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的成語故事
十載寒窗_成語解釋
【拼音】:shí zǎi hán chuāng
【釋義】:載:年。指長期苦讀。
【出處】: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三折:「十載寒窗積雪余,讀得人間萬卷書。」
② 和舟有關的典故,多多益善,回答得好的加分。
楚人學舟
楚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師之是聽。於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遽謝舟
師,椎(同『槌』)鼓速進,亟犯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舵。然則以今日之危者,豈非前日之幸乎?
翻譯:楚地有個學習駕船的人,他(在)開始(的時候)調頭.轉彎.快、慢,只聽從船師傅的話。於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身手),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手的,便以為學全了駕船的技術。馬上謝別了船師,用椎敲鼓(古人是靠擊鼓來發布號令的)快進,突然碰到大的危險,就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墜(江)舵失去操控。然而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嗎?
道理:工作、學習不能淺嘗輒止 。
(或學習、工作不能自滿,或學習、工作應該不斷進取。)
————————————————————————————————
刻舟求劍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鍥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翻譯: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也可稱為路過江的人),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或:情況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改變,否則不能成功。
————————————————————————————————
積羽沉舟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戰國策·魏策一》:「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
據記載,戰國時期,諸侯稱霸天下。有識之士提出了兩種主張,即「合縱」和「連橫」。前者主張弱國聯合抗擊強秦,後者主張弱國跟隨秦征服其他弱國。當時的齊、楚、燕、韓、魏、趙六國之間的合縱盟約十分牢固,秦國的相國張儀發覺後,便辭去職務,來到魏國,准備打算勸魏王退出縱約。
張儀得到魏襄王的信任,被任命為相國。但魏襄王很有主見,他知道秦國野心很大,不講信義,所以不願聯合秦國。秦王聞之大怒,一面派大軍襲取魏地,一面派人暗中不斷厚贈張儀財寶。
四年後,魏襄王死,兒子哀王繼位。張儀又勸說魏哀王投靠秦國,也遭到拒絕。張儀便暗中要秦國進攻魏國。魏國戰敗了。第二年,魏國又被齊國打敗於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秦國又乘機攻魏,他們先把韓國大將申差的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使其他諸侯為之震驚。魏國的失敗,導致了縱約國關系出現裂痕。張儀利用這種形勢,說服哀王依附秦國。他從分析魏國地理形勢、兵力狀況、目前處境、「合縱」協約不可信等不利條件入手,最後用「積羽沉舟」作比喻,指出魏國如果忽視這些不利因素,就會像輕的羽毛大量堆積能壓沉大船一樣,遭到覆亡的危險。魏哀王終於聽從了張儀的勸議,背離「合縱」協議,請求和秦國「連橫」。
「積羽沉舟」比喻細微的東西可以匯成巨大力量;也比喻壞事雖小,積累下去會產生嚴重後果。
——————————————————————————————
破釜沉舟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地區)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③ 木已成舟的成語故事
木已成舟的成語故事
成語典故 木已成舟 成語拼音 mù yǐ chénɡ zhōu 成語解釋版 樹木已經做成了船權。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成語故事或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四回:「如今木已成舟,也 是 林 兄 命 定 如 此 了 。 」 成 語 造 句 近 義 詞 覆水難收反義詞 變幻莫測成語英譯 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 燈謎面試航;杭改作航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分句;中性詞
④ 是歷史土有名的戰舟故事成語有什麼
破釜沉舟、刻舟求劍。
⑤ 破釜沉舟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著有項羽和劉邦。下面,講一個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的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巨鹿。
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後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么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沖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沖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打這以後,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⑥ 舟車勞頓的成語故事
「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 召見一結束。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問題。我之所以先問年景和百姓,終於到了趙國國都邯鄲。她一高興,後問候你們大王,齊王使者納悶地問。她一身威嚴正氣:「話可不能這么說。因此。因此,您若回問的話。他是個心直口快的人,飽飽眼福,又哪裡有大王呢,專程向您來問安,比什麼禮品都貴重,馬不停蹄,這不是~是什麼呢,便直接問出來,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便直接回齊國去了:「你們齊國今年的收成好嗎,「這……」齊王的使者啞口無言了,趙威後一定會很高興;不令則不可以守;無有居心,工商為末;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等辦完了公事。他覺得,心裡很不是滋味:「尊敬的威後,我奉我國大王的旨意?」,那趙威後竟然沒有先去拆閱齊王的信,齊王的使者一直覺得肩上沉甸甸的,我作為齊國使者去向趙威後問安,所以十分高興地接受了這一差事。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照說,而只抓細微末節,一定要好好地看看邯鄲;不可以戰,還是一件十分難得的美差呢:「你想想看,可就是沒有見過?假如沒有黎民百姓、次要的部分。 齊王的這位使者沒有到過趙國。 到了邯鄲。現多用於指輕重主次顛倒,也該先問候我們的大王,不想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捨本逐末 [shě běn zhú mò] 生詞本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舍,更沒見過趙威後;皆有遠志:舍棄,去問候趙威後,卻躬身問齊王使者道,從事工商。拋棄事物根本,心中想什麼,在齊王使者的想像中是十分美麗的,那黎民百姓靠什麼活下去呢。謂舍棄農耕、主要的部分,各個諸侯國之間經常有使節往來,而去追求枝節的。」齊王使者答?」。可您先問的卻是年景和百姓,滿臉的慈祥?」。 趙威後再問。 趙威後又問、次要的,趙威後的那有關「捨本逐末」的幾句問候;逐。 在歸國的路上,我這樣問才合乎情理:那雕梁畫棟的梳妝樓:追求;不這樣問,趙威後笑著說,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雖說那趙威後什麼禮品也沒有賜給他。你說是不是這樣呢?」。 貶義出 處《呂氏春秋·上農》;其產約則輕遷徙。拋棄根本的。成語接龍末節細行 行步如飛 飛聲騰實 實至名歸 歸根結底 底死謾生 生動活潑 潑婦罵街 街號巷哭哭笑不得 得意忘形 形容枯槁 槁項沒齒 齒白唇紅 紅白喜事 事無二成 成人之善 善有善報報本反始 始末原由 由淺入深 深文周內 內柔外剛 剛戾自用 用盡心機 機事不密 密不通風風旋電掣 掣襟露肘 肘行膝步 步履維艱 艱深晦澀 澀於言論 論長說短 短褐穿結 結黨營私私相授受 受寵若驚 驚采絕艷 艷如桃李 李郭同舟 舟車勞頓 頓腳捶胸 胸有成算 算沙摶空空室清野 野心勃勃 勃然奮勵 勵兵秣馬 馬如游魚 魚帛狐聲 聲銷跡滅 滅門絕戶 戶樞不蠹蠹政害民 民困國貧 貧賤之知 知羞識廉 廉泉讓水 水中捉月 月盈則食 食為民天 天翻地覆覆海移山 山積波委 委曲成全 全神貫注 注玄尚白 白面書郎 郎才女姿 姿意妄為 為期不遠遠垂不朽 朽竹篙舟 舟中敵國 國破家亡 亡猿災木 木人石心 心如止水網路釋義古以農耕為本,那巍峨秀麗的叢台……他聽人說過很多很多回,自有我的道理。 趙威後果然不負賢名?近反義詞近義詞本末倒置 舍近求遠 輕重倒置 南轅北轍 尋流逐末 損本逐末 掘地尋天 離本趣末秦伯嫁女 舍本求末 貪小失大反義詞追本求源 大處落墨 追根尋源 逐本舍末典 故戰國時,而把尊貴的放在了後面呢:「齊王也很好嗎,齊王的使者已經沒有心情再去瀏覽邯鄲的美景,他直奔趙王城,追求枝節。」齊王使者答,趙威後說道,而專顧細枝末節。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好,趙威後早已端坐在一個綉墩之上等候了:「黎民百姓好嗎。」 例 句學習中只熱衷於獵奇、主要的。」齊王使者答。比喻不抓根本環節,齊王使者把隨身帶來的齊王親筆信呈給了趙威後。有一天,不會明辨輕重緩急,他覺得此次出使趙國,說不定會賞賜一些貴重的小禮品。 以禮拜見之後,「好?所以說。他想,「也很好。但不知怎的,您怎麼把低賤的擺在了前頭。拋棄根本,齊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趙國去問候趙威後:「什麼道理。 邯鄲。當齊王的使者被一位美麗的宮娥引進後宮時,便是捨本逐末。」,可他並不認為是空手而歸,而去追求枝節。但他早就聽說趙威後是以為很賢德的往後,假如沒有好年景。 這個使者披星戴月,那熱鬧非凡的市橋,一路上盤算著?」。 齊王使者回答完問話?」
⑦ 魚什麼舟的成語典故大全2014
成語有【白魚入舟】
白魚入舟_金山詞霸
【拼 音】:
bái yú rù zhōu
【解 釋】:
比喻用兵必專勝的徵兆屬.
【出 處】:
《尚書大傳》第三卷:「八百諸侯俱至孟津,白魚入舟.」
【示 例】:
武王~,君臣變色.(《三國志·魏書·楊阜傳》)
⑧ 逆水行舟的成語典故
出處:
清·梁啟超《蒞山西票商歡迎會學說詞》:「夫舊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回人以為人之答處於世也,如逆水許舟,不進則退。」
譯:(夫是發語詞)以前陳舊的東西可以保留下來,這樣也算完成可以了!但是在下認為人生活在世上,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意譯一下就是:能夠應循守舊,這樣就算結束了!但是我覺得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就好象逆水行舟,不前進就會退步。
學如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譯: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後退。
即使目下還有點逆水行舟,也只好拉纖。(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
⑨ 成語故事破釜況舟的主人公是誰
破釜沉舟,意思是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破釜況舟的主人公是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