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是成語嗎
① 圍魏救趙是成語嗎
是的
圍魏救趙_成語解釋
【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
【釋義】: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② 圍魏救趙對應的成語是
聲東擊西---
③ 圍魏救趙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原是我國戰史中一個成功的戰例。源出於孫臏指揮的一場戰爭。
公元前354年,魏回國由龐涓做統帥起兵答攻打趙國,一直打到國都邯鄲城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領軍隊前往援助。
田忌准備直趨趙都邯鄲解圍,孫臏勸阻他,認為這樣做不是最佳作戰方案。他說:「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現在魏國與趙國幾乎打了一年的仗,雙方都疲憊不堪。魏國的精兵都集中到邯鄲了,國內只剩下老弱病殘,兵力空虛,不如引兵直奔魏國國都大梁,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魏軍一見此情一定會放棄邯鄲,帶軍隊回來援救。我軍可在半途設伏兵截擊。這樣,不倦不但解了趙國之轉,還可一舉打敗魏軍。
「田忌採納了孫臏的作戰計劃。結果齊軍大獲全勝。
④ 圍魏救趙 成語
圍魏救趙 [wéi wèi jiù zhào]
基本釋義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出 處
《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例 句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的辦法,打他的縣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近義詞
圍詹救科 調虎離山
反義詞
圍城打援 圍點打援
典 故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叄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⑤ 圍魏救趙對應的成語
聲東擊西、調虎離山、圍城打援、東聲西擊、明修暗度
一、聲東擊西 [ shēng dōng jī xī ]
【解釋】:聲:聲張。指造成要攻打東邊的聲勢,實際上卻攻打西邊。是使對方產生錯覺以出奇制勝的一種戰術。
【出自】:唐·杜佑《通典·兵六》說:「聲言擊東,其實擊西。」
【譯文】:揚言要攻打東,其實打西。
二、調虎離山 [ diào hǔ lí shān ]
【解釋】:設法使老虎離開原來的山岡。比喻用計使對方離開原來的地方,以便乘機行事。
【出自】: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須是親自用調虎離山計,一戰成功。」
【譯文】:子牙公須是親自用計使對方離開原來的地方,以便乘機行事,才第一次打仗就成功的。
三、圍城打援 [ wéi chéng dǎ yuán ]
【解釋】:軍事術語,進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圍守城之敵,誘使敵人派兵援救,然後以主力部隊殲滅敵人的援軍。
【出自】: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五章:「'圍城打援'的辦法,不是常使用嗎?」
四、東聲西擊 [ dōng shēng xī jī ]
【解釋】:猶言聲東擊西。揚言要攻此方,實際卻攻彼方。
【出自】:明·李東陽《喻戰送李永敷南歸》:「子知戰乎……神出鬼沒,東聲西擊,變化而無常者,用也。」
【譯文】:你知道戰斗吧……要神出鬼沒,聲東擊西,變化而沒有固定的,才能使用的。
五、明修暗度 [ míng xiū àn dù ]
【解釋】:比喻用明顯的假象迷惑對方,而暗中卻採取出人意料的行動打擊對方。
【出自】:清·趙翼《行圍即景·相撲》:明修暗度詭道攻,聲東擊西多方誤。
【譯文】:用明顯的假象迷惑對方,用詭異的計劃詐取攻擊,聲東擊西多種方法誤導他人。
⑥ 圍魏救趙是成語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
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
⑦ 圍魏救趙是不是成語
圍魏救趙wéi wèi jiù zhào
【成語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成語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0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成語簡拼】:wwjz
【成語字數】:4個字
【感情色彩】:圍魏救趙是褒義詞
【成語結構】:偏正式
【成語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倘用圍魏救趙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四回)
⑧ 「圍魏救趙」這個成語
圍魏救趙 這個成語
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釋義]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專,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屬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出處] 《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⑨ 圍魏救趙,這個成語
: 圍魏救趙 這個成語 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釋義]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
⑩ 圍魏救趙成語解釋大全
[ wéi wèi jiù zhào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