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指看結果的成語是什麼

指看結果的成語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16 17:15:21

⑴ 等待結果的成語是什麼

靜候佳音 釋義:久立而等待。久久站著等候好的消息

⑵ 表示結果的成語有哪些

道頭會尾、睹始知終、毫釐千里、恍然大悟、茅塞頓開、如夢初醒、撥雲睹日、抱薪救火、大喜過望、道頭知尾

⑶ 什麼成語能指,開始.中間.結果

自始至終_金山詞霸

【拼 音】:
zì shǐ zhì zhōng

【解 釋】:
從開始到版末了.也指一權貫.

【出 處】:
《宋書·謝靈運傳》:「以晉氏一代;自始至終;竟無一家之史;令靈運撰《晉書》;粗立條流;書竟不就.」

【示 例】:
這場比賽;我~都在場觀看.

⑷ 有結果了的成語

道頭抄會尾、睹始知終、毫釐千里、恍然大悟、茅塞頓開、如夢初醒、撥雲睹日、抱薪救火、大喜過望、道頭知尾
道頭會尾
讀音:dào tóu huì wěi
釋義:說個開頭就知道結果。 形容思維敏捷、悟性好。同「道頭知尾」。
出處:《五燈會元·芭蕉清禪師法嗣·承天辭確禪師》:「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師曰:『道頭會尾,舉意知心。』「
睹始知終
讀音:dǔ shǐ zhī zhōng
釋義:指看見事物的開始階段就預見到它的最終結果。
出處:漢·袁康《越絕書·德序外傳記》:「故聖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
毫釐千里
讀音:háo lí qiān lǐ

⑸ 表示結果的成語是什麼

拔十得五 拔:選拔,推薦。想選拔十個,結果只選得五個。指選拔人才不容易。
出處:《新唐書·張九齡傳》:「夫吏部尚書、侍郎,以賢而授者也,豈不能知人?如知之難,拔十得五,斯可矣。」
搬石砸腳 比喻本來想害別人,結果害了自己。
抱薪救焚 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同「抱薪救火」。
出處:《三國志·魏志·陶謙傳》「太祖以糧少引軍還」裴松之注引三國吳韋昭《吳書》:「此何異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抱薪救火 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出處:《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成敗利鈍 利:鋒利,引伸為順利、成功;印:不鋒利,引伸為挫折。成功或失敗,順利或不順利。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種情況或結果。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乘興而來 乘:趁,因;興:興致,興趣。趁著興致來到,結果很掃興的回去。
出處:《晉書·王徽之傳》:「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心見安道邪?』」
春花秋實 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現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出處:清·錢泳《履園叢活·夢幻·永和銀杏》:「楊州鈔關官署東隅,有銀杏樹一株,其大數圍,直干凌霄,春花秋實。」
春華秋實 華:花。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現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出處:《三國志·魏志·刑顒傳》:「而楨禮遇殊榮,顒反疏簡,私懼觀者將謂君侯習近不肖,禮賢不足,采庶子之春華,忘家丞之秋實。」《後漢書》卷五十二:「春發其華,秋收其實,有始有極,愛登其質。
大計小用 用於大事的計策,結果只用在小事情上。表示計策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孔明連夜驅兵,真出祁山前下寨,收住軍兵,重賞姜維。維曰:『某恨不得殺曹真也!』孔明亦曰:『可惜大計小用矣。』」
大喜過望 過:超過;望:希望。結果比原來希望的還好,因而感到特別高興。
出處:《史記·黥布傳》:「出就舍,張御食飲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
倒果為因 果:結果;因:原因。把結果當成原因,顛倒了因果關系。
出處:魯迅《墳·科學史教篇》:「日頌當前之結果,於學者獨恝然而置之,倒果為因,莫此為甚。」
倒因為果 顛倒因果關系,把原因說成結果。
道頭會尾 說個開頭就知道結果。形容思維敏捷、悟性好。同「道頭知尾」。
出處:《五燈會元·芭蕉清禪師法嗣·承天辭確禪師》:「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師曰:『道頭會尾,舉意知心。』」
道頭知尾 說個開頭就知道結果。形容思維敏捷、悟性好。
出處:《朱子語類》卷四九:「惟聖人道頭知尾,下學便上達,若教學者,則須循其序也。」
睹始知終 指看見事物的開始階段就預見到它的最終結果。
出處:漢·袁康《越絕書·德序外傳記》:「故聖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
負薪救火 背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出處:《韓非子·有度》:「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史記·魏世家》:「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毫釐千里 毫、厘:兩種極小的長度單位。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互為因果 原因和結果相互聯系,相互轉化。
華而不實 華:開花。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
出處:《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經術者》:「東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棗,華而不實,何也。」《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禍福相依 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出處:《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見始知終 指看見事物的開始階段就能預見到它的最終結果。
開花結果 原指經播種耕耘後有了收獲。現比喻工作有進展,並取得了成果。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開花結果自馨香。」
開花結實 比喻修養、學習、工作等有了成績,取得效果。同「開華結果」。
開華結果 比喻修養、學習、工作等有了成績,取得效果。
弄假成真 本來是假裝的,結果卻弄成了真的。
出處:宋·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輪勤。」
弄巧成拙 本想耍弄聰明,結果做了蠢事。
出處:宋·黃庭堅《拙軒頌》:「弄巧成拙,為蛇畫足。」
弄巧反拙 本想耍弄聰明,結果做了蠢事。同「弄巧成拙」。
噴血自污 含血噴人,卻先污己口。比喻本欲惡毒地污衊、攻擊他人,結果卻先害了自己。
前因後果 起因和結果。泛指事情的整個過程。
出處:《南齊書·高逸傳論》:「今樹以前因,報以後果。」
蹺足而待 踮起腳跟等待。形容短時間內便能見到事情的結果。
出處:語出《漢書·高帝紀》:「大臣內畔,諸將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勸百諷一 形容規諷正道的言辭遠遠及不上勸誘奢靡的言辭。意在使人警戒,但結果卻適得其反。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猶馳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
生死未卜 或生或死結果尚難測定。
適得其反 適:正,恰好。恰恰得到與預期相反的結果。
出處:清·魏源《籌海篇·議守上》:「今議防堵者,莫不曰:『御諸內河不若御諸海口,御諸海口不若御諸外洋。』不知此適得其反也。」
適居其反 恰恰得到與預期相反的結果。同「適得其反」。
出處:李大釗《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這都是大錯特錯,唯物史觀及於人生的影響乃適居其反。」
收因結果 指了卻前緣,得到結果。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
收因種果 指了卻前緣,得到結果。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同「收因結果」。
收園結果 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同「收因結果」。
收緣結果 指了卻前緣,得到結果。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同「收因結果」。
殊方同致 猶殊途同歸。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殊路同歸 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同「殊塗同歸」。
殊塗同歸 本指由不同途徑達到同一目的地。後比喻採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結果。
出處:語出《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孔穎達疏:「言天下萬事終則同歸於一,但初時殊異其塗路也。」
殊塗同會 猶殊途同歸。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殊塗同致 猶殊途同歸。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殊途同歸 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殊致同歸 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同「殊塗同歸」。
順理成章 順:依順;理:條理;章:章法。指寫文章或做事情順著條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種情況自然產生某種結果。
出處:《朱子全書》:「文者,順理而成章之謂。」
同歸殊塗 原指天下萬事初雖異,然終究同歸於一。後泛指途徑不同而結果相同。
出處:語出《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同歸殊途 歸:歸宿;殊:不同;途:道路。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徒費唇舌 徒:白白地。指白講了一大套話,結果仍然無濟於事。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費唇舌,你這鄉談暫且留著,等小弟日後學會再說罷。」
歪打正著 比喻方法本來不恰當,卻僥幸得到滿意的結果。也比喻原意本不在此,卻湊巧和別人的想法符合。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二回:「將葯煎中,打發晁大舍吃將下去。想歪打正著,又是楊太醫運好的時節,吃了葯就安穩睡了一覺。」
剜肉成瘡 本想割肉醫瘡,但被割之處反成新瘡。比喻行事只顧一面,結果與預想適得其反。
剜肉生瘡 猶剜肉成瘡。比喻行事只顧一面,結果與預想適得其反。
剜肉做瘡 猶剜肉成瘡。比喻行事只顧一面,結果與預想適得其反。
亡羊之嘆 亡:丟失。嘆:嘆息。為丟失了羊而嘆息。比喻探索學問,徘徊歧路,結果一無所得,空留遺憾。亦作「亡羊歧路」。
無論如何 不管怎樣。表示不管條件怎樣變化,其結果始終不變。
下回分解 章回小說於每回之末所用的套語。現多用以喻事件發展的結果。
銜華佩實 銜:包含;華:比喻文采;佩:佩帶;實:果實,比喻文章的思想內容。形容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都完美。也形容草木開花結果。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征聖》:「然則聖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
向天而唾 仰頭向著天吐唾沫,唾沫還是落在自己的臉上。比喻本來想損害別人,結果受害的還是自己。
形枉影曲 東西的形狀歪斜了,它的影子也就彎曲了。比喻有什麼原因就會有什麼結果。
出處:《列子·說符》:「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
凶終隙末 凶:殺人;隙:嫌隙,仇恨;終、末:最後,結果。指彼此友誼不能始終保持,朋友變成了仇敵。
出處:《後漢書·王丹傳》:「張、陳凶其終,蕭、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鮮矣。」
秀而不實 秀:莊稼吐穗開花;實:結果實。開花不結果。比喻只學到一點皮毛,實際並無成就。
出處:《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仰面唾天 仰頭向著天吐唾沫,唾沫還是落在自己的臉上。比喻本來想損害別人,結果受害的還是自己。
養癰成患 留著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後患。比喻縱容包庇壞人壞事,結果會遭受禍害。
出處:《後漢書·馮衍傳》李賢注引馮衍《與婦弟任武達書》:「養癰長疽,自生禍殃。」
養癰貽患 癰:毒瘡;患:禍害。留著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後患。比喻縱容姑息壞人壞事,結果自己遭殃。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一》:「博善化之虛名,潰敗決裂乃至此。養癰貽患,我之謂也夫!」
養癰遺患 留著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後患。比喻縱容包庇壞人壞事,結果會遭受禍害。
出處:《後漢書·馮衍傳》李賢注引馮衍《與婦弟任武達書》:「養癰長疽,自生禍殃。」
一葉報秋 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同「一葉知秋」。
出處:唐·鮑溶《始見二毛》詩:「百川赴海返潮易,一葉報秋歸樹難。」唐·柳氏《楊柳枝》詞:「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一葉知秋 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以骨去蟻 用肉驅趕螞蟻,螞蟻越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同「以肉去蟻」。
出處: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下》:「以骨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以火去蛾 娥喜投火,用火驅趕飛蛾,蛾越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出處:《太平御史》卷九四四引《韓子》:「以火去蛾蛾愈多,以魚毆蠅蠅愈至。」
以肉驅蠅 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出處:明·張居正《答南學院周乾明》:「令人不解寬義,一切務為姑息弛縱,賈譽於眾,以致士習驕侈,風俗日壞,間有一二力欲挽之,則又崇飾虛談,自開邪徑,所謂以肉驅蠅,負薪救火也。」
以肉去蟻 用肉驅趕螞蟻,螞蟻越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以刑致刑 對重罪施以輕刑,則罪犯無所畏懼,其結果將導致不斷用刑。
出處:《商君書·靳令》:「罪重刑輕,刑至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又《去強》:「以刑致刑,國治。」《韓非子·飭令》:「罪重而刑輕,刑輕而則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
以魚驅蠅 魚腥能招來蒼蠅,用魚驅趕蒼蠅,蒼蠅更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下》:「以魚驅蠅,蠅愈至。」
異路同歸 通過不同的道路,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文子·精誠》:「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異路而同歸。」
異塗同歸 通過不同的道路,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論儒》:「聖人異塗同歸,或行或止,其趣一也。」
異途同歸 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因果報應 因果:原因和結果。佛教迷信,認為今生種什麼因,來生結什麼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出處:《慈恩傳》:「唯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
引虎自衛 引:招引。引來老虎,保衛自己。比喻企圖依仗惡人,結果反受其害。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嚴顏在巴郡,聞劉璋法正請玄德入川,拊心而嘆曰:『此所謂獨坐窮山,引虎自衛者也!』」
引狼自衛 猶言引虎自衛。比喻企圖依仗惡人,結果反受其害。
欲蓋彌彰 蓋:遮掩;彌:更加;彰:明顯。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
出處:《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欲益反弊 猶言欲益反損。想把事情做好,結果反而弄壞。
出處:金·王若虛《五經辨惑上》:「元凱於此,不獨誣經,而其於《左傳》,亦所謂欲益而反弊也。」
欲益反損 益:得益;損:損害。原想有所得益,結果反受損害。形容事與願違。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動而見尤,欲益反損。」
淵魚叢爵 比喻為政不善,結果驅使人民投向敵方。爵,古同「雀」。
出處:《孟子·離婁上》:「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原始見終 考察事物的開端而預見到它的結果。
出處:漢·王充《論衡˙實知》:「凡聖人見禍福也,亦揆端推類,原始見終。」《三國志·魏書·臧洪傳》:「仆雖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見終。」
原始要終 原、要:推求。探求事物發展的起源和結果。
出處:《周易·系辭下》:「《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造繭自縛 作繭自縛。比喻做了某事,結果反而使自己受困。
出處:陶行知《中國大眾教育問題》六:「他們幫助敵人造成聯合戰線攻打他們自己,他們像蠶一樣,造繭自縛。」
造因結果 指無論製造何種因緣,必得相應之後果。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世人造因結果的這場公案,原是上天給眾生開得一個公共道場。」
治絲益棼 治:整理;益:越發;棼:紛亂。理絲不找頭緒,結果越理越亂。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對頭,反而使問題更加復雜。
出處:《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終成泡影 結果一場空,一無所有。
總角之交 總角:兒童發髻向上分開的結果童年。指童年時期就結交的朋友。
出處:《禮記·內則》:「拂髻,總角。」鄭玄註:「總角,收髻結之。」《晉書·何劭傳》:「邵字敬祖,少與武帝同年,有總角之好。」
作繭自縛 蠶吐絲作繭,把自己裹在裡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結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出處: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詩:「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宋·陸游《劍南詩稿·書嘆》:「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
抹一鼻子灰 比喻本想巴結討好,結果反倒碰個釘子,落得很沒趣。
一問三不知 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現在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
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再實之根必傷 一年之內再度結果的樹,根必受傷。比喻過度幸運,反而招致災禍。
出處:《淮南子·人間訓》:「再實之根必傷,掘藏之家必有殃。」
此地無銀三百兩 比喻想要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暴露。
出處:民間故事:有人把銀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人阿二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多行不義必自斃 壞事干多了,結果是自己找死。
出處:《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一葉落知天下秋 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搬:移動。比喻本來想害別人,結果害了自己。自食其果。
出處:毛澤東《關於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我在1938年十月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曾經說過:『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這就是張伯倫政策的必然結果。』」
差若毫釐,謬以千里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差以毫釐,謬以千里 差:相差;毫釐:很小的計量單位;謬:同「繆」。開始時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故《易》曰:『差以毫釐,謬以千里。』」
差以毫釐,失之千里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魏書·樂志》:「但氣有盈虛,黍有巨細,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興:興致,興趣。趁著興致來到,結果很掃興的回去。
出處:《晉書·王徽之傳》:「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必見安道邪?』」
二虎相鬥,必有一傷 兩只凶惡的老虎爭鬥起來,其中必有一隻受傷。比喻敵對雙方實力都很強,激烈斗爭的結果,必有一方吃虧。
出處:明·煙霞散人《斬鬼傳》第四回:「這叫做二虎相鬥,必有一傷,待他傷了一個,便容易了。」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毫、厘:兩種極小的長度單位。開始稍微有一點差錯,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原指下棋時關鍵的一步棋走得不當,整盤棋就輸了。比喻某一個對全局具有決定意義的問題處理不當,結果導致整個失敗。
出處:元·李元蔚《將神靈應》第二折:「只因一著錯,輸了半盤棋。」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種什麼,收什麼。比喻做了什麼事,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出處:《涅槃經》:「種瓜得瓜,種李得李。」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倚:倚靠;伏:隱藏。禍中有福,福中有禍。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出處:《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⑹ 表示看的成語是啥子

表示看的成語及其解釋:
【目不斜視】:為人比較正直尊重人,一直看著一個方向
【左顧右盼】:為人不穩重很慌亂,左右的看東西。
【袖手旁觀】:明明看見了卻不出手相助,只是知道看熱鬧
【瞻前顧後】:做事情前怕狼後怕虎,形容做事不果斷
【走馬觀花】:坐在馬上看花,表示做事不認真,看事物不仔細
【察顏觀色】:通過觀察看別人的臉色來判斷這個人的動機想法是什麼
【望穿秋水】:這里的秋水指的是人的眼鏡,望穿秋水指的快把眼鏡看穿了
【面面相覷】:兩個人相互對著觀看
【極目遠眺】:盡量的用自己的眼鏡看到最遠的地方
【虎視眈眈】:像老虎的眼鏡一樣看著你,是一種比較有威懾性的目光
【望洋興嘆】:意思是說能看到但是自己卻無能為力
帶有「看」字的成語及其解釋(一):
【拄頰看山】:同「拄笏看山」。
【青眼相看】:青眼:眼睛正視,黑眼珠在中間,比喻對人尊重或喜歡。形容以看得起的態度相待。亦作「青眼相待」、「青眼待」。
【面面相看】:見「面面相覷」。
【另眼看戲】:猶另眼相看。
【看風使帆】:看風向掌握船帆。比喻隨機應變,看情況辦事。亦作「看風使船」、「看風使舵」、「見風使舵」、「看風駛篷」、「看風轉舵」、「隨風使船」、「看風行事」。
【走馬看花】:走馬:騎著馬跑。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後多指大略地觀察一下。
【拄笏看山】:拄:支撐;笏:古代大臣上朝時拿著的手版。舊時比喻在官有高致。
【遠來和尚好看經】:比喻外地來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視。
【下馬看花】:比喻停下來,深入實際,認真調查研究。
【霧里看花】:原形容年老視力差,看東西模糊,後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冷眼靜看】:形容從旁冷靜而仔細地觀察。
【看菜吃飯】:比喻根據具體情況辦事。
【看破紅塵】:舊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樂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極的生活態度。現也指受挫折後消極迴避、無所作為的生活態度。
【看風使舵】:看風向轉發動舵柄。比喻看勢頭或看別人的眼色行事。
【另眼相看】:用另一種眼光看待。指看待某個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視的人得到重視。
【看朱成碧】:將紅的看成綠的。形容眼睛發花,視覺模糊。
【看人眉眼】:比喻看人臉色。
帶有「看」字的成語及其解釋(二):
【看殺衛玠】:衛玠:晉人,字叔寶,風采極佳,為眾人所仰慕。衛玠被人看死。比喻為群眾所仰慕的人。
【刮目相看】: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狗眼看人】:比喻眼光勢力。
【佛眼相看】:比喻好意對待,不加傷害。
【打狗看主】:狗有主人,打不打它,要看給其主人留不留情面。比喻處理壞人下事要顧全其後台的情面。
【白眼相看】:看別人時眼睛朝上或旁邊,現出白眼珠,表示輕蔑,不屑一顧,對人不禮貌。
【馬上看花】:指粗略行事,走馬看花
【另眼看待】:用不同於一般的眼光看待
【看人行事】:根據對方與自己的關系及身分的高低來處理事情
【看人眉睫】:比喻看人眼色
【看景生情】:指見機行事
【看家本事】:指自己特別擅長的本領
【看家本領】:指特別擅長的技能

⑺ 形容結果的成語

名列前茅是一個成語,讀音是míng liè qián máo,意思是古代楚國軍隊行軍時,前哨如遇敵情,則舉茅草發出警報,後來以「名列前茅」字面意思是指名次排在前面,形容成績優異。

⑻ 盡力做事,平靜看待結果用什麼成語表示

盡人事,抄聽天命

語出自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盡人事以聽天命」。解釋為人事:人情事理;天命:自然規律,可變因素太多,結果無法預測。盡心盡力去做事,能否成功,還得聽其自然。
類比
「盡人事以聽天命」與「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基本同為一理。

盡人事-可以理解為,盡一切人力所能為

聽天命-為此事能不能成功就要看上天了,這里的上天是指,天時地利,萬事存在太多的變化和未知,沒有人能把控一切(規律),而人只能盡自己能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謀事在人,此處謀有雙重意思,一是指謀略或是方案,二是動詞,行動或是處理事物、成事在天-事物時刻在變化,時間空間人心無不時刻在發生變化,而這些時刻都在影響著事情的成功與否。

⑼ 看情況安排的成語是什麼

相機行事】看當時實際情況,靈活辦事。
相機行事】相:察看;機:機會。觀察時機,看具體情況靈活辦事。
心中無數】指對情況了解不清楚,心裡沒有底
心中有數】對情況和問題有基本的了解,處理事情有一定把握。
胸中無數】指對情況了解不清楚,心裡沒有底。
胸中有數】指對情況有清楚的了解,心裡有底。
言過其實】實:實際。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夜不閉戶】戶:門。夜裡睡覺不用閂上門。形容社會治安情況良好。
夜長夢多】比喻時間一拖長,情況可能發生不利的變化。
一刀切】比喻用劃一的辦法處理情況或性質不同的事物。
一發千鈞】發:頭發;鈞:古代的重量單位,合三十斤。危險得好象千鈞重量吊在一根頭發上。比喻情況萬分危急。
一龍一蛇】比喻人的處藏或出或處,或顯或隱,隨著情況的不同而變更。
一隅三反】從一件事物的情況、道理類推而知道許多事物的情況、道理。
異乎尋常】異:不同;乎:於;尋常:平常。跟平常的情況很不一樣。
因材施教】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因地制宜】因:依據;制:制定;宜:適當的措施。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
因時制宜】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採取適當的措施。
因循坐誤】因循:遲延拖拉;坐誤:坐失。指情況有了變化,還照老一套辦,因而耽誤了事情。
朝不保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會變成什麼樣子或發生什麼情況。形容形勢危急,難以預料。
朝不及夕】形容情況危急。

⑽ 結果用成語是什麼

拔十得五 拔:選拔,推薦。想選拔十個,結果只選得五個。指選拔人才不容易版。
出處:《權新唐書·張九齡傳》:「夫吏部尚書、侍郎,以賢而授者也,豈不能知人?如知之難,拔十得五,斯可矣。」
搬石砸腳 比喻本來想害別人,結果害了自己。
抱薪救焚 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同「抱薪救火」。
出處:《三國志·魏志·陶謙傳》「太祖以糧少引軍還」裴松之注引三國吳韋昭《吳書》:「此何異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抱薪救火 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出處:《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成敗利鈍 利:鋒利,引伸為順利、成功;印:不鋒利,引伸為挫折。成功或失敗,順利或不順利。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種情況或結果。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