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最難理解成語是什麼成語

最難理解成語是什麼成語

發布時間: 2021-02-19 03:09:33

㈠ 五個難理解的成語

1【一無是處】
解釋: 是:對,正確。沒有一點兒對的或好的地方。沒有一點用處。
出處: 明·張岱《與胡季望》:「是猶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錯,烹飪燔炙一無是處。明眼觀之,只發一粲。」
2【十全十美】
解釋:十分完美,毫無欠缺。
出處:清·陳朗《雪月梅傳》:「賢侄出門也得放心,豈不是十全十美。」
3【完美無缺】
解釋 完美:完整,完善。完善美好,沒有缺點。
出處 清·錢泳《履園叢話》:「小楷,微帶行筆,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數行破裂者,而後幅完好無闕(缺)。」
4【綽綽有餘】
解釋 綽綽:寬裕的樣子。形容非常寬裕,富裕。 易錯寫成「綽綽有裕」.
出處 《詩經·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綽綽有餘。」
5【入不敷出】
解釋 收入不夠開支。 敷:夠,足。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7回:「但是家計蕭條,入不敷出。」
6【無憂無慮】
解釋:沒有絲毫憂愁和顧慮,形容心情安然自得。 無:沒有。憂:擔憂,憂愁。慮:顧慮,憂慮。
出處: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二折:「來,來,來,我做了個草庵中無憂無慮的僧家。」
7【無牽無掛】
解釋 形容沒有拖累,非常放心
出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1回:「北俠原是無牽無掛之人,不能推辭,同上茉花村去了。」
8【牽腸掛肚】
釋義: 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出處: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三折:「可怎生將俺孩兒一時勾去,害的俺張善友牽腸割肚。」
9【高枕無憂】
解釋:墊高了枕頭睡覺,無憂無慮。比喻平安無事,不用擔憂;或放鬆警惕,麻痹大意。
出處: 《戰國策·魏策一》:「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卧,國必無憂矣。」
10【枕戈待旦】
釋義:戈:古代的一種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著武器躺著,等待天亮。形容殺敵心情急切,毫不鬆懈,時刻准備迎戰。成語:枕戈待旦
出處:《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㈡ 史上最難理解的成語是哪個

1樓的不正確,樓主說最難理解的,你這不是理解的懂嗎?!

㈢ 形容很難理解的成語

艱深晦澀抄

艱深:文辭深奧難懂;晦澀:意義隱晦,不順口。形容筆調深僻、寓意難以理解的文章。

宋·黃伯思《東觀余論·校定楚辭序》:「故分章辦事,以其所對,別附於問,庶幾覽者瑩然,知子厚之文不苟為艱深也。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別集上》:「為文而晦澀若此,其湮弗沒傳也。

㈣ 求個很難理解很難寫的成語要有解釋!

魑魅魍魎讀音:chī mèi wǎng liǎng感情色彩:貶[1]義詞語法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版,用於書面語成權語結構:聯合式產生年代:古代成語正音:魑,不能讀作「lí」;魍,不能讀作「máng」。成語辨形:這四個字的左邊都是「鬼」,不能寫作「湯」。成語辨析:魑魅魍魎和「牛鬼蛇神」;都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但魑魅魍魎僅用於書面語;比喻的壞人很少有所指;「牛鬼蛇神」常用於口語;比喻的壞人是有所指的。成語謎面:鬼多;四鬼

㈤ 形容「難以理解」的成語有哪些

匪夷所思、不可思議、不可捉摸。

㈥ 搜集一些難理解或者難懂的的成語~

抑塞磊落
發音 yì sè lěi luò
釋義 形容心地抑鬱,有志未伸,為人卻胸懷坦白。

春冰虎尾
解釋:踩著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將解凍的冰上。比喻處境非常危險。

羊質虎皮
解釋:質:本性。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抖,它的本性沒有變。比喻外表裝作強大而實際上很膽小。

繼晷焚膏
jì guǐ fén gāo
注 釋:
繼:繼續,接替;晷:日光;膏:油脂,指燈燭。點燃蠟燭或油燈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學習或工作。

管窺蠡測
發音 guǎn kuī lǐ cè
釋義 管:竹管;蠡:貝殼做的瓢。從竹管里看天,用瓢測量海水。比喻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很狹窄,很片面。

粟陳貫朽
發音 sù chén guàn xiǔ
釋義 形容太平時期富饒的情況。同「粟紅貫朽」。

暴戾恣睢
發音 bào lì zì suī
釋義 暴戾:凶惡、殘暴;恣睢:任意做壞事。形容兇殘橫暴,想怎麼干就怎麼干。

楛耕傷稼
【注音】kǔ gēng shāng jià
【注釋】楛:粗惡。耕田不細致就使莊稼受損害。

鰲擲鯨呿 áo zhì jīng qù
比喻文辭氣勢磅礴,跌宕起伏。同「鰲擲鯨吞」。

嶢嶢易缺yáo yáo yì quē
【釋義】:嶢嶢:高直的樣子;缺:損壞。比喻剛直不阿的人不容於世。

柳昏花螟 (liǔ hūn huā míng)
【釋義】:形容暮色中花柳的朦朧情景。

止戈為武zhǐ gē wéi wǔ
【釋義】:意思是武字是止戈兩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後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不避斧鉞bù bì fǔ yuè
【釋義】:斧鉞: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鉞之類的兵器。形容將士英勇無畏,或烈士忠義不屈。

白旄黃鉞bái máo huáng yuè
【釋義】:比喻有關征戰的事。

旰食宵衣gàn shí xiāo yī
【釋義】:天色很晚才吃飯,天不亮就穿衣起來。形容勤於政事。

越鳧楚乙yuè fú chǔ yǐ
【釋義】:同一隻飛鴻,有人以為野鴨,有人以為燕子。比喻由於主觀片面,對於事物認識不清而判斷錯誤。

蓼蟲忘辛 liǎo chóng wàng xīn
【釋義】:吃慣了蓼(一種有辣味的草)的蟲子已經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為了所好就會不辭辛苦。

殺彘教子 shā zhì jiào zǐ
【釋義】:彘:豬。父母說話算數,教子誠實無欺。

白璧青蠅bái bì qīng yíng
【釋義】:白璧:潔白的玉,比喻清白的人。青蠅:比喻佞人。比喻善惡忠佞。

鄒纓齊紫zōu yīng qí zǐ
【釋義】:比喻上行下效。

㈦ 很難理解的成語

白駒過隙】bái jū guò xì 白駒:原指白色駿馬,後比喻日影。隙:空隙。形容時間流逝迅速。(《莊子·知北游》)

【百代過客】bǎi dài guò kè 比喻光陰。指時間永遠流逝。(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尺璧非寶】chǐ bì fēi bǎo 璧:中間有孔的扁圓形玉器。也泛指美玉。意思是說不應當看重珍寶,而應當珍惜時間。(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

【寸陰是惜】cùn yīn shì jīng 是:文言助詞,用在動詞與賓語之間,將賓語提前。一寸光陰那樣極短的時間也應當愛惜。表示時間非常寶貴。(《晉書·陶侃傳》)
【華不再揚】huá bù zài yáng 比喻時間過去了不再回來。(晉·陸機《短歌行》)

【急景流年】jí jǐng liú nián 時光急促,歲月如流。形容光陰易逝。(宋·晏殊《珠玉詞·蝶戀花》)

【時不我與】shí bù wǒ yǚ 時間不等待我了。(《論語·陽貨》)

【銅壺滴漏】tóng hú dī lòu 銅壺:指漏壺,古代的一種計時器。漏壺里的水在有節奏地滴落。警示時光正在流逝。(唐·權德輿《中書宿齋有寄》)

【駐景揮戈】zhù jǐng huī gē 駐:停留。景:同「影」,日光。戈:古代的一種兵器,橫刃,長柄。用長戈使太陽停止運行。比喻珍惜時間,想留住逝去的光陰。(《淮南子·覽冥訓》)

㈧ 表示「無法想像、難以理解」的成語是什麼

  1. 不可思抄議

  2. 匪夷所思襲

  3. 高深莫測

㈨ 世界上最難解釋的成語出現了~請進啊

成語:和而不同
拼音:hé ér bù tóng
解釋:
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處,專但不隨便附和屬。
出處:
《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成語:求同存異
拼音:qiú tóng cún yì
解釋:
求:尋求;存:保留;異:不同的。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
出處:

示例: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是求同存異吧。

㈩ 最難理解的十大成語典故

1、安不忘危

我國最早的一部占卜書《周易》關於吉凶禍福有深刻的論述,特別在治國方面的解釋是相當深刻。真正有遠見卓識的人,應該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

告誡當政者在生存的時候不要忘記滅亡,在安定的時候不要忘記危險,在國家大治的時候不要忘記發生動亂的可能性。「安」的背後之所以隱藏著「危」,是因為許多人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識,導致最安全的狀態演變為最危險的狀態。

2、出奇制勝

春秋時期,燕昭王派大將樂毅攻齊。五年便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齊國最後只剩下即墨。赫赫有名的齊國人田單足智多謀,對兵法也是了如指掌。

最初他在齊國臨淄當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吏,樂毅攻入齊國時,他讓家人把車軸兩端突出部分鋸掉,在軸頭包上鐵皮,安平被燕軍攻破後齊人爭先恐後逃亡,許多車子軸頭被撞斷,唯有田單家的車子由於經過改裝,他們安全地逃到了即墨城。

即墨大夫守軍推舉田單為將軍領導即墨的抗燕。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後,燕惠王派大將騎劫接替樂毅的職務,將樂毅調回國。樂毅被無緣無故撤職後,燕軍士氣一落千丈。田單接二連三地派人混進燕軍四處散布流言蜚語,致使齊軍的士氣高漲,而燕軍的鬥志則越來越鬆懈。此時田單在晚上叫人把數千條牛集成群,將牛的尾馬點著火,派五千精兵跟在牛的後面。

燕軍被突如其來的牛群嚇壞了,他們像驚弓之鳥一樣手足無措地四散而逃,跟在牛群後面的齊軍趁亂將燕軍殺得一敗塗地。田單奮起直追,將七十多座城池悉數奪回,在田單的擁護下襄王被立為齊軍,田單也被封為安平君。

3、白駒過隙

春秋時期,孔子專程去向德高望重的老子請教關於「至道」的學問,老子對孔子說道:「你想問道的學問,就必須先齋戒,把心裡的雜念去掉,專心致志,洗滌身心才能夠聽得進去。現在我給你粗略的說一說道的內容。」

接著老子推心置腹地對孔子說:「人活在天地之間,時間是非常短的,就像是白色的駿馬一閃而過,世間的事總是千變萬化,生的生,死的死,生了死,死了生,生死往來都是在變化,這本來就是常態不足為奇。

但是人們對於死卻感到十分悲傷,因為他們被生死的觀念思維所束縛。如果能夠將死看成身體埋在地下而精神升華至天空成為無形的東西,那就是從有形歸於無形,便不會感到悲哀了。道是不可以多求問的,最重要的是心神領會,當你真正懂了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奧秘。」孔子聽了以後向老子表示感謝,並回去通過深思熟慮,真正悟出了道理。

4、當局者迷

唐朝時期,赫赫有名的學者元澹撰寫過三十多篇《魏典》,在當時產生很大的影響。大臣魏光上書給唐玄宗提出把魏徵修訂過的《禮記》列為經書,唐玄宗非常贊同,他讓元澹等人進行校閱並加上註解。經過元澹等人廢寢忘食的工作完成了這個任務。

此時右丞相張卻提出異議,他說西漢戴聖的《禮記》用了上千年,東漢時鄭玄也加過註解,改用魏徵的修訂本不是多此一舉嗎?玄宗聽了也覺得有道理,於是開始改變主意。元澹為此用主客對話的形式寫了一篇《釋疑》的文章來表明本子要改換的觀點。其中客人先問:「《禮記》這部作品,是戴聖編寫鄭玄加註的好還是魏徵修訂的好?」

主人回答道:「戴聖編著的本子從西漢就開始用,其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正是因為這樣魏徵才重新進行整理,只是沒想到有部分墨守成規的人會提出反對意見。」客人聽後贊不絕口地稱道:「是呀,這好像是下棋一樣,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

5、走為上計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八回:晁蓋問吳用道:「我們事在危急,卻是怎地解救?」吳學究道:「兄長不須商議,『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晁蓋道:「卻才宋押司也教我們走為上計,卻是走那裡去好?」吳用道:「我已尋思在肚裡了。如今我們收拾五七擔挑了,一徑都走奔石碣村三阮家裡去。

今急遣一人,先與他弟兄說知。」晁蓋道:「三阮是個打魚人家,如何安得我等許多人?」吳用道:「兄長,你好不精細!石碣村那裡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如今山寨里好生興旺。官軍捕盜,不敢正眼兒看他。若是趕得緊,我們一發入了伙。」

晁蓋道:「這一論極是上策,只恐怕他們不肯收留我們。」吳用道:「我等有的是金銀,送獻些與他,便入伙了。」正是:無道之時多有盜,英雄進退兩俱難。只因秀士居山寨,買盜猶然似買官。

6、因材施教

春秋時期,赫赫有名的孔子成為了中國最早公開講學的教育家,他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因材施教」就是其中一個。孟武伯、孟懿子、子夏、子游四人都開誠布公地問孔子怎樣做才算是「孝」。

孔子給予他們的回答卻是不相同的:孟武伯對父母的冷暖病痛從來都不注意,孔子推心置腹地對他說,首先要關心父母的健康,才稱得上孝;孟懿子是魯國的達官貴人,一直以來對「周禮」就視而不見,常有違犯周禮的僭(jiàn)越行為,孔子就跟他說,無論父母生前死後,都要遵守周禮,才稱得上孝。

子游、子夏平時對父母生活還是很關注,孔子就對他們說對待父母的態度和藹可親,必恭必敬便是孝。同是一個「孝」,根據每一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孔子都給予了不同的回答,這便是有的放矢的教育。

7、相知恨晚

西漢時期,吳楚等七王舉兵叛亂,漢景帝任命竇太後的侄子竇嬰被為大將軍,還賞賜給他很多的錢財。竇嬰把皇帝賜的錢物放在走廊上,將士們路過走廊時可以按自已的支出取用,自己卻分文不取。

戰亂平定之後,竇嬰被封為武其侯,後來還當過丞相,當時位高權重,許多達官貴人們都想投到他門下,因此阿其所好用盡所有辦法巴結他,當時可謂門庭若市。平定七王之亂時灌夫曾經帶著數十個騎兵沖入吳王營中殺敵數十人,戰功赫赫有名,灌夫平時為人剛正不阿,對阿諛奉承的事情深惡痛絕,但他對貧窮沒有身份的人卻保持著尊重。

竇太後死後竇嬰的權力漸漸削弱,過去趨炎附勢的那些人漸漸的開始疏遠竇嬰,但灌夫對竇嬰的態度還是跟往常一樣,兩人相處時經常表示相知太晚。灌夫後來因為竇嬰沒有受到勢利小人的尊重而打抱不平,得罪武安侯田蚡最終招到殺身之禍。

8、唯利是圖

春秋時期,秦恆公與晉厲公雙方簽訂了友好盟約,約定雙方今後保持和平相處的政策,不做任何傷害對方利益的事情。可是沒想到,盟約墨跡未乾,秦桓公就派人到狄國和楚國游說,並且樂此不疲地慫恿它們出兵攻打晉國。晉厲公派特使呂相到秦國去抗議。

呂相推心置腹地對秦桓公說:「你們秦國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大國,可是為什麼從來都是背信棄義?你一方面與晉國簽訂了友好條約,另一方面卻對楚國說,支持它侵犯晉國的行動。世人應該怎麼理解你們的政策?」秦桓公妄自尊大地回答道:「這很好理解,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只要對秦國有好處,其他後果我們可以視無不見。」

呂相吃驚地指出:「你們的做法真是駭人聽聞,這難道不是唯利是圖嗎?」秦桓公說:「你概括得很淮確,我們所需要的正是唯利是圖的政策。」呂相開誠布公地質問道:「你們就不怕別國跟你們斷交嗎?』秦桓公說:「那就悉聽尊便吧。」不久以後,晉、秦便開始絕交了,之後兩國爆發了史無前例的戰爭。

9、人棄我取

戰國時期,魏國國相李悝在國內鼓勵農民多多益善地種糧食,並實行「平糴」法,豐年時國家平價收糧食,荒年時再以平價賣糧食。洛陽城有一個赫赫有名的富商名叫白圭,他從李悝的政策中受到了一些啟發,想出了一套「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賺錢理論。

他的做法是:別人如果因為過量生產低價銷售,他就多收購,當別人高價要買的時侯,他便賣出。白圭是這樣操作的:當糧食豐收時大量上市的時侯價格便宜他就買進並囤起來;此時正好是蠶絲、漆價格好的時侯,他在這時侯把囤積的蠶絲跟漆高價賣出去。

到了蠶絲出產的時侯蠶絲價格便宜了他又低價收進,而此時糧食的價格又上漲了,他這時又在高價賣出糧食。白圭樂此不疲地通過這樣低買高賣的手法,他的財富也迅速地增長了。

10、蓬生麻中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去世,傳位給8歲的劉弗陵,即漢昭帝,由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等輔政。漢武帝的五兒子劉胥雖然沒有真才實學但野心不小,見昭帝年少無知,就希望他早日死去,好輪到他當皇帝。劉胥請來女巫詛咒昭帝。那女巫裝神弄鬼,碰巧昭帝命不長,活了21歲就死了,劉胥興高采烈地等著繼位。

不料霍光等決定立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為帝。劉胥惱羞成怒,命女巫詛咒劉賀。劉賀聽說要立他為帝,就濫用職權強搶民女,甚至國喪期間吃喝玩樂。於是霍光採取措施將他驅逐出宮,他只當了27天的皇帝就被廢去。劉胥以為這回可以輪到他了。不料霍光等又立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史稱漢宣帝。

劉胥一方面命女巫詛咒宣帝,一方面與楚王劉延壽暗中勾結,陰謀篡位奪權。後來東窗事發劉延壽畏罪自殺,劉胥則被免去死罪。劉胥讓女巫詛咒皇帝這件事敗露,朝廷決定查究。劉胥如驚弓之鳥,將女巫及知情二十餘人毒死。

劉胥殺人滅口的消息傳開後,宣帝派大臣去審理這個案子。劉胥知道天網恢恢,索性在王府擺開宴席,將兒子叫來,命寵姬穿著霓裳羽衣來獻舞陪飲,直到天明,與大兒子訣別後便上吊自殺。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