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放虎歸山主人公
1. 放虎歸山是成語
是
放虎歸山
fànghǔguīshān
[釋義] 歸:返回。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把敵人專放走;留下後患。也作「縱虎歸屬山」。
[語出] 《三國志·蜀志·劉巴傳》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賢傳》:「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
[近義] 養虎遺患
[反義] 除惡務盡 斬草除根
[用法] 多用來表示把壞人放走;給自己留下禍根。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結構] 連動式。
2. 卧薪嘗膽,這句成語中的人物主角是誰
卧薪嘗膽
wòīnchángdǎn
[釋義]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經常嘗一嘗苦膽。比喻刻苦激勵自身;堅定報仇雪恥的意志。
[語出] 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遣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正音] 嘗;不能讀作「cánɡ」。
[辨形] 薪;不能寫作「新」。
[近義] 發憤圖強 宵衣旰食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發憤圖強」都有決心奮斗;謀求富強的意思。但~含有刻苦自勵的意思;它形象而典雅;而「發憤圖強」只是淺顯的陳說。
[例句] 六十年代初;我國人民~戰勝了嚴重自然災害和國際上反動勢力的經濟封鎖。
[英譯] stooptoconquer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准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3. 放虎歸山的來歷和含義
[編輯本段來]放虎歸山.名詞解釋
【成語】自放虎歸山 【拼音】 fàng hǔ guī shān 【解 釋】 歸:返回。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放走敵人,貽害無窮。 【出 處】 晉·司馬彪《零陵先賢傳》:「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璋不聽。」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補語;指自留禍根。 【示 例】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九:「這叫做~,給元茂屯留下個禍根。」 【近義詞】 養虎為患 縱虎歸山 【反義詞】 除惡務盡、斬草除根
[編輯本段]故 事
東漢末年,劉備處境艱難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謀士程昱知道劉備不是等閑之輩,勸曹操盡早除掉劉備。劉備為麻痹曹操,裝做種菜不問政治。曹操滅了呂布後,劉備請求帶兵攻打袁術,曹操給了五萬軍馬,劉備離開曹操自立旗號
4. 放虎歸山的成語歇後語
放虎歸山
fànghǔ來guīshān
[釋義]
歸:源返回。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把敵人放走;留下後患。也作「縱虎歸山」。
[語出]
《三國志·蜀志·劉巴傳》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賢傳》:「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
[近義]
養虎遺患
[反義]
除惡務盡
斬草除根
[用法]
多用來表示把壞人放走;給自己留下禍根。一般作謂語、定語、補
5. 放虎歸山的成語故事
秦穆公三十三年,秦國大將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三人被晉軍軍師先專軫俘虜,准備將屬這三人獻於太廟以表戰功。晉襄公的後母文羸聽說娘家的大將被俘,她找晉襄公極力勸說,最後終於把這三人放走了。先軫聽到這個消息的時侯正在吃飯,氣憤得把剛吃到嘴裡的飯都吐出來,他怒不可遏地找到晉襄公問道:「秦國的囚犯呢?」晉襄公回答說:「遵照母親之命把他們放走了。」先軫憤怒地吐了晉襄公一臉口水說道:「他竟然如此不懂事,我們費盡心思才把他們捉住,你卻聽信婦人之言輕而易舉的把他們放了,這叫放虎歸山,到時侯你後悔都來不及。」晉襄公這時才醒悟過來,再叫人去捉的時侯人早就不見了。孟明視等人跑回國後,並沒有受到責怪,仍然掌握著兵權,三年過後孟明視等人帶兵把晉國打敗了,秦國終於成了新的霸主。
6. 放虎歸山成語故事
放虎歸山成語故事
【出處】
明·馮夢龍、清·蔡元放《東周列國志》。
秦穆公33年,秦國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員大將出師討伐鄭國。在回師時,在崤山卻被晉軍大將先軫帶兵打敗而被俘。
晉襄公打算將孟明視等三人獻於太廟,然後施刑,以表戰功。
晉襄公的後母文贏聽說娘家秦國的大將被俘,便對襄公說:「秦晉兩國結為婚姻,相交很厚,何不放他們回去,讓秦國去處置他們。」襄公不聽,文贏繼續勸說道:「當年楚國的成得臣打了敗仗,回去後被楚王殺了。秦國難道沒有軍法嗎?再說我們的先君惠公也曾被秦國逮住過,秦國國君以禮相待,把他放回來了。別人對我們這么有禮,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殺掉這三個人呢?這豈不是顯得我們太無情了嗎?」
晉襄公是個孝子,不敢違抗母命,就把三員大將放了。當時,先軫正在家裡吃飯,聽到此事,怒不可遏地把剛吃進嘴裡的飯吐了出來,立即去見晉襄公。他怒沖沖地問襄公:「秦國的囚犯在哪裡?」
襄公回答說:「母後請求放他們回國,讓秦國去處置他們。我已遵照母命把他們放了。」
先軫聽了,非常氣憤,「呸」地一聲,吐了襄公一臉口水,大聲說:「你這小子,竟糊塗到這種地步。我們辛辛苦苦才把他們捉住。你竟聽從婦人的只言片語而把他們放了,這叫『放虎歸山』。將來,你後悔就晚了。」聽了先軫一番話,晉襄公醒悟過來,馬上派人去追趕孟明視等三人,可哪裡還能追得上呢!
孟明視等三人回國以後,秦穆公不但沒有責備他們,反而繼續讓他們掌握兵權。過了三年,孟明視等終於打敗了晉國。秦國成了西方的霸主。此時,晉襄公才真正後悔莫及。
◆釋義
放走敵人,後患無窮,就像把老虎放回山林一樣危險。
7. 放虎歸山是成語m
放虎歸山fànghǔguīshān
[釋義] 歸:返回。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把敵人放走;留下後版患。也權作「縱虎歸山」。
[語出] 《三國志·蜀志·劉巴傳》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賢傳》:「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
[近義] 養虎遺患
[反義] 除惡務盡 斬草除根
[用法] 多用來表示把壞人放走;給自己留下禍根。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結構] 連動式。
[辨析] ~和「養虎遺患」都有留下敵人不管;以致有後患的意思。但~偏重於「放」;強調把敵人放走;「養虎遺患」偏重於「養」;強調放縱敵人。
[例句] 如果我們的作戰方案稍有疏漏;就不能把敵人消滅掉;造成~的後果。
8. 放虎歸山類的成語
養虎遺患
【拼
音】:
yǎng
hǔ
yí
huàn
【解
釋】:
遺;留下;患:禍患.養著老虎;留下禍患.比喻縱容壞人;給自己留下後患.
9. 放虎歸山的成語是什麼意思
放虎歸山 [fàng hǔ抄 guī shān]
【解釋襲】: 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
【出 處】:《三國志·蜀志·劉巴傳》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賢傳》:「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