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倍功半成語故事
【成語】: 事半功倍
【拼音】: shì bàn gōng bèi
【解釋】: 指做事得法,因而費力小,收效大。
【出處】: 《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舉例造句】: 如能善用他的特長和經驗,比較地容易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鄒韜奮《經歷·前途》
【拼音代碼】: sbgb
【近義詞】: 一舉兩得、一箭雙雕、事半功百
【反義詞】: 得不償失、舍近求遠、事倍功半
【燈謎】: 六個月完成年計劃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做事得法
【英文】: 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故事】: 戰國時期,孟子問公孫丑如何看待統一中國,他說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國家富強而最終消滅昏庸殘暴的商紂王。現在擁有萬輛兵車泱泱大國的齊國,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會安居樂業,外面的人會來歸順,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成語】: 手足無措
【拼音】: shǒu zú wú cuò
【解釋】: 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出處】: 《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舉例造句】: 正憂疑不定,忽報宋兵到了,驚得手足無措。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二回
【拼音代碼】: szwc
【近義詞】: 手忙腳亂、驚慌失措
【反義詞】: 慢條斯理、從容不迫
【用法】: 作謂語、狀語、定語;指慌亂
【英文】: scratch one's head
『貳』 「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故事有哪些
1、李自成前功盡棄(事倍功半)
李自成手下在北京城胡作非為,燒殺搶奪,對那些明朝的官員大肆屠殺。吳三桂都已經向他投降了,他的大將劉宗敏竟然把吳三桂的女人陳圓圓給霸佔了。於是乎吳三桂跟他決裂直接跟他開戰。
崇禎17年4月29李自成在北京登基稱帝,國號大順。可是龍椅只做了一天,第二天吳三桂就打到了北京城。李自成只好好倉皇出逃,兵敗在湖北九宮山。
2、推行仁政(事半功倍)
戰國的時候,有個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學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學生公孫丑談論統一天下的問題。他們從周文王談起,說當時文王以方圓僅一百里的小國為基礎,施行仁政,因而創立了豐功偉業。
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於戰亂,以齊國這樣一個地廣人多的大國,如能推行仁政,要統一天下,與當時周文王所經歷的許多困難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
孟子最後說:「今天,像齊國那樣的大國,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歡,猶如替他們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給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獲得的效果必定能夠加倍。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呢!」
3、玻璃泡的體積(事半功倍)
愛迪生在研究一個科目時,吩咐同校生阿普頓去測量一個梨形玻璃泡的體積。阿普頓是貴族的高材生,不屑地著手計算,兩個小時過去了,他一連換了幾十個公式,也無法得出答案。
愛迪生見狀,拿起玻璃泡向其中倒滿水,對阿普頓說:「您去測量一下水的體積,那就是我們想要的答案。」阿普頓茅塞頓開,從此對愛迪生畢恭畢敬。
4、秦王暴政(事半功倍)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萬人以上。據估計,當時服兵役之人數遠超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 能忍受。
嚴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
5、秋葉成書(事半功倍)
「元末明初人陶宗儀是江蘇松江的一位鄉村教師。《明史》上說他教學之暇,親躬耕耘,想的時候,每每把自己的治學心得和詩作、見聞寫到伸手摘下的樹葉上,然後把它們放進一口瓮里,滿了,就埋在樹下。
10年過去了,裝滿樹葉的瓮有了幾十個。一天,他讓學生們把那些瓮都挖出來,再將葉子上的文字加以抄錄整理成書,這就是我們今天尚可看到的長達30卷的《輟耕錄》。
『叄』 一舉兩得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 jǔ liǎng dé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勇士卞莊子敢於隻身同老虎搏鬥,他聽說山上有兩只老虎就想去打,朋友勸說等兩只老虎爭食時再下手可以一舉兩得。他耐心等到大老虎為了吃到黃牛而咬死小老虎,覺得這時時機已成熟,輕易地打死那隻大老虎。
【出處】賜其十年炎復,以慰重遷之情,一舉兩得,外實內寬。《晉書·束皙傳》
【釋義】做一件事得到兩方面的好處。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收獲大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一箭雙雕、事半功倍
【相反詞】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成語造句】
◎ 把太太接了去,一方面可以使太太負工友之責;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太太教著一班女學生,這不是"一舉兩得"么!?好在我縣教育當局向來只是"辦公事"的一個機關:至於教員怎樣教,學生怎樣學,他是不聞不問的。
『肆』 成語故事ppt, 事半功倍
事半功倍_網路漢語
[讀音][shì
bàn
gōng
bèi]
[解釋]指做事得法,因而費力小,收效大。
[出處]《孟子·公專孫丑上》:「萬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例句]1.
廠里通過革新,產量迅速上升,收到了~的效果。
[近義]一舉兩得
[反義]事倍功半
『伍』 關於事功的成語
急於事功
【拼音】:jí yú shì gōng
【解釋】:事:事業;工:功績。指做事急於求成。
【出處】:《金史·選舉一》:「宣宗南渡,吏習日盛,苛刻成風,殆亦多故之秋,急於事功,不免爾歟。」
【示例】:我對於她終於很隔膜,我疑心她有點羅曼締克,~。 ★魯迅《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卻的記念》
【近義詞】:急於求成
【語法】:作謂語、賓語;指急於求成
事半功倍
【拼音】:shì bàn gōng bèi
【解釋】:指做事得法,因而費力小,收效大。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示例】:如能善用他的特長和經驗,比較地容易獲得~的效果。
★鄒韜奮《經歷·前途》
【近義詞】:一舉兩得、一箭雙雕、事半功百
【反義詞】:得不償失、舍近求遠、事倍功半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做事得法
事倍功半
【拼音】:shì bèi gōng bàn
【解釋】:指工作費力大,收效小。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示例】:把這民間事業整頓得件件整齊,樁樁發達,這豈不是~嗎?
★清·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
【近義詞】:得不償失、舍本求末
【反義詞】:事半功倍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收效小
通功易事
【拼音】:tōng gōng yì shì
【解釋】:分工合作,互通有無,拿多餘的換沒有的。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
【示例】:於是~,擇其公且賢者,立而為之君。 ★嚴復《辟韓》
【近義詞】:通工易事
【語法】:作謂語;指分工合作
疑事無功
【拼音】:yí shì wú gōng
【解釋】:工作信心不足,就不會有效果。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韂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
【示例】:諸將多曰:「善!」張卬拔劍擊地曰:「~,今日之議,不得有二!」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淮陽王更始元年》
【近義詞】:疑行無成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樂事勸功
【拼音】:lè shì quàn gōng
【解釋】:指樂於從事所業,努力獲得成效。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王制》:「無曠土,無遊民,食節事時,民咸安其居,樂事勸功。」
【示例】:器用便利,則用力少而得作多,農夫~。
★漢·桓寬《鹽鐵論·水旱》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事半功百
【拼音】:shì bàn gōng bǎi
【解釋】:指做事得法,因而費力小,收效大。同「事半功倍」。
【出處】:清·魏源《道光丙戌海運記》:「因利乘便,事半功百,而元所未有也。」
【近義詞】:事半功倍
【反義詞】:事倍功半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做事得法
事捷功倍
【拼音】:shì jié gōng bèi
【解釋】:事情易辦而功效很大。
【出處】:清·侯方域《上三省督府剿撫議》:「既示必死之期,又開可生之路,利害懸殊,事捷功倍。」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陸』 事倍功半成語故事
事倍功半 [shì bèi gōng bàn]
基本釋義
指工作費力大,收效小。
出 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要做善事;靠著善書教化人;終究事倍功半。」
『柒』 事倍功半 成語故事
事倍功半【成語抄故事】襲戰國時期,孟子問公孫丑如何看待統一中國,他說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國家富強而最終消滅昏庸殘暴的商紂王。現在擁有萬輛兵車泱泱大國的齊國,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會安居樂業,外面的人會來歸順,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捌』 功虧一簣的成語故事
功虧一簣 [gōng kuī yī kuì]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虧:欠缺;簣: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後一點沒能完成。
出 處
《尚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例 句
實驗已進入最後階段,但因她的疏忽,終於~。
『玖』 事半功倍,事倍功半是什麼意思
事半功倍,表示只用一半的力氣,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含褒義。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上》
事倍功半,表示做事的方法費力大,收效小,有貶義的意思。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9)事倍功半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成語故事
戰國的時候,有個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學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學生公孫丑談論統一天下的問題。他們從周文王談起,說當時文王以方圓僅一百里的小國為基礎,施行仁政,因而創立了豐功偉業;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於戰亂,以齊國這樣一個地廣人多的大國,如能推行仁政,要統一天下,與當時周文王所經歷的許多困難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
孟子最後說:「今天,像齊國那樣的大國,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歡,猶如替他們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給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獲得的效果必定能夠加倍。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呢!」
『拾』 事半功倍 事辦指什麼 功倍指什麼
事半功倍 ( shì bàn gōng bèi )
【出 處】 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上》:「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示 例】 冰心《三寄小讀者》:「早晨頭腦最清醒,做起作業來,往往事半功倍。」
【近義詞】 一舉兩得、一箭雙雕 、一石兩鳥
【反義詞】 得不償失、事倍功半
【成語故事】戰國的時候,有個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學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學生公孫丑談論統一天下的問題。他們從周文王談起,說當時文王以方圓僅一百里的小國為基礎,施行仁政,因而創立了豐功偉業;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於戰亂,以齊國這樣一個地廣人多的大國,如能推行仁政,要統一天下,與當時周文王所經歷的許多困難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後說:「今天,像齊國那樣的大國,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歡,猶如替他們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給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獲得的效果必定能夠加倍。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呢!」
後來人們便根據孟子所說的這兩句話,引申為「事半功倍」,用來形容做事所花力量較小而收到的效果甚大。