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寓言故事成語故事
庖丁解牛 páo dīng jiě niú
近義詞: 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如臂使指 反義詞:
用法: 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常與游刃有餘連用
解釋: 庖丁:廚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出處: 先秦·莊周《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
例子:
成語故事: 庖丁解牛的故事
戰國時期道家代表莊周講一個故事:有個廚師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術十分嫻熟,刀子在牛骨縫里靈活地移動,沒有一點障礙,而且很有節奏。梁惠王看呆了,一個勁誇他技術高超。廚師說他解牛已經19年了,對牛的結構完全了解。
庖丁:廚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貽笑大方
拼音: yí xiào dà fāng 簡拼: yxdf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用於自謙
解釋: 貽笑:讓人笑話;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後泛指見識廣博或有專長的人。指讓內行人笑話。
出處: 先秦·莊周《莊子·秋水》:「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㈡ 莊子寓言中的成語故事
案劍瞋目 案:同「按」,握住;瞋目:瞪眼。手握寶劍,怒目而視。
抱瓮灌園 傳說孔子的學生子貢,在游楚返晉過漢陰,見一位老人抱著水瓮去灌園,就建議他用機械汲水,老人不願意。比喻安於拙陋的淳樸生活。
初生之犢 剛出生的小牛,比喻單純或勇猛的青年人。
縫衣淺帶 寬袖大帶是古代儒者的服飾,借指儒者。
婦姑勃溪 指婆媳間的爭吵與不和。比喻因日常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爭吵。
扶搖直上 扶搖:迅猛盤旋而上的旋風。形容上升很快或指仕途得志。
膏火自煎 油脂因能照明而致燃燒,比喻人因有才能或有財產而得禍。
恢恢有餘 恢恢:形容寬廣。指寬廣而有餘裕。
兼愛無私 泛愛大眾,對人沒有私心。
哀莫大於心死 指最可悲哀的事,莫過於思想頑鈍,麻木不仁。
愛人利物 愛護人民,力求有利於人民。
安常處順 安:習慣於;處:居住,居於;順:適合,如意。習慣於平穩的日子,處於順利的境遇中。
鹵莽滅裂 形容做事草率粗疏。
落雁沉魚 雁見了飛落地面,魚見了潛入水底。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動人。
莫逆於心 心中沒有抵觸。指情感一致,心意相投。
目無全牛 比喻技藝熟練到了得心應手的境界。
安時處順 安於常分,順其自然。形容滿足於現狀。
安室利處 指安全便利的處所。
安危相易 易:變易,轉變。平安與危難互為因果,相互轉換。
安之若命 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註定,因而甘心承受。
白駒過隙 白駒:白色駿馬,比喻太陽;隙:縫隙。象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苞苴竿牘 苞苴:蒲包,指贈送的禮物,引申為賄賂;竿牘:竹簡為書,指書信,這里特指請托信。指攜著禮物帶著書信,去探訪人。指行賄請托。
奔逸絕塵 奔逸:疾馳;絕塵:腳不沾塵土。形容走得極快。也形容人才十分出眾,無人企及。
碧血丹心 滿腔正義的熱血,一顆赤誠的紅心。形容十分忠誠堅定。
避世絕俗 避世:隱居不出仕;絕俗:與世間隔絕。脫離現實生活,不和人們往來。形容隱居山林,不與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極處世的態度。
變化無常 無常:沒有常態。指事物經常變化,沒有規律性。
冰解凍釋 如同冰凍融化一般。比喻困難或障礙消除。
播糠眯目 撒播糠秕眯住別人的眼睛。比喻外物雖小,但造成的危害卻很大。
不近人情 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不可端倪 端倪:頭緒。找不著頭緒。形容變化莫測。
不可偏廢 偏廢:側重一方,忽略另一方。指兩方面都應同樣重視,不能片面地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
不上不下 上不去,下不來。形容進退兩難。
不知端倪 端倪:頭緒。不知頭緒。
不知利害 不知什麼為利,什麼為害。
不主故常 故常:舊的常規、習慣。不拘於老的一套。
材大難用 原意是能力強難用於小事。後形容懷才不遇。
餐腥啄腐 比喻追求功名利祿。
超軼絕塵 軼:車轍;超軼:指後車超過前車;絕塵:腳不沾塵土。形容奔跑得極快。
朝三暮四 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塵垢秕糠 塵:塵土;垢:污垢;秕:秕谷;糠:米皮。比喻瑣碎而沒有用的東西。
沉魚落雁 魚見之沉入水底,雁見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瞠乎其後 瞠:瞪著眼看;其:代詞,他。在別人後面乾瞪眼趕不上。形容遠遠落在後面。
蟲臂鼠肝 比喻極微小而無價值的東西。
躊躇滿志 躊躇:從容自得的樣子;滿:滿足;志:志願。形容對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椿萱並茂 椿:多年生落葉喬木;萱:古人以為可以使人忘憂的萱草。椿萱:喻父母,古稱父為「椿庭」,母為「萱堂」。比喻父母健在。
存而不論 豐:保留。指把問題保留下來,暫不討論。
大而無當 當:底。雖然大,卻無底。原指大得無邊際。後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實際、不合用。
大方之家 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後泛指見識廣博或學有專長的人。
大惑不解 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大難臨頭 難:災禍;臨:來到。大禍落到頭上。
大同小異 大體相同,略有差異。
大相徑庭 徑:小路;庭:院子;徑庭:懸殊,偏激。比喻相差很遠,大不相同。
大有徑庭 比喻相差很遠,大不相同。
呆若木雞 呆:傻,發愣的樣子。呆得象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盜亦有道 道:道理。盜賊也有他們的那一套道理。
道存目擊 一個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人們只需一接觸便能感受得到。
得心應手 得:得到,想到;應:反應,配合。心裡怎麼想,手就能怎麼做。比喻技藝純熟或做事情非常順利。
得意忘言 原意是言詞是表達意思的,既然已經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詞。後比喻彼此心裡知道,不用明說。
得魚忘筌 筌:捕魚用的竹器。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後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
東施效顰 效:仿效;顰:皺眉頭。比喻胡亂模仿,效果極壞。
斗升之水 比喻微薄的資助。
獨往獨來 指行動自由,沒有阻礙。又指作文用字獨具一格,後指單獨往來。
斷鶴續鳧 斷:截斷;續:接;鳧:野鴨。截斷鶴的長腿去接續野鴨的短腿。比喻行事違反自然規律。
方外之人 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脫於世俗禮教之外的人。後指僧道。
分庭抗禮 庭:庭院;抗禮:平等行禮。原指賓主相見,分站在庭的兩邊,相對行禮。現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對等的關系。
廢然而返 本指怒氣消失,恢復常態,現在形容失望回來。
鳧脛鶴膝 指事物各有長短。
附贅懸疣 附贅:附生於皮膚上的肉瘤;懸疣:皮膚上突起的瘊子。比喻多餘無用的東西。
腹載五車 比喻讀書甚多,知識淵博。
肝膽楚越 肝膽:比喻關系密切;楚越:春秋時兩個諸侯國,雖土地相連,但關系不好。比喻有著密切關系的雙方,變得互不關心或互相敵對。
浮生若夢 浮生:空虛不實的人生;若:象。把人生當作短暫虛幻的夢境。
槁項黃馘 杭:枯乾;項:頸項;馘:臉。頸項枯瘦,面色蒼黃。形容不健康的容貌。
綆短汲深 綆:汲水用的繩子;汲:從井裡打水。吊桶的繩子短,打不了深井裡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難以擔任艱巨的任務。
槁木死灰 枯乾的樹木和火滅後的冷灰。比喻心情極端消沉,對一切事情無動於衷。
姑妄聽之 姑:暫且;妄:隨便,胡亂。姑且隨便聽聽,不一定就相信。
鼓盆之戚 舊指死了妻子。
姑妄言之 姑且隨便說說,不一定有什麼道理。
含哺鼓腹 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飽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
詭銜竊轡 詭銜:吐出馬嚼;竊轡:擺脫籠頭。馬吐出嚼子,咬斷韁繩。比喻不受束縛。
歡呼雀躍 高興得像麻雀那樣跳躍起來。形容十分歡樂的情景。
㈢ 出自《莊子》寓言故事
《痀僂丈人承蜩》這個故事
原文: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讀居樓)者承蜩(讀條),猶掇(讀多)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讀知朱);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讀決朱居);吾執臂也,若槁(讀稿)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譯文:
孔子周遊列國,到了楚國。有一次出門,到樹林中。遇見一位駝背老人,用長竹竿塗膠貼捕蟬蟲,就像在撿取東西一樣。
孔子問他:「你的技巧很高超啊!有什麼方法原理嗎?」
駝背老人回答:「我有方法原理啊。五六月捕蟬季節,在竹竿上放兩個小丸子練手,直到它們不掉下來,那末,捕蟬失敗的次數僅有毫釐之差;在竹竿上放三個小丸子練手,直到它們不掉下來,那末,捕蟬失敗的次數僅有十分之一;在竹竿上放五個小丸子練手,直到它們不掉下來,那末,捕蟬就像在撿取東西一樣了。雖然,我的身體,就像僵硬如樹木;我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枝條;盡管天地那麼大,萬物那麼多,而我的知識,只有蟬的翅膀而己。但是,我也不反側不安,不認為萬物同蟬翅膀有什麼不一樣。那末,為什麼會捕不到蟬呢!」
對他的學生說:「立志專一不分心,聚精會神,就能做到如像駝背老人所說的方法原理一樣!」
是讓我們要有立志專一不分心的精神~
㈣ 莊子 成語出自〈莊子〉的成語故事
扶搖直上、鵬程萬里——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御風而行——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
越俎代庖——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大相逕庭、不近人情——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
肌膚勝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
形如槁木——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大言炎炎——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朝三暮四——狙公賦芧,曰:『朝三而莫四.』眾狙皆怒.
莊周夢蝶——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游刃有餘——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躊躇滿志——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旁門左道——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盜亦有道——故跖之徒問跖曰:「盜亦有道乎?」
唇亡齒寒——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
人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
獨來獨往——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
善始善終——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莫逆之交——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唯命之從——父母於子,東西南北,唯命之從.
冥冥之中——冥冥之中,獨見曉焉.
勃然作色——謂己道人,則勃然作色.
虛與委蛇——吾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故逃也.
不徐不疾、得心應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
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
相濡以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吐故納新——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
見笑大方——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井蛙之見——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夜以繼日——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為形也亦疏矣!
望洋興嘆——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
何罪之有——然且不免於罔羅機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
君子之交淡若水——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亦步亦趨——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哀莫大於心死——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失之交臂——吾終身與女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
不知天高地厚——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化腐朽為神奇——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
無所不在——莊子曰:「無所不在.」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捉襟見肘——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分庭抗禮——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敖之容.
變化無常——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
大同小異——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
葉公好龍——葉公子高之好龍,雕文畫之,天龍聞而示之,窺頭於匾,施尾於堂,葉公見
之,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其似龍非龍也.
對牛彈琴——莊子郭象註:「是猶對牛鼓簧耳.」
能者多勞——巧者勞而智者憂.
螳臂擋車——女不知夫螳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小巫見大巫——小巫見大巫,拔茅而起,此其終身弗如也.
支離破碎——夫支離其形者.
每況愈下——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也,每下愈況.
沉魚落雁——毛嬙麗姬,人自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
㈤ 出自《莊子》寓言故事成語故事也行
鵬程萬里/扶搖直上
這個故事出於《莊子*逍遙游》。
鵬程萬里:比喻前程專非常遠大。
扶搖直上:形屬容上升很快。比喻仕途得意。
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己職務范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出 處:《莊子·逍遙游》
每況愈下
這個故事出自《莊子·知北游》。原來的意思是說,越從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後來意思逐漸轉變為表示情況越來越糟糕的意思
大而無當
原意為「東西很大但沒有什麼用處或者用處不大不適合」,後引申為「誇大而不合實際,『形容不著邊際』」。成語出處 《莊子·逍遙游》
大相徑庭
《莊子 逍遙游》。形容彼此相差很遠,很不一致
㈥ 10個寓言故事的成語
鷸蚌相爭、井底之蛙、畫蛇添足、指鹿為馬、掩耳盜鈴、班門弄斧、刻舟求劍、守株待兔、揠苗助長、南轅北轍。
1、 鷸蚌相爭
【解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自】: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譯文】:波翻血海全球憐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大的秦國?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它告訴人們:在各種紛亂復雜的矛盾斗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2、井底之蛙
【解釋】: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出自】:莊子·戰國《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譯文】:井中的青蛙不可能同它談論大海的事,因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見井口很小的一片天。後來人們用井底之蛙的故事來比喻眼界狹小,目光短淺的人。
3、畫蛇添足
【解釋】: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出自】:《戰國策·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譯文】: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他足夠?
楚國有個搞祭祀活動的人,祭祀完了以後,拿出一壺酒賞給門人們喝。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足夠,一個人喝則有剩餘。我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先畫好的人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先把蛇畫好了,他拿起酒壺正要喝,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給它畫腳。"沒等他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然後他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為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酒。
4、指鹿為馬
【解釋】: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司馬遷·漢《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譯文】:趙高想作亂,怕群臣不聽,於是先進行試驗,拿只鹿獻給秦二世,說:馬啊。二世笑著說:你錯了吧?對鹿為馬。問身邊的人,旁邊的人沉默,有人說是馬為了迎合趙高。
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於是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
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5、掩耳盜鈴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自】:《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譯文】:百姓想得到鍾的,想要背著它逃跑,那鍾大不到背不動。以椎詆毀他,鍾是一樣的聲音。怕別人聽見他而剝奪自己的,突然捂著自己的耳朵。
范氏滅亡了,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鍾。想要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鍾太大了,背不動;於是用槌子把鍾砸碎,剛一砸,鍾鍠鍠的響聲很大。他生怕別人聽到鍾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緊緊捂住。他以為捂住自己的耳朵別人就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6、班門弄斧
【解釋】: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
【譯文】:拿著斧子到班、郢之門,這個厚臉皮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
7、刻舟求劍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裡,就契那船說:這寶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從他所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的。船已經走了,而劍不走,這樣尋找寶劍,這不是糊塗嗎?
刻個記號便於打撈寶劍,原本並無錯,可是把記號刻在了移動的船上,那豈不等於沒有記號嗎?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看不到事物發展變化的人是一個絕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願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
8、守株待兔
【解釋】: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出自】:韓非子·戰國《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譯文】: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9、揠苗助長
【解釋】: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自】:孟子·戰國《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譯文】: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於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地拔高,茫茫然回家,對他家裡人說:『今天病了,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他的兒子急忙跑去看的,禾苗已全部於死了。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10、南轅北轍
【解釋】: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劉向·漢《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譯文】: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走。
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梁勸他說:我在大路上遇到一個趕著車向北走的人,告訴我說:我要去楚國。我問他:你要去楚國,為什麼要向北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您的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
他又說:我的路費很充足。我說:你的路費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給我駕車的人本領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錯了,趕路的條件越好,離楚國的距離就會越遠。
現在大王動不動就想稱霸諸侯,辦什麼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抬高聲威,豈不知您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這正像要去楚國卻向北走的行為一樣啊!
㈦ 莊子的故事或成語
《莊子》里的成語故事有:朝三暮四、鵬程萬里、東施效顰、井底之蛙、相濡以沫等。
一、朝三暮四
1、成語解釋:聰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於辨別事情,後來比喻辦事反復無常,經常變卦。
2、成語出處:《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3、白話釋義:養猴人給猴子分橡子,說:「早上分給三升,晚上分給四升」。猴子們聽了非常憤怒。養猴人便改口說 :「那麼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們聽了都高興起來。
二、鵬程萬里
1、成語解釋:相傳鵬鳥能飛萬里路程,這個成語比喻前程遠大。
2、成語出處:《莊子·逍遙游》:「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3、白話釋義:鵬鳥遷徙時,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鵬鳥奮起而飛,旋轉扶搖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
三、東施效顰
1、成語解釋:一味的去模仿別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2、成語出處:《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3、白話釋義:從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皺著眉頭在鄰里間行走,鄰里的一個醜女人看見了認為皺著眉頭很美,回去後也在鄰里間捂著胸口皺著眉頭。鄰里的有錢人看見了,緊閉家門而不出;貧窮的人看見了,帶著妻兒子女遠遠地跑開了。
四、井底之蛙
1、成語解釋:比喻見識短淺,卻又妄自尊大。
2、成語出處:《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3、白話釋義:井裡的蛤蟆你和它講海多大講不通,因為它被狹小的生活環境所局限。
五、相濡以沫
1、成語解釋:比喻同在困難的處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2、成語出處:《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
3、白話釋義:泉水乾涸後,兩條魚未及時離開,終受困於陸地的小窪,兩條魚朝夕相處,動彈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忍受著對方的吹氣,忍受著一轉身便擦到各自身體的痛楚。此時,兩條魚便不禁緬懷昔日在江河湖水裡各自獨享自由自在快樂的生活。
㈧ 莊子的寓言故事四字成語故事
朝三暮四
出處: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解釋:
1、(古)實質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
2、(今)聰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於辨別事情,後來比喻辦事反復無常,經常變卦。
鵬程萬里
出處:
《莊子·逍遙游》「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解釋:
相傳鵬鳥能飛萬里路程,這個成語比喻前程遠大。
東施效顰
出處:
《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解釋:
不應該一味的去模仿別人,更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否則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井底之蛙
出處: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解釋:
比喻見識短淺,卻又妄自尊大。
貽笑大方
出處:
《莊子·秋水》:「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解釋:
貽笑:讓人笑話;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後泛指見識廣博或有專長的人。指讓內行人笑話。
望洋興嘆
出處:
《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解釋:
這個成語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後來人們用它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條件不充分而感到無可奈何。
躊躇滿志
出處:
《莊子·養生主》:「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解釋:
躊躇,從容自得的樣子;滿,滿足;志,志願。形容對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游刃有餘
出處:
《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解釋:
比喻技術熟練,經驗豐富,解決問題毫不費力。
捉襟見肘
出處:
《莊子·讓王》:「曾子居衛,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解釋:
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兒,形容衣服破爛。比喻顧此失彼,窮於應付。
相濡以沫
出處:
《莊子·大宗師》。原文「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
解釋:
相:互相。濡:沾濕,浸潤。以:用。沫:唾沫。比喻同在困難的處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櫛風沐雨
出處:
《莊子·天下》:「沐甚雨,櫛急風。」
解釋:
形容人經常在外面不顧風雨地辛苦奔波。
以管窺天
出處:
《莊子·秋水》:「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
解釋:
通過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見聞狹隘或看事片面。
栩栩如生
出處:
《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茫茫然周也。」
解釋:
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文過飾非
出處:
《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莊子·盜跖》:「辯足以飾非。」
解釋:
文、飾:掩飾;過、非:錯誤。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白駒過隙
出處:
《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
解釋:
形容時間過得飛快。
洋洋大觀
出處:
《莊子·天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解釋:
洋洋:盛大、眾多的樣子;大觀:豐富多彩的景象。形容事物或景象十分豐富多彩,盛大壯觀。
恬淡無味
出處:
《莊子·刻意》:「夫恬惔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
解釋:
心境清靜自適而無所營求。
枯木死灰
出處:
《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杭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解釋:
死灰:燃燒後餘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極其消極悲觀。
莫逆之交
出處:
《莊子·大宗師》:「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解釋:
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沉魚落雁
出處:
《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解釋:
魚見之沉入水底,雁見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㈨ 莊子 成語故事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專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屬
也是成語「邯鄲學步」出處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㈩ 成語故事《莊子》
翻譯: 而且你就不曾聽說過那燕國壽陵的小子到趙國的邯鄲去學習走步之事嗎?未能學會回趙國的本答事,又丟掉了他原來的本領,最後只得爬著回去了。
故事大意:燕國壽陵地方的人,走路的樣子八字朝外,搖擺蹣跚十分難看。當地有個土生土長的小夥子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相當優美,就跋山涉水前去學習。
小夥子風塵僕僕來到趙國首都邯鄲。果然,只見繁華大街上,人人走路的姿式十分優雅,一抬手一舉足,都顯示著高貴的風度。小夥子自慚形穢,連忙跟著行人模仿起來。
學了幾天,越走越別扭。小夥子想,一定是因為自已的惡習太深了,不徹底拋棄自已的老步法,肯定學不好新姿式。於是,這位小夥子從頭學起,每邁出一步都要仔細推敲下一步的動作,一擺手、一扭腰都要認真計算尺寸。他雖然廢寢忘食地學,還是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的姿式,倒反而把自已原來的走路樣子也忘了個精光。當他要回燕國的時候,手足無措,只好在地上爬著回去。
成語: 邯鄲學步
含義: 不要盲目學習別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