觀的人問他:「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麼樣呢?」那個楚國人張口結舌,回答不上來了。

濫竽充數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也混了進來。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也喜歡聽吹竽。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畫龍點睛

南北朝時,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張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沒有眼睛。遊客看了,覺得缺少神韻,很是可惜,就請張僧繇把龍的眼睛補上去。張僧繇推辭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遊客不信,都以為張僧繇在嚇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張僧繇只好提起筆來,輕輕一點。霎時間,只見烏雲密布,電閃雷鳴,被點上眼睛的龍騰空飛去。遊客們驚嘆不已,無不佩服張僧繇神奇的點睛之筆。

9. 小學五年級上下冊成語故事

你說的是什麼版的?有好多種版本耶,如果是鄂教版的話那麼
上冊:邯鄲學步、一鼓作氣、鄭人買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下冊:大器晚成、杞人憂天、老馬識途、游刃有餘
不過據我看來你這個好像是人教版······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