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某人非常蠢的成語
㈠ 形容非常愚蠢的成語
【描寫愚蠢的成語】
邯鄲學步 愚夫蠢婦 愚不可及 行屍走肉 酒囊飯袋 屍位素餐 愚眉肉眼 愚昧無知
傻頭傻腦 畫蛇添足、守株待兔、緣木求魚、刻舟求劍、揠苗助長、水中撈月、
杞人憂天、東施效顰、班門弄斧、作繭自縛、自以為是 掩耳盜鈴 傻不拉唧
呆頭呆腦 買櫝還珠 畫蛇添足 削足試履 屍位素餐 愚眉肉眼 愚昧無知
傻頭傻腦
㈡ 形容人很笨的成語
笨嘴笨舌 笨:不靈巧。說話表達能力很差,沒有口才
鈍口拙腮 指口才笨拙,說話不流利
哀感頑艷 原意是指內容凄切,文辭華麗,使愚笨和聰慧的人同樣受感動。後多用來指艷情的小說、戲曲、電影中的感人情節。
不辨菽麥 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愚笨無知。後形容缺乏實際生產知識。
呆頭呆腦 呆:呆板,不靈活。形容思想、行動遲鈍笨拙。
頓口拙腮 比喻嘴笨,不善於說話。
㈢ 形容一個人「很蠢而且還自以為是」的成語或者名言有哪些
高自期許:比喻自高自大,自以為是。
師心自是:師心:以心為師,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是:按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形容自以為是,不肯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好為人師:喜歡當別人的教師。形容不謙虛,自以為是,愛擺老資格。
以宮笑角:宮、角,均為古代五音之一。拿宮調譏笑角調。比喻用自以為是的偏見去諷刺、否定別人。
自鳴得意:鳴:表示,以為。自以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妄自尊大:過高地看待自己。形容狂妄自大,不把別人放眼裡。
沾沾自喜:形容自以為不錯而得意的樣子。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自作聰明:自以為聰明而亂作主張。指過高地估計自己,主觀地辦事。
善游者溺:會游泳的人,往往淹死。比喻人自以為有某種本領,因此而惹禍。
固執己見: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變。
㈣ 形容人特別蠢的成語
愚不可及
【拼 音】:yú bù kě jí
【解 釋】:及:趕上.形容愚笨到了極點.
【出 處】:《論語·公冶長》:「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共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示 例】:魯迅《朝花夕拾·范愛農》:「我們酒後常談一些~的瘋話;連母親偶然聽到了也發笑."
㈤ 表示愚蠢的成語
畫蛇添足、徒勞無功、把飯叫飢、適得其反、冠上加冠。
一、畫蛇添足
白話釋義:後用「畫蛇添足」比喻做多餘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記載,楚國有一個人請人喝酒,酒少人多,大家約定:在地上畫蛇,誰先畫好,誰喝酒。一個人先畫成,左手拿過酒准備喝,同時用右手為蛇畫腳,並說:「我還能給蛇畫腳呢!」
腳還沒有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好,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給它添上腳呢?」 於是拿過酒一飲而盡。
朝代:戰國
作者:多人所作
二、徒勞無功
白話釋義:白費力氣,沒有成就或好處。也說徒勞無益。
出處:《詩集傳》:「將徒勞而無功也。
朝代:宋·
作者:朱熹
翻譯:本想賣弄聰明,結果做了蠢事,做多餘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三、把飯叫飢
白話釋義:比喻多此一舉。
出處:《答程彝仲推官書》:「所示自是一篇高文,大似把飯叫飢。」
朝代:宋·
作者:蘇軾
四、適得其反
白話釋義:結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出處:《籌海篇·議守上》:「不知此適得其反也。」
朝代:清
作者:魏源
五、冠上加冠
白話釋義:同畫蛇添足,比喻多餘的舉動。
出處:《陔餘叢考·成語》:「畫蛇添足、冠上加冠。」
朝代:清
作者:趙翼
㈥ 要一個形容別人很蠢的成語
目不識丁
痴人說夢
狂妄自大
愚不可及
行屍走肉
酒囊飯袋
屍位素餐
愚眉肉眼
愚昧無知
吳下阿蒙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謝謝!
㈦ 形容人很傻的成語
形容人很傻的成語有:騃童鈍夫、呆頭呆腦、愚昧無知、愚不可及、笨頭笨腦
1、騃童鈍夫
讀音:sì tóng dùn fū
釋義:指愚昧笨拙的人。
出處:清·劉大櫆《烏程閔君墓誌銘》:「又善於誘掖,其言批豁暢朗,支分族解,騃童鈍夫聞之,咸如夢寐驚覺。」
譯文:又善於引導扶植,其言語欺騙響亮,剖析義理,詳盡中肯,愚昧笨拙的人聽了都會明白。
用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愚昧笨拙的人。
例句:在他的眼裡,我就是一個騃童鈍夫 。
2、呆頭呆腦
讀音:dāi tóu dāi nǎo
釋義:形容思想、行動遲鈍笨拙。還指一個人的長相顯得呆板或做事呆板,不靈活。也形容做事投入。
出處: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三折:「似這等呆腦呆頭勸不回,呸!可不幹賺了我奔走紅塵九千里。」
譯文:像這樣呆頭呆腦勸不回,呸!可不敢白白讓我奔走紅塵九千里。
近義詞:木頭木腦、愣頭愣腦
反義詞:乖巧伶俐、聰明伶俐
例句:別看他好像呆頭呆腦的,他的腦子並不笨。
3、愚昧無知
讀音:yú mèi wú zhī
釋義:形容又愚笨又沒有知識。
出處:近代·秦牧《天壇幻想錄》:「想到這些,不禁令人憬然於天下本無神秘的事物,神秘只是欺騙或者愚昧無知的代名詞而已。」
近義詞:蒙昧無知、一無所知
反義詞:大智若愚、明察秋毫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例句:一個愚昧無知的人,怎麼能如此受到重用?
4、愚不可及
讀音:yú bù kě jí
釋義:原指人為了逃避眼前不利局面而假裝糊塗(愚蠢)逃避責任,後指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愚蠢無比。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公冶長》:「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寧武子這個人,在國家政治清明時就聰明,當國家政治黑暗時就裝糊塗。他的聰明是別人可以做得到的,他的裝糊塗,別人是趕不上的。
近義詞:愚昧無知、笨頭笨腦
反義詞:足智多謀、大智若愚、耳聰目明
例句:我們醉後常談些愚不可及的瘋話,連母親偶然聽到了也發笑。
5、笨頭笨腦
讀音:bèn tóu bèn nǎo
釋義:
(1)形容人不聰明,反應遲鈍。
(2)形容式樣蠢笨。
出處:現代·朱自清《揚州的夏日》:「一覽而盡,船又那麼笨頭笨腦的。」
近義詞:笨手笨腳
反義詞:聰明伶俐
例句:只好笨頭笨腦地站在那裡,顯得比女方還拘謹些。
㈧ 形容人愚蠢的成語
痴心妄想 痴心:沉迷於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誕的打算。一心想著內不可能實現容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非愚則誣 誣:誣蔑。不是生性愚蠢的話,就是故意污衊。
人頭畜鳴 鳴:叫。這是罵人的話,指雖然是人,但象畜類一樣愚蠢。也比喻人的行為非常惡劣。
畏影惡跡 比喻為人愚蠢,不明事理。
愚不可及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極其愚笨。
不識好歹 不知好壞。指愚蠢,缺乏識別能力。
對牛鼓簧 比喻對不懂事理的人講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同「對牛彈琴」。
毀鍾為鐸 將鍾改鑄為鈴。毀大物為小物,比喻隨心所欲的愚蠢行為。
塞耳偷鈴 比喻自己欺騙自己的愚蠢行為。
㈨ 形容一個人笨的成語
1、人窮智短
成語拼音:rén qióng zhì ǎn
成語解釋:指人窮了,言行也就顯得笨拙不聰明版。
成語出處權:《雞肋編》下卷引陳無己詩:「人窮令智短,百巧千窮只短檠。」
2、泥足巨人
成語拼音:ní zú jù rén
成語解釋:比喻實際非常虛弱的笨大東西。
成語出處:郭沫若《憶秦娥·歌劇<白毛女>重上舞台》:「多威武,泥足巨人,過街老鼠。」
3、笨嘴拙舌
成語拼音:bèn zuǐ zhuō shé
成語解釋:拙:不巧。嘴笨;口才不好;不善言辭。也作「笨口拙舌」。
成語出處:楊朔《石油城》:「劉公之低著頭,用大手搓著大腿,挺為難地說:『我這個人,笨嘴拙舌的,談什麼呢?』」
4、愚昧無知
成語拼音:yú mèi wú zhī
成語解釋:非常愚笨;糊塗;又沒有知識。
成語出處:唐 玄奘《大唐西域記》:「自顧寡德,國人推尊,令襲大位,光父之業。愚昧無知,敢稀聖旨!」
5、愚不可及
成語拼音:yú bù kě jí
成語解釋:及:趕上。形容愚笨到了極點。
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