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實詞成語推斷方法
❶ 中考文言文:如何推斷文言實詞詞義
准確推斷文言實詞抄詞義,需要以大量的文言文和歷史的知識為基礎。通過深厚的積累,才會有這個意識。
例如:水、江、河等,早期的文言文專指河流、長江的下游段、黃河。但這個概念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後來的文言文可以指現代意義的水、江、河。
當你積累了比較豐厚、扎實的基礎之後,就可以根據作者所處時代去判斷。我們學習的實詞古今義,大多以遠古與近古作比較,缺少「中古」這個階段。這也是文言文教學的難點。
在考試中,應以教材為基礎,否則有可能被扣分。
❷ 如何推斷文言實詞詞義
1,形訓推斷法:即通過字形結構分析來解釋詞的本義。
A,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
B,若少屈,冀得一歸覲(1998年高考)
A句「造」的義符為「辶」,聯系下文「袁所寓之法華寺」,就可推測與處所關聯的詞義應是「到、去」的意思。B句「覲」為形聲字,義符為「見」,聯系下文推斷為「拜見」之義。
2,聲訓推斷法:(通假推斷法)找到通假關系,用本義去解釋借義。
A,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於佚樂
B,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A句「頓」與「鈍」讀音相近通假,「鈍」的含義是「不鋒利」,那麼「甲兵頓弊」就是「甲弊兵鈍」,意思是「長期放棄戰備,鎧甲破弊,兵器也不鋒利了。」B句「要」與「邀」同音通假,推斷「要」的意思是「邀請」。
3,詞性推斷法:根據詞語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詞性,根據詞性進而推知它的實詞詞義。
A,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B,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
C,變姓名,詭蹤跡
D,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
A句為對仗句,「據」對「擁」,「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詞,那麼「固」也是名詞,據此推斷「固」為「險固的地方」之意。B中藉助「良」推斷「勁」應為形容詞,進而解為「硬的、強有力的」。C句中藉助「變」推斷「詭」應為動詞,解為「隱蔽」。D句中藉助「戴」將「腰」解為「腰上佩戴著」。
4,語法結構推斷法: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多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定語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由副詞充當。由結構推斷詞性,進而推斷詞義。
A,楚王貪而信張儀
B,信義著於四海
在A句中「信張儀」是一個動賓結構,因而推斷「信」作「相信」講;在B句中「信義」是句中主語,推斷「信」是名詞,作「信用」講。
5,聯想推斷法:通過課文中有關語句中的用法,互相比照,確定其實詞的含義。
A,金人曳出,擊之敗面(1998年高考)
B,使老弱女子乘城(2001年高考)
在A句中,我們聯想到《口技》中「曳屋許許聲」,《送東陽馬生序》中「當余從師也,負篋曳屣」,還有成語「棄甲曳兵」中的「曳」都是「拖、拉」的意思,進而推斷這句中的「曳」作「拉」講,省略了賓語「之」。在B中,我們聯想到《氓》中「乘彼詭垣,以望復關」,《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顧兮」,兩句中的「乘」都是「登」的意思,進而推斷此句的「乘」作「登」講。
❸ 文言文中有哪幾種推斷方法
是文來言實詞的推斷嗎源
語境分析法(根據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 鄰詞推斷法 成語對應法
結構分析法 語法分析法(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
聯想推斷法(聯系所學過的文言實詞意義和用法) 代入檢驗法(還原法)
合體拆分法
❹ 推斷文言實詞詞意的方法
你自己不都說了嗎
拿「其」這個字來說好了,它本身可以指代「他、她、它」「他的內、他們容的」
「那個、這個」光這三種義項已經占據了80%的文言文中「其」的意思,而真正根據語境來判斷可以借鑒韓愈的《馬說》最後一小節中,帶"其"的兩個反問句,根據語境,不可能是上述三種義項,故而推測是特殊用法表示「難道」、「大概」的兩個語氣詞,至於為什麼一個是「難道」另一個是「大概」就要看句意了。
❺ 如何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
推斷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閱讀的水平,掌握一些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方法,對學好文言文和應試都大有裨益。一、以形推義,聯系語境 根據漢字的造字特點,我們能夠從漢字的字形來推斷文言實詞的詞義。如《送東陽馬生序》中寫作者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苦時說:「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能否理解該句的關鍵是對「怠」字的掌握程度。據造字法我們可知,「怠」是個形聲字,從心台聲。其形旁「心」,本義為心臟。從「心」的字的含義大多與人的思維、情感等心理活動及人的道德品質有關。知道了這些。再聯系「手指不可屈伸」一語和「弗」等詞語,可推斷出這里「怠」的含義是由本義「怠慢、輕慢」引申出來「懈怠」的意思。二、聯繫上下文,作語法分析 即審察該實詞在句子中充當什麼成分,確定其詞性,以此來推斷其意義。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等。三,聯繫上下句,作結構推斷 (根據整句中對應詞語的意思推斷詞義)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並列詞句等對舉的語言現象很多,在兩兩、三三的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四,聯想教材 中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如果平時熟讀課文,並能夠記住大量包含「常見實詞」的例句,閱讀和考試時根據課文中類似的例句來解釋有關實詞的含義,找到正確答案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 因此,我們要善於根據課內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
❻ 高中文言文實詞聯想推斷法10例!!!
http://blog.cersp.com/index/1166115.jspx?articleId=1468069
❼ 如何判斷某一實詞,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都有哪些方法
首先,要注意詞的活用問題,這是把握實詞意義的重要環節。文言文經常專將屬名詞、形容詞用為動詞,如「有君不君,有友不友」,前一個君是名詞,指君主,後一個君是動詞,表示事俸、為君主做事;前一個友是名詞,指朋友,後一個友是動詞,表示結交、交往。
第二,要注意古今異義詞。文言文有很多實詞古今不同義。如「河」,通常指黃河;「(長)江」,通常指長江下游。
第三,不可望文生義,要養成翻字典的好習慣,對照字典所列的義項一一對照,根據文意,選擇最准確的那一項。
第四,注意文言文詞、片語與現代漢語的差別。文言文通常是單音節詞,凡是雙音節的東西(兩個字的),大多是片語或不相關的相鄰字,很容易誤判。如「地方千里」的地、方是兩個詞,指土地的方圓(面積),容易誤判為雙音節詞「地方」。
❽ 推斷文言虛詞詞義的幾種方法
一、詞性分析法
許多虛詞兼有幾種詞性,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詞性,詞性不同其意義、用法也往往不同。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①中的「則」是副詞,在句中表示斷判、確認,可譯為「就是」。②中的「則」是連詞,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
二、語境推斷法1.依據相關文句的含意辨析虛詞。
「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崤之戰》)
晉襄公放走秦囚後,遭到原軫怒斥,幡然悔悟,派人追趕,追到黃河邊的時候,秦國三位將軍卻已經上船離開了。可見,此處「則」是連詞,連接的分句之間是轉折關系,可譯為「已經」「倒已經」。2.依據在句中的位置辨析虛詞。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之」字用於動詞和賓語之間,表示對賓語的復指,是個代詞,譯為「這」。
三、比較推斷法1.比較意義虛實,推斷虛詞意義與用法。①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①「以」,應該是動詞(實詞),意思是「認為」;②中的「以」,則是介詞(虛詞),意思是「用」「拿」。2.比較用法異同,推斷意義與用法。
同一個虛詞,具有不同的用法,這是高考考查的一個重要方面。①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鴻門宴》)
②睥睨,故久立與其客語。(《魏公子列傳》)①中的「故」是連詞,表因果關系,②中的「故」是副詞,有「特意」「故意」的意思。3.比較語法關系,推斷意義與用法。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伶官傳序》)
粗看兩個分句句式相同,兩個「於」字用法意義當然也該相同,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兩個句子的語法關系並不一樣。「禍患」與「積」是主動關系,而「智勇」與「困」是被動關系,所以兩個「於」字意義也不一樣,前一個意思是「從」,而後一個意思是「被」。
四、句中求意法1.將虛詞義項代入句中,確認正確義項。
識記常見虛詞的基本用法,在閱讀和解題時就可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中去,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的答案。
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
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要求辨析句中某個虛詞的用法是否相同,我們可以將其中有把握的句子中的虛詞的用法和意義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得通,如果講得通,那用法和意義就是一樣的,反之,意義和用法就不一樣。這種方法對解答高考虛詞題尤其重要,因為高考題一般都要給出一個現行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例子,只要我們對這個句子中虛詞的理解是正確的,就很有希望答對這個題目。
①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生主》)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這兩句,第二句中的「為」是介詞「替」「給」,代入第一句理解「庖丁替文惠君宰牛」,句子是通的,所以該處的「為」也作介詞「替」「給」講。
五、標志確認法(1)特殊文言句式中的虛詞。如表示判斷的「者」「也」「乃」等,表示被動的「見」「為」「為……所」等。(2)固定句式中的虛詞。如「無乃……乎」「何……為」等等。(3)部分兼詞。如「諸」(之於、之乎)「焉」(於此)「盍」(何不)「叵」(不可)等。
❾ 怎麼推測文言實詞意思從語法角度分析下,順便講下單音變雙音具體怎麼做==高三語文總復習
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過一次,寫了半個小時經驗總結,結果石沉大海。你懸賞100財富,至少你會採納,會看完我的回答吧,那就值得我為你再答一次。
文言文的起源就是上古日常生活口語,是大白話!只不過文字一直沒變,口頭語一直在變,兩者越來越脫節,到最後完全成為兩個系統,到了不學習根本看不懂的地步。大約在戰國以後,文言文和口語徹底分離了。至少在孔子的時代,文言文還是大家平時說的大白話,《論語》就是孔子日常講話記錄。
所以你不要害怕文言文,推測文言文的意思當然有技巧了。文言文的套路一共就那麼多,所謂文言現象: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古今異義,通假字等。特殊句式里的各種倒裝句和詞類活用是重點,這我幫不了你,你必須把這幾種套路學會,這是前提和基本。
會了套路,剩下的就是猜,也是我教你的技巧。因為文言文離我們至少一兩千年,很多難點不在於句式(所謂句式就是套路),難在於各種實詞的意思發生了轉變。怎麼猜呢,用你不懂得那個字去組詞,組的詞語越文雅,越書面,現代人使用的越少,就越接近文言文古義。比如成語,大多是一千多年前形成的,成語里的字義幾乎全是文言文古義。比如」抱薪救火「,意思是抱著木柴去救火,你看到這個成語就明白」薪「的意思是木柴。可是把」薪「放到一篇文言文里單獨出現,你就不一定想起來」薪「是木柴的意思。
所以你去組詞,通過多個你知道意思的詞語反推這個字的古義,這招特別實用。比如我問你」黨「在文言文里什麼意思?你不一定想的起來,那就組詞,黨同伐異,黨爭,朋黨等等,就會發現」黨「有一個共同的意思就是做朋友或者結成一個小集團。
單音變雙音,因為文言文是一字一義,比如妻子,文言文里一定是一個字表示一個意思,妻子就是妻子和子女,兩個單音字」妻「和」子「,翻譯後成為兩個雙音詞」妻子「和」子女「。這就是單音變雙音。這個很簡單。
滿意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