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言文成語
㈠ 文言文四字成語
守株待兔 [shǒu zhū dài tù]
生詞本基本釋義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版過努力而權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貶義
出 處漢·王充《論衡》:「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例 句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創造,這樣如同~,能有好日子過嗎?
近反義詞近義詞刻舟求劍 固守成規 坐享其成 墨守成規 好逸惡勞 守株緣木緣木求魚
反義詞通權達變 借坡下驢 標新立異 見風使舵 除舊布新 隨機應變
㈡ 我要85個成語文言文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長
掩耳盜鈴
邯鄲學步
刻舟求劍
孟母三遷
圍魏救趙
破釜沉舟
十面埋伏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㈢ 文言文成語大全
溫故知新 [wēn gù zhī xīn]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解釋】:溫:溫習回;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答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學習、工作或其他
出 處
《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例 句
1. 學習歷史,往往可以起到~的作用。
㈣ 含有文言文的成語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㈤ 出自文言文成語
1、溫故知新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而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也指重溫歷史可以認識現在。
出處: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釋義: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做到這樣的程度了,
才可稱為老師啊。
例句:學習歷史,往往可以起到~的作用。
2、豁然開朗
釋義:原形容由狹窄幽暗一變而為開闊明亮。
後用以比喻頓時明白或領悟過來。
出處: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釋義: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
又向裡面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
例句:經過語文教師把一段古文逐字逐句講解後,我們才~,懂得了文章的意思。
3、守株待兔
釋義:比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出處:漢·王充《論衡》:「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釋義:「就像守株待兔的小路;藏身破置的路嗎。」
例句: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創造,這樣如同~,能有好日子過嗎?
4、不求甚解
原指讀書時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個大概。現在多指學習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
或了解情況不深入。
出處: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釋義:「好讀書;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
例句:對待學習應採取認真的態度,那種~的學習方法是不可取的。
5、三顧茅廬
釋義:也說三顧草廬。漢末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最後諸葛亮才答應出來。後喻指一再誠心地邀請。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釋義:「先帝不嫌我卑微,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廬來拜訪我。」
例句: 劉廠長~,終於把身懷絕技的老工人請回廠。
㈥ 初中語文文言文中的成語
中故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論語十則》諱疾忌醫、病入膏肓《扁鵲見蔡桓公柳暗花明《游山西村撲朔迷離《木蘭詩》熟能生巧《賣油翁》
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桃花源記》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孫權勸學》
龐然大物、黔驢技窮《黔之驢》
老驥伏櫪《龜雖壽》
源頭活水《觀書有感》
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明察秋毫《閑情記趣》
揮汗成雨、比肩繼踵、張袂成陰《晏子故事兩篇》
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
犬牙交錯《小石潭記》
畫蛇添足、買櫝還珠、濫竽充數、塞翁失馬《寓言四則》
鴻鵠之志、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
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醉翁亭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百廢俱興、氣象萬千、心曠神怡《岳陽樓記》
捨生取義《魚我所欲也》
簞食壺漿《隆中對》
一鼓作氣、再衰三竭、轍亂旗靡《曹劌論戰》
三顧茅廬、妄自菲薄《出師表》
㈦ 人教版語文初中所有文言文的成語
1. 明察秋毫:意為眼睛明亮得能看清楚秋天鳥獸身上新生的細毛.形容目光敏銳,觀察入微.沈復《童趣》:「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源於《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2. 怡然自得:形容喜悅而滿足的樣子.《童趣》:「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3. 龐然大物:指形體大而笨重的東西,也指貌似強大而實則虛弱的東西.《童趣》:「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
㈧ 文言文成語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專.」舟止,從其所契屬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㈨ 文言文+成語
等閑:
1、一般、平常的意思。如:萬水千山只等閑
2、浪費時間的意思。如: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這里沒有具體語境,多數是第一個意思。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比喻事情成功後,把出過力的人拋棄或殺死。《淮南子·說林訓》:「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強弩藏。」《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舊五代史·梁書·氏叔琮等傳論》:「叔琮而下,咸以鷹犬之才,適遇雲龍之會,勤勞王室,踐履將壇,然俱不得其死,豈不惜哉。得非鳥盡弓藏,理當如此耶?」
「鳥盡弓藏」,這是古人經常對後人的忠告。范蠡是春秋時越王勾踐的主要謀臣。他為勾踐策劃一切,指揮軍事,滅了吳國,稱霸中原。他深知「勾踐為人,可與共患,難與處安」,為了避免「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命運,他功成身退,棄官經商,到了陶地,改名換姓,叫做陶朱公,得以善終。中國人據此感嘆世態炎涼感嘆了幾千年。應該說,文臣武將,被聖上用過之後,就像不幸的女人一樣,成了一件隨手被扔的衣服,這著實是讓人心寒的。
參考資料:http://221.204.254.21/tyrbweb/maintemplate/NewsTemplate.asp?NewsID=16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