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不好的結果的成語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❶ 表示結果的成語是什麼
拔十得五 拔:選拔,推薦。想選拔十個,結果只選得五個。指選拔人才不容易。
出處:《新唐書·張九齡傳》:「夫吏部尚書、侍郎,以賢而授者也,豈不能知人?如知之難,拔十得五,斯可矣。」
搬石砸腳 比喻本來想害別人,結果害了自己。
抱薪救焚 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同「抱薪救火」。
出處:《三國志·魏志·陶謙傳》「太祖以糧少引軍還」裴松之注引三國吳韋昭《吳書》:「此何異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抱薪救火 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出處:《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成敗利鈍 利:鋒利,引伸為順利、成功;印:不鋒利,引伸為挫折。成功或失敗,順利或不順利。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種情況或結果。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乘興而來 乘:趁,因;興:興致,興趣。趁著興致來到,結果很掃興的回去。
出處:《晉書·王徽之傳》:「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心見安道邪?』」
春花秋實 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現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出處:清·錢泳《履園叢活·夢幻·永和銀杏》:「楊州鈔關官署東隅,有銀杏樹一株,其大數圍,直干凌霄,春花秋實。」
春華秋實 華:花。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現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出處:《三國志·魏志·刑顒傳》:「而楨禮遇殊榮,顒反疏簡,私懼觀者將謂君侯習近不肖,禮賢不足,采庶子之春華,忘家丞之秋實。」《後漢書》卷五十二:「春發其華,秋收其實,有始有極,愛登其質。
大計小用 用於大事的計策,結果只用在小事情上。表示計策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孔明連夜驅兵,真出祁山前下寨,收住軍兵,重賞姜維。維曰:『某恨不得殺曹真也!』孔明亦曰:『可惜大計小用矣。』」
大喜過望 過:超過;望:希望。結果比原來希望的還好,因而感到特別高興。
出處:《史記·黥布傳》:「出就舍,張御食飲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
倒果為因 果:結果;因:原因。把結果當成原因,顛倒了因果關系。
出處:魯迅《墳·科學史教篇》:「日頌當前之結果,於學者獨恝然而置之,倒果為因,莫此為甚。」
倒因為果 顛倒因果關系,把原因說成結果。
道頭會尾 說個開頭就知道結果。形容思維敏捷、悟性好。同「道頭知尾」。
出處:《五燈會元·芭蕉清禪師法嗣·承天辭確禪師》:「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師曰:『道頭會尾,舉意知心。』」
道頭知尾 說個開頭就知道結果。形容思維敏捷、悟性好。
出處:《朱子語類》卷四九:「惟聖人道頭知尾,下學便上達,若教學者,則須循其序也。」
睹始知終 指看見事物的開始階段就預見到它的最終結果。
出處:漢·袁康《越絕書·德序外傳記》:「故聖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
負薪救火 背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出處:《韓非子·有度》:「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史記·魏世家》:「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毫釐千里 毫、厘:兩種極小的長度單位。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互為因果 原因和結果相互聯系,相互轉化。
華而不實 華:開花。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
出處:《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經術者》:「東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棗,華而不實,何也。」《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禍福相依 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出處:《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見始知終 指看見事物的開始階段就能預見到它的最終結果。
開花結果 原指經播種耕耘後有了收獲。現比喻工作有進展,並取得了成果。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開花結果自馨香。」
開花結實 比喻修養、學習、工作等有了成績,取得效果。同「開華結果」。
開華結果 比喻修養、學習、工作等有了成績,取得效果。
弄假成真 本來是假裝的,結果卻弄成了真的。
出處:宋·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輪勤。」
弄巧成拙 本想耍弄聰明,結果做了蠢事。
出處:宋·黃庭堅《拙軒頌》:「弄巧成拙,為蛇畫足。」
弄巧反拙 本想耍弄聰明,結果做了蠢事。同「弄巧成拙」。
噴血自污 含血噴人,卻先污己口。比喻本欲惡毒地污衊、攻擊他人,結果卻先害了自己。
前因後果 起因和結果。泛指事情的整個過程。
出處:《南齊書·高逸傳論》:「今樹以前因,報以後果。」
蹺足而待 踮起腳跟等待。形容短時間內便能見到事情的結果。
出處:語出《漢書·高帝紀》:「大臣內畔,諸將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勸百諷一 形容規諷正道的言辭遠遠及不上勸誘奢靡的言辭。意在使人警戒,但結果卻適得其反。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猶馳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
生死未卜 或生或死結果尚難測定。
適得其反 適:正,恰好。恰恰得到與預期相反的結果。
出處:清·魏源《籌海篇·議守上》:「今議防堵者,莫不曰:『御諸內河不若御諸海口,御諸海口不若御諸外洋。』不知此適得其反也。」
適居其反 恰恰得到與預期相反的結果。同「適得其反」。
出處:李大釗《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這都是大錯特錯,唯物史觀及於人生的影響乃適居其反。」
收因結果 指了卻前緣,得到結果。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
收因種果 指了卻前緣,得到結果。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同「收因結果」。
收園結果 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同「收因結果」。
收緣結果 指了卻前緣,得到結果。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同「收因結果」。
殊方同致 猶殊途同歸。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殊路同歸 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同「殊塗同歸」。
殊塗同歸 本指由不同途徑達到同一目的地。後比喻採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結果。
出處:語出《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孔穎達疏:「言天下萬事終則同歸於一,但初時殊異其塗路也。」
殊塗同會 猶殊途同歸。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殊塗同致 猶殊途同歸。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殊途同歸 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殊致同歸 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同「殊塗同歸」。
順理成章 順:依順;理:條理;章:章法。指寫文章或做事情順著條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種情況自然產生某種結果。
出處:《朱子全書》:「文者,順理而成章之謂。」
同歸殊塗 原指天下萬事初雖異,然終究同歸於一。後泛指途徑不同而結果相同。
出處:語出《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同歸殊途 歸:歸宿;殊:不同;途:道路。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徒費唇舌 徒:白白地。指白講了一大套話,結果仍然無濟於事。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費唇舌,你這鄉談暫且留著,等小弟日後學會再說罷。」
歪打正著 比喻方法本來不恰當,卻僥幸得到滿意的結果。也比喻原意本不在此,卻湊巧和別人的想法符合。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二回:「將葯煎中,打發晁大舍吃將下去。想歪打正著,又是楊太醫運好的時節,吃了葯就安穩睡了一覺。」
剜肉成瘡 本想割肉醫瘡,但被割之處反成新瘡。比喻行事只顧一面,結果與預想適得其反。
剜肉生瘡 猶剜肉成瘡。比喻行事只顧一面,結果與預想適得其反。
剜肉做瘡 猶剜肉成瘡。比喻行事只顧一面,結果與預想適得其反。
亡羊之嘆 亡:丟失。嘆:嘆息。為丟失了羊而嘆息。比喻探索學問,徘徊歧路,結果一無所得,空留遺憾。亦作「亡羊歧路」。
無論如何 不管怎樣。表示不管條件怎樣變化,其結果始終不變。
下回分解 章回小說於每回之末所用的套語。現多用以喻事件發展的結果。
銜華佩實 銜:包含;華:比喻文采;佩:佩帶;實:果實,比喻文章的思想內容。形容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都完美。也形容草木開花結果。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征聖》:「然則聖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
向天而唾 仰頭向著天吐唾沫,唾沫還是落在自己的臉上。比喻本來想損害別人,結果受害的還是自己。
形枉影曲 東西的形狀歪斜了,它的影子也就彎曲了。比喻有什麼原因就會有什麼結果。
出處:《列子·說符》:「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
凶終隙末 凶:殺人;隙:嫌隙,仇恨;終、末:最後,結果。指彼此友誼不能始終保持,朋友變成了仇敵。
出處:《後漢書·王丹傳》:「張、陳凶其終,蕭、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鮮矣。」
秀而不實 秀:莊稼吐穗開花;實:結果實。開花不結果。比喻只學到一點皮毛,實際並無成就。
出處:《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仰面唾天 仰頭向著天吐唾沫,唾沫還是落在自己的臉上。比喻本來想損害別人,結果受害的還是自己。
養癰成患 留著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後患。比喻縱容包庇壞人壞事,結果會遭受禍害。
出處:《後漢書·馮衍傳》李賢注引馮衍《與婦弟任武達書》:「養癰長疽,自生禍殃。」
養癰貽患 癰:毒瘡;患:禍害。留著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後患。比喻縱容姑息壞人壞事,結果自己遭殃。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一》:「博善化之虛名,潰敗決裂乃至此。養癰貽患,我之謂也夫!」
養癰遺患 留著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後患。比喻縱容包庇壞人壞事,結果會遭受禍害。
出處:《後漢書·馮衍傳》李賢注引馮衍《與婦弟任武達書》:「養癰長疽,自生禍殃。」
一葉報秋 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同「一葉知秋」。
出處:唐·鮑溶《始見二毛》詩:「百川赴海返潮易,一葉報秋歸樹難。」唐·柳氏《楊柳枝》詞:「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一葉知秋 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以骨去蟻 用肉驅趕螞蟻,螞蟻越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同「以肉去蟻」。
出處: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下》:「以骨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以火去蛾 娥喜投火,用火驅趕飛蛾,蛾越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出處:《太平御史》卷九四四引《韓子》:「以火去蛾蛾愈多,以魚毆蠅蠅愈至。」
以肉驅蠅 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出處:明·張居正《答南學院周乾明》:「令人不解寬義,一切務為姑息弛縱,賈譽於眾,以致士習驕侈,風俗日壞,間有一二力欲挽之,則又崇飾虛談,自開邪徑,所謂以肉驅蠅,負薪救火也。」
以肉去蟻 用肉驅趕螞蟻,螞蟻越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以刑致刑 對重罪施以輕刑,則罪犯無所畏懼,其結果將導致不斷用刑。
出處:《商君書·靳令》:「罪重刑輕,刑至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又《去強》:「以刑致刑,國治。」《韓非子·飭令》:「罪重而刑輕,刑輕而則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
以魚驅蠅 魚腥能招來蒼蠅,用魚驅趕蒼蠅,蒼蠅更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下》:「以魚驅蠅,蠅愈至。」
異路同歸 通過不同的道路,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文子·精誠》:「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異路而同歸。」
異塗同歸 通過不同的道路,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論儒》:「聖人異塗同歸,或行或止,其趣一也。」
異途同歸 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因果報應 因果:原因和結果。佛教迷信,認為今生種什麼因,來生結什麼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出處:《慈恩傳》:「唯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
引虎自衛 引:招引。引來老虎,保衛自己。比喻企圖依仗惡人,結果反受其害。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嚴顏在巴郡,聞劉璋法正請玄德入川,拊心而嘆曰:『此所謂獨坐窮山,引虎自衛者也!』」
引狼自衛 猶言引虎自衛。比喻企圖依仗惡人,結果反受其害。
欲蓋彌彰 蓋:遮掩;彌:更加;彰:明顯。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
出處:《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欲益反弊 猶言欲益反損。想把事情做好,結果反而弄壞。
出處:金·王若虛《五經辨惑上》:「元凱於此,不獨誣經,而其於《左傳》,亦所謂欲益而反弊也。」
欲益反損 益:得益;損:損害。原想有所得益,結果反受損害。形容事與願違。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動而見尤,欲益反損。」
淵魚叢爵 比喻為政不善,結果驅使人民投向敵方。爵,古同「雀」。
出處:《孟子·離婁上》:「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原始見終 考察事物的開端而預見到它的結果。
出處:漢·王充《論衡˙實知》:「凡聖人見禍福也,亦揆端推類,原始見終。」《三國志·魏書·臧洪傳》:「仆雖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見終。」
原始要終 原、要:推求。探求事物發展的起源和結果。
出處:《周易·系辭下》:「《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造繭自縛 作繭自縛。比喻做了某事,結果反而使自己受困。
出處:陶行知《中國大眾教育問題》六:「他們幫助敵人造成聯合戰線攻打他們自己,他們像蠶一樣,造繭自縛。」
造因結果 指無論製造何種因緣,必得相應之後果。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世人造因結果的這場公案,原是上天給眾生開得一個公共道場。」
治絲益棼 治:整理;益:越發;棼:紛亂。理絲不找頭緒,結果越理越亂。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對頭,反而使問題更加復雜。
出處:《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終成泡影 結果一場空,一無所有。
總角之交 總角:兒童發髻向上分開的結果童年。指童年時期就結交的朋友。
出處:《禮記·內則》:「拂髻,總角。」鄭玄註:「總角,收髻結之。」《晉書·何劭傳》:「邵字敬祖,少與武帝同年,有總角之好。」
作繭自縛 蠶吐絲作繭,把自己裹在裡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結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出處: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詩:「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宋·陸游《劍南詩稿·書嘆》:「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
抹一鼻子灰 比喻本想巴結討好,結果反倒碰個釘子,落得很沒趣。
一問三不知 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現在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
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再實之根必傷 一年之內再度結果的樹,根必受傷。比喻過度幸運,反而招致災禍。
出處:《淮南子·人間訓》:「再實之根必傷,掘藏之家必有殃。」
此地無銀三百兩 比喻想要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暴露。
出處:民間故事:有人把銀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人阿二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多行不義必自斃 壞事干多了,結果是自己找死。
出處:《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一葉落知天下秋 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搬:移動。比喻本來想害別人,結果害了自己。自食其果。
出處:毛澤東《關於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我在1938年十月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曾經說過:『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這就是張伯倫政策的必然結果。』」
差若毫釐,謬以千里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差以毫釐,謬以千里 差:相差;毫釐:很小的計量單位;謬:同「繆」。開始時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故《易》曰:『差以毫釐,謬以千里。』」
差以毫釐,失之千里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魏書·樂志》:「但氣有盈虛,黍有巨細,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興:興致,興趣。趁著興致來到,結果很掃興的回去。
出處:《晉書·王徽之傳》:「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必見安道邪?』」
二虎相鬥,必有一傷 兩只凶惡的老虎爭鬥起來,其中必有一隻受傷。比喻敵對雙方實力都很強,激烈斗爭的結果,必有一方吃虧。
出處:明·煙霞散人《斬鬼傳》第四回:「這叫做二虎相鬥,必有一傷,待他傷了一個,便容易了。」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毫、厘:兩種極小的長度單位。開始稍微有一點差錯,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原指下棋時關鍵的一步棋走得不當,整盤棋就輸了。比喻某一個對全局具有決定意義的問題處理不當,結果導致整個失敗。
出處:元·李元蔚《將神靈應》第二折:「只因一著錯,輸了半盤棋。」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種什麼,收什麼。比喻做了什麼事,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出處:《涅槃經》:「種瓜得瓜,種李得李。」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倚:倚靠;伏:隱藏。禍中有福,福中有禍。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出處:《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❷ 比喻不好的成語是什麼
1、因人廢言:困為那個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確的言論也否定了。
2、納新吐故:原指人呼吸時,吐出濁氣,吸進新鮮空氣。現多用來比喻揚棄舊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3、不劣方頭:劣:不好;方頭:俗指不通時宜為方頭。不以不通時宜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強、頑固。
4、鼠屎污羹:比喻加進了不好的東西,從而破壞了原來美的事物。
5、難以為顏:顏:臉面。指非常難為情,不好意思。
6、忸怩不安:忸怩:羞慚的樣子。不好意思。心裡慌亂。
7、有傷風化:傷:妨礙、敗壞;風化:風俗教化。敗壞、損害社會的風俗和教化。指對社會風俗、教育有不好影響的言行。
8、只詞褒貶:褒:贊揚,誇獎;貶:給予不好的評價。一個字的褒揚或貶斥。泛指記事論人,用字措辭嚴謹有分寸。
❸ 形容因為發生很多次的事都是不好的結果而絕對別人接下來的也是不好的結果,是什麼成語
夢見未來幾天的事???然後預言是真的???你有什麼不好的預感啊?版?是覺得他的超能力讓權你害怕??,其實沒什麼的,可能就是她比較注重觀察生活,然後有比較豐富的想像力和判斷推斷能力,所以在做夢時思考接下來的事情,才出現這樣類似的現象
❹ 「最差的結果」是什麼成語
一無是處、百無一用、有弊無利、慘不忍睹
希望可以幫到您,呵呵……
❺ 形容一件事有好的開始不好的結局的成語是啥啊(
虎頭蛇尾
[釋義抄] 頭大如虎,尾細如蛇。襲 比喻開始時聲勢很大,到後來勁頭很小,有始無終。
[出處]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這廝敢狗行狼心;虎頭蛇尾。」
狗尾續貂
[釋義] 續:連接。晉代皇帝的侍從官員用作帽子的裝飾。指封官太濫。亦比喻拿不好的東西補接在好的東西後面,前後兩部分非常不相稱。
[出處]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第十八卷:「亂離以來;官爵過濫;封王作鋪;狗尾續貂。」
❻ 好的開頭不好 的結果相對應的成語是什麼
虎頭蛇尾抄
【近義】為德不卒、有始襲無終
【反義】全始全終、善始善終、持之以恆
【釋義】頭大如虎,尾細如蛇。比喻開始時聲勢很大,到後來勁頭很小,有始無終。
【出處】元·康進之《李逵負棘》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面搬興廢,轉背言詞說是非,這廝敢狗行狼心,虎頭蛇尾。」
【用例】小奇也許會寫得好,就是她有一個毛病,「~」。(冰心《陶奇的星期日記》)
❼ 比喻情況又不好到好的成語是什麼
否極泰來_成語解釋
【拼音】:pǐ jí tài lái
【釋義】:否、泰:《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盡頭。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指壞運到了頭好運就來了。
❽ 表示情況有不好到好的成語是什麼
否極泰來 轉危為安 化險為夷 逢凶化吉
❾ 不良後果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這個不算是成語吧?就是不好的結果的意思。
❿ 人的結局多指不好的是哪個詞語的意思
苟延殘喘——苟:暫且,勉強;延:延續;殘喘:臨死前的喘息.勉強延續臨死前的喘息.比喻暫時勉強維持生存。
近義詞 苟且偷生、苟全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