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作文教學中如何用好成語
① 作文教學如何才出成效
一、 把作文教學滲透於普通語文知識教學中去。
作文是所有語文知識的一種綜合體現,如詞語的理解和運用、修辭藝術的掌握及段落布局的技巧等。所以,語文教學不能作為獨立成分的教學任務,況且作文教學如果作為獨立成分的教學任務必然會造成枯燥、單調、狹隘,不利於思維的發散和聯系。
作為語文老師,大都存在著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作文教學純粹是教學作文。敘事抒情散文或小說講解文章的構建、情節的跌宕、事件的開始、發展、高潮、結果及最後的情感升華之類,議論文就分析論點、論據及如何論證,說明文就教授不同的說明方法等。詳細的也講解詞語的雕琢、句子的粉飾、修辭的運用等,大至也會拿一兩篇範文對照一下。這樣下來,一學期的作文課也不外乎區區幾十節,在時間上限制了作文教學的延伸性。試想,如果我們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就詞語運用的成功、修辭手法的巧妙等介引到學生平時自己的作文,兩者作對比,日積月累,學生在耳濡目染或重復記憶中自然比單在作文教學時才注意、警覺並修改更加有效。此外,文章的布局編排或情節的銜接、感情的升華等也可以在講解課文時作一比較。當然,不一定要求學生要象課文那樣安排布局,但老師若能就課文引導學生去設想多種段落布局或段落銜接方式以及情感升華方式,這樣,學生的作文思維就能在對比中得到無限發展和發散,多次的訓練,學生在寫作時自然而然形成多向思維和熟練掌握文章的結構,做到段落、句子銜接自然,方式百樣而不至於千篇一律。
二、增強學生的詞彙量和古典詩詞知識
學生在作文時往往出現想說而不能言的現象,這種現象主要是學生詞彙量的不足和對語言駕馭能力的不強造成的。所以,增強學生的詞彙量是提高學生作文質量的重要一環,當然,詞彙包括詞語、成語或名言警句等不一而足。如要描寫人物刻苦學習的往往用上「程門立雪」、「懸梁刺股」、挑燈夜戰、鑿壁偷光、夙興夜寐等;寫人學識豐富的可用上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立地書櫥、出口成章、才比子建、才思敏捷、高才博學;寫人外貌、氣勢的可用貌比潘安、豐標不凡、風流倜儻、氣宇軒昂、風度翩翩、儀表堂堂、氣勢不凡、溫文儒雅等等。學生如果大量掌握了這些詞語、成語及名言警句後,往往就作文句子的華美、事物之間的聯繫上就可以天馬行空、縱橫捭闔。當描寫素材一旦出現,條件反射性聯想到有關詞彙,不但使句子優美、言簡意賅,又讓人覺得文采斐然。厚積薄發,詞語自然在作文中為己所用。
古典詩詞知識在很多人的眼中是曲高和寡的文學藝術,總認為高不可攀、莫測高深。其實不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詩詞的比例也不小,很多膾炙人口的名詩名句就在中學教本中。在講解這些詩詞時,語文老師不妨也講授一些詩詞的基本常識。如詩詞的押韻、手法的比興、句子的數量及詩的分類等,甚至平仄的講究、句子間的起承轉合等到也可略加點撥。當然,那些太難的、復雜的就不必講解了,如詩句中音韻的平仄拗救、拈連等。這樣,學生在日積月累的詩詞薰陶中自然興味盎然,老師再鼓勵他們仿寫或創作也就順應自然、水到渠成了。學生一開始的仿寫或創作可能是表面化的、低級的作品,但只要跨出了這一步,學生就會隨著知識的增長而不斷使其作品進步。從高考高分作文的分析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的作文之所以取勝是因為詞彙量的豐富、用詞的准確,一些議論古代詩人的文章更是對這一詩人詩歌的透徹理解,合理地運用原詩或化用詩句,就詩句去闡發自己的理解和想像。高考有一篇滿分作文,就李白的詩句去議論李白的為人、性格、道德、追求,文章在議論中就詩句做到縱橫捭闔、天馬行空、娓娓而談,李白詩篇在作者的透徹理解加上作者的無限聯想下化作優美的文字如行雲流水、沁人心脾。我也曾經做過實驗,讓三個平時寫作較好的學生寫一篇同題材的議論散文,完成後把這三篇文章交到六個語文老師去評點、打分,然後計出每篇的平均分。結果甲的作文得88分,乙的作文得86分,丙的作文得90分。隨後我讓得86分的學生再去把一些句子的意思可改成成語的改成成語,一些句子綜合後總結歸納可用詩句的用詩句代替或自己作詩句代替。這位學生按照我的要求修改後,我再把這一篇文章交給上面提到的評分的六位老師,讓他們再評點、打分,六位老師此時對這一篇文章的評分已全面提高,平均分達91分,然後我又把這三篇文章交到另外幾個語文老師去評,雖然三篇文章的打分有所出入,但最高分還是乙篇。各位老師認為其高分的原因所在都是用詞優美、准確、文采斐然,且能成功運用或採用詩句,文學功底深。所以,運用成語或詩句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或狀物描寫,在讀者、老師的印象中總認為文采斐然、難能可貴,獲高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增強學生的修辭技巧
修辭是每個學生寫作的必備素質。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除了少數平時少用或難以掌握的修辭外,大部分都要求理解和運用。這些修辭手法的薰陶和滲透要在平時的課文分析、作文評講和作文修改之中實現。一句優美動人的句子除了有精確的詞語外還應有恰當的修辭。可以打個比喻,詞彙是一個美女,而修辭更是美女娜曼的舞姿,兩者合二為一,方使人妙不可言、韻味悠遠。從大量古今中外的優秀文章中不難看出,修辭是其最重要的最常用的手法。一句形象的比喻往往使人終生難忘,一個普通詞語的反復在特定語境中顯得那麼鏗鏘、聲如銅琵,一個恰當、細密的排比使氣勢有如高屋建瓴、排山倒海。那麼,學生修辭手法的運用體現在哪裡?體現在學生口語表達和作文上。對於口語,教師可在平時交談或課堂上略加評點,對於作文,教師可在修改學生作文時寫上因其語句的本意進行適當修辭手法指示的評語。學生在多次重復的審查對比後,自會形成一種經驗式的修辭,並自成自覺性,這種自覺性一旦養成,無疑對學生來說是終生受益。
四、加強學生對生活素材的積累和鞏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本知識固然重要,但實踐卻不能少,學生在現代訊息高速發展的今天,可以說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這些現代訊息技術對學生來說可謂受益匪淺,但由於學生有大量的訊息儲存,容易造成混淆,也因為是間接的實踐經驗,印象自不深刻,容易遺忘,也難以徹底體會個中味道。如果是學生自身經歷,相對說記憶較深刻,體會自然也較深。作為現代交通,方便、快捷自不在話下,正因如此,許多學生可能去過較多的地方,領略過許多地方風光,體會到各地的風土人情,經歷過許多發生在身邊的大事小事。這些,學生如果平時有寫日記的習慣,在相當長的時間後仍能觸「字」思景,觸「字」思事,許多遺忘或將遺忘的人、事、風光、風情就因為自己的追憶而重回腦中。這樣,在接觸作文類型時,以之吻合的素材自然躍然而出,到時就不會嘆惜無物可寫了。當然,生活素材的積累不是全部的自身實踐經驗的積累,自然也包括各種間接渠道的積累,就如上面提到的各種訊息技術得來的或書本中得來的就是間接渠道的積累。但要做到不易遺忘,學生也要有針對地把一些新鮮的、重要的人、事、風光、風情等記錄為好。這樣一些間接經驗也往往能像直接經驗一樣令學生記憶深刻,甚至終生難忘。這樣,隨著寫作素材的逐漸增多,對應於寫作要求時自然會觸類旁通甚至對號入座,還需為作文無物可寫而煩嗎?
有了作文日常教學的滲透,詞彙量及古典詩詞的積累和運用,又有了相當的修辭技巧和寫作素材,學生自然不會為作文而煩惱。會逐漸消除對作文的恐懼心理而開始走向喜歡,從不想寫、不知寫到想寫、寫得精彩。那時,教師再也不會認為作文評閱是一件苦差了,反而認為是一種精神食糧的享受而為之快樂吧!
② 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成語教學
成語是在語言應用中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形式,濃縮了十分豐富的文化內容,堪稱漢語寶庫中的精華。通過學習成語,探究成語的出典,了解成語的豐富內涵,可以使學生了解神話、寓言、歷史故事,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豐富文史知識,擴大眼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語言表達中,恰當地運用成語,可以收到詞簡義豐、形象生動、透徹犀利的效果。然而當前中學語文人教版教材中並沒有把它當作一個專題來介紹,導致了對這一重點、亮點的忽視。在成語教學上顯得支離破碎,學生對成語知識也一知半解。因此應該在中學語文課堂上加強成語教學。 一、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成為成語學習的主人 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教師為學生營造一種快樂的學習氛圍,就能使學生樂學、好學,把成語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因此在成語教學中可以採用以下活動形式:競賽、講故事、表演、猜謎、詩歌朗誦、辦手抄報等。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成語學文言文的興趣,又使學生在各種語文活動中自然而然地積累了成語,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 在學習《漫遊成語樂園》一課時,首先是「看圖猜成語」。這個環節馬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大家開動腦筋,猜對者興奮自豪,其他同學嘖嘖稱贊。接著進行成語擂台賽。一開始,「成語接龍」這一環節場面熱烈,群情激昂。同學們的思維被激活,鬥志被點燃,增強了合作競爭的意識。接下來大家一起走進「成語數字樂園」、「成語植物園」、「成語動物園」,真正感受到了漫遊成語樂園的無窮樂趣。在「看錶演,說成語」這一環節,看到表演的同學模仿著做出各種與成語有關的動作或表情,大家都發出了會心的笑聲,紛紛爭著猜出相關的成語。「根據語境說成語」這個環節要求用成語表達一畫面:「 一位老太太眼含淚水,讀著一封信:十幾年沒有音訊的女兒,今天終於找到了……」同學們思如泉湧,說出了不少成語,如:「百感交集、老淚縱橫、激動萬分、熱淚盈眶、喜極而泣……」大家在成語世界裡共同度過了一段很有意義的快樂美好的時光。課上孩子們的表現欲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由於課前他們作好了充分的准備,課上個個躍躍欲試,生龍活虎,每個組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都有上台展示自己的機會,他們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角,教師是課前是導演,課上則退居二線,成了配角。從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得到了一種極大的滿足。 二、重視成語積累,在文言文教學中突出成語學習 成語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但其特點學生一知半解,所以第一步是讓學生充分認識成語的來源、結構、意義及使用規則。成語言簡意賅,大多數成語背後都有一段軼事、典故。在具體的文言文教學中可以用成語作為突破口,採用古今融會、課內外聯接的學習方式,課前預習讓學生了解有關成語的意思,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要設計有成語的訓練內容。有意識地讓成語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成為前後照應的一個亮點。 在《曹劌論戰》一課的集體備課時,大家在互相交流中都談到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避免學得枯燥無味。忽然來了靈感,覺得古文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們蘊含著中華深厚文化的底蘊,特別是傳統文化精華的代表——成語沿用至今,成為古今融匯的橋梁和紐帶。比如成語「一鼓作氣」就來自《曹劌論戰》,今天我們依然使用。那麼,在教學中能否把它作為一個突破口,讓它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成為前後照應的一個亮點呢?於是大家決定嘗試一下。果然,學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求知慾望,都想了解「一鼓作氣」的來歷,並且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種戰略戰術有了深刻的認識,爭先恐後地談它對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啟發意義,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讓「一鼓作氣」這個成語貫穿全文,成為前後照應的一個亮點。課前預習讓學生知道「一鼓作氣」這個成語的意思,課堂上首先通過「一鼓作氣」這個成語典故導入新課,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布置了課後作業,讓學生解釋文中加點詞的詞義,並說出相應的成語。根據所學詞的詞義找出相應的成語,這是一種雙重意義上的積累,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三、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開展與成語有關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學習成語,重在過程,重在課外、課前的工作。可以採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網路上搜集材料 ,分析整理。對成語的梳理探究,就是讓學生做一件很具體的事——梳理,分析,歸類。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收集篩選材料的能力和聽說讀寫演的綜合能力。 在《漫遊成語樂園》一課的教學前,按照老師的要求,學生事先通過網路等資源完成了成語溯源任務,指出成語的「源頭」有哪些以及相應舉出一些例子。在《巧借成語,活學文言》一課教學前,將全班學生分為6個小組,分別在六冊初中語文課本裡面收集文言文課文中出現的成語。共同完成了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語一覽表。《成語的實際運用》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收集、展示妙用及誤用的成語,積累更多的成語,並了解成語的特點以及規范使用成語的方法。本環節對學生的要求在一定積累的基礎上,利用網路等途徑,收集資料,篩選整理。因此要提前布置作為家庭作業完成。全班分為成語妙用學習小組、成語糾錯學習小組分頭去收集成語,正式上課時展示出來,在全班交流。這樣的教學設計的價值在於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學生學到的不光是成語本身,還提高了綜合探究能力。 四、注重學以致用,讓學生有意識地在口語表達或寫作時運用成語 任何語言不經使用就是死的符號,盡管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形式。但它一經使用,就能使語言生動形象,又能畫龍點睛,提升表達效果。學習課本上成語的知識,其目的還是為了在生活中運用。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聯合實際談談成語對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啟發意義。可以用學到的成語來說出、寫出一句話或一段話,用成語寫作文。這樣內學外聯,真正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 在《漫遊成語樂園》這節課中,「看錶演猜成語」等環節使表演者經歷了創造、體驗的過程,其他同學也經歷了觀察、思考的過程。這樣,人人都成了活動的參與者,都有親身體驗。然後,在「學以致用:用成語寫話」這個環節,教師讓學生用上幾個成語,寫出同學們剛才在漫遊成語樂園時的表現,或者寫出自己在這節課的感受和心情。由於習作來源於生活,所以學生就易於動筆,樂於表達。 說是寫的基礎,學生要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說出來,再把它寫下來就不難了。在《成語的實際運用》一課中安排了課堂練習,選擇容易觸動喜怒哀樂情感的學生熟悉的學校和家庭生活,設置幾個具體場景,讓學生任選其中一個情景自己組織語言說幾句話,並適當地使用幾個成語,看誰使用成語既多又准確精妙。教師先安排學生寫好後在組里交流,再讓學生在班上交流,鼓勵大家暢所欲言,相互補充,使學生會說。教師指導學生說的過程,其實就是指導寫的過程。所以學生說後再寫,大大降低了寫的難度,從而提高了學生運用成語寫作的興趣和能力。有學生把自己的課堂練筆擴寫成一篇作文,其中成語運用得相當精彩,成為文章的一大亮點。結果這篇文章發表在《中山商報》上面,這樣更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成語的熱情。 當然,成語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指望單憑幾節課就學好成語。平時的點滴積累和一個階段的系統梳理結合起來,是積累成語的有效方法。教師要採取化整為零的方式,平時就要有培養學生運用成語的習慣。譬如每節語文課上課前,讓學生用上幾個成語說幾句話。相信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生就能做到准確恰當、自覺地運用成語。 總之,成語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留給我們的寶貴的財富。學習成語、積累成語、正確的運用成語對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家都有意識的多用成語、用好成語,那麼就能夠把我們祖國語言文化的精華發揚光大。
③ 讓成語教學成為語文課堂的新亮點
成語是在語言應用中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形式,濃縮了十分豐富的文化內容,堪稱漢語寶庫中的精華。通過學習成語,探究成語的出典,了解成語的豐富內涵,可以使學生了解神話、寓言、歷史故事,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豐富文史知識,擴大眼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語言表達中,恰當地運用成語,可以收到詞簡義豐、形象生動、透徹犀利的效果。然而當前中學語文人教版教材中並沒有把它當作一個專題來介紹,導致了對這一重點、亮點的忽視。在成語教學上顯得支離破碎,學生對成語知識也一知半解。因此應該在中學語文課堂上加強成語教學。
一、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成為成語學習的主人
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教師為學生營造一種快樂的學習氛圍,就能使學生樂學、好學,把成語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因此在成語教學中可以採用以下活動形式:競賽、講故事、表演、猜謎、詩歌朗誦、辦手抄報等。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成語學文言文的興趣,又使學生在各種語文活動中自然而然地積累了成語,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
在學習《漫遊成語樂園》一課時,首先是「看圖猜成語」。這個環節馬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大家開動腦筋,猜對者興奮自豪,其他同學嘖嘖稱贊。接著進行成語擂台賽。一開始,「成語接龍」這一環節場面熱烈,群情激昂。同學們的思維被激活,鬥志被點燃,增強了合作競爭的意識。接下來大家一起走進「成語數字樂園」、「成語植物園」、「成語動物園」,真正感受到了漫遊成語樂園的無窮樂趣。在「看錶演,說成語」這一環節,看到表演的同學模仿著做出各種與成語有關的動作或表情,大家都發出了會心的笑聲,紛紛爭著猜出相關的成語。「根據語境說成語」這個環節要求用成語表達一畫面:「 一位老太太眼含淚水,讀著一封信:十幾年沒有音訊的女兒,今天終於找到了……」同學們思如泉湧,說出了不少成語,如:「百感交集、老淚縱橫、激動萬分、熱淚盈眶、喜極而泣……」大家在成語世界裡共同度過了一段很有意義的快樂美好的時光。課上孩子們的表現欲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由於課前他們作好了充分的准備,課上個個躍躍欲試,生龍活虎,每個組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都有上台展示自己的機會,他們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角,教師是課前是導演,課上則退居二線,成了配角。從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得到了一種極大的滿足。
二、重視成語積累,在文言文教學中突出成語學習
成語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但其特點學生一知半解,所以第一步是讓學生充分認識成語的來源、結構、意義及使用規則。成語言簡意賅,大多數成語背後都有一段軼事、典故。在具體的文言文教學中可以用成語作為突破口,採用古今融會、課內外聯接的學習方式,課前預習讓學生了解有關成語的意思,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要設計有成語的訓練內容。有意識地讓成語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成為前後照應的一個亮點。
在《曹劌論戰》一課的集體備課時,大家在互相交流中都談到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避免學得枯燥無味。忽然來了靈感,覺得古文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們蘊含著中華深厚文化的底蘊,特別是傳統文化精華的代表——成語沿用至今,成為古今融匯的橋梁和紐帶。比如成語「一鼓作氣」就來自《曹劌論戰》,今天我們依然使用。那麼,在教學中能否把它作為一個突破口,讓它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成為前後照應的一個亮點呢?於是大家決定嘗試一下。果然,學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求知慾望,都想了解「一鼓作氣」的來歷,並且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種戰略戰術有了深刻的認識,爭先恐後地談它對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啟發意義,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讓「一鼓作氣」這個成語貫穿全文,成為前後照應的一個亮點。課前預習讓學生知道「一鼓作氣」這個成語的意思,課堂上首先通過「一鼓作氣」這個成語典故導入新課,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布置了課後作業,讓學生解釋文中加點詞的詞義,並說出相應的成語。根據所學詞的詞義找出相應的成語,這是一種雙重意義上的積累,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三、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開展與成語有關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學習成語,重在過程,重在課外、課前的工作。可以採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網路上搜集材料,分析整理。對成語的梳理探究,就是讓學生做一件很具體的事——梳理,分析,歸類。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收集篩選材料的能力和聽說讀寫演的綜合能力。
在《漫遊成語樂園》一課的教學前,按照老師的要求,學生事先通過網路等資源完成了成語溯源任務,指出成語的「源頭」有哪些以及相應舉出一些例子。在《巧借成語,活學文言》一課教學前,將全班學生分為6個小組,分別在六冊初中語文課本裡面收集文言文課文中出現的成語。共同完成了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語一覽表。《成語的實際運用》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收集、展示妙用及誤用的成語,積累更多的成語,並了解成語的特點以及規范使用成語的方法。本環節對學生的要求在一定積累的基礎上,利用網路等途徑,收集資料,篩選整理。因此要提前布置作為家庭作業完成。全班分為成語妙用學習小組、成語糾錯學習小組分頭去收集成語,正式上課時展示出來,在全班交流。這樣的教學設計的價值在於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學生學到的不光是成語本身,還提高了綜合探究能力。
四、注重學以致用,讓學生有意識地在口語表達或寫作時運用成語
任何語言不經使用就是死的符號,盡管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形式。但它一經使用,就能使語言生動形象,又能畫龍點睛,提升表達效果。學習課本上成語的知識,其目的還是為了在生活中運用。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聯合實際談談成語對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啟發意義。可以用學到的成語來說出、寫出一句話或一段話,用成語寫作文。這樣內學外聯,真正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
在《漫遊成語樂園》這節課中,「看錶演猜成語」等環節使表演者經歷了創造、體驗的過程,其他同學也經歷了觀察、思考的過程。這樣,人人都成了活動的參與者,都有親身體驗。然後,在「學以致用:用成語寫話」這個環節,教師讓學生用上幾個成語,寫出同學們剛才在漫遊成語樂園時的表現,或者寫出自己在這節課的感受和心情。由於習作來源於生活,所以學生就易於動筆,樂於表達。
說是寫的基礎,學生要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說出來,再把它寫下來就不難了。在《成語的實際運用》一課中安排了課堂練習,選擇容易觸動喜怒哀樂情感的學生熟悉的學校和家庭生活,設置幾個具體場景,讓學生任選其中一個情景自己組織語言說幾句話,並適當地使用幾個成語,看誰使用成語既多又准確精妙。教師先安排學生寫好後在組里交流,再讓學生在班上交流,鼓勵大家暢所欲言,相互補充,使學生會說。教師指導學生說的過程,其實就是指導寫的過程。所以學生說後再寫,大大降低了寫的難度,從而提高了學生運用成語寫作的興趣和能力。有學生把自己的課堂練筆擴寫成一篇作文,其中成語運用得相當精彩,成為文章的一大亮點。結果這篇文章發表在《中山商報》上面,這樣更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成語的熱情。
當然,成語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指望單憑幾節課就學好成語。平時的點滴積累和一個階段的系統梳理結合起來,是積累成語的有效方法。教師要採取化整為零的方式,平時就要有培養學生運用成語的習慣。譬如每節語文課上課前,讓學生用上幾個成語說幾句話。相信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生就能做到准確恰當、自覺地運用成語。
總之,成語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留給我們的寶貴的財富。學習成語、積累成語、正確的運用成語對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家都有意識的多用成語、用好成語,那麼就能夠把我們祖國語言文化的精華發揚光大。
④ 談怎樣讓中學作文語言有文采
作文教學新探索——「秀一秀」作文語言
長期以來,高考作文如何能夠在眾多的考場作文中脫穎而出,吸引閱卷教師的眼球,一直是值得探究的問題。現在大多數學生在寫作時即使內容再好,也難以吸引讀者。古人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一篇文章若沒有較好的語言,大多苦於語言枯燥、乏味。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使他們的作文語言更有文采,能在高考時拿到作文評分標准中「語言有文采」這項發展等級分,我試著將擴寫語段、選用、仿用句式的知識運用到作文教學中。
將擴寫語段、選用、仿用句式的知識運用到作文教學中有兩大優點:首先,詞語、句子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語言構成單位,從最基礎的詞語、句子來抓寫作,可以防止文章出現語病,確保拿到更多的基礎等級分。其次,靈活的句式、優美的語段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一篇文章如果選擇多種多樣的句式就會顯得很靈活、不呆板。而學生在作文中使用的句式單一、缺乏變換,就從整句和散句這兩種句式的選擇來看,學生大多鍾情於散句,因為散句自由活潑,可以脫口而出。所以許多學生的整篇文章就一散到底,形式單調。為了使他們的作文能整散結合,富於變化。我將選用句式中的知識運用到作文教學中,並且重點訓練了整句,因為整句結構整齊、音節和諧,能渲染氣氛、增強語氣,是高考作文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下面就以整句的仿寫、擴寫的教學實例來談談我是怎樣利用句式和語段來訓練作文的。
一、古詩文連用式整句
古詩文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遺產。若能在文中恰當、靈活地運用很可展示學生豐富的文化底蘊,深深地打動讀者。如2000年山東一位考生在《冷香飛上語文》中有一段話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語文從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語文被當陽橋的張飛一聲吼出;語文從憂國憂民的范仲淹的筆端流出;語文在潯陽江頭的琵琶女琴弦上回盪;語文帶我們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體驗神奇,到景陽岡的青石上感受驚險;它讓我們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憂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無奈,『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的蕭瑟——」,我用投影的方式擺出例題,然後要求學生在五分鍾之內仿寫一段話,內容要體現自己對語文的感受。有一個學生很
快就仿寫出如下一段話:「『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語文從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語文被精忠報國的岳飛大聲唱出;語文從心系國民的杜甫的筆端流出;語文在流浪的阿炳二胡上縈饒;語文帶我們到石鍾山的罅隙里體驗神奇,到蜀道山的天梯上感受驚險;它讓我們體味『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氣,『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羈苦,『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思情,『欲將心事付琴瑤,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苦悶,『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這個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聯想能力,主要是相似聯想,所以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寫出來。但是由於我校學生素質普遍不很高,層次參差不齊,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寫出這么一段話來的人不多。我就採取了低起分層教學法的教學方法。層次最低的學生只要求寫出其中的一兩句詩和一兩個作者,不硬性規定他們組成段落。層次稍微高一點的要求能拓展開去,如例文中最後一個分號後的內容談了四種語文可以讓我們深味的東西,我要求他們寫六種、七種甚至更多。層次最高的學生則要求他們用自己的優美的語言將古詩人與古詩文連隊綴成語段。這種方法深受學生歡迎,他們個個情緒高漲,連平時討厭語文,視語文為猛獸的學生也來了興趣。為了能總結他們的情況我還作了筆錄。有一個學生是這樣寫的:「語文帶我們走入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情懷中;語文能讓我們體味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情懷;語文激起我們『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鬥志;語文使我們知道,<<巴黎聖母院>>中人心的美與丑;語文可以告訴我們中國近代史的血與淚;語文也可描繪中國未來的美好前景。這個學生水平處中上層次,他的答案雖然不是十全十美,但他能有進步,這也是我們教學目的所在。
二、排比式整句
寫作時若能適當地運用排比句式將會使文章氣勢磅礴。如同樣是談語文,另一個學生則是這樣寫的:「天空中一絲雲兒飄過,淡淡的,自由自在的,你覺得真好,這就是語文;初升的朝陽光芒萬丈,你覺得生機勃發,這就是語文;如血的殘陽映紅了半邊天,讓人無限留戀,別忘了,這也是語文。」我用同樣的方式將例題投影到熒幕上,然後要求仿寫或擴寫有關「人生」這個話題,有一個學生是這么寫的:「人生是什麼?人生是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人生是李白的蔑視權貴;人生是文天祥的寧死不屈;人生是於文龍的兩袖清風;人生是孔繁森的無私奉獻。」
排比句的使用,拓展了空間,濃化了色彩,增強了語勢,如駿馬走坂,酣暢淋漓,神盈氣足,讀之有一種充滿愉悅的美感。
三、比喻式整句
比喻式整句就是運用一系列比喻,用形象、具體、感性的事物來表達抽象的深邃的內蘊的語段。運用它能使文章中深奧的內容變得淺顯易懂。
如山東一位考生的《零的斷想》是這樣寫的:「在剛剛啟蒙的孩童眼裡,零是一輪金燦燦的太陽,是熱乎乎的雞蛋,是一朵盛開的向日葵,是一顆圓形的巧克力,是媽媽炸的香噴噴的甜圈,也或許僅僅是一個圓圈??在迷茫失望、對生活失去信心,對世界充滿了怨言與不滿的人眼裡,零永遠是一個令人消沉的符號,在他眼中零是一個無底的深洞,是一個黑乎乎的陷阱,是一個令人恐怖的血盆大口,是一個置人於死地的槍口。」這一系列的比喻所表現出來的非凡的想像力,極大地啟發著學生,令他們遐想,使他們有著強烈的寫作慾望。為了不使教學模式呆板,我採用了分組討論式:將全班分成六組,每組自定一個話題內容,寫好後本組同學進行討論、修改,然後每組各派一個代表宣讀本組的討論結果。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前教師一言堂的常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能在討論與修改的氛圍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這樣自然也就出現了一些好的語段,如有一組以「友誼」為話題:「友誼是一杯香茶越泡越濃;友誼是一壇美酒,越釀越醇;友誼是一盞黑暗中的燈,指引雙方共同前進;友誼是一首動聽的歌,伴隨樂音越唱越響;友誼是—本無字的天書,書中的字要雙方用真誠共同去編寫。另有一組對「1」進行想像:「1是慈母手中的—根針,縫織著母親深深的關懷;1是老師手中的一支粉筆,播撒著老師智慧的花朵;1是荊軻手中的一把劍,飽含著英雄末路的凄涼;1是奶奶手中的一根油條,油炸著奶奶不煩的嘮叨。」
四、假設式整句
假設式整句是利用假設的句式,排比、推理的方式構成的相對整齊的句子。若能將其恰當運用,將會使文章思維嚴密、邏輯性強,使文章充滿濃厚的思辨色彩。
如江蘇省有一篇十分特殊的文章《10減1等於??》就用了假設式句式:「你知道十減一等於幾嗎?九。對,可也不完全對。如果是樹上有十隻鳥,被槍打掉一隻,這里的十減一就不一定是九,而可能是一隻鳥都沒有;如果是魚缸里的十條
金魚,死了—條,問還有幾條金魚?那麼十減一也不等於九,而可能是十;如果是夜裡點燃的十支蠟燭,被風吹滅了一支,問還有幾支?那麼答案是一,因為其餘的蠟燭都燃盡了;如果是桌子的十個角被砍掉一個,那麼十減一還是不等於九,因為我們將看到十一個。好了,如果現在再問你十減一等於幾?你還會只想到九嗎?你還有其他答案嗎?」看了例文以後,有一個學生很快就寫下了一段有關「毅力」的話:「如果沒有毅力,蜘蛛即使有再好的絲,也不可能織成漂亮牢固的蜘蛛網;如果沒有毅力,勾踐即使有再好的謀臣,也不可能滅亡吳國;如果沒有毅力,愛迪生即使試驗幾百次,也不可能找到電燈的材料鎢絲;如果沒有毅力,歐立希即使試驗605次,也不可能發明606。」這段話的材料雖然陳舊一點,但能舊瓶裝新酒,有較強的說服力。
經過多次的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文章材料豐富了,語言也有文采了,他們使這道亮麗的風景線熠熠閃光。 因此,鄙人認為教作文不必死守固定模式,應該將其和其它知識相融合。不僅如此,在高考的其它知識的復習中也應該注意知識的相互滲透。
⑤ 初中作文教學的幾點建議
本人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四年有餘,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有幾點思考,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1、學生習作不一定要以「寫實」為基調。在文藝作品中有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之分,雖然小學生的習作不能同成人的文學創作等同,但這種思想應當被學生了解。事情不一定真實,可以根據表達的需要,把發生在同齡人身上的是轉移到自己身上,但包含於其中的感情一定要真實,且符合該年齡段學生的一般性特點。學生的生活閱歷、經驗有限,可以運用於作文中的有價值的素材相對貧乏,一味講求寫實,有令學生「為無米之炊」之嫌。「寫實」的要求限制了學生的創新,很簡單,創新也需要基礎,這基礎就是生活,豐富多採的生活。學生沒有豐富的生活積累,沒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創新就沒有源泉。況且,作文中事件的真實與否與學生的思想和品質沒有必要的關聯,也不能把虛構事件同說謊等同起來。當然,「寫實」與「寫虛」之間有一個「度」的問題,這需要老師在作文指導時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師要教會學生把「虛」寫「實」。
2、口頭作文與書面寫作同等重要。口頭作文與說話訓練的側重點不同,口頭作文帶有較強的書面色彩,說話則是純粹的口語訓練活動,旨在培養學生語言溝通的能力。說話訓練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度,不能把口頭作文與說話訓練劃等號。在作文教學中,從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角度出發,口頭作文與說話訓練要齊抓共舉,不能因口頭作文就忽略說話訓練,也不能因為說話訓練就淡化了口頭作文。
3、「寫出來就是勝利」只能作為一種激勵機制,而不能視為獎勵的一種依據。作文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從思想、語言、結構、修辭等角度去評判,應該是很明確的。學生有進步,哪怕是極細微的一點,教師也應當及時發現,並予以及時的表揚與充分的鼓勵,以增強其自信心,同時也要有分寸地指出其不足,以便其能夠繼續努力,不斷進步,而不能模糊了成與敗。
4、積累與運用並重。作文是語言的集束,語言是思想與情感的載體,沒有思想的語言是乏味的,猶如夏日炎陽下此起彼伏的蟬噪;沒有滲透情感的言辭就像是失血的肢體,沒有思想內涵的作文是空洞的。語言可以借鑒和模仿,但思想是不能的。當思想沒有達到相應的高度,仿用別人優美的語言,那隻能是鸚鵡學舌,邯鄲學步,對作文能力本身又有什麼現實的意義呢?
很多老師很注重學生對好詞美句的積累,但相對忽略了對學生運用這些材料的能力與技巧的指導,致使學生在使用成語、名句時錯誤百出。學生積累的多少是作文語言優美與否的一個因素,但不是決定作文語言優美程度的重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積累有限,但只要運用的能力過強過硬,同樣能夠寫出一篇不錯的作文,盡管語言不優美,可以流暢;詞藻不華麗,可以平實;修辭不多樣,可以不用;畢竟平實、流暢也是語言的一種美,更何況「語無驚人處,情也千千結」。
5、學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缺乏素材,而是沒有思想的火花。
學生並不缺少可以寫入作文的材料,而是缺少多生活事件的理性的思考與認識,欠缺一種潛心思考生活的精神,而這是受其閱歷和情感所限的。看到作文題目,學生被一個「怕」字蒙蔽,腦子里充滿了惶恐,思維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不自信,不能積極捕捉思維的靈光,自然不能寫出好的作品來。對身邊發生的、可以作為寫作素材的、感人的生活事件無動於衷。要讓學生明白,感人的未必是轟轟烈烈的大事,要教會學生善於從目之所及、耳之所聞的小事中體悟人生的哲理、生活的真諦、人性的光輝。同樣的事情,有的人寫入自己的文章,成就了不朽之作,而有的人寫入文章,卻連一個令人滿意的分數都得不到,這究竟是為什麼?
⑥ 閱讀和寫作過程中使用成語有什麼好處
如果把漢語漢文化比作璀璨的星河,那成語就是這星河裡一顆十分耀眼的星星!成內語大部分由古代容相承沿用下來,或源自詩文典籍、神話傳說,或取材寓言故事、歷史故事,或來自民間口語,承載著民族歷史文化和風格,蘊含著民族思維習慣和智慧,是我們漢語漢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因此,了解並靈活運用成語,也許正是中學生學習民族語言、了解民族文化、提升自我文化素養的「終南捷徑」。而如何將成語文化滲透於日常教學活動中,就是語文教師們的責任了。「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成語教學不應局限於課堂,成語文化的熏陶也不應拘泥於語文課堂。但相較於其他領域的應用,成語對語文教學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相較於其他部分,成語在作文教學中的滲透更廣泛深刻。
⑦ 成語在高中作文教學中的運用
其實基本上所有人都是能看懂答案的,所以你能看懂也不說明就具備了自學的能力。 不過如專果你想自屬學的話,我可以提供些方法。 數學:看懂書只是第一步。高中數學遠比書上講的要難。做題很關鍵,不求多但是要按類型練習
⑧ 中學作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鼓勵學生走進生活,積累必要的情感生活是生活性作文教學的前提。豐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倉庫。我們根據學生接觸生活的特點,可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無論是喜怒哀樂甜酸苦辣,還是所見,所聞,所感,所悟都要求學生及時記錄,隨時積累。這種積累不僅解決了學生「寫什麼」的問題,讓學生有「米」下鍋,更重要的是一種情感與生活的累積。親情,友情,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都是學生作文的重點,而這些「情」都必須從生活中來,從親身的觀察和生活中來。
傳統的學生作文教學,學生往往是在毫無思想,材料准備或生活零碎膚淺的情況下進行的。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也往往是似曾相識,沒有個性。生活性作文教學第一步就是課前提前數周告知學生作文的內容,范圍,主題等,然後根據作文的要求,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在生活中動手操作,如何有方法有層次有計劃地認真觀察,閱讀相關書籍汲取知識。在實踐中教師要適時,適機,適當地指導學生注意記錄每一個實踐環節,特別是一些細節,為習作積累具體的材料,要積累材料的同時,記錄自己的獨特感受生活,積蓄充分的情感。這是作文教學非常關鍵的一步。
二、要想讓學生寫好作文還要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
寫作最好的主動力是情感動力,情動而意動,意動而文成。如果我們善於激發學生的所積蓄的生活,造成一種蓄勢,使其處於待發狀態,那麼,學生作起文來必是因情生文,順意成章了。如何激活學生情感。
(一)、尋找情點。
(1)家庭親情:①父母培育的無私奉獻之情。②兄弟姐妹互相尊重愛護之情。
(2)學校友情:①師生尊敬與被尊敬,關懷與被關懷之情。②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之情。
(3)社會風情:①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物質文明。②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4)愛國之情:①五千年文明的民族自豪感。②外族入侵的民族恥辱感。③歷代愛國志士的高風亮節,以及對整個社會,整個人類的關愛情緒及理性思考,等等。
(二)、創設情境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場合產生的。創設作文情境,激活自己的生活積蓄,有效地產生情感共振,進入最佳的作文狀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生活再現。譬如,要求學生隱去一個熟悉教師的姓名,只對其肖像,服飾,神態,性格愛好和習慣語言動作描寫,使人一看就可推測是誰,由於這樣提供了一個可看的「境」和可感的「情」,故容易引發學生寫作熱情,文章也寫得較有情趣。
②多媒體教學。通過錄像,音響和幻燈等多媒體手段再現人,物,事。由於具有直觀性,形象性,故能大大喚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慾望。
③表演情境。表演是小學生感興趣的事,通過表演可以把小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使他們的情感「活」起來,產生寫作慾望。如在指導學生寫《讓路》這篇看圖作文時,可從三方面進行誘導:第一,讓學生觀察圖片,理清「讓路」這件事的前因後果。第二,通過表演讓畫面動起來,再現讓路的經過。為避免寫出的作文給人「千人一面」的感覺,啟發學生從多方面去拓寬思路,鼓勵他們表演出不同的情景。第三,引導學生把圖片和小品表演聯系起來,先說後寫.整個過程,學生思維活躍,興趣濃厚,處於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之中,沒過多久,一篇篇充滿童趣的想像豐富的作文就寫成了!
三、要想讓學生寫好作文也要引導學生進行表達。
表達有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將自己在實踐中看到的,做過的,聽到的,想到的有關內容以及由此萌發的情感有條理地與同伴分享並記敘下來。這個過程伴隨著較為復雜的心理活動,是深化認識,過濾,篩選實踐中獲得的有益成分並使之積淀下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不要單純地累積材料,要清晰地表達自己在實踐中的感受生活,彰顯自己的獨特性。
總之,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真爛漫的,相信他們每個人對事物都有自己至純至真的獨特生活。指導作文就是要引導學生從自我出發,盡情流暢地抒發自我情感,敘述自我經歷,描繪自我內心,或者在寫人敘事寫景議論中融入自我感受與生活。所以在教學中不應有任何強制,命令的影響,要順其自然,讓孩子們放開膽子寫,大膽地亮出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的作文自然也就有了孩子情感的溫度,烙上孩子心靈的色彩。
⑨ 在作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寫好作文
激發學生的作文欲,與語文教師的引導有直接關系。題目一出,不導則寫,對多數學生來說,則是苦差事。因此,導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一環,不可等閑視之。教學中要想真正落實作文要求, 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習作水平的高低就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可談文色變的學生大有人在,老師往往也會感到無從下手,問題出在哪?我認為主要是學生的生活范圍有限,缺乏觀察力,感受生活能力沒有養成,習作素材有限,心裡有話倒不出。對此,我就對於如何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一、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葉聖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葉老的話精闢地道出了習作與生活的密不可分的關系。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只有投入到生活中去,體驗人間真情,豐富個人情感,積累習作素材,習作時才有事可敘,有景可描,有情可抒,有感可發,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有聲有色,亦情亦景。才會使讀者讀起來有滋有味,妙趣橫生。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動手寫寫的好習慣。正所謂肚中有墨,何愁倒不出。與此同時,教師必須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心裡的詩的琴弦響起來,要打開他的創作的泉源,就必須教給他觀察和發覺各種事物之間的眾多的關系。教師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去發現,去體驗;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置身於大自然中去玩賞,在玩賞中觀察,玩中感悟,賞中習作。要讓學生真正做到四帶:帶好自己的眼仔細看;帶好自己的耳認真聽;帶好自己的腦邊想邊體驗;帶好自己的筆做必要的記錄。我在教學中堅持讓學生寫日記,要學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發現生活中的精彩鏡頭,用自己的聰明智慧感悟深刻的一剎那,盡量拓寬學生的活動場所。我往往利用課前五分鍾及課外活動課的時間,讓學生讀自己的日記,師生共同評比,評出具有獨特發現、獨特體驗的好日記。這樣學生寫日記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寫日記不再流於形式,日記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了。學生也日漸養成了細心觀察的好習慣,促使學生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有心人,為習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二、創設情境,感受真實生活
親身經歷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可貴的寫作,有了切身體驗才能動於中,發於言。倘若教師命題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沒有真實的生活體驗,又怎能激起學生表達的慾望呢?學生只能在萬般無奈下去胡編亂造,寫出的文章只能是語無倫次,前後矛盾,缺乏真情實感。因此教師應適當地創設情境,給予學生真實的感受,引導學生用眼、鼻、舌、手去攝取生活素材,讓學生眼中有物,方能筆下有文。特別是聽了齊白堅教授快樂大作文的觀摩課,更是使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齊白堅教授善於創設原始的情景,讓學生運用眼、耳、手、鼻、舌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學生獨特的體驗,適當指導學生寫作的基本要點,放手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高漲情緒中學會作文。回到學校,我馬上利用兩節課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吹氣球》比賽,布置了比賽的規則,在三分鍾內誰吹得最大,誰就取勝,當然氣球吹破的被淘汰。在比賽過程中我適當地引導學生做到眼、耳、腦、筆並用,比賽結束後,我便讓學生動手寫作,一節課時間學生就把自己的作文寫好了,個個同學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往日寫作時的愁眉苦臉已盪然無存。
當然,每一次習作都不可能先表演後再習作,這就需要老師放慢記憶鏡頭。盡管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已積累了豐富的習作素材,但由於心理上的抵觸,無法進入再現情景或再現時印象、感悟不夠深刻。此時,教師必須善於用豐富的語言組織、啟發或用生動的圖片、美妙的音樂讓學生放鬆心情,喚起對當時的人、景、情感的回憶。在教師隨風潛入夜的引導中,往事就猶如電影回放一樣清晰地浮現於學生的腦海中,此時提起筆寫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好詞佳句
人是樁樁全靠衣妝,其實文章也一樣,准確華美的詞句更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葉聖陶先生也說過寫東西靠平時的積累,不但著作家、文學家是這樣,練習作文的小學生也是這樣,小學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的知識、語言、思想等方面的積累。足見積累對寫作的重要性。積累豐富的詞彙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導學生大量閱讀。大量閱讀既可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語感,又可為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豐富學生的詞彙。反之學生閱讀量太少,積累的詞彙有限,學生的作文也只能是茶壺裡面煮餃子有貨倒不出,內心不能盡情表達,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博覽群書,吸眾家之所長,要求學生多讀、多想、多記、多用,豐富大腦,寫作時這些好詞佳句就能准確地為自己的文章增添光彩。當然積累好詞佳句不能靠一朝一夕,要持之以恆,積少成多。同時還要注意積累的方法。我在指導學生閱讀習作中,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勾、背、寫好詞佳句,積累的內容可以是名人名言、詩句或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優美句子,也可以是人物外貌,或細節描寫的句子,也可以是好的開頭和結尾或新穎的題目。平時有空時拿出來讀讀背背並默寫下來。我總是利用課外活動課開放學校圖書館,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每個星期五下午的活動課讓學生展示該星期積累的好詞佳句,表揚課外閱讀量多並做好讀書筆記的同學,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積累好詞佳句的興趣。
四、指導學生審題,明確寫作要點
學生作文中離題、偏題,詳略不當的現象時有發生。可見,學生習作審題是關鍵。每一次作文均有一定的具體要求,習作的重點,教師平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否則學生一不留神,就會離題萬里,寫出的文章也就牛頭不對馬嘴了,即使是所寫的文章妙語連珠也是白費功夫了。我在習作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反復讀習作要求,讓學生說說寫作的范圍及要求,弄清是關於寫人、寫事、寫狀物的還是寫景的作文,明確寫作的要點,確立寫作的側重點,並要弄清作文還有哪些限制。其次在審題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寫作的類型,到底是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還是屬於自己命題作文;是屬於想像、自由作文還是看圖作文。教會學生審題之後,教師還要適當指導學生掌握各類習作的要點。小學生作文主要有寫人、記事、狀物、寫景四大類。寫人的文章要善於運用細節表現人物的個性,記敘人物的一、二事,注意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從而勾勒出人物的形象特點,做到言如其人,行似其態,必須強調所描寫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必須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齡與地位。如果是敘事的文章,可以採用總分總的結構來寫,也可以運用首尾照應的寫法,還可以在文章的開頭開門見山交代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或事情的起因。事情發生的過程是習作的重點,要把其來龍去脈具體生動地敘述出來。關於寫狀物的文章應具體描述物品的顏色、形狀,寫出物品的特點,展開豐富的想像,多用一些比喻、擬人等方面的修辭手法,賦予它情感,使所寫的物品躍然紙上,最好能夠做到動靜結合,這樣就會給文章增添一些情趣,有些物品我們可以寫它的獨特用途,從而突出了物品的特點,在字里行間還要滲透作者的情感。如果是寫景的文章,一定要精心設計好寫景的順序,可以按方位順序來進行描寫,也可以按游覽參觀的順序來記敘,還可以按時間的先後順序來記敘。同時還要注意寄情與景物的描寫中,做到互相交融,將讀者引進身臨其境的境界。在進行景物描寫時,要做到詳略得當,切記面面俱到或泛泛而談,應抓住一兩處自己喜愛的,覺得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景物進行具體描寫,其他景物可一筆帶過。總之,只要學生明確了各類習作的要點,就猶如心中有了一盞明燈,照亮了前進的道路。
習作教學之路不是一帆風順的,也不是一就而蹴的,它需要持久的動力,不懈的努力。廣大教師要勇於探索,精於思考,長期指導,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強習作技巧的指導,相信作文教學一定會跨上一個新的台階。
⑩ 怎樣在作文中巧妙運用成語 寫作技巧
寫作文的方法略有不同。首先要根據所給范圍確定自己所要選擇的角內度。角度以積極向容上,新穎為宜;其次命題,對於一篇話題作文,題目若能顯露出中心而又不太過直白,那麼就差不多了;再者正文,很多人喜歡在開頭結尾上大下文章。其實還應就文章的基調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