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靡之音成語故事
沒有「靡靡三音」這個成語啊,只有「靡靡之音」
【典故】
傳說殷末樂師延為紂王作曲,紂王聽而倦。武王伐紂時,樂師延搶琴東走,投濮水而死。自此,水中常有音樂聲靡靡傳出。
公元前534年,衛國靈公應邀去參加晉國虒祁宮慶典。朝辭帝丘,暮宿濮上,夜半入眠,朦朧之中忽有琴鼓絲竹之音。他披衣俯窗,側耳細聽,時隱時現,微妙悅耳,問及左右,都說聽不見。便召來樂師涓。聽後,涓告訴靈公:「臣能識其略矣,須更一宿,臣能寫之」。夜半,玄音復發。涓援琴而習之,盡得其妙,靈公聽後,龍顏大開,問其究竟。涓道:「先時,紂王命師延作靡靡之音,師延不肯,帝辛欲殺之,無奈而譜曲。紂王喜聲色,朝歌暮舞,通宵達旦,隧失天下,師延乘舟濮水而下,至此投水而死,故有神曲出水,震驚世人也。」涓本想以此說服靈公禁聲色,絕靡音,勿使政散民流,誣上行私。靈公卻視毒草為香花,砒霜為冰糖,不介其意,越聽越迷。至晉國後,靈公虒祁宮如此富麗堂皇,諸侯濟濟無不稱道。待酒酣將醉時,便喚涓曰:「過濮水所獲妙曲,速援琴以助雅興。」涓不肯,後迫於靈公之威,不得不彈。未等彈完,師曠厲聲制止道:「此為亡國之音,不可聽。夜有鬼神之聲,世間必有冤情。」靈公亦不聽勸阻,隨使歌妓伴樂起舞。
朝晉歸來,靈公貪圖享樂的私慾與日俱增,見自己的重華宮簡直不能和晉國妃妾宮女所住的廂房相比,便擴修重華宮,新建衛王殿。真是皇宮金殿將欲傾,檐下燕雀不知危。
2. 來自寓言和歷史的成語~
《半途而廢》 《杯弓蛇影》 《鞭長莫及》 《賓至如歸》 《病入膏肓》 《伯專樂識馬屬》 《不恥下問》 《出爾反爾》 歷史成語故事 《百發百中》 晏子使楚 歷史成語故事靡靡之音 栩栩如生 一敗塗地 草木皆兵 不屈不撓 背水一戰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 歷史成語故事坐懷不亂 歷史成語故事大義滅親 歷史成語故事退避三舍 有備無患 是歷史故事 鄭人買履 "東施效顰" 夫妻妒影 等
3. 出於史記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及主人公.四面楚歌(項羽 ) 背水一戰(韓信 ) 破釜沉舟(項羽)多多益善(韓信版)權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鞠躬盡瘁(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4. 什麼成語
謎底:靡靡之音。
分析:在樂譜中出現mǐ、mǐ,因此可用成語「版靡靡之音」來形權容。
靡靡之音
mǐ mǐ zhī yīn
【解釋】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樂。指頹廢的、低級趣味的樂曲。
【出處】《韓非子·十過》:「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史記·殷本紀》:「北里之舞,靡靡之樂。」
【結構】偏正式。
【用法】含貶義。一般作主語、賓語。
【正音】靡;不能讀作「mí」。
【辨形】靡;不能寫作「摩」。
【近義詞】亡國之音
【反義詞】鈞天廣樂
【例句】有些歌舞廳不顧法律的規定,放些~。
【英譯】recklesstune
【成語故事】春秋末年,晉平公在城外建造一座豪華的宮殿。衛靈公帶涓樂師前去祝賀,席間涓樂師把在濮水邊聽來的樂曲彈了一遍。晉國的曠樂師馬上制止說是商末延樂師為紂王所作的靡靡之音,聽了會沉湎聲色中。3年後,晉平公因貪色而亡。
5. 靡靡之音是什麼意思呀
靡靡之音,漢語成語,拼音是ǐ mǐ zhī yīn,意思是指頹廢、柔弱的樂曲,使人萎靡不振的音樂。
出自《韓非子·十過》:「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
譯文:這個師延所作,與紂王為靡靡之音啊。
(5)靡靡之音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成語故事
傳說殷末樂師延為紂王作曲,紂王聽而倦。武王伐紂時,樂師延搶琴東走,投濮水而死。自此,水中常有音樂聲靡靡傳出。
公元前534年,衛國靈公應邀去參加晉國虒祁宮慶典。朝辭帝丘,暮宿濮上,夜半入眠,朦朧之中忽有琴鼓絲竹之音。他披衣俯窗,側耳細聽,時隱時現,微妙悅耳,問及左右,都說聽不見。夜半,玄音復發。涓援琴而習之,盡得其妙,靈公聽後,龍顏大開,問其究竟。
涓道:「先時,紂王命師延作靡靡之音,師延不肯,帝辛欲殺之,無奈而譜曲。紂王喜聲色,朝歌暮舞,通宵達旦,隧失天下,師延乘舟濮水而下,至此投水而死,故有神曲出水,震驚世人也。」涓本想以此說服靈公禁聲色,絕靡音,勿使政散民流,誣上行私。
靈公卻視毒草為香花,砒霜為冰糖,不介其意,越聽越迷。至晉國後,靈公見虒祁宮如此富麗堂皇,諸侯濟濟無不稱道。
朝晉歸來,靈公貪圖享樂的私慾與日俱增,見自己的重華宮簡直不能和晉國妃妾宮女所住的廂房相比,便擴修重華宮,新建衛王殿。真是皇宮金殿將欲傾,檐下燕雀不知危。
6. 求30個名言故事和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1
在民間還有一個\"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傳說,從前有一個農民上山砍柴,見一條小蛇凍得發僵,非常可憐.農民就把它揣在懷里,帶回家中喂養起來.小蛇慢慢長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農民就把它放在山後石洞里,渴了飲山泉,餓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對農民很感激.過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長出棵小小的靈芝.它精心守護,培育,靈芝越長越大,越長越神奇.人們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護,誰也不敢近前.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張貼了一道皇榜:誰能采來這棵靈芝,就受重賞.這個農民想得到
賞賜,就央求大蛇把靈芝送給他.大蛇答應了他的要求,農民就把靈芝獻給皇上,得到一批金銀財寶的獎賞.又過了些日子,皇後的眼瞎了,御醫說只有龍蛇的眼珠才能治好.皇上又想到這個獻靈芝的農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許諾他事成之後,封他為宰相.這農民發了財,又想當官,就又來央求大蛇給他一隻眼珠.大蛇只好忍痛讓他挖去一隻眼珠,皇後的眼睛復明
了,農民遂當上宰相.他當上宰相後,養尊處優,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生怕哪一天死掉,丟下這萬貫家財.於是,就想到長生不老之法.聽說吃龍蛇心能夠長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給他一顆心,成全他長生不老.大蛇見他如此貪心不足,就張嘴叫他去挖.這個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裡,再也沒回來.
古代典故和民間傳說有所不同.一個是說蛇的貪婪——\"蛇吞象\";一個是說人的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這大概是口頭文學傳播演變的結果.無需鑒別真偽,都是比喻貪心不足,不得好下場.教育人們要剋制慾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長樂\".當然這句話用在事業上,學業上是消極的,不對的,而在剋制私慾和貪心上,則是有其可取之處的.
巴蛇吞象的意思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或為\"巴蛇吞象\"。傳說古時四川有一條蛇,頭大口大,以至於吞下了一頭象,三年之後名勝的骨頭才吐出來。比喻人心不足,貪午無厭,得寸進尺,這山望著那山高。
2.
宋弘是光武帝劉秀的大司空(主監察),為人正直。
一次劉秀身邊需要一位博學的人,宋弘就推薦了桓譚。後來宋弘發現桓譚老是給劉秀彈奏鄭國的靡靡之音,立即把桓譚叫來,責備他。後來宋弘又向劉秀謝罪,說:「我原想讓桓譚忠心輔佐王室,可是現在整個朝廷都愛聽鄭國的亡國之音,希望治我的罪。」劉秀就把桓譚免職了。
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死了丈夫,劉秀希望她從滿朝文武中再選一位丈夫。湖陽公主說:「滿朝大臣中,宋弘的才貌和品行最好。」於是劉秀召見宋弘,說:「俗話說,一個人地位高了,就要改交富有的朋友;發了財了就要另娶妻子,這可是人之常情啊!」宋弘說:「我聽說,一個人在貧賤時交的朋友是不能忘記的;與自己共患難的妻子是不能拋棄的。(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劉秀和湖陽公主只好打消了念頭。
(出《後漢書》卷二十六)
糟糠之妻的意思是:指貧困的時期曾經共度糟糠的妻子
3
周幽王是個大昏君。他寵愛美人褒姒,因為褒姒喜歡聽裂帛的聲音,他就將大匹大匹的絲綢撕成條。為了博取褒姒一笑,他點燃烽火台,各路救援諸侯晝夜不停地趕來護駕,才發現上當了。他對百姓重重剝削,使得天災人禍不斷,人民痛苦不堪。他又重用大奸臣尹太師,致使朝廷混亂,人心離散。
有個叫家父的大臣非常著急,希望周幽王能有所改變。他寫了一首詩說道:
「節南山岩石壘壘,尹太師威名赫赫,人民都盯著你看。
心裡憂愁得像在火上煎熬,卻不敢將你戲笑。
王業已衰國運將斷,為何你卻看不見?……」
但是周幽王不聽勸諫,依然我行我素,終於被殺死在騙山腳下,西周王朝滅亡了。
「憂心如焚」 形容非常憂愁焦急。 (出自《詩•小稚•節南山》)
憂心如焚的意思是:焚:火燒。心裡憂愁得像火燒一樣。形容非常憂慮焦急。
4
擲地有聲
晉朝的孫綽年輕時隱居會稽(在今浙江紹興),游放山水十幾年,後來寫了篇《遂初賦》來表達自己的志向。
在章安(在今浙江台州)做官時,孫綽寫了篇《游天台山賦》,說置身於「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 的天台山, 便會「恣語樂以終日,等寂默於不言」,辭致新奇,繪景如畫。文章寫成後,孫綽拿給朋友范榮期看,並開玩笑說:「你把它扔到地上,應當會發出金石之聲。」榮期每讀到佳句,總是說:「就應該這么寫啊!」
當時人都以得到孫綽的文章為榮。
「擲地有聲」比喻文章文辭優美,語言鏗鏘有力。 (出自《晉書•孫綽傳》)
擲地有聲的意思是:金石:鍾磬之類的樂器,聲音清脆優美。比喻文章文辭優美,語言鏗鏘有力。
5
朽木不可雕 《論語·公冶長》
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辭美好,說起話來娓娓動聽。起初,孔 子很喜歡這個弟子,以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懶 惰的毛病。 一天,孔子給弟子講課,發現宰予沒有來聽課,就派弟子去找。 一會兒,去找的弟子回來報告說,宰予在房裡睡大覺。 孔子聽了傷感他說: 「腐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一樣的牆壁不能粉刷。最初我聽到 別人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一定與他說的一樣;現在我聽別人的話 後,要考察一下他的行為。就從宰子起,我改變了態度。」
朽木不可雕 的意思是:〖解釋〗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葯。亦作「朽木難雕」。亦作「朽木不雕」。
6
戰國時期,孟子帶學生去齊國,提了建議不被採納就離開齊國,齊王送他100金,他推辭不受。而到了宋國卻接受70金,到了薛國接受50金。學生陳臻對此不解,這兩種行為對錯二者必居其一。孟子耐心地分析當時的具體情況,陳臻認為有道理
二者必居其一的意思是:居:占。只能在兩者中選擇其中的一種
7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
(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
庄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
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
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
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
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
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這段記載,見「史記」:「呂不韋傳」。後來的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成「一字千
金」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
珠磯,不可多得。例如我們讀到一位名學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教學方法,不但能提
高學生的學業程度和品質,還能相應增加教師本身的進修,對這樣的一篇價值極高的文章,
我們便可說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會中,樣樣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麼我
們說,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費價格之高,相當於「一字千金」。不過,通常我們還是用
來形容文章的價值或修辭的美妙比較妥當。
一字千金的意思是:形容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8
古時,七尺為一仞,「簣」就是裝土的筐子。
要建成一座九仞高的山,連土帶石,一筐一筐地往上堆積,堆到差不多九仞高了,只要再加一筐,就能大功告成。可惜,建山的人沒能堅持到底,只差最後一筐沒有加上去,因此,這座九仞高的山,就沒有建成。
這個成語告訴我們無論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終,踏踏實實,堅持到底,否則,雖然只差一點,也會前功盡棄。歷代許多激勵人們堅持不懈的格言警句都出自於這句話,如「功勤一簣可成山,由少而多莫懼煩」等。 資料來源:《尚書•旅獒》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意思是:這個成語告訴我們無論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終,踏踏實實,堅持到底,否則,雖然只差一點,也會前功盡棄。歷代許多激勵人們堅持不懈的格言警句都出自於這句話,如「功勤一簣可成山,由少而多莫懼煩」等。
9
馬謖才器過人,喜歡討論軍計,諸葛亮很喜歡他,劉備臨死的時候對諸葛亮說:「馬謖說話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希望先生注意。」
六年後,諸葛亮出兵祁山,派馬謖作了先鋒。在街亭(今甘肅庄浪縣東南)戰役中,馬謖被魏國打得大敗,部隊潰散。諸葛亮失去了依據地,只好撤軍,最後不得不依軍法斬了馬謖,後悔忘了劉備的話。
「言過其實」指言詞浮誇,超出他的實際能力。 (《三國志•蜀志•馬良傳》)
言過其實的意思是:言:語言;過:超過;實:實際。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10
一次孔子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坐在路邊哭得很傷心,便問他為何如此傷心。 那人說:「因為我犯過三個錯誤,想起來就傷心。年輕時忙著做學問,沒有好好侍奉父母,反而要他們照顧我。我自命清高,做事不夠盡心盡力,妨礙了我的升職。從小對朋友不友善,大家都不願親近我,現在年紀大了覺得孤單。樹欲靜而風不止,現在我想好好彌補這一切,可是歲月已經過去了,父母去世了,朋友不再來了,我年齡也大了。每每想起,我就禁不住傷心。」
「樹欲靜而風不止」比喻客觀環境不以人的主觀意願為轉移。 (出自《韓詩外傳》)
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意思是:樹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著。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11
市道之交
戰國時代,廉頗為趙國立了許多戰功,被封為上將軍,他家每天都來許多客人。後來廉頗被罷官回家。這時,那些客人一個也不來了。
公元前262,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0萬士兵,燕國又來趁火打劫。危難中,廉頗又被起用,他不負眾望,打敗了燕軍。當廉頗當了相國後,那些客人陸續又來了。廉頗很看不慣,說:「諸位,你們還是請回去吧!」
有一個客人站出來,說:「廉將軍,你得勢的時候,我們來追隨你;失勢時,我們就離開你。天下的人都是因為利益關系交往的(市道之交),這是很自然的事。你何必怨恨、發火呢?」廉頗無話可說。
「市道之交」是說人們出於個人利益而相互交往。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市道之交的意思是:指買賣雙方之間的關系。比喻人與人之間以利害關系為轉移的交情。
12
張載(公元1020-1077年)是北宋郿縣(在陝西)橫渠人。
張載年輕時喜歡研究兵法。范仲淹很欣賞他的才學,勸他說:「讀書人有自己的事業可做,何必非要談兵呢?」張載便專心致志做學問。後來張載中了進士,先後當過幾任地方官,因為他敢於直言,觸犯了執政大臣,49歲就辭官回家,在家讀書治學。
橫渠是個窮鄉僻壤,張載雖有一些田地,但收入只夠維持生計,還必須省吃儉用,但他怡然自得,根本就不掛在心上。每天起來,他一頭鑽進書房,關起門來,整日苦讀,時常思考問題而忘記吃飯和休息。深夜,妻兒早已酣然入睡,他躺在床上還若有思考。如有所得,便披衣下床,欣然提筆。遠近許多青年紛紛前來從師求學。有些學生家境貧寒,沒有學費,他反而補貼他們茶飯,和他們同甘共苦。
張載在一篇文章中說:「貧窮卑賤和令人憂傷的客觀條件,其實可以磨練人的意志,用來幫助你達到成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
「玉汝於成」是說象玉一樣愛護,來幫助你成功。
(出自張載的《西銘》)
玉汝於成的意思是:汝:你。玉汝:像愛惜玉一樣愛護、幫助你。愛你如玉,幫助你,使你成功。多用於艱難困苦條件下。
14
鳥道羊腸
清豁禪師是五代人,知道自己要圓寂了,給眾人留下一首遺偈說……
世人休說路行難,
鳥道羊腸咫尺間。
珍重薴溪溪畔水,
汝歸滄海我歸山。
又吩咐眾人說:「我死後把我的屍骨留給蟲蟻,不要修建墓塔。」說完就進入湖頭山,坐在磐石上,不久就圓寂了。
眾人遵照他的遺命,等了七天再去看,發現屍首完好無損,竟然沒有蟲蟻來侵食。
「鳥道羊腸」比喻狹窄曲折的山路。 (出自《五燈會元》)
鳥道羊腸的意思是:狹險典折的山路。
15
楊震是東漢時華陰人,以教授學生為生,由於正直、博學,人稱「關西孔子」。
五十多歲楊震被逼不過,只得出來做官。他去東萊出任太守,路過山東昌邑時,他以前推薦的秀才王密,正好擔任昌邑縣令。王密夜晚抱著十斤的黃金來要送給楊震。楊震說:「我深知你的為人,為何你對我卻一無所知?」 王密說:「放心吧,三更半夜的,沒人知道這件事。」 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王密很羞愧。
他在太尉任內,中常侍李閏為了他哥哥升職,通過漢安帝的舅舅耿室和後兄閻顯先後向楊震說情,都被楊震謝絕了。原來李閏又請國舅耿寶向楊震推薦,耿寶對楊震說:「李常侍現在是皇上眼前紅人,希望對他哥哥能從優提拔,而且這也是皇上的意思」。楊震說:「既然是聖旨,請出示尚書府的文書,這樣才有根據。」耿寶被駁得啞口無言。
楊震雖然坐了高官,可是他的子女還吃著家常飯菜、出門沒有車坐。有人勸他要為子孫後代考慮考慮。楊震說:「讓後世知道他們都是清白人家的子孫,這個遺產不是很豐厚嗎?」
「暮夜無知」原指夜裡做的事情,沒有人知道。後人用來比喻暗中賄賂。
(出自《後漢書•楊震列傳》)
暮夜無知的意思是:「暮夜無知」原指夜裡做的事情,沒有人知道。後人用來比喻暗中賄賂。
16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裡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胸有成竹的意思是:原指畫竹子要在心裡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後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17
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註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雲:「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是:不孝的事有三件,以不娶妻而無子嗣最重大。常用來勸告已過適婚年齡而還未結婚的人。 今多用以指未生男孩,斷了祭祀祖宗的香火。
18
松柏之志
宗世林是東漢末年南陽人,他和曹操是同一時代的人,但他非常瞧不起曹操的為人,不願和他交往。
後來曹操官至司空,總攬了朝政大權,對他說:「現在我們可以交往了吧?」 他拒絕說:「松柏之志猶存。」
「松柏之志」謂堅貞不移的志節。 出自《世說心語》)
松柏之志的意思是:謂堅貞不移的志節
19
南北朝的泰欽和尚自小悟性過人。有一天,金陵清涼寺方丈法眼和尚開壇講法,問眾人:「老虎脖子上系了一個金鈴,誰能把它解下來?」眾人都回答不出來。
這時,恰好小泰欽來了。法眼便問泰欽,泰欽說:「大家為什麼不回答:『系鈴的人能夠解下來呢?』」
「解鈴還須系鈴人」比喻誰惹的麻煩仍須由誰去解決。
(出自宋 惠洪《林間集》)
解鈴還須系鈴人 的意思是:〖解釋〗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
20
孝敬父母、尊敬師長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史上有行孝道成仙的東晉道士許遜,還有晉時為母卧冰求鯉的王祥,等等。後來,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演變為成語「凍浦魚驚」,為孝親之典。
王祥,字休徵,琅邪人,是個至孝之人。他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待他不慈,數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不好,於是失去了父愛。他每天被責命清掃牛房。父母有病,他衣不解帶地事奉他們,毫無怨色。
有一次,繼母重病,要以鯉魚做葯。當時天寒冰凍,王祥不顧嚴寒,來到河中,解開衣服,卧冰求鯉。這時,冰忽然自動裂開,一雙鯉魚躍出河面,王祥持魚而歸。一片孝心,如願得償。
鄉人驚嘆,以為是他的一片孝心感動上天所致。
(出《晉書•王祥傳》)
凍浦魚驚的意思是:指晉王祥卧冰求鯉事。《晉書·王祥傳》:「王祥字休徵,琅邪臨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葯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後因以「凍浦魚驚」為孝親之典。
21
關羽得知兄長劉備的消息,立即收拾行李車馬,封金掛印,不遠千里護送著兩位嫂嫂單騎來尋。
關羽在殺了曹操六員守將,闖過五座城池,才得以渡過黃河。正往前行,一對人馬攔住了去路。為首一黑虯髯大漢,見了關羽,驚喜道:「莫非是關將軍嗎?」棄槍下馬,拜倒在地,說:「關西人周倉仰慕將軍很久了。」表示願意遣散部下跟隨左右,說:「周倉是一莽夫,失身作了強盜。今天見到將軍,如重見天日,怎麼可以忍心再錯過!」
「重見天日」比喻脫離黑暗,重見光明。 (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
重見天日的意思是:重新看到了天和太陽。比喻脫離黑暗,重見光明
22 岳飛向周同學習武藝,周同死後,每月都要為周同掃墓。他的父親勉勵他說:「如有機會為國效力,也應該這樣!」宣和四年,岳飛應招入伍,由於驍勇善戰,從一個普通士卒漸漸躍升為領袖。岳飛對待部下很寬厚:士卒生病了,他親自給熬葯,戰死了負責養活家小,把朝廷給自己的犒賞一律分給士卒。每有軍事行動前,都要召集將校商量,商定好了才行動,所以部隊突然遇到敵人,也不驚慌。但他的軍紀卻很嚴:一次一個士卒拿了老百姓的一條麻繩綁馬鞍子,馬上被軍法處死了。有時部隊在路上過夜,老百姓開門要收留他們,沒有人敢進去。老百姓把他們稱作「岳家軍」。
岳家軍奮戰10餘年,收復了大片失地。朱仙鎮會戰,大破金兀術,金人士氣盡喪,宋人銳氣高漲,被金國佔領的人民也紛紛起來響應,收復中原指日可待。岳飛高興地對部下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當時是金國腹地)
「直搗黃龍」指將戰斗進行到底。 (出自《宋史•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直搗黃龍的意思是:黃龍:即黃龍府,轄地在今吉林一帶,為金人的腹了。一直打到黃龍府。指搗毀敵人的巢穴
23顏回是魯國人,和父親顏路一起來跟隨孔子學習。學習一段時間後,顏回嘆道∶「夫子講的道理,越仰望越顯得高遠,越鑽研越覺得堅深,看似在面前,一會又出現在背後。 (出自《論語》) 欲罷不能的意思是:欲:想;罷: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7. 史記中成語故事
一、負荊請罪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相如門謝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廉頗和藺相如同在趙國做官。藺相如因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想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處處退讓。後來廉頗知道了,感到很慚愧,就脫了上衣,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請他責罰。後來用「負荊請罪」表示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請求責罰。
二、鴻鵠之志
陳涉嘆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鴻鵠:天鵝,因飛得很高,所以常用來比喻志向遠大的人。
三、毛遂自薦
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毛遂是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秦兵攻打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救,毛遂自動請求跟著去。到了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了一上午沒有結果。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答應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後來用「毛遂自薦」借指自己推薦自己。
四、破釜沉舟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跟秦兵打仗,過河後把鍋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不再回來。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干到底。
五、韋編三絕
讀《易》,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晚年很愛讀《周易》,翻來覆去地讀,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斷了好幾次。後來用「韋編三絕」形容讀書勤奮。
六、卧薪嘗膽
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春秋末年,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據說他睡覺睡在柴草上頭,吃飯、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策勵自己不忘恥辱。經過長期准備,終於打敗了吳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只有嘗膽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才有「卧薪嘗膽」的話)。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
8. 滔滔不絕類似成語
1、滔滔不絕近義詞:
誇誇其談、侃侃而談、口若懸河、呶呶不休、喋喋不休、娓娓而談、念念有詞。
2、滔滔不絕形近詞(AABC式):
花花公子、飄飄欲仙、欣欣向榮、好好先生、花花世界、煢煢孑立、姍姍來遲、孜孜不倦、栩栩如生、面面相覷、步步為營、九九歸一、翩翩公子、字字珠璣、耿耿於懷、犖犖大端、念念不忘、侃侃而談、歷歷在目、循循善誘、惺惺相惜、亭亭玉立、蠢蠢欲動、靡靡之音、津津有味、津津樂道、芸芸眾生、心心相印、咄咄逼人等等。
AABC式成語:
aabc式的成語指的是第一、第二個字一樣,後兩個字不一樣的成語。
原詞:
【成語】: 滔滔不絕
【拼音】: tāo tāo bù jué
【解釋】: 滔滔:形容流水不斷。象流水那樣毫不間斷。指話很多,說起來沒個完。
【出處】: 五代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走丸之辯》:「張九齡善談論,每與賓客議論經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近義詞】:誇誇其談、口若懸河
【反義詞】:張口結舌、啞口無言
【用法】: 作狀語、定語;形容話多。
【結構】:偏正式
【舉例造句】:李伯伯善於言談,說起話來滔滔不絕。
【成語故事】:
唐朝時期,中書侍郎張九齡負責吏部選拔人才,他主張不循資格用人,設十道采訪使,受到皇帝的贊許。他不但能很好地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且是有才的詩人。他能言善辯,每當談論經書時總是滔滔不絕,像下阪走丸一樣毫無阻礙。
近義詞示例:
【成語】: 口若懸河
【拼音】: kǒu ruò xuán hé
【解釋】: 若:好像;懸河:激流傾瀉。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傾瀉。形容能說會辨,說起來沒個完。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近義詞】:誇誇其談、侃侃而談、能言善辯
【反義詞】:沉默寡言、噤若寒蟬、閉口無言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口才很好。
【結構】:主謂式
【舉例造句】:他生性木訥,並不是一個口若懸河,能言善辯的人。
【成語故事】:
晉朝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輕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尤其是他對於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些現象,都能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識十分淵博,對於事情也常常能有獨到的見解。後來,他又潛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並且對他們的學說有深刻的理解。
過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來請他。他實在推辭不掉,只得答應了,到朝中做了黃門待郎。到了京城,由於他的知識很豐富,所以無論對什麼事情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每當人們聽他談論時,都覺得津津有味。
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賞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贊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象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郭象的辯才,由此可知。
形近詞示例:
【成語】: 欣欣向榮
【拼音】: xīn xīn xiàng róng
【解釋】: 欣欣:形容草木生長旺盛;榮:茂盛。形容草木長得茂盛。比喻事業蓬勃發展,興旺昌盛。
【出處】: 晉·陶潛《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近義詞】:朝氣蓬勃、方興未艾、蒸蒸日上
【反義詞】:日暮途窮、每況愈下、死氣沉沉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事業等,含褒義。
【結構】:偏正式
【舉例造句】:春天的原野到處是欣欣向榮的景象。
【成語故事】:
陶淵明是古時候的一位大詩人,當過好幾種官,由於對黑暗現實不滿,毅然辭官回鄉。
回到家裡,他一邊飲酒,一邊觀賞院子里茂盛的樹木,心中十分的高興。
酒足飯飽之後,他來到田園,滿眼春景使他生出感慨: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意思是,春天來了,樹木小草長得十分茂盛,山泉小溪里的水正在細細長流。
後來人們就把木欣欣以向榮這句話簡化為欣欣向榮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事業的蓬勃發展。
9. 有關藝術的成語故事
「靡靡之音」——成語故事
原來,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國有個叫師涓的音樂家,他在回軒轅黃帝時當了個答收集整理樂曲的官。
他很精通音樂,只要輕輕地彈琴,地下的神仙就會升到天上去;當他吹起笛子時,那麼天上的神仙就會降到人間來。
暴虐的紂王聽說師淚能夠奏出一手好樂曲,就把他抓了來,要他為自己演奏。可是師涓無論怎樣奏出好聽的音樂,都不合紂王的口味,於是下令要把師涓殺死。
師涓是個聰明的人,他懂得音樂的力量,也知道不同的人對音樂有不同的愛好,象紂王這樣荒淫無恥的昏君,怎能理解激發人們感情的音樂呢?
於是,師涓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創作了一個名叫「靡靡之樂,北里之舞」的歌舞,叫人聽了軟綿綿的,一點兒也提不起精神。可是,紂王聽了卻很興奮,整天沉醉在這種歌舞之中。
這樣,紂王哪裡還有心思治理國家呢?結果讓周武王給打敗啦!從此以後那種軟綿綿的喪失人們鬥志的音樂就被大家稱為「靡靡之樂」,也就是「靡靡之音」。瞧,靡靡之音的危害有多大呀,它還會使一個國家滅亡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