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事意思是什麼成語
⑴ 仁有什麼成語
常見成語:當仁不讓,仁人志士,麻木不仁,仁至義盡,為富不仁。
1、當仁不讓。
【解釋】: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釋義】:不推讓。擔當實現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師相比,也不遜色。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狀語、定語;指該做就做
【反義詞】隔岸觀火、隔山觀虎鬥、推三阻四、敬敏不謝、斗、敬謝不敏、臨陣脫逃
2、仁人志士。
【解釋】: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出自】:《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釋義】:志士仁人,不能因貪生而損害仁德,只能犧牲生命去成全仁德。
【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志士仁人
【反義詞】害群之馬
3、麻木不仁。
【解釋】:不仁:沒有感覺。肢體麻痹,失去知覺。比喻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漠不關心。
【出自】:明·薛己《醫案·總論》:「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針刺不痛。」
【釋義】:一日之內肢體麻痹,失去知覺。兩日之內肉壞死,針刺沒有痛覺。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近義詞】漠不關心、不知甘苦、不省人事、麻痹不仁、多管閑事、不知痛癢、無動於衷
【反義詞】受寵若驚、義憤填膺、嚴陣以待、氣憤填胸、聞寵若驚、耳聰目明、悲喜交集、神經過敏、感人肺腑、眼疾手快、見微知著、觸目傷懷
4、仁至義盡。
【解釋】:至:極,最;盡:全部用出。竭盡仁義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幫助已經做到了最大限度。
【出自】:《禮記·郊特牲》:「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
【釋義】:為頌揚百神之勞功而舉行的祭禮。善意和幫助已經做到了最大限度。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近義詞】無微不至、漠不關心、情至意盡、窮力盡心
【反義詞】漠不關心、作威作福、不仁不義、慘絕人寰、窮凶極惡、冷酷無情、不教而誅、以怨報德、慘無人道
5、為富不仁。
【解釋】:為:做,引伸為謀求。剝削者為了發財致富,心狠手毒,沒有一點兒仁慈的心腸。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釋義】:發財致富的人不講仁慈,心地善良的人不會發財致富。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土豪劣紳、心狠手辣、唯利是圖
【反義詞】為仁不富
⑵ 仁什麼什麼仁成語
1、仁者能復仁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2、仁制者能仁
【解釋】:舊指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總是有理。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賣弄你仁者能仁,倚仗你身里出身。」
3、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常用義】:仁者從仁的角度看待,智者從智的角度看待。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本義】: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去認識事物,有如佛家明心見性,心中有仁者就從仁的角度去考察發掘事物仁的一面,智者就從智的一面去考察發掘事物智慧的一面。
⑶ 仁字,有什麼成語,要到字在第一個
;智者見智:
仁至義盡: 至:極,最;盡:全部用出。竭盡仁義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幫助已經做到了最大限度。
仁義之兵: 兵: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同「仁義之師」。
仁者能仁: 舊指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總是有理。
仁義之師: 師: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亦作「仁義之兵」。
仁言利溥: 指有德行的人說的話益處很大。
仁同一視: 猶言一視同仁。
仁柔寡斷: 謂柔弱而缺乏主見。
仁人義士: 有德行並信守節義的人。
仁人君子: 仁:仁愛。舊稱好心腸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語諷刺偽君子。
仁民愛物: 仁:仁愛。對人親善,進而對生物愛護。舊指官吏仁愛賢能。
仁漿義粟: 指施捨給人的錢米。
仁義君子: 原指好心腸的正派人,後泛指能熱心幫助別人的人。
仁義道德: 泛指舊時鼓吹的道德規范。
仁言利博: 博:多,廣。指有仁德的人說一句話,別人就能得到很大的好處。
仁心仁聞: 聞:出名,有聲望。有仁慈的心腸,有仁愛的聲譽。
仁人志士: 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仁心仁術: 心地仁慈,醫術高明。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仁者不憂:
⑷ 仁什麼什麼仁的成語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仁者能仁 舊指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總是有理。
⑸ 一個仁是什麼成語
當仁不讓、
見仁見智、
仁心仁術、
麻木不仁、
一視同仁、
求仁得仁、
婦人版之仁、
為富不仁、
仁至義權盡、
殺身成仁、
志士仁人、
仁義道德、
取義成仁、
不仁不義、
居仁由義、
仁同一視、
假仁假義、
深仁厚澤、
觀過知仁、
仁義之師、
親仁善鄰、
仁民愛物、
仁人義士、
止戈興仁、
發政施仁、
仁言利博、
仁漿義粟、
仁心仁聞、
大仁大義、
施仁布德
⑹ 成語什麼什麼是仁
發政施仁 發布政令,實施仁政。比喻統治者施行開明政治。
法外施仁 舊時指寬大處理罪犯。
婦人之仁 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觀過知仁 察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
積德累仁 積累功德與仁義。
麻木不仁 不仁:沒有感覺。肢體麻痹,失去知覺。比喻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漠不關心。
求仁得仁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願望實現。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殺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准。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為富不仁 為:做,引伸為謀求。剝削者為了發財致富,心狠手毒,沒有一點兒仁慈的心腸。
一視同仁 原指聖人對百姓一樣看待,同施仁愛。後多表示對人同樣看待,不分厚薄。
見智見仁 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⑺ 關於「仁」的 成語有什麼最好有典故
殺身成仁
解 釋
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准。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回指為了維護答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出 處
先秦·孔子《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說:「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決不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恪守仁義的原則。」
⑻ 仁有什麼四字成語
仁的四字成語:一視同仁、當仁不讓
1、一視同仁
意思:原指聖人回對百姓一樣看待答,同施仁愛。後多表示對人同樣看待,不分厚薄。
出自:唐·韓愈《原人》:「是故聖人一視同仁,篤近而舉遠。」
釋義:所以聖人對百姓一樣看待,同施仁愛,對關系近的厚道,對關系遠的舉薦。
2、當仁不讓
意思是: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釋義:擔當實現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師相比,也不遜色。
(8)仁事意思是什麼成語擴展閱讀
一視同仁的近義詞:不偏不倚
意思是: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
拼音:bù piān bù yǐ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表示公正、中立
引證解釋:
不偏向任何一方
只要辦理得人,不偏不倚,合乎中庸,一以國粹為歸宿,那是決無流弊的。 ---魯迅《彷徨·高老夫子》
示例:我不偏不倚,說句公平話,她固然有過錯,但是你有錯在先。
⑼ 仁義是什麼成語
愛民如復子 舊時稱贊某些制統治者愛護百姓,就象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
出處:《禮記·中庸》:「子,庶民也。」漢·劉向《新序·雜事一》:「良君將賞善而除民患,愛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若地。」
安宅正路 比喻仁義。指以仁居心,以義行事。
出處:《孟子·離婁上》:「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槌仁提義 指拋棄仁義。
⑽ 仁什麼仁成語
【求來仁得仁】求仁德便得源到仁德。比喻理想和願望實現。
【仁心仁術】心地仁慈,醫術高明。
【仁心仁聞】聞:出名,有聲望。有仁慈的心腸,有仁愛的聲譽。
【至仁忘仁】至仁:最大的仁德。極有仁德的人反而不必常常想著仁。比喻事物達到了頂點,反而不需要它存在了。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直:正直;不仁:不講道義。不要相信表面上的正直,要防備別人心存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