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勵志的成語故事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溫故知新
孔子《論語·為政》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過猶不及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4、一日三省
先秦·孔子《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5、欲速則不達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6、逝者如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7、君子成人之美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❷ 求論語中的成語故事,弟子及故事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版[[韶]]. 謂其"盡善矣權,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❸ 《論語》的30個成語典故
1.【有教無類】
【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
【釋義】專不論什麼人都給以教育屬。
2.【誨人不倦】
【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述而》)
【釋義】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
3.【學而不厭】
【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釋義】學習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4.【不恥下問】
【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釋義】並不認為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丟臉的事。
5.【溫故知新】
【出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
6.【聞一知十】
【出處】「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
【釋義】聽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於推理。
7.【舉一反三】
【出處】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釋義】原指教人認識四方形的東西,舉出一個角就能類推另外三個角。後比喻從一件事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指善於推理,能由此知彼,觸類旁通。
❹ 《勵志的成語故事》
寒月芙蕖
濟南有一個道士,不知他是什麼人,也不知他姓甚名誰。無論冬夏,總是穿件夾衣,腰上系條黃帶子,此外再不穿別的衣服。常用一把半截梳子梳頭,梳完,把頭發挽成個發髻,用梳子別起來,像戴著個帽子一樣。道士天天赤著腳在市上遊逛,夜裡就睡在街頭,身體周圍幾尺以外的冰雪都融化得乾乾凈凈。
道士剛來濟南的時候,常給人表演魔術,街上的人都爭著送他食物。有個市井無賴,送給他一些酒,想跟他學魔術,道士不肯。一次,無賴正好碰上道士在河裡洗澡,便突然抱走了他的衣服,以此要挾他。道士向他作揖說:「請你還給我衣服,我一定不吝惜自己的這點小法術。」無賴怕他騙自己,抱著衣服不肯放下。道士說:「你真不還我嗎?」無賴說:「不還!」道士默默地不再說話。一會兒,忽然見那條黃帶子變成了一條大蛇,有幾把粗,繞著無賴的身子纏了六七圈;又昂起頭,嘴裡吐著紅信子,怒目瞪著無賴。無賴大吃一驚,急忙跪倒在地,臉也嚇青了,氣也喘不過來了,嘴裡連喊饒命。道士一把抓過那條黃帶子,竟然不是蛇。另有一條蛇,蜿蜿蜒蜒地爬進城去了。
從此後,道士更加出名。那些官紳家聽說了他的奇異本領。都把他請了去,與他交往,從此道士不斷出入於富貴人家。連司、道的長官都聽說了他的名氣,每次宴會,也總是把他請了去。
一天,道士聲稱要在大明湖水面亭設宴,回請各位長官。到了那天,每一個被請的客人都在自己的桌子上得到一份請帖,但誰也不知請帖是怎麼送來的。客人們如約趕到設宴的地方,道士躬著腰,恭敬地出來迎接。走進亭子一看,什麼都沒有,靜悄悄的,連桌椅都沒設。大家懷疑道士在說謊騙人。道士對幾個官員說:「貧道沒有僕人,想借借你們的隨從,來幫幫忙。」官員們都答應了。道士便去一面牆壁上畫了兩扇門,然後用手敲敲,牆裡面竟傳出了答應聲,接著是開鎖聲,嘩啦一聲,門敞開了。大家一起往裡瞧去,見裡面影影綽綽地有好多人正來回奔忙,屏風帳幔、床榻桌椅一應俱全。有人不斷地把這些東西遞出來,道士命官員的隨從們接過來排列在亭子里,還囑咐他們不要和里邊的人講話。雙方傳遞東西時,只是互相打量著笑笑。不一會兒,亭子里便擺滿了,用具都極為華麗。接著,又從門里邊遞出散發著陣陣香味的美酒和熱氣騰騰的佳餚。客人們見了,無不驚駭詫異。
水面亭本是背靠湖水的。每當盛夏六月時,幾十頃湖面盛開荷花,一望無際。道士開宴時,正值隆冬,從窗戶里往外望去,綠色的湖水一片茫茫,只有清波在盪漾而已。一個客人偶然嘆息著說:「今天的盛會,可惜沒有蓮花點綴!」大家都有同感。過了會兒,一個穿青衣的僕人奔跑進來浣:「荷葉長滿池塘了!」滿座人吃驚,推開窗子往外一望,果然滿眼都是綠蔥蔥的荷葉,中間夾雜著數不清的荷花苞。轉瞬間,千萬朵荷花一齊怒放,嚴寒的北風吹來,送來了沁人肺腑的荷香。大家都大感驚異,便派了一個僕人盪著小船去采些蓮子來。遠遠看見僕人進了荷花深處。過了不久,僕人返回來,空著兩手回話。官員問他怎麼沒採到,僕人說:「小人駕著船去,見荷花總是在前面隔得很遠。一直劃到北岸,又見荷花遠遠地開在湖的南面。」道士笑著說:「這不過都是幻夢中的空花罷了。」不久,酒宴結束,荷花也凋謝了。一陣北風吹來,將一片殘荷敗葉全都吹倒在水中,再也看不見了。
客人中有個濟東觀察,很喜歡道士的法術,將他請到官衙中,天天玩樂。一天,這位觀察與客人一起喝酒,他有種家傳好酒,每次請客,最多一斗,不肯讓客人多喝。這天,客人喝了酒後,覺得味道很美,喝完一斗,還要再喝。觀察執意不許,說酒快沒有了。道士便笑著對客人說:「你一定要過足酒癮,跟我要好了!」客人請他拿酒。道士取過酒壺,塞進袖筒里;一會兒拿出來一看,滿滿一壺,給在座的都斟上。壺里的酒與觀察家的酒味道沒什麼兩樣。於是大家盡歡而散。觀察起了疑心,客人走後,忙去看看自家的酒壇子,見壇口上依舊封得很嚴實,抱起來一搖,空空的,一點酒也沒有了。觀察既羞愧又憤怒,把道士抓了起來,說他是妖怪,命人用棍子痛打。棍子剛打到道士身上,觀察便覺得屁股一陣劇痛;再打,屁股上的肉像要裂開一樣。道士裝模作樣地在台階下聲嘶力竭,觀察屁股上的血卻已染紅了座椅。觀察只得命令不要打了,將道士趕了出去。
從此道士離開了濟南,不知去到哪裡。後來有人在金陵遇上他,還和在濟南時一個打扮。問他話,笑而不答。
❺ 《論語》中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一天,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什麼樣的人,子路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專事後孔子對子路屬說:「你為何不這樣說,他這個人,一發憤學習就忘記吃飯,內心一快樂就忘記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這個故事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正是有了這種勤奮不倦的為學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並授徒講學,成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天道酬勤,一個人如果有了「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再配合科學的工作、學習方法,一定會取得成功。
❻ 《論語》中的50個成語典故
【有教無類】【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回公》)
【釋義】不論什麼人答都給以教育。
【誨人不倦】【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述而》)
【釋義】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
.【學而不厭】【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釋義】學習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不恥下問】【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釋義】並不認為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丟臉的事。
【溫故知新】【出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
【聞一知十】【出處】「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
【釋義】聽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於推理。
❼ 成長勵志的成語故事
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擲地有聲
晉朝的孫綽年輕時隱居會稽(在今浙江紹興),游放山水十幾年,後來寫了篇《遂初賦》來表達自己的志向。
在章安(在今浙江台州)做官時,孫綽寫了篇《游天台山賦》,說置身於「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 的天台山, 便會「恣語樂以終日,等寂默於不言」,辭致新奇,繪景如畫。文章寫成後,孫綽拿給朋友范榮期看,並開玩笑說:「你把它扔到地上,應當會發出金石之聲。」榮期每讀到佳句,總是說:「就應該這么寫啊!」
當時人都以得到孫綽的文章為榮。
「擲地有聲」比喻文章文辭優美,語言鏗鏘有力。
二桃三士
春秋時期,齊國有三個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居功自傲,蠻不講理,相國晏嬰擔心他們會鬧事而影響國家安危,建議齊景公賜兩個桃子讓他們三人論功而食,結果他們有勇無謀,因爭吃桃子紛紛自殺身亡
二桃三士的意思是:士:武士。春秋時齊景公將兩個桃子賜給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論功而食,三人棄桃自殺。比喻借刀殺人
朽木不可雕
出處《論語·公冶長》
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辭美好,說起話來娓娓動聽。起初,孔 子很喜歡這個弟子,以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懶 惰的毛病。 一天,孔子給弟子講課,發現宰予沒有來聽課,就派弟子去找。 一會兒,去找的弟子回來報告說,宰予在房裡睡大覺。 孔子聽了傷感他說: 「腐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一樣的牆壁不能粉刷。最初我聽到 別人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一定與他說的一樣;現在我聽別人的話 後,要考察一下他的行為。就從宰子起,我改變了態度。」
心灰意冷
在去西天取經途中,唐僧不識妖怪紅孩兒變化,不聽孫悟空再三勸阻,非要搭救。紅孩兒乘機使神通壓住孫悟空,弄起一陣旋風,走石揚沙,攝了唐僧,去得無蹤無影。
等行者甩去重負,風已經停了。只見白龍馬戰兢兢嘶叫,行李丟在路下,八戒伏在崖下呻吟,沙僧蹲在坡前叫喚。行者忙上前扯住二人問道:「師父呢?」八戒說:「好大的風,我們各自掩面低頭,師父也伏在馬上吧。」行者說:「兄弟們,我們自此散了吧!」八戒說:「正是,趁早散了!想那西天路無窮無盡,幾時到得了!」沙僧吃驚道:「師兄,你都說的是那裡話。我們因為前生有罪,蒙觀音菩薩勸化,皈依佛門,保護唐僧上西方取經,將功折罪。千辛萬苦到此,今天半途而廢,豈不是違了菩薩的好意,壞了自己的德行,惹人恥笑!」行者說:「兄弟說的也是,我火眼金睛,奈何師父不聽我的,故我有些意懶心灰,說各人散了。八戒,你說說看?」八戒說:「我剛才失口亂說了幾句,其實也不該散。」行者喜道:「兄弟們,還要來結同心,收拾行李馬匹,上山找那妖怪,搭救師父去。」
「心灰意冷」指失去希望和勇氣,意志消沉。
捉襟見肘
曾子在衛國的時候,常常三天也做不了一次飯,十年也沒做一件衣服,整一整帽子帽帶就會斷,整一整衣襟胳臂肘就會露出來,可他高唱《商頌》的聲音充塞天地之間,象敲響的鍾磬。
魯國國君派人去給他贈送采邑,對他說:「請用采邑的收入做件衣服吧。」曾子不接受,使者又去了,曾子還不接受。使者說:「這不是先生您向國君要求的,而是國君要奉送您的,為什麼不接受呢?」曾子說:「接受的人往往害怕贈送的人,贈送的人往往對接受的人表現出驕縱,能不能使國君贈給我采邑而對我不驕縱,我很擔心這一點啊 !」
「捉襟見肘」形容衣衫襤褸,引申為處境困難。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
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四面楚歌的意思是: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欲罷不能
顏回是魯國人,和父親顏路一起來跟隨孔子學習。學習一段時間後,顏回嘆道∶「夫子講的道理,越仰望越顯得高遠,越鑽研越覺得堅深,看似在面前,一會又出現在背後。夫子循序漸進地教我,用語言來打開我的智慧,用禮義來約束我的行為,現在我想停止不學也不可能了(欲罷不能)。盡管我已經用盡了我的力量,可是距離夫子講的道理依然很遠,我想去追從,卻總感到跟不上。」
顏回很窮,常常只能吃一小碗飯、喝一瓢湯、住簡陋的房子,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苦,他卻樂在其中。孔子說他是好樣的。
後來顏回死了。有一回魯哀公問孔子:「弟子之中誰最好學?」孔子說:「曾經有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不亂發脾氣、不犯兩次錯誤,不幸短命死了!再也沒有好學的了。」
「欲罷不能」指想停止卻停止不了。
(出自《論語》)
欲罷不能的意思是:欲:想;罷: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欲速則不達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
有一次,子夏要去魯國莒地為官,來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地,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後來子夏來到魏國的西河以教書為生。老的時候,子夏的兒子病死了,子夏眼睛都哭瞎了。曾子來看望他,子夏哭著說:「天哪,我有什麼罪啊,要這樣懲罰我?」 曾子生氣的說:「子夏你怎麼能說自己無罪過呢?過去在魯國你我跟隨夫子學習,夫子過世後,你來到西河,現在幾十年過去了,西河的人都知道你,卻不知道夫子! 你的父母去世時,西河人都不知道,現在你的兒子死了,你哭瞎了眼睛,西河沒有人不知道的,這些不是你的罪嗎?」子夏丟下手中的拐杖,拜謝道:「我是有罪的,我是有罪的。我離開大家獨處的時間太長了。」
「欲速則不達」指性急求快反而達不到目地。
(出自《論語》和《禮記》)
欲速則不達的意思是:速:快;達:達到。指過於性急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❽ 關於《論語》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孔子像1.《論語·顏淵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回於人.在邦無怨答,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對民如大祭一樣凝重,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此在朝上就不會招誰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誰恨」仲弓感謝道:「我雖遲鈍,但一定要牢記先生的話.」
2.《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說:『那應該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切勿強加給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由此這句話成為儒家人士自以為豪,認為可蓋世的格言.
❾ 勵志有關的成語故事
勤能補拙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復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復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
程門立雪
這個成語文講的是宋朝的楊時苦心求學的故事:楊時考中了進士,卻不去做官,而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程顥死後,楊時又在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那時,他已經四十歲了。有一天楊時去拜見程頤,程頤正在睡覺,楊時與他的朋友游酢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口等候。外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等到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積了一尺多厚了。同學們,這是一段古人認真求學的歷史,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凝聚成一個成語———「程門立雪」,用來比喻尊敬老師,誠心求學的態度或行為。
手不釋卷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年青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幹。」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託說:」軍隊里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由於讀書很多,學習了很多知識,最後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聞雞起舞
祖逖和劉琨都是晉代著名的將領,兩人志同道合,氣意相投,都希望為國家出力,干出一番事業。他們白天一起在衙門里供職,晚上合蓋一床被子睡覺。當時,西晉皇族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各少數民族首領乘機起兵作亂,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祖逖和劉琨對此都很為焦慮。一天半夜,祖逖被遠處傳來的雞叫聲驚醒,便把劉琨踢醒,說:「你聽到雞叫聲了嗎?」劉琨側耳細聽了一會,說:「是啊,是雞在啼叫。不過,半夜的雞叫聲是惡聲啊!」祖逖一邊起身,一面反對說:「這不是惡聲,而是催促我們快起床鍛煉的叫聲。」劉琨跟著穿衣起床。兩人來到院子里,拔出劍來對舞,直到曙光初露。後來,祖逖和劉琨都為收復北方竭盡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❿ 關於《論語》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孔子像1.《論語·顏淵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對民如大祭一樣凝重,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此在朝上就不會招誰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誰恨」仲弓感謝道:「我雖遲鈍,但一定要牢記先生的話。」
2.《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說:『那應該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切勿強加給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由此這句話成為儒家人士自以為豪,認為可蓋世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