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一十成語典故
一言一行一心一意 ,一模一樣,一草一木,一板一眼,一點一滴,一絲一毫
② 一五一十的成語
你好
請問是問的他的釋義嗎?他的釋義如下:
釋義:比喻敘述從頭到尾,原原本本,沒有遺漏。也形容查點數目。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望採納,謝謝!
③ 一五一十之類的成語
一心一意 ,一草一木,一板一眼,一言一行,一點一滴,一絲一毫,一模一樣,一針一線
④ 成語<一五一十>的由來
一五一十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五回:「這婦人聽了這話,也專不回言,卻踅過來屬,一五一十,都對王婆和西門慶說了。」
典故: 五、十:計數單位。五個十個地將數目點清。比喻敘述從頭到尾,源源本本,沒有遺漏。也形容查點數目。
⑤ 一五一十意思相近的成語
一五一十
【拼音】yī wú yī shí
【典故】這婦人聽了這話,也不回言,卻踅過來,一五一十,都對回王婆和西門慶說答了。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五回
【釋義】五、十:計數單位。五個十個地將數目點清。比喻敘述從頭到尾,源源本本,沒有遺漏。也形容查點數目。
【近義詞】原原本本、一清二楚、滴水不漏
【反義詞】含糊不清、一塌糊塗、有始無終
【同韻詞】泰阿倒持、大放厥詞、眾口一辭、一口兩匙、如塤如篪、官復原職、高談虛辭、隱約其詞、一面之詞、事核言直
⑥ 「一五一十」有什麼典故嗎
一五一抄十的意思是五個十個襲地將數目點清,比喻敘述從頭到尾,原原本本,沒有遺漏,也形容查點數目一清二楚。
出自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五回:「這婦人聽了這話,也不回言,卻踅過來,一五一十,都對王婆和西門慶說了。」
使用表面意思的典故有:
《儒林外史.第五○回》:「等他官司贏了來,得了缺,叫他一五一十算了來還你。」
《紅樓夢.第二六回》:「便把手帕子打開,把錢倒了出來,紅玉替他一五一十的數了收起。」
使用比喻意思的典故有: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那男女見不是勢頭,盒盤也不出,仍舊挑了,走了回家,一五一十的對家主說了。」
⑦ 把一五一十成語的意思用具體的情景表現出來。
張三是我們班的神童,尤其是背誦文言文無人可比,無論文言文多長,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看過三遍,就可以從頭到尾,一字不落地,連標點符號也不漏地背誦出來!
⑧ 一五一十的成語辨析
他把事情發生的經過~地向大家講了一遍。
《歧路燈》第四回:「便一五一內十,把譚孝移品行端方,素來的容好處,說個不啻口出。東宿聞之,心折首肯。」
《醒世姻緣傳》第三四回:「叫他弄到官兒手裡,沒等見官,那差人先說你掘了銀錢,掯你一箇夠。官說你得的不止這箇,掏著一五一十的要。」。
茅盾《林家鋪子》五:「回到家裡, 林先生支開了女兒,就一五一十對林大娘說了。」
魯迅《三閑集·新月社批評家的任務》:「但大老爺要打鬥毆犯人的屁股時,皂隸來一五一十的打,難道也算犯罪么?」
⑨ 一個五一個十,打一成語
【成語】: 一五一十
【拼音】: yī wú yī shí
【解釋】: 五、十:計數單位。版五個十個地將數目點權清。比喻敘述從頭到尾,源源本本,沒有遺漏。也形容查點數目。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五回:「這婦人聽了這話,也不回言,卻踅過來,一五一十,都對王婆和西門慶說了。」
⑩ 成語一五一十的意思和解釋,用一五一十造句及其故事典故
成語:一五一十拼音:yī
wú
yī
shí意思解釋:五、十:計數單位。五個十個地將數目內點清。比喻敘容述從頭到尾,源源本本,沒有遺漏。也形容查點數目。故事典故: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五回:「這婦人聽了這話,也不回言,卻踅過來,一五一十,都對王婆和西門慶說了。」造句:他把事情發生的經過~地向大家講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