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正確不絕如縷
㈠ 成語題不絕如縷
【不絕如縷】
[bù jué rú lǚ]
生詞本
基本釋義
絕:斷;縷:細線。內多形容局面危急或聲容音、氣息等低沉微弱、時斷時續。
出 處
唐·柳宗元《寄許享兆孟容書》:「以是嗣續之重;不絕如縷。」
例 句
1. 許多古老的民間藝術,代代有傳人,~。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危如累卵
反義詞
牢不可破
㈡ 兩則容易誤用的成語不絕如縷,蹉跎歲月
不絕如縷,
比喻情勢危急。後也比喻技藝等方面繼承人稀少;也形容聲音微弱;但未中斷。
㈢ 不絕如縷的成語解釋,不絕如縷是什麼意思
成語來詞條: 不絕如縷 (瀏覽數:源15472) 成語發音: bù jué rú lǚ 成語釋疑: 絕:斷;縷:細線。多形容局面危急或聲音、氣息等低沉微弱、時斷時續。 成語出處: 《公羊傳·僖公四年》:「夷狄也,因亟痛中國,南夷與此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成語示例: 音樂會上,演員的歌聲~。 (其中~代表本詞條:不絕如縷)
㈣ 不絕如縷的意思是
不絕如縷有兩種意思,其一為只有一根細線連系著,似斷非斷。比喻事情極其危急,形容形勢嚴峻,雖然還沒有斷絕,但也只像一根細線那樣連著。《公羊傳·僖公四年》:「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意思是中原諸國在異族沖擊下,形勢危急。
其二是形容聲音微弱悠長。宋蘇軾《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意思是洞簫嗚嗚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尾聲凄切、婉轉、悠長,如同不斷的細絲。
不絕如縷是一個偏正式結構漢語成語,讀音為bù jué rú lǚ,一般在句子中作謂語、定語,造句參考:遠處寺廟里的鍾聲,回盪在空氣中,不絕如縷。
(4)成語正確不絕如縷擴展閱讀
與不絕如縷語義相近的近義詞有:
1,岌岌可危,讀音是jí jí kě weī,形容非常危險,快要傾覆或滅亡。岌岌: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樣子。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回:人聲越發嘈雜,甚至拿磚頭撞的二門冬冬的響,其勢岌岌可危。
2,餘音繞梁,讀音是yú yīn rào liáng,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歌聲或音樂優美,餘音迴旋不絕。也比喻詩文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語出《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 ,匱糧,過雍門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 意思是曾經有一位善歌者韓娥,韓國人,一次她經過齊國,因路費用盡,便在齊國都城(臨淄,今屬山東)的雍門賣唱籌資,韓娥聲音清脆嘹亮,婉轉悠揚,十分動人。
3,餘音裊裊,讀音是 yú yīn niǎo niǎo,余:剩下來的,多餘的。音:音樂,聲音。裊裊:繚繞。 形容音樂悅耳動聽,令人沉醉。
㈤ 成語的使用 不絕如縷
麻蛋,那個混蛋說了那麼多不絕如縷,我缺不知道不絕如縷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㈥ 不絕如縷的成語典故
①《公羊傳·僖公四年》:「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回」
②唐·柳宗答元《寄許京兆孟容書》:「……以是嗣續之重;不絕如縷。」
③宋·蘇軾《前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④宋·陳亮《與應仲實書》:「苟無儒先生駕說以辟之,則中崩外潰之勢遂成,吾道之不絕如縷耳。」
⑤簫聲裊裊;~。
㈦ 熙熙攘攘不絕如縷是同一類詞語嗎
B A「不絕如縷」多形容聲音細微悠長或局勢、生命危急,應改為「絡繹不絕」;C「舉一反回三」是指從一件事情類推答而知道許多事情,是褒義詞;D「耳聞目睹」是親眼看見、親耳聽見,應改為「耳濡目染」
㈧ 5.下列句子中成語的使用,完全正確的是( ) A「五一」節期間,街道上遊玩購物的人【不絕如縷】。
B對,1用絡繹不絕 3用拭目以待4想不出用什麼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