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的成語
㈠ 日本古代用什麼詞語表示時間
唐以後使用中國的計時方法
㈡ 日本古代歷史分為哪幾個時期
日本的先土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日本的古代
繩文時代 【約中國先秦】
彌生時代(紀元前3世紀 - 3世紀)【約兩漢】
古墳時代(3世紀後半、4世紀初 - 7世紀前半、8世紀初)【約魏晉南北朝】
飛鳥時代(6世紀末 - 710年) 【約隋唐前期】
奈良時代(710年 - 784年) 【唐代】
平安時代(794年 - 1184年)【唐五代、宋】日本的中世
鐮倉時代(1192年 - 1334年)【宋元】
南北朝時代(1334年 - 1392年) 【元明,註:日本歷史上的南北朝是其抄襲中國史,其實所謂南北朝只是宮廷政變後,原來的天皇又跑到京都旁邊不遠的地方另立了朝廷,時間很短】
室町時代(1392年 - 1573年) (戦國時代) 【明,註:其間日本的征夷大將軍被明朝冊封為「日本國王」】日本的近世
安土桃山時代(1573年 - 1598年)【明,即所謂「織豐時代」,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時期】
江戸時代(1603年 - 1868年)【明末、清】日本的近代-現代
明治(1868年 - 1911年)【同治朝、光緒朝、宣統朝】
大正(1911年 - 1926年) 【北洋軍閥時期】
昭和(1926年 - 1989年) 【國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
平成(1989年 - ) 【第三代領導人至今】由於日本有大量的歷史遺跡和文物,政治、 文化也牽涉到日本的歷史,了解日本的歷史,才能更好地了解日本本身。作為日本的鄰國,中國人很有必要清楚日本在過去兩千中的所作所為。有的歷史可以忘卻, 有的歷史是絕對不能抹到的,這也是我們不惜篇幅的原因。同時日本的歷史正是對「一衣帶水」這個成語的最好詮釋。
邪馬台國
在1世紀,班固所編《漢字·地理志》寫道:「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這段記載概述了原始社會末期的日本部落情況。於3世紀前期,在日本西部地區,組成了一個早期的奴隸制國家——邪馬台國。
邪馬台國有七萬多戶。女王稱「卑彌呼」,卑彌呼女王曾多次派遣權臣到中國訪問,並向魏王奉獻過奴隸和其他物品。魏明帝曾授與她「親魏倭王」的稱號和金印紫綬,並回贈其他珍貴物品。
大和國
3世紀中期以後,在本州中部以大和地方(今奈良縣)為中心興起了另一個更發達的奴隸制國家——大和國。到5世紀,統一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區。大和國的首腦稱「大王」,是奴隸制國家中的最高執政者。
「大化改新」
所謂「大化改新」就是指大化二年(646年),大和國實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改革。推翻了以蘇我人鹿為首的大奴隸主貴族集團,奪得了政權;並擁立 孝德天皇即位,改年號為「大化」,遷都難波。次年元旦,發布革新詔書,並仿照中國唐朝封建制度,實行政治經濟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古代天皇制的確立和發展
從「大化改新」到1868年「明治維新」以前的1200年左右的時間,是日本的封建社會時期。這段時期的歷史,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645年到1192年,第二階段從1192年到1868年。
根據帝都的變遷,第一階段可以分為三個歷史時代。
飛鳥時代(539年~年)由於當時的帝都在飛鳥地方(今奈良市以南20公里)的藤原京,故稱「飛鳥時代」。
奈良時代(710年~794年)
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是從桓武天皇於794年(一說784年)遷都長岡(今京都市)時起,到1192年鐮倉幕府建立為止的時期。
幕府政治
日本封建社會的第二階段,是從1192年源賴朝正式開創鐮倉幕府起,到1868年「明治維新」為止的時期。這是天皇的大權旁落,各地領主依靠一定的武士集 團,不執行朝廷政令,獨自進行 根據幕府的發展變化與封建統治者內部的紛爭,這個階段的歷史發展形成了以下幾個時代:
鐮倉時代(1192年~1333年)是源賴朝(1147年~1199年)於1185年推翻平氏,1192年稱「征夷大將軍」正式在鐮地方(今神奈川境內)設置幕府,到1333年北條氏滅亡、鐮倉幕府被推翻為止的時期。
南北朝時代(1336年~1392年)是從鐮倉幕府滅亡到室町幕府初興的時期。上在1270年鐮倉幕府末期,皇室內部就分裂為大覺寺統(龜山天皇系統)和 持明院統(後深草天皇系統)兩派。1336年,前者建都吉野(今奈良縣境內),稱南朝;後者建都京都,稱北朝,從而形成了南北兩個天皇並立,彼此對峙紛爭 的局面。直到1392年,南朝合並於北朝,這一局面才告結束。
室町時代(1338年~1573年)是足利尊氏(1305年~1358年)於1333年推翻鐮倉幕府,1338年稱「征夷大將軍」,在京都室町地方設立幕府起,到1573年織田信長(1534年~1582年)推翻室町幕府為止的時期。
安土桃山時代(1573年~1598年)是從織田信長於1573年消滅室町幕府,到1598年豐臣秀吉(1536年~1598年)統一日本全鏡為止的時 期。因前者統治中心在近江安土城,後者統治中心在京都的伏見城(桃山),故稱「安土桃山時代」,又叫「織豐時代」。
江戶時代 (1603年~1867年)是在豐臣秀吉死後,織田信長的一部將德川家康(1542年~1616年)於1603年在江戶(今東京)設立幕府,到1867年 江戶幕府被倒幕維新派推翻為止的時期。德川家康早年結識田信長,1590年隨豐臣秀吉轉戰各地。豐臣秀吉死後,他於1600年握取實權,並於1603年任 「征夷大將軍」,成為江戶幕府的創建者。從此德川幕府的統治延續260多年。故這一時代也叫「德川時代」。
主要分為1鐮倉幕府 2室町幕府 3江戶幕府PS明智幕府不存在這一說
㈢ 日本用成語用得很多
很多,使用成語的多少能體現出日語水平的高低。
㈣ 日本在古代從中國都借鑒了哪些詞彙
挺多的,比如說【寢具】,中國現在都叫【床上用品】,日本還是用【寢具】,列舉的話幾百個也不止,LZ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找這方面的論文看,來沒用··
㈤ 有關日本鬼子的成語
狼子野心、虎視眈眈、陰險狡詐、慘無人道、姦淫擄掠、無惡不作、無非作歹、人面獸心、禽獸不如、卑鄙無恥、卑鄙下流
㈥ 日本古代的詩詞,要描述傷感的或是求而不得的愛情的,謝謝。
憂思苦逢雨 ,人世嘆徒然。春色無暇賞 ,奈何花已殘。
羈旅客,抱版病身,枯野遊夢魂權。
心悲壯,曝屍荒郊有何妨,秋風透心涼。
棄兒哭聲似猿啼,慘慘秋風里。
鳥悲啼,魚含淚,猶送晚春歸。
春日郊野,來摘嫩草之人,落櫻繽紛,不知前路。仕女來春野,采芹有所思,落花飛滿地,道路已迷離。
櫻花徒散盡,不見君歸路,君離意已決,相送空折柳。君是強行人,櫻花留得住,落花速速飛,處處迷歸路。
我心之所戀,未知往何方,此途無窮盡,惟知逢時終。我戀將何往,前途不可知,思君終不已,定有相逢時。
㈦ 日本的古詩詞有哪些
一、皇明光日月,帝德載天地。三才並泰昌,萬國表臣義。——侍宴 大友皇子
二、宴飲游山齋,遨遊臨野池。雲岸寒猿嘯,霧浦杝聲悲。葉落山逾靜,風涼琴益微。各得朝野趣,莫論攀桂期。——山齋 中臣大島
三、欲知閑居趣,來尋山水幽。浮沉煙雲外,攀翫野花秋。稻葉負霜落,蟬聲逐吹流。祇為仁智賞,何論朝市游。——山齋言志 大神安麻呂
四、地是幽居宅,山惟帝者仁。潺湲浸石浪,雜沓應琴鱗。靈懷對林野,陶性在風煙。欲知懽宴曲,滿酌自忘塵。——和藤原大政游吉野川之作 大津首
五、錦岩飛瀑激,春岫曄桃開。不憚流水急,唯恨盞遲來。——三月三日曲水宴 山田三方
六、文藻我所難,庄老我所好。行年已過半,今更為何勞。——述懷 越智直廣江
七、玉燭調秋序,金風扇月幃。新知未幾日,送別何依依。山際愁雲斷,人前樂緒稀。相顧鳴鹿爵,相送使人歸。——秋日於長王宅宴新羅客一首賦得稀字 刀利宣令
八、煙霧辭塵俗,山川壯我居。此時能草賦,風月自輕余。——獨坐山中 民黑人
九、江頭亭子人事睽,欹枕唯聞古戍雞。雲氣濕衣知近岫,泉聲驚寢覺鄰溪。天邊孤月乘流疾,山裡飢猿到曉啼。物候雖言陽和未,汀洲春草欲萋萋。——江頭春曉 嵯峨天皇
十、道性本來塵事遐,獨將衣缽向煙霞。定知行盡秋山路,白雲深處是僧家。——見老僧歸山 嵯峨天皇
十一、一室何堪掃,九州豈足涉。寄言燕雀徒,寧知鴻鵠路。——高士吟 賀陽豐年
十二、陶潛不狎世,州里倦塵埃。始覺幽棲好,長歌歸去來。琴中唯得趣,物外已忘懷。柳掩先生宅,花薰處士杯。遙尋南嶽徑,高嘯北窗隈。嗟爾千年後,遺聲一美哉。——詠史 坂上今繼
十三、良儔本自非易得,之子為別最情深。水國天邊千里遠,暮山江上一猿吟。白鷗狎人隨去舳,青草連湖傍客心。此日交頤無可贈,相思空有淚沾襟。——春日別原掾赴任 巨勢識人
十四、閑中氣味屬禪房,唯得自然日月長。幽室浮沉無短晷,陰居鄰里有餘光。掏門跡絕春朝雨,燕寢色衰秋夜霜。我是柴扉樗散士,閑忙苦樂兩相忘。——閑中日月長 大江以言
十五、秋塘雨後水添尺,葦折荷傾岸漲沙。喚得扁舟歸去晚,西風卷盡白蘋花。——秋湖晚行 鐵庵道生
(7)日本古代的成語擴展閱讀:
日本古詩文:
廣義的日本漢詩不僅包括律詩、絕句、古詩和樂府,也包括詞。日本學者作詞雖然不多,但是歷史同樣久遠。
日本填詞開山祖嵯峨天皇於弘仁十四年(823)年所作《漁歌子》五闋,乃模仿唐代宗大歷九年(774)所作《漁父》詞,前後相距不過49年,可見日本填詞與寫作漢詩一樣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在日本詞史上也曾出現過一些名家,特別是明治時期,曾經是日本學者填詞的黃金時期。
參考資料:網路-日本漢詩文
㈧ 關於日本的四字成語
一日千里yīrìqiānlǐ
[釋義] 一天前進一千里。形容發展極快。
[語出內] 《莊子·秋水》:「騏容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
[正音] 一;必須讀作「yí」。
[辨形] 里;不能寫作「禮」。
[近義] 日新月異 風馳電掣 逐日追風
[反義] 停滯不前 慢條斯理
[用法] 用作褒義。多用於生產、事業、經濟、科學技術和個人事業方面。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和「日新月異」;都形容發展迅速;進步很快。但~偏重在前進得快;「日新月異」偏重在變化快。
㈨ 日本成語
啊妮噶多,苟匝依瑪斯。
㈩ 關於日本鬼子的成語
曠日持久
kuàng來rìchíjiǔ
[釋義自]
曠:荒廢;耽擱;持:持續;拖延。耽擱時日;長期拖延。
[語出]
《戰國策·趙策》:「今得強趙之兵以杜燕將;曠日持久;數歲;令士大夫餘子之力;盡於溝壘。」
[正音]
曠;不能讀作「ɡuǎnɡ」。
[辨形]
曠;不能寫作「擴」或「礦」。
[近義]
經年累月
長此以往
長年累月
[反義]
曇花一現
彈指之間
電光石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