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公里之外君王戰成語
詩詞如下: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者: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千尺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戰城南
去年戰,桑乾原.
今年戰,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
凶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為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築城備胡處,汗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熄征戰無以時.
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鳥鳩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誶塗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器是凶器,
聖人不得以而用之.
辛棄疾的 <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生
沙場秋點兵
馬做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
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發生
前出塞九首
戚戚去故里,
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
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士境,
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
吞聲行負戈。
出門日已遠,
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
男兒死無時。
走馬脫轡頭,
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
俯身試搴旗。
磨刀嗚咽水,
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
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
憤惋復何有?
功名圖麒麟,
戰骨當速朽。
送徒既有長,
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
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
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
不復同苦辛!
迢迢萬里餘,
領我赴三軍。
軍中異苦樂,
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
倏忽數百群。
我始為奴朴,
幾時樹功勛?
挽弓當挽強,
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
列(一作立)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豈在多殺傷?
驅馬天雨雪,
軍行入高山。
逕危抱寒石,
指落曾冰間。
已去漢月遠,
何時築城還?
浮雲暮南征,
可望不可攀。
單於寇我壘,
百里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
彼軍為我奔。
虜其名王歸,
系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
一勝何足論?
從軍十年餘,
能無分寸功?
眾人貴苟得,
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斗爭,
況在狄與戎?
丈夫四方誌,
安可辭固窮?
九詠寄從兄湛之塞垣(並序)
兄卓犖經奇,與予讀書羅浮,有扶風、越石之志。以驃騎從袁督師死於邊。
邊風
地角寒初斂,天歌雲乍飛。大旗危欲折,孤將定何依?
送雁侵胡月,驚霜點鐵衣。可能吹妾夢,一為達金微?
邊月
秦時一片月,萬古照邊州。白動狼煙塞,寒生驛火樓。
關山和淚到,圓缺及鄉愁。盈手梅花色,難將寄隴頭。
邊塵
紫塞三關隔,黃塵八面通。胡笳吹復起,漢月照還空。
雜沓仍隨馬,蕭條暗逐風。將軍休拂拭,留點戰袍紅。
邊角
片角吹殘夜,雄關鐵鎖開。古城連堞響,奔馬踏霜回。
玉塞降羌淚,天山旅雁哀。何人聞此曲,不上望鄉台?
邊笛
吹笛上高城,城秋月正明。胡兒雙淚下,漢塞一龍鳴。
沙柳愁中折,梅花夢里驚。徘徊三五弄,腸斷憶南征。
邊雁
候雁發金河,紛紛帶雪過。陣連關月小,聲斷塞風多。
高舉愁梁稻,低飛怯網羅。羽毛非敢惜,書禮奈君何!
邊馬
天馬應星晨,金羈虎豹茵。驕盤春草短,叱撥桃花新。
窟凍長城雪,蹄穿大漠塵。百戰交河道,功成還與人。
邊柳
嘆息陽關柳,青青能幾時?春光不可度,綠鬢已成絲。
歲歲愁扳折。依依綰別離。故園有奇樹,日夜憶連枝。
邊草
王孫去不返,馬足共車輪。萬里連天色,終年出塞人。
幾經金海雪,不見玉關春。獨夜寒塘夢,相思愁白蘋。
江城子
平沙淺草接天長。路茫茫,幾興亡。昨夜波聲,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謾悲涼。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掃沙場。擊楫中流,曾記淚沾裳。欲上治安雙闕遠,空悵望,過維揚。
青玉案
傷心誤到蕪城路,攜血淚,無揮處。半月模糊霜幾樹,紫簫低遠,翠翹明滅,隱隱羊車度。鯨波碧浸橫江鎖,故壘蕭蕭蘆荻浦,煙水不知人事錯,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蓮花步。
江城子
醉來長袖舞雞鳴。短歌行。壯心驚。西北神州,依舊一新亭。三十六峰長劍在,星斗氣,郁崢嶸。古來豪俠數幽並。鬢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編簡為誰青。一掬釣魚壇上淚,風浩浩,雨冥冥。
成語\故事:
「兵貴神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兵以行動迅速為可貴。意思是用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就會取得勝利。
這個成語來源於《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知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他足智多謀,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敗了據有冀、青、幽、並四州的袁紹,殺了袁紹長子袁譚,袁紹的另外兩個兒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遼河流域的烏丸族首領蹋頓單於。蹋頓乘機侵擾漢朝邊境,破壞邊境地區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曹操有心要去征討袁尚及蹋頓,侶有些官員擔心遠征之後,荊州的劉表會乘機派劉備來襲擊曹操的後方。
郭嘉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對曹操說:「你現在威鎮天下,但烏丸仗著地處在邊遠地區,必然不會防備。進行突然襲擊,一定能消滅他們。如果延誤時機,讓袁尚、袁熙喘過氣來,重新收集殘部,烏丸各族響應,蹋頓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屬於我們了。劉表是個空談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劉備,不會重用劉備,劉備不受重用,也不肯多為劉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遠征烏丸,不會有後顧之憂的。」
曹操於是率領軍隊出征。到達易縣(今屬河北)後,郭嘉又對曹操說:「用兵貴在神速。現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戰,軍用物資多,行軍速度就慢,如果烏丸人知道我軍的情況,就會有所准備。不如留下笨重的軍械物資,部隊輕裝,以加倍的速度前進,乘敵人沒有防備發起進攻,那就能大獲全勝。」
曹操依郭嘉的計策辦,部隊快速行軍,直達蹋頓單於駐地。烏丸人驚慌失措地應戰,一敗塗地。蹋頓被殺,袁尚、袁熙逃往遼東後被太守孫康所殺。
「背水一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決一死戰。背水:背向水,表示後無退路。
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領漢軍去攻打趙國。趙王和趙軍統帥陳余,率領二十萬兵馬,集結在井陘(xíng)口,准備迎戰。
趙國謀士李左車向陳余獻計說:「我有個主意,井陘口這個地方兩旁有山,道路狹窄,車馬很難通過。我們派三萬人抄後路截斷他們的糧車,你統率大軍正面阻擊漢軍,把城牆壘得高高的,不與漢軍交戰。這樣一來,漢軍前進不得,後退不能,又無糧草,成了瓮中之鱉。我看不出十天,我們就可以捉住韓信。
但是,趙王沒有採納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知道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用,十分高興。他把兵馬集結在離井陘口三十餘里的地方。到了後半夜,韓信派兩千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迴到趙營的側後方,埋伏起來。命令他們待趙軍傾巢而出時,襲入其大營,拔去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的紅旗。韓信又派一萬人馬作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陳余等人看見韓信把兵馬安置於背水之處,大笑他是傻瓜,不懂用兵,便率領趙兵全力迎戰。漢軍的二千輕兵見趙軍全營出動,只留下一個空營,立即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上漢旗。韓信則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退去。
趙軍追到漢軍靠河陣地,漢軍後無退路,個個背水拚命廝殺。而趙軍久戰不勝,士氣開始低落,又發現背後自己的軍營都插上了漢軍的旗幟,軍心頓時大亂,紛紛潰逃。漢軍乘機前後夾攻,大破趙軍。
枕戈待旦
西晉人祖逖和劉琨,都是性格開朗、仗義好俠的志士。年輕時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都喜歡練武健身,決心報效祖國。當時,晉朝表面上還管轄著中原大地,但實際上已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了。祖逖和劉琨一談起國家局勢,總是慷慨萬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劉琨談得十分興奮,劉琨不知什麼時候睡著了,祖逖卻久久沉浸在談話的興奮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雞叫了起來,祖逖一躍而起,踢醒了劉琨:「聽,這雄雞啼鳴多麼振奮人心呀,快起來練劍吧!」於是,兩人操起劍來,在高坡上對舞。從此,他倆每天清早聽到頭一聲鳴叫,一定來到荒原上抖擻神練起劍來。
劉琨被祖逖的愛國熱情深深感動,決心獻身於祖。一次他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在國家危難時刻,我經常『枕戈待旦』(枕著兵器睡覺一直到天明),立志報國,常擔心落在祖逖後邊,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頭了!……」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3332052.html
❷ 所向無敵、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等戰爭類成語故事。急!!!!!!!!!
萬夫莫開
草木皆兵
馬革裹屍
赤膊上陣
烏合之眾
打草驚蛇
四面楚歌
用兵如神版
有勇無謀
全民皆兵
聲東權擊西
攻其不備
出其不意
堅壁清野
揭竿而起
圍魏救趙
四面楚歌
作壁上觀
暗渡陳倉
城下之盟
五十步笑百步
殺身成仁
紙上談兵
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
步步為營
望梅止渴
運疇帷幄
一鼓作氣
再衰三竭
破釜沉舟
❸ 描寫帝王的成語
愛國如家 指帝王像愛撫自己的家室一樣愛國愛民。
出處:漢·荀悅《漢紀·惠帝紀》:「封建諸侯各世其位,欲使親民如子、愛國如家。」《晉書·劉聰傳》:「臣聞古之聖王愛國如家,故皇天亦祐之如子。」
白龍魚服 魚服:穿起魚的外衣。白龍化為魚在淵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隱藏身分,改裝出行。
出處:漢·劉向《說苑·正諫》:「昔日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 漢·張衡《東京賦》:「白龍魚服,見困豫且。」
百獸率舞 各種野獸,相率起舞。舊指帝王修德,時代清平。
出處:《尚書·舜典》:「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稗官野史 稗官:古代的一種小官,專給帝王搜集街談巷語,道聽途說,以供省覽,後稱小說或小說家為稗官。指舊時的小說和私人編撰的史書。
出處:《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補過拾遺 拾遺:糾正帝王的過失。填補、糾正帝王的過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過失、缺點。
出處:《漢書·汲黯傳》:「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願也。」
不刊之典 指不能更改或磨滅的有關帝王的記載、欽定典制。
出處:《梁書·蕭子雲傳》:「伏以聖旨所定樂論鍾律緯緒,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懸日月,不刊之典,禮樂之孝,致治所成。」
不刊之書 指不能更改或磨滅的有關帝王的記載、欽定典制。
出處:漢·揚雄《答劉歆書》:「是懸諸日月不刊之書也。」
不遷之廟 古代不遷入祧廟合祭而單獨進行祭祀的帝王家廟。
不祧之宗 不遷入祧廟的祖先。比喻創立某種事業而受到尊崇的人。祧:古代帝王的遠祖的祠堂。
出處:清·黎庶昌《(續古文辭類纂)序》:「曾文正公略師班氏,其文規恢閎闊,遂崒然直嚌兩漢,況進於此者邪?故今斷以馬、班、韓、歐為百世不祧之宗雲。」
不祧之祖 祧:古代帝王的遠祖的祠堂。不遷入祧廟的祖先。比喻創立某種事業而受到尊崇的人。
出處:《宋史·禮志九》:「今太祖受命開基,太宗纘承太寶,則百世不祧之廟矣。」
草廬三顧 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長駕遠馭 喻帝王用某種政策、手段羈縻邊遠地區。
出處:清·龔自珍《安邊綏遠疏》:「雖有長駕遠馭之君,乘兵力之盛,鑿空開邊,一旦不能有,則議者紛紛請棄地,或退保九邊已耳。」
長轡遠御 ①放長韁繩,駕馬遠行。比喻帝王用某種政策、手段羈縻邊遠地區。②比喻駕馭創作手段從容達到寫作的理想境界。
出處: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長轡遠御,妙略潛授。」
朝奏暮召 指早晨上書帝王,晚上就被召見。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
出處:語出《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扞主父偃呴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朝奏,暮召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
朝奏夕召 指早晨上書帝王,晚上就被召見。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
出處:見「朝奏暮召」。
稱孤道寡 孤、寡:古代帝王自稱。指自封為王。也比喻狂妄地以首領自居。
出處:元·關漢卿《關大王獨赴單刀會》三折:「俺哥哥稱孤道寡世無雙,我關某疋馬單刀鎮荊襄。」
稱王稱霸 王:帝王;霸:古代諸侯聯盟的首領。比喻憑借權勢橫行一方,或狂妄地以首腦自居。
出處:三國·魏·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宋·汪元量《讀史》:「劉項稱王稱霸,關張無命無功。」
赤心報國 赤:火紅色,比喻真純;赤心:忠心;報國:為國家效勞。舊指為帝王盡忠效勞。現亦形容赤膽忠心,為國效力。
出處:《資治通鑒·陳紀文帝天嘉元年》:「堷大言曰:『諸王反逆,欲殺忠良邪!尊天子,削諸侯,赤心報國,何罪之有!』」
出震繼離 指帝王登基即位。
傳圭襲組 指取得功名。圭,古代帝王、諸侯舉行隆重儀式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組,古代官員系印的絲帶,轉指官印。
出處:明·宋濂《送黃仲恭赴官餘姚序》:「士君子非以傳圭襲組為難,能世其德業為難。」
垂拱而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麼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出處:《尚書·武成》:「諄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賜茅授土 封建社會帝王分封諸侯的一種禮儀。帝王以五色土為太社,分封諸侯時,各授以他們相應的某方某色土,如東方青土,南方赤土等,並包以白茅,使歸以立社。
丹書白馬 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享有世襲爵位和免罪等特權的證件時,宰白馬歃其血,以示堅守誓約,後人稱為「丹書白馬」。
出處:《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顏師古註:「白馬之盟,謂刑白馬歃其血以為盟也。」
丹書鐵契 丹書:用硃砂寫字;鐵契:用鐵制的憑證。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享受優遇或免罪的憑證。文憑用丹書寫鐵板上,故名。
出處:《漢書·高帝紀下》:「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
丹書鐵券 丹書:用硃砂寫字;鐵契:用鐵制的憑證。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享受優遇或免罪的憑證。文憑用丹書寫鐵板上,故名。
出處:《後漢書·祭遵傳》:「丹書鐵券,傳於無窮。」
帝王將相 皇帝、王侯、及文臣武將。指封建時代上層統治者。
出處:《史記·陳涉世家》:「且壯士不死即日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鼎成龍去 指帝王去世。
出處:《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曈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鼎成龍升 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龍去」。
出處:明·郎瑛《七修類稿·國事一·象簡龍衣聯》:「高廟鼎成龍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來,奔而不朝,蓋以叔不拜侄也。」
鼎湖龍去 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龍去」。
出處:唐·杜甫《驪山》詩:「鼎湖龍去遠,銀海雁飛深。」
東征西怨 本指商湯向一方征伐,則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來解救自己。後指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
出處:語出《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耳目股肱 股:大腿;肱: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輔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出處: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然耳目股肱,寄於卿輩……事有不安,可極言勿隱。」
耳目心腹 耳目:指偵探消息的人。指輔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與親信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如善其便捷,任以耳目心腹,未有不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者。」
二帝三王 二帝:唐堯、虞舜;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指古代帝王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揚雄傳》:「昔在二帝三王……財足以奉郊廟、御賓客,充庖廚而已。」
飛龍在天 比喻帝王在位。
出處:《周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穎達疏:「謂有聖德之人得居王位。」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諸侯時舉行的儀式。後稱分封諸侯。
出處:《尚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
鳳附龍攀 指依附帝王權貴建功立業。
出處:漢·揚雄《法言·淵騫》:「攀龍鱗,附鳳翼。」
鳳子龍孫 帝王或貴族的後代。
出處:《二刻拍案驚奇》卷七:「真個是鳳子龍孫,遭著不幸,流落到這個地位。」
奉天承運 奉:遵照;奉天:遵從天意,指皇帝受命於天;承運:繼承新生的氣運。指君權神授。封建帝王詔書開頭的套語。
出處:明·沈德符《野獲編》:「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獨見。故神訓中雲:皇帝所執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誥敕命中,必首雲『奉天承運皇帝』。」
宮車晏駕 晏:遲。宮車遲出。舊為帝王死亡的諱辭。
出處:《史記·范睢蔡澤列傳》:「宮車一日晏駕,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
宮鄰金虎 指小人在位,接近帝王,貪婪如金之堅,凶惡如虎之猛。
出處:漢·應劭《漢官儀》:「不制之臣,相與比周,比周者宮鄰金虎。宮鄰金虎,言小人在位,比周相進,與君為鄰。」
孤家寡人 古代帝王的自稱。後指脫離群眾,孤立無助的人。
出處:《禮記·玉藻》:「凡自稱,小國之君曰孤。」《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冠冕堂皇 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氣派的樣子。形容外表庄嚴或正大的樣子。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四回:「他自己也就把那回身就抱的旖旎風情藏起來,換一幅冠冕堂皇的面目了。」
貴不可言 舊時多用以稱人貴有帝王、母後之相。此話不能直言,故婉稱之。
赫斯之威 赫:顯耀。斯:語氣助詞。威:威嚴。指帝王或顯耀人物威武奮發貌。
虎步龍行 原形容帝王的儀態不同一般。後也形容將軍的英武姿態。
❹ 形容「君王」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君王」的成語有:
鑄鼎象物、伴君如伴虎、寡人之疾、天無二日、稱帝稱王。
❺ 戰爭成語有哪些
戰爭成語
戰火紛飛、 戰略戰術
、戰天斗地、 戰無不克
戰無不勝 攻無不克、
草木皆兵、馬革裹屍、
赤膊上陣、烏合之眾
圍魏救趙、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草木皆兵、馬革裹屍。
烏合之眾、四面楚歌、揭竿而起。
打草驚蛇、用兵如神、攻其不備。
背水一戰、破釜沉舟、風聲鶴唳、風吹草動
戰無不克
百戰百勝
百戰不殆
連戰皆捷
屢戰屢敗
速戰速決
血戰到底
以戰去戰
背城一戰
短兵接戰
各自為戰
孤軍奮戰
決一死戰
明恥教戰
南征北戰
能征慣戰
休兵罷戰
浴血奮戰
驍勇善戰
百戰百勝、步步為營、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圍魏救趙、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連戰皆捷、草木皆兵、再衰三竭、馬革裹屍、烏合之眾、四面楚歌、揭竿而起、打草驚蛇、用兵如神、攻其不備、浴血奮戰、背水一戰、破釜沉舟、風聲鶴唳、風吹草動、戰無不克、百戰不殆、屢戰屢敗、速戰速決、血戰到底、以戰去戰、背城一戰、短兵接戰、各自為戰、決一死戰、明恥教戰、南征北戰、能征慣戰、孤軍奮戰、休兵罷戰、驍勇善戰、
戰爭名言
戰爭從有私財產和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的,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斗爭形式。 ★毛澤東
戰爭的先決條件是:以好鬥為唯一美德,以求和為唯一恥辱。 ★肖伯納
戰爭來臨時,真理是第一個犧牲品。 ★海•約翰遜
戰爭滿足了,或曾經滿足過人的好鬥的本能,但它同時還滿足了人對掠奪,破壞以及殘酷的紀律和專制力的慾望。 ★查•埃利奧特
戰爭全由偶然事件構成;主將雖應把握一般原則,但仍須密切注意以利用這些偶然事件,這正是天才的表徵。 ★拿破崙
戰爭是強迫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 ★克勞塞維茨
戰爭是人類生活中一種具有頭等重要意義的生物法則,它是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起調作用的東西。 ★伯恩哈迪
戰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弔死。 ★英國
戰爭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軍事上的成功。 ★蒙森
對那些需要戰爭的人來說,戰爭是正義的;對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來說,戰爭是合理的。 ★李維
一個真正偉大、驕傲而又勇敢的民族寧可面對戰爭的任何災難,也不願在犧牲其民族尊嚴的情況下換得卑賤的繁榮。 ★西•羅斯福
戰爭詩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隴西行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深閨夢里人.
《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撞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邊風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涼州詞 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塞下曲
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城足今古,白骨亂蓬篙.
從軍北征李益
天山雪後海風寒,
橫笛遍吹行路難.
磧里徵人三十萬,
一時回首月中看.
楊炯的《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❻ 關於戰爭的君主成語
四面楚歌[ sì miàn chǔ gē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sì miàn chǔ gē ]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版援的境地。
出 處
梁啟超權《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例 句
我們利用有利地形,又調來幾支隊伍,使敵人陷於~的絕境,不得不繳械投降。
❼ 形容君王的成語
【阿意順旨】:阿意:迎合他人心意;順旨:順從君主意圖。曲意逢迎,順從君主的意圖。
【百鳥朝鳳】:朝:朝見;鳳:鳳凰,古代傳說中的鳥王。舊時喻指君主聖明而天下依附,後也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
【北面稱臣】: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見君主則面北,指臣服於人。
【陳善閉邪】:陳:述說;善:善法美政;閉:堵塞。臣下對君主陳述善法美政,藉以堵塞君主的邪心妄念。
【篡位奪權】:篡:奪取,特指臣子奪取君位。奪取君主的位置及其權柄。
【大桀小桀】:桀:夏桀,夏朝末代君主,是個暴君。大桀和小桀。比喻程度不同,本質一樣。
【得君行道】:舊指有才識的人得到開明君主的信任,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和計劃。
【帝制自為】:帝制:君主專制政體;為:充當。自封為皇帝實行君主專制。
【冬日之溫】:冬天城太陽的溫暖。封建時代比喻君主的恩惠。
【犯顏敢諫】:犯顏:冒犯君主或尊長的顏面;諫:以直言規勸。指敢於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而極力規勸。
【犯顏極諫】:犯顏:冒犯君主或尊長的顏面、威嚴;極諫:以直言規勸(常用下對上)。敢於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而極力規勸其改正錯誤。
【犯顏進諫】:犯顏:冒犯君主或尊長的顏面;諫:以直言規勸。指敢於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而極力規勸。
【犯顏苦諫】:犯顏:冒犯君主或尊長的顏面、威嚴;苦諫:苦苦規勸(常用下對上)。敢於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而極力規勸其改正錯誤。
【犯顏直諫】:犯顏:冒犯君主或尊長的顏面、威嚴;直諫:以直言規勸。敢於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而極力規勸其改正錯誤。
【匪躬之操】:躬:自身;匪躬:指為君主盡忠而不顧自身。指不顧自家性命而盡忠王室的節操。
【風向草偃】:偃:卧倒,倒伏。風一吹草就倒下。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順從君主。也比喻有聲望的人言行影響世態俗情。
【封妻蔭子】:君主時代功臣的妻得到封贈,子孫世襲官爵。舊時指為官的榮耀。
【浮雲翳日】:浮雲:漂浮在空中的雲;翳:遮蔽。浮雲遮住太陽。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的光明,但時間不會太長。
【高世之主】:高世:超越當世的人;主:君主。世上最好的君主。
【更令明號】:重新申明號令。說明賢明君主應當取信於民。
【功高震主】:功:功勞,功勛;震:震動、威震;主:君主。功勞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動而心有疑慮。
【功烈震主】:功:功勞,功勛;震:震動、威震;主:君主。指臣下功勞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動而心有疑慮。
❽ 形容「帝王」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帝抄王」的成語有:飛龍在天、宮鄰金虎、堯天舜日、知人善任、節儉愛民、為人苛察、內政修明、寬厚著稱、勤政愛民、事必躬親。
❾ 要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四面楚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圍魏救趙的成語的故事
偶不是抄襲某人,是在某地方查的,別誤會。
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叄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聲東擊西
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團結西域諸國共同對抗匈奴。為了使西域諸國便於共同對抗匈奴,必須先打通南北通道。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歸附匈奴,反對漢朝。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莎車國王北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班超聯合於闐等國,兵力只有二萬五千人,敵眾我寡,難以力克,必須智取。班超遂定下聲東擊西之計,迷惑敵人。他派人在軍中散布對班超的不滿言論,製造打不贏龜茲,有撤退的跡象。並且特別讓莎車俘虜聽得一清二楚。這天黃昏,班超命於闐大軍向東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顯得慌亂,故意放俘虜趁機脫逃。俘虜逃回莎車營中,急忙報告漢軍慌忙撤退的消息。龜茲王大喜,誤認班超懼怕自己而慌忙逃竄,想趁此機會,追殺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兩路,追擊逃敵。他親自率一萬精兵向西追殺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籠罩大漠,撤退僅十里地,部隊即就地隱蔽。龜茲王求勝心切,率領追兵從班超隱蔽處飛馳而過,班超立即集合部隊,與事先約定的東路於闐人馬,迅速回師殺向莎車。班超的部隊如從天而降,莎車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車王驚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請降。龜茲王氣勢洶洶,追走一夜,未見班超部隊蹤影,又聽得莎車已被平定,人馬傷亡稍重的報告,大勢已去,只有收拾殘部,悻悻然返回龜茲。
風聲鶴唳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9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王朝派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帶領8萬精兵迎戰。
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勝晉軍。他把兵力集結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東的淝水邊,等後續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動進攻。
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施出計謀,派使者到秦營,向秦軍的前鋒建議道:「貴軍在淝水邊安營紮寨,顯然是為了持久作戰,而不是速戰速決。如果貴軍稍向後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決戰,不是更好嗎?」 秦軍內部討論時,眾將領都認為,堅守淝水,晉軍不能過河。待後續大軍抵達,即可徹底擊潰晉軍。因此不能接受晉軍的建議。
但是,苻堅求勝心切,不同意眾將領的意見,說:「我軍只要稍稍後退,等晉軍一半過河,一半還在渡河時,用精銳的騎兵沖殺上去,我軍肯定能大獲全勝!」
於是,秦軍決定後退。苻堅沒有料到,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指揮不統一,一接到後退的命令,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後潰逃。 謝玄見敵軍漬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秦軍在潰退途中,丟棄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亂,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那些僥幸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於是不顧白天黑夜,拚命地奔逃。就這樣,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
❿ 古代勸皇帝不戰的成語
城下之盟
chéng xià zhī méng
【解釋】指在敵方兵臨城下時被迫簽訂的屈服的和約。
【出處】《左傳·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結構】偏正式。
【用法】多用於政治軍事方面;有時省作「城下盟」。一般作主語、賓語。
【正音】盟;不能讀作「mínɡ」。
【辨形】盟;不能寫作「蒙」。
【近義詞】身不由己、不由自主
【反義詞】自食其力、自強自力
【例句】以某種較大的讓步為釣餌;誘脅中國訂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