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備含義的成語
⑴ 要有意義的成語(帶解釋)有多少要多少,難點的
懸崖抄勒馬
xuányálèmǎ
[釋義襲] 在高高的山崖邊上勒住馬。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清醒回頭。勒:收住韁繩。
[語出] 元·鄭德輝《智勇定齊》:「呀;你如今船到江心補漏遲;抵多少臨崖勒馬才收騎;尚兀自追趕著……」
[正音] 勒;不能讀作「lēi」。
[辨形] 勒;不能寫作「樂」。
[近義] 臨崖勒馬
[反義] 執迷不悟
[用法] 多用來勸人及時醒悟;以免後悔莫及。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結構] 偏正式。
⑵ 指一切都准備好了的意思的成語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比喻什麼都准備好了,只差最後一個重要條件了。
⑶ 准備好了,准備強力爆發的意思是什麼成語
枕戈待旦
zhěn gē dài dàn
【注釋】
意思是立志殺敵,枕著武器睡覺等天亮。形容時刻准內備作戰,
【出處】容
《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
【舉例】
我先前只知道武將大抵通文,當「~」的時候,就會做駢體電報,這回才明白雖是文官,也有深諳韜略的了。(魯迅《准風月談·沖》)
【近義詞】
枕戈坐甲、枕戈以待
【反義詞】
醉生夢死、高枕無憂
【謎語】
一級戰備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英文翻譯】
be ready for battle <maintain combat readiness>
⑷ 哪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一個人在事先以經做好了准備
以下成語也有「為以後做好准備」的意思。
有備無患
防患未然
居安思危
深謀遠慮
養精蓄銳
蓄勢待發
卧薪藏膽
韜光養晦
⑸ 帶有想的意思的成語有哪些
帶有「看」的意思的成語有:
一、走馬觀花 [ zǒu mǎ guān huā ]
1.【解釋】:走馬:騎著馬跑。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後多指大略地觀察一下。
2.【出自】:唐·孟郊《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3.【語法】:連動式;作謂語、狀語、賓語;含貶義
二、瞭如觀火 [ liǎo rú guān huǒ ]
1.【解釋】:形容看得非常清楚。
2.【出自】:鄒魯 《戊申雲南河口之役》:「今有 河內 來函,讀之必瞭如觀火,從此兄等之出而說人,必更有把握矣。」參見「 洞若觀火 」。
三、袖手旁觀 [ xiù shǒu páng guān ]
1.【解釋】:把手籠在袖子里,在一旁觀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過問,也不協助別人。
2.【出自】:唐·韓愈《祭柳子厚文》:「不善為斫,血指汗顏,巧匠旁觀,縮手袖間。」宋·蘇軾《朝辭赴定州論事狀》:「奕棋者勝負之形,雖國工有所不盡,而袖手旁觀者常盡之。」
3.【示例】:蓀老三的事就和我自己的事一樣,我不能~。 ◎茅盾《子夜》四
四、觀者成堵 [ guān zhě chéng dǔ ]
1.【解釋】:形容觀看人數眾多。同「觀者如堵」。
2.【出自】:明·沈榜《宛署雜記·寺觀》:「又見其紫衫衣衲、拽杖掛珠,交錯燕市之衢,所在說法衍樂,觀者成堵。」
五、冷眼旁觀 [ lěng yǎn páng guān ]
1.【解釋】:冷眼:冷靜或冷漠的眼光。指不參與其事,站在一旁看事情的發展。
2.【出自】:唐·徐夤《上盧三拾遺以言見黜》:「冷眼靜看真好笑,傾懷與說卻為冤。」宋·朱熹《答黃直卿》:「故其後復申炎所陳,薦舉之說,乃是首尾專為王地,冷眼旁觀,手足俱露,甚可笑也。」
3.【示例】:詩雲:「一局輸贏料不真,香銷茶盡尚逡巡。欲知目下興衰兆,順問傍觀冷眼人。」 ◎《脂硯齋評紅樓夢》第二回
⑹ 求20個形容事先做好准備的成語和20個意思相反的成語
練兵秣馬
拼音: liàn bīng mò mǎ 簡拼: lbmm
近義詞: 厲兵秣馬 反義詞: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指作好戰斗准備
解釋: 訓練士兵,喂飽戰馬。指作好戰斗准備
出處: 宋·蘇洵《幾策·審敵》:「將遂練兵秣馬以出於實,實而與之戰,破之易爾。」
摩厲以須
拼音: mó lì yǐ xū 簡拼: mlyx
近義詞: 摩厲以需、摩礪以須 反義詞: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比喻做好准備,等待時機
解釋: 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備,待時而動
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二年》:「摩厲以須,王出,吾刃將斬矣。」
例子: 至是始得以間道生還之故遷拜拾遺,得居言路,~。(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五)
謁後語: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拼音: bīng mǎ wèi dòng, liáng cǎo xiān xíng 簡拼: bmwx
近義詞: 反義詞:
用法:
解釋: 指出兵之前,先准備好糧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備工作。
出處: 林占財《森林中的遠征》:「是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自古以來用兵的老規矩,你們沒有糧食怎麼走這么遠的路!」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拼音: fán shì yù zé lì,bù yù zé fèi 簡拼: fsyf
近義詞: 反義詞:
用法: 復句式;作分句;指有準備就會成功
解釋: 預:預先,指事先作好計劃或准備;立:成就;廢:敗壞。不論做什麼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出處: 西漢·戴聖《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例子: 「~」,沒有事先的計劃和准備,就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毛澤東選集·論持久戰》)
居安思危
拼音: jū ān sī wēi 簡拼: jasw
近義詞: 常備不懈、安不忘危、防患未然 反義詞: 高枕無憂、及時行樂、刀槍入庫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解釋: 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里,也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備。
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一年》:「《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例子: 得寵思辱,~(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六十回)
杅穿皮蠹
拼音: yú chuān shuǐ dù 簡拼: ycpd
近義詞: 反義詞:
用法:
解釋: 杅:飲水器。比喻事先充分准備,謀定而後行動。
枕戈待旦
拼音: zhěn gē dài dàn 簡拼: zgdd
近義詞: 枕戈坐甲、枕戈以待 反義詞: 醉生夢死、高枕無憂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解釋: 戈:古代的一種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殺敵,枕著武器睡覺等天亮。形容時刻准備作戰,
出處: 《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例子: 我先前只知道武將大抵通文,當「~」的時候,就會做駢體電報,這回才明白雖是文官,也有深諳韜略的了。
患至呼天
拼音: huàn zhì hū tiān 簡拼: hzht
近義詞: 反義詞:
用法:
解釋: 患:禍患;呼:喊。形容事前不作準備,災禍臨頭,求天救助。
出處:
例子: 如果不早作準備,來年汛期~,就來不及了。
謁後語:
急來報佛腳
拼音: jí lái bào fó jiǎo 簡拼: jlbj
近義詞: 反義詞:
用法:
解釋: 比喻事到臨頭才慌忙准備。
出處:
例子: 學習要靠平時的積累,~,應付考試,那是不鞏固的。
渴而掘井
拼音: kě ér jué jǐng 簡拼: kejj
近義詞: 反義詞:
用法:
解釋: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沒有準備,臨時才想辦法。
臨陣磨槍
拼音: lín zhèn mó qiāng 簡拼: lzmq
近義詞: 臨陣磨刀、措手不及、臨渴掘井 反義詞: 常備不懈、防患未然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比喻事到臨頭才匆忙准備
解釋: 到了快要上陣打仗的時候才磨刀擦槍。比喻事到臨頭才匆忙准備。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0回:「『臨陣磨槍』也不中用!有這會子著急,天天寫寫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例子: 學習要靠平時努力,不要~,到考試前才用功。
臨難鑄兵
拼音: lín nàn zhù bīng 簡拼: lnzb
近義詞: 反義詞: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比喻平時不作準備,臨時才想辦法
解釋: 臨到危難時,方才鑄造兵器。比喻平時不作準備,臨時才想辦法。
出處: 春秋·齊·晏嬰《晏子春秋·雜上二十》:「溺者不問隊,迷者不問路。溺而後問隊,迷而後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臨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例子:
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拼音: píng shí bù shāo xiāng,jí lái bào fó jiǎo 簡拼: psbj
近義詞: 反義詞:
用法:
解釋: 諺語。原比喻平時不往來,遇有急難才去懇求。後多指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拼音: qī nián zhī bìng,qiú sān nián zhī ài 簡拼: qnza
近義詞: 反義詞:
用法:
解釋: 病久了才去尋找治這種病的干艾葉。比喻凡事要平時准備,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
出處:
大寒索裘
拼音: dà hán suǒ qiú 簡拼: dhsq
近義詞: 反義詞:
用法:
解釋: 等到大冷天才去找毛皮衣服。比喻平時沒有準備,事到臨頭十分慌亂。
出處:
⑺ 預先准備根據意思寫出成語
有備無患:【基本解釋】: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拼音讀法】:yǒu bèi wú huà內n
【近義片語】:未雨綢繆、容防患未然、有恃無恐
【反義片語】:措手不及、臨陣磨槍、臨渴掘井
【使用方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成語出處】:《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歇後語】:笨姑娘剪鞋樣;飽帶干糧晴帶傘
⑻ 帶有將字的成語,並且將的意思是:打算,准備
貌似沒有這樣的成語。
將心比心、將計就計、將功贖罪、
這些的將,都是
【拿】的意思
還有的是
將門虎子這種,是將領之類的意思。
⑼ 含有寓意的成語
1、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2、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3、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3、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4、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5、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6、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7、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8、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准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定離開。 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毛遂自薦:在戰國的時候,有權有錢的人很喜歡供養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強自己的勢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見的時候,就讓他們策劃謀略,替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人被稱做食客,也叫門下客。 趙國的宰相平原君勢力龐大,家中養了幾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沒有什麼別的貢獻,平原君雖然覺得很奇怪,卻也沒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後來,趙國的國都邯鄲被秦軍包圍,情勢非常危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勸說楚王和趙國合作,共同出兵對抗秦國。平原君回家後,准備從食客中選出二十個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選來選去只有十九人合格,還差一個人。平原君正傷腦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對平原君說:「我是最適合的人選,願意跟從公子前往。」平原君說:「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鋒利的錐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會穿破袋子,顯露鋒芒。而你在我這三年,卻沒有傑出的表現,我看你還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現在才要進入袋子里,不然我這把錐子早就穿破袋子,顯露出它的鋒利,而且連錐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時之間也找不到適合的人選,於是平原君就帶著毛遂等二十人趕往楚國。 見到楚王,平原君說明了局勢和利害得失,費盡口舌,卻都無法說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沒有辦法、想不出好點子。正當大家不知到該怎麼辦才好,毛遂這時候手按寶劍,走到楚王前面說:「大王的性命現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國有幾百萬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戰役中卻被秦國幾萬人的軍隊打敗,奪去了許多城池與土地,連我們趙國都替你們感到羞憤。趙國提議兩國聯合抗秦,是在替你們楚國報仇。」楚王聽了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著寶劍威脅,就同意結盟,訂下和約。並立刻發兵支持趙國,解了邯鄲之圍。 從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當作上賓招持
9、疑鄰盜斧: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10、揠苗助長: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11、不可救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12、乘風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13、一衣帶水: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14、 高山流水: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15、 一字之師: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裡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16、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准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17、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18、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19、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20、杞人憂天
出處:《列子·天瑞》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踏,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譯文:
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天塌地陷,自己沒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有個人看他這樣憂愁,很為他擔心,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氣積聚在一起罷了,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氣。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從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間,怎麼會擔心天塌下來呢?「
那人憂天的人聽了,又說;「如果天是很厚的氣,那麼太陽、月亮和星星不會掉下來嗎?「
前來開導他的人說:「太陽、月亮和星星,也都是會發光的氣積聚而成的,即使掉下來,也不可能把人打傷。「
那個憂天的人又問:「如果地陷塌了怎麼辦呢?「
開導他的人回答說:「大地是土塊積聚而成,它充塞四野,無處不有,你在它上面隨便行走、跳躍,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麼擔心它會陷塌呢?「
那人聽了朋友的話,如釋重負,非常高興;那個前來勸他的人放下心來,也很高興。
21、南轅北轍
出處:《戰國策·魏策四》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譯文:
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梁勸他說:「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個趕著車向北走的人,告訴我說:『我要去楚國。『我問他:『你要去楚國,為什麼要向北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您的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的路費很充足。『我說:『你的路費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給我駕車的人本領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錯了,趕路的條件越好,離楚國的距離就會越遠。現在大王動不動就想稱霸諸侯,辦什麼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抬高聲威,豈不知您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這正像要去楚國卻向北走的行為一樣啊!「
22、畫蛇添足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
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譯文:
楚國有一個人舉行祭祀典禮。行完了禮,把一壺酒賞給他家裡的幾位客人。客人們商量道「這酒幾個人喝嫌少,一個人喝,有餘。咱們在地上畫蛇,誰先畫成了誰就喝酒。「有一個人先把蛇畫成了,拿過酒來將要喝,卻又左手舉著酒壺,右手又畫著蛇說:「我還能給蛇添上腳。「腳還沒畫成,另一個人又把蛇畫成了。這人把酒壺奪過來,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添上腳?「於是他就把酒喝了。
23、鄭人買履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雙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
有人問他:「你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不就行了嗎?為何還要跑回去看鞋樣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24、揠苗助長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原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譯文:
宋國有個農夫嫌稻苗長得太慢,於是將稻苗撥高,滿意地回了家,對家裡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稻苗長高一大截!「他兒子趕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25、邯鄲學步
出處:《莊子·秋水》
原文: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譯文:
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邯鄲人走路很好看,就趕去邯鄲跟人家學習步法。可是,他不僅沒有掌握邯鄲人走路的獨特技能,而且忘記了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結果只好爬著回家了。
26、刻舟求劍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塗嗎?
27、掩耳盜鈴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
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鍾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鍾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鍾,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⑽ 有一個成語大概意思是准備好了,等待時機立馬出發
有一個成語大概意思是准備好了,等待時機立馬出發
整裝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