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心吊膽成語故事
【成語】: 風雨同舟
【拼音】: fēng yǔ tóng zhōu
【解釋】: 在狂風暴雨中同乘一條船,一起與風雨搏回斗答。比喻共同經歷患難。
【出處】: 《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舉例造句】: 諸公熱誠毅力,十倍仲愷,當有善法,濟此艱難。庶幾風雨同舟,危亡共拯。 ★廖仲愷《辭財政部長職通電》�
成語故事
春秋戰國時,吳、越兩國連年交兵,兩國百姓彼此在感情上也很難共容。有一次,吳國人和越國人碰巧共乘一條船渡河。開始時,他們都不理睬對方。船至河心,突然下起了大雨,霎時驚濤大浪迎面撲來,船隨時有可能覆沒。此時,他們忘記了仇恨,相互幫助,好像一家人一樣。由於全船人的齊心協力,終於安全到達對岸。
㈡ 成語故事400字
1、濫竽充數
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搜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受到了特別優厚的待遇。
當時,有一個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浪盪子弟,名叫南郭。他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那個樂隊,便設法求見宣王,向他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宣王的歡心,把他編入了吹竽的樂師班裡。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
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里,學著別的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做樣地在那兒吹奏。因為他學得維妙維肖,又由於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誰會誰不會。
就這樣,南郭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別的樂工一樣領到一份優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後來,齊宣王死了,他兒子齊潛王繼位,潛王同樣愛聽吹竽。只有一點不同,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門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後,嚇得渾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膽的。心想,這回要露出馬腳來了,丟飯碗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連腦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潛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緊溜走了。
2、葉公好龍
春秋時,有位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他家的屋樑上、柱子上和門窗上都雕刻著龍的圖案,牆上也繪著龍。傳說天上的真龍知道此事後很受感動,專程到葉公家裡來,把頭從窗口伸進屋子裡,把尾巴橫在客堂上。
葉公看到後,嚇得面無血色,魂不附體,抱頭就跑。原來他並不是真正喜歡龍。他愛的是假龍,怕的是真龍。這個成語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一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它,甚至是畏懼它。
3、夜郎自大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於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於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啰!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
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後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後,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
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卻沒想到後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4、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5、草船借箭
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周瑜心胸狹隘,很忌妒諸葛亮,設計讓諸葛亮三天之間完成造箭十萬支。諸葛亮向魯肅借了20隻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霧之機,開船向曹營,曹操率軍拚命向草人上射箭,圓滿完成任務。
㈢ 成語故事100篇
1、濫竽充數
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搜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受到了特別優厚的待遇。
當時,有一個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浪盪子弟,名叫南郭。他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那個樂隊,便設法求見宣王,向他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宣王的歡心,把他編入了吹竽的樂師班裡。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
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里,學著別的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做樣地在那兒吹奏。
因為他學得維妙維肖,又由於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誰會誰不會。就這樣,南郭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別的樂工一樣領到一份優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
後來,齊宣王死了,他兒子齊潛王繼位,潛王同樣愛聽吹竽。只有一點不同,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門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後,嚇得渾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膽的。心想,這回要露出馬腳來了,丟飯碗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連腦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潛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緊溜走了。
2、畫蛇添足
戰國時楚國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後把酒分給底下辦事的人,但酒不夠分,於是他們想出一個辦法來:大家在地上畫蛇,畫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畫得最快,正打算拿酒來喝,因見其它人還未畫好,他就再為蛇添上腳,此時另一人剛好畫好了,便從他的手上把酒搶過來,並說:「蛇本來沒有腳,你為甚麼要為它添上腳呢?」說完就把酒喝掉了。
3、守株待兔
春秋時代有位宋國的農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裡工作,一直到太陽下山才收拾農具准備回家。有一天,農夫正在田裡辛苦的工作,突然卻遠遠跑來一隻兔子。
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個不小心,兔子撞上稻田旁邊的大樹,這一撞,撞斷了兔子的頸部,兔子當場倒地死亡。
一旁的農夫看到之後,急忙跑上前將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後很開心的收拾農具准備回家把這只兔子煮來吃。農夫心想,天底下既然有這么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耕田?
從此以後,他整天守在大樹旁,希望能再等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可是許多天過去了,他都沒等到撞死在大樹下的兔子,反而因為他不處理農田的事,因此田裡長滿了雜草,一天比一天更荒蕪。
4、八仙過海
傳說呂洞賓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的蟠桃會,途經東海,只見巨浪洶涌。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里,然後各顯神通過海。於是鐵拐李把拐杖投到水裡,自己立在水面過海。
韓湘子以花藍技水而渡;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八仙過海根據這個傳說而來。
八仙過海比喻各自有一套辦法或本領去完成任務。
5、自相矛盾
戰國時楚國有一個賣盾和矛的人,他誇說自己所賣的盾堅固無比,沒有東西能把它刺穿;又誇說自己所賣的矛十分鋒利,沒有東西不被它刺穿。
路上有人聽見後,忍不住說:「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果會如何?」楚國人立刻瞠目結舌,無法回答他的問題。
㈣ 濫竽充數的成語故事
成語典故
原文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翻譯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對此感到很高興,用數百人的糧食來供養他。齊宣王死後,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地演奏,南郭處士聽後便逃走了。
注釋
(1)節選自《韓非子·內儲說上》。這則寓言諷刺了無德無才、招搖撞騙的騙子,提醒人們只要嚴格把關,騙子就難行騙。告訴人們要有真才實學。濫:失實的,假的;竽:一種古代樂器,即大笙;「濫竽」即不會吹竽;充數:湊數。
(2)齊宣王: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姓田,名辟疆。
(3)使:讓。
(4)必:一定,必須,總是。
(5)南郭:復姓。
(6)處士:沒有做過官的讀書人。
(7)請:請求,要求。
(8)為:給,替。
(9)說:通「悅」,對......感到高興。
(10)廩食(lǐn sì)以數百人:給數百人口糧。廩食:官府給的糧米供奉。廩:糧食;食:供養。(有爭議,因為可能是拿幾百人的口糧供養他)
(11)以:用,拿。
(12)湣王:齊國國君,宣王的兒子,在宣王死後繼位。姓田,名地或遂。
(13)好∶喜歡,喜悅,此處是喜歡。
(14)逃:逃跑。
(15)立:繼承了王位。
(16)竽:古代的一種樂器,像如今的笙。
寓言故事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不到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不到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名叫南郭的處士聽說了齊宣王喜歡聽合奏,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裡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擺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處士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心裡極為得意。
其實南郭處士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處士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比別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處士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豐厚的薪
㈤ 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小故事成語典故小學生成語中學生成語典故https://wenku..com/view/
出人頭地--------------------
北宋嘉佑二年的科舉考試,歐陽修擔任主考。在閱卷時,他被其中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認為應列第一名。他便把文章傳給同僚觀看,大家都贊賞不已。不過, 歐陽修覺得這份考卷很象是他的朋友曾鞏的,為了避嫌,就把它定為第二名。
放榜後,按禮節考中的學生要去拜謝主考官,不想以第二名身份來的不是曾鞏,而是年青的學子蘇軾,歐陽修才知鬧誤會了。歐陽修很欣賞蘇軾,他給朋友寫信時說: 「讀蘇軾的文章,不禁讓我汗顏。真痛快啊!我應當給蘇軾讓路,使他高出我一頭。」 「出人頭地」形容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等。 (北宋歐陽修《與梅堯臣書》)
功到自然成--------------------
唐僧一行西行趕路,說不盡的風餐露宿,一日前面一山阻路。
唐僧說:「徒弟啊,你看這山勢崔巍,須是要仔細提防魔障。」悟空說 :「師父休要胡思亂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無事。」唐僧說:「徒弟呀,西天怎麼這等難行?我離了長安城,在路上春盡夏來,已經有四五個年頭,怎麼還不能得到?」悟空說:「早哩!早哩!還不曾出大門哩!」 唐僧在馬上遙望那山,但見崖險林深、虎狼群行,嘆道:「我受唐王之命西天取經,歷經艱險,雖然我心志如止水,但不知何日能取得真經、得回故鄉?」孫悟空說:「師父不必掛念,少要焦心,只要你放心前,管你功到自然成。」
「功到自然成」指功夫下到,事情自然會取得成效。
(出自《西遊記》三十六回)
戶限為穿--------------------
智永是陳朝人。為了練字,他在永欣寺的三十年裡 ,每天黎明即起,磨上一大盤墨,然後臨摹王羲之的字帖,從未間斷。
日子久了,被他寫壞的筆頭竟積了十大瓮。後來求他寫字和題匾的人門庭若市,以致寺內的門檻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鐵皮把它裹起來。
「戶限為穿」指門檻踩破了,形容進出的人很多。 (出自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望洋興嘆--------------------
在古代,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灌溉著兩岸的土地,孕育了中華文明,因此黃河被稱為神河。 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漲,百川都匯?M了黃河,黃河變得更加洶涌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於是黃河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流而下,一直來到北海。他向東望去,卻看不到北海的邊際。於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海神感嘆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廣大,無邊無際,今天我要不來這里,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無知。」 北海海神說:「我在天地間也只是大山裡的一個小石頭,四海在天地間也就是糧倉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麼廣大的呢?」 「望洋興嘆」比喻因為自己力量太小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自《莊子•秋水》)
㈥ 幼兒最簡單的成語故事500字以下
提心吊膽
tíxīndiàodǎn
[釋義] 吊:懸著;不塌實。心和膽好像懸起來回;不塌實。形容答十分擔心或害怕。
[語出] 《西遊記》十七回:「眾僧聞得此言;一個個提心吊膽;告天許願。」
[正音] 提;不能讀作「dì」。
[辨形] 提;不能寫作「題」。
[近義] 擔驚受怕 心驚膽戰
[反義] 心安理得 談笑自若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結構] 聯合式。
㈦ 與孔孟有關的成語故事
和顏悅色、學而不厭、舉一反三、守望相助、守身如玉
一、和顏悅色 [ hé yán yuè sè ]
【解釋】:顏:面容;悅:愉快;色:臉色。臉色和藹喜悅。形容和善可親。
【出自】:戰國 孔子《論語·季氏》:「善柔,謂面柔,和顏悅色以誘人者也。」
【譯文】:「所謂的溫柔,是指臉上的溫柔,和善可親讓人放鬆的原因」
二、學而不厭 [ xué ér bù yàn ]
【解釋】:厭:滿足。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
【出自】:戰國 孔子《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譯文】:默默地記住的,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
三、舉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四、守望相助 [ shǒu wàng xiāng zhù ]
【解釋】:守望:防守瞭望。為了對付來犯的敵人或意外的災禍,鄰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出自】:戰國 孟子《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譯文】:出入都以朋友的關系相稱,互相援助,有了疾病相互扶持。
五、守身如玉 [ shǒu shēn rú yù ]
【解釋】:保持節操,象玉一樣潔白無瑕。也泛指愛護自己的身體。
【出自】:戰國 孟子《孟子·離婁上》:「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譯文】:誰不為守?愛護身體,是保持節操的根本。
㈧ 成語故事有哪些
成語故事有:
1、濫竽充數成語故事:這則成語的濫是失實,與真實不符,引申為矇混的意思;竽是一種簧管樂器;充數是湊數。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充數,或是以次充好,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辭。
這個成語來源於《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潛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搜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受到了特別優厚的待遇。
當時,有一個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浪盪子弟,名叫南郭。他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那個樂隊,便設法求見宣王,向他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宣王的歡心,把他編入了吹竽的樂師班裡。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
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里,學著別的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做樣地在那兒吹奏。
因為他學得維妙維肖,又由於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誰會誰不會。就這樣,南郭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別的樂工一樣領到一份優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
後來,齊宣王死了,他兒子齊潛王繼位,潛王同樣愛聽吹竽。只有一點不同,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門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後,嚇得渾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膽的。心想,這回要露出馬腳來了,丟飯碗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連腦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潛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緊溜走了。
5、紙上談兵成語故事: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夠與其匹敵。他的父親趙奢曾經評論說:「打仗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而趙括把它說得太容易了,假使將來趙國不任命他為將軍,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為將軍,導致趙軍大敗的人必定是趙括無疑。」
後來趙括果然代替廉頗做了大將軍,長平一戰被秦將白起打敗,四十萬趙軍全部被消滅,趙括自己也戰死了。
㈨ 色厲內荏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孔子描述春秋末期掌權者之心理,彼等外表道貌岸然,威嚴異常,專似模似樣屬,而內心則怯懦無比,脆弱至極。辛辣諷刺裝腔作勢,狐假虎威,表裡不一,口是心非,以權謀私,作姦犯科,貪污腐化,違法亂紀之人。極度蔑視色厲內荏,欺世盜名之流,作威作福,沽名釣譽之輩。於人前偽作仁義之士,竊取他人虔敬,而內心唯恐為人說破,終日提心吊膽,擔驚受怕。時其罪尚未揭發前,呼風喚雨,威風無比,一旦東窗事發,竟觳觫顫栗,逃之夭夭。故孔子喻之為鑽牆逾穴,偷雞摸狗之宵小。
[sè lì nèi rěn] 色厲內荏
形容外表強硬,內心虛弱。有「外表上很強大、兇猛,實質上很軟弱、空虛」的意思。
㈩ 不寒而慄成語故事
不寒而慄bùhánérlì
[釋義] 寒:寒冷;栗:發抖。不是因為寒冷而發抖。形回容恐懼到了極點。答
[語出] 《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慄。」
[正音] 而;不能讀作「ěr」。
[辨形] 栗;不能寫作「粟」或「票」。
[近義] 毛骨悚然 提心吊膽 膽顫心驚
[反義] 無所畏懼 臨危不懼
[用法] 一般用於想到、聽到或見到令人驚懼不安的事情。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緊縮式。
[辨析] ~和「毛骨悚然」;都形容害怕、恐懼。但「毛骨悚然」語義重;並可形容非常冷;~不能形容冷;可表示內心的害怕。
[例句] 他一想到不久後將被捕判刑;就會~;冷汗淋漓。
[英譯] tremblewithf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