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枉過正成語翻譯
『壹』 矯枉過正的成語
矯枉過正
【近義】矯枉過直、過猶不及
【反義】差之千里
【釋義】把彎的東西專扳正,又歪到了屬另一邊。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出處】《後漢書·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復入矯枉過正之檢。」
【用例】或有避其謗者,又每~,至坐視兒女之放縱,而不一置問。(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細柳》)
『貳』 "矯枉過正"是什麼意思
矯枉過正,出自南朝范曄《後漢書·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復入矯枉過正之檢。」 指把彎的東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邊。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近義詞】過猶不及、矯枉過直、矯枉過中、矯枉過甚、矯枉過當
【反義詞】恰如其分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分句;比喻糾正錯誤過度,導致了其他錯誤。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
【使用程度】 常用成語
【基本解釋】把彎曲的東西扭直,超過了正常限度,反而彎向另一邊。比喻糾正謬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出處:
1,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復入矯枉過正之檢。」
2,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一·玉杯》:「《春秋》為人不知惡,而恬行不備也,是故垂累責之,以矯枉世而直之。矯者不過其正,弗能直。知此而義畢矣。」
3,東漢·班固《漢書·諸侯王表》第十四卷:「而藩國大者誇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矯枉過其正矣。」
4,東漢·班固《漢書·外戚傳》:「吏拘於法,亦安足過?蓋矯枉者過直,古今同之。」
5,唐·張說《吊陳司馬書》:「矯枉過中,斯害也已。」
6,唐·李延壽《南史·王琨傳》:「琨避違過甚,父名恭懌母名恭,心並不得犯,時咸謂矯枉過正。」
7,宋·晁補之《雞肋集·六O·代尚書侍郎兩制祭魏王文》:「漢懲秦餘,非劉不王,矯枉過中,尾大股強。」
8,宋·秦觀《財用上》:「士大夫矯枉過直,邈然以風裁自持,不復肯言財利之事。」
9,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細柳》:「或有避其謗者,又每矯枉過正,至坐視兒女之放縱,而不一置問。
『叄』 "矯枉過正"是什麼意思有那位能解釋一下"矯枉過正"這句成語什麼意思嗎
矯枉過正
jiǎo
wǎng
guò
zhèng
〖解釋〗矯:扭轉;枉:彎曲.把彎的東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邊.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出處〗《後漢書·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復入矯枉過正之檢.」
〖示例〗或有避其謗者,又每~,至坐視兒女之放縱,而不一置問.★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細柳》
『肆』 矯枉過正同義的成語
矯枉過正
【近義】矯枉過直、過猶不及
【反義】差之千里
【釋義】把彎內的東西扳正,又歪到容了另一邊。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出處】《後漢書·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復入矯枉過正之檢。」
【用例】或有避其謗者,又每~,至坐視兒女之放縱,而不一置問。(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細柳》)
『伍』 矯枉過正中 矯和枉的意思和這個成語的意思
矯:扭轉;枉:彎曲。把彎的東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邊。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陸』 成語 類似於「矯枉過正」
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柒』 矯枉過正的解釋
jiǎo wǎng guò zhèng
成語:矯枉過正
--------------------------------------------------------------------------------
【解釋】矯:扭轉;枉:彎曲.把彎的東西扳正,又歪到了另版一邊.比喻糾正錯誤權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出處】《後漢書·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復入矯枉過正之檢.」
【示例】或有避其謗者,又每~,至坐視兒女之放縱,而不一置問.◎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細柳》
【近義詞】矯枉過直、過猶不及
【反義詞】差之千里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分句;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捌』 矯枉過正的釋義
【近義詞】過猶不及、矯枉過直、矯枉過中、矯枉過甚、矯枉過當
【反義回詞】恰如其分
【成語答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分句;比喻糾正錯誤過度,導致了其他錯誤。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
【使用程度】 常用成語
【基本解釋】把彎曲的東西扭直,超過了正常限度,反而彎向另一邊。比喻糾正謬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玖』 矯枉過正成語意思
矯枉來過正_網路漢語
[讀音][jiǎ源o wǎng guò zhèng]
[解釋]矯:扭轉;枉:彎曲。把彎的東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邊。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出處]《後漢書·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復入於矯枉過正之檢。」
[例句]糾正錯誤要實事求是,掌握好分寸,盡量避免~。
[近義]過猶不及
[反義]差之千里
『拾』 矯枉過正的故事,矯枉過正成語意思等資料大全
【矯枉過正的典故】西漢時期,漢景帝擔心諸侯勢力過大會自己稱王,出現中央管不住地回方的局面,就採用晁錯答的建議,借故削去幾個諸侯王的封地。吳王劉濞竟借清君側的名義企圖謀反,迫使漢景帝殺死了晁錯,出現歷史上的七國之亂。此為「矯枉過正」的典型史實之一。
【釋義】指糾正偏差超過了適中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