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信半疑成語故事典故
A. 有關誠信的成語典故
季布「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B. 古代成語故事
智子疑鄰
毛遂自薦
杞人憂天
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
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
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
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
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
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
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
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衣錦還鄉
《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傳》
慶遠字文和,元景弟子也。……霸府建,為從事中郎。武帝受禪,
封重安侯,位散騎常侍,改封雲杜侯。出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餞於新亭,謂曰:「卿衣錦還鄉,朕無西顧憂矣。」始武帝為雍州
,慶遠為別駕,謂曰:「昔羊公語劉弘,卿後當居吾處。今相觀亦
復如是。」曾未十年,而慶遠督府,談者以為逾於魏詠之。
劉邦的四面楚歌更動搖了項羽的軍心。將士痛哭。想當初,項羽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陽者為王的良機」。再因「為人不忍」錯
失在鴻門宴上殺劉邦的機會;後因「火燒阿房宮」後想「收其貨寶
婦女而東」。當時,有智者建議他在秦地建都稱王。而項羽面對秦
宮破殘,又思欲東歸,還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
之者。」此話一針見血的道出了項羽「衣錦還鄉,榮祖耀宗」的觀
念。俗話說得好:「好男兒志在四方」。項羽雖然具備中國古人的
傳統思想,但他又胸懷「稱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奮戰中,始
終是個孤獨的悲劇英雄。項羽一方面想當帝王,一方面也想當人人
羨慕的大英雄。並一心想在江東父老鄉親的面前揚名顯威。這些都
成了他難成帝業的「攔路虎」。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成語釋疑: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成語出處: 《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成語示例: 狼狽逃竄的匪徒~,嚇得魂不附體。
(其中~代表本詞條: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成語故事: 西晉末年發生內亂,因為長期的動盪不安,最後西晉不
幸滅亡,琅琊王司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當晉朝渡江來到南方,
胡人就霸佔了北方,不過,北方後來被前秦全部佔領,與江南的東
晉對立。
當時前秦的首領叫苻堅,他請漢人王猛當他的宰相,一心要讓國家
變得十分強盛。為了完成統一中國的心願,苻堅就帶著八十萬大軍
攻打南方。晉朝的君臣一聽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謝安十分
鎮定,從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這個地方,謝安趁前秦軍隊還沒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襲前秦的軍隊。前秦因此輸得很慘,士兵到處逃命,聽到風聲或
鶴叫的聲音,都以為是晉軍要打來了,非常的害怕。在這場戰役中,
前秦的士兵傷亡慘重,同時決定了南北日後長期對峙的局面。
為虎作倀
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釋〗倀:倀鬼,古時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專
門引誘人來給老虎吃。替老虎做倀鬼。比喻充當惡人的幫凶。
〖出處〗《太平廣記》卷四百三十:「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
虎前呵道耳。」宋·孫光憲《北夢瑣言逸文》卷四:「凡死於虎,
溺於水之鬼號為倀,須得一人代之。」
火樹銀花
C. 關於誠信的成語故事典故
一諾千金
源於《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季布是秦朝末楚國的義士,他生性耿直,樂善好施,特別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困難再大,他都一定要設法辦好,所以深受當時人們的贊譽。季布在項羽手下時,曾多次打敗劉邦,項羽兵敗自殺,劉邦懸賞捉拿季布。但是由於季布深得人心,始終捉拿不到他。後經汝陰侯滕公的說情,劉邦才撤銷通緝令,並封季布為中郎,不久又改封河東太守。當時有一個人叫曹邱生,專門喜歡結交有權有勢的官員,他聽說季布一夜之間由階下囚變為天子的重臣,特地讓人介紹去見季布。季布一見曹邱生,臉上便露出厭惡之情。而曹邱生不識相地彎腰作揖,驚喜地對季布說:「我聽楚人說過:得到百斤黃金,也抵不上季布的一名諾言。」接著曹邱征又說:「你的名聲如此之大,難道與我到處宣揚一點關系都沒有嗎?」季布聽了曹邱生的話後非常高興,認為他的名聲之所以這么大,原來與曹邱生的宣傳有關。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一諾千金」,用來比喻重視諾言,說話算數。
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曾子殺豬
是講古時一個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哄騙孩子說在媽媽集市回來後殺豬給兒子吃,曾子得知後真的將豬殺了。故事告訴我們為人要誠信,答應的事一定要做到。
D. 十個關於古代的成語或典故並介紹
智子疑鄰毛遂自薦杞人憂天一言九鼎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 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 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 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 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 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 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 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衣錦還鄉《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傳》 慶遠字文和,元景弟子也。……霸府建,為從事中郎。武帝受禪, 封重安侯,位散騎常侍,改封雲杜侯。出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餞於新亭,謂曰:「卿衣錦還鄉,朕無西顧憂矣。」始武帝為雍州 ,慶遠為別駕,謂曰:「昔羊公語劉弘,卿後當居吾處。今相觀亦 復如是。」曾未十年,而慶遠督府,談者以為逾於魏詠之。 劉邦的四面楚歌更動搖了項羽的軍心。將士痛哭。想當初,項羽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陽者為王的良機」。再因「為人不忍」錯 失在鴻門宴上殺劉邦的機會;後因「火燒阿房宮」後想「收其貨寶 婦女而東」。當時,有智者建議他在秦地建都稱王。而項羽面對秦 宮破殘,又思欲東歸,還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 之者。」此話一針見血的道出了項羽「衣錦還鄉,榮祖耀宗」的觀 念。俗話說得好:「好男兒志在四方」。項羽雖然具備中國古人的 傳統思想,但他又胸懷「稱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奮戰中,始 終是個孤獨的悲劇英雄。項羽一方面想當帝王,一方面也想當人人 羨慕的大英雄。並一心想在江東父老鄉親的面前揚名顯威。這些都 成了他難成帝業的「攔路虎」。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成語釋疑: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成語出處: 《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成語示例: 狼狽逃竄的匪徒~,嚇得魂不附體。 (其中~代表本詞條: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成語故事: 西晉末年發生內亂,因為長期的動盪不安,最後西晉不 幸滅亡,琅琊王司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當晉朝渡江來到南方, 胡人就霸佔了北方,不過,北方後來被前秦全部佔領,與江南的東 晉對立。 當時前秦的首領叫苻堅,他請漢人王猛當他的宰相,一心要讓國家 變得十分強盛。為了完成統一中國的心願,苻堅就帶著八十萬大軍 攻打南方。晉朝的君臣一聽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謝安十分 鎮定,從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這個地方,謝安趁前秦軍隊還沒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襲前秦的軍隊。前秦因此輸得很慘,士兵到處逃命,聽到風聲或 鶴叫的聲音,都以為是晉軍要打來了,非常的害怕。在這場戰役中, 前秦的士兵傷亡慘重,同時決定了南北日後長期對峙的局面。 為虎作倀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釋〗倀:倀鬼,古時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專 門引誘人來給老虎吃。替老虎做倀鬼。比喻充當惡人的幫凶。 〖出處〗《太平廣記》卷四百三十:「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 虎前呵道耳。」宋·孫光憲《北夢瑣言逸文》卷四:「凡死於虎, 溺於水之鬼號為倀,須得一人代之。」 火樹銀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 ,但不管什麼佳節, 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的遊玩。他每年逢正月 元宵的夜晚,一定紮起二 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 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 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 來。游妓皆■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 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 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 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天涯海角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中葉時的偉大文學家。 他二歲時就死了父親,不久他的母親又死去。幼時依靠他哥哥韓會 和嫂嫂鄭夫人過活。 韓會有一個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繼與長兄會為嗣)叫老成,排 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 郎,年紀此韓愈小一點。後來韓會四十二歲的時候,因宰相元載的 事,貶為韶州刺史,不到幾個月就病死在韶州,這時韓愈只有十一 歲,十二郎也很小。韓愈雖然有三個哥哥(會、 弁、介),都很早離開了人世。這時,繼承祖先後代的,只有韓愈 和他的侄子十二郎兩個 人,零丁孤苦,沒有一天離開過。 韓愈十九歲時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後十年的時間中,只和十二郎見 過三次面。當他正打 算西歸和十二郎永遠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不幸十二郎就在這時死去 了。韓愈知道了這消息, 悲痛欲絕,寫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備了一些時下的物品 從老遠的地方去致祭他。 這篇祭文,一字一淚,令人讀來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後人便把它引伸 成「天涯海角」這句 話,用來比喻極其遙遠的地方。 初出茅廬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並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柴油 以為然。 沒過多久,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領十萬大軍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 ,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願借主公印劍一用。"劉備忙將印劍 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 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 谷里,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城。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 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 只許敗不許勝。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後援。關羽忍不住問:"我們都去打 仗,先生干什麼?"諸葛亮說:"我在城中坐等。"張飛大笑說:"我們 都去拚命,先生你好逍遙!"諸葛亮說:"印劍在此,違令者斬!"關羽 、張飛無話,冷笑著走了。在戰斗中,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殺 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使關羽、 張飛等佩服得五體投地。 畫餅充飢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 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 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為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 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 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 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 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飢"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 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還有個成語"望梅止渴", 意思和它相近。 庖丁解牛庖丁解牛,後來被莊子拿來形容養生的道理的寓言 實出自《莊子》。即「庖丁解牛」實乃莊子所創之言也 這一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一頭肉牛。只見他用手按著牛, 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 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 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著商湯時代的 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贊嘆道:「啊呀,真了不起! 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有這么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說:「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 因為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了解牛 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經 歷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 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只 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麼地方可以下刀, 什麼地方不能。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 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 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骨呢?一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為 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換一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 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 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 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 得寬綽而游刃有餘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一樣。盡 管如此,每當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 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 牛剖開,使其像泥土一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 不免感到志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後我就將刀擦拭乾凈,置於刀鞘之中,以備 下次再用。」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 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 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 智子疑鄰宋國有一個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牆壞了。富人的兒子說:「要是不修築, 一定會有盜賊來偷東西。」鄰居家的老公公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果然丟失了 很多東西。結果,那個富人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卻懷疑鄰居家的老公公偷了 他家的東西。 寓意是感情親近與疏遠往往會導致認識錯誤 削足適履出處 《淮南子·說林訓》 故事 春秋時,有一次楚靈王親自率領戰車千乘,雄兵10萬,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 順利。楚靈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棄疾留守蔡國,全權處理那裡的軍政 要務,然後點齊10萬大軍繼續推進,准備一舉滅掉徐國。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棄疾, 不但品質不端,而且野心極大,不甘心僅僅充當蔡國這個小小地方的首腦,常常 為此而悶悶不樂。棄疾手下有個叫朝吳的謀士,這個人非常工於心計,這一天, 他試探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 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後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麼問題嗎! 」棄疾聽了朝吳的話,引兵返楚國,殺死靈王的兒子,立哥哥的另一個兒子子午 為國君。楚靈王在征討途中聞知國內有變,兒子被弟弟殺死,頓時心寒,想想活 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在國內的棄疾知道楚靈王死了,馬上威逼子午 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BR>另一個故事是:晉獻公寵愛驪 姬,對她的話真是言聽計從。騙姬提出要將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齊立為太子,晉獻 公滿口答應,並將原來的太子,自己親生的兒子申生殺害了。驪姬將這兩件事做 完了,但心中還是深感不踏實,因為晉獻公還有重耳和夷吾兩個兒子。此時,這 兩個兒子也都已經成人,領姬覺得這對奚齊將來繼承王位都是極大的威脅,便建 議殺了重耳和夷吾兄弟倆,晉獻公竟欣然同意。但他們的密謀破一位正直的大臣 探聽到,立即轉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聽說後,立即分頭跑到國外避難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評論這兩件事說:「聽信壞人的話,使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就 像砍去腳指頭去適應鞋的大小一樣(猶削足適履),太不明智了。 古今名言: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孫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戰國·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戰國·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三國·諸葛亮) ☆勝負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敗為成。(晉·張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戰爭結束。(希臘·柏拉圖) ☆正義沒有武力是無能;武力沒有正義是暴政。(法國·巴斯卡) ☆兵民是勝利之本。(毛澤東) ☆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毛澤東) 買櫝還珠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 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 常精緻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 打開盒 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一鳴驚人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 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 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 計 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 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 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 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狐假虎威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上下其手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麼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 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 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後來,他們便請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 王。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 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於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 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於是暗地裡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憂天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一暴十寒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 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 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 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 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 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 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 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 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 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 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 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 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 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 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 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 里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三人成虎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 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 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 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 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 ,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 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 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 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 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 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 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 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 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夠了吧!!!!!!!!!!!!!!
E. 半信半疑的成語典故
【出處】: 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擇,何為半信而半不信耶?」
【舉例造句】: 眾人聽了,也都半信半疑。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四回
F. 你還知道哪些成語典故寫寫名稱及大概意思
中國人不可不知的12個成語典故
(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希么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六)揠苗助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七)買櫝還珠
【典故】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裡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裡。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釋讀】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捨;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八)濫竽充數
【典故】
據《韓非子》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竽,又好講排場。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看到這個機會,就到齊宣王那裡去,請求參加這個吹竽隊。齊宣王就把他編在吹竽隊里,並且給他很高的薪水。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里,拿著竽裝腔作勢。這樣一天天混過去,不曾被人發現。
等到齊宣王死了,齊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齊宣王不同,不喜歡聽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歡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來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釋讀】
西方諺語說,你可以在某時欺騙某一些人,卻不能一直欺騙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會吹竽硬裝做會吹竽,終有露出馬腳之時。
這個故事也說明南郭先生不善於運用良好的學習條件。在齊宣王300人的吹竽隊里,與其他299名樂師相處,學習資源還算豐富。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滿足於濫竽充數,自欺欺人,只能落個逃之夭夭的下場。
(九)按圖索驥
【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裡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十)邯鄲學步
【典故】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釋讀】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莊子秋水篇》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隻淺井的青蛙見到一隻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佔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後對這只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並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屬朝代】
春秋戰國時代
【出處】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釋讀】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十二)葉公好龍
【典故】
魯哀公經常向別人說自己是多麼地渴望人才,多麼喜歡有知識才乾的人。有個叫子張的人聽說魯哀公這么歡迎賢才,便從很遠的地方風塵僕僕地來到魯國,請求拜見魯哀公。
子張在魯國一直住了七天,也沒等到魯哀公的影子。原來魯哀公說自己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趕時髦,學著別的國君說說而已,對前來求見的子張根本沒當一回事,早已忘到腦後去了。子張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氣。他給魯哀公的車夫講了一個故事,並讓車夫把這個故事轉述給魯哀公聽。
然後,子張悄然離去了。
終於有一天,魯哀公記起子張求見的事情,准備叫自己的車夫去把子張請來。車夫對魯哀公說:「他早已走了。」
魯哀公很是不明白,他問車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來的嗎?為什麼又走掉了呢?」
於是,車夫向魯哀公轉述了子張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裡,它把頭伸進窗戶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實那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形式上、口頭上喜歡罷了。
【釋讀】
我們現實生活中像葉子高這樣的人也有不少,他們往往口頭上標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動真格的,他們卻臨陣脫逃了,這跟葉公好龍又有什麼兩樣呢?
G. 半信半疑有成語故事嗎
半信半疑 [bàn xìn bàn yí]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解釋】:有點相信,又有點懷專疑。屬表示對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出自】: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擇,何為半信而半不信耶?」
【示例】:眾人聽了,也都~。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四回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似信非信,拿不準
出 處
宋·朱熹《朱子語類》:「若他們聽過了;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安得不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