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指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的成語

指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的成語

發布時間: 2021-02-16 17:14:26

『壹』 指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的成語

前車之鑒[ qián chē zhī jiàn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 qián chē zhī jiàn ]

  • 《漢書·賈誼傳》:「前車覆,後車內誡。」比喻當做鑒戒的前人的容失敗教訓。

  • 出 處

    清·陳忱《水滸後傳》:「前車之鑒;請自三思。」

    例 句

    1. 我們要把一次事故作為~,避免再次發生。

『貳』 指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成語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這個成語可以說是

『叄』 形容得失的成語

愛鶴失眾 比喻因小失大。
出處:《左傳·閔公二年》:「狄人伐魏,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有祿位,余焉能戰?』」
暗中盤算 指暗自在心中計算自己的得失等
成敗得失 得:得利。失:失利。成功與失敗,得到的與丟掉的。
出處:《三國志·吳書·步騭》:「女配太子,受禮若吊,慷愾之趨,惟篤之物,成敗得失,皆如所慮,可謂守道見機,好古之士也。」
寵辱不驚 寵:寵愛。受寵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個人得失而動心。
出處:晉·潘岳《在懷縣》詩:「寵辱易不驚,戀本難為思。」
寵辱若驚 驚:驚惶不安。無論受寵、受辱,心裡都要振動。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
出處:《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寸利必得 寸利:微小的利益。微小的利益也必須得到,不能放棄。形容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
得馬失馬 指世事多變,得失無常。
出處:典出《淮南子·人間訓》。見「得馬生災」。
得失參半 得失:得到與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當。
得失成敗 指得與失,成功與失敗。
出處:晉·陸機《五等諸侯論》:「五等之制,始於黃、唐:郡縣之治,創自秦、漢。得失成敗,備在曲謨,是以其祥,可得而言。」
得失榮枯 指人生的獲得與喪失、興盛與衰敗。
出處:元·沈和《賞花時·瀟湘八景》套曲:「休說功名,皆是浪語,得失榮枯總是虛。」
得失相半 得失:得到與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當,不相上下。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全琮傳》:「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豈得謂全哉?」
得失在人 指人生的勝利失敗就取決與本人的努力與否。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得意忘形 形:形態。形容高興得失去了常態。
出處:《晉書·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發屋求狸 拆除房屋以求捕得狸貓。比喻因小失大。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壞塘以取龜,發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齲,桀跖之徒,君子不與。」
反躬自省 躬:自身;省:檢查。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出處:《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反躬自問 躬:自身;問:檢查。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出處:《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反身自問 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得失。同「反躬自問」。
出處:清·戴名世《程孝子傳》:「嗚呼!人孰不有母,讀孝子之事,反身自問,竟何如哉!」
公而忘私 為了公事而不考慮私事,為了集體利益而不考慮個人得失。
出處:郭沫若《水平線下·到宜興去》:「像他這樣不折不扣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人,泱泱的中國中,究竟能有幾個?」
古是今非 古代、現在的是非得失。指評論從古到今的功過曲直。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一個待詠月嘲風,一個待飛觴走斝,談些古是今非,下學上達。」
佹得佹失 佹:出於偶然的。指得失出於偶然。也指有得有失。
出處:《列子·力命》:「佹佹成者,俏成者也,初非成也。佹佹敗者,俏敗者也,初非敗也。」
槐南一夢 比喻人生如夢,富貴得失無常。
出處: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載,淳於棼飲酒古槐樹下,醉後入夢,見一城樓題大槐安國。槐安國王招其為駙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盡富貴榮華。醒後見槐下有一大蟻穴,南枝又有一小穴,即夢中的槐安國和南柯郡。
患得患失 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處:《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恢廓大度 恢廓:寬大,開闊。心胸開闊,氣量宏大,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
出處:《後漢書·馬援傳》:「今見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雞蟲得喪 比喻微小的得失,無關緊要。同「雞蟲得失」。
雞蟲得失 象雞啄蟲,人縛雞那樣的得失。比喻微小的得失,無關緊要。
出處:唐·杜甫《縛雞行》詩:「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就事論事 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質來評定是非得失。現常指僅從事物的表面現象孤立、靜止、片面地議論。
出處: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詞臣論劾首揆》:「奪情大事,有關綱常,且就事論事,未嘗旁及雲。」
掘室求鼠 挖壞房子捉老鼠。比喻因小失大。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壞塘以取龜,發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齲,桀跖之徒,君子不與。」
考績幽明 考績:考核官吏政績;幽:昏暗;明:清白。指考核官吏政績得失。
出處:《尚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利害得失 好處和壞處,得益和損失。
出處: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豪傑傳》第四回:「我雖然素有是志,可恨自己學問太淺,不能夠把那利害得失,詳詳密密說將出來,感動大眾,所以稽延至今,甚為憾事。」
馬去馬歸 比喻世事多變,得失無常。
出處:據《淮南子·人間訓》載,邊塞老翁失馬,人以為禍,結果其馬領胡人駿馬同歸,人皆賀之,而其子卻因騎馬摔傷致殘,鄉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邊塞丁壯戰死者十九,其子卻因腿跛而全。
權衡輕重 權衡:衡量。衡量哪個輕,哪個重。比喻比較利害得失的大小。
出處:《莊子·胠篋》:「為之權衡以稱之。」《淮南子·泰族訓》:「欲知輕重而無以,予之以權衡,則喜。」《淮南子·泰族訓》:「欲知輕重而無以,予之以權衡,則喜。」《莊子·胠篋》:「為之權衡以稱之。」
塞翁得馬 比喻得失無常,禍福相倚。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十五卷:「塞翁得馬非為吉,宋子雙盲豈是凶。禍福前程如漆暗,但平方寸答天公。」
塞翁之馬 塞馬。比喻得失無常,禍福相倚。
出處: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序一:「嗟乎嗟乎!廿年幻夢,如此收場;萬里故鄉,罔知所適。若論禍福,塞翁之馬難知;語到死生,莊子之龜未卜。嘆浮生其若夢,為歡幾何?撫結局以如斯,前塵已矣。」
是非得失 正確與錯誤,得到的與失去的。
是非之心 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
貪小失大 因為貪圖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謀求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的利益。
出處:《呂氏春秋·權勛》:「達子……使人請金於齊王,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蛙蟆勝負 青蛙與蛤蟆斗爭的勝負。比喻不足介意的榮哀得失。
出處:宋·劉克庄《水龍吟·丙辰生日》詞之二:「任蛙蟆勝負,魚龍變化,儂方在,華胥國。」
忘乎其形 猶忘形。形容得意或興奮得失去常態。
惜指失掌 惜:吝惜。因捨不得一個指頭而失掉一個手掌。比喻因小失大。
出處:《南史·阮佃夫傳》:「又廬江何恢有妓張耀華美而有寵,……見張氏,悅之,頻求。恢曰:『恢可得,此人不可得也。』佃夫拂衣出戶,曰:『惜指失掌耶?』遂諷有司以公事彈恢。」
小己得失 小己:個人。指個人的得失。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小雅》譏小己之丟失,其流及上。」
旋得旋失 很快得到,不久又失去。形容得失都很快。
徇國忘身 徇:為國獻身。為國盡忠而將個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
出處:唐·白居易《贈裴垍官制》:「故太子賓客裴垍,忠正恭慎,佐予為理,事君盡禮,徇國忘身。」
妍蚩好惡 妍:美麗。蚩:通「媸」,醜陋,丑惡。美麗、醜陋、好與壞。原指寫作的得失。
以古為鑒 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
出處:《新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按《舊唐書·魏徵傳》「鑒」作「鏡」。
以古為鏡 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同「以古為鑒」。
出處:《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人為鑒 指將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鑒戒。
出處:《書·酒誥》:「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於,以;監,通「鑒」,鏡。《國語·吳語》:「王其盍亦鑒於人,無鑒於水。」韋昭注引《書》曰:「人無於水鑒,當於民鑒。」
以人為鏡 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
出處:《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因小失大 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損失。
出處: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他卻只是不理,只道他身在洋界,可以沒事。不知查抄起來,反恐因小失大,他卻如何懂得?」
援鱉失龜 比喻得不償失。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殺戎馬而求狐狸,援兩鱉而失靈龜,斷右臂而爭一毛,折莫邪而爭錐刀,用智如此,豈足高乎?」
知人論世 原指了解一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鑒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出處:《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先小人,後君子 先做小人,後做君子。指先把計較利益得失的話說在前頭,然後再講情誼。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九回:「化這們說。凡事先小人後君子好,先君子後小人就不好了。」
爭名於朝,爭利於市 朝:朝廷。市:市場。在朝廷上爭奪名位,在集市上計較贏利得失。即爭名奪利。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

『肆』 babyQ成語答案

前車之鑒



讀音:qián chē zhī jiàn



釋義:鑒:鏡子,為教訓。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先前專的失敗屬,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
前車可鑒



讀音:qián chē kě jiàn



釋義:鑒:引申為教訓。指用前人的失敗作為教訓。

『伍』 關於成敗的成語

【跛鱉千里】跛腳的鱉只要半步也不停留,也能走千里。比喻只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很差,也能成功。
【不敗之地】原意是指善於打仗的就有取勝的把握,不會落到挫敗的境地。後泛指辦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百舉百捷】做一百件事,成功一百件。指辦事萬無一失。同「百舉百全」。
【敗寇成王】失敗者淪為草寇,成功的人稱王稱帝。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麼。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險境就不能獲得成功。
【百事無成】猶言一事無成。什麼事情都沒成功。
【百無一成】百:一切。形容一切的努力和作為沒有一樣成功,即毫無成就。
【不以成敗論英雄】不能因事業的成功功失敗來判斷是不是英雄。
【敗於垂成】指臨近成功時遭到失敗。參見:「功敗垂成」。
【兵以詐立】兵:兵器,指用兵。用兵打仗要用謀略來誘騙敵人而取得成功。
【成敗得失】得:得利。失:失利。成功與失敗,得到的與丟掉的。
【成敗利鈍】利:鋒利,引伸為順利、成功;印:不鋒利,引伸為挫折。成功或失敗,順利或不順利。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種情況或結果。
【成敗論人】論:評論,衡量。以成功和失敗作為評論人物的標准。
【成敗榮枯】成功與失敗,得志與失意。指人在仕途或事業上的得失榮辱。
【操必勝之券】操:持有;券:憑證。手裡拿著兌現的憑證。比喻所辦的事情有必定成功的把握。
【成敗興廢】成功或失敗,興起或衰退。
【成敗在此一舉】舉:舉動。成功、失敗就決定於這次行動了。指採取事關重大的行動。
【垂拱仰成】垂:衣服下垂;拱:拱手;仰:臉向上。指垂衣、拱手、仰首,等待成功。比喻坐享其成。
【傳經送寶】經:經典,經驗。把成功的經驗和辦法傳送給別人。

『陸』 成語 以古為鑒 出處

謝邀!
【解釋】: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

【出自】:《新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按《舊唐書·魏徵傳》「鑒」作「鏡」。
望採納,謝謝!

『柒』 形容成敗的成語

剝極必復 剝卦陰盛陽衰,復卦陰極而陽復。比喻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出處:陳其美《致黃克強書》:「剝極必復,否極必泰,循環之理,不減毫發。」
剝極將復 剝卦陰盛陽衰,復卦陰極而陽復。比喻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出處: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隋煬帝艷情篇什,同符後主,而邊塞諸作,鏗然獨異,剝極將復之候也。」
剝極則復 剝卦陰盛陽衰,復卦陰極而陽復。比喻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出處: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抑聞大《易》之義,剝極則復,否極則泰。吾中國今日之弱,豈猶未極耶?思之思之。」
成敗得失 得:得利。失:失利。成功與失敗,得到的與丟掉的。
出處:《三國志·吳書·步騭》:「女配太子,受禮若吊,慷愾之趨,惟篤之物,成敗得失,皆如所慮,可謂守道見機,好古之士也。」
成敗利鈍 利:鋒利,引伸為順利、成功;印:不鋒利,引伸為挫折。成功或失敗,順利或不順利。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種情況或結果。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成敗論人 論:評論,衡量。以成功和失敗作為評論人物的標准。
出處:宋·蘇軾《孔北海贊序》:「世以成敗論人物,故操得在英雄之列。」
成敗興廢 成功或失敗,興起或衰退。
出處:漢·荀悅《漢紀·成帝紀二》:「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有明成敗興廢,然後知秉要持權,故尚無為也。」
得失成敗 指得與失,成功與失敗。
出處:晉·陸機《五等諸侯論》:「五等之制,始於黃、唐:郡縣之治,創自秦、漢。得失成敗,備在曲謨,是以其祥,可得而言。」
否極泰回 指壞運到了頭好運就來了。同「否極泰來」。
出處:明·沈采《千金記·漏賊》:「想何年甚時,否極泰回,夫榮子貴。」
否極泰來 否、泰:《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盡頭。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指壞運到了頭好運就來了。
出處:《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周易·泰》:「泰,小往大來,吉亨。」《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時過於期,否終則泰。」
否極陽回 猶言否極泰來。《泰》卦內陽而外陰,故稱陽。指壞運到了頭好運就來了。
出處:清·陳夢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禍盈業滿,否極陽回。」
否去泰來 指厄運過去,好運到來。
出處:前蜀·韋庄《湘中作》詩:「否去泰來終可待,寒夜休唱《飯牛歌》。」
否往泰來 指厄運過去,好運到來。同「否去泰來」。
出處:唐·林諤《石壁寺鐵彌勒像頌》:「否往泰來,聖作惠出。」
付之度外 度外:心意計度之外。放在考慮之外,形容不計安危、成敗的行為。
出處: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以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吉凶未卜 吉凶:吉利與不吉利,引申為禍福,成敗;卜:占卜,引申為預測。無法預測是福是禍、是成是敗。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五十九回:「聖人命我進京,怎敢抗旨?但奸臣在朝,此去吉凶未卜。」
樂極悲生 高興到極點時,發生使人悲傷的事。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淮南子·道應訓》:「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
泰來否極 泰:周易卦名,是好卦。否:周易卦名,是壞卦。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轉化到它的對立面,好事來到是由於壞事已至終極,壞事變為好事。亦作「否去泰來」、「否
泰來否往 否、泰:《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盡頭。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指壞運到了頭好運就來了。
出處:《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周易·泰》:「泰,小往大來,吉亨。」《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時過於期,否終則泰。」
物極必返 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化。同「物極必反」。
以古為鑒 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
出處:《新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按《舊唐書·魏徵傳》「鑒」作「鏡」。
以古為鏡 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同「以古為鑒」。
出處:《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人為鑒 指將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鑒戒。
出處:《書·酒誥》:「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於,以;監,通「鑒」,鏡。《國語·吳語》:「王其盍亦鑒於人,無鑒於水。」韋昭注引《書》曰:「人無於水鑒,當於民鑒。」
以人為鏡 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
出處:《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盈則必虧 盈:圓。虧:缺。月圓的時候就是月缺的時候。形容物極必反。
月滿則虧 月圓則缺。比喻事物發展到極點則開始衰退。
出處:《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也。」
月盈則食 盈:滿;食:通「蝕」。月亮圓的時候就容易發生月蝕。比喻事物盛到極點就會衰落。
出處:《周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在此一舉 在:在於,決定於;舉:舉動,行動。指事情的成敗就決定於這一次的行動。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坐觀成敗 冷眼旁觀人家的成功或失敗。
出處:《史記·田叔列傳》:「見兵事起,欲坐觀成敗;見勝者,欲合從之。」
坐視成敗 對別人的成功或失敗採取旁觀態度。
出處:《晉書·王敦傳》:「臣備位宰輔,與國存亡……豈忍坐視成敗,以虧聖美。」
成敗在此一舉 舉:舉動。成功、失敗就決定於這次行動了。指採取事關重大的行動。
出處:《晉書·苻堅載記上》:「成敗之機,在斯一舉。

『捌』 描述歷史的成語有哪些

【史不絕書】:shǐ bù jué shū,書:指記載。史書上不斷有記載。過去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作謂語、分句;指歷史上經常發生這樣。
【源深流長】:yuán shēn liú cháng,源:河流的源頭;流:流程。源頭很深,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作謂語、定語;指歷史悠久。
【青史標名】:qīng shǐ biāo míng,青史:史書。標:記下。在史書上記下姓名。比喻在歷史上留下好的名聲。亦作「青史留名」、「青史傳名」、「青史名留」、「青史流芳」。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勸誡人等。
【青史留名】:qīng shǐ liú míng,青史:史書。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勸誡人等。
【名標青史】:míng biāo qīng shǐ,標:寫明;青史:古代在竹簡上記事,因稱史書。把姓名事跡記載在歷史書籍上。形容功業巨大,永垂不朽。作謂語、賓語;指功業、名聲等。
【青史傳名】:qīng shǐ chuán míng,青史:史書。歷史上留下好名聲。作謂語、賓語;指流芳百世。
【以古非今】:yǐ gǔ fēi jīn,非:非難,否定。用歷史故事抨擊當前的政治。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用歷史故事非難當今。
【源遠流長】:yuán yuǎn liú cháng,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作謂語、定語;指歷史悠久。
【青史垂名】:qīng shǐ chuí míng,青史:青指竹簡,古代在竹簡上記事,因稱史書。垂:流傳下去。指在歷史上留名,永垂不朽。
【名垂青史】:míng chuí qīng shǐ,青史:古代在竹簡上記事,因稱史書。把姓名事跡記載在歷史書籍上。形容功業巨大,永垂不朽。作謂語、定語、分句;指好名聲。
【朝經暮史】:zhāo jīng mù shǐ,經:指舊時奉為經典的書籍;史:指歷史書籍。一天到晚誦讀經史。形容勤奮讀書。作賓語、定語;指讀書。
【青史留芳】:qīng shǐ liú fāng,青史:史書。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青史流芳】:qīng shǐ liú fāng,指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勸誡人等。
【永垂青史】:yǒng chuí qīng shǐ,光輝的事跡或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在歷史上。作謂語、定語;用於人的業績。
【史魚歷節】:shǐ yú lì jié,史魚:春秋時衛國大夫,以直諫著名;歷:指歷盡;節:節操。史魚歷盡節操。形容人保持節操,堅持正義而忠貞不渝。作賓語、定語;用於為人。
【數典忘祖】:shǔ diǎn wàng zǔ,數:數著說;典:指歷來的制度、事跡。談論歷來的制度、事跡時,把自己祖先的職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對於本國歷史的無知。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人。
【大江東去】:dà jiāng dōng qù,長江的水往東奔流而去。後借用為詞牌名。多表示陳跡消逝,歷史向前發展。作賓語;比喻歷史向前發展。
【天地開辟】:tiān dìkāi pì,古代神話傳說:盤古氏開辟天地,開始有人類歷史。後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來沒有過的。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開天闢地】:kāi tiān pì dì,古代神話傳說:盤古氏開辟天地,開始有人類歷史。後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來沒有過的。作謂語、定語;比喻前所未有的偉大事業。
【源廣流長】:yuán guǎng liú cháng,源:源頭;流:流程。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作謂語、定語;指歷史悠久。
【盤古開天地】:pán gǔ kāi tiān dì,指人類開始有了歷史。作賓語;比喻歷史的開端。
【董狐直筆】:dǒng hú zhí bǐ,董狐:春秋時晉國的史官。直筆:根據事實,如實記載。指敢於秉筆直書,尊重史實,不阿權貴的正直史家。作賓語、定語;指尊重歷史事實。
【暮史朝經】:mù shǐ zhāo jīng,史:指歷史書籍;經:指舊時奉為經典的書籍。一天到晚誦讀經史。形容勤奮讀書。作賓語、定語;用於學習等。
【史無前例】:shǐ wú qián lì,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指前所未有。作謂語、定語;用於重大事情。
【名不常存】:míng biāo qīng shǐ,標:寫明;青史:古代在竹簡上記事,因稱史書。把姓名事跡記載在歷史書籍上。形容功業巨大,永垂不朽。
【以順誅逆】:yǐ shùn zhū nì,順:順應;逆:違反發展趨勢。順應趨勢,征伐逆歷史趨勢的勢力。
【屬辭比事】:zhǔ cí bǐ shì,原指連綴文辭,排比事實,記載歷史。後泛稱作文紀事。作賓語、定語;指撰文記事。
【斷爛朝報】:àn làn cháo bào,斷爛:形容陳腐雜亂;朝報:古代傳抄皇帝詔令和官員奏章之類的文件。指陳舊、殘缺,沒有參考價值的歷史記載。作賓語、定語;指無用的資料。
【秉筆直書】:bǐng bǐ zhí shū,秉:持,握住。寫史書根據事實記錄,不隱諱。作謂語;形容客觀對待歷史。
【名書錦軸】:míng shū jǐn zhóu,錦軸:古代把歷史寫在帶軸的錦緞上,代稱歷史。將名字寫在史書上。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留取丹心照汗青】:liú qǔ dān xīn zhào hàn qīng,丹心:赤紅的心,比喻忠心;汗青:指歷史書冊。留取這顆赤膽忠心,永遠在史冊中放光。作賓語、定語;用於為人。
【一治一亂】:yī zhì yī luàn,治:太平盛世。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太平盛世與亂世相間隔。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以古為鑒】:yǐ gǔ wéi jiàn,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以古為鏡】:yǐ gǔ wéi jìng,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同「以古為鑒」。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時勢造英雄】:shí shì zào yīng xióng,時勢:一段時期內的客觀形勢。特定的歷史條件,如社會動盪,使人的聰明才智顯露出來,並相互作用,使之成為英雄人物。作賓語、分句;指社會造就人才。
【洞見古今】:dòng jiàn gǔ jīn,洞鑒:明察。深入透徹地了解歷史與現實世事。
【洞鑒古今】:dòng jiàn gǔ jīn,洞鑒:明察。深入透徹地了解歷史與現實世事。作謂語、賓語;用於處事。
【留芳千古】:liú fāng qiān gǔ,一個人在歷史上享有聲望或給後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作謂語、定語;用於人的名聲及功績等。
【疑今察古】:yí jīn chá gǔ,疑:疑問;察:考察。對於當世有所懷疑的事,通過考察歷史來尋求解決。
【里程碑】:lǐ chéng bēi,路邊標志里數的碑。比喻歷史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作賓語;指路邊標志里數的碑。

『玖』 知道歷史才能明白未來用成語怎麼說

以古為鑒
[釋義] 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
[出處] 《新唐書·魏徵傳》內:「以銅為容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按《舊唐書·魏徵傳》「鑒」作「鏡」。

以銅為鏡

[釋義] 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借。同「以古為鑒」。
[出處] 《舊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鑒
以古為鏡

以史為鏡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