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風流人物的成語故事

風流人物的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13 14:32:38

A. 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小故事成語典故小學生成語中學生成語典故https://wenku..com/view/
出人頭地--------------------
北宋嘉佑二年的科舉考試,歐陽修擔任主考。在閱卷時,他被其中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認為應列第一名。他便把文章傳給同僚觀看,大家都贊賞不已。不過, 歐陽修覺得這份考卷很象是他的朋友曾鞏的,為了避嫌,就把它定為第二名。
放榜後,按禮節考中的學生要去拜謝主考官,不想以第二名身份來的不是曾鞏,而是年青的學子蘇軾,歐陽修才知鬧誤會了。歐陽修很欣賞蘇軾,他給朋友寫信時說: 「讀蘇軾的文章,不禁讓我汗顏。真痛快啊!我應當給蘇軾讓路,使他高出我一頭。」 「出人頭地」形容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等。 (北宋歐陽修《與梅堯臣書》)

功到自然成--------------------
唐僧一行西行趕路,說不盡的風餐露宿,一日前面一山阻路。
唐僧說:「徒弟啊,你看這山勢崔巍,須是要仔細提防魔障。」悟空說 :「師父休要胡思亂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無事。」唐僧說:「徒弟呀,西天怎麼這等難行?我離了長安城,在路上春盡夏來,已經有四五個年頭,怎麼還不能得到?」悟空說:「早哩!早哩!還不曾出大門哩!」 唐僧在馬上遙望那山,但見崖險林深、虎狼群行,嘆道:「我受唐王之命西天取經,歷經艱險,雖然我心志如止水,但不知何日能取得真經、得回故鄉?」孫悟空說:「師父不必掛念,少要焦心,只要你放心前,管你功到自然成。」
「功到自然成」指功夫下到,事情自然會取得成效。
(出自《西遊記》三十六回)

戶限為穿--------------------
智永是陳朝人。為了練字,他在永欣寺的三十年裡 ,每天黎明即起,磨上一大盤墨,然後臨摹王羲之的字帖,從未間斷。
日子久了,被他寫壞的筆頭竟積了十大瓮。後來求他寫字和題匾的人門庭若市,以致寺內的門檻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鐵皮把它裹起來。
「戶限為穿」指門檻踩破了,形容進出的人很多。 (出自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望洋興嘆--------------------
在古代,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灌溉著兩岸的土地,孕育了中華文明,因此黃河被稱為神河。 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漲,百川都匯?M了黃河,黃河變得更加洶涌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於是黃河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流而下,一直來到北海。他向東望去,卻看不到北海的邊際。於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海神感嘆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廣大,無邊無際,今天我要不來這里,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無知。」 北海海神說:「我在天地間也只是大山裡的一個小石頭,四海在天地間也就是糧倉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麼廣大的呢?」 「望洋興嘆」比喻因為自己力量太小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自《莊子•秋水》)

B. 經典的成語故事,不要太常見的!高手快進!~

桃園結義:
劉,關,張。三人跪下喊到:「今天兄弟三人,義結金蘭。今後有福同享。有難 同當。

各有所思…………

劉 :(以後不賣草鞋了。改收保護費。呵呵……)
關 :(他媽的,呃…… 又他媽的喝多了。)—— {怪不的臉紅}
張 :(這倆痞子,什麼時候還我肉錢。靠……。)

單騎救主:

「主公:那白袍小將很是扎手啊。」 夏候墩對曹操說到。
「我知道,別放箭。一將難求啊。……」操笑到。
「主公,你流口水了!」 「別費話……」 (切換……)

趙雲生擒曹軍兵甲 :「說……出長板橋的的路怎麼走?」

曹兵甲:「……·#¥%*(·!」。

草船借箭:

周魚說到:「也不知道姓諸的把箭借哪裡去了。」
「軍士。去看看軍師回來了沒?」

須臾……
軍士:「報大都督。諸葛亮在養傷呢……。」
周:「養傷?? 那箭呢?……。」
軍士:「軍師已經弄到了10萬支箭。」
周喜道:「果然有點門道。他怎麼做到的?」
軍士:「是 這么 這么 這么 這么的………………。」
周:「哦 !那軍師傷哪裡了??。」
軍士:「哦。沒什麼的了。曹軍射的是火箭。…………」
周:「…………。」

望梅止渴

「主公。軍士門口渴了」
曹操思後。

「兄弟門。前面的襄陽城的美女很水的……。」
口水成河。

C. 成語典故: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大江東抄去 [dà jiāng dōng qù]
多義項
漢語詞語 更多義項
形容從前的好景已逝去,現在境況不如前了。或形容事情已過去,歷史向前發展。[1]
中文名
大江東去
外文名
The Great River flows to the east.
成語結構
主謂式
產生年代
古代
典故出處 聽語音
宋·蘇軾《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英文翻譯 聽語音
The Great River flows to the east.
成語資料 聽語音
成語解釋:長江的水往東奔流而去。後借用為詞牌名。多表示陳跡消逝,歷史向前發展。
成語舉例:曹靖華《智慧花開爛如錦》:「早被我們偉大的黨所領導的中國人民的巨掌擊退,如大江東去,永不復返了。」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比喻歷史向前發展

D. 唯一女皇帝武則天,被稱為風流女皇有何典故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她聰明機智,城府深厚,計謀出眾。在輔佐唐高宗李治近30年後,便親登帝位,自封「聖神皇帝」,改大唐為大周,成為中國封建史上空前絕後的正統女皇帝。然而她的一生留給了世人八大謎團,無數後人「前仆後繼」卻始終無法解開。

其主要任務是修葺洛陽的白馬寺,之後出任住持。即使如此,武後仍然沒有放鬆對他的調教,要求他閑來學習佛教經典,修身養性,提升人生境界。這樣一來,既掩飾了身份,又縮短了主從距離。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馮小寶的地位,武則天還親自為他改名為懷義,賜給薛姓,甚至讓太平公主的丈夫駙馬都尉薛紹以叔父之禮對待。

武則天的風流史一一數是數不完的,可是在武則天面前最得寵的男寵就是這幾位了,他們是幸運呢還是悲哀呢。武則天的這些歌男寵最後都死了,原因各種原因都跟武則天脫不了關系,武則天的驚天秘密都被後人翻出來了。

E. 2個千古風流人物的故事

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前二三二——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楚亡後,他隨叔父項梁流亡吳中(今江蘇蘇州)。年少時曾學習書法不成,又學劍,仍不成。立志要學「萬人敵」(就是能抵擋一萬人的本領),於是從叔父學兵法。但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時志向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舉兵響應。二十四歲的項羽,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台。

項梁起義後,徵集精兵八千,項羽做了裨將(副將)。為了便於號召,採納謀士范增建議,立前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建都於盱眙,仍稱楚懷王。項梁率義軍在和秦軍戰斗中接連取勝,產生了驕傲輕敵思想。結果在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被秦軍章邯指揮的軍隊打敗,項梁戰死。

定陶之戰後,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和張耳,將趙軍圍困於巨鹿(今河北平鄉)。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率兵救援。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他為上將軍,並命他立即揮師北上救趙。

項羽率車進抵漳河南岸與秦軍隔岸對峙。他先派英布、蒲將軍帶領二萬精兵渡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隨後親率主力渡河,鑿沉船隻,毀壞炊具,燒掉營舍,每人只帶三天口糧,這就是著名成語「破釜沉舟」的由來。一到戰場,楚軍便以雷霆萬鈞之勢,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把秦軍包圍起來。項羽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楚軍個個勇猛殺敵,一以當十,九戰九捷,大敗秦軍,俘獲秦將王離,殺死秦副將蘇角,迫使秦副將涉間自殺,解了巨鹿之圍。在項羽軍與秦軍激戰時,各路諸侯援軍卻縮在壁壘上觀看,不敢參戰。戰斗結束後,項羽召集援軍將領,他們「入轅門,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成了諸侯軍的統帥。

巨鹿之戰後,項羽乘勝追擊,秦軍節節敗退,軍心渙散。章邯見大勢已去,率二十萬秦軍投降了項羽。項羽卻在西進途中,在新安城(今河南繩池東)下令將這二十萬降卒全部坑殺。這時,另一路起義軍漢高祖乘秦軍主力被項羽牽制在巨鹿,關中空虛,佔領了咸陽。

項羽大為不滿,率軍破關而入,進駐鴻門(今陜西臨潼東北)。當時項羽軍四十萬,漢高祖軍不足十萬,雙方力量懸殊。漢高祖自度力量不敵項羽,便採納張良計策,拉攏項羽叔父項伯,親自到鴻門請罪。鴻門宴上,觥籌交錯中閃爍著刀光劍影。項羽的謀士范增幾次舉起所帶玉塊,暗示項羽殺死漢高祖,項羽卻優柔寡斯,被漢高祖借故逃脫。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的故事。項羽依靠強大兵力,暫時壓制漢高祖。引兵進入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挾其軍事上的餘威,以諸侯上將軍自居,發號施令。他自立為西楚霸王,取梁、楚之地九郡(佔有今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部分地區),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同時又割地封王,分封了十八個諸侯。封漢高祖為漢王,王漢中、巴蜀,企圖限制漢高祖勢力的發展,使其不得東進。結果養虎貽患,導致漢軍勢力日後卷土重來。

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引起諸侯和功臣不滿。先是田榮據齊反楚,項羽急忙率軍討伐,漢高祖便乘隙東進。公元前二0八年八月,漢軍從漢中潛出故道,打敗項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迅速東進,直抵陽夏(今河南太康)。接著,又乘項羽與齊軍交戰之際,一舉攻入楚都彭城,羽急忙率三萬精兵還救彭城。

此時,漢高祖仗恃兵多將廣,麻痹輕敵。項羽軍則收復失地心切,鬥志旺盛。三萬楚軍在項羽率領下,出山東經胡陵(今山東魚台東南)趨蕭(今江蘇簫縣西北),直抵彭城漢軍側背。戰斗從拂曉開始,楚軍勇猛頑強,邊打邊沖。到了午時,已將漢軍打得大敗。楚軍追到彭城東北的泗水,漢軍紛紛落水,死者十餘萬。漢軍向南方山地潰逃,楚軍追擊至靈壁(在今安徽省)以東的睢水上,又殲滅數十萬人。漢高祖只率數十騎逃出重圍,連妻子呂雉和父親太公都作了項羽的俘虜。彭城一戰,項羽決策果斷,迅速率精兵回救彭城,出敵不意,擊潰漢軍數十萬之眾,是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範例。

彭城之役後,項羽乘勝進軍,在京邑、索亭間(滎陽西、南)同漢高祖打了一仗,結果被阻於滎陽以東。雙方在成皋一帶相持兩年之久。這期間,漢高祖採取了正確的作戰指導,扼守成皋,在持久戰中消耗對方實力,伺機反擊;項羽找漢高祖決戰,又急攻不下。雙方力量對此發生了根本變化,漢軍由弱變強,項羽由強變弱。漢高帝五年(前二0二),漢高祖發兵向項羽發動總攻,在垓下把項羽軍團團包圍。此時,十萬楚軍已兵疲糧盡,士氣低落。夜間又聽到漢軍在四面唱起了楚歌。項羽大為吃鶭,便借酒澆愁,慷慨悲涼地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干,虞兮虞兮若奈何?」唱罷飛身上馬,帶領八百騎突圍南去。來到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只剩二十八人。他想東渡烏江重整旗鼓,又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奮力拚殺一陣,遂橫劍自刎而死。

項羽是一位超群的軍事統帥。他能征善戰,戰場上豪氣蓋世,叱吒風雲。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寡擊眾,全殲秦軍主力,客觀上為漢高祖進入咸陽,推翻秦朝創造了條件。楚漢戰爭中,破田榮,救彭成,救滎陽,奪成皋,一生大戰數十次,多獲勝利。所以,古人稱他「有百戰百勝之才」(蘇洵嘉佑集?項籍)。

然而,項羽又是一位悲劇式的人物。秦朝滅亡後,他自稱霸王,忙於分封諸侯,扶持六國貴族的殘余勢力,違背了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造成了混亂割據的局面。他行為殘暴,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余。入關後,火燒秦宮,大火三月不息。他燒殺虜掠的暴行,違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戰敗的根本原因。項羽自恃武功以威懾諸侯,缺乏遠見,不爭取同盟。又妒賢嫉能,不能用人,招致眾叛親進,軍心渙散。軍事上,他缺少戰略家的眼光,剛愎自用,不納頁良。以致屢失戰機,沒有鞏固的後方基地,沒有充足的糧餉和兵源,雖然屢戰屢勝,反而由盛而衰。所以,雖然項羽具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最終也難以避免失敗

參考資料:http://www.jnbiz.com/blog/more.asp?name=cn9sky&;id=44&commentid=940

項羽是我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關的許多事跡後來逐漸演化為成語。在一人身上發生這么多的成語故事,實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遊經過會稽(今江蘇蘇州),項羽也隨眾人前往觀看。觀望中,項羽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語,就表現出項羽的宏偉大志和英雄氣概。

先發制人

陳勝起義後,會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機反秦,他於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見項羽時說:「現在是滅秦的好時機。我聽說先發制人,後發則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點共同起兵。」出身貴族的項羽豈肯委身於人下,按照計劃,項羽殺死了聲稱「先發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開樹起了起義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當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巨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為了表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率軍斷秦軍糧道,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較量,「楚戰士無不以一當 十」 。秦損兵折將,項羽乘勝追擊,逼使章邯率其殘部投降。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附近)設宴招待漢高祖。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擊殺漢高祖,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於是,范增便讓項庄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漢高祖。漢高祖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帶劍擁盾進入宴會廳,指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氣勢所折服,漢高祖借機脫離險境。

沐猴而冠

滅秦之後,項羽引軍入咸陽,大肆燒殺,咸陽火三日不絕。謀臣勸項羽說:「關中山河四塞險阻,土地肥美,可以作為霸王之都。」而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里,如同夜間穿錦綾走路,沒有人知道」為借口加以拒絕。勸他的人感嘆道:「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項羽聞聽此言,就殺了說這話的人。

四面楚歌

因剛愎自用和性情殘暴而失去謀臣和百姓的支持,項羽最終在「楚漢之爭」中敗下陣來,在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被漢高祖軍隊圍得水泄不通。夜間軍營四面皆楚歌,項羽大驚,見大勢已去,率眾殺出重圍,逃至烏江邊,因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附錄:

史記 項羽本紀第七 漢·司馬遷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

司馬遷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徭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瞬①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懾②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

廣陵人召平於是為陳王徇廣陵,未能下。聞陳王敗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矯陳王命,拜梁為楚王上柱國。曰:「江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陳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乃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強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少年欲立陳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嬰乃不敢為王。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於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亦以兵屬焉。凡六七萬人,軍下邳。

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軍彭城東,欲距項梁。項梁謂軍吏曰:「陳王先首事,戰不利,未聞所在。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乃進兵擊秦嘉。秦嘉軍敗走,追之至胡陵。嘉還戰一日,嘉死,軍降。景駒走死梁地。項梁已並秦嘉軍,軍胡陵,將引軍而西。章邯軍至栗,項梁使別將朱雞石、餘樊君與戰。餘樊君死,朱雞石軍敗,亡走胡陵。項梁乃引兵入薛,誅雞石。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還報項梁。項梁聞陳王定死,召諸別將會薛計事。此時,沛公亦起沛往焉。

居巢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④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台。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居數月,引兵攻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田榮即引兵歸,逐其王假。假亡走楚。假相田角亡走趙。角弟田間故齊將,居趙不敢歸。田榮立田儋子市為齊王。項梁已破東阿下軍,遂追秦軍。數使使趣齊兵,欲與俱西。田榮曰:「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間,乃發兵。」項梁曰:「田假為與國之王,窮來從我,不忍殺之。」趙亦不殺田角、田間以市於齊。齊遂不肯發兵助楚。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西破秦軍濮陽東,秦兵收入濮陽。沛公、項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軍,斬李由,還攻外黃,外黃未下。

項梁起東阿,西,此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宋義乃諫項梁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項梁弗聽。乃使宋義使於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將見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論武信君軍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沛公、項羽去外黃攻陳留,陳留堅守不能下。沛公、項羽相與謀曰:「今項梁軍破,士卒恐。」乃與呂臣軍俱引兵而東,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

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離、涉間圍巨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陳餘為將,將卒數萬人而軍巨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台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

初,宋義所遇齊使者高陵君顯在陵楚軍,見楚王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日,軍果敗。兵未戰而先見敗征,此可謂知兵矣。」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天寒大雨,士卒凍飢。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飢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並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懾②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於懷王。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遺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巨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至咸陽,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長史欣恐,還走其軍,不敢出故道。趙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軍,報曰:「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願將軍孰計之。」陳餘亦遺章邯書曰:「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坑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竟斬陽周。何者?攻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並起滋益多。彼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夫將軍居外久,多內隙,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且天之亡秦,無愚智皆知之。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斧⑤質,妻子為戮⑥乎?」章邯狐疑,陰使候始成使項羽,欲約。約未成,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渡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紆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使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

到新安。諸侯吏卒異時故徭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諸將微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西。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而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珏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庄,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嗔⑧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不恐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之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瑕丘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趙將司馬昂⑨定河內,數有功,故立昂⑨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當陽君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為九江王,都六。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淄。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陳餘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番君將梅涓功多,故封十萬戶侯。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F. 與流有關的成語典故

和流有關的成語

「流」字開頭的成語:(共55則) [l] 流芳百世流芳後世流風回雪流芳千古流風遺跡流風餘俗流風余韻流光瞬息流光易逝流汗浹背流金鑠石流口常談流膾人口流離播遷流離播越流離顛頓流離顛沛流離顛痜流落風塵流落江湖流落失所流離失所流離瑣尾流落他鄉流落天涯流連忘反流連忘返流離轉徙流年不利流年似水流溺忘反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戶樞不螻流水朝宗流水高山流水落花流水桃花流水無情流水行雲流水游龍流天澈地流星掣電流星飛電流星趕月流行坎止流血漂鹵流血千里流言飛文流言飛語流言蜚語流言風語流言混話流言惑眾流移失所流言止於智者

第二個字是「流」的成語:(共77則) [b] 波流茅靡[c] 川流不息從流忘反[d] 東流西落東流西上電流星散[f] 風流才子飛流短長風流跌宕風流千古風流人物風流儒雅風流倜儻風流瀟灑風流蘊藉風流冤孽風流雲散風流韻事風流罪過[h] 汗流夾背汗流浹背汗流浹膚汗流浹體汗流浹踵汗流接踵汗流滿面汗流洽背汗流洽衣汗流至踵[j]九流百家九流賓客畸流洽客九流人物江流日下九流三教九流十家急流勇進畸流逸客急流勇退[l] 淚流滿面[m] 名流巨子[n] 尿流屁滾[p] 平流緩進[s] 溯流徂源水流花落水流花謝屎流屁滾神流氣鬯溯流窮源溯流求源水流濕,火就燥水流雲散漱流枕石溯流追源[t] 同流合污討流溯源[w] 萬流景仰[x] 血流成河血流成渠星流電擊血流漂杵血流如注星流霆擊尋流逐末[y] 依流平進沿流討源[z] 珠流璧轉中流底柱中流砥柱眾流歸海中流擊楫枕流漱石中流失舟,一壺千金逐流忘返枝流葉布中流一壺中流一壼

G. 求:千古風流人物的故事,他們創造了哪些偉大的業績,他們的哪些品質值得學習

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前二三二——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楚亡後,他隨叔父項梁流亡吳中(今江蘇蘇州)。年少時曾學習書法不成,又學劍,仍不成。立志要學「萬人敵」(就是能抵擋一萬人的本領),於是從叔父學兵法。但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時志向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舉兵響應。二十四歲的項羽,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台。

項梁起義後,徵集精兵八千,項羽做了裨將(副將)。為了便於號召,採納謀士范增建議,立前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建都於盱眙,仍稱楚懷王。項梁率義軍在和秦軍戰斗中接連取勝,產生了驕傲輕敵思想。結果在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被秦軍章邯指揮的軍隊打敗,項梁戰死。

定陶之戰後,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和張耳,將趙軍圍困於巨鹿(今河北平鄉)。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率兵救援。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他為上將軍,並命他立即揮師北上救趙。

項羽率車進抵漳河南岸與秦軍隔岸對峙。他先派英布、蒲將軍帶領二萬精兵渡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隨後親率主力渡河,鑿沉船隻,毀壞炊具,燒掉營舍,每人只帶三天口糧,這就是著名成語「破釜沉舟」的由來。一到戰場,楚軍便以雷霆萬鈞之勢,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把秦軍包圍起來。項羽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楚軍個個勇猛殺敵,一以當十,九戰九捷,大敗秦軍,俘獲秦將王離,殺死秦副將蘇角,迫使秦副將涉間自殺,解了巨鹿之圍。在項羽軍與秦軍激戰時,各路諸侯援軍卻縮在壁壘上觀看,不敢參戰。戰斗結束後,項羽召集援軍將領,他們「入轅門,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成了諸侯軍的統帥。

巨鹿之戰後,項羽乘勝追擊,秦軍節節敗退,軍心渙散。章邯見大勢已去,率二十萬秦軍投降了項羽。項羽卻在西進途中,在新安城(今河南繩池東)下令將這二十萬降卒全部坑殺。這時,另一路起義軍漢高祖乘秦軍主力被項羽牽制在巨鹿,關中空虛,佔領了咸陽。

項羽大為不滿,率軍破關而入,進駐鴻門(今陜西臨潼東北)。當時項羽軍四十萬,漢高祖軍不足十萬,雙方力量懸殊。漢高祖自度力量不敵項羽,便採納張良計策,拉攏項羽叔父項伯,親自到鴻門請罪。鴻門宴上,觥籌交錯中閃爍著刀光劍影。項羽的謀士范增幾次舉起所帶玉塊,暗示項羽殺死漢高祖,項羽卻優柔寡斯,被漢高祖借故逃脫。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的故事。項羽依靠強大兵力,暫時壓制漢高祖。引兵進入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挾其軍事上的餘威,以諸侯上將軍自居,發號施令。他自立為西楚霸王,取梁、楚之地九郡(佔有今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部分地區),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同時又割地封王,分封了十八個諸侯。封漢高祖為漢王,王漢中、巴蜀,企圖限制漢高祖勢力的發展,使其不得東進。結果養虎貽患,導致漢軍勢力日後卷土重來。

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引起諸侯和功臣不滿。先是田榮據齊反楚,項羽急忙率軍討伐,漢高祖便乘隙東進。公元前二0八年八月,漢軍從漢中潛出故道,打敗項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迅速東進,直抵陽夏(今河南太康)。接著,又乘項羽與齊軍交戰之際,一舉攻入楚都彭城,羽急忙率三萬精兵還救彭城。

此時,漢高祖仗恃兵多將廣,麻痹輕敵。項羽軍則收復失地心切,鬥志旺盛。三萬楚軍在項羽率領下,出山東經胡陵(今山東魚台東南)趨蕭(今江蘇簫縣西北),直抵彭城漢軍側背。戰斗從拂曉開始,楚軍勇猛頑強,邊打邊沖。到了午時,已將漢軍打得大敗。楚軍追到彭城東北的泗水,漢軍紛紛落水,死者十餘萬。漢軍向南方山地潰逃,楚軍追擊至靈壁(在今安徽省)以東的睢水上,又殲滅數十萬人。漢高祖只率數十騎逃出重圍,連妻子呂雉和父親太公都作了項羽的俘虜。彭城一戰,項羽決策果斷,迅速率精兵回救彭城,出敵不意,擊潰漢軍數十萬之眾,是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範例。

彭城之役後,項羽乘勝進軍,在京邑、索亭間(滎陽西、南)同漢高祖打了一仗,結果被阻於滎陽以東。雙方在成皋一帶相持兩年之久。這期間,漢高祖採取了正確的作戰指導,扼守成皋,在持久戰中消耗對方實力,伺機反擊;項羽找漢高祖決戰,又急攻不下。雙方力量對此發生了根本變化,漢軍由弱變強,項羽由強變弱。漢高帝五年(前二0二),漢高祖發兵向項羽發動總攻,在垓下把項羽軍團團包圍。此時,十萬楚軍已兵疲糧盡,士氣低落。夜間又聽到漢軍在四面唱起了楚歌。項羽大為吃鶭,便借酒澆愁,慷慨悲涼地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干,虞兮虞兮若奈何?」唱罷飛身上馬,帶領八百騎突圍南去。來到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只剩二十八人。他想東渡烏江重整旗鼓,又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奮力拚殺一陣,遂橫劍自刎而死。

項羽是一位超群的軍事統帥。他能征善戰,戰場上豪氣蓋世,叱吒風雲。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寡擊眾,全殲秦軍主力,客觀上為漢高祖進入咸陽,推翻秦朝創造了條件。楚漢戰爭中,破田榮,救彭成,救滎陽,奪成皋,一生大戰數十次,多獲勝利。所以,古人稱他「有百戰百勝之才」(蘇洵嘉佑集?項籍)。

然而,項羽又是一位悲劇式的人物。秦朝滅亡後,他自稱霸王,忙於分封諸侯,扶持六國貴族的殘余勢力,違背了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造成了混亂割據的局面。他行為殘暴,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余。入關後,火燒秦宮,大火三月不息。他燒殺虜掠的暴行,違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戰敗的根本原因。項羽自恃武功以威懾諸侯,缺乏遠見,不爭取同盟。又妒賢嫉能,不能用人,招致眾叛親進,軍心渙散。軍事上,他缺少戰略家的眼光,剛愎自用,不納頁良。以致屢失戰機,沒有鞏固的後方基地,沒有充足的糧餉和兵源,雖然屢戰屢勝,反而由盛而衰。所以,雖然項羽具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最終也難以避免失敗

參考資料:http://www.jnbiz.com/blog/more.asp?name=cn9sky&;id=44&commentid=940

項羽是我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關的許多事跡後來逐漸演化為成語。在一人身上發生這么多的成語故事,實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遊經過會稽(今江蘇蘇州),項羽也隨眾人前往觀看。觀望中,項羽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語,就表現出項羽的宏偉大志和英雄氣概。

先發制人

陳勝起義後,會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機反秦,他於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見項羽時說:「現在是滅秦的好時機。我聽說先發制人,後發則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點共同起兵。」出身貴族的項羽豈肯委身於人下,按照計劃,項羽殺死了聲稱「先發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開樹起了起義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當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巨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為了表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率軍斷秦軍糧道,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較量,「楚戰士無不以一當 十」 。秦損兵折將,項羽乘勝追擊,逼使章邯率其殘部投降。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附近)設宴招待漢高祖。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擊殺漢高祖,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於是,范增便讓項庄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漢高祖。漢高祖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帶劍擁盾進入宴會廳,指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氣勢所折服,漢高祖借機脫離險境。

沐猴而冠

滅秦之後,項羽引軍入咸陽,大肆燒殺,咸陽火三日不絕。謀臣勸項羽說:「關中山河四塞險阻,土地肥美,可以作為霸王之都。」而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里,如同夜間穿錦綾走路,沒有人知道」為借口加以拒絕。勸他的人感嘆道:「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項羽聞聽此言,就殺了說這話的人。

四面楚歌

因剛愎自用和性情殘暴而失去謀臣和百姓的支持,項羽最終在「楚漢之爭」中敗下陣來,在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被漢高祖軍隊圍得水泄不通。夜間軍營四面皆楚歌,項羽大驚,見大勢已去,率眾殺出重圍,逃至烏江邊,因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附錄:

史記 項羽本紀第七 漢·司馬遷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

司馬遷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徭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瞬①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懾②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

廣陵人召平於是為陳王徇廣陵,未能下。聞陳王敗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矯陳王命,拜梁為楚王上柱國。曰:「江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陳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乃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強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少年欲立陳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嬰乃不敢為王。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於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亦以兵屬焉。凡六七萬人,軍下邳。

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軍彭城東,欲距項梁。項梁謂軍吏曰:「陳王先首事,戰不利,未聞所在。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乃進兵擊秦嘉。秦嘉軍敗走,追之至胡陵。嘉還戰一日,嘉死,軍降。景駒走死梁地。項梁已並秦嘉軍,軍胡陵,將引軍而西。章邯軍至栗,項梁使別將朱雞石、餘樊君與戰。餘樊君死,朱雞石軍敗,亡走胡陵。項梁乃引兵入薛,誅雞石。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還報項梁。項梁聞陳王定死,召諸別將會薛計事。此時,沛公亦起沛往焉。

居巢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④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台。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居數月,引兵攻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田榮即引兵歸,逐其王假。假亡走楚。假相田角亡走趙。角弟田間故齊將,居趙不敢歸。田榮立田儋子市為齊王。項梁已破東阿下軍,遂追秦軍。數使使趣齊兵,欲與俱西。田榮曰:「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間,乃發兵。」項梁曰:「田假為與國之王,窮來從我,不忍殺之。」趙亦不殺田角、田間以市於齊。齊遂不肯發兵助楚。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西破秦軍濮陽東,秦兵收入濮陽。沛公、項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軍,斬李由,還攻外黃,外黃未下。

項梁起東阿,西,此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宋義乃諫項梁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項梁弗聽。乃使宋義使於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將見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論武信君軍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沛公、項羽去外黃攻陳留,陳留堅守不能下。沛公、項羽相與謀曰:「今項梁軍破,士卒恐。」乃與呂臣軍俱引兵而東,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

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離、涉間圍巨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陳餘為將,將卒數萬人而軍巨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台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

初,宋義所遇齊使者高陵君顯在陵楚軍,見楚王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日,軍果敗。兵未戰而先見敗征,此可謂知兵矣。」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天寒大雨,士卒凍飢。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飢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並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懾②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於懷王。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遺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巨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至咸陽,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長史欣恐,還走其軍,不敢出故道。趙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軍,報曰:「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願將軍孰計之。」陳餘亦遺章邯書曰:「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坑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竟斬陽周。何者?攻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並起滋益多。彼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夫將軍居外久,多內隙,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且天之亡秦,無愚智皆知之。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斧⑤質,妻子為戮⑥乎?」章邯狐疑,陰使候始成使項羽,欲約。約未成,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渡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紆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使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

到新安。諸侯吏卒異時故徭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諸將微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西。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而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珏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庄,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嗔⑧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不恐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之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瑕丘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趙將司馬昂⑨定河內,數有功,故立昂⑨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當陽君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為九江王,都六。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淄。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陳餘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番君將梅涓功多,故封十萬戶侯。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H. 27個成語典故,看盡魏晉風流人物

【望梅止渴】

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覽無餘】

謂一眼即可全見。

《世說新語·言語》: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餘委曲,若不可測。

【二童一馬】

指少年時代的好友。

《世說新語·品藻》:殷侯既廢,桓公語諸人曰:「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己輒取之,故當出我下。」

【才疏志大】

謂志向大而才能小。

《世說新語·識鑒》:伯仁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識暗。

【千里蒓羹】

舊時多作思鄉之辭。原為具有吳地風味的名菜,後泛指本鄉特產,含思鄉之意。

《世說新語·言語》:陸機詣王武子,武子前置數斛羊酪,指以示陸曰:「卿江東何以敵此?」陸曰:「有千里蒓羹,但未下鹽豉耳!」

【千岩萬壑】

形容峰巒與山谷極多。

《世說新語·言語》: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

【不舞之鶴】

喻名不副實。

《世說新語·排調》:昔羊叔子有鶴善舞,嘗向客稱之。客試使驅來,氃氋不肯舞。

【相煎何急】

喻自相殘殺或迫害。

《世說新語·文學》: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盲人瞎馬】

前者比喻處境危險而猶暗昧無知。

《世說新語·排調》:桓南郡與殷荊州語次,因共作了語。顧愷之曰:「火燒平原無遺燎。」桓曰:「白布纏棺豎旒旄。」殷曰:「投魚深淵放飛鳥。」次復作危語。桓曰:「矛頭淅米劍頭炊。」殷曰:「百歲老翁攀枯枝。」顧曰:「井上轆轤卧嬰兒。」殷有一參軍在坐,雲:「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殷曰:「咄咄逼人!」仲堪眇一目故也。

【竹頭木屑】

比喻可供利用的廢置之材。

《世說新語·政事》:陶公性檢厲,勤於事,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後猶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

【管中窺豹】

比喻只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世說新語·方正》:王子敬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摴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割席分坐】

謂不與志同道合者為友。

《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簸之揚之,穅粃在前】

謂揚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本為調侃之詞,謂位卑而居前列。後亦用為謙詞,謂無才而居前。

《世說新語·排調》:王文度、范榮期俱為簡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將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後。王因謂曰:「簸之揚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礫在後。」

【肅然起敬】

肅穆地產生敬佩的態度或心情。

《世說新語·規箴》:遠公在廬山中,雖老,講論不輟。弟子中或有惰者,遠公曰:「桑榆之光,理無遠照,但願朝陽之暉,與時並明耳。」執經登坐,諷誦朗暢,詞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

【華亭鶴唳】

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世說新語·尤悔》:陸平原河橋敗,為盧志所讒,被誅,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

【蒹葭玉樹】

蒹葭,指毛曾;玉樹,指夏侯玄,謂兩個品貌極不相稱的人在一起。後以「蒹葭玉樹」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貴的人。亦常用作謙辭。

《世說新語·容止》:魏明帝使後弟毛曾與夏侯玄共坐,時人謂「蒹葭依玉樹。」

【絕妙好辭】

用以指極其美妙的文辭。

《世說新語·捷悟》: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脩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蒱臼」八字。魏武謂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別記所知。脩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韲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

【醉玉頹山】

形容男子風姿挺秀,酒後醉倒的風采。

《世說新語·容止》: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

【身無長物】

形容極其貧窮。

《世說新語·德行》:(王恭)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道邊苦李】

喻庸才,無用之才。

《世說新語·雅量》: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青州從事】

美酒的代稱。

《世說新語·術解》:桓公有主簿善別酒,有酒輒令先嘗。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青州有齊郡,平原有鬲縣。從事,言到臍;督郵,言在膈上住。

【難兄難弟】

指兄弟兩人才德俱佳,難分高下。

《世說新語·德行》: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之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銅山西崩,洛鍾東應】

比喻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響。

《世說新語·文學》:殷荊州曾問遠公:「《易》以何為體?」答曰:「《易》以感為體。」殷曰:「銅山西崩,靈鍾東應,便是《易》耶?」

【頰上三毛】

比喻文章或圖畫的得神之處。

《世說新語·巧藝》:顧長康畫裴叔則,頰上益三毛。人問其故?顧曰:「裴楷俊朗有識具,正此是其識具。看畫者尋之,定覺益三毛如有神明,殊勝未安時。」

【面如傅粉】

形容男子美貌。

《世說新語·容止》: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脤。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

【食辨勞薪】

形容識見卓越。

《世說新語·術解》:荀勖嘗在晉武帝坐上食筍進飯,謂在坐人曰:「此是勞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問之,實用故車腳。

【人琴俱亡】

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常用來比喻對知己、親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世說新語•傷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I. 寫出8個有典故的成語 ,並寫出意思,及成語故事的主人公

典故:完璧歸趙: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含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典故:負荊請罪: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含義: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請求對方的寬恕
典故:怒發沖冠: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含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氣憤到極點
典故:刎頸之交: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含義: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
成語:門庭若市:出處:《戰國策?齊策一鄒忌諷齊王納諫》:「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含義: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處:《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含義: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於欣賞山裡的風景。後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成語:水落石出:出處:《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義: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沁園春﹒雪》作者:毛澤東
典故: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出處:《漢書﹒匈奴傳》「南有大汗,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含義:天所寵愛的人
典故:風流人物:出處:《沁園春?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出處: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含義:對一個時代有影響的人
典故:風騷:出處:《沁園春?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出處:《國風》《離騷》
含義:原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這里指文學才華。
《魚我所欲也》作者:孟子
成語:捨生取義。出處:《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含義:舍棄生命以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孟子為了正義而捨去生命。
《秋水》作者:莊子
秋水》? 成語:望洋興嘆 出處:《莊子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含義:望洋,仰視樣子。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缺乏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秋水》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成語:貽笑大方。出處:《莊子
含義:大方,指知識淵博,學有專長的人。表示知識短淺,見笑於人。
《勸學》作者:荀況,《荀子》
成語: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出處:《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含義:靛青從藍中取得,顏色卻比藍色更深
成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出處:《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含義:沒有日常積累就不能有成果
成語: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出處:《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含義:一直堅持不鬆懈,就會取得成就
《蒹葭》《詩經楚風》
成語: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含義:所說的那人,正在水的那方
《最先與最後》作者:魯迅
成語:不為最先,不恥最後: 出處:《韓非子》說賽馬的妙法,在於「不為最先,不恥最後」
含義:賽馬的時候,既不要跑在最先,也不要跑在最後。
傳說:處世金針 金針:傳說織女用於刺綉之針 ,後以金針比喻密法訣竅
含義:做人的訣竅。
檀弓》「勿為戎首,不亦善乎」?成語:不為戎首:出處:《禮記
含義:不做發動戰爭的人。
成語:不為禍始 刻意》「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出處:《莊子
含義:不做製造災難的人。
《師說》作者:韓愈
成語: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含義: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論毅力》作者:梁啟超
典故:盤根錯節。出處:《後漢書?虞詡傳》:「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
含義:樹根盤結,枝節交錯,比喻情況錯綜復雜。
典故:迎刃而解。出處:《晉書》:「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含義:原意是說,劈竹子時,頭上幾節一破開,下面的順著刀口自己就裂開了。比喻處理事情、解決問題很順利。
典故:功虧一簣,出處:《尚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含義:做事因差最後一點努力而未能完成。
《促織》作者:蒲松林
成語:一人飛升,仙及雞犬。出處:《神仙傳》傳說漢朝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後,把剩下的葯撒在院子里,雞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
含義:後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的人也跟著得勢。
成語:蠢若木雞。出處:《莊子達生》作者:莊子
含義:形容神貌呆笨
《涉江》作者:屈原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