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於奔命成語故事
❶ 形容「顧此失彼,窮於應付」的成語褒義詞有哪些
捉襟見肘
顧此失彼
應接不暇
【拼音】:[ zhuō jīn jiàn zhǒu ]
【解釋】: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爛。比喻顧此失彼,窮於應付。
【出處】:《莊子·讓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造句】:平時所過的早就是~的生活,更那有什麼余錢來做歸國的路費呢?
【近義詞】:顧此失彼 、掣襟露肘 、掣襟肘見、 疲於奔命、 寅吃卯糧、 捉襟肘見
【反義詞】:庖丁解牛、 游刃有餘 、綽綽有餘 、應付裕如、 應付自如、 綽有餘裕
【成語故事】:曾子在衛國的時候,常常三天也做不了一次飯,十年也沒做一件衣服,整一整帽子帽帶就會斷,整一整衣襟胳臂肘就會露出來,可他高唱《商頌》的聲音充塞天地之間,象敲響的鍾磬。 魯國國君派人去給他贈送采邑,對他說:「請用采邑的收入做件衣服吧。」曾子不接受,使者又去了,曾子還不接受。使者說:「這不是先生您向國君要求的,而是國君要奉送您的,為什麼不接受呢?」曾子說:「接受的人往往害怕贈送的人,贈送的人往往對接受的人表現出驕縱,能不能使國君贈給我采邑而對我不驕縱,我很擔心這一點啊 !」
【拼音】:[ gù cǐ shī bǐ ]
【解釋】:顧了這個,丟了那個。形容忙亂或慌張的情景。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六回:「分軍為三:一軍攻麥城,一軍攻紀南城,大五率大軍直搗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顧此失彼,二城若破,郢不守矣。」
【造句】:於是敵軍處於一種恐怖氣氛中,~,疲於奔命。
【近義詞】:打草驚蛇 、捉襟見肘 、左支右絀
【反義詞】:面面俱到 、不可偏廢 、一舉兩得、 兩全其美
【拼音】:yìngjiēbùxiá
【解釋】:風景好看;東西好而多;看不過來;或人、事物太多;來不及接待、應付。
【出處】: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造句】:火車站的問事處擠滿了人,工作人員~。
【近義詞】:目不暇接
【反義詞】:應付自如
❷ 經典成語故事:十個成語故事
愛鶴失眾
愛屋及烏
安步當車
安居樂業
安然無恙
安如泰山
按兵不動
按圖索驥
暗渡陳倉
暗箭傷人
八面威風
八仙過海
拔苗助長
拔山舉鼎
拔幟易幟
白面書生
白頭如新
白雲親舍
百步穿楊
百尺竿頭
百川歸海
百發百中
百感交集
百聞不如一見
百丈竿頭
百折不撓
敗軍之將
班門弄斧
半部論語
半途而廢
傍人門戶
包藏禍心
抱殘守缺
抱薪救火
杯弓蛇影
杯水車薪
背道而馳
背水一戰
本末倒置
逼上樑山
比肩接踵
必恭必敬
畢恭畢敬
篳路藍縷
髀肉復生
鞭長莫及
標新立異
別開生面
別無長物
別有天地
賓至如歸
冰山難靠
兵不血刃
兵不厭詐
兵貴神速
病入膏肓
波瀾老成
伯樂相馬
博而不精
博士買驢
卜晝卜夜
補天浴日
捕風捉影
不辨菽麥
不逞之徒
不恥下問
不打不成相識
不打不相識
不得要領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寒而慄
不合時宜
不脛而走
不拘一格
不堪回首
不可多得
不可救葯
不可同日而語
不倫不類
不名一錢
不求甚解
不屈不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甚了了
不識時務
不貪為寶
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學無術
不遺餘力
不因人熱
不遠千里
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不知所雲
不自量力
不足為外人道
才高八斗
才佔八斗
殘杯冷炙
滄海桑田
草船借箭
草菅人命
草木皆兵
差強人意
長驅直入
長袖善舞
唱籌量沙
朝三暮四
車水馬龍
車載斗量
沉魚落雁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誠惶誠恐
城狐社鼠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城下之盟
乘風破浪
乘人之危
乘興而來
懲羹吹齏
程門立雪
魑魅魍魎
尺短寸長
赤膊上陣
躊躇滿志
出爾反爾
出類拔萃
出奇制勝
垂頭喪氣
唇亡齒寒
此地無銀三百兩
從善如流
寸草春暉
寸木岑樓
打草驚蛇
大筆如椽
大材小用
大放厥詞
大腹便便
大公無私
大逆不道
大器晚成
大義滅親
呆若木雞
彈冠相慶
當局者迷
當頭棒喝
當務之急
倒持泰阿
倒屣相迎
倒行逆施
道不拾遺
道聽途說
得過且過
得隴望蜀
點石成金
雕蟲小技
東窗事發
東山再起
東施效顰
董狐之筆
董狐直筆
斗粟尺布
杜口裹足
短兵相接
斷頭將軍
對牛彈琴
對症下葯
多多益善
咄咄怪事
惡貫滿盈
爾虞我詐
二桃殺三士
發憤忘食
發奸擿伏
發蒙振落
罰不當罪
反求諸己
返老還童
方寸已亂
方寸之地
防微杜漸
放虎歸山
飛蛾撲火
飛黃騰達
飛將數奇
飛鳥驚蛇
廢寢忘食
分崩離析
分道揚鑣
分庭抗禮
焚書坑儒
奮不顧身
風吹草動
風聲鶴唳
風燭殘年
奉公守法
釜底抽薪
釜底游魚
婦人之仁
負荊請罪
負隅頑抗
負重致遠
赴湯蹈火
覆巢無完卵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覆水難收
改過自新
改弦更張
甘拜下風
感戴二天
感恩圖報
剛愎自用
綱舉目張
高山流水
高屋建瓴
高陽酒徒
高枕無憂
割席分坐
革故鼎新
各得其所
各自為政
公而忘私
狗尾續貂
苟延殘喘
詬如不聞
孤注一擲
顧曲周郎
瓜田李下
刮目相看
管鮑之交
管中窺豹
過河拆橋
過門不入
海角天涯
害群之馬
邯鄲學步
汗流浹背
沆瀣一氣
好好先生
合浦珠還
河伯為患
河東獅吼
涸轍之鮒
鶴立雞群
鬨堂大笑
鴻鵠之志
後顧之憂
後來居上
後起之秀
後生可畏
囫圇吞棗
狐假虎威
胡服騎射
華而不實
劃粥割齏
畫餅充飢
畫虎類犬
畫龍點睛
畫蛇添足
黃絹幼婦
黃粱美夢
黃粱一夢
揮汗成雨
諱疾忌醫
火樹銀花
火中取栗
機不可失
雞口牛後
雞鳴狗盜
及瓜而代
疾風勁草
家徒四壁
家喻戶曉
賈人渡河
價值連城
堅壁清野
間不容發
見怪不怪
見利忘義
見獵心喜
江郎才盡
膠漆相投
膠柱鼓瑟
狡兔三窟
腳踏實地
嗟來之食
結草銜環
桀犬吠堯
竭盡全力
解衣推食
借花獻佛
巾幗英雄
金口木舌
金石為開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近水樓台
噤若寒蟬
涇渭分明
驚弓之鳥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精衛填海
井底之蛙
九牛一毛
酒池肉林
居安思危
居心叵測
鞠躬盡瘁
橘化為枳
舉案齊眉
舉措失當
舉一反三
拒諫飾非
決一雌雄
絕妙好辭
開誠布公
開卷有益
開門揖盜
開天闢地
侃侃而談
苛政猛於虎
克己奉公
克勤克儉
克紹箕裘
刻不容緩
刻舟求劍
空洞無物
空前絕後
空穴來風
空中樓閣
口蜜腹劍
口若懸河
扣盤捫燭
枯魚之肆
誇父逐日
胯下之辱
膾炙人口
曠日持久
困獸猶斗
藍田生玉
濫竽充數
狼狽不堪
狼狽為奸
狼子野心
勞而無功
老蚌生珠
老當益壯
老馬識途
老牛舐犢
老生常談
老嫗能解
樂不思蜀
樂極生悲
李代桃僵
力不從心
利令智昏
連篇累牘
樑上君子
兩敗俱傷
兩袖清風
臨渴掘井
臨難不懼
柳暗花明
路不拾遺
論功行賞
洛陽紙貴
馬革裹屍
馬首是瞻
買櫝還珠
滿城風雨
芒刺在背
盲人摸象
毛遂自薦
門可羅雀
門庭若市
捫虱而談
孟母三遷
名不虛傳
名落孫山
名正言順
明目張膽
模稜兩可
摩肩接踵
磨杵成針
木人石心
內助之賢
南柯一夢
南山可移
南轅北轍
南州冠冕
難兄難弟
囊螢映雪
囊螢照書
鳥盡弓藏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牛鼎烹雞
牛衣對泣
弄巧成拙
奴顏婢膝
怒發沖冠
嘔心瀝血
排難解紛
攀龍附鳳
盤根錯節
旁觀者清
旁若無人
拋磚引玉
賠了夫人又折兵
蓬生麻中
鵬程萬里
披堅執銳
披荊斬棘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疲於奔命
匹夫之勇
片言折獄
貧賤之交
平步青雲
平易近人
萍水相逢
破釜沉舟
破鏡重圓
剖腹藏珠
撲朔迷離
璞玉渾金
七步之才
七擒七縱
期期艾艾
齊大非耦
奇貨可居
歧路亡羊
騎虎難下
杞人憂天
氣壯山河
千變萬化
千金市骨
千鈞一發
千里鵝毛
千里送鵝毛
千慮一得
千人所指
千萬買鄰
千載難逢
前倨後卑
前倨後恭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前徒倒戈
黔驢技窮
強弩之末
巧取豪奪
青出於藍
青梅竹馬
輕慮淺謀
輕如鴻毛
傾箱倒篋
請君入瓮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窮兵黷武
曲高和寡
曲盡其妙
曲突徙薪
取而代之
權宜之計
犬牙交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人給家足
人傑地靈
人面桃花
人棄我取
人琴俱亡
人人自危
人死留名
人心如面
人言可畏
人自為戰
忍辱負重
任人唯賢
日不暇給
日暮途窮
日暮途遠
如火如荼
如膠似漆
如釋重負
如魚得水
如坐針氈
孺子可教
入木三分
入室操戈
入吾彀中
塞翁失馬
三寸之舌
三顧茅廬
三令五申
三遷之教
三人成虎
三生有幸
三折其肱
殺雞取卵
殺雞焉用牛刀
殺身成仁
山雞舞鏡
傷風敗俗
上下其手
上行下效
捨本逐末
舍舊謀新
舍我其誰
神機妙算
升堂入室
生花妙筆
生靈塗炭
生吞活剝
聲名狼藉
屍居余氣
屍位素餐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師出無名
十面埋伏
十目一行
十行俱下
識時務者為俊傑
拾人牙慧
食不甘味
食指大動
始終不渝
始作俑者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世外桃源
市道之交
勢如破竹
室如懸磬
手不釋卷
守株待兔
首鼠兩端
熟能生巧
雙管齊下
水滴石穿
水落石出
水深火熱
司空見慣
死不旋踵
死而不朽
死灰復燃
死裡逃生
四海之內皆兄弟
四面楚歌
隨珠彈雀
所向無前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泰山壓卵
貪得無厭
貪小失大
坦腹東床
探驪得珠
螳臂當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滿天下
天奪之魄
天花亂墜
天經地義
天羅地網
天下無雙
天涯海角
天衣無縫
天真爛漫
天之驕子
鐵杵磨成針
同仇敵愾
同甘共苦
同工異曲
同流合污
同舟共濟
投筆從戎
投鼠忌器
圖窮匕見
屠龍之技
土崩瓦解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退避三舍
脫穎而出
外強中干
完璧歸趙
玩火自焚
玩物喪志
萬馬齊喑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萬死不辭
亡戟得矛
亡羊補牢
王顧左右而言他
妄自尊大
望梅止渴
望門投止
望洋興嘆
危如累卵
威武不屈
為富不仁
為虎作倀
為人作嫁
為淵驅魚
韋編三絕
圍魏救趙
惟命是從
尾大不掉
未可厚非
未能免俗
未雨綢繆
味如雞肋
畏首畏尾
聞雞起舞
聞雷失箸
聞一知十
❸ 以逸待勞成語故事
緊閉城門,偃旗息鼓,搶在行巡之前。 劉秀再派征西大將軍馮異。行巡的部隊急匆匆地剛趕到城下,領兵沖出城來。劉秀大怒以逸待勞 [yǐ yì dài láo] 生詞本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逸,嚇得四下逃竄,就可以克敵制勝。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准備。 讓自己的軍隊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褒義出 處 《後漢書·馮異傳》。近反義詞 近義詞 養精蓄銳 用逸待勞 逸以待勞反義詞 疲於奔命 西漢末年,結果反被隗器打敗,前去佔領枸邑,去投靠在四川稱帝的公孫述:「夫攻者不足。」馮異命令部隊急行軍,大敗敵軍。馮異的部將們知道後;非所以爭也。馮異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必須搶占枸邑『已逸待勞』;守者有餘。馮異大開城門;今先據城,派兵去攻打隗器;以逸待勞,亮出了馮異的帥旗。行巡的軍隊毫無防備。」 例 句 打仗,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城樓上突然鼓聲大作,如能有效地運用「以近待遠;勞,養精蓄銳,隴甘軍閥隗囂脫離劉秀。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將行巡立刻去枸邑搶佔有利地形。馮異嚴密封鎖消息,以等候從遠方趕來的敵軍,都勸馮異不要和行巡大軍作戰,~,讓將士們休整:疲勞:安閑,稱為「以逸待勞」,以飽待飢」等軍事策略,佔領了枸邑
❹ 成語故事大全有哪些
1.【成語】棄之可惜
【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釋義】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典故】戰國時期,楚國的楚襄王即位後,重用奸臣,政治腐敗,國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看到這樣情況非常著急,總想好好勸勸他,但是楚襄王只顧享樂,根本聽不進別人說的話。有一天,庄辛實在忍不住了。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和一些人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國家遲早有一天會滅亡啊!」 楚襄王聽了大怒,罵道:「你老糊塗了吧,竟敢這樣詛咒楚國,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就這樣,庄辛見楚襄王不納忠言,只好躲到了趙國。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攻打楚國,楚國幾乎沒有什麼抵擋就讓秦國攻陷了楚國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喪家之犬,逃到城陽城(今河南信陽市一帶)。到這時,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於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請回來,說:「過去因為我沒聽你的話,所以才會弄到這種地步,現在,你看還有辦法挽救嗎?」 庄辛說:「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嗎?」 楚襄王說:「我現在太後悔了,不知道現在還遲不遲?」 庄辛說:「那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於是,庄辛就講道:從前,有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發現少了一隻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鑽進來,把羊叼走了一隻。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回答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麼?」第二天早上,他發現羊又少了一隻。原來,狼又從窟窿中鑽進來,叼走了一隻羊。他很後悔自己沒有聽從鄰居的勸告,便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鑽進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聽到這個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於是他接著對庄辛說:「庄愛卿,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於是,庄辛給楚襄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楚國都城雖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來,改正過錯,秦國是滅不了楚國的。楚襄王聽了,便遵照庄辛的話去做,果真度過了危機,振興了楚國。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❺ 關於五子偦的厲史成語故事
《風吹草動》和《天羅地網》就是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這段歷史時回期的成語故事。答
伯嚭僥幸逃脫,並逃到了吳國,伍子胥與伯嚭雖無私交,但是因為遭遇相似,同病相憐,就將他舉薦給吳王闔閭,因此有了《同病相憐》。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責備伍子胥的行為過分,並到秦國去借兵救楚,因此有了《倒行逆施》和《同仇敵愾》的成語故事。
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夫差急於進圖中原,率大軍攻齊,伍子胥再度勸諫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遭拒。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稱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後9年,吳國為越偷襲所滅。吳越爭霸的成語故事有《卧薪嘗膽》、《如火如荼》、《鳥盡弓藏》等。
❻ 形容顧此失彼,窮於應付的窘況的成語是什麼
捉襟見肘
顧此失彼
應接不暇
入不敷出
滿目瘡痍
❼ 兒童故事 寓言故事 成語故事
飛將數奇
飛鳥驚蛇
廢寢忘食
分崩離析
分道揚鑣
分庭抗禮
焚書坑儒
奮不顧身
風吹草動
風聲鶴唳
風燭殘年
奉公守法
釜底抽薪
釜底游魚
婦人之仁
負荊請罪
負隅頑抗
負重致遠
赴湯蹈火
覆巢無完卵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覆水難收
改過自新
改弦更張
甘拜下風
感戴二天
感恩圖報
剛愎自用
綱舉目張
高山流水
高屋建瓴
高陽酒徒
高枕無憂
割席分坐
革故鼎新
各得其所
各自為政
公而忘私
狗尾續貂
苟延殘喘
詬如不聞
孤注一擲
顧曲周郎
瓜田李下
刮目相看
管鮑之交
管中窺豹
過河拆橋
過門不入
海角天涯
害群之馬
邯鄲學步
汗流浹背
沆瀣一氣
好好先生
合浦珠還
河伯為患
河東獅吼
涸轍之鮒
鶴立雞群
鬨堂大笑
鴻鵠之志
後顧之憂
後來居上
後起之秀
後生可畏
囫圇吞棗
狐假虎威
胡服騎射
華而不實
劃粥割齏
畫餅充飢
畫虎類犬
畫龍點睛
畫蛇添足
黃絹幼婦
黃粱美夢
黃粱一夢
揮汗成雨
諱疾忌醫
火樹銀花
火中取栗
機不可失
雞口牛後
雞鳴狗盜
及瓜而代
疾風勁草
家徒四壁
家喻戶曉
賈人渡河
價值連城
堅壁清野
間不容發
見怪不怪
見利忘義
見獵心喜
江郎才盡
膠漆相投
膠柱鼓瑟
狡兔三窟
腳踏實地
嗟來之食
結草銜環
桀犬吠堯
竭盡全力
解衣推食
借花獻佛
巾幗英雄
金口木舌
金石為開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近水樓台
噤若寒蟬
涇渭分明
驚弓之鳥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精衛填海
井底之蛙
九牛一毛
酒池肉林
居安思危
居心叵測
鞠躬盡瘁
橘化為枳
舉案齊眉
舉措失當
舉一反三
拒諫飾非
決一雌雄
絕妙好辭
開誠布公
開卷有益
開門揖盜
開天闢地
侃侃而談
苛政猛於虎
克己奉公
克勤克儉
克紹箕裘
刻不容緩
刻舟求劍
空洞無物
空前絕後
空穴來風
空中樓閣
口蜜腹劍
口若懸河
扣盤捫燭
枯魚之肆
誇父逐日
胯下之辱
膾炙人口
曠日持久
困獸猶斗
藍田生玉
濫竽充數
狼狽不堪
狼狽為奸
狼子野心
勞而無功
老蚌生珠
老當益壯
老馬識途
老牛舐犢
老生常談
老嫗能解
樂不思蜀
樂極生悲
李代桃僵
力不從心
利令智昏
連篇累牘
樑上君子
兩敗俱傷
兩袖清風
臨渴掘井
臨難不懼
柳暗花明
路不拾遺
論功行賞
洛陽紙貴
馬革裹屍
馬首是瞻
買櫝還珠
滿城風雨
芒刺在背
盲人摸象
毛遂自薦
門可羅雀
門庭若市
捫虱而談
孟母三遷
名不虛傳
名落孫山
名正言順
明目張膽
模稜兩可
摩肩接踵
磨杵成針
木人石心
內助之賢
南柯一夢
南山可移
南轅北轍
南州冠冕
難兄難弟
囊螢映雪
囊螢照書
鳥盡弓藏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牛鼎烹雞
牛衣對泣
弄巧成拙
奴顏婢膝
怒發沖冠
嘔心瀝血
排難解紛
攀龍附鳳
盤根錯節
旁觀者清
旁若無人
拋磚引玉
賠了夫人又折兵
蓬生麻中
鵬程萬里
披堅執銳
披荊斬棘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疲於奔命
匹夫之勇
片言折獄
貧賤之交
平步青雲
平易近人
萍水相逢
破釜沉舟
破鏡重圓
剖腹藏珠
撲朔迷離
璞玉渾金
七步之才
七擒七縱
期期艾艾
齊大非耦
奇貨可居
歧路亡羊
騎虎難下
杞人憂天
氣壯山河
千變萬化
千金市骨
千鈞一發
千里鵝毛
千里送鵝毛
千慮一得
千人所指
千萬買鄰
千載難逢
前倨後卑
前倨後恭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前徒倒戈
黔驢技窮
強弩之末
巧取豪奪
青出於藍
青梅竹馬
輕慮淺謀
輕如鴻毛
傾箱倒篋
請君入瓮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窮兵黷武
曲高和寡
曲盡其妙
曲突徙薪
取而代之
權宜之計
犬牙交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人給家足
人傑地靈
人面桃花
人棄我取
人琴俱亡
人人自危
人死留名
人心如面
人言可畏
人自為戰
忍辱負重
任人唯賢
日不暇給
日暮途窮
日暮途遠
如火如荼
如膠似漆
如釋重負
如魚得水
如坐針氈
孺子可教
入木三分
入室操戈
入吾彀中
塞翁失馬
三寸之舌
三顧茅廬
三令五申
三遷之教
三人成虎
三生有幸
三折其肱
殺雞取卵
殺雞焉用牛刀
殺身成仁
山雞舞鏡
傷風敗俗
上下其手
上行下效
捨本逐末
舍舊謀新
舍我其誰
神機妙算
升堂入室
生花妙筆
生靈塗炭
生吞活剝
聲名狼藉
屍居余氣
屍位素餐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師出無名
十面埋伏
十目一行
十行俱下
識時務者為俊傑
拾人牙慧
食不甘味
食指大動
始終不渝
始作俑者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世外桃源
市道之交
勢如破竹
室如懸磬
手不釋卷
守株待兔
首鼠兩端
熟能生巧
雙管齊下
水滴石穿
水落石出
水深火熱
司空見慣
死不旋踵
死而不朽
死灰復燃
死裡逃生
四海之內皆兄弟
四面楚歌
隨珠彈雀
所向無前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泰山壓卵
貪得無厭
貪小失大
坦腹東床
探驪得珠
螳臂當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滿天下
天奪之魄
天花亂墜
天經地義
天羅地網
天下無雙
天涯海角
天衣無縫
天真爛漫
天之驕子
鐵杵磨成針
同仇敵愾
同甘共苦
同工異曲
同流合污
同舟共濟
投筆從戎
投鼠忌器
圖窮匕見
屠龍之技
土崩瓦解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退避三舍
脫穎而出
外強中干
完璧歸趙
玩火自焚
玩物喪志
萬馬齊喑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萬死不辭
亡戟得矛
亡羊補牢
王顧左右而言他
妄自尊大
望梅止渴
望門投止
望洋興嘆
危如累卵
威武不屈
為富不仁
為虎作倀
為人作嫁
為淵驅魚
韋編三絕
圍魏救趙
惟命是從
尾大不掉
未可厚非
未能免俗
未雨綢繆
味如雞肋
畏首畏尾
聞雞起舞
聞雷失箸
聞一知十
刎頸之交
卧薪嘗膽
烏合之眾
無出其右
無功受祿
無價之寶
無可奈何
無能為役
無妄之災
吳牛喘月
吳市吹簫
吳下阿蒙
吳越同舟
梧鼠技窮
五日京兆
五色無主
五十步笑百步
物極必反
物以類聚
徙宅忘妻
瞎子摸魚
下筆成篇
下筆成章
下車泣罪
下里巴人
先發制人
先聲奪人
先憂後樂
相敬如賓
相提並論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削足適履
小時了了
小題大作
小巫見大巫
小心翼翼
笑裡藏刀
脅肩諂笑
心曠神怡
心有靈犀一點通
欣欣向榮
信誓旦旦
興高采烈
行將就木
胸有成竹
休戚相關
朽木不雕
徐市求仙
栩栩如生
懸梁刺股
雪泥鴻爪
尋章摘句
揠苗助長
言不由衷
言過其實
言人人殊
言猶在耳
奄奄一息
偃旗息鼓
掩耳盜鈴
燕雀處堂
羊質虎皮
陽春白雪
洋洋得意
仰人鼻息
養虎為患
葉公好龍
夜郎自大
一敗塗地
一暴十寒
一筆勾銷
一不做,二不休
一場春夢
一成一旅
一籌莫展
一代楷模
一發千鈞
一飯千金
一傅眾咻
一鼓作氣
一國三公
一寒如此
一狐之腋
一揮而成
一揮而就
一箭雙雕
一夔已足
一鱗半爪
一毛不拔
一鳴驚人
一木難支
一目十行
一諾千金
一錢不值
一竅不通
一丘之貉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一日千里
一日三秋
一身兩役
一身是膽
一事無成
一絲不苟
一網打盡
一問三不知
一誤再誤
一蟹不如一蟹
一薰一蕕
一言九鼎
一言為定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一衣帶水
一意孤行
一扜黃土
一字千金
一字之師
依樣葫蘆
以古非今
以管窺天
以規為瑱
以鄰為壑
以卵擊石
以貌取人
以強凌弱
以身試法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逸待勞
倚門倚閭
義不容辭
義無反顧
亦步亦趨
異軍突起
易如反掌
意氣揚揚
因人成事
因勢利導
引狼入室
引錐刺股
飲醇自醉
飲鴆止渴
郢書燕說
映月讀書
憂心如焚
游刃有餘
有備無患
有腳陽春
有名無實
有恃無恐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
予取予求
愚公移山
與狐謀皮
與虎謀皮
羽毛未豐
欲蓋彌彰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鷸蚌相爭
緣木求魚
約法三章
月下老人
越俎代庖
運籌帷幄
運斤成風
糟糠之妻
鑿壁偷光
曾參殺人
債台高築
枕戈待旦
爭先恐後
鄭人買履
之乎者也
知彼知己
知難而退
止戈為武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只重衣衫不重人
紙上談兵
紙醉金迷
指鹿為馬
趾高氣揚
至死不悟
志在四方
炙手可熱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置之度外
中飽私囊
中流擊楫
忠言逆耳
終南捷徑
眾口鑠金
眾怒難犯
眾叛親離
眾志成城
重蹈覆轍
州官放火
逐客令
煮豆燃萁
助紂為虐
專橫跋扈
專心致志
庄生夢蝶
莊周夢蝶
惴惴不安
捉襟見肘
自慚形穢
自食其果
自相矛盾
縱虎歸山
走馬看花
醉翁之意不在酒
左提右挈
作壁上觀
作法自斃
作舍道邊
作威作福
作威作福
坐觀成敗
坐懷不亂
坐山觀虎鬥
坐享其成
❽ 吳國的成語故事
嘆為觀止、秋風過耳、螳螂捕蟬 、三令五申、疲於奔命、如火如荼等
望採納
❾ 《以逸待勞》的成語故事及含義(要詳細)
【注音】yǐ yì dài láo 【英文】Await leisurely the exhausted enemy 《三十六計叢書·以逸待勞》封面
【釋義】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准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指作戰、工作等方法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養精蓄銳、用逸待勞 【反義詞】疲於奔命 【同韻詞】輕於鴻毛、腹背之毛、膽戰心搖 【燈謎】最佳的養生之道 【歇後語】屏風馬氣死巡河炮[1]? 【原典】 困敵之勢①,不以戰;損剛益柔②。 【注釋】 ①困敵之勢:迫使敵入處於圍頓的境地。 ②損剛益柔:語出《易經·損》。「剛」、「柔」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的兩方有可相互轉化。「損」,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艮上)。上卦為艮,艮為山,下卦為兌,兌為澤。上山下澤,意為大澤浸蝕山根之象,也就說有水浸潤著山,抑損著山,故卦名叫損」。「損剛益柔」是根據此
卦象講述「剛柔相推,而主變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則。此計正是根據「損」卦的道理,以「剛」喻敵,以「柔」喻已,意謂困敵可用積極防禦,逐漸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強變弱,而我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法,同樣可以制勝。 【按語】 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雲:「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面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
編輯本段成語出處
《孫子·軍爭》:「以近待遠 以逸待勞
,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典故】 西漢末年,隴甘軍閥隗囂脫離劉秀,去投靠在四川稱帝的公孫述。劉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結果反被隗器打敗。 劉秀再派征西大將軍馮異,前去佔領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將行巡立刻去枸邑搶佔有利地形。馮異的部將們知道後,都勸馮異不要和行巡大軍作戰。馮異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必須搶占枸邑『以逸待勞』。」馮異命令部隊急行軍,搶在行巡之前,佔領了枸邑。馮異嚴密封鎖消息,緊閉城門,偃旗息鼓,讓將士們休整。行巡的部隊急匆匆地剛趕到城下,城樓上突然鼓聲大作,亮出了馮異的帥旗。行巡的軍隊毫無防備,嚇得四下逃竄。馮異大開城門,領兵沖出城來,大敗敵軍。 讓自己的軍隊養精蓄銳,以等候從遠方趕來的敵軍,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稱為「以逸待勞」。 [2]
編輯本段成語辨析
【正音】逸:不能讀作「tuì」。 【辨形】待:不能寫作「侍」,「代」。[2]
編輯本段成語示例
◎他踞了碉樓,以逸待勞,我們倒難以刻期取勝。(清·吳敬梓 以逸待勞
《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11月10日,紅三軍在苗店、郝砦與尾追之敵發生激戰,敵軍以逸待勞,向紅三軍發起猛烈攻擊,紅軍戰士以大無畏的精神予敵以頑強反擊,終於擺脫這一股敵軍追擊,紅八師師長覃蘇等在戰斗中光榮犧牲。 ◎打仗,如能有效地運用「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等軍事策略,就可以克敵制勝。
編輯本段計名由來
以逸待勞,語出《孫子·軍爭篇》。在歷代兵書和史書之中,對於以逸待勞這一理論的闡述和實例記載非常之多。如《孫子·軍爭篇》:「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古代「佚」與「逸」相通,意思是部隊休整充分,精力旺盛。勞則於佚相反,是部隊得不到休整,精力疲憊。以逸待勞的方法有許多,《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佔地而趨戰者勞。」搶先佔領有利地形,是以逸待勞的一種方法。《南北籌兵論·上》說:「聞之兵法,守者常逸,而攻者常勞,以逸待勞。」先實行防禦,後發制人,也是以逸待勞的一種方法。但是,以逸待勞的待,不是消極地坐等戰機,而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調動敵人,牽著敵人的鼻子走,讓敵人疲於奔命,不斷地消耗敵人,待敵人銳氣盡消之時,再動手消滅他。因此,《孫子》說:「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編輯本段用計概述
古人按語說: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雲:「凡先處戰地而 以逸待勞的王翦
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子》 .虛實篇 )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面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 《史記》 卷六二《管晏列傳》);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史記》卷八—《廉頗藺相如列傳》)。 古按語舉了管仲治國備戰,孫臏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實,來證明調敵就範,以逸待勞,是「無有不勝」,法。強調用中心樞紐,即關鍵性的條件,來對付無窮無盡、變化多端的「環」,即廣大四周的情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是本計關鍵。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蠢人則其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往往被退讓者打倒。 《水滸傳》 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沖,連喚幾個「來來」,結果卻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以逸待勞」在現代經商賺錢之中也是經常用到的一計。利用此計需要經營者心理承受能力好,在和對手進行鬥智斗勇的過程中,要耐得住時間,耐得住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狀態,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在生意場中,甘願妥協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贏得時機,休息靜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獲益。因為必須的退步是換來更大的利益,萬不可在經營不利的情況下,盲目行事與對手硬拼,定要停下來尋找機會,等待時機,再來競爭,反敗為勝。 以不到500美元起家,最後主持年營業額達數億美元的「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的美國人麥科馬克,在他寫的《哈佛大學商學院里學不到的學問》一書中,道出他成為暴發戶的一個成功秘訣:「自己的地盤有地利。」 在經銷活動中,最大的「地利」莫過於使自己能夠以逸待勞,從容地應付遠道而來的生意對手。運用以逸待勞之計,不在自己的地盤里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只需設法使對方感受到猶如遠道跋涉般的疲憊就行了。比如,你是一個采購員,到外地去采購貨物。你在排除競爭夥伴的獨居買方「皇帝」位置之後,就可以開始設法調動你的貨主,使其疲於奔命。你可以以檢查樣品質量為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讓他拿出一件件貨物讓你觀看,再一件件地放回原處;你還可以以落實貨源為由,催他四處檢查;如果你有耐心和時間,還可以佯作拿不定主意,請他如此這般再做一遍。貨主為你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折騰得焦頭爛額。這筆生意若做不成,便覺得十分冤枉,於是在價格等許多方面你就有利可圖,貨主也會做出讓步,從而成功地施展你的以逸待勞之計。
編輯本段用計分析
《孫子兵法》對「以逸待勞」的詮釋表明,凡是先在陣地上等待敵人來的,他就安逸而充滿主動性,而後來到作戰陣地的,必定是被動者和疲憊者,雙方交戰,先行者就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在雙方作戰力量均衡的條件下,「逸者」取勝「勞者」的勝率較大。而在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力量寡者,如果「以逸」,就可以戰勝力量強勢的「勞者」。所以,作為一位善戰的指揮員,要充分了解、挖掘和及時掌握對方活動的規律,善於挑選一到數個恰到好處的伏擊地點,要善於把敵人引誘到為之布好的「口袋」陣里,而加以殲滅。但是,如果雙方軍事力量(主要是武器裝備)過於懸殊,「逸」者就不一定能戰勝「勞」者。如:在《我的兄弟叫順溜》的電視劇中,新四軍六分區選擇在村莊伏擊日軍,剛開始交火,日軍被打得暈頭轉向,但,由於日軍人多、武器裝備遠遠強於我軍,幾個回合下來,六分區就漸漸地敗下陣來,多虧一分區及時趕到救圍,才避免了六分區被日軍全殲的敗局。 因此,以逸待勞計,並非萬能的,也並非千篇一律的,尤其是現代戰爭,信息化作戰成為戰爭的主導,「逸」、「勞」之間,相輔相成,而關健在於誰更擁有對戰爭的主導、主創和人文優勢!
編輯本段計策典故
戰國末期,秦國少 以逸待勞
年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城,銳不可擋。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萬。後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 王翦率領六十萬軍隊,陳兵於楚國邊境。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只是專心修築城池,擺出一派堅壁固守的姿態。兩軍對壘,戰爭一觸即發。楚軍急於擊退秦軍,相持年余。王翦在軍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平時操練,技藝精進,王翦心中十分高興。一年後,楚軍綳緊的弦早已鬆懈,將士已無鬥志,認為秦軍的確防守自保,於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殺得楚軍潰不成軍。秦軍乘勝追擊,勢不可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編輯本段三國案例
劉關張結義多少年,始終就象親哥們似的。待三國鼎立基本形成時,鎮守荊州的任務落在二弟關羽身上。但關羽違背了諸葛亮為他制定的東和北拒的策略,結果是丟荊州走麥城,最後兵敗身死。為了替關羽報仇,劉備不顧勸阻,舉傾國之兵東進伐吳。 開始時,蜀軍士氣旺盛,東吳難以抵禦,連折數員大將,甘 以逸待勞
寧、潘璋、馬忠皆在此役中戰死。蜀軍兵鋒所指無人能當,此時東吳生死存亡之秋,舉國震驚。 在此危急時刻,經闞澤舉薦,孫權拜年輕的書生陸遜為大都督,總督江東兵馬與劉備決戰。陸遜的部下多是東吳的功臣宿將或公室貴族,他們自恃功高,對陸遜這位年輕統帥既不服氣,又不尊重。對於陸遜堅守不戰更是不理解,認為陸遜怯懦無能。 陸遜說:「我雖一介書生,蒙主上委以重任,認為我有長處,就是能忍辱負重。各位將軍要各守隘口,牢守險要,不許妄動。違令者斬!」 這時,天氣炎熱,士兵取水困難,劉備便命令將營扎在山林茂盛、靠近泉水的地方。蜀軍從巫峽建平起到彝陵700里間,接連設營,從正月到5月,與東吳相持不下。 劉備要求決戰,無奈對方就是不理,氣得夠嗆,派吳班領數千弱兵在平地立營,引吳軍出來,自帶精兵埋伏於山谷之中,准備切斷吳兵退路。但吳兵就是不出戰。陸遜勸告眾將,吳班討戰,其中必有詭計,我們只能觀望。 劉備見吳兵不出,只好把埋伏的兵撤出來。兩軍又相持了一個來月,陸遜觀察形勢,見蜀兵沒了開始時的銳氣,准備反守為攻。可將領則認為進攻還是開始的時侯,現在不能有利。可陸遜胸有成竹,先派兵試探了一下,沒有成功,馬上改變戰術,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把草,用火攻的方法,襲擊蜀軍,全體吳軍一齊出戰。這一仗燒得蜀軍狼狽逃竄,並斬了好幾名蜀將。 這一戰破了蜀軍40座大營,迫使蜀軍幾名戰將投降,劉備逃到了白帝城。這就是有名的彝陵之戰。蜀軍是大敗呀。 陸遜不算完,繼續猛攻,劉備千方百計才算逃了出來。書中描寫是多虧了孔明的八卦陣。 此次戰役,陸遜用的就是以逸待勞之計: 一是知道劉備遠來,水土不服,當然想速戰速決,此時要戰,吳軍非輸不可。 二是陸遜故意示弱,有意麻痹蜀軍,讓蜀軍深入(現在叫誘敵深入)。 三是拖垮蜀軍,蜀進攻不成,戰鬥力下降,意志力減退,這時決戰吳兵就肯定勝了。
編輯本段商場案例
福特的袖裡乾坤 上世紀20年代初,福特面臨又一次打擊,汽車銷量急劇下降,出現了不景氣的現象。當時,正值美國汽車工業全面起飛的時期,各大公司紛紛推出色彩明快鮮艷的新型汽車 福特牌A型車
,滿足消費者的不同喜愛,因而銷路大暢。惟獨黑色的福特車保持不變,顯得嚴肅而呆板,銷路自然大受影響。但是,無論對各地要求福特供應花色汽車的代理商,還是對公司內的建議者,福特總是堅決頂回去:「福特車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麼不好,至少比其它顏色耐舊些。」生產逐漸艱難了,福特開始裁減人員,部分設備停工,將夜班調成白班以節省電費,公司內外人心浮動,連福特夫人也大惑不解,沉不住氣了。 福特卻笑著說:「這是我的袖裡乾坤,先不告訴你,等想妥了再說。」他夫人擔心公司牢騷太盛,會不會人心思走。 福特了解夫人的擔憂,信心十足地說:「我們公司的待遇高於任何企業,他們不會生異心,同時他們知道我是絕不服輸的人,相信我不跟別人生產淺色車,一定另有計劃。」 有人建議說,至少我們應該有新車在市面上銷售,不至於讓人說我們公司快倒閉了。福特詭譎地一笑:「讓他們去說吧,謠言越多對我們越有利。」人們感到很奇怪,問公司是不是正在設計新車?是不是跟別人一樣,會有各種顏色的新車? 福特回答說:「不是正在設計,是已經定型了!也不是跟別人一樣,而是我們自己的,而且我們的新車一定比別人都便宜!」這就是福特一生中最得意的「傑作」之一——購買廢船拆卸後煉鋼,從而大大降低了鋼鐵的成本,為即將推出的A型汽車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產T型車的工廠全部停工,這是公司成立24年來第一次停止新車的出廠,市面所賣的都是存貨。 消息一出,舉世震驚,猜測蜂起。除了幾個主管幹部外,誰也摸不清福特打的是什麼算盤。讓人奇怪的是,工廠停工後工人並沒有解僱,每天仍然上下班。這一情況引起新聞界的極大興趣,報上經常刊登有關福特的新聞,助長了人們的好奇心。 兩個月後,福特終於透露,新的A型汽車將於同年12月應市。這比宣布工廠停工引起的震動更大。年底,色彩華麗、典雅輕便而價格低廉的福特牌A型車終於在人們的長期翹首等待中源源上市,果然盛況空前。它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起飛的輝煌的局面。 福特公司由於T型車的開發,早已確定了它在美國汽車工業中的地位。這次面對各公司以色彩、外形為武器發起的挑戰,福特並沒有應戰,而是養精蓄銳,揚長避短,抓住質量、價格這兩個關鍵作充分准備,一旦成熟,就使對手們由強變弱,由優變劣了。這就是老福特的「錦囊妙計」——以逸待勞。 老福特的「以逸待勞」正是一種後發制人策略。這種策略常常表現為一種緊跟方式,就是說,企業並不強行研究開發新產品,而是當市場上某種新產品初露頭角並顯示出較強生命力時,就立即進行仿造和改進,把自己的改進型新產品快速拋入市場,達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效果。「後發制人」或者是「 以逸待勞」的策略是在商戰中經常應用的。「以逸待勞」並非「好逸惡勞」,而是養精蓄銳,等敵人勞師動眾、疲於奔命、彼竭我盈之後待機而動。 因此,決勝之關鍵除了要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鎮定冷靜之外,還要有「知己知彼」、「妙算多者勝」的能耐。使用以逸待勞這種策略的時候,務必要沉著冷靜,把自己和對方的環境、意圖,以及彼此間的實力估計清楚,機警地隨時隨地注意事情的變化,時機未成熟時要穩如泰山,機會一來就要翻江倒海。此計強調,讓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的方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制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❿ 有那些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大全 共833個
愛鶴失眾愛屋及烏安步當車安居樂業
安然無恙安如泰山按兵不動按圖索驥
暗渡陳倉暗箭傷人八面威風八仙過海
拔苗助長拔山舉鼎拔幟易幟白面書生
白頭如新白雲親舍百步穿楊百尺竿頭
百川歸海百發百中百感交集百聞不如一見
百丈竿頭百折不撓敗軍之將班門弄斧半部論語
半途而廢傍人門戶包藏禍心抱殘守缺
抱薪救火杯弓蛇影杯水車薪背道而馳
背水一戰本末倒置逼上樑山比肩接踵
必恭必敬畢恭畢敬篳路藍縷髀肉復生
鞭長莫及標新立異別開生面別無長物
別有天地賓至如歸冰山難靠兵不血刃
兵不厭詐兵貴神速病入膏肓波瀾老成
伯樂相馬博而不精博士買驢卜晝卜夜
補天浴日捕風捉影不辨菽麥不逞之徒
不恥下問不打不成相識不打不相識
不得要領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寒而慄不合時宜不脛而走
不拘一格不堪回首不可多得
不可救葯不可同日而語
不倫不類不名一錢不求甚解不屈不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甚了了不識時務
不貪為寶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學無術不遺餘力不因人熱不遠千里
不知人間有羞恥事不知所雲不自量力
不足為外人道才高八斗才佔八斗
殘杯冷炙滄海桑田草船借箭草菅人命
草木皆兵差強人意長驅直入長袖善舞
唱籌量沙朝三暮四車水馬龍車載斗量
沉魚落雁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誠惶誠恐城狐社鼠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城下之盟乘風破浪乘人之危乘興而來
懲羹吹齏程門立雪魑魅魍魎尺短寸長
赤膊上陣躊躇滿志出爾反爾出類拔萃
出奇制勝垂頭喪氣唇亡齒寒此地無銀三百兩
從善如流寸草春暉寸木岑樓打草驚蛇
大筆如椽大材小用大放厥詞大腹便便
大公無私大逆不道大器晚成大義滅親
呆若木雞彈冠相慶當局者迷當頭棒喝
當務之急倒持泰阿倒屣相迎倒行逆施
道不拾遺道聽途說得過且過得隴望蜀
點石成金雕蟲小技東窗事發東山再起
東施效顰董狐之筆董狐直筆斗粟尺布杜口裹足短兵相接
斷頭將軍對牛彈琴對症下葯多多益善
咄咄怪事惡貫滿盈爾虞我詐二桃殺三士
發憤忘食發奸擿伏發蒙振落罰不當罪
反求諸己返老還童方寸已亂方寸之地
防微杜漸放虎歸山飛蛾撲火飛黃騰達
飛將數奇飛鳥驚蛇廢寢忘食分崩離析
分道揚鑣分庭抗禮焚書坑儒奮不顧身
風吹草動風聲鶴唳風燭殘年奉公守法
釜底抽薪釜底游魚婦人之仁負荊請罪
負隅頑抗負重致遠赴湯蹈火覆巢無完卵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覆水難收改過自新
改弦更張甘拜下風感戴二天感恩圖報
剛愎自用綱舉目張高山流水高屋建瓴高陽酒徒高枕無憂
割席分坐革故鼎新各得其所各自為政
公而忘私狗尾續貂苟延殘喘詬如不聞
孤注一擲顧曲周郎瓜田李下刮目相看
管鮑之交管中窺豹過河拆橋過門不入
海角天涯害群之馬邯鄲學步
汗流浹背沆瀣一氣
好好先生合浦珠還
河伯為患河東獅吼
涸轍之鮒鶴立雞群
鬨堂大笑鴻鵠之志
後顧之憂後來居上
後起之秀後生可畏
囫圇吞棗狐假虎威
胡服騎射華而不實
劃粥割齏畫餅充飢
畫虎類犬畫龍點睛
畫蛇添足黃絹幼婦
黃粱美夢黃粱一夢
揮汗成雨諱疾忌醫
火樹銀花火中取栗
機不可失雞口牛後
雞鳴狗盜及瓜而代
疾風勁草家徒四壁
家喻戶曉賈人渡河
價值連城堅壁清野
間不容發見怪不怪
見利忘義見獵心喜
江郎才盡膠漆相投
膠柱鼓瑟狡兔三窟
腳踏實地嗟來之食
結草銜環桀犬吠堯
竭盡全力解衣推食
借花獻佛巾幗英雄
金口木舌金石為開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近水樓台噤若寒蟬
涇渭分明驚弓之鳥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精衛填海井底之蛙
九牛一毛酒池肉林
居安思危居心叵測
鞠躬盡瘁橘化為枳
舉案齊眉舉措失當
舉一反三拒諫飾非
決一雌雄絕妙好辭
開誠布公開卷有益
開門揖盜開天闢地
侃侃而談苛政猛於虎
克己奉公克勤克儉
克紹箕裘刻不容緩
刻舟求劍空洞無物
空前絕後空穴來風
空中樓閣口蜜腹劍
口若懸河扣盤捫燭
枯魚之肆誇父逐日
胯下之辱膾炙人口
曠日持久困獸猶斗
藍田生玉濫竽充數
狼狽不堪狼狽為奸
狼子野心勞而無功
老蚌生珠老當益壯
老馬識途老牛舐犢
老生常談老嫗能解
樂不思蜀樂極生悲
李代桃僵力不從心
利令智昏連篇累牘
樑上君子兩敗俱傷
兩袖清風臨渴掘井
臨難不懼柳暗花明
路不拾遺論功行賞
洛陽紙貴馬革裹屍
馬首是瞻買櫝還珠
滿城風雨芒刺在背
盲人摸象毛遂自薦
門可羅雀門庭若市
捫虱而談孟母三遷
名不虛傳名落孫山
名正言順明目張膽
模稜兩可摩肩接踵
磨杵成針木人石心
內助之賢南柯一夢
南山可移南轅北轍
南州冠冕難兄難弟
囊螢映雪
囊螢照書
鳥盡弓藏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牛鼎烹雞
牛衣對泣
弄巧成拙
奴顏婢膝
怒發沖冠
嘔心瀝血
排難解紛
攀龍附鳳
盤根錯節旁觀者清旁若無人拋磚引玉
賠了夫人又折兵
蓬生麻中
鵬程萬里
披堅執銳
披荊斬棘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疲於奔命
匹夫之勇
片言折獄
貧賤之交
平步青雲
平易近人
萍水相逢
破釜沉舟
破鏡重圓
剖腹藏珠
撲朔迷離
璞玉渾金
七步之才
七擒七縱
期期艾艾
齊大非耦
奇貨可居
歧路亡羊
騎虎難下
杞人憂天
氣壯山河
千變萬化
千金市骨
千鈞一發
千里鵝毛
千里送鵝毛
千慮一得
千人所指
千萬買鄰
千載難逢
前倨後卑
前倨後恭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前徒倒戈
黔驢技窮
強弩之末
巧取豪奪
青出於藍
青梅竹馬
輕慮淺謀
輕如鴻毛
傾箱倒篋
請君入瓮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窮兵黷武
曲高和寡
曲盡其妙
曲突徙薪
取而代之
權宜之計
犬牙交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人給家足
人傑地靈
人面桃花
人棄我取
人琴俱亡
人人自危
人死留名
人心如面
人言可畏
人自為戰
忍辱負重
任人唯賢
日不暇給
日暮途窮
日暮途遠
如火如荼
如膠似漆
如釋重負
如魚得水
如坐針氈
孺子可教
入木三分
入室操戈
入吾彀中
塞翁失馬
三寸之舌
三顧茅廬
三令五申
三遷之教
三人成虎
三生有幸
三折其肱
殺雞取卵
殺雞焉用牛刀
殺身成仁
山雞舞鏡
傷風敗俗
上下其手
上行下效
捨本逐末
舍舊謀新
舍我其誰
神機妙算
升堂入室
生花妙筆
生靈塗炭
生吞活剝
聲名狼藉
屍居余氣
屍位素餐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師出無名
十面埋伏
十目一行
十行俱下
識時務者為俊傑
拾人牙慧
食不甘味
食指大動
始終不渝
始作俑者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世外桃源
市道之交
勢如破竹
室如懸磬
手不釋卷
守株待兔
首鼠兩端
熟能生巧
雙管齊下
水滴石穿
水落石出
水深火熱
司空見慣
死不旋踵
死而不朽
死灰復燃
死裡逃生
四海之內皆兄弟
四面楚歌
隨珠彈雀
所向無前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泰山壓卵
貪得無厭
貪小失大
坦腹東床
探驪得珠
螳臂當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滿天下
天奪之魄
天花亂墜
天經地義
天羅地網
天下無雙
天涯海角
天衣無縫
天真爛漫
天之驕子
鐵杵磨成針
同仇敵愾
同甘共苦
同工異曲
同流合污
同舟共濟
投筆從戎
投鼠忌器
圖窮匕見
屠龍之技
土崩瓦解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退避三舍
脫穎而出
外強中干
完璧歸趙
玩火自焚
玩物喪志
萬馬齊喑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萬死不辭
亡戟得矛
亡羊補牢
王顧左右而言他
妄自尊大
望梅止渴
望門投止
望洋興嘆
危如累卵
威武不屈
為富不仁
為虎作倀
為人作嫁
為淵驅魚
韋編三絕
圍魏救趙
惟命是從
尾大不掉
未可厚非
未能免俗
未雨綢繆
味如雞肋
畏首畏尾
聞雞起舞
聞雷失箸
聞一知十
刎頸之交
卧薪嘗膽
烏合之眾
無出其右
無功受祿
無價之寶
無可奈何
無能為役
無妄之災
吳牛喘月
吳市吹簫
吳下阿蒙
吳越同舟
梧鼠技窮
五日京兆
五色無主
五十步笑百步
物極必反
物以類聚
徙宅忘妻
瞎子摸魚
下筆成篇
下筆成章
下車泣罪
下里巴人
先發制人
先聲奪人
先憂後樂
相敬如賓
相提並論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削足適履
小時了了
小題大作
小巫見大巫
小心翼翼
笑裡藏刀
脅肩諂笑
心曠神怡
心有靈犀一點通
欣欣向榮
信誓旦旦
興高采烈
行將就木
胸有成竹
休戚相關
朽木不雕
徐市求仙
栩栩如生
懸梁刺股
雪泥鴻爪
尋章摘句
揠苗助長
言不由衷
言過其實
言人人殊
言猶在耳
奄奄一息
偃旗息鼓
掩耳盜鈴
燕雀處堂
羊質虎皮
陽春白雪
洋洋得意
仰人鼻息
養虎為患
葉公好龍
夜郎自大
一敗塗地
一暴十寒
一筆勾銷
一不做,二不休
一場春夢
一成一旅
一籌莫展
一代楷模
一發千鈞
一飯千金
一傅眾咻
一鼓作氣
一國三公
一寒如此
一狐之腋
一揮而成
一揮而就
一箭雙雕
一夔已足
一鱗半爪
一毛不拔
一鳴驚人
一木難支
一目十行
一諾千金
一錢不值
一竅不通
一丘之貉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一日千里
一日三秋
一身兩役
一身是膽
一事無成
一絲不苟
一網打盡
一問三不知
一誤再誤
一蟹不如一蟹
一薰一蕕
一言九鼎
一言為定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一衣帶水
一意孤行
一扜黃土
一字千金
一字之師
依樣葫蘆
以古非今
以管窺天
以規為瑱
以鄰為壑
以卵擊石
以貌取人
以強凌弱
以身試法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逸待勞
倚門倚閭
義不容辭
義無反顧
亦步亦趨
異軍突起
易如反掌
意氣揚揚
因人成事
因勢利導
引狼入室
引錐刺股
飲醇自醉
飲鴆止渴
郢書燕說
映月讀書
憂心如焚
游刃有餘
有備無患
有腳陽春
有名無實
有恃無恐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
予取予求
愚公移山
與狐謀皮
與虎謀皮
羽毛未豐
欲蓋彌彰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鷸蚌相爭
緣木求魚
約法三章
月下老人
越俎代庖
運籌帷幄
運斤成風
糟糠之妻
鑿壁偷光
曾參殺人
債台高築
枕戈待旦
爭先恐後
鄭人買履
之乎者也
知彼知己
知難而退
止戈為武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只重衣衫不重人
紙上談兵
紙醉金迷
指鹿為馬
趾高氣揚
至死不悟
志在四方
炙手可熱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置之度外
中飽私囊
中流擊楫
忠言逆耳
終南捷徑
眾口鑠金
眾怒難犯
眾叛親離
眾志成城
重蹈覆轍
州官放火
逐客令
煮豆燃萁
助紂為虐
專橫跋扈
專心致志
庄生夢蝶
莊周夢蝶
惴惴不安
捉襟見肘
自慚形穢
自食其果
自相矛盾
縱虎歸山
走馬看花
醉翁之意不在酒
左提右挈
作壁上觀
作法自斃
作舍道邊
作威作福
作威作福
坐觀成敗
坐懷不亂
坐山觀虎鬥
坐享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