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捕風捉影梗概
谷永在漢成帝時擔任過光祿大夫、大司農等職。 漢成帝二十歲做皇帝,到四十多歲還沒有孩子。他聽信方士的話,熱衷於祭祀鬼神。許多向漢成帝上書談論祭祀鬼神或談論仙道的人,都輕而易舉地得到高官厚祿。
谷永向漢成帝上書說:「我聽說對於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萬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為不正的人蒙蔽。現在有些人大談神仙鬼怪,宣揚祭祀的方法,還說什麼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葯,壽高得像南山一樣。
聽他們的說話,滿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馬上就能遇見神仙一樣;可是,你要尋找它,卻虛無縹緲,好像要縛住風、捉住影子一樣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賢明的君王不聽這些話,聖人絕對不說這種話。」
他又說道:「從古到今,帝王們憑著尊貴的地位、眾多的財物,尋遍天下去求神靈、仙人,經過了多少歲月,卻沒有絲毫應驗。希望您不要再讓那些行為不正的人干預朝廷的事。」,漢成帝認為谷水說得很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意見。
(1)成語故事捕風捉影梗概擴展閱讀
同近義詞
道聽途說 [ dào tīng tú shuō ]
1、基本釋義
路上聽到的 傳聞,隨後就在路上傳播出去。指沒有根據的傳聞。《論語 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2、出 處
《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白話釋義:道聽而塗(途徑)說;感激拋棄的。
3、例 句
根據~而下結論是極不負責的態度。
❷ 捕風捉影成語故事的主角是誰
谷永,字子雲,長安(在今陝西西安市)人
❸ 捕風捉影成語故事簡短
捕風捉影的故事
谷永,字子雲,長安(在今陝西西安市)人,漢成帝時擔任過光祿大夫、大司農等職。
漢成帝二十歲做皇帝,到四十多歲還沒有孩子。他聽信方士的話,熱衷於祭祀鬼神。許多向漢成帝上書談論祭祀鬼神或談論仙道的人,都輕而易舉地得到高官厚祿。成帝聽信他們的話,在長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賜福,花了很大的費用,但並沒有什麼效驗。
谷永向漢成帝上書說:「我聽說對於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萬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為不正的人蒙蔽。現在有些人大談神仙鬼怪,宣揚祭祀的方法,還說什麼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葯,壽高得像南山一樣。聽他們的說話,滿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馬上就能遇見神仙一樣;可是,你要尋找它,卻虛無縹緲,好像要縛住風、捉住影子一樣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賢明的君王不聽這些話,聖人絕對不說這種話。」
谷永又舉例說:周代史官萇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辦法幫助周靈王,讓天下諸侯來朝會,可是周王室更加衰敗,諸侯反叛的更多;楚懷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靈保佑打退秦國軍隊,結果仗打敗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虜;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葯,結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後,他又說道:「從古到今,帝王們憑著尊貴的地位、眾多的財物,尋遍天下去求神靈、仙人,經過了多少歲月,卻沒有絲毫應驗。希望您不要再讓那些行為不正的人干預朝廷的事。」
漢成帝認為谷水說得很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意見。
【出處】《漢書·郊祀志下》:「求之;盪盪乎如系風捕影;終不可得。」
❹ 成語故事
開卷有益 · 博而不精 · 百發百中 · 捕風捉影
· 必恭必敬 · 百感交集 · 兵貴神速 · 杯弓蛇影
· 不寒而慄 · 不合時宜 · 不自量力 · 不拘一格
· 不可多得 · 不堪回首 · 不可救葯 · 別開生面
· 不可同日而語 · 不倫不類 · 伯樂相馬 · 班門弄斧
· 白面書生 · 八面威風 · 不名一錢 · 拔苗助長
· 不屈不撓 · 不求甚解 · 髀肉復生 · 病入膏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拔山舉鼎 · 博士買驢 · 冰山難靠
· 背水一戰 · 半途而廢 · 不貪為寶 · 白頭如新
· 百聞不如一見 · 不為五斗米折腰 · 抱薪救火 · 標新立異
· 不學無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不遠千里 · 不因人熱
· 別有天地 · 不遺餘力 · 百折不撓 · 百丈竿頭
· 不自量力 · 不知所雲 · 賓至如歸 · 拔幟易幟
· 殘杯冷炙 · 寸草春暉 · 草船借箭 · 乘風破浪
· 才高八斗 · 城狐社鼠 · 滄海桑田 · 草菅人命
· 草木皆兵 · 程門立雪 · 長驅直入 · 車水馬龍
· 乘興而來 · 沉魚落雁 · 乘人之危 · 車載斗量
· 大筆如椽 · 打草驚蛇 · 雕蟲小技 · 大材小用
· 多多益善 · 大腹便便 · 大公無私 · 當局者迷
· 大逆不道 · 大器晚成 · 當務之急 · 開誠布公
· 不得要領 · 拋磚引玉 · 二桃殺三士 · 爾虞我詐
· 罰不當罪 · 奮不顧身 · 分崩離析 · 風吹草動
· 覆巢無完卵 · 分道揚鑣 · 奉公守法 · 負荊請罪
· 發奸擿伏 · 返老還童 · 發蒙振落 · 風聲鶴唳
❺ 捕風捉影成語故事
成語】: 捕風捉影
【拼音】: bǔ fēng zhuō yǐng
【解釋】: 風和影子都是抓不著的。比喻說話做事絲毫沒有事實根據。
【成語故事】:
「捕風捉影」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說話做事沒有確切的事實根據,或無事生非。
這個成語來源於《漢書.郊祀志下》,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盪盪如系風捕景,終不可得。
谷永,字子雲,長安(在今陝西西安市)人,漢成帝時擔任過光祿大夫、大司農等職。
漢成帝二十歲做皇帝,到四十多歲還沒有孩子。他聽信方士的話,熱衷於祭祀鬼神。許多向漢成帝上書談論祭祀鬼神或談論仙道的人,都輕而易舉地得到高官厚祿。成帝聽信他們的話,在長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賜福,花了很大的費用,但並沒有什麼效驗。
谷永向漢成帝上書說:「我聽說對於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萬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為不正的人蒙蔽。現在有些人大談神仙鬼怪,宣揚祭祀的方法,還說什麼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葯,壽高得像南山一樣。聽他們的說話,滿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象馬上就能遇見神仙一樣;可是,你要尋找它,卻虛無縹緲,好象要縛住風、捉住影子一樣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賢明的君王不聽這些話,聖人絕對不說這種話。」
谷永又舉例說:周代史官萇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辦法幫助周靈王,讓天下諸侯來朝會,可是周王室更加衰敗,諸侯反叛的更多;楚懷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靈保佑打退秦國軍隊,結果仗打敗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虜;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葯,結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後,他又說道:「從古到今,帝王們憑著尊貴的地位、眾多的財物,尋遍天下去求神靈、仙人,經過了多少歲月,卻沒有絲毫應驗。希望您不要再讓那些行為不正的人干預朝廷的事。」
漢成帝認為谷水說得很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意見。
❻ 捕風捉影成語故事
谷永,字子雲,長安(在今陝西西安市)人,漢成帝時擔任過光祿大夫、大司農等職。
漢成帝二十歲做皇帝,到四十多歲還沒有孩子。他聽信方士的話,熱衷於祭祀鬼神。許多向漢成帝上書談論祭祀鬼神或談論仙道的人,都輕而易舉地得到高官厚祿。成帝聽信他們的話,在長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賜福,花了很大的費用,但並沒有什麼效驗。
谷永向漢成帝上書說:「我聽說對於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萬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為不正的人蒙蔽。現在有些人大談神仙鬼怪,宣揚祭祀的方法,還說什麼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葯,壽高得像南山一樣。聽他們的說話,滿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馬上就能遇見神仙一樣;可是,你要尋找它,卻虛無縹緲,好像要縛住風、捉住影子一樣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賢明的君王不聽這些話,聖人絕對不說這種話。」
谷永又舉例說:周代史官萇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辦法幫助周靈王,讓天下諸侯來朝會,可是周王室更加衰敗,諸侯反叛的更多;楚懷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靈保佑打退秦國軍隊,結果仗打敗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虜;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葯,結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後,他又說道:「從古到今,帝王們憑著尊貴的地位、眾多的財物,尋遍天下去求神靈、仙人,經過了多少歲月,卻沒有絲毫應驗。希望您不要再讓那些行為不正的人干預朝廷的事。」
漢成帝認為谷水說得很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意見
❼ 成語故事300字三年級
愛鶴失眾
愛屋及烏
安步當車
安居樂業
安然無恙
安如泰山
按兵不動
按圖索驥
暗渡陳倉
暗箭傷人
八面威風
八仙過海
拔苗助長
拔山舉鼎
拔幟易幟
白面書生
白頭如新
白雲親舍
百步穿楊
百尺竿頭
百川歸海
百發百中
百感交集
百聞不如一見
百丈竿頭
百折不撓
敗軍之將
班門弄斧
半部論語
半途而廢
傍人門戶
包藏禍心
抱殘守缺
抱薪救火
杯弓蛇影
杯水車薪
背道而馳
背水一戰
本末倒置
逼上樑山
比肩接踵
必恭必敬
畢恭畢敬
篳路藍縷
髀肉復生
鞭長莫及
標新立異
別開生面
別無長物
別有天地
賓至如歸
冰山難靠
兵不血刃
兵不厭詐
兵貴神速
病入膏肓
波瀾老成
伯樂相馬
博而不精
博士買驢
卜晝卜夜
補天浴日
捕風捉影
不辨菽麥
不逞之徒
不恥下問
不打不成相識
不打不相識
不得要領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寒而慄
不合時宜
不脛而走
不拘一格
不堪回首
不可多得
不可救葯
不可同日而語
不倫不類
不名一錢
不求甚解
不屈不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甚了了
不識時務
不貪為寶
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學無術
不遺餘力
不因人熱
不遠千里
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不知所雲
不自量力
不足為外人道
才高八斗
才佔八斗
殘杯冷炙
滄海桑田
草船借箭
草菅人命
草木皆兵
差強人意
長驅直入
長袖善舞
唱籌量沙
朝三暮四
車水馬龍
車載斗量
沉魚落雁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誠惶誠恐
城狐社鼠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城下之盟
乘風破浪
乘人之危
乘興而來
懲羹吹齏
程門立雪
魑魅魍魎
尺短寸長
赤膊上陣
躊躇滿志
出爾反爾
出類拔萃
出奇制勝
垂頭喪氣
唇亡齒寒
此地無銀三百兩
從善如流
寸草春暉
寸木岑樓
打草驚蛇
大筆如椽
大材小用
大放厥詞
大腹便便
大公無私
大逆不道
大器晚成
大義滅親
呆若木雞
彈冠相慶
當局者迷
當頭棒喝
當務之急
倒持泰阿
倒屣相迎
倒行逆施
道不拾遺
道聽途說
得過且過
得隴望蜀
點石成金
雕蟲小技
東窗事發
東山再起
東施效顰
董狐之筆
董狐直筆
斗粟尺布
杜口裹足
短兵相接
斷頭將軍
對牛彈琴
對症下葯
多多益善
咄咄怪事
惡貫滿盈
爾虞我詐
二桃殺三士
發憤忘食
發奸擿伏
發蒙振落
罰不當罪
反求諸己
返老還童
方寸已亂
方寸之地
防微杜漸
放虎歸山
飛蛾撲火
飛黃騰達
飛將數奇
飛鳥驚蛇
廢寢忘食
分崩離析
分道揚鑣
分庭抗禮
焚書坑儒
奮不顧身
風吹草動
風聲鶴唳
風燭殘年
奉公守法
釜底抽薪
釜底游魚
婦人之仁
負荊請罪
負隅頑抗
負重致遠
赴湯蹈火
覆巢無完卵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覆水難收
改過自新
改弦更張
甘拜下風
感戴二天
感恩圖報
剛愎自用
綱舉目張
高山流水
高屋建瓴
高陽酒徒
高枕無憂
割席分坐
革故鼎新
各得其所
各自為政
公而忘私
狗尾續貂
苟延殘喘
詬如不聞
孤注一擲
顧曲周郎
瓜田李下
刮目相看
管鮑之交
管中窺豹
過河拆橋
過門不入
海角天涯
害群之馬
邯鄲學步
汗流浹背
沆瀣一氣
好好先生
合浦珠還
河伯為患
河東獅吼
涸轍之鮒
鶴立雞群
鬨堂大笑
鴻鵠之志
後顧之憂
後來居上
後起之秀
後生可畏
囫圇吞棗
狐假虎威
胡服騎射
華而不實
劃粥割齏
畫餅充飢
畫虎類犬
畫龍點睛
畫蛇添足
黃絹幼婦
黃粱美夢
黃粱一夢
揮汗成雨
諱疾忌醫
火樹銀花
火中取栗
機不可失
雞口牛後
雞鳴狗盜
及瓜而代
疾風勁草
家徒四壁
家喻戶曉
賈人渡河
價值連城
堅壁清野
間不容發
見怪不怪
見利忘義
見獵心喜
江郎才盡
膠漆相投
膠柱鼓瑟
狡兔三窟
腳踏實地
嗟來之食
結草銜環
桀犬吠堯
竭盡全力
解衣推食
借花獻佛
巾幗英雄
金口木舌
金石為開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近水樓台
噤若寒蟬
涇渭分明
驚弓之鳥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精衛填海
井底之蛙
九牛一毛
酒池肉林
居安思危
居心叵測
鞠躬盡瘁
橘化為枳
舉案齊眉
舉措失當
舉一反三
拒諫飾非
決一雌雄
絕妙好辭
開誠布公
開卷有益
開門揖盜
開天闢地
侃侃而談
苛政猛於虎
克己奉公
克勤克儉
克紹箕裘
刻不容緩
刻舟求劍
空洞無物
空前絕後
空穴來風
空中樓閣
口蜜腹劍
口若懸河
扣盤捫燭
枯魚之肆
誇父逐日
胯下之辱
膾炙人口
曠日持久
困獸猶斗
藍田生玉
濫竽充數
狼狽不堪
狼狽為奸
狼子野心
勞而無功
老蚌生珠
老當益壯
老馬識途
老牛舐犢
老生常談
老嫗能解
樂不思蜀
樂極生悲
李代桃僵
力不從心
利令智昏
連篇累牘
樑上君子
兩敗俱傷
兩袖清風
臨渴掘井
臨難不懼
柳暗花明
路不拾遺
論功行賞
洛陽紙貴
馬革裹屍
馬首是瞻
買櫝還珠
滿城風雨
芒刺在背
盲人摸象
毛遂自薦
門可羅雀
門庭若市
捫虱而談
孟母三遷
名不虛傳
名落孫山
名正言順
明目張膽
模稜兩可
摩肩接踵
磨杵成針
木人石心
內助之賢
南柯一夢
南山可移
南轅北轍
南州冠冕
難兄難弟
囊螢映雪
囊螢照書
鳥盡弓藏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牛鼎烹雞
牛衣對泣
弄巧成拙
奴顏婢膝
怒發沖冠
嘔心瀝血
排難解紛
攀龍附鳳
盤根錯節
旁觀者清
旁若無人
拋磚引玉
賠了夫人又折兵
蓬生麻中
鵬程萬里
披堅執銳
披荊斬棘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疲於奔命
匹夫之勇
片言折獄
貧賤之交
平步青雲
平易近人
萍水相逢
破釜沉舟
破鏡重圓
剖腹藏珠
撲朔迷離
璞玉渾金
七步之才
七擒七縱
期期艾艾
齊大非耦
奇貨可居
歧路亡羊
騎虎難下
杞人憂天
氣壯山河
千變萬化
千金市骨
千鈞一發
千里鵝毛
千里送鵝毛
千慮一得
千人所指
千萬買鄰
千載難逢
前倨後卑
前倨後恭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前徒倒戈
黔驢技窮
強弩之末
巧取豪奪
青出於藍
青梅竹馬
輕慮淺謀
❽ 暗室求物的成語故事
這道體,饒本作「理」。浩浩無窮。道體用雖極精微,聖賢之言則甚明白。若海聖人之道,如飢食渴飲。人傑聖人之道,有高遠處,有平實處。道夫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由耳。道夫道未嘗息,而人自息之。非道亡也,幽厲不由也。道夫聖人教人,大概只是說孝弟忠信日用常行底話。人能就上面做將去,則心之放者自收,性之昏者自著。如心、性等字,到子思孟子方說得詳。因說象山之學。 儒用聖人教人有定本。舜「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子對顏淵曰:「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皆是定本。人傑聖門日用工夫,甚覺淺近。然推之理,無有不包,無有不貫,及其充廣,可與天地同其廣大。故為聖,為賢,位天地,育萬物,只此一理而已。常人之學,多是偏於一理,主於一說,故不見四旁,以起爭辨。聖人則中正和平,無所偏倚。人傑聖賢所說工夫,都只一般,只是一個「擇善固執」。論語則說:「學而時習之」,孟子則說「明善誠身」,只是隨他地頭所說不同,下得字來,各自精細。其實工夫只是一般,須是盡知其所以不同,方知其所謂同也。僩這個道理,各自有地頭,不可只就一面說。在這里時是恁地說,在那裡時又如彼說,其賓主彼此之勢各自不同。僩學者工夫,但患不得其要。若是尋究得這個道理,自然頭頭有個著落,貫通浹洽,各有條理。如或不然,則處處窒礙。學者常談,多說持守未得其要,不知持守甚底。說擴充,說體驗,說涵養,皆是揀好底言語做個說話,必有實得力處方可。所謂要於本領上理會者,蓋緣如此。謨為學須先立得個大腔當了,卻旋去裡面修治壁落教綿密。今人多是未曾知得個大規模,先去修治得一間半房,所以不濟事。僩識得道理原頭,便是地盤。如人要起屋,須是先築教基址堅牢,上面方可架屋。若自無好基址,空自今日買得多少木去起屋,少間只起在別人地上,自家身己自沒頓放處。賀孫須就源頭看教大底道理透,闊開基,廣開址。如要造百間屋,須著有百間屋基;要造十間屋,須著有十間屋基。緣這道理本同,甲有許多,乙也有許多,丙也有許多。賀孫學須先理會那大底。理會得大底了,將來那裡面小底自然通透。今人卻是理會那大底不得,只去搜尋裡面小小節目。植學問須是大進一番,方始有益。若能於一處大處攻得破,見那許多零碎,只是這一個道理,方是快活。然零碎底非是不當理會,但大處攻不破,縱零碎理會得些少,終不快活。「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只緣他大處看得分曉。今且道他那大底是甚物事?天下只有一個道理,學只要理會得這一個道理。這里才通,則凡天理、人慾、義利、公私、善惡之辨,莫不皆通。或問:「氣質之偏,如何救得?」曰:「才說偏了,又著一個物事去救他偏,越見不平正了,越討頭不見。要緊只是看教大底道理分明,偏處自見得。如暗室求物,把火來,便照見。若只管去摸索,費盡心力,只是摸索不見。若見得大底道理分明,有病痛處,也自會變移不自知,不消得費力。」賀孫成己方能成物,成物在成己之中。須是如此推出,方能合義理。聖賢千言萬語,教人且從近處做去。如灑掃大廳大廊,亦只是如灑掃小室模樣;掃得小處凈潔,大處亦然。若有大處開拓不去,即是於小處便不曾盡心。學者貪高慕遠,不肯從近處做去,如何理會得大頭項底!而今也有不曾從里做得底,外面也做得好。此只是才高,以智力勝將去。中庸說細處,只是謹獨,謹言,謹行;大處是武王周公達孝,經綸天下,無不載。小者便是大者之驗。須是要謹行,謹言,從細處做起,方能克得如此大。又曰:「如今為學甚難,緣小學無人習得。如今卻是從頭起。古人於小學小事中,便皆存個大學大事底道理在。大學,只是推將開闊去。向來小時做底道理存其中,正似一個坯素相似。」明作學者做工夫,莫說道是要待一個頓段大項目工夫後方做得,即今逐些零碎積累將去。才等待大項目後方做,即今便蹉過了!學者只今便要做去,斷以不疑,鬼神避之。「需者,事之賊也!」至「如今學問未識個入路,就他自做,倒不覺。惟既識得個入頭,卻事事須著理會。且道世上多多少少事!」江文卿雲:「只先生一言一語,皆欲為一世法,所以須著如此。」曰:「不是說要為世法。既識得路頭,許多事都自是合著如此,不如此不得。自是天理合下當然。」賀孫若不見得入頭處,緊也不可,慢也不得。若識得些路頭,須是莫斷了。若斷了,便不成。待得再新整頓起來,費多少力!如雞抱卵,看來抱得有甚暖氣,只被他常常恁地抱得成。若把湯去盪,便死了;若抱才住,便冷了。然而實是見得入頭處,也自不解住了,自要做去,他自得些滋味了。如吃果子相似:未識滋味時,吃也得,不消吃也得;到識滋味了,要住,自住不得。賀孫「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豪傑質美,生下來便見這道理,何用費力。今人至於沉迷而不反,聖人為之屢言,方始肯來,已是下愚了。況又不知求之,則終於為禽獸而已!扒人為萬物之靈,自是與物異。若迷其靈而昏之,則與禽獸何別?大雅學問是自家合做底。不知學問,則是欠闕了自家底;知學問,則方無所欠闕。今人把學問來做外面添底事看了。廣聖賢只是做得人當為底事盡。今做到聖賢,止是恰好,又不是過外。祖道「凡人須以聖賢為己任。世人多以聖賢為高,而自視為卑,故不肯進。抑不知,使聖賢本自高,而己別是一樣人,則早夜孜孜,別是分外事,不為亦可,為之亦可。然聖賢稟性與常人一同。既與常人一同,又安得不以聖賢為己任?自開辟以來,生多少人,求其盡己者,千萬人中無一二,只是羈同枉過一世!詩曰: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今世學者,往往有物而不能有其則。中庸曰:『尊德性而道問學,極高明而道中庸。』此數句乃是徹首徹尾。人性本善,只為嗜欲所迷,利害所逐,一齊昏了。聖賢能盡其性,故耳極天下之聰,目極天下之明,為子極孝,為臣極其忠。」某問:「明性須以敬為先?」曰:「固是。但敬亦不可混淪說,須是每事上檢點。論其大要,只是不放過耳。大抵為己之學,於他人無一毫干預。聖賢千言萬語,只是使人反其固有而復其性耳。」可學學者大要立志。所謂志者,不道將這些意氣去蓋他人,只是直截要學堯舜。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此是真實道理。「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這些道理,更無走作,只是一個性善可至堯舜,別沒去處了。下文引成覸顏子公明儀所言,便見得人人皆可為也。學者立志,須教勇猛,自當有進。志不足以有為,此學者之大病。謨世俗之學,所以與聖賢不同者,亦不難見。聖賢直是真個去做,說正心,直要心正;說誠意,直要意誠;修身齊家,皆非空言。今之學者說正心,但將正心吟詠一晌;說誠意,又將誠意吟詠一晌;說修身,又將聖賢許多說修身處諷誦而已。或掇拾言語,綴緝時文。如此為學,卻於自家身上有何交涉?這里須要著意理會。今之朋友,固有樂聞聖賢之學,而終不能去世俗之陋者,無他,只是志不立爾。學者大要立志,才學,便要做聖人是也。謨學者須是立志。今人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學問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則且胡亂恁地打過了。此只是志不立。雉問:「人氣力怯弱,於學有妨否?」曰:「為學在立志,不幹氣稟強弱事。」 又曰:「為學何用憂惱,但須令平易寬快去。」寓舉聖門弟子,唯稱顏子好學,其次方說及曾子,以此知事大難。曰:「固是如此。某看來亦有甚難,有甚易!只是堅立著志,順義理做去,他無蹺欹也。」英雄之主所以有天下,只是立得志定,見得大利害。如今學者只是立得志定,講究得義理分明。賀孫立志要如飢渴之於飲食。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祖道為學須是痛切懇惻做工夫,使飢忘食,渴忘飲,始得。砥這個物事要得不難。如飢之欲食,渴之欲飲,如救火,如追亡,似此年歲間,看得透,活潑潑地在這里流轉,方是。僩學者做工夫,當忘寢食做一上,使得些入處,自後方滋味接續。浮啊沉沉,半上落下,不濟得事。振「而今緊要且看聖人是如何,常人是如何,自家因甚便不似聖人,因甚便只是常人。就此理會得透,自可超凡入聖。淳為學,須思所以超凡入聖。如何昨日為鄉人,今日便為聖人!須是竦拔,方始有進!砥為學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砥今之學者全不曾發憤。升卿為學不進,只是不勇!燾不可倚靠師友。方子不要等待。方子今人做工夫,不肯便下手,皆是要等待。如今日早間有事,午間無事,則午間便可下手,午間有事。晚間便可下手,卻須要待明日。今月若尚有數日,必直待後月,今年尚有數月,不做工夫,必曰,今年歲月無幾,直須來年。如此,何緣長進!因康叔臨問致知,先生曰:「如此說得,不濟事。」蓋卿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別人理會來,放自家口裡!淳學者須是奈煩,奈辛苦。方子必須端的自省,特達自肯,然後可以用力,莫如「下學而上達」也。去偽凡人便是生知之資,也須下困學、勉行底工夫,方得。蓋道理縝密,去那裡捉摸!若不下工夫,如何會了得!敬仲今之學者,本是困知、勉行底資質,卻要學他生知、安行底工夫。便是生知、安行底資質,亦用下困知、勉行工夫,況是困知、勉行底資質!文蔚大抵為學雖有聰明之資,必須做遲鈍工夫,始得。既是遲鈍之資,卻做聰明底樣工夫,如何得!伯羽今人不肯做工夫。有先覺得難,後遂不肯做;有自知不可為,公然遜與他人。如退產相似,甘伏批退,自己不願要。蓋卿「為學勿責無人為自家剖析出來,須是自家去裡面講究做工夫,要自見得。」 道夫小立課程,大作工夫。可學工夫要趲,期限要寬。從周且理會去,未須計其得。德明才計於得,則心便二,頭便低了。至嚴立功程,寬著意思,久之,自當有味,不可求欲速之功。道夫自早至暮,無非是做工夫時節。道夫人多言為事所奪,有妨講學,此為「不能使船嫌溪曲」者也。遇富貴,就富貴上做工夫;遇貧賤,就貧賤上做工夫。兵法一言甚佳:「因其勢而利導之」也。人謂齊人弱,田忌乃因其弱以取勝,今日三萬灶,明日二萬灶,後日一萬灶。又如韓信特地送許多人安於死地,乃始得勝。學者若有絲毫氣在,必須進力!除非無了此氣,只口不會說話,方可休也。因舉浮屠語曰:「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力行聖賢千言萬語,無非只說此事。須是策勵此心,勇猛奮發,拔出心肝與他去做!如兩邊擂起戰鼓,莫問前頭如何,只認卷將去!如此,方做得工夫。若半上落下,半沉半浮,濟得甚事!僩又如大片石,須是和根拔。今只於石面上薄削,濟甚事!作意向學,不十日五日又懶,孟子曰:「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可學宗杲雲:「如載一車兵器,逐件取出來弄,弄了一件又弄一件,便不是殺人手段。我只有寸鐵,便可殺人!」┿且如項羽救趙,既渡,沈船破釜,持三日糧,示士必死,無還心,故能破秦。若瞻前顧後,便做不成。┿如居燒屋之下!如坐漏船之中!可學為學極要求把篙處著力。到工夫要斷絕處,又更增工夫,著力不放令倒,方是向進處。為學正如上水船,方平穩處,侭行不妨。及到灘脊急流之中,舟人來這上一篙,不可放緩。直須著力撐上,不一步不緊。放退一步,則此船不得上矣!洽。學者為學,譬如煉丹,須是將百十斤炭火鍛一餉,方好用微微火養教成就。今人未曾將百十斤炭火去鍛,便要將微火養將去,如何得會成!恪。今語學問,正如煮物相似,須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若一向只用微火,何由得熟?欲復自家元來之性,乃恁地悠悠,幾時會做得?大要須先立頭緒。頭緒既立,然後有所持守。書曰:「若葯弗瞑眩,厥疾弗瘳。」今日學者皆是養病。 可學譬如煎葯:先猛火煎,教百沸大羈,直至涌坌出來,然後卻可以慢火養之。 ┿須磨礪精神去理會。天下事,非燕安<垂夬>豫之可得。淳萬事須是有精神,方做得。振陽氣發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驤凡做事,須著精神。這個物事自是剛,有鋒刃。如陽氣發生,雖金石也透過! 賀孫人氣須是剛,方做得事。如天地之氣剛,故不論甚物事皆透過。人氣之剛,其本相亦如此。若只遇著一重薄物事,便退轉去,如何做得事!從周 (方子錄雲:「天地之氣,雖至堅如金石,無所不透,故人之氣亦至剛,蓋其本相如此。」)「學者識得個脈路正,便須剛決向前。若半青半黃,非惟無益。」因舉酒雲: 「未嘗見有衰底聖賢。」德明學者不立,則一齊放倒了!升卿不帶性氣底人,為僧不成,做道不了。方因言,前輩也多是背處做幾年,方成。振進取得失之念放輕,卻將聖賢格言處研窮考究。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風捉影,有甚長進!今日是這個人,明日也是這個人。季札學者只是不為己,故日間此心安頓在義理上時少,安頓在閑事上時多,於義理卻生,於閑事卻熟。方子今學者要緊且要分別個路頭,要緊是為己為人之際。為己者直拔要理會這個物事,欲自家理會得;不是漫恁地理會,且恁地理會做好看,教人說道自家也曾理會來。這假饒理會得十分是當,也都不闕自身己事。要須先理會這個路頭。若分別得了,方可理會文字。賀孫學者須是為己。譬如吃飯,寧可逐些吃,令飽為是乎?寧可鋪攤放門外,報人道我家有許多飯為是乎?近來學者,多是以自家合做底事報與人知。又言,此間學者多好高,只是將義理略從肚裡過,卻翻出許多說話。舊見此間人做婚書,亦說天命人倫。男婚女嫁,自是常事。蓋有厭卑近之意,故須將日用常行底事裝荷起來。如此者,只是不為己,不求益;只是好名,圖好看。亦聊以自誑,如南越王黃屋左纛,聊以自娛爾。方子近世講學不著實,常有誇底意思。譬如有飯不將來自吃,只管鋪攤在門前,要人知得我家裡有飯。打疊得此意盡,方有進。振今人為學,多隻是謾且恁地,不曾真實肯做。方子今之學者,直與古異,今人只是強探向上去,古人則逐步步實做將去。廣只是實去做工夫。議論多,轉鬧了。德明每論諸家學,及己學,大指要下學著實。方為學須是切實為己,則安靜篤實,承載得許多道理。若輕揚淺露,如何探討得道理?縱使探討得,說得去,也承載不住。銖入道之門,是將自家身己入那道理中去。漸漸相親,久之與己為一。而今入道理在這里,自家身在外面,全不曾相干涉。僩或問為學。曰:「今人將作個大底事說,不切己了,全無益。一向去前人說中乘虛接渺,妄取許多枝蔓,只見遠了,只見無益於己。聖賢千言萬語,侭自多了。前輩說得分曉了,如何不切己去理會!如今看文字,且要以前賢程先生等所解為主,看他所說如何,聖賢言語如何,將己來聽命於他,切己思量體察,就日用常行中著衣吃飯,事親從兄,盡是問學。若是不切己,只是說話。今人只憑一己私意,瞥見些子說話,便立個主張,硬要去說,便要聖賢從我言語路頭去,如何會有益。此其病只是要說高說妙,將來做個好看底物事做弄。如人吃飯,方知滋味;如不曾吃,只要攤出在外面與人看,濟人濟己都不得。」謙或問:「為學如何做工夫?」曰:「不過是切己,便的當。此事自有大綱,亦有節目。常存大綱在我,至於節目之間,無非此理。體認省察,一毫不可放過。理明學至,件件是自家物事,然亦須各有倫序。」問:「如何是倫序?」曰: 「不是安排此一件為先,此一件為後,此一件為大,此一件為小。隨人所為,先其易者,闕其難者,將來難者亦自可理會。且如讀書:三禮春秋有制度之難明,本末之難見,且放下未要理會,亦得。如書詩,直是不可不先理會。又如詩之名數,書之盤誥,恐難理會。且先讀典謨之書,雅頌之詩,何嘗一言一句不說道理,何嘗深潛諦玩,無有滋味,只是人不曾子細看。若子細看,裡面有多少倫序,須是子細參研方得。此便是格物窮理。如遇事亦然,事中自有一個平平當當道理,只是人討不出,只隨事羈將去,亦做得,卻有掣肘不中節處。亦緣鹵莽了,所以如此。聖賢言語,何曾誤天下後世,人自學不至耳。」謙佛家一向撤去許多事,只理會自身己;其教雖不是,其意思卻是要自理會。所以他那下常有人,自家這下自無人。今世儒者,能守經者,理會講解而已;看史傳者,計較利害而已。那人直是要理會身己,從自家身己做去。不理會自身己,說甚別人長短!明道曰:「不立己後,雖向好事,猶為化物。不得以天下萬物撓己,己立後,自能了當得天下萬物。」只是從程先生後,不再傳而已衰。所以某嘗說自家這下無人。佛家有三門:曰教,曰律,曰禪。禪家不立文字,只直截要識心見性。律本法甚嚴,毫發有罪。如雲不許飲水,才飲水便有罪過。如今小院號為律院,乃不律之尤者也!教自有三項:曰天台教,曰慈恩教,曰延壽教。延壽教南方無傳,有些文字,無能通者。其學近禪,故禪家以此為得。天台教專理會講解。慈恩教亦只是講解。吾儒家若見得道理透,就自家身心上理會得本領,便自兼得禪底;講說辨討,便自兼得教底;動由規矩,便自兼得律底。事事是自家合理會。顏淵問為邦。看他陋巷簞瓢如此,又卻問為邦之事,只是合當理會,看得是合做底事。若理會得入頭,意思一齊都轉;若不理會得入頭,少間百事皆差錯。若差了路頭底亦多端:有才出門便錯了路底,有行過三兩條路了方差底,有略差了便轉底,有一向差了煞遠,終於不轉底。賀孫不可只把做面前物事看了,須是向自身上體認教分明。如道家存想,有所謂龍虎,亦是就身上存想。士毅為學須是專一。吾儒惟專一於道理,則自有得。砥既知道自家患在不專一,何不便專一去!逍遙。須是在己見得只是欠闕,他人見之卻有長進,方可。僩人白睚不得,要將聖賢道理扶持。振為學之道,須先存得這個道理,方可講究事情。今人口略依稀說過,不曾心曉。淳發得早時不費力。升卿有資質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須節節用工。也有資質中下者,不能盡了,卻須節節用工。振博學,謂天地萬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當學。然亦各有次序,當以其大而急者為先,不可雜而無統也。今之學者多好說得高,不喜平。殊不知這個只是合當做底事。節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處。不知自低處不理會,終無至高處之理。德明於顯處平易處見得,則幽微底自在里許。德明且於切近處加功。升卿著一些急不得。方子學者須是直前做去,莫起計獲之心。如今說底,恰似畫卦影一般。吉凶未應時,一場鶻突,知他是如何。到應後,方始知元來是如此。廣某適來,因澡浴得一說:大抵揩背,須從頭徐徐用手,則力省,垢可去。若於此處揩,又於彼處揩,用力雜然,則終日勞而無功。學問亦如此,若一番理會不了,又作一番理會,終不濟事。蓋卿學者須是熟。熟時,一喚便在目前;不熟時,須著旋思索。到思索得來,意思已不如初了。士毅道理生,便縛不住。淳見,須是見得確定。淳須是心廣大似這個,方包裹得過,運動得行。方子學者立得根腳闊,便好。升卿須是有頭有尾,成個物事。方子徹上徹下,無精粗本末,只是一理。賜最怕粗看了,便易走入不好處去。士毅學問不只於一事一路上理會。振貫通,是無所不通。「未有耳目狹而心廣者。」其說甚好。振帖底謹細做去,所以能廣。振大凡學者,無有徑截一路可以教他了得;須是博洽,歷涉多,方通。振不可涉其流便休。方子天下更有大江大河,不可守個土窟子,謂水專在是。力行學者若有本領,相次千枝萬葉,都來湊著這里,看也須易曉,讀也須易記。 方子大本不立,小辨不正。可學刮落枝葉,栽培根本。可學大根本流為小謗本。舉前說。因先說:「欽夫學大本如此,則發處不能不受病。」方學問須嚴密理會,銖分毫析。道夫因論為學,曰:「愈細密,愈廣大;愈謹確,愈高明。」僩開闊中又著細密,寬緩中又著謹嚴。廣如其窄狹,則當涵泳廣大氣象;頹惰,則當涵泳振作氣象。方子學者須養教氣宇開闊弘毅。升卿常使截斷嚴整之時多,膠膠擾擾之時少,方好。德明只有一個界分,出則便不是。廣義理難者便不是。振體認為病,自在即好。振須是玩味。方子咬得破時,正好咀味。文蔚若只是握得一個鶻侖底果子,不知裡面是酸,是咸,是苦,是澀。須是與他嚼破,便見滋味。┿易曰:「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語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學問之後,繼以寬居。信道篤而又欲執德弘者,人之為心不可促迫也。人心須令著得一善,又著一善,善之來無窮,而吾心受之有餘地,方好。若只著得一善,第二般來又未便容得,如此,無緣心廣而道積也。洽。自家猶不能怏自家意,如何他人卻能盡怏我意!要在虛心以從善。升卿「虛心順理」,學者當守此四字。人傑聖人與理為一,是恰好。其他以心處這理,卻是未熟,要將此心處理。可學今人言道理,說要平易,不知到那平易處極難。被那舊習纏繞,如何便擺脫得去!譬如作文一般,那個新巧者易作,要平淡便難。然須還他新巧,然後造於平淡。又曰:「自高險處移下平易處,甚難。」端蒙人之資質有偏,則有縫罅。做工夫處,蓋就偏處做將去。若資質平底,則如死水然,終激作不起。謹願底人,更添些無狀,便是鄉原。不可以為知得些子便了。燾只聞「下學而上達」,不聞「上達而下學」。德明今學者之於大道,其未及者雖是遲鈍,卻須終有到時。唯過之者,便不肯復回來耳。必大或人性本好,不須矯揉。教人一用此,極害理。又有讀書見義理,釋書,義理不見,亦可慮。可學學者議論工夫,當因其人而示以用工之實,不必費辭。使人知所適從,以入於坦易明白之域,可也。若泛為端緒,使人迫切而自求之,適恐資學者之病。 人傑師友之功,但能示之於始而正之於終爾。若中間三十分工夫,自用吃力去做。既有以喻之於始,又自勉之於中,又其後得人商量是正之,則所益厚矣。不爾,則亦何補於事。道夫或論人之資質,或長於此而短於彼。曰:「只要長善救失。」或曰:「長善救失,不特教者當如此,人自為學亦當如此。」曰:「然。」燾凡言誠實,都是合當做底事;不是說道誠實好了方去做,不誠實不好了方不做。自是合當誠實。僩「言必忠信」,言自合著忠信,何待安排。有心去要恁地,便不是活,便不能久矣。若如此,便是剩了一個字在信見邊自是著不得。如事親必於孝,事長必於弟,孝弟自是道理合當如此。何須安一個「必」字在心頭,念念要恁地做。如此,便是辛苦,如何得會長久?又如集義久,然後浩然之氣自生。若著一個意在這里等待氣生,便為害。今日集得許多,又等待氣生,卻是私意了。「必有事焉而勿正」,正,便是期必也。為學者須從窮理上做工夫。若物格、知至,則意自誠;意誠,則道理合做底事自然行將去,自無下面許多病痛也。「擴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切須去了外慕之心!力行有一分心向里,得一分力;有兩分心向里,得兩分力。文蔚須是要打疊得盡,方有進。從周看得道理熟後,只除了這道理是真實法外,見世間萬事,顛倒迷妄,耽嗜戀著,無一不是戲劇,真不堪著眼也。又答人書雲:「世間萬事,須臾變滅,皆不足置胸中,惟有窮理修身為究竟法耳。」僩大凡人只合講明道理而謹守之,以無愧於天之所與者。若乃身外榮辱休戚,當一切聽命而已。驤因說索麵,曰:「今人於飲食動使之物,日極其精巧。到得義理,卻不理會,漸漸昏蔽了都不知。」廣
❾ 捕風捉影的成語故事是什麼
成語故事:捕風捉影
「捕風捉影」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說話做事沒有確切的事實根據,或無事生非。
這個成語來源於《漢書.郊祀志下》,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盪盪如系風捕景,終不可得。
谷永,字子雲,長安(在今陝西西安市)人,漢成帝時擔任過光祿大夫、大司農等職。
漢成帝二十歲做皇帝,到四十多歲還沒有孩子。他聽信方士的話,熱衷於祭祀鬼神。許多向漢成帝上書談論祭祀鬼神或談論仙道的人,都輕而易舉地得到高官厚祿。成帝聽信他們的話,在長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賜福,花了很大的費用,但並沒有什麼效驗。
谷永向漢成帝上書說:「我聽說對於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萬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為不正的人蒙蔽。現在有些人大談神仙鬼怪,宣揚祭祀的方法,還說什麼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葯,壽高得像南山一樣。聽他們的說話,滿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象馬上就能遇見神仙一樣;可是,你要尋找它,卻虛無縹緲,好象要縛住風、捉住影子一樣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賢明的君王不聽這些話,聖人絕對不說這種話。」
谷永又舉例說:周代史官萇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辦法幫助周靈王,讓天下諸侯來朝會,可是周王室更加衰敗,諸侯反叛的更多;楚懷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靈保佑打退秦國軍隊,結果仗打敗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虜;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葯,結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後,他又說道:「從古到今,帝王們憑著尊貴的地位、眾多的財物,尋遍天下去求神靈、仙人,經過了多少歲月,卻沒有絲毫應驗。希望您不要再讓那些行為不正的人干預朝廷的事。」
漢成帝認為谷水說得很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意見。
❿ 經典成語故事:十個成語故事
愛鶴失眾
愛屋及烏
安步當車
安居樂業
安然無恙
安如泰山
按兵不動
按圖索驥
暗渡陳倉
暗箭傷人
八面威風
八仙過海
拔苗助長
拔山舉鼎
拔幟易幟
白面書生
白頭如新
白雲親舍
百步穿楊
百尺竿頭
百川歸海
百發百中
百感交集
百聞不如一見
百丈竿頭
百折不撓
敗軍之將
班門弄斧
半部論語
半途而廢
傍人門戶
包藏禍心
抱殘守缺
抱薪救火
杯弓蛇影
杯水車薪
背道而馳
背水一戰
本末倒置
逼上樑山
比肩接踵
必恭必敬
畢恭畢敬
篳路藍縷
髀肉復生
鞭長莫及
標新立異
別開生面
別無長物
別有天地
賓至如歸
冰山難靠
兵不血刃
兵不厭詐
兵貴神速
病入膏肓
波瀾老成
伯樂相馬
博而不精
博士買驢
卜晝卜夜
補天浴日
捕風捉影
不辨菽麥
不逞之徒
不恥下問
不打不成相識
不打不相識
不得要領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寒而慄
不合時宜
不脛而走
不拘一格
不堪回首
不可多得
不可救葯
不可同日而語
不倫不類
不名一錢
不求甚解
不屈不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甚了了
不識時務
不貪為寶
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學無術
不遺餘力
不因人熱
不遠千里
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不知所雲
不自量力
不足為外人道
才高八斗
才佔八斗
殘杯冷炙
滄海桑田
草船借箭
草菅人命
草木皆兵
差強人意
長驅直入
長袖善舞
唱籌量沙
朝三暮四
車水馬龍
車載斗量
沉魚落雁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誠惶誠恐
城狐社鼠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城下之盟
乘風破浪
乘人之危
乘興而來
懲羹吹齏
程門立雪
魑魅魍魎
尺短寸長
赤膊上陣
躊躇滿志
出爾反爾
出類拔萃
出奇制勝
垂頭喪氣
唇亡齒寒
此地無銀三百兩
從善如流
寸草春暉
寸木岑樓
打草驚蛇
大筆如椽
大材小用
大放厥詞
大腹便便
大公無私
大逆不道
大器晚成
大義滅親
呆若木雞
彈冠相慶
當局者迷
當頭棒喝
當務之急
倒持泰阿
倒屣相迎
倒行逆施
道不拾遺
道聽途說
得過且過
得隴望蜀
點石成金
雕蟲小技
東窗事發
東山再起
東施效顰
董狐之筆
董狐直筆
斗粟尺布
杜口裹足
短兵相接
斷頭將軍
對牛彈琴
對症下葯
多多益善
咄咄怪事
惡貫滿盈
爾虞我詐
二桃殺三士
發憤忘食
發奸擿伏
發蒙振落
罰不當罪
反求諸己
返老還童
方寸已亂
方寸之地
防微杜漸
放虎歸山
飛蛾撲火
飛黃騰達
飛將數奇
飛鳥驚蛇
廢寢忘食
分崩離析
分道揚鑣
分庭抗禮
焚書坑儒
奮不顧身
風吹草動
風聲鶴唳
風燭殘年
奉公守法
釜底抽薪
釜底游魚
婦人之仁
負荊請罪
負隅頑抗
負重致遠
赴湯蹈火
覆巢無完卵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覆水難收
改過自新
改弦更張
甘拜下風
感戴二天
感恩圖報
剛愎自用
綱舉目張
高山流水
高屋建瓴
高陽酒徒
高枕無憂
割席分坐
革故鼎新
各得其所
各自為政
公而忘私
狗尾續貂
苟延殘喘
詬如不聞
孤注一擲
顧曲周郎
瓜田李下
刮目相看
管鮑之交
管中窺豹
過河拆橋
過門不入
海角天涯
害群之馬
邯鄲學步
汗流浹背
沆瀣一氣
好好先生
合浦珠還
河伯為患
河東獅吼
涸轍之鮒
鶴立雞群
鬨堂大笑
鴻鵠之志
後顧之憂
後來居上
後起之秀
後生可畏
囫圇吞棗
狐假虎威
胡服騎射
華而不實
劃粥割齏
畫餅充飢
畫虎類犬
畫龍點睛
畫蛇添足
黃絹幼婦
黃粱美夢
黃粱一夢
揮汗成雨
諱疾忌醫
火樹銀花
火中取栗
機不可失
雞口牛後
雞鳴狗盜
及瓜而代
疾風勁草
家徒四壁
家喻戶曉
賈人渡河
價值連城
堅壁清野
間不容發
見怪不怪
見利忘義
見獵心喜
江郎才盡
膠漆相投
膠柱鼓瑟
狡兔三窟
腳踏實地
嗟來之食
結草銜環
桀犬吠堯
竭盡全力
解衣推食
借花獻佛
巾幗英雄
金口木舌
金石為開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近水樓台
噤若寒蟬
涇渭分明
驚弓之鳥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精衛填海
井底之蛙
九牛一毛
酒池肉林
居安思危
居心叵測
鞠躬盡瘁
橘化為枳
舉案齊眉
舉措失當
舉一反三
拒諫飾非
決一雌雄
絕妙好辭
開誠布公
開卷有益
開門揖盜
開天闢地
侃侃而談
苛政猛於虎
克己奉公
克勤克儉
克紹箕裘
刻不容緩
刻舟求劍
空洞無物
空前絕後
空穴來風
空中樓閣
口蜜腹劍
口若懸河
扣盤捫燭
枯魚之肆
誇父逐日
胯下之辱
膾炙人口
曠日持久
困獸猶斗
藍田生玉
濫竽充數
狼狽不堪
狼狽為奸
狼子野心
勞而無功
老蚌生珠
老當益壯
老馬識途
老牛舐犢
老生常談
老嫗能解
樂不思蜀
樂極生悲
李代桃僵
力不從心
利令智昏
連篇累牘
樑上君子
兩敗俱傷
兩袖清風
臨渴掘井
臨難不懼
柳暗花明
路不拾遺
論功行賞
洛陽紙貴
馬革裹屍
馬首是瞻
買櫝還珠
滿城風雨
芒刺在背
盲人摸象
毛遂自薦
門可羅雀
門庭若市
捫虱而談
孟母三遷
名不虛傳
名落孫山
名正言順
明目張膽
模稜兩可
摩肩接踵
磨杵成針
木人石心
內助之賢
南柯一夢
南山可移
南轅北轍
南州冠冕
難兄難弟
囊螢映雪
囊螢照書
鳥盡弓藏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牛鼎烹雞
牛衣對泣
弄巧成拙
奴顏婢膝
怒發沖冠
嘔心瀝血
排難解紛
攀龍附鳳
盤根錯節
旁觀者清
旁若無人
拋磚引玉
賠了夫人又折兵
蓬生麻中
鵬程萬里
披堅執銳
披荊斬棘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疲於奔命
匹夫之勇
片言折獄
貧賤之交
平步青雲
平易近人
萍水相逢
破釜沉舟
破鏡重圓
剖腹藏珠
撲朔迷離
璞玉渾金
七步之才
七擒七縱
期期艾艾
齊大非耦
奇貨可居
歧路亡羊
騎虎難下
杞人憂天
氣壯山河
千變萬化
千金市骨
千鈞一發
千里鵝毛
千里送鵝毛
千慮一得
千人所指
千萬買鄰
千載難逢
前倨後卑
前倨後恭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前徒倒戈
黔驢技窮
強弩之末
巧取豪奪
青出於藍
青梅竹馬
輕慮淺謀
輕如鴻毛
傾箱倒篋
請君入瓮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窮兵黷武
曲高和寡
曲盡其妙
曲突徙薪
取而代之
權宜之計
犬牙交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人給家足
人傑地靈
人面桃花
人棄我取
人琴俱亡
人人自危
人死留名
人心如面
人言可畏
人自為戰
忍辱負重
任人唯賢
日不暇給
日暮途窮
日暮途遠
如火如荼
如膠似漆
如釋重負
如魚得水
如坐針氈
孺子可教
入木三分
入室操戈
入吾彀中
塞翁失馬
三寸之舌
三顧茅廬
三令五申
三遷之教
三人成虎
三生有幸
三折其肱
殺雞取卵
殺雞焉用牛刀
殺身成仁
山雞舞鏡
傷風敗俗
上下其手
上行下效
捨本逐末
舍舊謀新
舍我其誰
神機妙算
升堂入室
生花妙筆
生靈塗炭
生吞活剝
聲名狼藉
屍居余氣
屍位素餐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師出無名
十面埋伏
十目一行
十行俱下
識時務者為俊傑
拾人牙慧
食不甘味
食指大動
始終不渝
始作俑者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世外桃源
市道之交
勢如破竹
室如懸磬
手不釋卷
守株待兔
首鼠兩端
熟能生巧
雙管齊下
水滴石穿
水落石出
水深火熱
司空見慣
死不旋踵
死而不朽
死灰復燃
死裡逃生
四海之內皆兄弟
四面楚歌
隨珠彈雀
所向無前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泰山壓卵
貪得無厭
貪小失大
坦腹東床
探驪得珠
螳臂當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滿天下
天奪之魄
天花亂墜
天經地義
天羅地網
天下無雙
天涯海角
天衣無縫
天真爛漫
天之驕子
鐵杵磨成針
同仇敵愾
同甘共苦
同工異曲
同流合污
同舟共濟
投筆從戎
投鼠忌器
圖窮匕見
屠龍之技
土崩瓦解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退避三舍
脫穎而出
外強中干
完璧歸趙
玩火自焚
玩物喪志
萬馬齊喑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萬死不辭
亡戟得矛
亡羊補牢
王顧左右而言他
妄自尊大
望梅止渴
望門投止
望洋興嘆
危如累卵
威武不屈
為富不仁
為虎作倀
為人作嫁
為淵驅魚
韋編三絕
圍魏救趙
惟命是從
尾大不掉
未可厚非
未能免俗
未雨綢繆
味如雞肋
畏首畏尾
聞雞起舞
聞雷失箸
聞一知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