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杜鵑啼血是什麼意思
⑴ 「杜鵑啼血」是什麼意思
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回啼聲清脆而短促,答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類映山紅盛開之際,人們見映山紅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的杜鵑花說成是杜鵑啼的血。
【名稱】:杜鵑啼血
【解釋】: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
【出處】: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⑵ 杜鵑啼血的寓意是什麼
一個老人的所講的故事
大南山本來沒有杜鵑花,這杜鵑花呵,是杜鵑鳥的血變成的;而杜鵑鳥,世界上原來也沒有的。
大概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在大南山的腹地,有一個山村,村莊前面有一條長流不息的小溪,溪水,多麼清,多麼甜。村裡祖祖輩輩飲著這清甜的溪水,村邊的稻禾長年累月在吮吸著這涓涓清流;村裡的孩子們除了拾柴割草之外就愛在溪里嬉泳;村裡的姑娘愛在清沏的水裡漂洗自己心愛的長發。在小溪幾十步遠的地方,住著一位秀氣的少婦,她的名字叫杜鵑。杜鵑的丈夫早逝了,身邊只有一個三歲的孩子。吃飯,她把孩子摟在懷里;種地,她把孩子背在背上。早晨,她背著兒子在溪邊洗衣;傍晚,她牽著兒子在溪邊濯足。溪水,映著母子的笑臉;清流,在為年輕的母親祝福。雖然,杜鵑年少守寡,但她從兒子的身上看到了希望。
小溪飄去了落花,小溪帶走了落葉,溪水把杜鵑的兒子養大,又在為杜鵑充滿希望的歌兒伴奏。兒子長大了,母親高興了。三餐到了,兒子玩耍還未回來,飯菜涼了又熱,熱了又涼,母親始終在飯菜邊等待;掌燈了,兒子未見影子,母親在門口翹首……
一個初春,杜鵑病了。可是兒子照樣爬樹,掠鳥。要他做飯,他跑掉了;要他去買葯,他去摸魚。唉,孩子呵,你何日開竅呢?杜鵑急了,病更重了。一個中午,杜鵑口渴極了,可是,家裡的水缸幹了。兒子回來時,她哀求道:「兒呀,到溪里挑水吧……」他頭也不回地跑了。晚上,母親呻吟著:「兒呀,我口渴極了,給我碗水吧。」
「水在溪里,自己去挑!」
一天,兩天,三天。母親還是呻吟著,哀求著:「孩子,可憐,可憐我吧,我口渴……」他又不聲不響地走了。杜鵑哭著,淚水濕透了草席;杜鵑悲啼著,血,從她的心湧上咽喉,流出嘴,滴在被上。她望著遠去的兒子,望著前面的小溪,望著,望著,兩隻眼珠瞪出了眼眶;她的嘴巴在張著,張著,嘴唇伸長了;她的手在擺動著,擺動著,她多麼希望自己能到溪邊喝個夠啊!終於,她的手長出了羽毛,身上長出了尾巴……
黃昏,兒子玩夠了,要回來吃飯了。進門,聽見母親依然在「口渴,口渴」地叫著,才勉強跑到溪里舀了一碗水。當他掀開蚊帳時,他驚呆了:母親口裡流著鮮血,全身長滿了羽毛。她,已變成一隻鳥了,正在拍動著翅膀!他忙說:「媽媽,水來了。」杜鵑看了兒子一眼說:「遲了!」說著,搏動翅膀,飛出門外,邊飛邊說:「遲了,孩子,遲了,前面有的是清水,我去喝個夠——」兒子「哇」地一聲,哭著追出門外,邊追邊喊:「媽呀,水來了,媽呀——」母親頭也不回地說:「遲了!遲了!」隨著這叫聲,滴滴的鮮血灑在大地上。
「 遲了!遲了!」杜鵑在空中叫著。
「 遲了!遲了!」杜鵑在枝頭叫著。
「 遲了!遲了!」杜鵑在山崗叫著。
在上午叫著,在中午叫著,在黃昏叫著。隨著這「遲了!遲了!」的叫聲,血,從她的口裡流出來了。血,滴在山崗上,滴在原野上,滴在大地上。血,把山崗染紅了,把原野染紅了,把大地染紅了。這些血啊,變成了朵朵的花兒,漫山遍野,血紅一片,這就是杜鵑花。
⑶ 杜鵑啼血是什麼意思
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內,啼容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
(3)成語杜鵑啼血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唐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唐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唐李白《蜀道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⑷ 杜鵑啼血的成語解釋
【名稱】:杜鵑啼血
【解釋】: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
【出處】: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⑸ 成語杜鵑啼血是什麼意思
網路
杜鵑啼血
最全面
⑹ 成語「杜鵑啼血」常常比喻什麼
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
⑺ 杜鵑啼血的成語
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版,喚起人權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
【名稱】:杜鵑啼血
【解釋】: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
【出處】: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⑻ 杜鵑啼血是指什麼
傳說中杜鵑晝夜悲鳴,直到吐出血才會停止,所以這個成語經常用來形容哀痛專到了極點。
杜鵑就是布穀鳥,屬也稱為子規、杜宇、子鵑。春夏的時候,杜鵑鳥叫的比較多,清脆短促,給人一種催促的感覺。這種鳥的嘴角和舌頭都是紅的,看起來像是嘴裡流血,正好這時候是杜鵑花盛開的時候,所以古人就發揮想像力說著是杜鵑鳥吐的血。
關於杜鵑中國很早就流傳這樣一個神話,四川一個君王,叫望帝。他愛護百姓,帶領百姓開荒種地,讓人們過上了好日子。後來不幸國家亡了,望帝身死,死後望帝的靈魂變成了一隻鳥,日日啼叫,聲音哀怨,以至於口中流血不止。
(8)成語杜鵑啼血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人們就給這種鳥取名杜鵑,杜鵑在中國人心裡也成為了代表悲傷哀痛的一種鳥。
李白詩里寫過:「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李商隱詩里也寫過:「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都是引用這個典故。
杜鵑鳥的聲音連起來聽就像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所以人們認為它的叫聲會觸動人們的思鄉之情,比如范仲淹曾經寫道:「春山無限好,又都不如歸。」就是這個意思。
⑼ 杜鵑啼血是成語嗎
[成語] 杜鵑啼血 [dù juān tí xiě]
[釋義] 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內痛之極。
[出處] 唐·容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