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憤圖強這成語的意思
⑴ 發憤圖強的意思是什麼
【成語】發憤圖強
【拼音】 fā fèn tú qiáng
【釋義】指下定決心,努力謀求強盛或進回步。
【近義詞 】奮發圖答強 、力爭上游
【反義詞 】胸無大志、無所作為、妄自菲薄
【英 文】make a determined effort to do well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一五章:「上下一心,日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發憤圖強,又常想著如何為百姓興利除弊,縱然力量小,顛沛流離,也不可輕視」。
⑵ 發憤圖強的成語意思是什麼
發憤圖強_成語解釋
【拼音】:fā
fèn
tú
qiáng
【釋義】:發憤:決心努力;圖:謀求。決心奮斗,努力謀求強盛。
⑶ 發奮圖強還是發憤圖強各是什麼意思
兩者意思相近。
發憤圖強
【解釋】發憤:決心努力;圖:謀求。決心奮斗,努力謀求強盛。
【出處】老舍《鼓書藝人》十七:「你越是發憤圖強,遇到的困難就越多。你得下決心克服一切困難,否則就一事無成。」
【近義詞】奮發圖強、發奮圖強
【反義詞】胸無大志、無所作為、妄自菲薄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發奮圖強【解釋】下定決心,努力追求進步。
【出處】《人民日報》1959.9.3:「發奮圖強、自力更生,對於落後隊貧困落後的面貌的改變,當然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發奮」與「發憤」讀音相同,意思也相近。了解它們之間的細微的差別,對正確使用這兩個詞非常必要。
先看「奮」和「憤」。奮,繁體字作奮,是個形聲字,形旁是隹,和鳥有關。本義指鳥振翅飛翔。如:奮飛。後來引申為振作、鼓動。如:奮斗、興奮、勤奮、奮不顧身等。憤,也是形聲字,形旁是心,和人的心情有關。指因為不滿意而感情激動。如:氣憤、憤憤不平等。
再看,「發奮」和「發憤」。
意義有別。發奮指振作起來,如:發奮努力、發奮有為等。發憤指決心努力。如:發憤忘食、發憤圖強等。發奮強調精神振作;發憤突出精神受到刺激而產生向上的內動力。
范圍有別。「發奮」使用的范圍要比「發憤」大。「發奮」可以指個人,也可以指群體或國家,而「發憤」一般只指個人。
功能有別。「發奮」可以說「奮發」。如:「發奮努力」可以說「奮發努力」,「發奮圖強」可以說「奮發圖強」。而「發憤」則不能說「憤發」。
區分兩個成語的意義:發奮圖強和發憤圖強,兩個都有「謀求自強」之義。前一個指振作精神,奮力自強;後一個指下定決心,努力謀求強盛。一個側重於「振作精神」,一個側重於「下定決心」,側重點有所不同。
⑷ 發憤圖強中圖是什麼意思
發憤圖抄強中圖的意思:謀劃;襲謀求。
發憤圖強,意指下定決心,努力謀求強盛或進步。也指下定決心力求上進的情況。
出處 :何香凝《孫中山與廖仲愷》:「孫先生在那次聚會上談得並不多,只泛泛地談到了中國積弱太甚了,應該發憤圖強,徹底革命。」
圖字基本含義:
1.用繪畫表現出來的形象;圖畫:地圖。藍圖。繪圖。插圖。
2.謀劃;謀求:圖謀。力圖。
3.貪圖:唯利是圖。不能只圖省事,不顧質量。
4.意圖;計劃:良圖。宏圖。
5.繪;畫:繪影圖形。
6.姓。
(4)發憤圖強這成語的意思擴展閱讀:
發憤圖強的近義詞:奮發圖強、力爭上游。
1、奮發圖強是一個生活中常用的成語,意思是振作精神,以求強盛。
出處:郭沫若《科學的春天》:「我祝願中年一代的科學工作者奮發圖強,革命加拚命,勇攀世界科學高峰。」
2、力爭上游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lì zhēng shàng yóu,意思是比喻努力爭取有利形勢。
出處:茅盾《白楊禮贊》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
⑸ 發憤圖強成語的釋義
發奮圖強
fā fèn tú qiáng
〖英釋〗 rise in great vigor
〖出處〗《人民日報》1959.9.3:「發奮圖強、自力專更生,對於落後隊貧困落後的屬面貌的改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發奮圖強一詞是錯誤寫法,但在現在許多報紙都有此類寫法,均與原成語相悖,易混淆的詞應該是「奮發圖強」,「發憤圖強」的憤是「憤」而不是「奮」,請大家務必注意,只是許多人在使用傳統成語時人雲亦雲,久而久之,反而變了味。就如現在「感同身受」被包括央視在內的媒體到處亂用一樣。如果要較淺層次探究成語原意和出處,可以參考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
〖近義詞〗發憤圖強
〖辨析〗發奮圖強和發憤圖強,兩個都有「謀求自強」之義。前一個指振作精神,奮力自強;後一個指下定決心,努力謀求強盛。一個側重於「振作精神」,一個側重於「下定決心」,側重點各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淆。
⑹ 那個可以告訴我百煉成鋼 發憤圖強......等16個成語的解釋
發憤圖強:發憤:決心努力;圖:謀求。決心奮斗,努力謀求強盛。
堅持不懈:懈:鬆懈。堅持到底,一點不忪懈。
迎難而上:迎:面對;難:困難;上:攻克。迎難而上:面對著困難永不退縮,努力攻克。
集思廣益:集:集中;思:思考,意見;廣:擴大。指集中群眾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群策群力:群:大家,集體;策:謀劃,主意。指發揮集體的作用,大家一起來想辦法,貢獻力量。
革故鼎新:革:改變,革除;故:舊的;鼎:樹立。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
標新立異:標:提出,寫明;異:不同的,特別的。提出新奇的主張,表示與眾不同。
獨出心裁:原指詩文的構思有獨到的地方。後泛指想出的辦法與眾不同。
舉一反三: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實事求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
各抒己見:抒:抒發,發表。各人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不恥下問: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觸類旁通:觸類:接觸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貫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
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還求更好。
古為今用: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使之為今天的無產階級政治服務。
⑺ 成語,發奮圖強的意思是什麼
發奮圖強
拼音: fā fèn tú qiáng 簡拼: fftq
近義詞: 發憤圖強 反義詞: 無所作為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專、定語;含褒義
解釋屬: 下定決心,努力追求進步
⑻ 發憤圖強是什麼意思
答:一、發憤圖強意思
發憤圖強,意指下定決心,努力謀求強盛或進步。也版指下定決心力求上進權的情況。
二、出處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一五章:「上下一心,日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發憤圖強,又常想著如何為百姓興利除弊,縱然力量小,顛沛流離,也不可輕視」。
出處 :何香凝《孫中山與廖仲愷》:「孫先生在那次聚會上談得並不多,只泛泛地談到了中國積弱太甚了,應該發憤圖強,徹底革命。」
三、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學生周遊列國講學,來到楚國葉邑,葉公沈諸梁接待了他,他對孔子不怎麼了解,就悄悄地問子路,子路一時不知怎麼回答他。孔子事後得知就對子路說以後就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⑼ 成語發奮圖強什麼意思
發奮圖強 [fā fèn tú qiáng]
下定決心,努力追求進步。
褒義
出 處
《人民日報》1959.9.3:「發奮圖強、自力更生,對於落後隊貧困落後的面貌的改變,當然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