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左傳的成語都有哪些
1. 《左傳》中有哪些成語
東道主、肆其西封、退避三舍、及瓜而代、言歸於好、魑魅魍魎、狼子野心、外強中干、表裡山河、厲兵秣兵、餘勇可賈、滅此朝食、困獸猶斗、風馬牛不相及、劍及屨及、鞭長莫及、城下之盟、爾詐我虞、貪天之功、居不重席、一之謂甚、假途滅虢、驕奢淫逸、眾叛親離、大義滅親、惟命是聽、居安思危、皮之不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2. 源於左傳的成語有哪些
1.東道主
《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鄭國在秦國東面,故稱東道主。原指東路上的主人,後稱款待賓客的主人。
2.肆其西封
《左傳?僖公三十年》:「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是說晉國不知滿足,往東向鄭國擴展疆界,又為所欲為地向西去開拓疆土。今成語「肆其西封」謂任意侵略。
3.退避三舍
《僖公二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辟:同「避」,舍:春秋時行軍三十里為一舍。後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4.及瓜而代
《庄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兩人都是齊國的大夫)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及:等到。代:代替,接替。等到明年瓜熟時派人接替。泛指任職期滿,由他人繼任。
5.言歸於好
《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言:句首虛詞,無實際意義。彼此重新和好。
6.魑魅魍魎
《宣公三年》:「螭魅罔兩,莫能逢之。」本為傳說中的鬼怪,現用以喻指各種各樣的壞人。
7.狼子野心
《宣公四年》:「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本謂狼崽子雖小,卻具有凶惡的本性。後喻凶暴的人必有野心。
8.外強中干
《僖公十五年》:「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張脈僨興,外強中干,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原指所乘之馬,貌似強壯,實則虛弱,後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謂表面強有力,實則虛弱。
9.表裡山河
《僖公二十八年》:「戰而捷,必得諸候;若其不捷,表裡山河,必無害也。」山:太行山,河:黃河。泛指外有河內有山,地勢十分險要。
10、厲兵秣兵
《僖公三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厲:磨,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飽馬,指作好戰斗准備。
11.餘勇可賈
《成公二年》:「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車,系桑本焉,以徇齊壘,曰:『欲勇者賈余餘勇。』」還有剩餘的勇力可以賣給別人,即尚有餘力可使。
12.滅此朝食
《成公二年》:「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謂等待消滅了敵人再吃早飯。形容鬥志堅決,急於求取勝利。
13.困獸猶斗
《宣公十二年》:「困獸猶斗,況國相乎?」比喻在絕境中還掙扎抵抗。
14.風馬牛(風馬牛不相及)
《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言齊楚兩地相離甚遠,馬牛不會走失至對方地界。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15.劍及屨及
《宣公十四年》載:春秋時楚莊王派往秦國的使臣申舟路過宋國時,被宋人所殺。楚莊王急於出兵給申舟報仇,迫不及待地奔跑出去,奉屨(麻、葛等製成的單鞋)的人追到寢門的通道,奉劍的人追到寢門之外,駕車的人追到蒲胥之市才追上他。後用以形容行動堅決迅速。
16.鞭長莫及(鞭不及腹)
《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原意是鞭子誠然很長,但不能打馬肚子。後比喻力量達不到。
17.城下之盟
《桓公十二年》:「楚人伐絞…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在敵人兵臨城下時被迫訂立的屈辱性盟約。
18.爾詐我虞
《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華元為質,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指你詐騙我,我詐騙你。
19.貪天之功
《僖公二十四年》:「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原意把天的功績,說成是自己的力量。後謂抹殺別人的力量,把功勞算到自己身上。
20、居不重席(居不重茵)
《哀公元年》:「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席:鋪墊用具。坐卧處不鋪設兩重墊子,意謂節儉。
21.一之謂甚(一之為甚)
《僖公五年》:「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犯一次錯誤,已經過分了。表示不可一錯再錯。
22.假途滅虢
《僖公五年》載:春秋時期,晉國向虞國借路去滅虢,晉滅虢後,在歸途中又滅了虞國。後指以向對方借路為名而行消滅對方的計策為假途滅虢。
其它還有:驕奢淫逸;眾叛親離;大義滅親;惟命是聽;居安思危;皮之不存,毛將安傅(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等等。
3. 出自《左傳》的成語後哪些
1.東道主
《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鄭國在秦國東面,故稱東道主。原指東路上的主人,後稱款待賓客的主人。
2.肆其西封
《左傳?僖公三十年》:「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是說晉國不知滿足,往東向鄭國擴展疆界,又為所欲為地向西去開拓疆土。今成語「肆其西封」謂任意侵略。
3.退避三舍
《僖公二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辟:同「避」,舍:春秋時行軍三十里為一舍。後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4.及瓜而代
《庄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兩人都是齊國的大夫)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及:等到。代:代替,接替。等到明年瓜熟時派人接替。泛指任職期滿,由他人繼任。
5.言歸於好
《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言:句首虛詞,無實際意義。彼此重新和好。
6.魑魅魍魎
《宣公三年》:「螭魅罔兩,莫能逢之。」本為傳說中的鬼怪,現用以喻指各種各樣的壞人。
7.狼子野心
《宣公四年》:「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本謂狼崽子雖小,卻具有凶惡的本性。後喻凶暴的人必有野心。
8.外強中干
《僖公十五年》:「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張脈僨興,外強中干,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原指所乘之馬,貌似強壯,實則虛弱,後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謂表面強有力,實則虛弱。
9.表裡山河
《僖公二十八年》:「戰而捷,必得諸候;若其不捷,表裡山河,必無害也。」山:太行山,河:黃河。泛指外有河內有山,地勢十分險要。
10、厲兵秣兵
《僖公三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厲:磨,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飽馬,指作好戰斗准備。
11.餘勇可賈
《成公二年》:「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車,系桑本焉,以徇齊壘,曰:『欲勇者賈余餘勇。』」還有剩餘的勇力可以賣給別人,即尚有餘力可使。
12.滅此朝食
《成公二年》:「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謂等待消滅了敵人再吃早飯。形容鬥志堅決,急於求取勝利。
13.困獸猶斗
《宣公十二年》:「困獸猶斗,況國相乎?」比喻在絕境中還掙扎抵抗。
14.風馬牛(風馬牛不相及)
《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言齊楚兩地相離甚遠,馬牛不會走失至對方地界。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15.劍及屨及
《宣公十四年》載:春秋時楚莊王派往秦國的使臣申舟路過宋國時,被宋人所殺。楚莊王急於出兵給申舟報仇,迫不及待地奔跑出去,奉屨(麻、葛等製成的單鞋)的人追到寢門的通道,奉劍的人追到寢門之外,駕車的人追到蒲胥之市才追上他。後用以形容行動堅決迅速。
16.鞭長莫及(鞭不及腹)
《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原意是鞭子誠然很長,但不能打馬肚子。後比喻力量達不到。
17.城下之盟
《桓公十二年》:「楚人伐絞…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在敵人兵臨城下時被迫訂立的屈辱性盟約。
18.爾詐我虞
《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華元為質,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指你詐騙我,我詐騙你。
19.貪天之功
《僖公二十四年》:「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原意把天的功績,說成是自己的力量。後謂抹殺別人的力量,把功勞算到自己身上。
20、居不重席(居不重茵)
《哀公元年》:「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席:鋪墊用具。坐卧處不鋪設兩重墊子,意謂節儉。
21.一之謂甚(一之為甚)
《僖公五年》:「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犯一次錯誤,已經過分了。表示不可一錯再錯。
22.假途滅虢
《僖公五年》載:春秋時期,晉國向虞國借路去滅虢,晉滅虢後,在歸途中又滅了虞國。後指以向對方借路為名而行消滅對方的計策為假途滅虢。
其它還有:驕奢淫逸;眾叛親離;大義滅親;惟命是聽;居安思危;皮之不存,毛將安傅(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等等。
4. 有關左傳的成語和經典語有哪些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譯文】多干壞事,一定會自取滅亡。
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宣公二年》
【譯文】誰能沒有過失呢?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那就沒有比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左傳·宣公十二年》
【譯文】百姓的生計全在於勤勞,只要勤勞生計就不會睏乏。
4.《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襄公十一年》
【譯文】《書經》上說:「處於安樂的環境之中時,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難。」想到危難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沒有了禍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譯文】最上等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再其次是創立學說。即使過了很久也不會被廢棄,這就叫做不朽。
5. 出自左傳的成語文言網
出自左傳的成語:
6. 出自《左傳》的成語(越多越好)
1.東道主
《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鄭國在秦國東面,故稱東道主。原指東路上的主人,後稱款待賓客的主人。
2.肆其西封
《左傳?僖公三十年》:「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是說晉國不知滿足,往東向鄭國擴展疆界,又為所欲為地向西去開拓疆土。今成語「肆其西封」謂任意侵略。
3.退避三舍
《僖公二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辟:同「避」,舍:春秋時行軍三十里為一舍。後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4.及瓜而代
《庄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兩人都是齊國的大夫)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及:等到。代:代替,接替。等到明年瓜熟時派人接替。泛指任職期滿,由他人繼任。
5.言歸於好
《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言:句首虛詞,無實際意義。彼此重新和好。
6.魑魅魍魎
《宣公三年》:「螭魅罔兩,莫能逢之。」本為傳說中的鬼怪,現用以喻指各種各樣的壞人。
7.狼子野心
《宣公四年》:「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本謂狼崽子雖小,卻具有凶惡的本性。後喻凶暴的人必有野心。
8.外強中干
《僖公十五年》:「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張脈僨興,外強中干,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原指所乘之馬,貌似強壯,實則虛弱,後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謂表面強有力,實則虛弱。
9.表裡山河
《僖公二十八年》:「戰而捷,必得諸候;若其不捷,表裡山河,必無害也。」山:太行山,河:黃河。泛指外有河內有山,地勢十分險要。
10、厲兵秣兵
《僖公三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厲:磨,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飽馬,指作好戰斗准備。
11.餘勇可賈
《成公二年》:「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車,系桑本焉,以徇齊壘,曰:『欲勇者賈余餘勇。』」還有剩餘的勇力可以賣給別人,即尚有餘力可使。
12.滅此朝食
《成公二年》:「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謂等待消滅了敵人再吃早飯。形容鬥志堅決,急於求取勝利。
7. 出自左傳的成語任選四個說一句話
積憂成疾
自jī yōu chéng jí
【解釋】憂:憂慮。長久憂慮就會得病。
【出處】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李逢吉裴度諫穆宗》:「崔發驅曳中人,誠大不恭,然其母年八十,自發下獄,積憂成疾,陛下方以孝理天下,所宜矜念。」
【結構】動賓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長久憂慮就會得病
【例句】徐遲《哥德巴赫猜想》:「他一向不會照顧自己,又不注意營養,積憂成疾,發燒到攝氏38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